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

Posted By 褚 如君 On 六月 10, 2008 @ 2:40 pm In 數位化書籍 | No Comments

 

 

指南-貝類標本 

撰寫者:本分項計畫助理 梁美珍
E-MAIL: [1] laecoh@gate.sinica.edu.tw
TEL:02-27829555#811

       

        海洋為物種的起源之地,擁有豐富的生命資源,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一的比例就為海洋所覆蓋。神秘的海洋世界孕育了無數的海底生物,其中能夠由身體分泌出石灰質,形成各式各樣堅硬的外殼,用作棲身及保護自己之用的軟體動物,因大多數都具有貝殼,故把它們通稱「貝類」。軟體動物種類繁多,據估計世界上約有十二萬種,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是無脊椎動物中僅次於節肢動物門的第二大門,目前分類有八個綱,分別為:尾腔綱、溝腹綱、多板綱、單板綱、掘足綱、雙殼綱、腹足綱和頭足綱。分布於全球十六個區域中,而常見的貝類卻不超過一、二萬種。總的來說,其共通性是身體柔軟不分節,由頭、足、內臟、外套膜和貝殼五部份組成。貝殼是軟體動物的保護器官,在一般正常的生活情況下,頭足伸出殼外活動,遭遇意外危險便縮入殼內。

 

 

 

         自古以來貝殼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於民生經濟使用上,貝殼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時最早流通的貨幣更以貝幣作為市場交易之用。時至今日,貝殼雖已不再是流通的錢幣,而是以另一種形象深入我們的生活,可作為衣飾、食用、建築裝飾、甚至是藥用。貝殼種類繁多,可說形形色色,五花八門,除了有經濟作用外,其獨特的外型亦引人注目。小小的貝殼,擁有許許多多奇特的造型,披著堅硬又絢麗繽紛的外衣,生長於海洋世界,也是容易取得之物,其構造精巧、質地堅硬,由於色彩絢麗,外形優美迷人,亦為許多人喜愛蒐藏玩賞。貝類的多功能使用,一一發揮在衣食住行育樂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學者亦透過對貝類的學術研究,以洞悉我們的生態環境。台灣島四面環海,位於亞熱帶與熱帶的會合處,沿岸地形十分多樣化,且全年溫暖多濕,屬於海島型氣候。面積雖小,卻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孕育出數量繁多且豐富的生物資源。海洋的豐富資源不僅提供了民生上的經濟與食用外,學術研究上更是貢獻良多。台灣的貝類相可達3200 種,可謂產量豐富,翻開台灣貝類的採集紀錄,肇始於1856 年英國人R. Swimhoe(1836-1877)來台的採集之旅。iiiR. Swimhoe 為早期台灣之英國駐淡水副領事,當時他將在台灣所採集到之標本皆寄回歐洲並發表。

 

        台灣貝類學的研究由歐洲人掀開了序幕,爾後,承接了歐洲人留下的研究,為日據時期重要的貝類採集學者包括堀川安市、鹿野忠雄和黑田德米等人,其中黑田先生任職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地質講座教授。當時,也因許多研究、教育等學術單位成立,貝類學的研究開始有了較完整的採集蒐藏及詳細的紀錄。由於最初的台灣本土貝類標本如上述所言,幾乎都被寄往國外研究及收藏,尤其是模式標本,而發表後的相關文獻資料也散見各地,對台灣貝類研究而言,甚是可惜。民國59 年,「貝類學會」在台灣博物館成立,也隨著各學術機構紛紛建立後,有更多的學者投入軟體動物的研究,是台灣本身研究本土性貝類的肇端。台灣貝類的研究自此如雨後春筍般漸漸興盛,時至今日,已有一定的成果。以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軟體動物來說,在前輩學者們的努力之下相關研究成績斐然,如何有系統地將這些珍貴的貝類標本資料管理建置,以保存台灣貝類研究的重要證據,貢獻於教學研究上,一方面亦可對環境保育資源等作評估。今日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帶來了人口大量的增加,環境遭受破壞,工業不斷的發展、擴充,污染指數日益升高,優質的生活環境已不復見,生態環境更是嚴重受影響,生物的種類及數量遞減;天災人禍亦會造成標本的傷害,將珍貴的標本進行數位化應是刻不容緩,為台灣的貝類研究建置完整詳盡的紀錄,藉由科技網路的便利,迅速地分享我們累積的成果,也是現今數位典藏工作的重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為達到國家重要文物永久保存的目標,召集了國內各單位加入數位化的行列,透過現代科技的幫助,將具有珍貴意義的藏品數位化,藉由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發揮傳達知識、提升學術研究的功能。

