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sop, 指南, 數位化工作流程, 生態攝影 發表: 2008-01-07, 點閱: 30,39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捌、結論
隨著人口的增加,臺灣的水域生態逐漸受到來自家庭、農田、工廠等,不同來源排放廢水的污染;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外來種引進、生態過度開發、過度捕撈水產動物及食用的影響下,許多水中生物正漸漸遷徙或消失。因此,許多愛好這片生態環境的人們,正積極拍攝生態影片,並且加以數位化保存。除了記錄外,更希望透過這些影片,正確地讓更多人了解水下世界的可愛與珍貴,也讓「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樂悠悠」不會變成絕響。
善用網路資源,將各種珍貴的生態影片、照片傳輸上網,不但可以讓一般民眾上網瀏覽,保留瀕臨絕種的生物影像,提供大眾認識學習的機會。正可藉由網際網路的便利,廣泛溝通、分享不同地區的種種資源與訊息。因此近年來,逐漸成為學術領域的資料交換趨勢。匯集整理國家專業典藏單位的典藏資源及數位化經驗固然重要,但質與量畢竟有限,更多的生態影片、照片散落民間,在缺乏管理及保護的情況下,這些資源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在日本有「Web魚圖鑑」[28]與「魚類照片資料資料庫」[29]兩個網站,提供平台讓使用者檢索魚類相關資料,開放一般民眾投稿標本照片,集眾人之力,增加資料庫內容,加強網站的可看性及實用性。在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魚類相之數位典藏計畫」所建置之「臺灣魚類資料庫[30]」,也積極向各方募集魚類之動態生態影片及靜態的照片,期盼能經由各界共同努力,蒐羅台灣的生態影像,在虛擬空間中保存、建構最完整的水下世界。
同時,該網站之魚種資料亦匯入世界著名的「國際魚庫(FishBase)[31]」中,與全球各地的魚類資料擁有者,共同分享、交流水下生態資源。這一項工作不但有助於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資料取得,促進學術研究的發展,更可加深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識,加入全球化的知識變更。在數位化時代裡,數位內容不光靠個人或是某一單位就能獨力完成的,還需要大家無私的分享,以及日積月累的經驗提供,才能將更豐富的生物資產做更有效的展示及應用。〈目錄〉
水下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2 MB, 2,207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