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知識載體大演化─數位時代的微縮資料發展
一、微縮資料發展歷程
微縮從英文「Micro」翻譯而來,意旨極微細的粒子。微縮資料是利用微縮攝影機,把比較大的檔案、文獻、圖書等資料,以數倍甚至數百倍的縮小比 例,攝製於微縮軟片,經過化學或物理加工製成微縮品,所用化學藥劑,極微微細。故依原名及特性,早期譯為微粒資料、微影資料或微縮資料,微縮技術等,經濟 部標準檢驗局微縮技術標準委員會於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十一日公布以「微縮」作為國家標準詞彙,本指南亦依此翻譯。
微縮技術的最早起源,是1839年英國光學家丹瑟(John Benjamin Dancer),於曼徹斯特實驗室中,結合攝影術(Photography)與顯微鏡(Micro-scope Lens),將一頁20英寸長文件資料,用160比1之倍率,縮攝在膠片上,這是微縮軟片製作方法和技術之發明史蹟。1860年代,法國化學家兼攝影師崔 剛(Rene Prudent Dragon 1819-1900)攝製第一件可供使用之微縮膠片,其面積約有二吋平方(30×50mm),主要用於記錄軍事情報,這便微縮軟片的最早雛形,亦是近代微 縮技術開端。而微縮軟片正式付諸實用的商業用途,並使微縮技術邁進自動化,是1928年代美國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附屬機構瑞柯達克公司(Recordak corp),開始製造出售小型微縮照相機(Micro Filming camera),供給銀行及票據交換所,專門拍攝銀行票據交換存證資料之用。同時並研發一種微縮分類機(Microfilm sorter),方便檢索及分類。隨著35毫米微縮照相機逐漸完善,1933年紐約前鋒論壇報(Herald Tribune),委請瑞柯達克公司研製新聞業專用微縮照相機(Microfihm camera),將該報一百年來所發行舊報紙,全部有系統攝製成微縮資料,加以儲存,解決報紙儲藏空間問題。並設計一種新聞業專用索引系統,稱為舊報編號 (Back Number),因有索引系統,使微縮資料檢索與複印,極為便利,並使微縮方法,在新聞業界普遍推廣使用。不過微縮技術更普遍的運用於傳播及儲存之工具, 是檢索技術與微縮技術的結合,尤其從二次大戰結束至1960年間,微縮資料大量湧進圖書館,透過「目錄控制」(Bibliographic Control)作業,使微縮資料充分利用。至此以後,微縮資料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成為圖書館一種重要媒介,並且不論是軟片、鏡頭、品質等各方面,均有顯 著而具體貢獻與成果。整體而言,從1930年代以來,微縮軟片成為承載人類知識的重要媒介,許多重要文獻資料皆以微捲軟片複製本存在,甚至原件已經損毀或 遺失,而只以微縮軟片的型態繼續保存。以下微縮軟片的主要形式。
若從形式區分,微縮軟片可分為捲狀微縮軟片、片狀微縮軟片及孔卡微縮軟片,捲狀微縮軟片又有兩種應用型態,分別為條狀微縮軟片及夾檔微縮軟片,依照王會均整理,簡述如下:
(一)捲狀微縮軟片(Micro-Reels)
捲狀微縮資料軟片,最為普遍使用為16毫米及35毫米二者,其儲存單位,依國際標準規格,軟片長度每捲30公尺,亦就是每捲100英呎長度為標準,其形式分卡式及匣式。
(二)條狀微縮軟片(Microstrip)
又稱長條微縮軟片,其儲存型態,同普通剪裁的照相底片類似,是以捲狀微縮軟片,裁切為長約20至30公分,裝置在片匣內,最大的功用,以處理零星而獨立的資料為主。
