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台灣漢人村莊社會文化傳統資料庫」之介紹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蔡欣芸

 

  自一九九六年開始,中央研究院就開始進行一項為期六年的「台灣研究網路化」計畫,目標是要將中研院內所蒐集的所有台灣資料,進行相關研究、分析之後,將研究結果透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提供給大眾使用;資料內容可分為文化、歷史、自然與社會四個面向,而在四種類型下,又各自提供了相關內容與資料庫系統以供檢索。

 

  由於該計畫內的資料庫數量眾多,因此本文先介紹「文化類型」下的「台灣漢人村莊社會文化傳統資料庫」,並試著分析其使用效度能達致何種程度。

 

「台灣漢人村莊社會文化傳統資料庫」

 

  自十六、十七世紀開始,隨著漢人渡海來台,並透過拓墾的方式建立庄社,

 

  村庄就成了漢人社會家庭、宗族之外,最重要的社會單位。而隨著生活日漸安定與富足,庄民們也會選擇一尊或數尊的神祇來祭祀,並共建廟宇以為共同的象徵。發展至此,村庄不但成為一個祭祀的共同體,也同時是命運的共同體,它具有法人的性格,也是一個意志的單位。因此,我們可以說每個村莊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聚落及社會單位,也各自具備獨特的社會文化傳統。

 

  「台灣漢人村莊社會文化傳統資料庫」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祭祀圈與信仰圈相關研究

 

  內容包括祭祀圈與信仰圈之相關論文篇章、台灣中部地區曲館、武館資料庫(包含堂號、拳術、師頭與陣頭種類)、彰化媽祖信仰圈之村廟資料庫與高雄縣村廟資料庫等。

 

二、聚落庄社相關研究

 

  主要內容為庄社聚落之相關論文篇章及台灣聚落研究書目資料庫,包括日據時期、戰後歐美學者及戰後台灣學者的聚落研究。

 

三、地方民俗文化

 

  這部分資料主要是整理台灣民俗與宗教的名詞解釋、傳統民俗藝術及新藝文等內容為主,包括可依據關鍵字查詢民俗專有名詞的民俗專有名詞資料庫與地方傳統文化多媒體資料庫。

 

  上述資料庫中,除了台灣中部地區曲館、武館資料庫與民俗專有名詞資料庫之外,都有提供「新搜尋」及「再搜尋」的功能,讓使用者能進行更精細的資料搜尋。此外,這些資料庫也不需要付費或是通過授權機制,而是開放給大眾無償使用。

 

  但是,這些資料庫也有其缺點;首先,資料庫只提供了文字資料,而缺少相關的影像檔案,讓人有美中不足之感。其次,必須具備基本庄社研究經驗,才能較快地查詢到所需資料,對一般民眾來說,資料庫的使用便利性是可以再增加的。上述不足之處,或許可以在「台灣漢人村莊社會文化傳統資料庫」進行改版時,作為修正的參考。

 

參考書目

 

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網路化,台灣研究網路化中文網頁。

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網路化,台灣漢人村莊社會文化傳統資料庫。

 林會承,《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傳統聚落與傳統建築類》, 1998,P29-30)

數位化老照片的藍光問題之解析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陳美智94.11.07

 

Q問題:

 

  在掃瞄部分老照片時發現,利用平台式掃描機掃瞄後,數位檔畫面會出現不明藍光,但照片本身尚屬平整,並無摺痕問題,因此推測應是老照片上常塗用蠟劑等塗料,塗料較多之處,掃描後便呈現為藍光。另一種推測可能則是平台式掃描器屬於熱光感應,而非冷光處理,由於藍光位置不定,也無法修圖,請問如何數位化此部分老照片,並必免造成相片內容資訊的流失。 工作小組曾討論過,若用捲筒式掃描器或可解決此一問題,但由於經費及維護相片原件,因此並沒有真正嘗試,目前做法,是將藍光部份紀錄在清單上,以利後續修改作業。

 

  原件本身資訊及材質說明:

 

   由於早期的老照片,沖洗的藥劑或染劑不一,大多為攝影師自行調配,甚至有人是從國外自行帶回特定的顯影劑,故必須先知道更多照片原件的資訊,以利找到問題點。

 

  1. 原件多為黑白照片,但已泛黃。 2. 不只是此批照片如此,其他同時期所收集的其他照片亦有如此情況。 3. 出現藍光的部份,大多在照片四週邊緣。 4. 所謂藍光嚴格說來應是類似油彩,若將照片原件打橫,從邊緣平視過去會看見油彩光者,掃描後便會出現藍光。 5. 有一兩張有加護貝,掃描後藍光便會更明顯,但大多數原件沒有加護貝。 6. 拍攝時間從一九三零至一九六零年代者,較常出現此種情況。且泛黃的黑白照比尚未泛黃的黑白照更易出現此種情形〈同一張照片中,未泛黃部分與泛黃部份亦有此明顯差異〉。 7. 原件質地光滑,無味。 8. 拍攝者多無法查考,大抵包含個人相機、台中照相館、團體集會時攝影師拍照等幾類。

 

A建議解決方法:

 

  1. 以斜角45度拿起照片,仔細察看光線在相紙上的呈現是否是一直線,如此可以藉由光線檢查照片是否真的平整,這一點比相紙平整的要求更為嚴苛。

 

  2. 如果真的平整才考慮到,是否因為塗料的關係而造成反射,如果照片對光線的反應是平整的, 那麼掃描時的光線必須能有方向性(左側、右側、垂直光源)來減少或完全避開反射。

 

  3. 因為翻拍的光線來源可以調整,所以或許可以使用相機翻拍試試看。

 

  4. 使用可提供中左右的光源的掃描器,試掃看看,目的是調整光源,使得照片表面受光一致。

 

  5. 若考量設備經費問題,必須使用平台式掃描器。由於問題中提到每次藍光的位置以及範圍都不同,所以使用平台式掃描器時,可以在照片上壓一本較重的書,盡可能讓照片與玻璃之間沒有縫細,試試看是否能解決問題。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網路文化侵佔-台灣,你網路的霸業到哪裡去了?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溫敏宇

 

  近日因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參予子計畫二腳本確認等工作,需大量資訊來源,於網路搜尋引擎巨擘–google搜尋,令人驚訝的是,從生活應用、器材、評論、歷史文化等各知識字元文件,搜尋的結果,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的比例為二十比一或更甚,漸意識到掌握網路霸權即掌握世界霸權的文化恐慌,不禁想問,台灣,你網路的霸業到哪裡去了?

