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線裝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none 發表: 2009-10-19, 點閱: 231,051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肆、 物件數位化程序
一、色彩管理系統規劃
每個人對於色彩的感知不同,對顏色的解釋與理解也是不盡相同,例如:紅色,可能被解釋為蘋果紅、玫瑰紅…等;而藍色可能就會產生天空藍、靛藍…等各式不同的「色差」,因此在不同的認知之下,即使是同樣的顏色,最後出現的結果卻可能是大異其趣。相對於色彩裝置,類似的狀況也會產生,從整個數位化工作流程中,包含輸入端、處理端以及輸出端等各家生產的色彩裝置都說著自己的語言,但是溝通時卻缺乏共同的語言認知,以致於色彩重製之後產生顏色偏離的現象,這時色彩描述檔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媒介,它可以讓裝置與裝置間說共同的語言,因此同樣的顏色可以從一而終,避免分歧,色彩管理即是針對這樣的情形衍生出的一門學問。
而數位化工作是將文物真實地典藏,因此對於色彩的需求度相對提高,如何擬定色彩管理規劃及做好品質控管,以下說明色彩管理與數位化工作之關係。[36]
圖 4-1 、色彩管理系統與數位化流程關係圖
資料來源: 徐明景著,《數位攝影的技術:數位影像製作技巧在攝影上的應用》,台北:田園城市,2001年10月,頁62-63,
(一)色彩管理模式
1. CMYK與RGB色彩模式:
CMYK:又稱色料三原色,理論上只用CMY三種顏色相加就可以形成黑色,但實際印刷時三種顏色的相加只能形成一種深灰色或深褐色(因為油墨里含有雜質的緣故);另外三層顏色也不容易立即乾燥,所以不利於快速印刷;再來三層印刷需要非常精確的套印;用黑色替代三層顏色也可以大大節省成本,所以採取四種顏色的配色方法。RGB:又稱色彩三原色,由紅綠藍組成,此三原色光模式是用三種原色的光以不同的比例加和到一起,形成各種顏色的光。
又色彩深度會影響色彩的層次能力與檔案大小,而色彩模式決定影像呈現色彩型式,在數位影像範疇中,由於使用狀況的考量,有可能常需要在不同的色彩模式中轉換,因此了解色彩模式差異與色彩深度,並加上對影像實體結構的了解,才能正確控制數位影像的呈現品質。以下列出色彩模式與色彩深度表:
表4-1 色彩模式與色彩深度一覽表
|
資料來源:徐明景 著,《數位攝影的技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頁27。
2. 色彩管理變動因素:也就是造成色彩不一致的原因,包含:軟硬體間本身品質的落差、色系不同RGB/CMYK、以及其他,例如輸出紙張、印表機油墨等印刷材料特性、數位化時的環境因素(例如:其他光源、天氣等)、人眼判別不同等因素。
3. 變動因素如何控制:透過數值在不同的色彩空間內,每個顏色都有其絕對位置。但在影像擷取至輸出的過程中,經過許多的人員、設備、環境光源等各種因素,雖不會改變原本影像的資訊,卻由於不同的顯色方式,影響了其中顏色的轉換與對應的精準性。因此,為了解決色彩管理相關問題,1993年國際色彩協會(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簡稱ICC)與知名廠商Adobe Systems Incopration、Agfa-Gevaert N.V.、Apple Computer、Eastman Kodak Company、Microsoft Corporation、Silicon Graphics Inc等共同建立一個跨平台的色彩管理系統,主要是製訂出ICC規範,也就是所謂的「符合標準色彩描述檔的 ICC Profile」,利用各種不同的設備,按照標準硬體與軟體所製作出屬於設備本身的特性化描述文件,供色彩軟體進行色域轉換,以做到色彩還原。
(二)色彩管理流程圖[37]
