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

Tags: , , , , 發表: 2011-08-30, 點閱: 46,126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貳、數位化專案規劃(Digitization Flowchart)

 

 

 

繼上一章所述的數位影像相關定義與步驟,以下將針對本書重點 -「影像資料數位化工作」的相關內容逐一介紹。首先是執行數位化工作時必先面臨的規劃工作,縝密的專案規劃是影響後續運作流暢與否的要素之一。因此,本章節將先以數位影像資料常見的「數位化物件內容」做一概述,並提出計畫專案的構想與規劃、以及專案執行與控管的相關要點,再歸納出「數位化工作流程圖」的執行程序,以供各計畫單位在工作進行時的參考指南,力求工作效益與成果品質的提升。

 

 

 

一、數位化物件內容

 

 

 

影像資料是最直接記錄物件樣貌的形式,而影像資料的保存與呈現形式亦適用於絕大部分的器物、繪畫、文書、檔案、標本等,故本書將適用於影像資料數位化形式之物件分成平面物件、立體物件等面向,並就已執行之計畫的數位化物件內容統整說明。其中部分物件或許兼具二者性質,如油畫有時因顏料產生的厚度,表面並非光滑平整,但本質上仍屬平面性質的物件,本書即視各物件基本屬性予以歸類。

 

 

 

(一)平面物件

 

 

 

本類物件因為其平面化的性質,往往利用掃描或拍攝的方式進行數位化,產出平面影像資料,其中單張且保存良好的紙類文書更常以掃描的方式進行數位化。而質地較脆弱、面積較大、裝裱複雜的物件則視其性質的不同,利用翻拍架或搭設攝影台等方式進行數位化。下列將相關平面物件概略分成文獻/檔案、善本古籍、書法/繪畫、地圖、照片/底片等五個面向討論。

 

 

 

1. 文獻/檔案

 

 

 

此處所指文獻及檔案涵蓋內容甚廣,包含文書檔案如機關檔案、民間契約文書、手稿、書信、日記等物件;[1]文獻資料如雜誌、期刊、報紙、經典、書籍等物件;金石拓片如甲骨文拓片、碑碣、石刻、石刻造像、畫像磚等資料皆屬之。此類資料因為保存狀況不一,部分需經過修復、裱褙、補洞後方可進行數位化工作,故在執行數位化工作之前,需詳細評估物件狀況再選定數位化方式。

 

 

 

2. 善本古籍

 

 

 

古籍指稱年代久遠的書籍,通常為西元1911年以前書寫或印刷的書籍,而所謂善本一般指在學術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上較一般古籍精善的圖書。由於善本古籍的裝訂方式能夠反映時代特色,但相對地較為脆弱、鬆散,故數位化時則須注意是否能配合該物件裝訂方式。又,此類物件往往年代久遠,質地非常脆弱,數位化時務須謹慎訂定相關工作規範,避免對文物的傷害。

 

 

 

3. 書法/繪畫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由筆墨、線條建構而成,於平面的紙張上強調形式之美及書寫者的情意。繪畫則可概略分為水墨、水 彩、油畫、版畫及現代化複合媒材等形式,是將點線面等色彩要素表現在平面材質上,以表達意象。[2]此類物件由於精細度高,故數位化時 需特別注意是否能表現出細緻的筆觸、質感等細節。

 

 

 

4. 照片/底片

 

 

 

照像技術的發明,使得影像得以流傳於世,許多博物館、區域研究中心在早年數位化技術尚未成熟時,亦以此方式進行研究與保存。此類物件也因而成為重要數位化對象,其內容大致可分為負片、乾版負片、正片和照片。由於傳統攝影能夠呈現細緻的影像,故亦有單位進行數位化時先行拍攝成底片,而後進行底片掃描得到數位化影像。

 

 

 

5. 地圖

 

 

 

地圖是紀錄地理資訊的一種圖形語言格式,也是儲存和傳輸地 理資訊的載體,可展現具空間分布特性的自然形態及社會人文經濟等豐富訊息。[3]現今 資訊科技發達,非紙質地圖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能夠提供更多訊息,故執行數位化工作時除了一般的影像處理技術,亦特別注意相關的地圖資訊系統儲存、分析和查詢之功能。