 

  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官方說法是:「為了鞏固國產階級專政,反對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陳水扁總統於二二八事件五十四年紀念日下了結語:「超越悲情,讓哀傷者找到力量」,二二八事件之所以動盪台灣,選舉文宣炒作的沸沸揚揚,所有還原真相同時,統治者意識到一件事–「知識的力量」;民主主義強調少數服從多數;資本主義強調自由競爭,價格由市場決定,所謂民主、資本主義思想下的「多數暴力」由是產生,如此現象,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教育新制推出後,不少專家學者批評貧城鄉教育落差加大,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教育資源豐富的小孩永遠遙遙領先貧困家庭的孩子,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貴族沒落,平民崛起」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你一定很好奇,何以由此說明台灣的網路霸業不見了?大肆宣傳一部關於「蝴蝶效應」電影後,大眾被教育一項知識—南美洲的一隻蝴蝶震動翅膀會引起北美龍捲風產生;「文化知識」是教育下一代傳承的基礎,聖經中記載耶蘇醫病、趕鬼往往只用ㄧ句話便成就了他所說的

 

  ,但是撿選十二使徒卻經過徹夜禱告尋求神的心意,代表耶穌非常注重門徒訓練,就是他的傳承,聖經是經由耶穌的門徒們寫成;倫語,由孔子的學生們寫成,他們傳承老師的知識,吸收老師的一切,加以發揚光大;而現代孩子所吸收的知識管道多元,學校教育、書本、大眾媒體,當然,網路佔了現在孩子們大量時間,許多文化知識由網路而來,現今google與哈弗、史坦福大學圖書館合作執行數位化圖書館,未來研究文獻可以於網路中輕易搜尋下載而來,時勢所趨,這樣的合作形式將不斷被應用於網路搜尋;而中國大陸人口眾多,每個省份作一點點的簡體文件輸入,足以淹沒整各網路世界,而繁體網路文件儘管品質精良,卻終不及「多數」文化暴力的威脅。當一批資料映入眼簾,多數始終備所矚目,「考證」似乎需從「多數」考據起,漸漸,簡體文化侵佔網路世界,繁體資訊最終成為「少數」。

 

  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泰銖狂貶→港股狂跌→印尼盾崩盤→日圓急升→亞洲金融風暴,最後,連美股都受到影響,經濟學家遂引用「蝴蝶效應」來解釋股匯市的全球連動性。(資料來源:玫瑰投資網)這樣敘述台灣網路霸業似乎有些主觀,台灣仍是在電腦產業硬體上帶領全球的前端國家,只是網路文化知識建立的速度似乎漸有下滑趨勢,值得驕傲的是當我在google搜尋「數位化」「數位典藏」相關文件,繁體字與簡體字的比例是二十比一或更甚,單就這筆資料我們能否侵占簡體文化?

從不同面向看古今中外圖文書籍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芷彤

 

  <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序言中曾談到:「科學技術日益滲透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並且歸根到底是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的確,人類的文明史中「造紙術」與「印刷術」便是成就文明的技術標誌和推動力,紙發明以前,人類結繩記事的時期演進到將文字刻於龜甲的甲骨文字出現,造紙發明後經由漢代蔡倫完整化、規範化,紙促進了思想的交流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成為推動文化發展上劃時代的代表技術進程。到了印刷時代的到來,則給社會文明的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它打破了"經典"壟斷文化的權力獨斷性,突破了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文字的記載。 而是可以被更多的平民知識份子閱讀。

 

  另外,在印刷術發明前的裝訂工藝,是把零散的書頁、紙張或書畫等加工成冊或畫卷等形式的工藝技術,它雖非書籍所專有,但主要用於書籍。裝訂和書籍,密不可分;裝訂與文字的傳播方式,又息息相關。綜觀中國文字的傳播史,自甲骨文至今,其傳播方式,歷經了甲骨、青銅、竹木、縑帛、雕石、拓印、手抄和印刷等多種形式。魯迅先生早年就曾指出,書籍裝訂是獨立的一門繪畫藝術,而且強調裝幀對於書籍的裝飾作用。因此書籍之於文明以及文化傳播有其重要性,以下分別針對東方古籍特色「年代、形式和內容」、書籍的本身「資料類型」、外觀「裝訂形式」來分別論述。

 

一、東方古籍特色

 

  (一)「古籍年代」:分為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

 

  (二)「古籍形式」:可分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而活字又有木活字、銅活字、泥活字、鉛活字、錫活字之分。

 

  (三)「古籍內容」:可分印本、稿本、抄本、批校本等等。

 

二、資料類型

 

  (一)珍善本圖籍:自古籍書庫中挑選出較好的書歸入善本書庫中。而善本的定義有多種版本,以下以清朝版本目錄學家張之洞以及當代學者的解釋為例。

  清朝版本目錄學家張之洞  當代學者 
1  是足本,沒有刪節和缺卷  是年代久遠而且有文物性 
2  是精本,精校精注,錯誤極少  是印刷插圖精美具有藝術性 
3  是舊本,即傳世很久的木刻本、傳抄本和線裝書。  是書籍內容精闢具有學術資料性 

 

  (二)古籍線裝書:多以經、史、子、集、叢為分類架構,其古籍線裝書內文多為繁體字,豎排版,小楷體,另外線裝書的裝訂形式多為精緻手工且較為費時,且由於年代久遠受到自然環境的侵害造成紙質的酸化以及老化或蟲蛀等現況,保存不易,因此現今的裝訂形式多以西式裝訂為主,而線裝書已歸入古籍一類,或進入圖書館、博物館,或進入收藏品市場。

