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陶器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
Tags: 數位化,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 2007-12-03, 點閱: 35,00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壹、引言
每天一睜開眼,所見到的就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生活環境。是否曾想過在熟悉的環境底下,埋藏著古人活動所留下的痕跡呢?是不是曾在住家附近的小山丘散步時,有拾獲破石碎陶的經驗呢?這些拾獲到的物品,很有可能就是考古學的「考古資料」;那麼,這些「考古資料」為什麼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週遭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探索過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一、考古是什麼?
只要談到考古,一般人的腦海中總會浮現電影裡印第安那瓊斯或是蘿拉卡芙特深入蠻荒和沙漠,在歷經危險和種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後,發現巨大寶藏的情節;但是,這些情節大多是小說或電影所編造的幻想而已。考古工作的實際情況是–考古學家走入田野,並且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技術去發掘古代人所留下的遺物、遺跡與遺址等考古資料,而不是尋找寶藏或探險。
進一步深究,考古的目的就是要「透過科學性田野工作,進行考古遺址發掘,遺跡及遺物資料的蒐集、分析,經由瞭解這些實物資料背後意義,詮釋代表這群人的行為,進而推衍至人的行為及文化等各個面向」[1]。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考古學家在尋找遺址,挖掘古人的遺物和遺跡[2]。這時候,可能又會冒出另一個問題,考古資料所稱的遺址、遺物和遺跡又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古人居住或進行各種活動的地方就是「遺址」;而在生活中,每天都會製造與使用許多東西,但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夠保留下來,這些遺留下來的東西就是「遺物」;除此之外,古人也會建築房屋、墳墓、水井、堡壘、水溝等,考古學家則將這些稱為「遺跡」[3]。談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考古的目的與資料的內容已經有一些最基本的瞭解與認識,也可以知道考古學家就是靠著田野調查所挖掘出來的遺址、遺物與遺跡,而推論或解釋出古代人類的生活、行為或文化。
但是,挖掘出土的珍貴考古資料,面臨了幾個問題:首先,資料中的考古遺物部分,因為時間、本身材質的關係,挖掘出土後會有風化與銅鏽的情形發生;其次,出土的考古資料除了少部分發表在正式學術報告與博物館展示之外,大部分都典藏在公家及私人的蒐藏庫中,外人無從得見,也無法加以觀察及研究。但幸運的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對於考古資料的保存與應用有了一番新的思維及作法,這個新的方式就是將考古資料進行「數位化」。
二、為什麼要數位化?
「數位化」(digitalization)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名詞,但卻很少有人真正瞭解數位化的意涵;簡單來說,「數位化」是指將文字或圖像經由數位掃瞄器、數位照相機的轉換,而成為電腦所能處理的數位數據[4]。實際上,許多學科的典藏品並不僅限於文字與圖像,還包含各種各樣的標本、器物、影像資料與聲音資料等,這些典藏品也都可以透過數位掃瞄、數位攝影(分為 2D平面攝影與3D立體攝影兩部分)或其他適當的數位化程序轉換為數位數據,而成為「數位典藏品」。因此,將珍貴的考古資料轉換成「數位典藏」的形式,除了可以確保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整合性之外,還有以下幾個益處:
(一)減少損壞風險、增加利用價值:基於保護以及保存的想法,以往都是將挖掘出土或採集得到的考古資料送入蒐藏庫中典藏。如此一來,雖然能減少考古資料受到損害的風險,但是也讓這些資料從此束諸高閣、不見天日。進行數位典藏之後,經過數位化的高品質影像除了提供方便展示、出版的利用價值以及減少調件過程中的損害之外,還能兼顧原有保存的目的,進一步增進更有效的管理與典藏。
(二)提供資料查詢、促進學術交流:透過數位典藏的方式,能保存珍貴的考古資料,並建立一個數位知識庫提供查詢。而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就能將知識庫中的考古資料提供給遠地的考古學學者,讓其進行研究與線上瀏覽;這樣一來,對於學術的交流與發展,都有極大的助益。
(三)推廣考古教育、豐富知識範疇:數位典藏後的考古資料,除了可以配合、運用在考古學相關教學課程以外,也能提供通識學科的課外參考資料,讓考古學的知識能從早開始、向下紮根,進而豐富考古學的知識範疇。
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清楚瞭解數位典藏應用於考古學科之後,所帶來的諸多效益。事實上,台灣地區許多與考古研究或教學有關的機構,像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考古學門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早就紛紛從事考古資料(例如考古遺物、田野發掘筆記及日記、田野線描圖、遺址照片等)的數位化工作,這些機構所採行的數位化方式,大多是以數位掃瞄與數位攝影為主。
但是,機構間因為單位特性與管理方式的不同,在進行相同型態典藏品(如青銅器、玉器、陶器、陶片)的數位化工作時,往往產生各自歧異的工作流程。這樣的情形,對於想要進入數位典藏領域或有志於從事數位化工作的單位或個人而言,就有標準眾多、無所適從的感覺。因此,如何制訂出關於考古資料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就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
而考古資料的種類眾多,進行數位化的方式也不相同,該選擇何種物件與數位化方式來闡明「數位化工作流程」呢?參酌實際情況之後,決定以考古遺物中的「陶器」,並輔以2D平面數位攝影方式來闡明「數位化工作流程」。選擇「陶器」作為撰寫的物件型態原因如下:
(一)考古發掘現場挖掘出大量的陶器,根據陶器的型制、質地與製作技術可以區分考古文化的類型及類緣關係。
(二)考古研究單位的典藏品中,陶器的數量佔了多數。
至於其他的考古資料物件類型與相應的數位化方式,也會在日後逐漸增加與補充。
〈目錄〉
[1]資料來源:夏鼐、王仲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頁1-3。
[2]資料來源:劉克竑、李瑾倫,「瑄瑄學考古」,頁55。
[3]同註二。
[4]陳俞妏,「淺談資料的數位轉換」,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8卷2期,1995,頁3-12。
考古陶器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577 KB, 1,834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