(三)夾檔微縮軟片(Micro-Jackets)
夾檔微縮軟片的儲存型態,係將微縮捲片剪成小段,納入夾檔中儲存使用,亦就是將長條微縮軟片,儲存在夾檔內,便於管理利用。
(四)片狀微縮軟片:(Microfiche)
微縮單片,係透明性質片狀軟片,每張平版狀軟片中,含有無數幅(Frame)微縮影像,影像組織方法,係從左到右,自上而下,分欄分行,成為規律化方形格子狀分佈排列。片狀微縮軟片的儲存型態,國際標準規格:4英吋×6英吋(10.5公分×14.8公分)。
(五)孔卡微縮軟片(Micro Aperture Cards)
孔卡微縮軟片儲存型態,係將一幅35毫米(mm)的微縮軟片剪下,黏貼在一張電腦孔卡片上組合而成,最大的功能是便利電腦檢索與追蹤作業,而儲存的資料,以工程圖表及大幅文件資料為宜。
二、微縮技術與數位化的比較
(一)數位化優勢
透過數位化,「沒有圍牆的圖書館」已經被實現了,經由影像擷取硬體和軟體的使用,一個個項目被轉換為位元組合,從檔案手稿到地圖,從平面影像到立體的器物,從影像到影音,都是可被轉換的對象。並結合後設資料及索引技術,發展出迅速又方便的數位圖書館[1]。以數位化的方式轉換原始的材料,提供許多優勢:
(1)相對而言,數位化資料,更容易讓每個人使用,透過網際網路上網,能提供最大範圍的用戶使用[2],並且被容易透過Web 或者FTP 傳送,他們也能被在相對便宜的設備上觀看。
(2)數位化資料能在同時由多個用戶共同使用,並可突破距離的限制,與使用者的位置無關。
(3)數位化資料更容易與教學和教育應用等結合。
(1)使用者能同時比較所選擇的數位化影像的局部細節。
(2)數位影像能轉變為可搜尋的文字文件,使內容搜尋和分析成為可能。
(3)數位化副本可運用(放大和改變對比)於支持一些手工藝品類型的研究。
(4)使用者可選擇剪下和粘貼,以便於引證,等等。
(1)能根據保存說明建立印刷的摹本,以符合使用者需要。
(2)能以電腦輸出微縮膠捲(COM),以符合使用者需要。
(3)能快速產生多個數位化的副本,而沒有品質的損失,或對原數位化數據造成損害。
機構一但使用數位化的收藏和管理,便能提供其他多個機構更容易使用,並且在以相關的版權限制為條件下,可結合自己的虛擬館藏。
(1)原物的保存,可能會產生物理或化學上的惡化,但數位化的影像或資料,將不受時間影響,無須考慮物理或化學上的變化,並逐漸把數位化的重製,作為一個保存策略。
(2)結合數位化重製和保存的專案概念,正積極被圖書館所使用,並且結合各種素材,以新模式在教育和學術研究裡重新應用。
(1)藉由數位化,更容易促使數位化館藏分享,所以合作的專案或者計畫,將比其他成果更容易成功。
(2)數位化的重製,有能力擷取並且展示一系列範圍更廣的材料 (例如彩色項目、太大的材料和其他複雜的影像資料) 這是使用其他技術不容易做到的。
(3)數位化能處理其他類型的變換需要(例如聲音、電影、影像等),除了書面印刷材料以外,允許數位館藏包含多種形式,並提供單一入口網站。[3]
從以上所列舉的數位化優勢,似乎展示了數位化美好的願景,甚至有人認為數位化將完全代替過去的儲存媒介,如微縮軟片。但也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數位化不應輕率的被稱為儲存:
「至今很清楚,數位化資源的優勢是幫助訊息的獲得,而其劣勢則是被要求需負起傳統圖書館的儲存責任。令人遺憾的是,因為數位化是某種重製,像攝 製微縮膠捲一樣,便經常與儲存微縮膠捲混淆,並且看起來像是更適合的儲存形式。但是,數位化不是儲存。很多技術上的發展透過數位化而被獲得,但是永久性和 真實性,在此刻,還沒有被包括在增加的技術當中。」[4]
(二)微縮資料優勢