 

  (三)現代圖籍:可分為中文平裝圖籍以及外文圖籍等兩種。收集論述和記載各種相關學科的文獻,大部分資料為平裝典籍。

 

  (四)中外文報刊合訂本:包含報紙、中外文期刊等。

 

  (五)少數民族文字本的圖書:有些典藏在古籍書庫中的以少數民族文字所撰寫如滿文、蒙文、藏文、維文、哈文等,還有古西夏文和東巴文等的一些稀世珍本,多為古籍線裝書。而有些是以平裝的少數民族文字文獻。

 

三、書籍裝訂

 

   書籍的裝訂大致分為兩種,中式和西式,中式裝訂是我國從周朝就有的簡策裝、縑帛裝等等,最後發展到明代的線裝訂式。線裝訂工藝較費工時,現在除了用於仿古式書和特種珍本書的裝訂外,已經很少採用這種方式,而大部分書採用西式裝訂。

 

  (一)中式裝訂形式的基本分類的發展 ?簡策裝(周)、縑帛裝(周)、卷軸裝(漢)、旋風裝(唐)、經折裝(唐)、蝴蝶裝(宋)、包背裝(元)、線裝(明)。

 

  (二)西式裝訂形式的基本分類的發展(左開裝訂) ????在西式裝訂中可分為平裝和精裝兩大類。

 

  1. 平裝:

   平裝書的是最常使的一種裝訂方式,它在裝訂時採用的裝訂形式有:騎馬訂、平訂、鎖線訂、活頁訂等。平裝書的一般沒有護封,封皮不帶勒口,在紙張的選擇上也較普通。

   (1)騎馬訂:多用於書頁較少的書籍,將內頁展開由中縫訂上鐵絲釘。

   (2)平訂:把有序堆疊的書帖用縫紉線或鐵絲釘從面到底地訂成書芯,然後包上封皮,最後裁切成書的一種訂合形式。它是目前國內書籍裝訂中最為常用的一種訂合形式,它的工藝特性介於騎馬釘和鎖線訂之間,它與騎訂相比,優點是更為經久耐用,缺點是訂合後要占去一定的有效版面空間,且書頁在翻開時不能攤平,對數較多的厚書影響更大。它特別適合於中低厚底的書籍(160頁以下)的裝訂。

   (3)鎖線訂:又稱串線訂,它是已經配好的各書帖脊背折痕處按順序一帖一帖地用線串結起來,再經貼紗布、壓平、捆緊、膠背、分本、包封皮,最後裁切成本的一種訂合形式。它的優點是訂合後和騎馬訂一樣不占書的有效版面空間,但卻比騎馬訂牢固,與平訂相比,書的外形無裝訂,且書頁無論多少都能在翻開時攤平,缺點是書帖用線鎖合較費工時,成本較高,它特別適合於高檔書籍和頁數較多(160頁以上)厚書裝訂。

 

   2. 精裝:

  精裝書比平裝書用料更講究,裝訂更結實。精裝特別適合於品質要求較高、頁數較多、需反復閱讀、且有長期保存價值的書籍。精裝書分為硬精裝、軟精裝兩種。

   (1)硬精裝: 硬精裝又分為帶護封硬精裝和紙面硬精裝兩種。硬精裝書是精裝書中主要品種。這的裝訂包括書芯加工、書殼加工、套書殼和整形四大工序。硬精裝的書籍適用於高檔書籍的裝訂,硬精裝書籍有護封和勒口,封皮大部分採用硬書殼。

   (2)軟精裝:軟精裝書中,軟面精裝書的書殼不用硬紙板,而用較厚的紙張替代,帶護封、帶勒口。古籍線裝書:經史子集叢(唐人寫經、敦煌卷子、西夏文抄本、宋槧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畫、契約、家譜,尤以地方誌和明清詩文集著稱,書品上佳)

常見輸入方式概述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程婉如94.10

 

  目前市面上有多種輸入方式,能讓使用者接受的程度也不盡相同,依其設計理念與目標對象的使用動機有密切關係。若要同時達到「簡單易學」、「功能完整」、「操作方便」、「經濟實用」等四大目標實不容易,端視使用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並能永續學習的輸入方法。目前常用的四種輸入方式有:鍵盤輸入法、手寫輸入法、語音辨識法、OCR光學文字辨識法。

 

一、鍵盤輸入法(Keyboard)

 

  鍵盤輸入法是上述輸入法中發展最久者,因鍵盤是每部電腦主要配備,可用於輸入之基本鍵數,一般而言約有26個英文字母鍵、10個數字鍵及11個符號鍵,使用時亦不需特殊工具,且多數系統已內含不少輸入法,乃為目前主要的輸入方式。鍵盤輸入法其實是從電腦的內建字元集當中挑選出所要的字元,再經由輸入程式將該字元的字元碼傳送給應用程式。以英文字元而言,總數還不及100個,而中文字集則包含上萬個字,使得中文輸入要比英文輸入複雜許多,為解決因中文字數龐大所引起的難題,於是各式各樣的中文輸入法陸續發展出來。早期以使用者直接人工選字的「直選式輸入法」,現多只保留「內碼輸入法」,其主要用以輸入特殊符號。目前逐漸發展為主流的輸入方式為電腦協助選字的「委選式輸入法」,其基本方式有「音碼輸入法」及「形碼輸入法」。

 

1.音碼輸入法(注音類─注音符號)

 

  定義:以字的發音為主,每一個音對應一個字鍵,組字時依照發音順序輸入。

  優點:

    不必記字根,會唸便可

    沒有複雜的組字規則,輸入簡單

  缺點:

    不會唸的字無法輸入

    同音字多,選字耗時

  常見輸入法:注音、自然、微軟、漢音、何式、許氏注音、普實台文、漢語拼音、注音二式、客語注音、鐵雄一號、零壹注音、大千注音等。

 

2.形碼輸入法(字根類─拆字)

 

