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

Posted By 高 芷彤 On 一月 7, 2008 @ 10:41 am In 數位化書籍 | No Comments

指南-地質標本

撰寫者:本分項計畫助理 呂俊毅
E-MAIL:
[1] jackallu@gate.sinica.edu.tw
TEL:02-27829555#81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民國91 年1 月1 日開始進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此計畫是承襲「數位博物館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三個計畫的經驗,依據國家整體發展,重新規劃而成。迄今已歷經三年半的時間,此計畫在這段期間內所執行的各個面向,對國家數位典藏工作的推動做出了許多貢獻。 此計畫項下設有五大分項計畫,其中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要負責數位典藏內容之管理、規劃及參與本國家型計畫各機構間的橫向聯繫、協調等事宜。

      

       而「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也針對數位內容,設立了十六個主題小組。這十六個主題小組的典藏品性質、特色或有不同的地方,但典藏品型態卻有雷同之處,如何針對這些相同的典藏品型態,擬訂出一套可涵括各主題、適合各計畫的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onal Procedure, SOP),以利往後欲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可以有參考、仿效的依據,乃是「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目前最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

        

 

 

 

       既然要研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首先就得瞭解「標準作業流程」的定義。簡單來說,「標準作業流程」就是以文件的形式對品質活動流程,用規定的方法進行連續而恰當的控制。換言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就是要以文字、表格的呈現方式將性質相同典藏品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做一簡要、清楚的規定與示範,同時也明白羅列出進行數位化工作所需之機器設備、人力配置、經費運用等,讓有心從事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有依循的標準。依據「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對「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撰寫構想,撰寫方式主要以「物件」為目標。所謂的「物件」指的就是典藏品型態,包括照片、底片、標本、手稿、文書、影像、聲音等。而所撰寫的物件若橫跨不同主題,則需一倂列入考慮;舉例來說,撰寫「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時,就應該同時調查其他主題是否也有進行標本的數位化工作,例如像動物主題的昆蟲標本、植物主題的植物標本、考古主題的遺物標本等。若是其他主題也有進行相同的數位化工作,撰寫時就應以地質標本為基礎,參酌其他主題的標本數位化方式而撰寫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此外,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應該考慮涵蓋廣泛之讀者群,而非單以計畫內的機構計畫或公開徵選計畫為目標,如此方能達成推廣「數位典藏」之目的。基於上述的撰寫緣由,下面將就目前「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地質主題小組的數位化工作內容做一現況分析,以便了解物件的特性及其主要的數位化工作模式。

 

 

目    錄


[2] 壹、引言


[3] 貳、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4] 參、前置作業


[5]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6]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7] 陸、設備與成本分析


[8] 柒、效益與展望


[9] 捌、結語


[10] 玖、徵引書目


[11] 致謝


[12] 附錄

壹、引言

[13] 一、緣起

[14] 二、現況分析

[15] 三、文獻分析

 


一、緣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民國91年1月1日開始進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此計畫是承襲「數位博物館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三個計畫的經驗,依據國家整體發展,重新規劃而成。迄今已歷經三年半的時間,此計畫在這段期間內所執行的各個面向,對國家數位典藏工作的推動做出了許多貢獻。

     此計畫項下設有五大分項計畫,其中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要負責數位典藏內容之管理、規劃及參與本國家型計畫各機構間的橫向聯繫、協調等事宜。而「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也針對數位內容,設立了十六個主題小組。這十六個主題小組的典藏品性質、特色或有不同的地方,但典藏品型態卻有雷同之處,如何針對這些相同的典藏品型態,擬訂出一套可涵括各主題、適合各計畫的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onal Procedure, SOP),以利往後欲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可以有參考、仿效的依據,乃是「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目前最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
既然要研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首先就得瞭解「標準作業流程」的定義。簡單來說,「標準作業流程」就是以文件的形式對品質活動流程,用規定的方法進行連續而恰當的控制。換言之,「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就是要以文字、表格的呈現方式將性質相同典藏品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做一簡要、清楚的規定與示範,同時也明白羅列出進行數位化工作所需之機器設備、人力配置、經費運用等,讓有心從事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有依循的標準。
     依據「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對「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撰寫構想,撰寫方式主要以「物件」為目標。所謂的「物件」指的就是典藏品型態,包括照片、底片、標本、手稿、文書、影像、聲音等。而所撰寫的物件若橫跨不同主題,則需一倂列入考慮;舉例來說,撰寫「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時,就應該同時調查其他主題是否也有進行標本的數位化工作,例如像動物主題的昆蟲標本、植物主題的植物標本、考古主題的遺物標本等。若是其他主題也有進行相同的數位化工作,撰寫時就應以地質標本為基礎,參酌其他主題的標本數位化方式而撰寫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此外,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應該考慮涵蓋廣泛之讀者群,而非單以計畫內的機構計畫或公開徵選計畫為目標,如此方能達成推廣「數位典藏」之目的。
基於上述的撰寫緣由,下面將就目前「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地質主題小組的數位化工作內容做一現況分析,以便了解物件的特性及其主要的數位化工作模式。
 
二、現況分析
   「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設立的地質主題小組,是由兩個機構單位所組成,分別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及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以下將就兩單位之數位化工作概況做一簡要之介紹。
(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地質學組主要收藏與地球演進及生物演化有關之標本,舉凡礦物、岩石、沉積物、沉積構造、脊椎動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微體古生物、古植物化石、隕石、鑽探岩心等均是。收藏品中以地質標本為主,各類型相關之模型、照片、幻燈片、岩石及化石薄片、重要參考文獻亦納入收藏範圍。
     科博館地質學組將收藏品概分為岩石礦物、古生物、地質鑽探岩心三大領域,並建構完成相關資料庫系統。但現有資料庫系統偏重於基本資料之建檔,此一資料檔僅便於管理或專業人士查詢之用。因此,為使地質標本達至更佳之展示與教育功能,科博館乃加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主要目的是針對(1)礦物;(2)脊椎動物化石;(3)無脊椎動物化石;(4)岩石;(5)沉積地層;(6)地質鑽探岩心;(7)植物化石等類別,篩選出具代表性之典藏品,並就相關基本解說資料(中、英文學名、分類、形態、產地、參考文獻)及圖像(標本實體照、顯微照)予以數位化典藏。而因應不同地質標本之形態與特性,分別採正、負片掃描、透光薄片拍照、2D平面影像拍攝、3D環物影像攝影等方式來進行數位典藏。自91年開始數位化工作迄今,已完成礦物學子計畫、脊椎動物化石子計畫,其餘計畫也將於今、明兩年陸續完成。
 
(二)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成立於日治時代,是創校時理學部四科系之一,因此歷史悠久。其地質標本收藏自台北帝大時代延續至今,資料量至為龐大多樣,主要典藏台灣本土珍貴礦物、岩石與化石標本,包括礦物標本約500件、岩石約450件、化石約2300件、礦物寶石約數十件。這些珍貴的本土地質標本資料深具研究、教育等功能,但因經費、人力的限制,而無法進行整理及修繕,使豐富的地質資源無法呈現於國人眼前。
     因此,「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就是要將現有系館典藏之地質標本建立數位化電子資料,避免館藏因為老化、受潮與自然崩壞而降低標本價值,同時透過網際網路之便捷性,設置地質標本資料庫供學術使用與大眾瀏覽搜尋。計畫目標為:
  1.建立館藏本土與部分國外礦物標本、化石標本影像資料庫、相關研究文獻與小故事等資料之建立及查詢系統。
  2.建立館藏本土岩石標本影像資料庫、相關研究文獻與小故事等資料之建立及查詢系統。
  3.重要地質標本3D立體影像之研擬與建立。
  4.透過地質標本數位及相關週邊效益,如出版品、標本館導覽與野外地質旅行等,推展全民地球科學普及教育。
     台大地質科學系主要是以數位攝影方式,也就是以2D平面攝影、3D環物攝影進行地質標本的數位化工作。自91年迄今,礦物標本及岩石標本的數位化已大致完成,預計於95年底前完成化石標本的數位化工作。屆時,一個資料豐富、內容充實的地質資料庫將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透過對現況的了解,本文將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國立台灣大學「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與其他公開徵選計畫的數位化工作流程為基礎,並參考其他相關主題的工作流程(例:考古主題的遺物標本、動物主題的昆蟲標本),針對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的前置作業、數位化程序、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三部分研擬出一套「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
在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內文撰寫之前,我們首先就現有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探究其中的精華與不足之處,從而歸納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之架構與內涵。
 
