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陶器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
Tags: 數位化,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 2007-12-03, 點閱: 35,021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參、前置作業
看過考古陶器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圖之後,接下來就是前置作業階段。前置作業是進行實體物件數位化工作時,最耗時費力的階段,此階段包含制訂影像檔案規格、制訂影像檔名編碼原則以及整理與建檔三個部分。
制訂影像檔案規格
要制訂影像檔案的規格之前,首先必須從未來使用的可能需求以及規格特性兩方面來考慮。
(一)影像檔案使用需求
物件進行數位化以後,產生的影像檔案主要用途有兩個:分別為「典藏保存」與「一般運用」。「典藏保存」類型是最高品質的數位化影像,專供典藏、研究用途,因此在進行數位化時必須要達到相關數位化參數的基本要求,以確保數位化的品質;而「一般運用」類型,則是提供下載、出版或網路瀏覽之用,其檔案品質要求就不若「典藏保存」類型[5]。機構單位可根據自身需要及衡量現實情況後,訂定出適宜的物件數位化參數。
(二)影像檔案規格特性
一般而言,影像檔案規格包括色彩空間、檔案格式、解析度三個方面。
1.色彩空間
影像設備所能表現不同色彩(或稱色域)的數量都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設備所採用的色彩空間亦不相同。基本上可概略分為RGB(電子設備使用)與CMYK(印刷出版使用),因為色彩空間的不一致,在數位化時兩者必須相互轉換,以利各階段作業時的需求[6]。由於RGB較CMYK包含更多色彩,因此RGB可能是色彩空間的適宜選擇。
2.檔案格式
因為不同的設備硬體與使用軟體的關係,影像檔案就產生許多不同的格式。數位影像經常使用到的檔案格式不外乎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JPEG/JP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與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三種。幾乎所有的應用程式都能辨識tiff格式檔案,而且tiff能提供無壓縮、不失真的影像,唯一的缺點是檔案過大,不利於網路傳輸。jpeg格式與gif格式則適合網路傳輸使用,而且也都提供了完美的解析度。一般來說,jpeg適用於照片,gif多用於插圖或較詳細的圖片。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gif格式只能使用256色,而jpeg格式則可使用到百萬色[7]。三種檔案格式的比較詳見表一:
檔案格式
|
TIFF
|
JPEG
|
GIF
|
---|---|---|---|
附加檔名
|
.TIF
|
.JPG
|
.GIF
|
支援RGB全彩
|
ˇ
|
ˇ
|
|
支援256色
|
ˇ
|
|
ˇ
|
支援CMYK色版
|
ˇ
|
ˇ
|
|
含有影像壓縮能力
|
ˇ
|
ˇ
|
ˇ
|
3. 解析度
解析度(Dot Per Inch)是指在一英吋內以多少個點來表示一個影像,而組成這個影像的點,稱之為像素(Pixel)。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總認為解析度當然是愈高愈好,實際上數位化解析度的選擇,必須根據物件的性質與目的作取捨,並非解析度最高就是愈好[8]。
針對上述的影像使用需求及檔案規格特性,「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提供了一份數位化檔案規格表(參見表二),可以做為數位化工作依循標準或是參考依據。
等級
|
彩度
|
檔案格式
|
解析度
|
檔案大小
|
---|---|---|---|---|
超高品質格式
|
RGB 24 bit(全彩)
|
TIFF
(非壓縮)
|
400~600dpi
|
100MB(A4)以上
|
高品質格式
|
RGB 24 bit(全彩)
|
TIFF
(非壓縮)
|
300dpi
|
20MB(A4)以上
|
網路瀏覽格式
|
RGB 24 bit(全彩)
|
JPEG
(壓縮50%)
|
72~150dpi
|
230KB(A4)
|
制訂影像檔名編碼原則
影像檔名就如同我們的身份證字號,因此在訂定編碼原則時,必須思考周詳[9]。關於影像檔名的編碼,主要是為了方便影像檔案的管理以及與影像著錄資料的連結需要。而在編碼的時候,要注意兩個方面:首先,編碼規則必須在影像檔案產生時確立,這是為了防止檔案眾多時,還需要花費時間、人力將檔案作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整理。其次,也應盡量避免以數序化(數字方式)建立檔名,因為查詢資料時,無法僅靠數序化檔名就能辨識影像內容,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10]。針對考古遺物影像的編碼規則,可以從挖掘出土的遺址區域、坑位、層位、典藏號、影像類型、全形/局部、方向/位置等方面來進行思考與制定。後文將提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制定考古遺物影像檔名的編碼原則(附錄一),機構單位可根據以上範例,規劃出適合本身需求的影像檔名編碼規則。
整理與建檔
(三)整理與復原
進行數位化工作前,考古研究的相關人員,整理田野發掘現場所挖掘得到的陶器破片;然後依可復原標準,選出可復原的陶器破片,接著從蒐藏庫中提借清單上的陶片,進行陶器復原工作。
(四)分類與篩選
待陶器完成復原工作後,依其質地、顏色、紋飾、形制等進行分類,可歸納出的器型大致有下列數種:瓶形器、罐形器、缽形器、盆形器、甕形器、豆形器、陶環、紡輪等。最後依照不同的陶器類型和特徵,篩選出需要數位化的陶器。
(五)資料建檔
由研究人員蒐集陶器的各種資料,資料內容包含典藏單位流水號、遺址名稱、文化類型、功能用途、器型種類、年代、層位等,此外亦須登記前述陶器的存放位置,輸入Microsft Excel表單中,建立初步的資料清冊。
〈目錄〉
[5]資料來源:「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2年版,
[6]同註5。
[7]資料來源:張希強編譯,「上班族自學方案—數位影像篇」,頁66、頁180。
[8]同註5。
[9]資料來源:簡松村、陳耀東,「數位圖檔建置流程及其加值應用之現況—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
[10] 資料來源:數位化工作流程—考古學主題小組,頁146。
考古陶器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577 KB, 1,835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