  定義:將字分解為數個字根,組字時依照一定規則輸入字根所代表的鍵

   優點:

    不必認得字也可拆字碼

    同碼字少,可快速輸入(輸入時無須注視螢光幕)

  缺點:

    字根數太多,需要相當時間訓練

    取碼規則和書寫習慣不一致,邏輯性較差

   常見輸入法:倉頡(三代、簡易、標準、快速)、嘸蝦米、大易、四角號碼、三角碼、婆婆、簡單、饒氏筆形、五筆字型、輕鬆、行列(三十、四十)、王碼二代、華象直覺、象形王碼、文宜快鍵、盛興、快碼等。

 

二、手寫輸入法(Handwritten Recognition)

 

  手寫辨識能讓使用者透過最自然的手寫方式進行文字輸入,讓電腦辨識出使用者筆跡,取代以鍵盤打字的輸入方式。手寫辨識的輸入設備有許多種,像是透過電磁感應數位觸控式手寫板、感壓式(Touch Pad)手寫板,或是PDA上的觸控面板等。舉例而言:微軟Tablet PC手寫辨識輸入設備中,內含數位筆(digitizer)、特殊LCD螢幕以及辨識軟體等。

 

  這幾年手寫中文辨識系統開發進展得很快,例如寫易、博士筆、蒙恬筆、筆通手寫精靈、懶人筆、精品漢筆等上市產品。操作環境簡易上手,只要會寫字即可,如果擁有手寫辨識PC,就能簡單幾筆便可形成簡單的繪畫和文字,立即迅速發出郵件。假若收到需簽字確認的資料,只需手寫簽上命令便可立即回覆。而手寫文字既可以圖像格式保存,以便於日後進行修改,在書寫記憶部分也可進行全文檢索,較不至於發生搜尋不到紙本文件的窘境。雖然辨識成功率與個人寫字習慣有關,但對於不會輸入的人,總是一個解決輸入的方法,故多半吸引完全不會中文輸入的使用者,唯使用光筆或電子筆在手寫板或數位板上操作與拿筆紙之真實感覺不同,筆劃順序、字形標準、書法工整性與接觸壓力都很重要,需加以調適,且其速度與寫字相仿,動作次數較頻繁者容易疲勞。目前手寫辨識技術也正向實用化邁進,進一步應用技術為筆跡鑑別技術,此目的不作為辨別文字,而是針對書寫者筆跡進行鑑定,涉及簽名筆跡辨識大多用於刑事或民事訴訟等案件等,是未來值得深究的方向之ㄧ。

 

三、語音辨識法(Speech Recognition)

 

  回顧人類歷史,必然先語言後留下文字記錄,「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佳的溝通橋樑,在網際網路盛行的時代,如何以聲音和電腦溝通?語音輸入可望大幅縮短了人類與電腦之間的距離,其最大好處在於輕鬆簡單,使用者不必強記任何規則,會說話即可。

 

  語音辨識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電腦能夠聽懂人類說話的聲音,透過麥克風的傳導,將聲音(類比信號)轉變成電腦易處理的數位信號,以設計好的程式進行聲波比對,進而執行聲音與內建樣本文字相對應工作。語音辨識技術依照辨識對象的變化程度,而有不同的困難度。語音特性的變化因素包括:不同語者的變化(聲帶特徵、說話方式、口音)、噪音、環境變化、電腦系統配備等。

 

  目前中文語音辨識技術已漸漸成熟,上市者有成功大學研發的「音中仙」、聲碩公司與台灣大學合作的「說亦通」、聲碩公司與碁峰公司合作的「任你說」、IBM「Via Voice快樂頌」、IBM與翔威國際合作的「超級耳朵」、IBM與蒙恬科技公司合作的「聽寫王」、蘋果電腦推出的「神筆天韻」等軟體,目前國內推出連續語音輸入產品的業者大多是採IBM「Via Voice」與國科會產學計畫「金聲三號」為核心技術,產品兼具語言及手寫辨識功能;另外,為因應大量資料輸入之需要,亦研發數位錄音機,可將錄下來的類比聲音直接數位化,應用在演講記錄等極為便利。

 

  附註:所謂的語音辨識有別於語者辨識(Speech Identification),語音辨識著重的是聲音代表的意義,而語者辨識是要辨識說話者的身份,兩者各不同的應用範圍,前者可應用於將聲音轉成文字的場合,而後者可用在門禁系統等。

 

四、OCR光學文字辨識法(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近年來電腦技術日新月異,網路資訊蓬勃發展,以及各種生動活潑的多媒體影音技術,不僅帶給人們相當的方便性,也為未來無紙張的世界鋪路。然而,對於現存的大量紙張式文件,如何將其數位化,以方便保存與快速流通,則是愈顯重要的課題。傳統將整張文件掃描經過壓縮存成影像檔的儲存方法,不僅占用空間龐大,且內文不易修改、編排或複製,一旦涉及建檔、索引、歸類等資料庫處理時更是一項繁瑣且廢時的工作,若能將文件中影像部分壓縮,再利用OCR將文字部分加以數位化轉成字碼方式儲存,則不但節省大量檔案儲存空間,且新增、刪除或修改文字內容均極為容易。

 

  因此,OCR光學文字辨識也就應運而生,其中包括文件分析與文字辨識的研究。文件分析包括彩色背景的去除、文件區塊(文字、影像、表格)的分離、直橫排的偵測、閱讀順序的決定等。光學文字辨識則包括文字切割、手寫印刷字的判斷、印刷字體的偵測、手寫及印刷中文和英數字的辨認核心等。然而目前市面上辨識軟體對於多語言夾雜文件的辨識結果仍有待突破,一般而言皆會進行影像處理、版面切割、傾斜校正等前處理,待辨識完成後再加強系統學習功能等後處理,以提高辨識率。目前主要OCR廠商在台灣有力新國際、蒙恬科技、全景軟體,在大陸則以清華文通和北京漢王最著名。

 

  附註:OCR光學文字辨識之軟體、技術分析及實際測試等,可詳閱「期刊報紙全文輸入工作流程參考標準」17~26頁。

人類學影音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林淑惠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影音數位化工作流程

