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none 發表: 2008-06-10, 點閱: 33,257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附錄

 

 

附錄一:認識貝類

附錄二:中研院貝類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附錄三:後設資料工作組實務規劃

 


【附錄一】認識貝類

 


(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貝類資料庫」提供;

 

網址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index_c.php)

 

 

 

(一)貝類的分類

我們常見的九孔、笠螺、寶螺 的大家族。從外表來看,它們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基本的身體構造則是相同的,它們均有柔軟、光滑、濕潤而不分節的身體。主要由內臟團、外套膜及足部所構成(大部分種類也具有貝殼及頭部)。根據貝殼的數目、鰓的構造、神經的結構及體制的型式等重要特徵,目前較合理的分類系統是將軟體動物門分為八個綱。
體呈細蠕虫狀,頭與軀幹可清楚區分,體後端有排泄腔,其內有一對羽狀鰓。無石灰質板及貝殼,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的外皮。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如毛皮貝(Chaetoderma)。
   尾腔綱 (Caudofoveata)

 

 

溝腹綱 (Solenogastre)

 

體亦呈蠕虫狀,有肥短形或細長形。口和排泄腔分別位於體之前、後端,但本綱的腹面有一縱溝,因而得名。無石灰質板及貝殼,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有的種類與珊瑚生活在一起,也可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如中國南海的龍女簪(Proneomenia)。
身體橢圓形,背面有八塊殼板,左右對稱,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後端。有些種類的體背面還有角質層或石灰質的鱗片、骨針或角質毛。體腹面有大形的足,全部為海棲種類,主要生活在岩礁區的縫隙中。本綱物種俗稱為石鱉 (Chiton)
 

多板綱 (Polyplacophora)

 

  

單板綱 (Monoplacophora)

 

一九五二年丹麥探險船《銀河號》在中美洲哥斯達黎加西側太平洋,三千五百七十公尺的深海採到拾枚約三到四公分的笠形活貝。腹面有五對鰓及腎管,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後端。直到一九五七年才被正式命名為新笠螺(或稱為新帽貝) Neopilina galatheae (Lemche, 1957)。這是早於三億五千萬年前,體有分節,但已經絕滅的古笠螺(Pilina)的近親,故被視為活化石。

這是一小群兩端開口,殼呈象牙狀的底棲砂泥環境的海水性貝類。頭部退化,但足部發達呈錨形的圓柱狀,可以用來潛砂,通常是在砂泥灘海域環境生活。本綱物種俗稱象牙貝或角貝。
  

掘足綱 (Scaphopoda)

 

 

雙殼綱 (Bivalvia)

 

種類約有一萬五千到兩萬種,具有雙殼,為本綱共同特徵。多數種類的鰓呈瓣狀,被稱為瓣鰓類﹔大部分的足為斧狀,也叫斧足類。本綱動物身體左右對稱,常見的日月蟶、牡蠣、文蛤、橫簾蛤、臺灣蜆、竹蟶及西施舌等,均是本綱常見的代表種,也是養殖的食用性重要經濟貝類。
種 類佔軟體動物門的四分之三(約八到九萬種),如九孔、笠螺、寶螺、蝸牛、蛞蝓及鳳凰螺等,因為腹面的足部非常發達,故而得名。本綱動物在幼生期會有扭轉 (Torsion)現象,而形成左右不對稱。腹足綱幾乎遍布全世界,上自高山,下到深海﹔南、北極到赤道﹔淡水到海水的環境等都可發現。九孔、非洲大蝸牛 等具有養殖潛力,食用經濟價值也很高。
 

腹足綱 (Gastropoda)

 

  

頭足綱 (Cephalopoda)

 

具有發達的頭部及雙眼,頭部上長有八隻(章魚)、十隻(烏賊)或九十隻左右(鸚鵡螺)的觸腕,而真正的足則特化為本綱特有的“漏斗”。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大都能作快速而遠距離的游泳活動,頭足類產量也是所有水產漁獲中經濟價值最高的。
 

軟體動物門的代表性物種簡圖及其類緣關係
(改繪自 Salvini-Plawen and Steiner, 1996)

 

 
 
(二)正確觀察貝殼的方法 
  

腹足綱和雙殼綱的總和,已然約佔軟體動物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建立正確觀察腹足綱和雙殼綱的觀念,是認識貝類的首要課題。
腹足綱的觀察