為了讓各家廠商所用的色彩系統可以有轉換依據,國際色彩協會(ICC)建立了一套可以共同遵循的標準,而 CIE Lab色彩模型具備了此一要素。其色域可以涵蓋各種色彩空間,所以各種色彩空間的各種顏色可以在CIE Lab色彩模型裏找到對應的顏色,而記錄對應關係的東西就是所謂的色彩描述檔(ICC Profile)。但有色彩描述檔(ICC Profile)無法立即解決所有問題,當A色彩空間裏的顏色在B色彩空間找不到時,就只能找一個最相近的顏色來代替,這就是色彩轉換。任何一種的轉換方式都不是絕對完美,只要色彩轉換一次,顏色的資訊就可能會產生損失,在數位檔完成後,需要進行校色的動作,使數位檔的顏色在電腦螢幕、掃描器與輸出設備上盡量一致,以使原件在掃描時的狀況,充分加以保留當時的原件保存狀況。[38]
1. 輸入端:掃描器校正,產出ICC Profile
圖 4-2 色彩管理輸入端流程圖
資料來源: 吉順隆數位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遠華先生提供
2. 處理端: 螢幕顯示器校正以及一般影像校正軟體
圖 4-3、色彩管理輸入端流程圖
資料來源: 吉順隆數位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遠華先生提供
3. 輸出端:印表機校正,產出ICC Profile,RIP的設定是關鍵。一般的噴墨式或雷射印表機均為RGB模式,所以目的端的ICC Profile是RGB色域模式,而RIP所控制的印表機大多為CMYK,因此須了解所使用的印表機為何種。
(三)色彩管理範例:國立故宮博物院以Xrite校色儀、MONACO optix pro進行螢幕色彩校正為螢幕瀏覽基礎,其次以GretagMacbeth ColorChecker 搭配 MONACO DC COLOR產生 ICC profile。最後在掃描時全程以KODAK公司Q13色卡為貫穿全程。
(四)色彩管理的限制:由張錫本提出三點色彩管理的限制,包含:「設備的顯色能力」、「色彩管理軟體」、「量測儀器」,以下分別說明之。[39]
1. 設備的顯色能力:顯示器的背光模組、色彩濾色片、控制晶片等,又或是印表機的墨水系統、材質以及解析度等。
2. 色彩管理軟體:引算法則、轉換引擎、對應方式皆不同。
3. 量測儀器:精確性、重複性、以及定期校準等因素。
(五)色彩管理實作建議:影像輸入端的設定及維護色彩管理系統。掃描器使用色彩管理ICC Proflie流程管理效益在於:掃描流程標準化、色彩準確性高且品質穩定、不需專業人員也能控制色彩,減少人員修改色彩次數。由吉順隆數位影像科技王遠華先生於本計畫辦理之色彩管理工作坊提出兩點建議:[40]
1. 單位對典藏文物數位檔保存格式需視需求而定
2. 色彩管理僅能減少圖檔與原物件之色差,若要求與原作近乎相似,則要與原作比對,而單位也需架設色溫標準環境。
(一)原件拿取基本原則,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擬定的數位化工作規範為例:
1. 原件拿取原則時注意平衡,以手掌托拿為原則,並在翻動原件時,請帶上手套,以保護原件。
2. 移動原件時,盡量以整套為原則,例如原件的附屬物品如紙片、木夾、函套等,應隨原件移動,以免散失。
3. 使用修裱專用軟毛刷子,刷去原件上的髒污,例如在逐頁檢查書況,注意是否有紙屑、毛髮、灰塵,使用軟毛刷子刷去。
4. 若需要註記,只可使用鉛筆註記,並以夾紙條的方式置於原件中,不得使用其他筆具或便利貼等。
5. 飲料與食物應與原件保持安全距離。且原件不可放置於電腦螢幕、主機或其他會有熱源產生之處
6. 在翻閱原件時小心紙質脆弱,避免撕破、缺角的情形發生。若有剝落字情況,必須即刻送交裱褙室人員進行修復。又或紙質焦脆的原件,摺角不宜翻動,以維護原件完整。
(二)全彩影像掃描原則[41],以下匯整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執行機構所分別擬定的數位化工作規範,供參考:
1. 每日進行掃描工作前,執行掃描器校正程式。每兩周必須執行螢幕色彩校,掃描時,目視螢幕不得有炫光、色偏、歪斜等情況。
2. 每頁影像檔拍攝時須放置色卡、灰階、尺規。尺規色表採IT8標準色彩導表,掃描時將尺規起始值平行置放接近於原件端,並使尺規色表與原件之間距為0.1~1CM。
3. 原稿不清楚或文字線條太細、文字太小或館內其他要求時,在國家圖書館則會提升掃描密度到600dpi儲存,避免影像流失。