 

  製作日期:2005/10/18

 

計畫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要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各類型資料的數位化與典藏管理,並建置影像、文物、人口、聚落、書目、表格、研究地圖、契約文書、音樂、影音、口述訪談、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三種資料庫及其搜尋機制,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方面的便利,希望藉此能促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保存。

 

  本網站的宗旨目標如下:

   一、以數位科技保存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

   二、建置相關資料庫與搜尋機制交流,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與應用上的便利。

   三、以網際網路形式,促進有關台灣原住民資訊之交流與分享,期能成為重要入口網站。

   四、提昇國民之文化與資訊素養,增進族群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

 

  最後,我們希望本計畫能達成拋磚引玉之效,吸引民間團體與博物館、教學與研究單位以及地方文史工作室共襄盛舉,利用本網站提供的分享交流機制,上網交流有關台灣原住民各方面的資訊與意見,或是上傳分享有關台灣原住民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讓本網站得以永續經營。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早期因影片拍攝媒體規格眾多,因而產生多種類型之檔案儲存格式,本計畫之影片儲存包含Hi8、V8、VHS及DV等,本文將影音數位化方式分為三類,分別為:(一)Hi8帶、V8帶、VHS帶之數位化;(二)DV帶之數位化;(三)影片剪輯。以下將以這三類之數位化方式進行說明。

 

 

 

  

 

影音資料庫—影音檔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影音檔的來源主要為民族學研究所之研究人員進行田野調查時所拍攝的影片資料,由於田野調查是一持續且漫長的研究工作,因此,隨時會因研究及計畫的需要,而逐漸增加影音檔的數量,數位化的工作也持續進行。

 

壹、Hi8帶、V8帶、VHS之數位化

 

  一、整理影音母帶:

 

  在錄影帶數位化進行前,先清查、排列及清理影音母帶,並清點數量,依照類別、族群及拍攝時間排序,排定編號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因所屬類別及數量繁多,故分類架構較難制訂,且整理及歸檔過程較為雜多,需細心及耐心處理。分類架構之順序為:類別、族群、拍攝時間。

 

  

 

圖一、錄影帶儲存盒。

 

  

 

圖二、依照類別、族群及拍攝時間排序,排定編號於影音母帶儲存盒上。

 

  二、建立清單:

 

  整理影音檔母帶時,依據母帶封面的一些基本資料先行著錄於Excel表格中,Excel表格中建立的清單,包含著錄metadata基本資料,為根據母帶依附之錄影日期、地點、採訪者、主題等著錄基本事實資料。若母帶上基本資料不夠詳全者,需蒐集資料之研究人員配合進行基本資料著錄工作。

 

  

 

圖三、母帶上基本資料所建立之清單。

 

  三、類比母帶典藏級影音檔數位化:

 

  所謂類比母帶包括之類型有:Hi8帶、V8帶、VHS等。首先要先視母帶之類別為何,放放入適當之機器撥放,利用S端子線將撥放器連接至DVD錄放影機,即可開始進行影片數位化,並產生數位影音檔。數位影音檔之規格為DVD-VOB檔(Video-MPEG II,32階段可變位元速率;Audio-Dolby Digital Stereo)。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由於數量龐大加上檔案格式及分類的關係複雜,更造成所需時間加倍,且檔案大,備份儲存之光碟所需量多,花費時間增加。

 

  

 

圖四、類比影音數位化之各項硬體設備。

 

  四、燒錄備份:

 

  將影片典藏級轉檔完成後直接由DVD錄放影機直接燒出光碟,DVD檔案格規為VOB檔。

 

  

 

圖五、由DVD錄放影機直接燒出光碟。

 

  五、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DVD檔光碟及MPEG-2檔光碟放入其他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

 

  •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
  •  a、DVD檔的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檔名及標題。
  •  b、MPEG-2檔的光碟編號,與DVD一致。

 

  

 

圖六、透過螢幕檢查光碟是否燒錄成功。

 

  

 

圖七、燒錄成功後將影片資訊註記於光碟片上。

 

  六光碟歸檔收納:

 

  • 將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
  • 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七、類比母帶MPEG2影音檔數位化:

 

  為了方便後續檔案轉檔之目的,因此需將影片再轉為MPEG2檔。首先要先視母帶之類別為何,放入適當之機器撥放,利用S端子線將撥放器連接至FS-MPEG硬碟錄放影機,即可完成數位影音轉檔。數位影音檔之規格為MPEG2檔(720*480像素、音效解碼為立體雙聲道、8Mb/sec資料傳輸率)。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

 

  

 

圖八、透過FS-MPEG將影片檔數位化。

 

  八、燒錄備份:

 

  將影片典藏級轉檔完成後,透過網路連線連至FS-MPEG200,將轉錄好的MPEG2檔案另存至PC電腦中,並透過PC的DVD光碟燒錄機燒錄存檔。

 

  

 

圖九、將轉檔完成之MPEG2檔案,燒錄儲存備份。(示範者:丁盈文)

 

  九、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DVD檔光碟及MPEG-2檔光碟放入其他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

 

  •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
  • a、DVD檔的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檔名及標題。
  • b、MPEG-2檔的光碟編號,與DVD一致。

 

  

 

圖十、透過PC檢查影片是否燒錄成功。

 

  十、光碟歸檔收納:

 

  • 將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
  • 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十一、轉檔:

 

  透過中研院資訊所影音典藏技術組開發出批次轉檔寫出程式進行轉檔作業,此程式可以將MPEG1/2或AVI格式的原始影片及精華摘要影片轉換成WMV格式的串流影音檔案,這種串流影音檔案可以讓使用者在網路上瀏覽影片時,只需較低的網路頻寬限制,並且可以獲得良好的影音觀賞品質。轉出之檔案分別為:瀏覽級(精華片段wmv)、瀏覽級(整段影片wmv);視訊-320*240;傳輸率-150kbps;聲音取樣率22kHz及代表畫面(JPG),

