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人類學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none 發表: 2008-01-10, 點閱: 27,629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參、前置作業
一、清點原件與工作規劃
二、決定數位檔規格

       


     在進行數位化工作之前,必須考慮到整體的使用目的與將來的適用性,而制定需求規格,來滿足整體數位典藏的需求。
一、清點原件與工作規劃
     由於大部分的數位化計畫,資料與藏品的數量都極多,因此,進行數位化作業的時間會較長,參與的工作人員也較多。為使工作有具體之規則可循,確保工作流程前後之一致性,並保障數位化工作的品質,就各個數位化的環節擬定規格與作業規範是必要的。而數位化的規格以及各種規範,需因應實際藏品狀況、藏品價值、機構對未來的規劃、機構對藏品資料的管理原則而制宜。因此,各典藏機構於規劃數位化作業之前,必須對典藏資料徹底了解,以妥善規劃各種規格與規範。[2]
     由於藏品原件多為博物館早年收藏入庫,經過不同時期的變遷,庫藏資料因博物館業務的不同需要與目的,在藏品的登錄及管理上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影像資料,庫藏原件狀況與舊有資料與清單多數已不相符,所以需要重新清點修補原件,並重新登錄。
 
1. 整理藏品的第一步為先整理舊資料與舊清冊;
2. 然後再重新清點檢視原件,核對之前預作一份清點表單;
3. 針對相關的影像資料作進一步的核對及註記的工作;
4. 清點時,將狀況不佳的原件,依照受損情況,進行修護,致使原件成為可以保存或數位化的狀況;
5. 透過這樣逐筆的清點註記,讓管理者可以實際清楚藏品的真實情形,也才能確實掌握數位化的藏品數量與原件狀況;
6. 接下來依日期、主題排序,並將標題、來源、時間等基本資料和原件實際狀況,重新製作新清冊,並討論規劃數位化時程進度。
7. 依循新清冊上的藏品基本資料,討論制定metadata的欄位與著手規劃建置資料庫。
 
     何謂Metadata,Metadata即後設資料,而後設資料主要的功能對數位典藏品的提供者、擁有者與管理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儲存、控制、管理、散布和交換數位資源。對數位典藏品的使用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搜尋、辨識、選擇、詮釋、獲取和使用數位資源。此部份另詳述於本文的後半部。
 
二、決定數位檔規格
     數位檔的格式、解析度、彩色/黑白/灰階等規格的制訂,必須考量到數位檔的未來應用、目前數位化的技術發展與儲存技術的發展等。 
(一) 以數位檔之可能用途作考量:多數典藏品數位化後的用途,大致上可以分為印刷出版、網路瀏覽、及電子書(圖冊)發行等,以增加數位化的保存方式,減少原件被調閱的次數,而相片也不例外。
數位檔的用途大致上可分為:
 
1. 印刷:印刷的目的不外乎為原物重現、再版發行與數位檔再應用。數位檔在印刷應用上的規格所需,通常為原始規格來放大和縮小。要達到原始尺寸的印刷,即與原始物件比例為1:1,解析度最少要300dpi以上;若為放大印刷,解析度就必須相對的提高,以達到原有的清析度,對於某些較大尺寸的藏品,掃描技術與設備,就必須要能克服提升解析度的困難;另外若放大的需求是大圖輸出,例如外牆海報等,則解析度以72dpi為基準數,依實際需求將長寬等比放大即可,其目的在於遠距離觀看,故在近距離檢視下,出現較粗大的顆粒是可被接受的。
至於縮小印刷,例如將數位檔印製成一系列之咖啡杯盤,由於數位檔的規格至少要能達到原始尺寸的印刷,故縮小印刷只需將300dpi的數位檔、依印製需求降階轉檔即可。
 
2. 保存:照片本身的保存必須在恆溫恆濕以及與空氣日光接觸少的情形下保存,且原件調閱次數愈多,壞損的機率愈大,數位化等於是增加了一種保存的媒介,但是因為數位檔大小以及數位化數量的考量,數位檔需要極大的儲存空間,相對的儲存空間的成本也不容小觑,所以決定採取何種數位檔格式也就對儲存成本與整體數位化成本有絕對的影響。
 