4. 單頁即達A4大小者,以單頁分別掃描,並須分別重疊左右頁各二到四行,以便於日後接圖之用,一般原件仍採雙幅全掃。例如在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全書掃描畫面為「彩色全頁」,卷端彩色掃描則以「A4」尺寸為主。在故宮博物院則是所有影像檔古籍封面獨立一頁拍攝,書籍版面左右半頁合為一頁影像檔拍攝;遇特殊情況,視書籍大小而定,得半頁單獨拍攝。又或若原件超出A3(含)尺寸,無法一次全版面拍攝,須採取左右單頁掃描或拍攝時,如有需要,廠商必須提供影像檔接圖作業,以維持完整版面。
5. 欲破損之原件(或人為因素)需修補者,仍請館員處理。情況特殊之原件(如無頁碼原件),掃描後交由館員處理。必須以維持原件之原貌為原則,且力求降低原件之傷害,故依原書方式掃描為主,若原件不適宜數位化操作則暫緩數位化,不得因數位化而損害原件。若有特殊情況,則需由本館表被室人員協助處理。全套原件掃描時,第一冊掃描完成後必須先交由館員優先校驗,無誤後方可執行全套逐頁批次掃描。
6. 若可明確辨識原件之缺頁情況,則於原件旁加註缺頁條,其位置皆為下緣齊頁,原件之影像版面必須固定。
7. 襯紙標準與方法:是用於原件透背葉,卻不能攤開掃描者。因書籍紙質較薄,產生本頁可透視前頁文字的情況時,國家圖書館會再掃描前加襯白紙。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則會以小於原書頁的大小,加襯棉紙。
8. 在數位掃描設備方面,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會要求委外廠商須能提供平床式拍攝或掃描設備,書籍以書頁朝上方式置於平床拍攝或掃描,若書籍上方設計以平面玻璃壓置,則下方須有防護設計,或可調整玻璃與平床間距,使書籍不受壓折傷害。
9. 關於影像檔尺寸方面:在故宮博物院將A3(含)尺寸以下之古籍原件,以1:1比率數位掃描或拍攝,以全彩300dpi規格儲存。而國家圖書館則分為兩種,善本古籍為B4至A3尺寸,全書掃描畫面為彩色雙頁形式,檔案格式為典藏及印刷用300dpi TIFF不壓縮檔、網路傳輸用A4尺寸大小/72dpi壓縮比85%之JPEG檔二種;善本古籍卷端彩色掃描原則上分為典藏與印刷用A4尺寸大小/300dpi/TIFF不壓縮檔、網路傳輸用A4尺寸大小/300dpi/JPEG不壓縮檔二種。
10. 為避免損傷文物,拍攝時須採用冷光源燈光設備,不得使用閃光燈系統。
(三)全彩影像掃描校驗相關標準,以下匯整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執行機構所分別擬定的數位化工作規範,供參考:
1.以不影響版框內字跡及閱讀為基準。
2.頁面之平整美觀與否亦需要考量。
3.書頁掃描之中縫,注意陰影、字跡、字形扭曲、兩頁間距。
4.透背頁字跡/襯紙。
5.木屑與毛髮/遮字/邊角捲翹/摺角/蛀洞或破洞。
6.沾黏書頁上之紙條,需要掃存。
7.原件頁面凹凸不平/摺痕/壞檔/錯頁/漏頁/檔名與檔案順號/頁面完整/版面歪斜。
8.色差/字跡或圖像清晰度。
數位化物件應以「珍貴性」、「代表性」、「數量多寡」作為評估的準則,並依照各館的政策,調整數位化物件的先後順序。為考量計畫成果之後續研究、教育、文化或商業應用,在擬定清單前,須作一次典藏的盤點工作,清查數位典藏國家科技型計畫成果之智慧財產權的狀態,詳參照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分項計畫[42]。當擬定清單後,歸納書籍的尺寸、大小及書況,來作為選擇適合的數位化方式的依據。
表 4-2、 各館數位化方式清單
資料來源: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彙整
由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三處在物件數物化階段,皆採行委外廠商到館內進行數位化工作,以下流程,將帶入廠商製作的部分,以供參考:
(一)提調書籍:由單位或機構人員每日進行,在提調書籍時檢查是否有蟲蛀、脆化、破損、裝訂鬆脫等狀況,若書況不佳則送修裱室,暫不進行數位化工作,並同時在核對書籍情況、冊數是否與原書目系統中登錄情況相符。