 

  

 

圖十一、將檔案批次轉出各類型格式。

 

  十二、燒錄備份:

 

  將影片典藏級轉檔完成後,將三種類型檔案並燒錄光碟備份。

 

  十三、檢查光碟及填寫清單:

 

  遵循燒錄步驟,燒錄後仍須逐一檢查是否燒錄成功並註記光碟資訊於清單中,以確保光碟之有效性。將燒錄完成的DVD檔光碟及MPEG-2檔光碟放入其他光碟機進行讀取,檢查是否燒錄成功。

 

  • 燒錄失敗的光碟則需再重新燒錄一次。
  • 燒錄成功的光碟表面需用油性筆寫上光碟編號
  •  a、DVD檔的光碟編號,在光碟表面寫上所含之檔名及標題。
  •  b、MPEG-2檔的光碟編號,與DVD一致。

 

  十四、光碟歸檔收納:

 

   檢查光碟無誤後,在光碟片寫上編號、數位檔名、標題等資訊。並依各編號依序歸檔收納。

  • 將光碟放入CD夾中,並將CD夾擺放至指定的櫃子中。
  • CD夾內附黏清單,並於CD夾側面製作側標籤,註明名稱及本數,如影音資料庫-西拉雅族(典藏版一)

 

  十五、批次上傳匯入資料:

 

  將Metadata資料上傳進入資料庫供使用者查詢。基於資料庫安全性考量,先由專任助理負責上傳至一暫存檔,再由計中程式人員抓取匯入數位典藏資料庫內,匯入資料庫後必須回到清單欄位中做標示,表示已經匯入資料庫內了,避免重複匯入。

 

  

 

圖十二、將資料匯入資料庫中。

 

  十六、備份至資訊室節點:

 

  將影音檔及metadata資料上傳至計中專為數位典藏所建置的storage serve上以供原始影音檔備份典藏。

 

  

 

圖十三、將資料上傳計中備份。

 

  十七、資料校對與補充:

 

  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之研究人員或碩士級以上助理,進入資料庫後台清查校正每筆資料的正確性,並補充專業意見。

 

  

 

圖十四、資料庫輸入畫面。

 

製作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文字撰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林淑惠

 

圖文編輯: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林淑惠

 

圖片拍攝: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郭姿妙等單位工作人員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人類學主題小組助理 林淑惠、陳美智、程婉如

 

致謝:

感謝【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 潘英海教授與相關工作人員的悉心指導。

日本財團法人數位內容協會簡介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陳秀華
 

  日本財團法人數位內容協會(Digital Content Associtation of Japen,DCAj)創立於1991年,其目標在推展優質的數位內容的製作、流通及應用,促成相關產業的健全發展,提升文化水平,加速舒適且豐富心靈之國民生活的實現,以及為國際貢獻心力。該協會分為兩個部分,茲介紹如下:

 

(一) 企劃‧推進部門

 

  調查數位內容相關產業的市場狀況及技術課題之研究,對於保護數位內容的創作者的相關著作權等法律、不正當拷貝行為及數位內容認證的研究調查也不遺餘力。每年出版之《數位內容白皮書》,介紹當年度數位內容相關的基礎調查結果。並且與日本經濟產業省合作辦理數位內容競賽,期盼能發掘人才,推動產業的發展,並收集各國數位化相關資訊,每年促成與加拿大等歐美國家相關團體的交流活動。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 市場動向調查。
  2. 技術動向調查。
  3. 法律環境的準備。
  4. 數位內容白皮書。
  5. 國際交流。
  6. 數位內容大獎。
  7. 數位創作競賽。
  8. 活化內容事業。
  9. 防止不正當的複製之調查研究。
  10. 數位內容認證的相關調查研究。

 

(二) 事業開發部門

 

  該部門主要推展數位電影的發展與製作,並且先行以地方為單位進行播映成效的試驗。因為近年數位內容的急速普及,如何將大量的典藏影像做長期保存,該部門對於DVD等光學儲存媒體以及其他相關新技術的應用,也長期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更致力於地區性數位典藏之推展。工作內容條列如下:

 

  1. 推展數位電影。
  2. 舉辦數位電影推展討論會。
  3. 地域性數位電影實驗性放映。
  4. 新技術應用。
  5. 數位典藏推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善本圖籍」相關資料庫:使用者角度的分析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94年度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建置計畫 研究助理 江仁傑

 

前言

 

  史語所本身即擁有20個左右的線上資料庫,包含史語所本身所開發,以及購自其他機構的資料庫。

 

  而史語所本身所開發的資料庫,以內容來區分,就有考古、拓片古文書、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圖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聯合資料庫、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漢籍全文等六種,這六種之下,又有各自的資料庫系統。

 

  由於各種資料庫數量龐大,本文先以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本身所開發的善本、圖籍的相關資料庫,作為分析的對象,並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探究「網路上究竟能夠使用到什麼程度」的問題。

 

史語所「善本圖籍」的網路資源

 

  在網路上,史語所有關「善本圖籍」的資料,經過綜合整理,放在:「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

 

  進入之後,由此路徑:「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首頁>選擇中文介面(英文尚無)>資料庫檢索。

 

  在「資料庫檢索」頁面後,有很多種資料庫可供選擇。這些資料庫之間,有些可以互相連結,但並不是統一成一個資料庫:

 

一、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圖籍書目資料庫

 

  依據「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資料庫簡介」網頁的說明,民國89年(2000年)12月,傅圖網頁中,增建了這個資料庫,包含了館藏:

 

  1.善本書 (4149 筆)

  2.古籍線裝書 (7157 筆)

  3.金石拓片 (22557 筆)

  4.俗文學 (20773 筆)等

 

  共有書目資料(54636筆) ,讀者不需授權,即可跨資料庫,檢索傅圖珍藏資料的書目。這些書目資料,也整合在中研院圖書館館藏目錄的檢索系統中中。

 

  由這個資料庫所檢索到的僅限於書目,原件典藏於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內。另有「傅斯年圖書館全文影像資料庫」,則需要申請帳號密碼才能使用。