 

 

 

(二)立體物件

 

 

 

立體物件乃是對比平面物件而言,包括器物、建物、標本等皆屬之,因為本身特性的關係,在影像資料的獲得上常使用平面拍攝的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另為了呈現其於三度空間中的形貌,亦可利用3D環物攝影的技術,呈現立體物件的完整樣貌。

 

 

 

1. 器物

 

 

 

本項目涵蓋範圍甚廣,包括玉石器、陶瓷器、銅器與金屬器、琺瑯器與玻璃器、木竹漆器、骨牙角蚌器、樂器、通貨、篆刻、編織,以及其他各種相關之雕刻、戲曲、產業文化、體育相關文物等皆屬之。而各種不同材質的器物在數位化時也往往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如瓷器、陶器在拍攝時需避免「光斑」的問題;大型的器物則會面臨打光及陰影的問題;而編織品的纖維和質感是否能確實呈現等。故數位化的器物不同,配合的拍攝佈光方式與器材也須隨之調整。

 

 

 

2. 建物

 

 

 

何謂建物可從宅體為出發點來討論,以一個宅體為基礎,衍生出社會學、人類學等的相關內容,包含建築、構造物本體、空間環境營造方式及記憶。因此除了人們生活其中的建築物,土木工程亦含括於其中,如羅馬的道路系統、輸送水道、舊鐵道等。而建築中的附屬物件往往需要在該空間裡討論才能顯現其意義價值,如樑、柱上面的彩繪等,故進行建物數位典藏時可將之一併列入考量範圍。另外,空間環境營造方式及記憶與該建築如何產生有關,包含了工法、技術及營造方式,其甚至可反映當時的社會技術與生活型態,也是研究建築史時的重要項目。[4]

 

 

 

3. 標本

 

 

 

標本為經過物理風乾、化學防腐和真空處理等程序,使之可以長久保存原貌的實物,其種類非常多,包含動物、植物、礦物等。標本的功能則包括了實物展覽、示範、教育、查對、考證、辨別名稱及其它各種研究之用。故進行標本的數位化時,除了應注意拍攝出其細節,亦應考量標本功能,將標籤、採集地點與採集者的紀錄數位化,使數位化標本也能達到前述實體標本的功效。

 

 

 

(三)其他

 

 

 

本項目不同於前類平面物件或立體物件的地方,在於其屬於某一連續的事件或一完整的空間,所涵蓋範圍甚大,並且往往必須「進入」某個特殊的時間與空間取得該物件資料。也因為本項目所屬物件的特性,在平面影像資料的獲取上亦採用平面拍攝、環景攝影等方式進行數位化。下列即分自然生態、無形文化資產二大面向討論。

 

 

 

1. 自然生態

 

 

 

生物類數位化工作中,生態攝影可說是很特殊的一環,可概略分為自然景觀攝影如景觀、山岳、雪地、空中、天文;動植物生態攝影如植物、花卉、鳥類、昆蟲、顯微;及水中生態攝影如海洋生態、激流生態等三大類。此類資料除在學術研究上具有重要依據,對一般民眾而言經由生態影像的刺激更能加深印象引起學習的興趣,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藉由專業人員拍攝清晰的影像,並透過網際網路的互動傳 輸達到研究與知識普及化的雙重目的。[5]

 

 

 

2. 無形文化資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2003年巴黎舉行的第32屆會議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中定義無形文化資產(Intangible Heritage)內涵如下: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作為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等。這些資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的歷史脈絡下,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故針對無形文化資產所進行的數位化工作,也有著確認、建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的特別意義。

 

 

 

從上述物件介紹可看出,適用於影像資料來進行數位化的物件種類甚多,然每種物件皆有其不同的材質和型態,適用的數位化方式也不盡相同。縱使採用同一種數位化方式,也需要注意不同的細節。因此,在進行數位化工作前需要視計畫本身之人力、經費和考量數位化物件本身性質進行專案規劃,以確保呈現成果之品質。

 

 

 

二、專案規劃

 