目     錄

[2] 壹、引言


[3]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4] 參、前置作業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5]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6] 陸、委外製作


[7] 柒、數位內容保護


[8] 捌、成本分析


[9] 玖、結語


[10] 拾、參考文獻


[11] 致謝


[12] 附錄 

 壹、引言

    

     貝類在動物學的界定為軟體動物,是無脊椎動物中一個很大的門類,因大多數都具有貝殼,故把它們通稱「貝類」。軟體動物的種類繁多,據估計世界上約有105000種,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全世界的貝類約有十到十二萬種,分布於全球十六個區域中。然而常見的貝類不超過一、二萬種。總的來說,其共通性是身體柔軟不分節,由頭、足、內臟、外套膜和貝殼五部份組成。貝殼是軟體動物的保護器官,在一般正常的生活情況下,頭足伸出殼外活動,遭遇意外危險便縮入殼內。貝殼種類繁多,可說形形色色,五花八門,除了有經濟作用外,其獨特的外型亦引人注目。[13] [1]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距今約3500年以上
[14] [2]自古以來貝殼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作為衣飾、食用、建築裝飾、甚至是藥用。於民生經濟使用上,貝殼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古時更以貝幣為交易流通市場。時至今日,貝殼已不再是流通的錢幣,而是以另一種形象深入我們的生活。小小的貝殼,有著許許多多奇特的造型,披著堅硬又絢麗繽紛的外衣,生長於海洋世界,也是容易取得之物,其構造精巧、質地堅硬,由於色彩絢麗,外形優美迷人,亦為許多人喜愛蒐藏玩賞。貝類的多功能使用,一一發揮在衣食住行育樂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學者亦透過對貝類的學術研究,以洞悉我們的生態環境。

     海洋為物種的起源之地,擁有豐富的生命資源,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一的比例就為海洋所覆蓋。台灣島四面環海,位於亞熱帶與熱帶的會合處,沿岸地形十分多樣化,且全年溫暖多濕,屬於海島型氣候。面積雖小,卻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孕育出數量繁多且豐富的生物資源。海洋的豐富資源不僅提供了民生上的經濟與食用外,學術研究上更是貢獻良多。台灣的貝類相可達2500種,可謂產量豐富,翻開台灣貝類的採集紀錄,肇始於1856年英國人R. Swimhoe(1836-1877)來台的採集之旅
[15] [3]R. Swimhoe為早期台灣之英國駐淡水副領事,他將在台灣所採集到之標本皆寄回歐洲並發表。
     台灣貝類學的研究由歐洲人掀開了序幕,爾後,承接了歐洲人留下的研究,為日據時期重要的貝類採集學者包括堀川安市、鹿野忠雄和黑田德米等人,其中黑田先生任職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地質講座教授。當時,也因許多研究、教育等學術單位成立,貝類學的研究開始有了較完整的採集蒐藏及詳細的紀錄。

     由於最初的台灣本土貝類標本幾乎都被送往國外「典藏」,尤其是模式標本,而發表後的相關文獻資料也散見各地,對台灣貝類研究而言,甚是可惜。台灣光復後,民國59年,貝類學會在台灣博物館成立,也隨著各學術機構紛紛建立後,有更多的學者投入於軟體動物的研究,是台灣自己本身研究本土性貝類的肇端。台灣貝類的研究自此如雨後春筍般漸漸興盛,時至今日,已有一定的成果。

     以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軟體動物來說,在前輩學者們的努力之下相關研究成績斐然,如何有系統地將這些珍貴的貝類標本資料管理建置,以保存台灣貝類研究的重要證據,貢獻於教學研究上,一方面亦可對環境保育資源等作評估。

