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Metadata, 中央研究院, 後設資料, 指南, 數位內容, 數位典藏, 數位化, 數位化工作, 數位化工作流程, 數位學習, 數位攝影, 智慧財產權, 著作權, 資料庫, 資訊 發表: 2011-08-29, 點閱: 35,561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参、前置作業(Preliminary Procedures)
數位化工作的流程規劃中,「前置作業」具有很重要的關鍵性,此步驟不但能重新檢視典藏品的各項狀況外,並可更新與校對藏品資訊,必要時亦可再次制訂完善的管理與存放原則。雖然典藏品的清點與整理工作繁瑣且耗時,但釐清所有典藏品的各項狀態,對蒐藏單位與典藏品來說,將大大提升藏品永久性的保存意義。因此,建議由資深或具相關經驗的研究人員,於此步驟進行全盤的工作規劃。
一般而言,前置作業的工作項目大致包括典藏品的清點與標準規格的制訂兩大項,這樣的工作模式在貝類標本的數位化工作中也不例外,以下便針對貝殼標本的前置作業工作內容,進行概略的說明與介紹:
一、 工作規劃與標準制訂
(一) 選定數位化方式
以目前的數位化技術來說,要將典藏品轉換為數位資料的方式主要可分為數位相機拍攝和數位掃描機掃描兩種,而根據各類典藏品之體積、形狀和材質的不同,數位化方式也會有所差異。軟體動物共分為八大綱,但擁有貝殼的僅存在於腹足綱、雙殼綱、掘足綱、單板綱、多板綱和頭足綱等六綱;而各綱的貝殼標本外形豐富多變且大小不均,所以針對貝類標本之數位化工作,建議可採用數位相機拍攝的方式來進行。
依據各單位之經驗來看,各類貝殼標本之尺寸差異極大,因此必需視標本狀況來安排拍攝方式。基本上,尺寸≦ 0.5cm 的貝殼都會建議採用立體顯微鏡進行拍攝,藉以清楚攝得貝殼標本的形態及特徵;而其它的標本以數位單眼相機 或更高階的數位機背進行拍攝即可。於選定拍攝方式後,則需著手準備拍攝器材與規劃拍攝環境與流程,因為完善的規劃與作業流程,是取得高品質影像的不二法門。
(二) 數位檔規格制訂
一般常用的圖檔類型大致可分為向量圖 (Vector Graphics) 與點陣(Bitmaps) , 而數位攝影所產生的影像檔,則屬於點陣圖檔的範疇。因為各種圖檔格式的研發誕生,皆具有其特性與適合用途上的考量,所以在格式的規劃上 可依照各檔案格式的特性進行安排。例如,TIFF 檔具備無失真壓縮的高品質影 像,並且具備極高的相容性,符合數位典藏影像檔保存與後續加值用途的需求, 所以目前許多計畫的數位典藏檔皆使用 TIFF 檔格式。以下便提供各檔案格式的 比較表(表 3-1),以作為規格製訂的參考。
在檔案規格的制訂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亦針對不同的用途規劃了典藏級(單位永久典藏使用)、商務級(應用加值輸出使用)和公共資訊級(網路瀏覽使用)三種格式(表 3-2);另外,在此也提供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台灣本土貝類數位典藏計畫的檔案規格表(表 3-3),該計畫在貝類標本相關數典計畫中,具有多年的數位化相關經驗。各單位在執行規劃作業時,可參考上述兩筆規格資料表,並依造自身的需求來設計最適宜的檔案規格。關於規格表中解析度 (Dot Per Inch,DPI) 的制訂,主要為數位檔後續加值印刷所需之設定,而檔案可清晰輸出之尺寸則以數位檔案畫素和印刷解析 度大小來決定,一般高品質印刷的解析度至少都須設定為 300dpi 以上。
隨著數位化技術的不斷研發與進步,數位檔案能呈現的影像品質也將越趨卓越,而檔案規格的擬定,也關乎著數位檔未來用途的彈性與廣度;不過,在追求高影像品質的同時,也須考慮時下的最新技術是否為最適合該單位的影像規格,不論從軟體、硬體或未來用途上皆須進行審慎的評估與考量。
(三) 檔案命名原則
目前對於數位檔案的命名方式並無統一的標準,但命名規則卻與數位化資料的管理與搜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檔案管理的角度出發,建議各典藏單位於進行命名工作時,可將下列幾點納入考量範圍:
a. 檔案名稱必須能與Metadata作結合。
b. 可藉由檔名辨識資料的提供單位,並建立檔名於系統中的唯一性。
c. 檔名能支援同一物件之多種檔案格式及使用目的,並可依檔名回溯找到數位化物件。
d. 未來加入國際暨有之命名系統時,如URN、DOI等,能直接由此檔名加上國家識別碼,而成為國際間唯一的號碼。
e. 符合各種網路資源之命名規則:
(a) 使用ASCII code命名
