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sop, 指南, 數位化工作流程, 生態攝影 發表: 2008-01-07, 點閱: 30,391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以學科導向來看,生物多樣性類型的資料,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魚類相之數位典藏計畫」為例,主要是採行Species 2000及NBN(National Biological Network)這兩種國際標準[16],以作為與國際間XML資料的交換機制。其中物種名錄的部分是以Species2000標準來規劃,其餘的物種生物資訊、標本資料、文獻資料等則是採用NBN這項標準[17]。
在影音類型資料方面,相關的後設資料標準有ECHO(European Chronicles On-line)、MPEG-7(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7)、SMEF-DM(Standard Media Exchange Framework Data Model)等[18],其中由歐盟贊助的ECHO所設計之後設資料標準,將影音資料分成四個層次:Work (AV document)、Expression (Version, Video, Audio, Transcript)、Manifestation (Media)和Item (Storage),以描述影音資料的特性。國內的「台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計畫便是採用此項標準[19],除了像是片名、描述、地點、主題、影片長度等基本資料外,另外對於攝影機及鏡頭的運動方式、物件的位置描述等細節部分也有規劃在內[20],或許生態影片的性質與該計畫的影音物件不盡相同,但仍非常值得去參考運用的。
此外,不管是生物或是影音類型的後設資料,亦可參考Dublin Core來做規劃,它是一種跨學科領域的後設資料標準,此標準的訂定,是為了讓全球電子資源更易於流程、維護,因此Dublin Core僅訂定了15個基本核心元素[21],作為各種後設資料的交換格式,達到開放、跨學科的互通。
各單位在規劃時除考量未來與國際接軌的可能性,參考上述建議之國際後設資料標準,應該另外要針對自身典藏品的特性,及需要記錄及呈現給大眾的資訊,來進行後設資料欄位的設計,如此才能更精確且詳實的描述典藏品。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的影音小組亦根據「台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計畫的經驗,規劃了一套「影音作品詮釋資料格式(Beta版)」,雖然其方向主要還是著重在人文領域的影片資料,但仍可對生態影片後設資料的設計上,有很好的參考範本,詳細格式可參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數位典藏叢書—影音主題小組」一書中之附件內容。
著錄物種資料或許有些單位是統一由一人來建置,但若是由多名人員來輸入物種資料至資料庫,因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會造成著錄內容會凌亂不一。所以,除了著錄人員需有相關學科背景外,在物種資料著錄前,應該要規範每個輸入欄位的輸入方式及內容,亦可做為系統設計時,讓程式自動去限制部分輸入的方式及鍵入的值。
與影片資料相同,所鍵入的文字資料、資料庫及系統都是需要定期且儲存在不同的媒體、放置在不同的地點,以備不時之需。 〈目錄〉
[16] TU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standard/standardCP.html#biologyUT。
[17] TUhttp://www.ndap.org.tw/2_techreport/techDoc/download/1.6.1.47.1.pdfUT。
[18] TU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standard/standardCP.html#videoUT。
[19]TU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project/work-status/electis/elements-video.htmlUT。
[20]TU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project/work-status/electis/elements-video.htmlUT。
[21] Dublin Core元素一覽表
TU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standard/dublincore-chi.htmUT。
水下生態影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2 MB, 2,207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