手持貝殼,殼頂向上,殼口面向自己,如果殼口在殼軸的右側,則此貝殼稱為右旋螺(Dextral shell)﹔反之殼口在殼軸的左側,則此貝殼稱為左旋螺(Sinistral shell) 。或者手持貝殼,殼頂向上,觀察殼頂的螺紋,如果螺紋是順時鐘旋轉,則為右旋螺﹔若螺紋是逆時鐘旋轉,則為左旋螺。

 
 
雙殼綱的觀察
將兩殼完全閉合,殼頂向上,自己觀察殼的後端(有外韌帶的一方),此時在右邊的殼稱為右殼﹔在左邊的殼,則稱為左殼。或者觀察殼的內面,使殼頂向上,如果 套線彎(Pallial sinus)在右側,則此殼為右殼﹔如果套線彎在左側,則此殼為左殼。

   

 

(三)正確觀察貝殼的方法

 

正確測量貝殼方法是研究貝類的第一步驟,建立正確而客觀的測量方法,才能獲得完美而合理的結果。

 
 
雙殼綱的測量

殼長(Shell length)﹕兩殼完全閉合時,由殼的前端到殼的後端最長水平距離。殼高(Shell height)﹕兩殼完全閉合時,由殼頂到腹緣的垂直距離。殼寬(Shell width)﹕又稱為殼幅,兩殼完全閉合時,左右兩殼的最寬距離。

 

腹足綱的測量

 

殼長(Shell length)﹕由殼頂到前水管的垂直距離。殼寬(Shell width)﹕在殼口面上,殼的最寬水平距離。

 

 
 

(四)貝殼的各部位名稱

當熟悉正確觀察貝殼及統一測量貝殼的方法之後,還要瞭解貝殼的各部位名稱,才能利用分類檢索表將貝殼一一加以鑑定與分類。

 
 

腹足綱各部位名稱

 

 

 
雙殼綱各部位名稱

 


 【附錄二】 中研院貝類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壹、數位機背
(一)拍攝作業:
1. 相機架好,貝殼在平台上以黏土固定好欲拍攝的面向(如殼口、殼面、殼背等),重點是凸顯貝殼的型態表徵,可正確的辨識此標本的類別。

(二)拍攝注意事項:
1. 光圈、快門與焦距(較花時間),先訂定白平衡,一切設定完畢即開始拍攝。在學術研究上較重視要項是貝類的特徵與花紋,色彩尚是其次,加上貝殼體積過小,故不使用色彩導表。倘若貝殼的體積或色澤差異性大,每拍攝一張都要作調整光圈、快門與焦距的調整,力求影像清晰。

2. 部份貝殼表面光滑,在拍攝過程容易產生反光的問題,這時候只能以拍攝的光源(光箱)去作調整,以解決反光的困擾。

3. 因是平面攝影,故需拍攝貝殼的幾個面像才能明顯地展示其型態表徵,基本 上會依照貝殼的構造與型態,去決定拍攝幾個面像,取2、3或4張影像檔。
圖例:
一、Lunella coronata 珠螺

 

二、Baryspira mammilla 乳頭彈頭螺

(三) 測微器(游標尺)
1. 建置貝類後設資料時,須填入貝殼的長度、寬度。使用「測微器」測量,精確度高。測量長度的工作步驟可依單位的管理作業去進行;拍攝前測量登記,或者拍攝後在建置後設資料前測量,馬上將長度資料建檔。

測微器(游標尺):測量貝殼長度(精確度可到小數點二位數)

 

貳、立體顯微鏡
(一)針對體積過小,如小於0.5公分的貝殼,無法利用相機拍攝,建議使用顯微攝影機進行拍攝,機器設備架好之後,光圈、焦距調整好。由於貝殼體積較小,用夾子調整貝殼的方向與方位,要凸顯貝殼的特徵,把它放置於拍攝容器的正中央。

     

 

 

拍攝主體過於微小,又要兼顧到其表面特徵,故拍攝作業相當耗時;尤其不容易在焦距調整
因貝殼體太小,固在拍攝時,必須連續拍攝好幾張,由於是連接電腦操作的,拍攝後可馬上檢視影像效果,再利用軟體組合影像,讓各個角度都能夠清楚呈現,Discovery. V12具有相當高的分辨率與超強對比,故可以產生效果非常好的圖像。

 

 