三、文獻分析
     關於「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撰寫,一定要參考相關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出版品或文獻。但實際上,此類的書籍文獻卻寥寥可數。這是因為台灣雖然很早就進行地質標本的數位化工作,但進行工作的相關機構卻很少觸及工作流程標準或技術規範的撰寫,多僅止於機構內或單位彼此間的經驗傳承與意見交換而已,這種情形下,自然使相關的參考文獻付之闕如。與地質標本數位化相關的書籍文獻雖然缺乏,但回顧這些資料,能提供我們更多寫作上的發展面向。以下將就現有的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參考文獻做一簡要的介紹與分析。
(一)《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4年版
     2004年版的《數位典藏技術彙編》是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辦公室所發行,這套技術資料結合社會、人文與資訊技術專家的知識,並將歷年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典藏機構相關經驗加以彙整,主要內容包含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數位典藏品的識別與描述」:內容為數位化典藏品之分類及後設資料之制訂。第二部分「典藏品的數位化製作」:為原典藏品產生數位化資訊產品的活動,包括數位化工作流程、掃描及委外相關作業等。第三部分「數位典藏技術與系統開發」:包含儲存媒體與儲存格式等儲存環境資訊,各種數位典藏保存與維護的方法,以及檢索機制制訂、數位典藏展示、聲音與影像技術等。總計有十大册、187篇文章,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最完整的數位化參考資料。
     但是,從內容方面來探究,我們首先可以發現,此套彙編著重於第一部分–也就是後設資料的工作程序,而對於「典藏品的數位化製作」、「數位典藏技術與系統開發」部分則著墨甚少,與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相關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彙編的內容多是文件表格,對實際的工作步驟流程甚少提及。
就整個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而言,每一個與工作相關的部分都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所以此套彙編對於亟欲瞭解完整工作流程並從事實際作業的機構或個人而言,就顯得有點美中不足了。

 

(二)《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是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所出版,這套圖文說明共有十二册,是「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依據其設立的十二個主題小組,由各主題小組負責助理至各典藏機構,透過訪談、填寫工作調查表等方式,所撰寫出結合文字與圖像並呈的數位化工作叢書。
     在瀏覽過《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後,發現每一本圖文說明都是針對同一主題所撰寫的。這樣的書籍編排方式其實是很好的,因為可以把相同主題但不同典藏機構的數位化工作流程集合在一本書中,作全面性、整體性的瞭解與認識,省去尋找同主題不同單位數位化工作資料的時間。此外,針對主題內各典藏機構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此套叢書也都能記載每個工作步驟,而非以表格分式呈現。
     雖然這套叢書紀錄了數位化工作的流程,但仍有其缺憾的地方。第一:因為文中對於數位化工作所使用的工具設備、器材規格沒有確切說明,導致讀者無法判斷與評估數位化工作進行的成本;其次,實作的數位化執行步驟,在敘述上仍不夠詳盡,無法讓人依樣畫葫蘆之後就能有數位化產品的產出;最後,即使是不同主題,但欲數位化的物件卻可能是相同的,數位化的方式也可能一致。但這套圖文說明卻缺乏跨主題、整合性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標準步驟,不免讓想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在參考此套圖文說明時,有眼花撩亂、標準繁多之感。

     透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瞭解現有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出版品,對於那些想從事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個人而言,幫助仍然有限。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撰寫「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主要原因,相關的內容將於下面再作介紹。

〈[16] 目錄

貳、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17] 目錄

参、前置作業

 

[18] 一、數位化工作方式選擇
[19] 二、前置作業流程


 


 

一、數位化工作方式選擇

   

     進行地質標本的數位化工作,需根據執行者自身的需求與標本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方式。一般常見的方式有正片、負片、幻燈片掃瞄、透光薄片拍照、數位攝影等;其中,數位攝影方式又可再細分為2D平面影像攝影與3D立體環物攝影兩類。上述的作業方式皆有其優缺點,並無孰好孰壞的問題,端視如何表現物件特色、研究或應用上的需要等考量,而採取不同的數位化方式。   

     而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日,許多的活動已透過網路來進行,很自然的對於網路上所提供訊息的標準與要求也相對提高。利用掃描、2D攝影方式所產出的數位化圖檔,雖然也能提供大眾欣賞、求知的需要,但卻已嫌不足。因為平面影像所呈現的僅是單一視點的靜態或線性動態影像,觀賞者只能被動看到攝影者選擇的最佳角度。但3D攝影產生的影像卻是動態的,其方式是將物件進行固定間隔視角的多個視點拍攝成單張影像,再利用相關軟體縫合成立體物件影像,完成後的立體物件影像,可由觀賞者操控滑鼠上下左右自由翻動,察看物件全貌。如此一來,不但可提供一個高品質、逼真的表現方式來展現物件,還能增進觀賞者對物件的瞭解與親切感,建立更有效的溝通及增加滿意度。有鑒於此,我們將選擇3D立體環物攝影,作為標本數位化工作的主要討論面向。
既然決定以3D立體環物攝影表現標本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就應該對影像規格、製作模式有一建議標準,以下將介紹相關內容:

 

(一) 影像規格

     對於3D立體影像的規格,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通常都是依據自身需求訂定不同的影像規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技術彙編》針對3D立體影像規格有一建議標準,或許可以作為參考依據。環物虛擬實境:24bit QTVR(.mov),320*240 ~ 640*480 pixel 、檔案大小 - 100kb ~ 300kb
 
 
(二) 製作模式
     由於3D立體影像是由許多不同角度的照片縫合而成,每張照片的間隔視角愈小,則3D影像就愈流暢細緻;但相對的,檔案格式也就愈大。因此在製作3D影像前,必須先思考製作目的以及適合的模式,從人力配置、製作成本、畫面品質等方面綜合評估,建議的製作模式如下:
 
 
模式
水平範圍
水平張數
垂直張數
特色說明
A
360
8 or 12
1
網頁應用基本模式,無上下翻動效果,檔案最小。
B
360
24 or 36
1
物件流動順暢,無上下翻動效果,檔案稍大。
C
360
8
3
可上下翻動90度,適用於需要看到物件正上方。
D
360
12
3 or 4
可上下翻動60 or 90度。
E
360
24
4 or 7
可上下翻動45 or 90度。
F
360
36
6 or 10
可上下翻動50 or 90度,轉動流暢,檔案較大。
G
180
10 or 19
1
水平翻動180度,無上下翻動效果,看不到背面。
H
180
10
4
水平翻動180度,上下翻動60度。
I
180
19
6 or 10
水平翻動180度,上下翻動50 or 90度。
 
二、前置作業流程
    
(一)查詢地質標本基本資料
     進行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之前,必須先瞭解標本之相關背景資料,或是向地質標本蒐藏庫借閱標本基本資料及原始檔案。
    
(二)地質標本清單整理
     由於地質標本種類豐富、數量極多,因此在進行數位化工作前,必須先將欲數位化的標本種類,全部以清單列出並整理之。
   
(三)地質標本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料之蒐集
     為建置地質標本資料或後設資料,可利用圖書館與網際網路蒐集標本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料。另外,有些標本之相關資料蒐集不易,因此也可考慮向工程公司或大型工程單位索取資料。
   
(四)挑選欲數位化之地質標本
     由研究人員從地質標本蒐藏庫中挑選欲進行數位化之標本,挑選標本之參考依據有下列幾項:
     1.代表性;
     2.特殊性;
     3.稀有性;
     4.晶形完整;
     5.具教學意義。
  