被紀錄的數位化資訊本身,雖然不會因時間而造成物理或化學變化而惡化,但通常記錄數位化資訊的媒介,則有著天生的不穩定性。如磁帶或是光碟,需要特別小心 處理,但仍可能在十年之內便會惡化。比起媒介的耐久性來說,更重要的是,需要保持資訊更新並且是可讀取的格式。但至今,還沒有測試及可靠的技術,能保證持 續使用數位化數據,而且隨著科技技術的演進,軟體、格式也必須隨之遷移,通常每3至5年需要檢視是否需要更新或遷移,否則其中一個循環錯過,可能造成災難 性的損失。另外,在這重製的過程,是否造成資訊內容損失或知識內容的損失?大多數涉及這樣的一個過程的變量迄今是未知的,而且維護適合當典藏級的檔案,亦 需要相當多費用。[5]而且探查一幅影像、資訊及文字等的確實性和完整性,也將是十分困難的。
就此而言,微縮軟片的使用,至今仍有其在儲存方面的重要意義。與數位化儲存相比,微縮軟片主要有以下優點:
1. 長期儲藏:
原始資料經微縮化處理,並配合合乎標準的儲存環境,加以適當處理與妥善保管,則比任何種類的紀錄資料,儲藏壽命更為長久,並絕少發生變黃、褪 色、蟲蛀、起縐、受潮、水漬、發霉、脆碎、黏住、散失、脫落、以及破損等現象,因此以微縮膠捲作為保護內容的長期媒介,是令人滿意的。例如以報紙儲存為 例,由於報紙固有化學製品的不穩定性,因此在館藏之中,隨著時間和使用惡化的特別嚴重,幾十年後甚至可能變成碎片。保護報紙知識內容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攝 製微縮軟片予以保存。最好在一獲得報紙時,即應該執行重製。尤其在他們變得太脆弱而不能處理之前,一定必須完成,一般在25至100年之間,這時間取決於 報紙使用頻繁程度,以及被儲存的環境。如果以35毫米的銀化軟片[6]重製及儲存,並以國際標準規格處理,包括其化學穩定性,安置於盒櫃之中,並儲存在可控制的環境狀況下,微縮軟片預計可保存超過幾百年。[7]甚至在很多情況裡,原物可能已經化為灰塵很久之後,微縮膠捲則仍持續保存。
原始資料經微縮化處理,唯有使用閱讀複印機器閱讀,無法直接以肉眼閱讀內容,同時也無法任意更動內容,尤其是對具有機密性的資料而言,可保持資料內容的可信度及完整性。
攝製微縮軟片系統的兼容性,已擴大至國內和國際,因此即使是跨國合作及交流仍可接受。而且微縮軟片只需要一只透鏡和燈即可閱讀,與電腦檔案不 同,還需要硬體和軟體的配合,而且這兩者都迅速地開發,許多格式或形式,很可能成為過時。不過這也僅是相對而言,亦有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微縮軟片的線性特 性不容易使用,而且瀏覽和閱讀很麻煩,要求在固定位置的特別設備,內部的架構亦不容易使用。不過姑且不論微縮軟片是否方便使用,基於微縮軟片適於長期儲存 的優勢,仍被推薦作為「現在」的一個謹慎的風險管理策略。[8]以下為印刷品、數位影像及微縮軟片之比較表:
表1、重製技術比較表
形式
|
優勢
|
劣勢
|
印刷品
|
1.對一些書面類型的材料而言,若有足夠的擷取能力,能產出高品質的印刷複製品。
2.已建立國際上接受的標準,包括化學穩定性和紙張物理上的耐用性標準,這可保證媒介的長期保存(ANSI/NISO Z39.48-1992(R1997) 。
3.對館藏資料的裝訂,已建立國際上接受的標準,可保證圖書裝訂 (ANSI / NISO / LBI Z39.78-2000)符合長期保存的需求。
4.每本圖書的發行和借出,皆受版權法保護。
5.使用者滿意度高。
6.容易使用並翻閱,且便於掃描。 |
1.沒有安全的原版,尤其如果原件處於不良的物理狀態裡,需相當小心處理。
2.有限的分佈和使用的可能性。
3.不容易合併進電腦環境。