(二)困難點:倘若貝殼主體高低部分差距越大的話,產生的影像畫面清晰度會有落差,拍攝難度高,亦較耗時。
(三) 影像處理方式:
1. 使用Photo Impact軟體
2. 去背 (背景是黑絨布)
3. 若歪斜就設法調整扶正
4. 基本上不用銳利化,但輪廓要清晰

影像檔調整3種檔案:
1. 寬-36px / 寬-320px
2. 高/長-48px / 高-212px

 

(四)立體顯微鏡構造介紹:

資料來源:http://www.ticgroup.com.tw/menu/products/mea/microscope_3d/stemi%202000/stemi2000.asp

Discovery. V12為ZEISS 公司產品,平價、高性能。
• 立體感佳,高解像力,色彩不失真。
• 工作距離可達 286 mm 。
• 燈源採用鹵素燈源,壽命長。
• 可接 CCD TV 及照相。
• 放大倍率可達 225 倍。
功能:利用電子顯微器(CCD)來代替傳統的目鏡與物鏡,再以影像擷取系統取得影像,以達到放大之效果,使試片顯現出材料表面之狀況,在此,可以看出材料之變化與顯微結構。

 

(Zoom Browser EX)調整放大的倍率

 

 

 

HIP(Human Interface Panel),可以控制變倍及調焦

 

立體顯微鏡可接CCTV進行拍攝或觀察一些細微的構造。

蔡式相機(Zeiss Bundle) 700萬畫素Power Shot G6 8~90萬

 

 

Canon相機附的軟體

 


 【附錄三】:後設資料工作組實務規劃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
參考網站: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dex.html

 

階段一:需求評估與內涵分析
程序1:需求訪談
後設資料分析人員訪談主題計畫之內容專家或提供者,以了解計畫屬性與其後設資料需求。除了獲取計畫背景資訊、協調聯絡方式外,並與主題計畫確認計畫的目的、目標及預期效益。此階段取得的資訊主要有:
• 聯絡資訊:如計畫成員、聯絡窗口及方式等。
• 後設資料預計進度和時程。
• 後設資料範圍:後設資料的目的與屬性,如描述人、事、時、地、物,或詞彙控制等屬性。
• 現有系統的基本資訊:如欄位(或元素(Elements))、結構、建檔數量、儲存格式、輸入方法與系統等,以有效了解目前系統的優缺點。
• 後設資料應用背景:採用單一後設資料為資料庫結構或利用其他輔助的後設資料系統,如地理空間資訊系統(GIS)。
• 後設資料的角色及功能:如資源的描述、檢索、索引或管理等功能。

程序2:計畫相關標準與個案觀察

分析相關的後設資料標準及其應用個案,評估應用標準實作的可能性。在標準觀察方面,應用「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從社群、資料、學科、功能四個層面分析主 題計畫的屬性,歸納是用的後設資料類型。在個案分析方面,則蒐集國際上相關的數位圖書館計畫,了解其後設資料的應用趨勢和議題,以作為未來實施與發展的參 考。此階段分析的成果,將有助於主題計畫了解與其他同質或相似計畫間的差異,藉以修正計畫規劃的方向。

社群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標本館
資料類型
拓片、善本古籍、照片、聲音、標本、檔案、田野資料、織品服飾、科技文物……
學科
文學、人類學、物理治療、歷史、政治、動植物學、藝術、佛學、礦物、化石、工業技術、語言
功能
整理、搜尋、檢索、管理、描述、交換、利用、保存、國際接軌、形成完整數位典藏系統

 

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

 


程序3: 深入分析後設資料需求

藉由以下工作表單,更精密地分析計畫的後設資料需求:
1. 後設資料元素需求表單,包括元素名稱、定義及著錄規範。
2. 後設資料元素代碼表,如控制詞彙。
3. 後設資料著錄範例。
4. 後設資料元素屬性,包括資料型態、必填性、多值性等。
5. 後設資料的唯一識別系統(Unique Identifier System)。
6. 資料層級關係圖,以結構圖方式表達物件間的層級與關係性,如區分檔案資料的全宗、系列、卷、件等層次。
7. 後設資料元素關係圖(Association diagram),分析後設資料元素間的群組性與串連關係。
8. 功能需求,如輸入與顯示中文和日文字形、欄位預設值、連結功能等。
9. 資料查詢與呈現需求,包括不同層次的檢索(如關鍵字查詢、進階查詢)與呈現(如簡要顯示、詳細顯示)。
10. 後設資料管理需求,如建檔流程與權限控制。
上述工作表單的功能主要有:
• 由關係圖了解不同後設資料類目的範圍、關聯、關係性及屬性。
• 確認後設資料機制整合的系統或資料庫範圍,如結合地理空間資訊系統(GIS)。
• 取得主題計畫的應用實例,做為後續參考規範的基礎。