(五)地質標本清理、修補與強固

     某些地質標本因年代久遠或保存不當,使標本本身變得十分脆弱,甚至有裂隙、破損的現象發生。因此,需由專業的技術人員使用軟毛刷、硬毛刷、清修筆、小鑿子等工具進行清理;接著再利用B-72壓克力材  料、固化液、環氧基樹脂(如:AB膠)對標本進行修補與強固處理。

〈[20] 目錄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21] 一、標本3D立體環物攝影

[22] 二、數位影像後製與備份

 


一、標本3D立體環物攝影

(一)測量中心點

     使用捲尺在物體旋轉盤上測量中心點位置,並調整相機位置對準旋轉盤的 中心點。

(二)考量標本安全性
     放置標本之前,必須考慮標本放置旋轉盤上是否安全,會不會造成標本滑落或是不穩;更要注意旋轉盤移動時是否會影響到標本,如果會有不穩固的情形發生,則需用輔助工具來協助標本固定 (如保利龍、黑色膠布、透明壓克力支撐架、置於地面的泡棉等)。

(三)放置標本
     待週邊保護措施完成後,提件人員即將欲拍攝之標本放置於旋轉盤上。在標本放置過程中即可開始測量標本的水平、垂直及中心點位置。提件人員負責移動標本位置,攝影人員則做測量動作。

(四)測量標本是否置於中心點
     首先先用眼睛目測來移動標本,再用相機試拍一張,從電腦上運用相關軟體的水平及垂直線功能,測量物體是否落在中心點上。若是使用旋轉式拍攝架,則須移動拍攝架位置來測量角度,查看標本是否有落在中心點拍攝位置;另外還須注意相機上升時是否會碰撞到標本,如會造成碰撞,則須調整旋轉架的前後位置。

(五)調整拍攝長度與距離
     由於每種標本的大小不一、型制各異,造成拍攝位置皆不相同。所以在拍攝不同標本前,必需重新調整拍攝所需的長度與距離。

(六)校色與測光
     待一切測量工作皆完成後,攝影人員調整燈架位置,再將色票放置拍攝標本前,先拍攝一張包含色票的標本照,目的是為了日後調整文物顏色之依據。另一攝影人員透過電腦螢幕觀察打光顏色是否適當,若燈光不合適,則再調整燈光位置,調整後再進行試拍,直到確定標本顏色接近正常為止。

(七)進行拍攝
     所有拍攝準備工作就緒後,攝影人員設定拍攝之角度、面數,設定完成後即進行拍攝,此時相機、物體旋轉盤自動開始移動進行拍攝工作。拍攝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盡量坐在椅子上,避免隨便移動,這是因為輕微震動可能就會影響到燈光與標本的拍攝。若拍攝軟體偵測到拍攝不當,旋轉盤會自動轉回原來位置,重新進行拍攝。

 

二、數位影像後製與備份

 

(一)整理拍攝之影像
     利用色彩管理軟體、影像編輯軟體,對拍攝後之影像檔進行影像修整,進行顏色校正與去背、加背等工作,使影像檔清晰而不失真。

(二)影像合成
     使用縫圖軟體將影像縫合成3D立體影像,影像縫合時間端視圖檔數量的多少而決定,並無一定標準。一般來說,製作越精細的3D立體影像,則所需圖檔數量就會愈多。

(三)命名與影像備份

     將完成的3D立體影像予以命名並存於硬碟,之後依目的應用於網頁或線上實物展示,甚至是大圖的印刷輸出。此外,同時利用燒錄軟體將影像檔燒成資料光碟保存,以收異地備援之效。

〈[23] 目錄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24] 一、何謂後設資料

[25] 二、地質標本後設資料的欄位建置

[26] 三、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流程

 


一、何謂後設資料

 

 

     後設資料(Metadata)的基本定義出自OCLC(註一)與NCSA(註二)所主辦的「Metadata Workshop」研討會,其將後設資料定義為「描述資料的資料」(Data about data)。進一步來探究,後設資料就是一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包括描述性、結構性與管理性三大類型,以及語義性、語法性與詞彙性三大屬性;後設 資料是用來描述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使數位典藏品能在數位化環境中被有效的檢索與呈現,同時還能與其他單位進行資料的互通與共享。國內學界或國際間, 針對不同學門,都發展出很多種後設資料的標準。例如:生物界有一種曾被採用的後設資料標準,稱為達爾文核心集(Darwin Core),用來描述某一個生物的數位化物件資料;而檔案學界,有一種國際間使用的後設資料標準,稱為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是用來描述一筆檔案資料。

     基於以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後設資料的建置並沒有固定標準,而且性質差異頗大。這是因為不同學門間或單位與個人的藏品數量多寡、對藏品理解的專業程 度、收藏條件及目的…等均不一致,因而對後設資料產生不同的建置需求。例如博物館的後設資料建置就必須從掌握博物館資訊類型與性質、瞭解博物館使用者的需 求兩方面著手,但一般民間機構或私人典藏對於後設資料的欄位設定,則可採取較為簡單並符合個人所需來建置。在下一部分,我們將就地質標本後設資料的欄位建 置提出說明。
 
二、地質標本後設資料的欄位建置

      針對地質標本後設資料的欄位建置,可參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的建議,後設資料工作組將後設資料的應用分為三大類:

 

(一)一般性:以公眾檢索為導向,以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為代表。
(二)學科導向:依據所支援計畫的社群、學科為導向,目前有博物館、檔案館、善本、考古、語言/語料庫、地理空間資訊、影音/多媒體、數位學習、生物多樣性等九大類。
(三)權威控制:以「學科導向」為主,「權威控制」為輔,建立於人、事、時、地、物五大主軸間交錯的互動關係,以達到不同知識層次後設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而目前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機構單位,在實際進行後設資料建置時,通常是在下列三種方案中,擇一來進行:

 

(一)採用某種學門公認或國際間流行的後設資料標準。優點在於由於許多單位也採用相同標準,所以資料庫欄位相同,進行資料交換將相當便利。
(二)依據自身的需求,自行制訂。此方案的優點是後設資料欄位符合自身需要;但是在與其他單位的資料庫進行資料分享時,必須先進行不同欄位之間的對應,步驟較為繁瑣。
(三)折衷方案—依照自身的需求,再參考某種後設資料標準,進行修改後使用。這個方式在進行資料交換時,仍需欄位對應,但過程將簡便許多,因為不需對應所有的欄位。
基於以上所述的應用考量,與目前各機構建置後設資料的實際情況,以下是可以參考的後設資料建置標準:

 

(一)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針對對象:博物館單位、民間單位、個人收藏
建議理由:

             1. 簡單易用。15個基本欄位,非專業人士亦可著錄。

             2. 延伸性強。

             3. 舉凡文件、生物標本、地圖、歷史文物、繪畫、錄影帶均適用。

             4. 廣為國際接受。    

說明:詳見【附錄一】
 
(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標本後設資料建置標準
針對對象:博物館單位、民間單位

建議理由:

             1.對於古生物化石地質年代及收藏資訊欄位完整。

             2.對於礦物的物理、化學特性欄位詳盡,值得參考。

             3.對於各種岩石的描述性欄位明確,值得參考。

說明:詳見【附錄二】
 
三、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流程
(一)後設資料需求評估與內涵分析
     後設資料分析人員訪談計畫之內容專家或提供者,以瞭解計畫屬性與其後設資 料需求,並運用「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從社群、資料、學科、功能四個層面分析計畫屬性,歸納適用的後設資料類型。再藉由工作表單(後設資料元素需求表 單、後設資料元素代碼表、後設資料著錄範例等)更精密地分析計畫的後設資料需求。
(二)研製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的目的,是作為計畫、後設資料分析、系統開發三方面溝通的橋樑,促成上述三方達成共識。接著評估後設資料系統發展的可能性,以利計畫決定採用同質或相似計畫的系統,或自行發展,或與其他機構團體合作開發其系統。
(三)發展後設資料系統及進行測試
     系統開發的目的在於開發符合需求書的後設資料系統與工具。開發期間,計畫、後設資料及系統開發的參與成員,應持續討論與交換意見。待系統雛型完成後,由計畫與後設資料分析人員進行系統測試,並回覆測試結果,以供系統人員修正參考。
(四)開發資料庫及進行測試
     資料庫的開發是為了處理後設資料的統合工作與建置具有學科原理的分類架構,因此需要計畫、後設資料與開發資料庫成員充分的溝通與合作。首先撰寫資料庫的需求規格書,規格書確定後,再由專業人員進行相關開發工作。資料庫完成後,經過測試即可正式運作。
(五)後設資料作業評估與資料庫維護