1.各館在提調書籍時,建議由館內人員進行提調動作,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是由單位主管以及助理共三名一同進行檢查。除提調時的書況檢查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之館藏,需先經由流通組提調出來後,交由數位典藏組人員進行數位化,因此在提調時會由兩組人馬共同進行檢查。
2.若當天未數位化完的書籍是否會放回書庫中,各館有不同的作法:
(1) 必放回書庫: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國家圖書館皆以中午時段作為彈性調整數位化數量的緩衝點,首先在中午時會將書一併歸回庫房中,待下午時段,視上午掃描速度調整下午的書量。
(2) 暫放於防潮櫃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並於數位化管理系統中可查檢書籍的動向。
3.相關設備:防潮櫃、工作手套、書車。
(二)書況檢查:開始正式進行數位掃描工作前,各館多是由數位典藏人員再次進行檢視,逐頁與逐冊的檢閱,判定焦脆或剝落等書況是否需要進行修裱,判定其原件掃描方式,再選擇平床式或平台式掃描器進行之。
1. 每日依據掃描進度,以「逐頁逐冊」方式檢視書況,同時協調人力。
2. 此步驟的書況檢查要點,在於確認該書籍是否適合進行數位化,若有「蟲蛀」、「紙質脆化」、「裝訂鬆脫」等問題時,會先送修裱室進行修復工作。
3. 逐頁檢視,將有助於瞭解資料現況,並可同時於表單註記後轉予修裱人員。此外,為避免資料受損,操作時需格外小心,此階段較為費時。
4. 相關設備:PC、工作手套、軟毛刷、紙籤。
(三)儀器校色:由委外廠商使用色彩校正軟體替儀器進行校色工作,此階段雖費時,但能保持數位化影像檔之色彩正確性。
1.每日正式數位化作業前進行儀器校色工作。
2.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除每日要求廠商進行儀器校色外,更換不同部書掃描時,由於在尺寸及書況等因素皆會有所調整時,會要求廠商需重新進行色彩管理的動作。
3.目前古籍線裝書數位化工作流程的色彩管理階段,各館除要求廠商進行儀器校色外,在數位化的同時多會全程使用色卡進行色彩管理。
4.相關設備:PC、掃描器、色彩導表、色彩校正儀器、色彩校正軟體。
(四)圖籍試掃或試拍:由委外廠商以及數位典藏人員共同進行,為數位化前置作業。國立故宮博物院採每部書取首冊第一頁進行試拍,檢驗其呈像擺設位置以及色彩正確度,為每日正式數位化前作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並以數位化管理系統進行一校圖籍校驗管理。
1.費時,但可降書籍受損,增加數位化影像之穩定度。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針對數位化物件,若雙方洽談並無爭議之圖檔,則毋須試掃或列印,更為環保。
3.相關設備:PC、掃描器、工作手套、無酸紙、書況與試掃紀錄表、口罩。
表 4-3 書況與試掃記錄表
題名 |
登錄號 |
書況需試掃註記 |
記錄者 |
試掃日期 |
試掃者 |
試掃結果 |
資料來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2004/07/14修
(五)全彩影像掃描
1. 依照館藏所擬訂的圖檔規格進行掃描,在此階段多數單位會「委外製作」,協請廠商進館駐點進行典藏品數位化工作。需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每年得標廠商以「價格標」作為最後決標的關鍵,也就是價格取勝,雖可使預算達到最高產出,仍須特別注意廠商的「經歷」及「能力」,廠商在先前是否已接過數位典藏的案子,或在專案規劃的進度掌控上是否能如期完工。此外,雖在招標過程中會要求廠商試作,但由於試作的成果有時看不出來廠商在專案規劃及進度管理的能力,因此館內人員需經常性的了解委外廠商的情報資訊,並和其他數位典藏執行單位交換意見,避免後續招標完後發生無法結案或毀約的情況產生。