 

二、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

 

  收錄館藏的善本書、古籍線裝書的資料,不含金石拓片與俗文學等部分。系統區分「一般檢索」、「進階檢索」、「主題瀏覽」三種使用方式,除了「主題瀏覽」尚在建置中之外,「一般檢索」、「進階檢索」已可使用。

 

  「一般檢索」可免費自由使用,可檢索稿本、寫本、鈔本、刊本、活字本、套印本、朱印本、藍印本、石印本、影印本、鉛印本、鈐印本、晒藍本、繪本、寫繪本…等各種善本書,檢索結果僅有書目資料,提供該書圖像檔的第一頁。

 

  「進階檢索」需要帳號、密碼,檢索結果包括書目資料、該書全部圖檔,以及電子全文,因此可使用全文搜索的功能。

 

三、傅斯年圖書館全文影像資料庫

 

  收錄傅圖館藏善本古籍的文字電子檔、影像檔,需要帳號、密碼才可使用。

 

四、傅斯年圖書館藏印記資料庫系統

 

  收錄傅圖所藏善本、古籍、拓片上的印記資料,需要帳號、密碼才可使用檢索功能。

 

  無帳號密碼者,可使用「印記導覽」,從「分類目錄」下進行瀏覽,能夠看到印記之metadata、印記印主之人名簡介,但無法瀏覽印記圖檔本身。

 

  若以帳號、密碼登入,可進行檢索,可瀏覽印記圖檔,並可連結至「傅圖人名權威檢索系統」,察看印主的其他印記與資料。

 

五、傅斯年圖書館人名權威資料

 

  目前收錄了6532筆人名資料,整合傅圖館藏善本古籍相關的人名資訊,例如書籍作者、印記印主等等。

 

  人名權威資料系統,也支援傅圖善本古籍其他系統,以查詢書籍作者、別名、其他著作、印記、出生年月日、籍貫、經歷等資訊。

 

  使用這個系統,也需要帳號、密碼。

 

六、傅斯年圖書館空間資訊系統

 

  該系統由中研院計算中心技術支援,以中國地圖,來表示各地區的相關人名。

 

 

  游標移至南京,便顯示出南京當地的善本古籍作者、印記印主人名,點選人名,即進入傅斯年圖書館人名權威資料之中。

 

  此外,「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也收錄了「傅圖整編史語所檔案目錄」的25009筆資料、「傅斯年圖書藏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影像資料庫」的5655筆資料。由於這種兩種資料庫與善本、古籍、圖籍資料庫在內容上較無關連,暫不進行簡介與分析。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相關資料庫的整合

 

  如同上述,「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包含了六個資料庫:一、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圖籍書目資料庫,二、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三、傅斯年圖書館全文影像資料庫,四、傅斯年圖書館藏印記資料庫系統,五、傅斯年圖書館人名權威資料,六、傅斯年圖書館空間資訊系統。針對這六個資料庫的功能、介面使用、整合使用的便利度等方面,可進行一初步評估。

 

  在功能方面,這六個資料庫,有彼此的關連性,例如:查詢書目,可以聯繫到人名權威資料、影像資料、全文資料;又,查印記資料或查空間資訊系統,可以聯結到人名權威資料…等等。

 

  不過,這些完整的功能,必須付費或通過授權機制,才能完整使用。

 

  在介面使用上,也放置了這些資料庫的簡介,例如: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傅斯年圖書館全文影像資料庫,傅斯年圖書館藏印記資料庫系統,傅斯年圖書館人名權威資料,傅斯年圖書館空間資訊系統,都有使用方式的介紹影片,可免費下載播放,對於第一次使用者而言十分便利。

 

  最後,在整合使用的便利程度方面,這些資料庫許多部分的內容都仍在建置當中,整合工作也正在進行。當整個檢索系統建置完成之後,要如何付費、授權,也許可以在帳號、密碼輸入頁面上說明,或放置說明連結,讓各地的使用者能迅速得知完整的進階使用資訊。

 

  另外,或許是資料庫建置、整合的工作仍在進行,部分資料庫有兩種名稱,或者連結的名稱和真正進入之後的名稱不一致。使用者進入新舊交錯的「介紹」、「相關連結」等頁面時,應該會覺得有些迷惑。若能將各處介紹、連結頁面上的名稱、路徑作一統整,對於使用者將更加便利。

 

參考資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傅斯年圖書館中文網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中研院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典藏工作小組,《珍藏數位學術資源簡介》,2005年6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12主題小組 數位化工作流程影片 (Ⅲ) 》,93年度(2004年)。

世界考古學的發展歷程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呂俊毅

 

  考古學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一個半世紀以來,從研究的目標及其方法來說,經歷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十九世紀中葉至二次世界大戰。1859年,英國的地質學家潑利斯特維治爵士(Sir Joseph Prestwich)和約翰‧伊文思爵士(Sir John Evans)肯定法國北部舊石器時代阿布維利(Abbeville)遺存的可靠性,推翻上帝造人的神話。按照英國考古學家克勞福特(Crawford)的說法,這對考古學的誕生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人施里曼(Schliemann)發掘伊洛特古城,九十年代英國考古學家畢德‧里浮斯(Pitt Rivers)的進一步闡述。這樣,在十九世紀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讓考古學的第一根支柱—考古地層學建立起來。

 

  考古學的第二根支柱—考古類型學(或稱型態學、分類學)在十九世紀初發端於北歐的丹麥和瑞典。至三十年代湯姆遜(J. Thomsen)又提出石器、青銅、鐵器三時代說。1840年以後石、銅、鐵三期說推廣到全歐,近代考古學於焉誕生。至1903年瑞典人蒙德留斯加以完善敘述,而有了相當完整理論。

 

  歐洲學者在建立考古學的地層學與類型學後,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又提出了「考古學文化」的概念。從此,近代考古學就有了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此階段考古學研究的目的,依英國考古學家彼特里(F. Petre)的說法是「重建已逝的生活」。就是依據陶器、工具、裝飾品、武器、房子等等項目的型態特徵,推知一些人類群體集團的興衰、遷徙以及相互之間的文化影響。人類的行為過程及文化的進步法則,還不是追求的目標。