     依據計畫的需求,有必要檢視後設資料整體實施程序和效益,評估的項目有:後設 資料檢索品質、檢索的效力與精確度、後設資料工具的發展效益與後續設計重點、確認計畫是否有必要再次實施某一程序的必要性;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後設資料 機制的服務品質。此外,資料庫應定期持續更新內容,最好委由專人負責,使資料庫維持穩定運作,以利資料庫維護。

〈[27] 目錄

陸、設備與成本分析

[28] 一、拍攝工具與相關設備

[29] 二、成本分析

 



一、拍攝工具與相關設備

   3D立體環物攝影能以最佳的方式表現標本影像,使觀賞者能從各種角度欣賞、認識標本,所以在條件許可下,應該是最多機構或個人想以此種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在此列舉說明3D立體環物攝影相關設備:
 
(一)硬體部分

 

設備
說明
圖片
環物攝影裝置
環物攝影裝置由許多部份構成,主要組件有下列幾項:
(1)控制裝置由硬體控制介面與控制軟體組成,功能為控制器物旋轉盤及垂直相機旋臂之轉動。
(2)旋轉攝影臂控制裝置控制垂直相機旋臂,帶動水平旋臂上下移動以進行拍攝。
(3)器物旋轉盤負責360度水平旋轉器物角度。
(4)雲台連結相機與相機水平旋臂,固定及調整相機角度之用。
 
 
數位相機
數位化後的影像除了做網路瀏覽使用,也有可能要應用出版印刷,因此拍攝影像應考慮檔案規格,建議使用專業數位相機拍攝影像。另外除使用數位相機外,也可考慮使用數位攝影機,端視需求而定。
 
 
照明設備
考量地質標本大多無法承受長時間高熱的照射,而且也無法預期高熱照射下,是否會造成標本產生顏色或外觀上的改變。因此捨棄市面上一般傳統的攝影器材,如:鎢絲燈、石英燈等連續光源,而改採具有照射熱度低、亮度大、色溫穩定、燈光壽命長等諸多優點的冷光燈,作為3D立體環物攝影的照明設備。
 
 
背景支撐架與布幕
支撐架主要為支撐背景紙或背景布幕,布幕顏色應至少準備黑、白、灰三種,以利拍攝工作的順利進行。
個人電腦
選用一般文書處理作業的個人電腦即可。電腦配備則依環物攝影的機型而有不同的要求標準。
軟體部分
除了讓電腦系統運作的基本作業軟體與應用軟體外,最重要的就是組合3D立體影像的專用軟體;一般來說,不同的環物攝影機型都有其搭配專用的後製軟體。

 在此比較中小型及大型環物攝影裝置規格及其優缺點以供參考。

 
 
項目
中小型
大型
旋轉攝影臂
1.旋轉攝影臂長度
2.旋轉攝影半徑
3.旋轉攝影範圍
45~50cm
 
-35˚~90˚
 

80~100cm

90~110cm
-30˚~90˚
器物旋轉盤
1.旋轉盤直徑
 
2.旋轉範圍
3.旋轉最小刻度
1. 5 ~ 25 cm
 
2. 360˚
3. 25 cm 長
1. 15 ~ 50 cm
 
2. 360˚
3. 68.5 cm高
器物適用範圍
1.器物尺寸
 
2.器物重量
1. 長200cm以下
   100kg以下
 
2. 20~60cm的器物拍攝
20cm以下
30kg以下
20cm以下器物近距離拍攝
系統尺寸
尺寸
電源供應
重量
100×40x40cm
AC100V(100W)
10kg
61×30x75cm
AC100V
30kg
優缺比較
優點
所佔空間小,可輕易拆卸組裝,攜帶方便。
從大到小的器物皆可拍攝,只需更換配件,例如,器物旋轉盤。
缺點
大型器物無法拍攝
價格較昂貴

 

二、成本分析

 
設備成本
項目
單價
數量
小計
環物攝影裝置
190,000
1
200,000
數位相機
36,000
1
36,000
鏡頭
35,000
1
35,000
雲台
3,000
1
3,000
背景設備
52,000
1
52,000
燈光設備
53,000
2
106,000
電腦(數位拍攝及影像編輯用)
50,000
1
50,000
相關軟體(縫圖軟體、photoshop、燒錄軟體等)
18,000
1
18,000
總計
 
 
500,000
說明:
預計分三年攤提
每月攤提成本:500000 / 3(年)/ 12(月)= 13,888.89(元)
人力成本
項目
單價
數量
小計
3D環物攝影拍攝人員每月薪資
30,000
1
30,000
Metadata資料著錄人員每月薪資
30,000
1
30,000
總計
 
 
60,000
總成本
總成本=設備成本+人力成本
13,888.89+60,000=73,888.89(元)
備註說明
本成本分析在此僅列出設備及人力成本,並未以產出來分析計算成本,原因有二:
並非每個標本物件皆需要做3D環物數位攝影,且在物件數位化的工作種類中,並非以3D環物數位攝影為主體,因此無法正確計算進行3D環物數位攝影的產量與工時狀況。
3D環物數位攝影是以數十張平面影像縫合,以完成3D環物動態影像,但每個標本物件需拍攝多少張影像以完成3D環物動態影像並無定論,需視需求及物件本身狀態而定。基本上來說,愈流暢的3D動態影像,所需拍攝的平面影像愈多,縫合的時間愈長。
〈[30] 目錄

柒、效益與展望

一、主要效益

      撰寫「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原因,就是希望對機構單位、民間團體或個人在進行數位典藏工作之前提供幫助,此套參考標準若是完成,將有下列效益:

 

(一)呈現工作流程、提供詳實步驟
     此參考標準能完整呈現數位化工作流程,讓有志於從事數位化工作的單位或個人,對整個流程有整體性的概念與認識。並且,也提供了一個簡單清楚的工作參考依據,只要依據參考標準的工作步驟,即使是獨自一人,也能對自己蒐集的藏品進行數位典藏,有效協助數位化工作的進行。

(二)羅列成本設備、挑選最適組合      參考標準詳盡列出進行數位化工作所需之工具規格、設備效能、人力配置、成本預算、經費運用等,讓不同層級的數位化工作者,能依據本身的條件,選擇最適當的工具設備從事數位化工作。

(三)降低進入障礙、推廣數位典藏     台灣很早就重視數位典藏並且也開始數位化的工作,但仔細觀察下,我們可以發現幾乎都是公立機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史館、中央研究院等單位在進行相關工作,一般的民間單位、團體與個人參與的比例是很低的。導致上述結果的原因眾多,主要因素可能是對數位典藏的不瞭解,以及即使有心從事數位化工作,卻又不知如何著手。因此,參考標準的出現,可以降低數位化工作門檻,使數位典藏工作不僅僅是在政府單位、相關學術單位內進行,民間機構或有興趣的個人也都能參與數位典藏工作。

(四)提供交流平台、促進經驗分享
    參考標準所記載的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是經過調查、訪談相關機構之後,再參酌其他主題小組相同物件的數位化經驗而撰寫的,所以可以說是集各家之大成。使用者將不再有工作標準眾多、無所適從的情形發生;而對於刻正進行數位化工作的機構或人員,也可以此參考標準與本身的工作流程進行評估、比較,從中截長補短,改善工作缺失,提升數位化工作的效率。

 

 

二、未來展望

     雖然已經盡可能的把進行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的各個面向都納入手冊中,但本書仍有其侷限,詳述如下:

(一)設備推陳出新、無法與時並進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3D立體環物攝影系統、拍攝方式一定是不斷進步,但參考標準只能提供目前最新的相關攝影系統與技術,無法隨著系統、技術進步而同步更新內容。所以若干時日之後,參考標準的實質效益將愈形降低。

(二)涵蓋面向有限、不適用所有個案
     參考標準內的3D拍攝工作流程,是參考各機構的工作經驗而撰寫制訂的;因此,只能呈現一般性的3D拍攝流程。對於那些材質特殊,需要特別拍攝方式的標本而言,參考標準的參考價值是有限的。
     雖然參考標準具有上述的侷限,但展望未來,卻仍然是希望無窮、可以精益求精的。因為在技術面上,可藉由內容的改版,將最新的設備、技術隨時更新,提供給需要的使用者;另一方面,藉著讀者群的意見回應,不斷、持續改進標本3D拍攝工作流程的步驟與技術,最終形成一套面面俱到、包含廣泛的工作流程標準。換言之,今日的侷限反而是未來進步的動力。一門技術或一套標準的形成,本非一朝一夕間就可完成,而是要經過不停的修正與改進,才能淬鍊出完美的成果。撰寫「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只是起點而已,往後還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心力,促使「數位化工作流程標準」的誕生。

〈[31] 目錄

捌、結語

 

     台灣進行數位典藏工作的腳步與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可以說是較早起步,也的確有不錯的成績。但多年以來,各機構在進行數位典藏工作時,只能憑藉自身不斷的嘗 試與摸索來進行。在這個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與人力,這是非常可惜的。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數位典藏」尚未有任何標準化工 作流程的出現。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正是由於這些機構不斷的試錯與努力,為數位化工作開展了新的方向,同時也為工作 流程奠定了基礎,我們才能在這既有的基礎上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讓未來有興趣進行數位典藏工作的機構、單位或個人,能夠更容易地進入數位典藏 的工作領域。
 

 

     二十一世紀是數位科技的時代,誰掌握了數位科技與數位資源,也就意味著它能獨占文化霸權的地位。環視歐美各國,現正投入大量的資源、心力在數位典藏工作 上,台灣如果要不落人後,並繼續在數位典藏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甚至是進一步成為指導數位典藏工作的領導權威。那麼,這所有的第一步—就是要從制訂「數位化 工作流程參考標準」開始。同時,我們也期盼有更多單位、團體與個人投入數位典藏的工作行列,大家共同努力,讓台灣在未來數位科技世界裡佔有一席之地。

 
※註釋
 
1. 聯機電腦圖書館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網路文獻資訊服務和研究的機構。
 

2. 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業務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upting Applications)。

〈[32] 目錄

 

玖、徵引書目

一、專著
1.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典藏計畫數位化計畫等作,《數位化工作流程—地質學主題小組》,台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5,初版。
2.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等作,《數位化工作流程—器物主題小組》,台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5,三版。
3.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台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等作,《數位化工作流程—考古學主題小組》,台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4,初版。
4.中央研究院台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等作,《數位化工作流程—動物主題小組》,台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4,初版。
5.林玉雲、符文鳳、陳靜嫺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考古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初版。
6.謝豐國、莊文星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蒐藏與研究簡介》,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1,初版。
7.沈漢聰等、謝瀛春總編輯,《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4年版》,台北市: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4,初版。
 
 二、期刊文章
1.施詠獻、謝俊科、林國平,《3D數位科技在數位典藏的應用—以故宮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為例》,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4,頁132-141。
2.游孝國、林國平,《影像式虛擬三次元故宮文物之建構》,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4,頁144-154。
3.曾欣怡、潘育絜,《新聞傳播多媒體資料庫Metadata分析研究》,中文媒體數位典藏與新聞標示語言研討會論文集,2005,頁B3-1—B3-16
4.何恭算、李慶蘭、張光羽,《地質典藏品數位化作業實務—以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論文集,2002,頁57-67。
5.林政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域典藏數位化》,博物館典藏數位再造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人與自然論文集,2002,頁25-33。
6.曾顯文,《再談「數位圖書館」》,中師圖書館館訊第二十七期,1999。
7.蕭維萱,《建構於超媒體編輯之模組化架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頁6-12。
8.周明,《科博館專業自然物標本拍攝用「冷光燈」購置經驗分享》,國家數位典藏通訊第七期,2002。
9.陳靜嫺,《3D數位環物攝影工作程序》,未刊行。
10.江仁傑,《制訂後設資料的三種方案》,未刊行,2005。
11.Richard S. Wright, Jr. Michael Sweet, OpenGL SuperBible, 2nd Edition, Waite Group Press, 1999。
 
三、網路資源
1.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網址:[33] http://www.ndap.org.tw/

2.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網址:[34] http://content.teldap.tw/main/index.php

3.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4年版,

網址:[35] http://www.ndap.org.tw/2_techreport/techDoc/main.php

4.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

網址:[36]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dex.html

5.台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台大地質科學數位典藏博物館,網址:[37] http://nadm.gl.ntu.edu.tw/
6.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網址:[38] http://www.gl.ntu.edu.tw/
7.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址:[39] http://digimuse.nmns.edu.tw/index.jsp#
8.VRPEM.COM虛擬實境環物攝影專業,網址:[40] http://www.vrpem.com/index.php
9.愛迪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網址:[41] http://www.axis3d.com.tw/index.jsp
10.光雨科技系統有限公司,網址:[42] http://www.digiserve.com.tw/
11.鼐成興業有限公司,網址:[43] http://www.naycherng.com.tw/up.htm
12.Kaidan Incorporated,網址:[44] http://www.kaidan.com/index.shtml
〈[45] 目錄

致謝

     感謝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與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等單位的計畫主持人及相關工作人員,撥冗協助本計畫的調查工作,使本文得以有詳細的資料,以彙整各單位實際作業情形及經驗,使數位化工作參考標準更為完整。

 
     本計畫主持人林富士先生及共同主持人邱澎生先生於本文撰寫期間,對筆者不斷的鼓勵與指導,及計畫同仁的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46] 目錄

※附錄

【附錄一】都柏林核心集 (Dublin Core)

 

 
元素名稱(Element)
說明
1
標題(Title)
作品的主題及/或主要概念之關鍵字,以及代表與本物件重要相關之人、地、事件、或其他背景資料等資訊之詞彙。
2
著作者(Creator)
作品的構思及創始者,可以是一位或一位以上之個人或機構。
3
主題 / 關鍵字
(Subject and  Keywords
作品被賦予之一個或多個名稱。
4
描述(Description)
文件的之摘要或影像資源之內容敘述。
5
出版者(Publisher)
負責發行作品之個人或機構,例如博物館。同時也可以著錄主要的資助單位或政府機關,此外,發行者與其他重要代理商也可著錄於此。
6
貢獻者(Contributor)
除了著作者外,對作品創作有貢獻的其他相關人士或機構(例如編者或譯者),也可用來著錄贊助者、捐贈者、及負責人。描述自然標本時。也可在此著錄標本製作者。
7
日期(Date)
作品公開發表的日期,建議使用如下格式–YYYY-MM-DD。這個日期不一定與“範圍”此一欄位所定義的資源內容所涵蓋之日期或期間相同。描述自然標本時,欄位值可著錄鑑定、觀察及採集的相關日期。
8
資料類型
(Resource Type)
作品的類型或所屬的抽象範疇,例如文字、聲音、影像、實體物件、事件、原件或代理物件等。
9
格式(Format)
本欄位描述存取、呈現、或使用此作品時,可能所需之軟、硬體工具。
10
資料識別(Resource  Identifier)
用來有效辨識此作品之文字或號碼,例如URN、URL、ISSN、ISBN等。
11
來源(Source)
作品的其他衍生來源。
12
語言(Language)
作品本身所使用之語言。
13
關連(Relation)
與其他作品的關連,或所屬的系列和檔案庫。
14
範圍(Coverage)
作品所涵蓋的時期和地理區域。時間涵蓋範圍是指作品內容的相關時期,例如新石器時代,而非作品產生或創作時間。空間涵蓋範圍若是一個實際地區,則著錄地名或座標(經緯度)。
15
管理權(Rights Management)
作品版權聲明和使用規範。
 
