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陳 秀華 On 五月 27, 2013 @ 6:04 pm In 活動快訊 | No Comments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陳 秀華 On 四月 30, 2013 @ 1:41 pm In 活動快訊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1]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2]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3]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4]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5]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6]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7]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陳 秀華 On 四月 3, 2013 @ 12:18 pm In 活動快訊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8]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9]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10]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11]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12]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13]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14]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林 彥宏 On 二月 20, 2013 @ 11:51 am In 活動快訊 | 4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15]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16]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17]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18]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19]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20]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21]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楊文馨 On 一月 29, 2013 @ 4:28 pm In 會議訊息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22]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23]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24]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25]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26]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27]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28]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楊文馨 On 一月 21, 2013 @ 5:40 pm In 活動快訊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29]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30]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31]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32]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33]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34]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35]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楊文馨 On 十二月 28, 2012 @ 3:32 pm In 會議訊息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36]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37]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38]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39]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40]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41]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42]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楊文馨 On 十二月 11, 2012 @ 11:03 am In 活動快訊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43]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44]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45]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46]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47]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48]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49]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王 雅萍 On 十一月 1, 2012 @ 2:31 pm In 活動快訊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50]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51]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52]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53]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54]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55]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56]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Posted By 高 朗軒 On 十月 29, 2012 @ 11:47 am In 活動快訊 | No Comments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57]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58]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59]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60]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61]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62]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63]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

Article printed from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URL to article: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347

URLs in this post:
[1]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2]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3]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4]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5]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6]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7]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8]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9]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10]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11]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12]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13]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14]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15]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16]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17]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18]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19]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20]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21]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22]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23]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24]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25]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26]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27]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28]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29]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30]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31]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32]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33]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34]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35]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36]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37]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38]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39]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40]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41]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42]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43]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44]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45]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46]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47]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48]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49]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50]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51]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52]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53]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54]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55]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56]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57]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58]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59]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60]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61]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62]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63]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64]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target=
[65] 黃意雯: mailto:huangi@mail.nutn.edu.tw
[66] 林信志: mailto:hclin@mail.nutn.edu.tw
[67] 張幸真: mailto:hsinchen.chang@gmail.com
[68] 林佩蓉: mailto:poe.iong@gmail.com
[69] 葉瓊霞: mailto:ceci1967@gmail.com
[70] 張鳳吟: mailto:fengying1121@gmail.com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100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0.208
地理緯度:
22.9848
機構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部門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
計畫名稱:
[64]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主持人:
[65] 黃意雯
共同主持人:
[66] 林信志
共同主持人:
[67] 張幸真
共同主持人:
[68] 林佩蓉
共同主持人:
[69] 葉瓊霞
郵遞區號:
70005
聯絡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聯絡人:
[70] 張鳳吟
機構類型:
學術單位
地區:
南區
主題小組:
生活與文化
分布年代:
日治時期(1895-1945)
數量說明:
數位化物件標籤:
林氏好,盧丙丁,臺南,文化協會,新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文化運動,階級運動,農工運動,左翼,文學,莊松林
簡介:

台灣文化協會(1921 年10 月17 日成立),是日治時期台灣人以文化運動,進行政治、社會與人權之非武力抗日民族運動下最重要的組織,發展至1926 年會員人數達最高,吸引農民、勞工及無產階級參與投入,1927 年分裂為「新文協」以及「台灣民眾黨」。原來皆為「文化協會」成員的盧丙丁夫婦、莊松林,兼具社會運動者與文藝創作者身分,是日治時期文化運動轉型的重要見證者。而隨機關雜誌「台灣民報」的總部自北向南移,府城,亦為「文化協會」乃至整個日治台灣文化運動重要的發展標的。故本計畫以「台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為名,除回應「文化協會」以「台北」蔣渭水為主的論述之外,本計畫將以莊松林、盧丙丁及林氏好為主要研究對象,規劃的關鍵原因,即是透過其後代莊明正與林章峰的收藏,將三位文協前輩的生平軌跡與作品做系統性整理,並以數位典藏方式留存於世,讓從未被嚴謹、正式研究的史料,得以被充份的研究後予以呈現,提供日治時期台灣文化、政治社會、工農運動的研究新視野,且提供後人有機會站在前輩肩上,進行更深化的台灣研究與詮釋。此外,本計畫執行團隊除了國立臺南大學外,亦有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崑山科技大學的加入,透過校際資源的合作,數位成果預計可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新文化運動館等地進行展示、出版等加值應用,使數位典藏成果發揮更多樣化之效益。

開放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