(2) 無論廠商是否曾經執行過數位典藏專案,都得由館藏單位進行後續的「圖籍數位化基本教育訓練」,平均約一個月的時間,委外廠商才能確實掌握掃描工作。
(3) 因此「減少圖籍的損害」,是委外廠商本身需要格外注意的課題。另外,招標時間的行政作業程序過長,常造成無法配合規劃執行的進度,也是需要格外留意的課題。
2.檔案規格:在先前可行性分析章節中曾提過,可將影像檔依目的性區分為「典藏級」、「商務級」、「公用資訊級」。以下列出各館目前使用的影像檔規格標準:
表 4-4、 各館數位化檔案規格清單
單位 |
典藏級 |
商務級 |
公用資訊級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
文字300DPI 古籍附圖300-600DPI |
TIFF |
150DPI |
JPEG |
72DPI |
JPEG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圖檔300DPI |
TIFF |
無 |
|||
國家圖書館 |
圖檔300DPI 文字300DPI 套印或彩色圖級600DPI |
TIFF |
||||
資料來源:本計畫彙整
3.作業方式:依照各館擬定的數位化規範進行,此外每頁影像檔均放置色卡、尺規。以下列出各館數位化現況:
(1) 在數位化過程中,廠商同時會協助進行書況檢查,以國家圖書館為例,會要求廠商若遇到書況不佳時,應於表單中註記,累積一定數量,請求館內人員重新進行書況的判別,最常遇到的是「中縫過緊」問題。
(2) 其掃描作業規範大致上會依照各館藏書的尺寸為主,目前大多以A1為限,下列出各館不同的作業方式:
A. 國立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圖書館,若尺寸超過A1時,以不掃描為主。檔案格式為典藏及印刷用300dpi TIFF不壓縮檔、網路傳輸用A4尺寸大小/72dpi/壓縮比85%之JPEG檔二種。掃描原書須以1:1之比例掃描。在原稿清楚的前提下,影像掃描品質必須清晰,不可太濃、太淡、歪斜,掃描內容必須完整,在原稿不清楚或者文字線條太細、文字太小等情況下,需提升掃描密度至600dpi(彩色原書)避免影像流失。
B.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由於考量館內典藏物件如:古籍線裝書、金石拓片等物件尺寸與性質,與廠商共同開發古籍拍攝平台,以數位拍攝的方式將書況不佳、超過A1尺寸的典藏物件加以數位化。
(3) 另外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有檔案封面獨立一頁,內容兩幅為一頁掃描,或一幅為一頁,視大小使用平床式掃描器而定。
(4) 針對掃描後影像需進行品質校正,在國家圖書館的做法,以去除黑邊與影像外產生之污點,以中心線為基準,左右影像歪斜度不超過五度。
4.相關設備:PC、平床式(平台光學)掃描器(國立故宮博物院:60秒/頁)/平台式掃描器、口罩、作業手套、網路卡。目前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圖書館所使用的掃描設備相同,包含相機Mamiya645pro TL(120相機)、數位機背Imacon、鏡頭mamiya 55mm/80mm定焦鏡頭 f2.8-22、翻拍平台的平床式(平台光學)掃描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使用的設備則包含: EIZO ColorEdge CG211螢幕、PC主機、Mac G4(含以上)、磁碟陣列、數位機背、相機+鏡頭+相機座架、冷光燈組、古籍拍攝平台、水平儀、IT8色彩導表、測光錶。
(六)影像校驗:每頁影像檔數位化後,製作備份列印清單,開始進行一校,針對有問題的單頁進行修正後,會進行二校以及三校的動作。另外,由於影像校驗標準涉及主觀認知,雖有明確且詳細的校驗標準,但由於人員本身在校驗上有不同的理解,而容易造成與委外廠商之間衝突,因此需培養團隊默契以避免困擾。另外人員流動率高也會造成重複問題出現,同時影響校驗品質的差異。
1.校驗標準:參見上述第二章「古籍線裝書數位化工作規範」。
2.在影像校驗的流程中,各館均以原書來逐頁校對數位影像檔,並以三次校驗為基準。而在校驗的過程中最常遇到「缺頁」、「歪斜」、「炫光」、「影像模糊」、「雜屑」等問題。