 

 

專案規劃(Project Planning)是經過深入探究並掌握問題核心及發展議題,確立預定達成目標及專案範圍,協調與統整相關人物力資源,研訂可行的執行方法、有效控管成本與時程,以完成預訂目標並考量永續發展,進行全盤性且縝密周延的規劃、執行及檢核的實施方法與過程。

 

 

 

任何專案的執行皆會含括許多面向,執行期間有各種不同的課題要面對,如何有效地執行奠基於各不同經驗與能力的彙整,專案規劃的起始需要前瞻力,以作為執行方向的訂定;組織力與協調說服力能幫助各方資源的統合;邏輯力則是規劃專案整體最重要的推演能力,在數位內容建置專案的規劃上,還需要資訊力的提升,以運用最新、最有效率的執行方式;而創造表現力除了運用在計畫書撰寫上,也能幫助數位內容建置完成後,在加值推廣時所需的規劃力。

 

 

 

所有專案的執行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的規劃以達到目標,不論時程規劃的長短,專案的過程皆有起始,此循環稱為一個「生命週期」,分為:「起始→計劃→執行→控制→結束」,此五個程序在概念、計畫或執行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連結狀態,每個流程都有其投入與產出,計畫、執行與控制是相互依賴不斷循環的,是屬於線性的執行流程,從頭至尾一貫不重返的,因此要掌握專案每個階段的不同特性並加強控管,以在時程內達成任務。

 

 

 

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 TELDAP)專案中,為建置更豐富的數位內容,促成典藏內容與技術融入產業、教育、研究與社會發展上,並提昇臺灣數位學習的研究能量,促進數位學習相關產業的發展,TELDAP專案執行了各種不同的徵求作業。以下針對數位內容建置專案所需的「專案構想與規劃」、「專案執行與控管」做說明,其他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專案規劃》[6]、《數位化工作流程 指南:整合性工作流程》。[7]

 

 

 

(一)專案構想與規劃

 

 

 

專案整體在計劃階段要清楚專案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什麼而規劃,並推演、預想執行時可能發生的狀況,設定明確目標更能協助專案執行範圍的界定。為了使目標順利進行,要分析必要的作業流程與所需的設備資訊,從開始準備到擷取需要作業的部份,計畫需要的工作人數、必要的技能與資訊,計算完成的時間與成本,進而完成計畫書。計畫書中還須包含預算、行程表、還有完成之前所需的各進度表等,將預訂的目標數值化,可幫助對既定目標更順利的達成。執行時透過各方面的檢測與管理,可幫助專案在軌道上運行,訂定完成目標至少以品質Quality、成本Cost、完成期限Delivery(QCD)來衡量,以提升工作的效率與準確性,盡可能削減無謂的重製時間負荷、減少妨礙專案運行的各種因素。[8]

 

 

 

專案的時間與費用等無不與專案範疇的大小環環相扣,陳述專案範圍時,必須廣泛說明整體立意,並訂定明確的目標。「SMART」理論可協助制定目標範圍,包括:特定明確(Specific)、可量化的(Measurable)、可達成的(Achievable)、切合實際的(Realistic)、有工作時程(Time-Limited),訂定明確目標後,衡量可執行的範圍,確定目標的達成度以符合實際作業,並制定完成之時限。

 

 

 

在專案目標的確定後,依不同的執行方向,可將內容劃分層次組織執行架構圖,以利用指標來檢測流程,此稱為「工作分解結構圖(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為一個專案的系譜層級圖,圖中對於專案架構的分層,均為實現專案最終目標所需要工作,能幫助定義內容範疇。[9]圖2-1是影像數位化工作流程的範例,各不同執行單位因目標設定的不同而有細項分解之差異。工作分解結構在專案的生命週期中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製作完工作分解結構後,能更有效率的針對專案進行工作時程規劃、資源估算以及成本做評估。

 

 

 

 

 

專案的規劃並非所有相關的工作都由策劃單位全盤執行,委外或自製的考量在許多專案裡一直被提出討論與評估,這兩種方式各有其優劣的地方。在《委外製作》一書中[10],彙整數個專家學者對於委外製作的想法,歸納出以下四個進行委外工作的動機:

 

 

 

1.專注於核心價值並使人力配置更靈活。

 

 

 

2.降低成本或保持資源配置的彈性。

 

 

 

3.對特定技術的仰賴。

 

 

 

4.改善或提升特定業務的品質。

 

 

 

在掃描或攝影數位化程序中,有許多單位考量將專業技術委外以節省人力,同時亦省去購買設備的成本支出,但也要考量專案執行的長期經營問題,若數量龐大、物件不適合運輸等問題,都要審慎評估委外的必要性。不同的委外程度代表著不同的合作模式,執行機構經由委外動機的成立、核心價值的確立後,依據此謹慎訂定出執行目標,衡量出應以何種類型的委外模式得以獲得最大效益。

 

 

 

(二)專案執行與控管

 

 

 

專案要順利完成,除了在初始時縝密周詳且符合現況的規劃外,執行過程中的控管更是導致專案成功的重要執行策略。專案的控管可在時間、經費與品質等三面向執行:

 

 

 

1. 時程安排與控管:

 

 

 

專案規劃時必須依執行量估計活動時間的長短,就數位內容建置專案來說,基本上都是以一年的時間為計算的基準,以安排各項工作所需時間。時間規劃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甘特圖(Cantt Charts)將工作列點、安排時程,後續的管理也能利用甘特圖作為依據。

 

 

 

時間管理與規劃之首要步驟是將專案所要進行的工作做全面的綜覽,瞭解專案執行過程中重要的時間點,以設定各階段工作的里程碑,並以月或季為單位,將工作進度分配於各時間點之中分段執行。其他時程規劃的工具還有如網路圖、要徑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PM)、計畫評核術(Program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 PERT),依專案執行時間的長短與內容的複雜度而有不同的選擇。

 

 

 

2. 經費估算與控管:

 

 

 

經費的估算與人員配置、時程的安排有深切的關連,表2-1便彙整TELDAP計畫常見的經費項目與可能的經費來源,以供參考。

 

 

 

 

 

 

就TELDAP專案而言,執行一個計畫需要經費來支撐人力、設備、數位化工作等支出,依然需要進行管理與控制,才能如期、如質、如預算完成工作規劃。

 

 

 

3. 品質制定與控管

 

 

 

品質管理是指為保障、改善產出的品質標準而進行的各種管理活動。透過品質管理活動,雖然增加了預防性支出的時間與經費,但是可減少費工檢測與相關失敗改善重做之額外支出。

 

 

 

關於數位化產出之品質依不同需求而有不同標準,檢驗的方式與次數依各標準訂定而異,為了避免隨時可能發生的狀況,應安排定期定時的進行品質檢驗,可降低成本並帶來更大的效益,關於數位化物件之品質制定將在第伍章內容中作更詳細說明。

 

 

 

三、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在確立數位化工作之目標與執行方式後,針對計畫本身人力、經費和數位化物件等進行專案規劃,並可依其工作性質製作一工作流程圖。以下是以影像資料數位化工作為主的「影像數位化工作流程圖」(圖2-2),由前置作業、物件數位化工作、資料保存、輸出驗證至加值運用等層面,逐一列舉簡介流程步驟。透過工作流程圖的程序,可在執行工作的同時一邊檢視各流程步驟的狀況,掌握其環節運作以利數位成果品質效率的提升。

 

 

 

(一)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二)數位化工作流程圖表說明

 

 

 

由上列圖表的顯示,可以簡要說明目前影像資料工作流程的主要步驟如下:

 

 

 

1. 前置作業:

 

 

 

影像資料的數位化工作流程,首先包括由上節所述的專案規劃,評估此工作的各項人力配置、經費、甚至委外製作等規劃事宜。接著選定欲數位化的物件(包括平面物件或立體物件),並建立資料的清冊,必要時亦需針對物件的狀況進行修復工作。同時間進行後設資料需求的評估與分析,以及針對後設資料欄位做調整,訂定著錄規範。再依其所屬物件內容選擇數位化的執行方式。

 

 

 

2. 數位化工作:

 

 

 

此一階段流程是工作的執行重點,以影像資料的數位化工作而言,因為欲數位化的物件不同,依其性質需求,主要可分為「數位攝影」、「掃描」、「多頻譜技術」等三大數位化方式,以及數位化後製、色彩管理、資料著錄、系統建置開發等。執行工作流程中,「檢視品質」亦是品質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包括檢視數位化品質、檢視數位化後製的品質,校對著錄的後設資料等,透過不斷地檢視與修正,確保品質的精確呈現。

 

 

 

3. 資料保存:

 

 

 

資料保存是目前數位化工作所需面臨的長久性策略課題,所有的影像資料數位檔的儲存(包括各媒材的不同儲存方式、原始檔案的儲存、數位化的成果儲存),以及複製備份、異地備援,和所有影像資料庫的儲存工作等皆是。這些數位化資料的永久保存該如何處理,後續章節將會一一詳述。

 

 

 

4. 輸出驗證:

 

 

 

輸出的程序是數位影像從電子信號還原為光線呈現的階段,一種從虛擬的畫素(Pixel)對應至實際質點(Dot)的處理過程。因此由檔案和檔案間的多次轉換與對應就可能造成資料流失的風險,此階段的工作檔案儲存即是重要的前置處理。實際輸出的方式也必須依輸出目的而有所差異,舉凡商業設計展示用或者家庭用的相片,都依據品質要求的準確度甚至預算不同使用不同的輸出設備與方式。

 

 

 

5. 加值運用:

 

 

 

影像數位檔是不少數位化工作加值運用的基本素材。這些影像資料除了輸出使用出版等基本運用,建立檢索系統、網站服務,或創新的授權使用都是影像再運用的層面。不僅在學術教育方面,也冀望在商業加值,甚至公共社會等多重服務型態的運用。

 

 

 

(三)數位影像資料系統四大模組

 

 

 

數位影像資料數位化流程,除了上述的總流程圖外,亦可歸納出影像數位化系統的主要四大模組,包括「輸入」、「處理」、「儲存」、「輸出」等。此四大模組(圖2-3)與數位化工作流程圖(圖2-2)是相輔相成,可相互對應的程序。

 

 

 

從實景實物、相片、正片甚至負片透過數位相機或掃描機等「輸入」階段成數位資料後,經過「處理」影像平台、數位「儲存」資料,再依其應用目的由顯示器、印表機等「輸出」成相片或印刷品等輸出品。一連串的模組流程,可簡要說明數位影像資料的主要系統環境。從事影像數位化工作時,亦可隨時檢驗這主要的流程步驟,確保數位資料的品質。

 

 

 

 

 

<返回目錄>

 

 

[1]檔案包含之範圍相當廣泛,此處所指之文書檔案係就紙質檔案為主,如文書、私人書信、日記等。

 

[2]高朗軒、陳秀華,《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臺北市: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

 

[3]林芳志、李姿穎、林彥宏,《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臺北市: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

 

[4]此處數位典藏中對建物的定義在2009年「臺灣建築多樣性資源調查暨數位典藏綱要指導計畫」專家討論會議中由建築領域的專家相互討論後提出。

 

[5]陳秀華、許雅婷,《水下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臺北市: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

 

[6]褚如君、陳秀華、詹景勛,《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專案規劃》,台北市:數位典藏拓展臺灣 數位典藏計畫,2010年03月初版。

 

[7]王雅萍、陳美智,《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整合性工作流程》,台北市:數位典藏拓展臺灣數 位典藏計畫,2010年03月初版。

 

[8]尾上全利、渡邊知樹著,《專案管理力》,博碩文化譯,臺北縣汐止市:博碩文化,2004年,頁32。

 

[9]丁榮貴著,《專 管理:專案思維與管理關鍵》,臺北市:以諾國際,2006年1月5日,初版1刷,頁82。

 

[10]高芷彤、陳秀華、陳美智、林芳志,《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委外製作》,台北市:數位典藏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04月初版。

 

 

 

 

 









Download: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全文下載.pdf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全文下載.pdf (26.7 MB, 2,102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