3.網路瀏覽:網路瀏覽目的在於使數位化後的圖檔,能夠放置在網路上瀏覽使用,以加速知識普及,但是因為網路的頻寬限制,必須選擇適合的圖檔格式,其中又牽涉到,圖檔愈小,網路瀏覽愈順利,但是影像的清晰度就會減少,尤其是圖檔內容以文字為主時,例如文書和期刊報紙,此一情形特別明顯。圖檔小、但影像清晰度不足的問題,目前已有新的掃描技術與設備可解決,數位化後的圖檔除了可以壓縮轉檔成更小的圖檔,文字清晰度依然可供閱讀的圖檔。
 
4. 電子書:可以將數位化後的圖檔,依照不同主題組合成電子書的格式,以電子書籍的型式,提供閱讀者在電腦上閱讀欣賞,目前國際上的普遍格式是PDF,中文電子書則以方正APABI市佔率最高。

(二)
數位化後圖檔格式以及主要用途和容量:數位化後的圖檔格式一般採用:TIFF不壓縮 /TIFF G4/ JPG 85%壓縮/ PDF 等格式。
 
1. TIFF: TIFF 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的簡稱,由 ALDUS公司所創立,每一個TIFF檔可以是單頁,也可以是多頁( 合檔原理同PDF),並且在編輯的過程中,影像資訊不會有所損失,且能被大多數的軟體所使用和處理,TIFF格式可以用全彩、灰階、黑白等方式紀錄照片圖像或是線條稿(純文字類圖檔),TIFF也支援LZW的壓縮技術(LZW, Lempel-Zif-Welsh由三個發展者的姓的前一個字母所組成的資料壓縮(compress)技術的名稱,這是一種不失真的壓縮方式(Lossless Compression)),LZW的壓縮,可使檔案體積變小,但是仍然不失真,多數使用地區為歐洲。
 
文件類的文字圖檔,則可以利用 TIFF G4 格式,即256色階/黑白/TIFF,為傳真機用格式,使檔案在體積最小的情況下,依然擁有最好的文字影像品質,TIFF G4/ 300dpi / A4尺寸的檔案,每頁只佔50KB大小,故便於普及,多數使用地區為歐洲。
 
2.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的簡稱,主要用在圖像檔案的編輯使用,是一種可以依照實際需求決定失真程度的圖檔格式,同解析度的檔案體積比TIFF格式小,容易在網際網路上傳送閱讀,是目前網際網路上使用得最多的檔案格式。
 
3.JPEG2000:是JPEG的延伸格式,具備可逆(回復TIFF格式)自動化的作業功能,號稱無失真壓縮。由 the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所訂定,它是一個在國際標準組織(ISO)下從事靜態影像壓縮標準制定的委員會。主要是應用更好的軟體壓縮邏輯,紀錄出無失真,體積也小的圖像檔案,唯一缺點就是,目前可使用處理的軟體並不普及。
        
4. PDF(單層PDF/雙層PDF):是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的簡稱,由ADOBE公司創立,主要是提供一個不需要有原有軟體就能閱讀的共用檔案格式,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電子書格式,可將相關主題的圖檔和資料,放至於同一個PDF檔中,成為一本電子書,其中單層的PDF即為目前常見的PDF檔,雙層PDF則是融合了OCR後的結果呈現在同一PDF檔案中,也就是文件外觀上是圖像,但是底層包含了OCR過的文字資料,可以提供檢索之用,一方面保存了原件的風貌,又兼顧了文字資料檢索的需求,但是雙層PDF所佔的體積極大,並不是十分容易在目前網際網路的頻寬上流通, 此外也可以依照解析度需求,如印刷、保存、網際網路瀏覽等,製作成不同用途的PDF檔。
           
5.其他格式:方正APABI電子書,CEB格式,是chinese electronic book的簡稱,是由北大方正公司所創立的中文電子書格式,具有版權紀錄與鎖定的功能,同樣也是一個不需用有原有軟體就能閱讀的共用檔案格式。
 
(表2:常用數位檔格式比較表 ,照片4X6大小/ 300dpi)
    比較項目
檔案格式
是否失真
彩色
黑白
檔案大小
(4*6彩色照片、300dpi)
TIFF 不壓縮
不會
19.7MB
TIFF LZW 壓縮
不會
19.5MB
TIFF G4
會,但文字部分不會
不可
559KB
JPG 不壓縮
10.3MB
JPG 85% 壓縮
4.82MB
JPG2000
不會
589KB
PDF
不確定
1.66MB
(範例與詳細比較,詳見附錄一:數位檔格式比較範例)。
 