【附錄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標本後設資料建置標準
 
 
(一) 礦物標本
修飾語
Qualifier
資料庫英文名稱
 欄位定義
多值欄位
字元數
共通欄位設定
固定欄位代碼與對應值
編號
I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
 
17
 
 
學域
Domi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域代碼1碼
 
1
 
。 g -地質
大分類
Fiel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門代碼2碼
 
2
 
。 m0-礦物
小分類
Classificatio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小分類4碼
 
4
 
 
年度<西元>
Year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註錄西元年度後2碼
 
2
 
 
典藏單元流水號
Flow_no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組自訂流水號3碼
 
3
 
 
主題編號
Subject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主題編號5碼
 
5
 
 
中文名
Chinese_Name
礦物之中文名
 
64
 
 
英文名
English_Name
礦物之英文名
 
150
 
 
礦物分類
Mineral_class
礦物之分類
 
2
ˇ
。01- 自然元素
。02- 硫化物及硫鹽
。03- 鹵化物
。04- 碳酸鹽
。05- 硼酸鹽
。06- 氧化物
。07- 硫酸鹽
。08- 硝酸鹽
。09- 磷酸鹽
。10- 鉬酸鹽
。11- 鎢酸鹽
。12- 釩酸鹽
。13- 砷酸鹽
。14- 鉻酸鹽
。15- 矽酸鹽
入館日期
Date_Museum
標本入館西元日期
 
20
 
 
取得方式
Acquired
取得此份標本之方式
 
2
 
。01- 購買
。02- 捐贈
。03- 交換
。04- 授權合法使用
。05- 採集
。06- 委託計畫
捐贈者
donator
捐贈礦物標本的團體/個人姓名
ˇ
30
 
 
採集者/經手人
Colletcor_Handler
採集者姓名(先姓後名)/採買經手人
ˇ
30
 
 
國內採集/國外採集
Domestic_or_Foreign
紀錄此份標本是國內採集或是國外採集購買
 
1
 
。1- 國內
。2- 國外
採集洋洲
CP_state
採集地洋洲
 
40
 
 
採集國家
CP_country
採集地國家
 
40
 
 
採集省名
CP_provsta
採集地省名
 
40
 
 
採集縣市
CP_county
採集地縣 / 市名
 
40
 
 
採集鄉鎮
CP_city
採集地鄉 / 鎮名
 
40
 
 
採集村里
CP_village
採集地村 /里名
 
40
 
 
採集礦區
CP_mining_area
採集地之礦區名
 
80
 
 
採集其他地點
CP_anotherPlace
其他地點相關資訊描述
 
80
 
 
產地
CP_Locality
紀錄產地已提供網頁呈現之資訊
 
80
 
 
規格
Scale
紀錄此份標本的長寬
ˇ
80
 
 
重量
Weight
紀錄此份標本的重量
ˇ
25
 
 
特徵描述
Characteristice_description
描述該種礦物各種相關特徵
ˇ
1000
 
 
著作權/版權歸屬
Copyright
標本分屬機構
 
40
 
。0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註錄語文
Language
此份標本資料註錄語文
 
40
 
。01- 繁體中文
標題一
Webtitle1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二
Webtitle2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三
Webtitle3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二)古生物化石—
 
1.脊椎動物化石標本
修飾語
Qualifier
資料庫英文名稱
 欄位定義
多值欄位
字元數
共通欄位設定
固定欄位代碼與對應值
編號
I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
 
17
 
 
學域
Domi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域代碼1碼
 
1
 
。 g -地質
大分類
Fiel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門代碼2碼
 
2
 
。 fv-脊椎動物化石
小分類
Classificatio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小分類4碼
 
4
 
 
年度<西元>
Year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註錄西元年度後2碼
 
2
 
 
典藏單元流水號
Flow_no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組自訂流水號3碼
 
3
 
 
主題編號
Subject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主題編號5碼
 
5
 
 
中文名
Chinese_Name
物種之中文名
 
64
 
 
拉丁界名
Latin_Kingdom_Name
拉丁界名
 
80
 
。01-Animalia
中文界名
Chinese_Kingdom_Name
中文界名
 
80
 
。01-動物界
拉丁門名
Latin_Division_Name
拉丁門名
 
80
 
。01-Chordata
中文門名
Chinese_Division_Name
中文門名
 
80
 
。01-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
Latin_SuvDivision_Name
拉丁亞門名
 
80
 
。01-Vertebrata
中文亞門名
Chinese_SuvDivision_Name
中文亞門名
 
80
 
。01-脊椎動物亞門
拉丁總綱名
Latin_SuperClass_Name
拉丁總綱名
 
80
 
。01-Pisces
。02-Tetrapoda
中文總綱名
Chinese_SuperClass_Name
中文總綱名
 
80
 
。01-魚形總綱
。02-四足類總類
拉丁超綱名
Latin_ExtraClass_Name
拉丁超綱名
 
80
 
 
中文超綱名
Chinese_ExtraClass_Name
中文超綱名
 
80
 
 
拉丁綱名
Latin_Class_Name
拉丁綱名
 
80
 
。01-Agnatha
。02-Amphibia
。03-Aphetohyoidea
。04-Aves
。05-Chondrichthyes
。06-Mammalia
。07-Osteichthyes
。08-Placodermi
。09-Reptilia
。10-Diplorhina
中文綱名
Chinese_Class_Name
中文綱名
 
80
 
。01- 無頜綱
。02- 兩生綱
。03- 節甲魚綱
。04- 鳥綱
。05- 軟骨魚綱
。06- 哺乳綱
。07- 硬骨魚綱
。08- 盾皮綱
。09- 爬行綱
。10- 雙鼻孔綱
拉丁亞綱名
Latin_SubClass_Name
拉丁亞綱名
 
80
 
 
中文亞綱名
Chinese_SubClass_Name
中文亞綱名
 
80
 
 
拉丁下綱名
Latin_BClass_Name
拉丁下綱名
 
80
 
 
中文下綱名
Chinese_BClass_Name
中文下綱名
 
80
 
 
拉丁超目名
Latin_ExtraOrder_Name
拉丁超目名
 
80
 
 
中文超目名
Chinese_ExtraOrder_Name
中文超目名
 
80
 
 
拉丁目名
Latin_Order_Name
拉丁目名
 
80
 
 
中文目名
Chinese_Order_Name
中文目名
 
80
 
 
拉丁亞目名
Latin_SubOrder_Name
拉丁亞目名
 
80
 
 
中文亞目名
Chinese_SubOrder_Name
中文亞目名
 
80
 
 
拉丁科名
Latin_Family_Name
拉丁科名
 
80
 
 
中文科名
Chinese_Family_Name
中文科名
 
80
 
 
拉丁亞種名
Subspecies_Epithet
拉丁亞種名
 
80
 
 
學名
Scientific_name
物種之拉丁學名
 
500
 
 
種命名者
Species_Author
種小名命名者英文姓名
 
80
 
 
亞種命名者
Subspecies_Author
亞種名命名者英文姓名
 
80
 
 
規格
Scale
紀錄此份標本的長寬
ˇ
80
 
 
特徵描述
Characteristice_description
描述該種礦物各種相關特徵
ˇ
1000
 
 
地質年代
Geological_age
地質年代
 
60
 
。01- 寒武紀﹝Cambrian﹞
。02- 奧陶紀﹝Ordovician﹞
。03- 志留紀﹝Silurian﹞
。04- 泥盆紀﹝Devonian﹞
。05- 石炭紀﹝Carbonifferous﹞
。06- 二疊紀﹝Permian﹞
。07- 三疊紀﹝Triassic﹞
。08- 侏羅紀﹝Jurassic﹞
。09- 白堊紀﹝Cretaceous﹞
。10- 第三紀古新世﹝Paleocene, Tertiary﹞
。11- 第三紀始新世﹝Eocene , Tertiary﹞
。12- 第三紀漸新世﹝Oligocene, Tertiary﹞
。13- 第三紀中新世﹝Miocene , Tertiary﹞
。14- 第三紀上新世﹝Pliocene, Tertiary﹞
。15- 第四紀更新世﹝Pleistocene, Quaternary﹞
。16- 第四紀全新世﹝Holocene, Quaternary﹞
。17- 現代﹝Recent﹞
絕對年代
Absolute_age
絕對年代
 