3.相關設備:PC、顯示器(需完成校色程序)、磁碟陣列、網路設備、工作手套。
(七)影像光碟儲存:若影像掃描是委由廠商進行數位化,在此階段多會同時請廠商進行影像儲存的動作。
1. 目前三館進行的方式多委請廠商進行光碟製作的工作。
2. 由於燒錄時間較費時,且DVD規格目前並無主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採用多媒材儲存,包含DVD、磁帶、磁碟陣列。而國立故宮博物院在影像儲存的同時會委請廠商以300DPI規格以TIFF無壓縮儲存,並燒錄兩份DVD備份及磁碟陣列,與國家圖書館所採用的儲存媒材相同。
3. 光碟的命名多以檔案命名方式為主,若當一部書較為龐大時,會產生較多的影像檔,因此多以多片光碟儲存之,因此在光碟外殼上會註記是哪一部書的影像檔的編號數量。以國家圖書館為例,則是會在光碟外殼上製作標籤,並標示書號、書名、影像檔編號起訖、影像檔規格。以網路瀏覽級的DVD光碟外殼為例:一般來說會標示「DVD編號:網路24/書號*******/檔案儲存72dpi jpeg」:
DVD編號:典藏1411/書號:055101/1a0006-1a00010(卷數)真雨山讀書記。
4. 在影像儲存時,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及國立故宮博物院二館為例,相鄰文頁之數位化影像檔應燒錄在同一張或相鄰之光碟片上。為確保光碟使用品質,所用以備份之DVD-R光碟片容量為4.7GB/單面,尺寸為12公分,適用所有DVD-ROM Drives(PC)。燒錄後的DVD光碟片以及保護外殼上使用不易脫落的色筆標註,並要求廠商提供每片光碟片檔案清單以及各檔頁數與總頁數。
5.注意事項:檔案命名、儲存媒材的壽命。
6.相關設備:PC(要有DVD ROM)、燒錄機(為DVD-RW)、DVD空白片。
(八)光碟校驗:由於此階段在委外製作階段視為結案的關鍵,因此除在影像檔建立後需校驗外,在光碟燒製完成後,也須進行校驗工作,校驗影像是否能正常開啟,確認光碟是否燒錄成功。此外校驗光碟外殼上的標示是否和光碟內容相符合,避免有缺交或漏存檔案的問題產生。
(九)影像上傳到全文影像資料庫:影像製作完成後,多數以DVD光碟儲存,因此在此階段多數單位會委請自己的資訊組協助進行批次上傳置資料庫。
1.在此階段雖多已協請館內資訊室人員進行上傳動作,由於數位化是逐年進行的龐大工程,且在數位化過程中產生相當多的數位檔案,建議仍需定期針對已上傳的影像檔進行抽驗的動作,確認影像是否連結正確,影像是否能正常顯示等問題,避免造成使用者的不便。同時在此階段視之為影像管理及影像創造的前端,以國家圖書館為例,在下一年度數位化清單的建立時,會先同時確認與清查影像檔是否已經數位化。
2.注意事項:檔案命名、儲存媒材的壽命。
3.相關設備:PC(需要有DVD ROM)、網路設備、單位主機。
[35] 陳昭珍,陳立原,張文熙,《數位化檔案命名原則》,國家圖書館館訊,2001年3月。
[36] Widows網站,<色彩管理設定:常見問題集>,檢索:2009年2月,http://windowshelp.microsoft.com/Windows/zh-TW/help/76f61616-6d12-46ec-bac2-49969d130c791028.mspx#E5。
[37] 王遠華,<掃描器色彩管理流程實務>,色彩管理實務工作坊,2007年10月。
[38] 蔡耀廣,〈從實務上談數位檔案的基本知識–結構, 製作, 色彩, 保存〉,檢索時間2009年1月,http://proj1.sinica.edu.tw/~ndaplib/channels/dlm_paper/digi_arch.pdf。
[39] 張錫本,<符合標準規範的色彩管理流程設計>,色彩管理實務工作坊,2007年10月。
[40]王遠華,<掃描器色彩管理流程實務>,色彩管理實務工作坊,2007年10月。
古籍線裝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文下載 (8.6 MB, 6,673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