另外,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參與單位,分析整理出下面的數位檔解析度建議規範:
〈表三: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數位化技術規範〉
數位檔種類
數位檔規格
超高品質格式
R.G.B 24bit(全彩)400~6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200 ~ 300 線(高解析度印刷);
適用原稿種類 – 對品質的要求非常精細之原稿、物件;
檔案大小 – 100 MB(A4)以上。
高品質格式
R.G.B 24bit(全彩)3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175線(圖片印刷品質);
適用原稿種類 – 反射稿掃描、正、負底片掃描、物件拍攝、相片掃描;
檔案大小 - 20MB(A4)以上。
網路瀏覽格式
R.G.B 24bit(全彩)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 -230kb(A4) ;
GLAYSCALE(灰階256)8bit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200kb(A4);
B&W 300dpi,檔案大小 - 60kb(A4)。
預視格視
R.G.B 8bit 256色 GIF;
檔案大小 - 25kb(150~200 * 150~200)。
環物虛擬實境
24bit QTVR(.mov),320*240 ~ 640*480 pixel;
檔案大小 - 100kb ~ 300kb。
(詳見: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數位化技術規範。)[3]
 
三、數位化方式選擇
     數位化技術:以往的數位化技術,大多是以數位化工作進度作為唯一考慮的基礎考量,而忽略了數位化的過程對文物是否會造成傷害,因此,經常會造成原件的損傷,目前,由於文物保存越來越受重視,再加上科技的進步,發展出越來越多功能強大且能保護原件的數位化設備,例如高階平台式光罩掃描器和高階專業的多用途掃描器的誕生,可大幅減少在數位化過程中,因壓力、光線、熱度、離心力等問題,降低對原件所造成的傷害,並可同時達到了印刷與保存的規格需求。
 
  1.各類設備功能簡介:
 
(1)掃描器類 (針對平面類型的文物)
 
A. 滾筒掃描器:為專業的印刷用掃描器,可掃描大型物件,但只能掃描單頁或者單張的原件,解析度最高可到4800dpi,速度慢,離心力會對受掃描的原件造成傷害,且此類掃描器幾乎都已經停產。
 
B. 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機器單價較低,且有分高階和低階,差別在於解析度。若需掃描正片類藏品,多會要求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需含光罩。一般平台式掃描器多為光源在下,受掃物在上,而光罩的功用則可以將正片受掃物,置於平台式掃描器的光源下方,原因為正片色彩要準確,需從上方打光。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一般可掃描尺寸最大到A3,若受掃物大於A3,如報紙,就必須分段掃完後再將影像檔進行拼接,且書籍和期刊有厚度,故此類的藏品若使用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書縫部分的影像難以處理。
 
C. 桌上型自動進紙式掃描器:適用於單張可快速進紙的平面受掃物,掃描尺寸最大到A3,由於自動進紙式掃描器,還是會有卡紙的問題,且同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一樣,若受掃物大於A3,就必須分段掃完後,再將影像檔進行拼接,且書籍和期刊有厚度,故此類藏品無法以桌上型自動進紙式掃描器處理。
 
D. 桌上型無邊縫掃描器:改良式桌上型掃描器,有一斜邊有助於書籍期刊的掃描,掃描尺寸為A4,是為加強書縫部分的掃描,許多書籍由於較厚,所以掃描時,必須用力蓋壓,如此一來,就可能會造成書頁脫落的現象。
 
E. 仰面式書籍掃描器:以翻拍的理論設計,仰面式的書籍掃描,尺寸可以到A2或A1,附玻璃蓋板,以便將書籍壓平,為使書縫能掃得清楚,掃描速度快。 
 
F. 專業多用途掃描器:兼具翻拍以及傳統掃描器的特色,仰面式的書籍掃描,可掃描照片、書籍、期刊、報紙、地圖、書畫、紡織品、植物標本等類型之物件,更可平放非弧面的立體物件,如玻璃畫、皮影戲偶、玉玦等,尺寸可到A1,且利用掃描平台的特殊性,可不需使用玻璃蓋板就可以將書縫部分掃描清楚可閱,掃描速度快。
 