60
 
 
地層
Formation
化石位居之地層位置
 
200
 
 
產出地
Locatlity
化石挖掘產出地
 
200
 
 
備註
Remarks
備註
 
1000
 
 
館號(登錄號-編目號)
Specimen_Order_Number
標本進館編號
 
30
 
 
著作權/版權歸屬
copyright
標本分屬機構
 
40
 
。0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註錄語文
Language
此份標本資料註錄語文
 
40
 
。01- 繁體中文
標題一
Webtitle1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二
Webtitle2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三
Webtitle3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2.無脊椎動物化石標本
修飾語
Qualifier
資料庫英文名稱
 欄位定義
多值欄位
字元數
共通欄位設定
固定欄位代碼與對應值
編號
I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
 
17
 
 
學域
Domi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域代碼1碼
 
1
 
。 g -地質
大分類
Fiel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門代碼2碼
 
2
 
。 fi-無脊椎動物化石
小分類
Classificatio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小分類4碼
 
4
 
 
年度<西元>
Year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註錄西元年度後2碼
 
2
 
 
典藏單元流水號
Flow_no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組自訂流水號3碼
 
3
 
 
主題編號
Subject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主題編號5碼
 
5
 
 
中文名
Chinese_Name
物種之中文名
 
64
 
 
拉丁界名
Latin_Kingdom_Name
拉丁界名
 
80
ˇ
 
中文界名
Chinese_Kingdom_Name
中文界名
 
80
ˇ
 
拉丁門名
Latin_Division_Name
拉丁門名
 
80
ˇ
 
中文門名
Chinese_Division_Name
中文門名
 
80
ˇ
 
拉丁綱名
Latin_Class_Name
拉丁綱名
 
80
ˇ
 
中文綱名
Chinese_Class_Name
中文綱名
 
80
ˇ
 
拉丁目名
Latin_Order_Name
拉丁目名
 
80
ˇ
 
中文目名
Chinese_Order_Name
中文目名
 
80
ˇ
 
拉丁科名
Latin_Family_Name
拉丁科名
 
80
ˇ
 
中文科名
Chinese_Family_Name
中文科名
 
80
ˇ
 
拉丁屬名
Latin_Genus_Name
拉丁屬名
 
80
 
 
中文屬名
Chinese_Genus_Name
中文屬名
 
80
 
 
學名
Scientific_name
物種之拉丁學名
 
500
 
 
特徵描述
Characteristice_description_n
描述該種礦物各種相關特徵
ˇ
1000
 
 
地質年代
Geological_age
地質年代
ˇ
60
 
。00- 前寒武紀﹝Pre-Cambrian﹞
。01- 寒武紀﹝Cambrian﹞
。02- 奧陶紀﹝Ordovician﹞
。03- 志留紀﹝Silurian﹞
。04- 泥盆紀﹝Devonian﹞
。05- 石炭紀﹝Carbonifferous﹞
。06- 二疊紀﹝Permian﹞
。07- 三疊紀﹝Triassic﹞
。08- 侏羅紀﹝Jurassic﹞
。09- 白堊紀﹝Cretaceous﹞
。10- 第三紀古新世﹝Paleocene, Tertiary﹞
。11- 第三紀始新世﹝Eocene, Tertiary﹞
。12- 第三紀漸新世﹝Oligocene, Tertiary﹞
。13- 第三紀中新世﹝Miocene, Tertiary﹞
。14- 第三紀上新世﹝Pliocene, Tertiary﹞
。15- 第四紀更新世﹝Pleistocene, Quaternary﹞
。16- 第四紀全新世﹝Holocene, Quaternary﹞
。17- 現代﹝Recent﹞
地層
Formation
化石位居之地層位置
 
200
 
 
採集地
Locatlity_n
化石採集地
 
200
 
 
備註
Remarks
備註
 
1000
 
 
館號(登錄號-編目號)
Specimen_Order_Number
標本進館編號
 
30
 
 
註錄語文
Language
此份標本資料註錄語文
 
40
ˇ
。01- 繁體中文
著作權/版權歸屬
copyright
標本分屬機構
 
40
ˇ
。0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標題一
Webtitle1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二
Webtitle2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三
Webtitle3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三)岩石—火成岩標本 
修飾語
Qualifier
資料庫英文名稱
 欄位定義
多值欄位
字元數
共通欄位設定
固定欄位代碼與對應值
編號
I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
 
17
 
 
學域
Domi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域代碼1碼
 
1
 
。 g -地質
大分類
Field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門代碼2碼
 
2
 
。 ri    - 火成岩
小分類
Classification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小分類4碼
 
4
 
 
年度<西元>
Year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註錄西元年度後2碼
 
2
 
 
典藏單元流水號
Flow_no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學組自訂流水號3碼
 
3
 
 
主題編號
Subject
數位典藏編訂編號中之主題編號5碼
 
5
 
 
中文名
Chinese_Name
物種之中文名
 
64
 
 
英文名
English_Name
物種之英文名
 
150
 
 
岩石分類
Rock_Class
 
 
1
ˇ
。1 - 火成岩
。2 - 沉積岩
。3 - 變質岩
地質時代
Geological_age
 
ˇ
60
 
。01-古生代
。02-中生代
。03-新生代
岩石類型
Rock_Type
 
 
2
ˇ
。01-岩漿岩
。02-碎屑岩
顆粒大小
Grain_Size
 
 
2
ˇ
。01-巨
。02-粗
。03-中
。04-細
。05-玻璃質
成因類別
Rock_Origin
 
 
2
ˇ
。01-深成岩(高壓高溫)
。02-火山岩(低壓高溫)
。03-半深成岩(中壓高溫)
。04-爆炸碎屑未經流水搬運
。05-爆炸碎屑經流水搬運
顏色
PP_color
 
 
2
ˇ
。01-白
。02-灰
。03-黑
。04-紅
。05-綠
。06-其他
化學分類
Chemical_Type
 
 
2
ˇ
。01-酸性(SiO2 >66%)
。02-中酸性(SiO2 66-62%)
。03-中性(SiO2 62-52%)
。04-基性(SiO2 52-45%)
。05-超基性(SiO2 <45%)
主要組成礦物
Constitute_Mineral
 
ˇ
2
 
。01-方解石
。02-正長石
。03-白雲母
。04-石英
。05-角閃石
。06-斜長石
。07-黑雲母
。08-輝石
。09-橄欖石
。10-黏土礦物
。11-其他
館號(登錄號-編目號)
Specimen_Order_Number
 
 
30
 
 
入館日期
Date_Museum
 
 
20
 
 
標本件數
Sp_number
 
 
10
 
 
存放區域
StoringPlace
 
 
12
 
 
取得方式
Acquired
 
 
2
 
。01- 購買
。02- 捐贈
。03- 交換
。04- 授權合法使用
。05- 採集
。06- 委託計畫
捐贈者
donator
 
ˇ
30
 
 
採集者/經手人
Colletcor_Handler
 
ˇ
30
 
 
國內採集/國外採集
Domestic_or_Foreign
 
 
1
 
。1- 國內
。2- 國外
採集洋洲
CP_state
 
 
40
 
 
採集國家
CP_country
 
 
40
 
 
採集省名
CP_provsta
 
 
40
 
 
採集縣市
CP_county
 
 
40
 
 
採集鄉鎮
CP_city
 
 
40
 
 
採集村里
CP_village
 
 
40
 
 
採集礦區
CP_mining_area
 
 
80
 
 
採集其他地點
CP_anotherPlace
 
 
80
 
 
產地
CP_Locality
 
 
80
 
 
標本產地經緯度
Sample_Locality_Transit
 
 
50
 
 
規格
Scale
 
ˇ
80
 
 
重量
Weight
 
ˇ
25
 
 
目前使用狀態
Use_Status
 
 
2
 
。01-入庫
。02-研究
。03-移轉
。04-商借
。05-科教
。06-註銷
。07-交換
。08-展示
。09-維修
特徵描述
Characteristice_description
 
