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none 發表: 2007-11-29, 點閱: 26,46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壹、引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民國91年1月1日開始進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此計畫是承襲「數位博物館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三個計畫的經驗,依據國家整體發展,重新規劃而成。迄今已歷經三年半的時間,此計畫在這段期間內所執行的各個面向,對國家數位典藏工作的推動做出了許多貢獻。
此計畫項下設有五大分項計畫,其中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要負責數位典藏內容之管理、規劃及參與本國家型計畫各機構間的橫向聯繫、協調等事宜。而「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也針對數位內容,設立了十六個主題小組。這十六個主題小組的典藏品性質、特色或有不同的地方,但典藏品型態卻有雷同之處,如何針對這些相同的典藏品型態,擬訂出一套可涵括各主題、適合各計畫的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onal Procedure, SOP),以利往後欲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可以有參考、仿效的依據,乃是「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目前最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
既然要研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首先就得瞭解「標準作業流程」的定義。簡單來說,「標準作業流程」就是以文件的形式對品質活動流程,用規定的方法進行連續而恰當的控制。換言之,「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就是要以文字、表格的呈現方式將性質相同典藏品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做一簡要、清楚的規定與示範,同時也明白羅列出進行數位化工作所需之機器設備、人力配置、經費運用等,讓有心從事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有依循的標準。
依據「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對「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撰寫構想,撰寫方式主要以「物件」為目標。所謂的「物件」指的就是典藏品型態,包括照片、底片、標本、手稿、文書、影像、聲音等。而所撰寫的物件若橫跨不同主題,則需一倂列入考慮;舉例來說,撰寫「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時,就應該同時調查其他主題是否也有進行標本的數位化工作,例如像動物主題的昆蟲標本、植物主題的植物標本、考古主題的遺物標本等。若是其他主題也有進行相同的數位化工作,撰寫時就應以地質標本為基礎,參酌其他主題的標本數位化方式而撰寫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此外,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應該考慮涵蓋廣泛之讀者群,而非單以計畫內的機構計畫或公開徵選計畫為目標,如此方能達成推廣「數位典藏」之目的。
基於上述的撰寫緣由,下面將就目前「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地質主題小組的數位化工作內容做一現況分析,以便了解物件的特性及其主要的數位化工作模式。
「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設立的地質主題小組,是由兩個機構單位所組成,分別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及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以下將就兩單位之數位化工作概況做一簡要之介紹。
(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地質學組主要收藏與地球演進及生物演化有關之標本,舉凡礦物、岩石、沉積物、沉積構造、脊椎動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微體古生物、古植物化石、隕石、鑽探岩心等均是。收藏品中以地質標本為主,各類型相關之模型、照片、幻燈片、岩石及化石薄片、重要參考文獻亦納入收藏範圍。
科博館地質學組將收藏品概分為岩石礦物、古生物、地質鑽探岩心三大領域,並建構完成相關資料庫系統。但現有資料庫系統偏重於基本資料之建檔,此一資料檔僅便於管理或專業人士查詢之用。因此,為使地質標本達至更佳之展示與教育功能,科博館乃加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目的是針對(1)礦物;(2)脊椎動物化石;(3)無脊椎動物化石;(4)岩石;(5)沉積地層;(6)地質鑽探岩心;(7)植物化石等類別,篩選出具代表性之典藏品,並就相關基本解說資料(中、英文學名、分類、形態、產地、參考文獻)及圖像(標本實體照、顯微照)予以數位化典藏。而因應不同地質標本之形態與特性,分別採正、負片掃描、透光薄片拍照、2D平面影像拍攝、3D環物影像攝影等方式來進行數位典藏。自91年開始數位化工作迄今,已完成礦物學子計畫、脊椎動物化石子計畫,其餘計畫也將於今、明兩年陸續完成。
(二)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成立於日治時代,是創校時理學部四科系之一,因此歷史悠久。其地質標本收藏自台北帝大時代延續至今,資料量至為龐大多樣,主要典藏台灣本土珍貴礦物、岩石與化石標本,包括礦物標本約500件、岩石約450件、化石約2300件、礦物寶石約數十件。這些珍貴的本土地質標本資料深具研究、教育等功能,但因經費、人力的限制,而無法進行整理及修繕,使豐富的地質資源無法呈現於國人眼前。
因此,「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就是要將現有系館典藏之地質標本建立數位化電子資料,避免館藏因為老化、受潮與自然崩壞而降低標本價值,同時透過網際網路之便捷性,設置地質標本資料庫供學術使用與大眾瀏覽搜尋。計畫目標為:
1.建立館藏本土與部分國外礦物標本、化石標本影像資料庫、相關研究文獻與小故事等資料之建立及查詢系統。
2.建立館藏本土岩石標本影像資料庫、相關研究文獻與小故事等資料之建立及查詢系統。
3.重要地質標本3D立體影像之研擬與建立。