(2)翻拍類
 
A. 數位相機:適用於少量翻拍,由於相機原始設計並不是用來大量使用,故若使用率太大,會造成快門捲廉壞損。且翻拍大尺寸的物品時,由於聚焦點在正中心,故四周影像會較模糊,且光線的處理必須仰賴專業人士,適合用來翻拍少量圖像型原件。
 
B. 數位機背:在傳統專業的單眼相機後方加掛一個CCD或CMOS感應器,同數位相機原理,適用於少量翻拍,高階數位機適合翻拍A1以上尺寸。
 
C. 傳統相機:適用於少量翻拍,將拍攝後之正片或軟片,再透過高階掃描器進行數位化。
 
2.   照片各類藏品所使用之機器設備:
 
(1)小於A4相片使用:
A.桌上平台式掃描器:有分A4 (210*297mm) 和A3 (420*297mm) 居多。
B.專業多用途掃描器:約8-15張/分鐘,優點為每次可掃描數量較多、品質高、機器本身耐操,且可掃大尺寸之相片,速度為A1 (840*600MM)/分鐘。
C. 滾筒掃描器:可掃A2以上尺寸,從裝筒到掃描,1次約6分鐘,滾筒掃描器雖然解析度很高,但離心力會對受掃描的原件造成傷害。
D.數位相機翻拍:拍攝速度依攝影師熟練度而有所不同,且另外還需考量到打光的時間。使用「近攝鏡頭」,盡量以1:1完全比例翻拍,缺點為使用不可太頻繁,若使用率太大,會造成快門捲廉壞損。
E.數位機背翻拍:拍攝速度依攝影師熟練度而有所不同,且另外還需考量到打光的時間。越大張的相片,需要越高階的相機,(重點是強調鏡頭+ CCD ),除機背外,還須另外購置相機,缺點為使用不可過於頻繁,若使用率太大(約3000張,數字來源:Hasselblad的官方網站),會造成快門捲廉壞損。
建議:由於相機本身不適用於大量翻拍,且這樣的作業方式流程成本較高、作業時間較長、流程較繁雜,相對的影響影像品質的變數也相對增多。
 
(2)大於A3之老照片使用:
A.滾筒掃描器:可掃A2以上尺寸,從裝筒到掃描,1次約6分鐘,會有離心力影響,易破壞文物本身。
B.數位相機翻拍:拍攝速度依攝影師熟練度而有所不同,且另外還需考量到打光的時間。
C.數位機背翻拍:拍攝速度依攝影師熟練度而有所不同,且另外還需考量到打光的時間。越大張的相片,需要越高階的相機,(重點是強調鏡頭+ CCD ),除機背外,還須另外購置相機,缺點為使用不可過於頻繁,若使用率太大,會造成快門捲廉壞損。
D.專業多用途掃描器:約3張/分鐘,優點為每次可掃描數量較多、品質高、機器本身耐操,且可掃大尺寸之相片。
建議:一般國內照片典藏品大多使用桌上平台式掃描器,但考量到掃描時不須加上蓋來固定受掃物,完全避免文物因壓力而受損,且每次可掃描數量較多、解析度高、機器本身不易損壞,且掃描速度較快、掃描器光源為高頻、瓦數較小的冷光燈等,基於這些優點,若需掃描大量照片、且受掃原件為珍貴稀少者,可以使用專業多用途掃描器來進行照片類藏品的數位化工作。
但若照片數量不多,或是僅為一般生活家庭照,並無急迫典藏之原件,可以依手邊現有的設備來數位化。
  (設備比較表請參考41頁的表八:數位化設備規格比較表)
(桌上平台式掃描器與專業多用途掃描器效能測試,請參考附錄二)
 
3.儲存技術:以往的儲存技術不發達,且早期電腦的儲存設備所能持存的空間小,價格昂貴,考量到成本效益的問題,藏品的持存除了原件以外,無法用電子媒體複製持存。目前因為儲存技術的進步,電腦的儲存設備所能持存的空間大,且價格便宜,因此大大的加速了數位化的腳步。目前可以採取的儲存設備可分為及時型的磁碟陣列櫃、批次型的光碟櫃等,都能提供便宜且大量的儲存空間,並可互相備份,達到資訊保存安全的目的。
<目錄>

 

[2] 洪淑芬著,《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2004年2月。
[3] 詳見: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數位化技術規範,http://www.ndap.org.tw/2_techreport/index.php?pid=194
 









Download: 人類學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人類學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995.8 KB, 1,786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