4.功能有其限制性(例如,原文不可搜尋和分析) 。
5.複製成本昂貴,並且在副本裡有品質損失。 |
數位影像
|
1.對於書面類型的材料,擴大很多擷取的範圍,例如,彩色或太大的材料。並且適用於為很多類型的媒介。
2.在複製品裡,沒有品質的損失。
3.在使用標準、指南或最佳實踐的基礎上,置於可靠的儲存處,使原版或複製品安全無虞。
4.對某些數位化的產品,使用者滿意度高。
5.擴大分配和使用的可能性。
6.容易合併進電腦環境。
7.增加功能性(例如縮放、列印、可搜尋及分析的原文)。 |
1.數位化複製品生產和長期儲存標準、指南和最佳實踐等,仍在發展階段。
2.擴大的擷取能力,必須承擔較高的費用。
3.受當今電腦螢幕固有功能限制,並需配合網際網路連接。
4.數位化典藏級的儲存和管理成本,預估費用相當高。
5.當今的版權法並未清楚保障數位化檔案。
6.技術上逐漸過時的問題,必須持續在數位化的管理過程中處理。 |
微縮膠捲
|
1.對於一些書面類型的材料,有足夠的擷取能力。
2.已建立國際上所接受的標準群、指南和最佳實踐,並被長期使用。
3.如果正確地處理且儲存,將是長期儲存媒介。
4.安全的原版。
5.可承受重製、儲存、複製和分發。
6.微縮資料的生產和借出,受版權法所保護。 |
1.使用者滿意度低。
2.分佈和使用的可能性有限。
3.不容易合併進電腦環境。
4.限制功能性(例如沒有原文搜尋和分析)。
4.易受到錯誤處理。
5.母片負片會隨著複製而惡化,而連續的複製品品質亦會損失。 |
資料來源:〈Recognizing Digitization as a Preservation Reformatting Method〉,2004
(三)數位化與微縮資料並存 保羅.尤薩依(Paolo Usai)-影像音響澳洲(ScreenSound Australia,簡稱SSA)的主管,在2004年11月國際網路檔案會議總結時提到「如果太強調使用來代替保存,我們將損失兩者之間的平衡和我們的文化資產」[10]。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一種平衡,整合數位影像及微縮軟片的使用及儲存的優點,亦是近十年關注的焦點,而使用混合處理的方式,即是其中一種被推薦的方式。
混合處理的目的,是希望結合數位化資料在使用上的優勢,與微縮軟片適於長期儲存儲存的優點,換句話說,即是為了儲存,攝製合乎標準的微縮軟片,然後為了便 於使用而掃描它,媒介物常包括35毫米幻燈片、4 x 5幻燈片、微縮膠捲和單幅的微縮膠片。如果正確地拍攝並且儲存,膠捲軟片中介物能作為一個的保存的副本,而中介物的品質將對數位化影像的品質有直接影響。 例如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簡稱IFLA)及主張在報紙數位化專案中,微縮膠捲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若以混合處理,建議主要方法是先拍攝膠捲,並且從 膠捲掃描。[11]
另外,對數位化的使用目的來說,這程序亦可能相反,從一個原物件的高品質掃描開始,然後為儲存目的,創建電腦輸出微縮膠捲(COM)。電腦輸出微縮膠捲 (COM)的發展已經行之有年,並普遍為商業文件的儲存所使用,亦發展出國內及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處理標準(CNS13942/ISO5126: 1980)。 不過,隨著掃描技術的發展,微縮軟片的掃描品質亦逐漸提升,因此,首先需要問的問題,是否先攝製微縮膠捲,然後從膠捲數位化影像,或者數位化應該是第一個行動,然後輸出微縮膠捲(COM)。