ˇ
1000
 
 
著作權/版權歸屬
copyright
標本分屬機構
 
40
 
。0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註錄語文
Language
此份標本資料註錄語文
 
40
 
。01- 繁體中文
標題一
Webtitle1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二
Webtitle2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標題三
Webtitle3
提供於網頁呈現使用之資訊
 
300
 
 
 
(四)地質鑽探岩心標本
修飾語
Qualifier
資料庫英文名稱
 範例
多值欄位
字元數
共通欄位設定
固定欄位代碼與對應值
編號
ID
 
 
17
 
 
學域
Domin
 
 
1
 
。 g -地質
大分類
Field
 
 
2
 
。 r0-地質鑽探岩心
小分類
Classification
 
 
4
 
 
年度<西元>
Year
 
 
2
 
 
典藏單元流水號
Flow_no
 
 
3
 
 
主題編號
Subject
 
 
5
 
 
標題
Title
軟玉礦床探勘開發計劃第一號井第三箱
 
100
 
 
工程名稱
EngineeringName
軟玉礦床探勘開發計劃
 
100
ˇ
 
工程編號
EngineeringNo
 
 
20
ˇ
 
館號(登錄號-編目號)
Specimen_Order_Number
NMNS000345-C000001
 
30
 
 
標本提供者
SampleSupporter
臺灣省礦物局
 
40
ˇ
 
鉆孔號
CoreNo
DH-1
 
20
ˇ
 
箱號
BoxNo
3
 
4
 
 
鉆孔總箱數
QuantityCount
28(箱)
 
8
ˇ
 
鉆孔總深度
TotalDepth
140.0(公尺)
 
15
ˇ
 
鉆孔箱號深度
DepthRange
10.1-15.0公尺
 
20
 
 
儲放位置
StoringPlace
B-04-01-1
 
12
 
 
鉆孔箱號涵蓋礦石種類
ContainRockType
斜黝簾岩(53.7-55.4公尺)
軟玉(55.4-55.6公尺)
透輝岩(55.6-56.2公尺)
黑色片岩夾石英(56.2-63.5公尺)
ˇ
150
 
 
鑽井地點緯度(度/分/秒)
Latitude_Deg_Min_Sec
 
 
11
ˇ
 
鑽井地點南/北緯
Latitude_Direction
 
 
1
ˇ
。 n - 北緯﹝N﹞
。 s - 南緯﹝S﹞
修飾語
Qualifier
資料庫英文名稱
 範例
多值欄位
字元數
共通欄位設定
固定欄位代碼與對應值
鑽井地點經度(度/分/秒)
Longitude_Deg_Min_Sec
 
 
11
ˇ
 
鑽井地點東/西經
Longitude_Direction
 
 
1
ˇ
。 e - 東經﹝E﹞
。 w - 西經﹝W﹞
海拔高度
Altitude
 
 
10
ˇ
 
鑽井地點國別代碼
Country_Code
 
 
3
ˇ
 
鑽井地點中文國名
Country_Chinese
 
 
40
ˇ
 
鑽井地點英文國名
Country_English
 
 
100
ˇ
 
鑽井地點第一級行政分區中文名(省/府/州)
Primary_subdivision_Chi
 
 
20
ˇ
 
鑽井地點第一級行政分區英文名(省/府/州)
Primary_subdivision_Eng
 
 
100
ˇ
 
鑽井地點第二級行政分區中文名(縣/市)
Secondary_subdivision_Chi
花蓮縣
 
20
ˇ
 
鑽井地點第二級行政分區英文名(縣/市)
Secondary_subdivision_Eng
 
 
100
ˇ
 
鑽井地點第三級行政分區中文名(鄉/鎮)
Third_subdivision_of_Chi
 
 
20
ˇ
 
鑽井地點第三級行政分區英文名(鄉/鎮)
Third_subdivision_of_Eng
 
 
100
ˇ
 
修飾語
Qualifier
資料庫英文名稱
 範例
多值欄位
字元數
共通欄位設定
固定欄位代碼與對應值
鑽井地點第四級行政分區中文名(村/里)
Forth_subdivision_of_Chi
 
 
20
ˇ
 
鑽井地點第四級行政分區英文名(村/里)
Forth_subdivision_of_Eng
 
 
100
ˇ
 
鑽井地點地名中文名
Locality_Chinese
豐田地區
 
100
ˇ
 
鑽井地點地名英文名
Locality_English
 
 
250
ˇ
 
承包鑽探公司名稱
DrillingCompany
金山基礎工程有限公司
 
40
ˇ
 
施工開始日期
StartingDate
1981-04-21
 
20
ˇ
 
施工結束日期
FinishedDate
1981-06-09
 
20
ˇ
 
岩層
Formation
大南澳片岩
 
200
ˇ
 
地質年代
Geological_age
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
 
60
ˇ
 
備註
Remarks
臺灣省礦物局(1983.5)軟玉探勘開發計畫研究報告
 
1000
 
 
著作權/版權歸屬
Copyright
 
 
40
 
。0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註錄語文
Language
 
 
40
 
。01- 繁體中文
標題一
Webtitle1
 
 
300
 
 
標題二
Webtitle2
 
 
300
 
 
標題三
Webtitle3
 
 
300
 
 
 
〈[47] 目錄

Article printed from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URL to article: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266

URLs in this post:
[1] jackallu@gate.sinica.edu.tw: mailto:jackallu@gate.sinica.edu.tw
[2] 壹、引言: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2
[3] 貳、地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3
[4] 參、前置作業: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4
[5]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5
[6]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6
[7] 陸、設備與成本分析: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7
[8] 柒、效益與展望: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8
[9] 捌、結語: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9
[10] 玖、徵引書目: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10
[11] 致謝: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11
[12] 附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age=12
[13] 一、緣起: #1-1
[14] 二、現況分析: #1-2
[15] 三、文獻分析: #1-3
[16]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17]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18] 一、數位化工作方式選擇: #3-1
[19] 二、前置作業流程: #3-2
[20]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21] 一、標本3D立體環物攝影: #4-1
[22] 二、數位影像後製與備份: #4-2
[23]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24] 一、何謂後設資料: #5-1
[25] 二、地質標本後設資料的欄位建置: #5-2
[26] 三、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流程: #5-3
[27]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28] 一、拍攝工具與相關設備: #6-1
[29] 二、成本分析: #6-2
[30]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31]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32]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33] http://www.ndap.org.tw/: http://www.ndap.org.tw/
[34] http://content.teldap.tw/main/index.php: http://content.teldap.tw/main/index.php
[35] http://www.ndap.org.tw/2_techreport/techDoc/main.php: http://www.ndap.org.tw/2_techreport/techDoc/main.php
[36]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dex.html: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dex.html
[37] http://nadm.gl.ntu.edu.tw/: http://nadm.gl.ntu.edu.tw/
[38] http://www.gl.ntu.edu.tw/: http://www.gl.ntu.edu.tw/
[39] http://digimuse.nmns.edu.tw/index.jsp#: http://digimuse.nmns.edu.tw/index.jsp
[40] http://www.vrpem.com/index.php: http://www.vrpem.com/index.php
[41] http://www.axis3d.com.tw/index.jsp: http://www.axis3d.com.tw/index.jsp
[42] http://www.digiserve.com.tw/: http://www.digiserve.com.tw/
[43] http://www.naycherng.com.tw/up.htm: http://www.naycherng.com.tw/up.htm
[44] http://www.kaidan.com/index.shtml: http://www.kaidan.com/index.shtml
[45]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46]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
[47]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55&preview=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