程序4:確認後設資料策略暨標準間的互通性
利用之前的研究發現,建議主題計畫採用的後設資料策略,如採用單一或複合的後設資料標準;或以既有的後設資料標準為基礎,發展適用的後設資料格式。

階段二: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程序5:研製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的目的,即為了做為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分析、系統開發三方面溝通的橋樑,使促不同專業領域達成共識。其內容包括:需求書的版本與管理資 訊、計畫背景、參與人員、系統目標與範圍、採用的標準、後設資料元素與結構、後設資料元素屬性(如名稱、長度、資料型態、系統主鍵等)、輸出範本、相關標 準的比對、系統範圍關係圖、系統功能需求(如中文、日文字型的輸入與顯示)、控制詞彙或代碼清單、XML DTD等。總結需求書的功能,主要有:
• 供主題計畫確認其後設資料需求。
• 後設資料工作組與系統設計人員之間溝通的依據。
• 主題計畫修正後設資料系統和功能的依據。
• 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及後設資料標準對照機制的基礎。

程序6:後設資料系統評估
評估後設資料系統發展的可能性,以利主題計畫決定採用同質或相似計畫的系統,或自行發展,或採取與其他組織團體(如大學或業界)合作等方式發展其系統。

階段三:後設資料系統

程序7:研製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
參考規範的目的:包括後設資料元素應用指引,或提供計畫應用標準的檢核表與參考資料,或控制後設資料記錄品質的手冊等。參考規範內容應包括後設資料元素定義、著錄原則、系統建議、著錄範例,及其他相關後設資料標準的對照項目等。

程序8:發展後設資料系統
至此階段,已完成後設資料發展任務,進入系統開發程序。系統開發任務在於開發符合需求書的後設資料系統與工具。開發期間,為促使有效的系統設計,主題計 畫、後設資料及系統發展者之間的參與成員,應持續交流與討論意見。待系統雛型完成後,主題計畫與後設資料分析人員雙方,亦應回覆系統測試與評估的結果,供 系統人員修正的參考。

階段四:服務與評估
程序9:後設資料服務
為控制後設資料機制的品質,本組依服務模式涉入的角色、關係與服務項目,規劃「後設資料服務模式」:

 

服務機制:
• 提高使用者介面、與主題計畫或使用者相關功能的利用價值。
• 支援諮詢:提供主題計畫成員有關後設資料及內涵分析方面的諮詢。
• 修正後設資料系統功能:如依主題計畫系統測試結果,提出系統的功能修改。
• 建立後設資料標準的互通機制,如標準對照(Crosswalk)、meta-search等。
• 提供與採集(harvesting)後設資料記錄,以促使後設資料的互通。
• 完成現有記錄、計畫需求欄位和採用標準元素之間的對照,供系統設計者參考。
• 發展中文版本的後設資料標準。
角色: 涉入的成員包括主題計畫中的使用者(一般或內容專家)、系統設計者,以及後設資料工作組。
關係: 包括直接與間接的關係。直接關係存在於後設資料工作組與一般使用者、內容專家以及系統設計者之間;間接關係則存在於一般使用者、內容專家以及系統設計者三者間。

程序10:後設資料作業評估
依據主題計畫的需求,檢視後設資料整體實施程序和效益,評估要項有:
• 後設資料記錄的品質:包括完整性、準確性、資料(record)類型、資料層次(granularity)和資料的利用性(serviceability)。如從決策和程序二方面,評估後設資料檢索品質。
• 採用標準對於檢索的效益:如從題名、創作者、主題三項欄位,評估檢索的效力與精確度。
• 後設資料產生工具的使用性:如評估後設資料工具的發展效益,及後續設計的重點。
• 確認每一作業程序實施效益:確認主題計畫是否認為有再次實施某一程序的必要性,如再深入了解後設資料的需求。

 

<目錄>









Download: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 (1.7 MB, 2,071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1 votes, average: 4 out of 5)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