1991-1995年,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執行「開書計畫」(Project Open Book),其目的是探索大規模轉換微縮膠捲到數位化影像儲存的可行性,並評估如何利用現有的技術,以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去創造數位影像,使其能符合各 種層面應用目的。首先將原件攝製微縮軟片,再掃描微縮軟片,產生數位化影像。而於1994-1996年,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執行「從數位化到微縮膠捲變換計畫」(Digital to Microfilm Conversion Project),這與「開書計畫」是一項對比計畫,也是從1990年起一連串研發計畫中的一部份,探究將數位影像作為儲存的中間媒介的可能性。而執行的 這兩年期間,主要是測試和評估,以高解析度的數位影像輸出微縮膠捲,是否能符合國際儲存標準在品質及永久性上的要求。最後如計畫所指出,決定使用何種方式 (先攝製微捲或先掃描),取決於各種變量的綜合考量,包含原件、組織能力及影像產品或服務的效益等。
另外斯圖爾特‧D.李(Stuart D. Lee)亦認為,在數位化過程中,使用微縮軟片已被大家所接受。在許多情況下,與現有的代用品掃描有關。簡單的說,從微縮膠捲掃描比直接從原始資料掃描便 宜。唯一問題是微縮膠捲是否具有足夠標準,來自微縮膠捲影像是否使使用戶滿意。不過,當涉及沒有代用品存在的掃描材料時,特別是需要保存的材料,事情變得 更難。因此他列出使用微縮軟片的建議:
․膠縮軟片媒介已經存在:如果高品質的微捲軟片媒介已經存在,與從原件掃描相比,掃描微捲可能更容易並且更便宜。還可以避免在原物上造成磨損。
․太大的項目和人工製品:對平台式掃描器來說,有些物件太大,將需要膠捲作為中介,大的項目最好拍攝為幻燈片或者微縮膠片。 ․脆弱的項目:太脆弱而不能透過掃描器的人工製品或者資料,可利用微捲作為中介。 ․列印書:攝製微縮膠捲然後掃描膠捲,比拍膠捲然後也直接掃描書便宜,對印刷書來說,多數是黑白頁,而且需要儲存複製品,因此推薦製造微縮膠捲然後被掃描。 若需要彩色或灰階等級的書頁,可分開直接掃描,然後代替單色調的影像。[12]
恰門(Chapman)、肯威( Conway)和肯尼( Kenney)則提出一「混合處理決策樹」,可作為決策分析之參考[13]。
(1)當只有易碎的卷冊可提供的時候︰ 事先評估易碎的卷冊是否允許被拆解? (內容一定是完整的)
A.是。允許拆解。拆解和先掃描,以600 dpi單色調,在某種程度加快COM生產。
B.否。不允許拆解。評價裝訂,架構(縫紉)以及內部邊緣。如果不能改變,書能完全打開(180度)嗎?以平台式掃描器的掃描每頁嗎?
(A)可以。 先進行掃描。
(B)不可以。考慮準備和處理等與改變有關的費用。縫紉的線是否能被切斷以使整本打開掃描更為容易?
a.是。切線並且先掃描。
b.否。先進行拍攝。此處應注意︰如果先進行拍攝則須依原件狀況而定,取得較佳品質。另外,原始文檔能以600 dpi完成,回到它的原物尺寸嗎? 複雜插圖的訊息損耗能接受嗎?
(a)是。數位化儲存原版可從掃描膠捲取得。
(b)不。假如數位化儲存原版,不能由先拍攝膠捲處理,必須決定管理和處理政策是否將修改,從原件保持完整無缺到允許被拆解。如果是,則返回1.(1)。如果數位化影像的品質目標可以改變,從儲存原版到使用原版,繼續以下第2.部分。
(2)當易碎的書和微縮膠捲兩者都可提供時︰
評價微縮膠捲。第2代負片是否達到儲存品質和永久的標準 (ANSI / AIIM / RLG) ? 首次提到,要注解?