 

  第二階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發生的。在五十年代斯圖爾特(J.H. Steward)等人提倡的「文化生態學」成熟的基礎上,由美國學者賓福德(L. R. Binford)為代表,提出「考古學的目的就是人類學的目的」,要闡述「整個時代內人類生存的物質和文化上的異同」,把考古學的研究內涵擴大為技術的(即物質的)、社會的、精神的三大方面,強調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制約作用。此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文化唯物主義,他們要探索古人的行為過程,所以又稱「過程考古學」;更因為這是批評四十年代以前傳統考古學的一種理論,她們自己稱之為「新考古學」(new archaeology or processual archaeology)。此種理論基礎所產生的結果是—-往往把人類的種種行為,視為一種必然結果,在一定客觀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至八十年代中期,以劍橋大學霍德(I. Hodder)為代表,又把各文化之間在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影響,看作是某一文化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強調人類自身的知性認識對文化過程的重大影響。此學說認為應該強調人類的主觀認識對文化進程的重要作用。與「過程考古學」不同,故稱為「後過程主義考古學」。

 

  二次戰後,科技的發展為考古學提供了研究古代人類生存環境的能力;而人類學中新進化論的發展,又為「新考古學」提供理論基礎;「後過程主義考古學」則是對「新考古學」進行反思以後出現的一種新現象。

善用聯合目錄,發揮網站效益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0 , 加入收藏櫃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941020陳柏伸

 

前言

 

  當各典藏單位在建置專屬計畫網站的同時,對成本的評估往往著重在網站規劃與網頁設計的部份;對效益的評估則偏向網站所帶來的價值與好處。而各典藏單位建構網站的目的,不外乎是運用當今網路的便利性及傳播性,透過網站來吸引廣泛的使用者族群,達到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

 

  不過,若未妥善規劃未來的走向與定位,正式上線後的網站,在實用性、時效性、發展性上有待考驗,因此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階段執行結束前,網站的經營之道是各典藏單位關心的話題之一,換句話說:「網站要如何永續經營?」

 

  「應用服務分項計畫」有輔導典藏單位如何加值與應用,各典藏單位在規劃網站前,也應有一套專門的營運模式,然而,若無建立完善的通路市場,或者無品牌的建立,網站帶來的效益有其侷限。

 

  在網頁瀏覽器未發達前,全球網站的數量不超過60個,不過到了2005年的今天,全球網站的數量就超過70,000,000個,因此要讓無通路、無品牌的網站?穎而出是極大的挑戰。

 

網站的侷限

 

  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搜尋引擎對網站的曝光度而言是最好的宣傳工具,因為它適合各種類型的網站,例如電子商務、入口網站,除建置花費不高外,該網路工具更易於打通國際市場。

 

  搜索引擎的歷史始於1990年初,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率先開發的Gopher,乃至採用FTP傳輸協定的Archie,最後全球通用的WWW,這三種傳輸協定是奠定搜索引擎發展的基礎,隨著1993年的Mosaic瀏覽器大放異彩,各類型加值服務的網站紛紛出爐,而搜尋引擎也逐漸演變成單一檢索的資訊頁面,也就是大眾耳熟能響的入口網站,例如Yahoo、Google。

 

  入口網站的具備條件是擁有多元化的資訊內容及組織網站資訊的特性,因此入口網站往往是以集中的方式呈現各種不同的資訊,以利使用者減少搜尋資料的時間。現今有不少典藏計畫的網站提供搜尋引擎的服務,不過各計畫網站發揮該網路工具有其侷限,因為各計畫網站的搜尋引擎只限計畫內的資訊檢索和瀏覽。一般的使用者也只有從浩瀚的網際網路中,發現各計畫網站的存在,特別是利用Yahoo、Google的搜尋引擎查詢資料,查詢出來的資料太過零亂及不精確,相較於擁有組織(歸類)好的入口網站,這對需求直接的使用者而言,過於浪費檢索的時間。

 

  而入口網站的檢索功能,倘若連結路徑分類過深,一般的使用者往往會迷失在「不知身處何處,不知該往何處去」的地步,況且過多層級式的分類,一般的使用者在瀏覽時會失去耐性,進而減低計畫網站的使用率(點閱率)。

 

聯合目錄的應用

 

  為屏除搜尋引擎的侷限,聯合目錄在這般環境下成立,彙整各典藏單位的資料庫為主要目標。聯合目錄是全球少數擁有跨單位與內容主題的網站,除整合各典藏計畫的數位化資料外,亦搭起產學研各界的橋樑,進而發揮資源整合的最大效益。

 

  相較單一內容主題的計畫網站,聯合目錄的內容資訊廣泛,且收錄的數位化媒材總數龐大,透過單一窗口的檢索特性,更易與業界銜接發展,例如聯合目錄計畫在95年度與Yahoo!奇摩合作,故競爭力較各別的計畫網站強。

 

  況且,現今入口網站的服務,已逐漸由傳統的營運模式,轉型成以使用者為導向的服務,而一些專業的搜尋引擎正被許多使用者熟悉地運用起來,我們可以從Yahoo!奇摩的工作及購物、Google推出的Google Earth、Google Map、Google Video、Google Scholar檢索服務中,便可略知時下的入口網站已不敷使用者的需求。聯合目錄將來有機會像精品店的營運模式下突破侷限,除原有的專業搜尋迎合專業使用者需求外,同樣亦能迎合一般使用者的需求,達到雙贏的局面。

 

結論

 

  當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不足以解決各界當前的問題時,唯一剩下的解決方式就是資訊整合,以知識平台擷取的概念,達到快速、即時和準確的知識應用,進而創新知識與永續經營為目標。

 

  聯合目錄既是一個系統平台;亦是一個以知識為本體的網站,因此各典藏單位若能善用聯合目錄之服務,將有助於提升雙方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