(b) 檔案名稱英文字大小寫不作區分
(c) 不使用 %、/、?、#、*、- 字元
此外,為能節省人力並讓檔案便於管理流通與收藏,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台灣本土貝類數位典藏計畫,已將「一維條碼」與「二維條碼」標籤的技術導入典藏檔案管理系統中。 一維條碼主要應用在搭載文獻編號與標本號 的資訊,目的是為方便管理者瞭解典藏位置與流通狀況;二維條碼則是於二維空間將圖像、聲音及文字等資訊儲存整合。目前二維條碼的資料儲存量可達到一維條碼的一百倍,使用者僅需以光學掃描器讀取條碼後,便可迅速讀取條碼內儲存的相關資訊,猶如一個活動型的資料庫 ,也可以作為展場的自動導覽系統之用。
二、 標本測量與清單建立
進行拍攝工作前,貝殼標本的清潔整理與尺寸測量,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工作項目。預先將標本進行清點與整理的工作,並將相關數據填入建置好的標本清單,不但有助於未來標本的管理與核對,在後續的拍攝工作上,工作人員便能專注於拍攝工作上,而增加數位化的工作效率。
(一) 貝殼標本測量
貝殼的測量主要是針對尺寸與重量來進行測量工作,尺寸的測量的正確方法 (圖 3-1),一般是使用游標尺(圖 3-2)測得殼長 (Shell length, SL) 與殼寬 (Shell width, SW) 的數據;因為貝殼的種類繁多且表面多凹凸不平,所以無法統一標準與正確測得其它尺寸的數據。另外,小貝殼的重量有些甚至不到 1 公克,為能取得正確的數據,所以測量貝殼重量時建議採用精密的電子秤。
(二) 標本清單建立
典藏品清單的建立除了能加強文物管理外,對於未來典藏品的各項應用上都有莫大的助益。對於典藏品龐大的單位,若能於進行數位化工作的同時一併清點館藏,並導入資訊化管理方式來更新管理辦法,對於管理者與使用者不啻是個效率與便捷兼具的方式。而在進行貝殼標本清單的建立的工作中,有以下幾點必須注意:
a. 基本資料的建立:標本編號、標本名、採集地點、經緯度及採集者,以上為標本資料清單的基本元素。
b. 標本狀況的確定:清單上可註明文物保存的狀況及典藏地,以便於執行數位化進度及文物使用之參考。
c. 表格設計與製作:周全的設計數位化各階段適用的欄位表格清單,不但可以檢視清單、核對進度,亦對日後建檔工作有很大的助益。
<返回目錄>
[7] 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等著,《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07 年 11 月, 頁 187。
[8] 李佩瑛、王雅萍、高朗軒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色彩管理》,台北市:數位典藏拓展台灣 數位典藏計畫,2009 年 4 月,頁 34。
[9] 徐明景著,《數位攝影的技術》,台北:田園城市,2001 年,頁 202。
[10] 林恆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台灣本土貝類之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情形調查表〉,2009 年 10月。
[11] 〈資料數位化與命名原則〉,國家圖書館 - 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檢索: 2011年1月,
http://readopac.ncl.edu.tw/ndap/ndap-doc-03.htm。
[12] 〈二維條碼簡介〉,檢索: 2011年1月,http://0rz.tw/ExDdN。
[13] 巫文隆 ‧張文誠,《條碼技術應用於貝類數位化知識管理》,台灣貝類資料庫,檢索:2011 年 1 月,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publish_pic.php?No=320090522001_03。
[14]〈正確測量貝殼的方法〉,台灣貝類資料庫,檢索:2011 年 1 月,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classification.php?id=4。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文下載.pdf (7 MB, 2,120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