A.是。掃描膠捲,假如600 dpi可以提供足夠資源,以回到原先的尺寸;並且複雜插圖的訊息損耗是可接受的。如果不是的話,則數位化儲存母片不能被有效製作,宜先完成拍攝。如果使用母片可接受,則進行第2.部分。
B.否。評估易脆的書(內容一定是完整的)。是否允許書籍被拆解,且以平台式掃描器(600 dpi)掃描?
(a)是。進行掃描並且產生儲存COM。
(b)否。進行拍攝(重拍易脆的書以創造具較佳儲存品質的微縮膠捲)。數位化儲存母片可透過掃描膠捲(在上面看見)創造,或者數位化影像的品質目標可 能需要從儲存母片調整為使用母片。此處應注意︰在某種情況下,我們認為數位化儲存母片能從原件或儲存微縮膠捲建立,然若此兩種情況是可以被選擇的,則應進 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確定掃描膠捲或掃描原件為最適合之方法。
(3)只有微縮膠捲可提供時︰評價微縮膠捲。第2代負片是否達到儲存品質和永久的標準 (ANSI / AIIM / RLG) ?
A.是。掃描膠捲,並更進一步測試,以確定數位化儲存母片是否可以被建立,以單色調微縮膠捲掃描。如果有高品質微縮膠捲,確定掃描器是否能提供 高解析度品質,以滿足數位化影像儲存母片的要求。如果是,則儘可能以單色調高解析度掃描膠捲。如果不是的話,則建議考慮更多灰階等級的掃描,或者認定數位 化儲存母片不能有效地被創造,並且著手第2.部分。
B.否。假如數位化儲存母片不能被有效地建立,並且無法滿足微捲在儲存永久性或品質的要求。若想數位化使用母片,可著手以下第2.部分。.
2.目標是生產數位化使用原版和儲存品質膠捲
(1)當只有易碎的書可提供的時候︰評估是否允許被拆解?
A.是。解散並以600 dpi 1位元先掃描,然後輸出COM。
B.否。首先拍攝和掃描膠捲,至少400 dpi 1位元。
(2)當易碎的書和微縮膠捲兩者都可提供時:評價微縮膠捲。第2代負片是否達到儲存品質和永久的標準 (ANSI / AIIM / RLG) ?
A.是。掃描膠捲至少400 dpi 1位元。
B否。重拍原物或以600 dpi 1位元掃描原物,並且生產COM。現存膠捲可以生產數位化使用原版,但是儲存膠捲品質和永久性之要求不符合。
(3)只有微縮膠捲可提供︰評價微縮膠捲。第2代負片是否達到儲存品質和永久的標準 (ANSI / AIIM / RLG) ?
A.是。掃描膠捲至少400 dpi 1位元,然後掃描微捲。
B.否。推斷混合處理不可行,永久和品質的保護的標準不符合。
<目錄>
註[1] Why Digitize
註[2] Tech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Digital Imaging Projects
註[3] Recognizing Digitization as a Preservation Reformatting Method
註[4] Why Digitize
註[5] Appendix E: Digitization Methods
註[6]這種軟片係鹵族元素:氟、氯、溴、碘等四種元素的化合物,而軟片的表面塗有微小銀粒(Microscopic Grains of Silver),故又稱銀鹵素化合物軟片,乃各界最普遍使用之軟片。
註[7] Film Scanning of Newspaper Collections: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註[8]Time’s pivotal point - preserving the past for the future - NOW
註[9] Selection of Newspapers for Digit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A User Perspective、Recognizing Digitization as a Preservation Reformatting Method
註[10] Time’s pivotal point - preserving the past for the future - NOW
註[11] Time’s pivotal point - preserving the past for the future - NOW
註[12] Tech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Digital Imaging Projects
註[13] Digital Imaging and Preservation Microfilm: The Future of the Hybrid Approach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Brittle Books
微縮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1.3 MB, 2,511 hits)
評分: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