4.透過地質標本數位及相關週邊效益,如出版品、標本館導覽與野外地質旅行等,推展全民地球科學普及教育。
台大地質科學系主要是以數位攝影方式,也就是以2D平面攝影、3D環物攝影進行地質標本的數位化工作。自91年迄今,礦物標本及岩石標本的數位化已大致完成,預計於95年底前完成化石標本的數位化工作。屆時,一個資料豐富、內容充實的地質資料庫將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透過對現況的了解,本文將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國立台灣大學「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與其他公開徵選計畫的數位化工作流程為基礎,並參考其他相關主題的工作流程(例:考古主題的遺物標本、動物主題的昆蟲標本),針對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的前置作業、數位化程序、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三部分研擬出一套「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
在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內文撰寫之前,我們首先就現有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探究其中的精華與不足之處,從而歸納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之架構與內涵。
關於「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撰寫,一定要參考相關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出版品或文獻。但實際上,此類的書籍文獻卻寥寥可數。這是因為台灣雖然很早就進行地質標本的數位化工作,但進行工作的相關機構卻很少觸及工作流程標準或技術規範的撰寫,多僅止於機構內或單位彼此間的經驗傳承與意見交換而已,這種情形下,自然使相關的參考文獻付之闕如。與地質標本數位化相關的書籍文獻雖然缺乏,但回顧這些資料,能提供我們更多寫作上的發展面向。以下將就現有的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參考文獻做一簡要的介紹與分析。
(一)《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4年版
2004年版的《數位典藏技術彙編》是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辦公室所發行,這套技術資料結合社會、人文與資訊技術專家的知識,並將歷年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典藏機構相關經驗加以彙整,主要內容包含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數位典藏品的識別與描述」:內容為數位化典藏品之分類及後設資料之制訂。第二部分「典藏品的數位化製作」:為原典藏品產生數位化資訊產品的活動,包括數位化工作流程、掃描及委外相關作業等。第三部分「數位典藏技術與系統開發」:包含儲存媒體與儲存格式等儲存環境資訊,各種數位典藏保存與維護的方法,以及檢索機制制訂、數位典藏展示、聲音與影像技術等。總計有十大册、187篇文章,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完整的數位化參考資料。
但是,從內容方面來探究,我們首先可以發現,此套彙編著重於第一部分–也就是後設資料的工作程序,而對於「典藏品的數位化製作」、「數位典藏技術與系統開發」部分則著墨甚少,與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相關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彙編的內容多是文件表格,對實際的工作步驟流程甚少提及。
就整個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而言,每一個與工作相關的部分都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所以此套彙編對於亟欲瞭解完整工作流程並從事實際作業的機構或個人而言,就顯得有點美中不足了。
(二)《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是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所出版,這套圖文說明共有十二册,是「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依據其設立的十二個主題小組,由各主題小組負責助理至各典藏機構,透過訪談、填寫工作調查表等方式,所撰寫出結合文字與圖像並呈的數位化工作叢書。
在瀏覽過《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後,發現每一本圖文說明都是針對同一主題所撰寫的。這樣的書籍編排方式其實是很好的,因為可以把相同主題但不同典藏機構的數位化工作流程集合在一本書中,作全面性、整體性的瞭解與認識,省去尋找同主題不同單位數位化工作資料的時間。此外,針對主題內各典藏機構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此套叢書也都能記載每個工作步驟,而非以表格分式呈現。
雖然這套叢書紀錄了數位化工作的流程,但仍有其缺憾的地方。第一:因為文中對於數位化工作所使用的工具設備、器材規格沒有確切說明,導致讀者無法判斷與評估數位化工作進行的成本;其次,實作的數位化執行步驟,在敘述上仍不夠詳盡,無法讓人依樣畫葫蘆之後就能有數位化產品的產出;最後,即使是不同主題,但欲數位化的物件卻可能是相同的,數位化的方式也可能一致。但這套圖文說明卻缺乏跨主題、整合性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標準步驟,不免讓想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在參考此套圖文說明時,有眼花撩亂、標準繁多之感。
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瞭解現有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出版品,對於那些想從事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而言,幫助仍然有限。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撰寫「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主要原因,相關的內容將於下面再作介紹。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