     今日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帶來了人口大量的增加,環境遭受破壞,工業不斷的發展、擴充,污染指數日益升高,優質的生活環境已不復見,生態環境更是嚴重受影響,生物的種類及數量遞減;天災人禍亦會造成標本的傷害,將珍貴的標本進行數位化應是刻不容緩,為台灣的貝類研究建置完整詳盡的紀錄,藉由科技網路的便利,迅速地分享我們累積的成果,也是現今數位典藏工作的重任。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為達到國家重要文物永久保存的目標,召集了國內各單位加入數位化的行列,透過現代科技的幫助,將具有珍貴意義的藏品數位化,藉由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發揮傳達知識、提升學術研究的功能。

下表為目前在數典計畫內執行台灣貝類數位化的執行單位:
 
台灣貝類數位化的執行單位一覽表
單位
計畫名稱
貝類之館藏紀錄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貝類相之數位典藏
台灣貝類名錄(259 3264種)
台灣貝類標本名錄提供台灣貝類標本後設資料及標本圖像,目前有1895筆標本紀錄
台博館貝類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貝類模式標本及淡水貝標本數位化計畫
貝類模式標本正模39種39件,副模2種2件;淡水貝標本共400件,80餘種(清冊11982件)
屏東海生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之台灣及鄰近地區水域動物相典藏之研究:魚類、蝦蟹類及貝類
19(網頁資料)
水試所(北部)
臺灣沿近海海洋生物標本之數位典藏—魚、貝、甲殼類
514(網頁資料)
 

〈[16] 目錄


[17] [1]《海產貝類及其採集》,劉連生、林寧編著;五洲出版社、民77年5月
[21] [3] 《台灣植物探險─十九世紀西方人在台灣採集植物的故事》,民88,吳永華,晨星出版社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在物件進行數位化之前,必須針對全盤的工作嚴謹規劃,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分為三大項,分別是前置作業、數位化程序及相關後設資料建置。首先,前置作業之工作內容包含:數位化作業全盤的規劃,即選取適當的數位化方式、檔案規格與命名原則訂定、人力的編制與分配、標本清點與整理;第二部份是說明數位化工作的步驟,貝標本可利用數位機背或是立體顯微鏡進行拍攝作業,進而處理影像圖檔;最後是相關的後設資料建置完成,將數位化成果放置網頁上,公開檢索使用。

 

〈[22] 目錄

 

参、前置作業
    
     為使數位化工作各項流程能分別在理想的狀態中順利執行,在全盤工作的規劃上,「前置作業」具有重要的關鍵性,建議由資深的研究人員作全盤的策劃,一方面不但可重新全面檢視一遍典藏物件,必要時亦可再次制定完善的管理與存放原則,適當地整理與核對資料,長遠看來,對蒐藏單位與物件典藏品來說較具有永久性的保存意義。一般而言,從前置作業到執行數位化流程大致會包括以下工作事項:將典藏物件進行全面的盤點、整理與鑑定、物件影像之建立、檔案命名原則、「後設資料」(
Metadata)之訂定與建檔、資料庫之建置、檢索系統程式之撰寫等等,甚至是各類數位化成果之保存及永續維護經營也須列入規劃中。各階段工作必是前後呼應、環環相扣;同時一併納入成本、時間與人力作考量,以獲取最大的效益。以下說明數位化流程規劃的相關工作。
 
一、數位化方式選擇
     貝殼標本主要是以平面拍攝,依據貝殼標本體積大小決定採用數位機背或是立體顯微鏡進行拍攝,捕捉貝殼標本的型態特徵。數位機背在兼顧影像品質同時,亦可降低拍攝作業時間。在與電腦連線同時,直接檢視拍攝後的影像,工作人員擁有立即性處理的時間;發現影像模糊當下立即重拍,避免重複提件拍攝的困擾,同時作影像的編修有助於節省作業步驟。
 
二、檔案規格與命名原則訂定數位化
     訂定數位化的規格與作業標準;綜合數典計畫植物主題共同討論的結果兼具單位本身的需求,據此以實際進行數位化作業。基本上建議針對不同的需求訂立標準,如典藏級﹝單位永久典藏使用﹞、商務級﹝應用加值輸出使用﹞、一般瀏覽級﹝民眾網路上查詢使用﹞。這些標準須預先訂立,在數位化過程中即可一併處理與儲存。

 

()數位化檔案規格:一般的影像檔案規格主要分為RAWTIFF與JPEG。其中RAW檔為拍攝後產生的原始影像檔,未經過壓縮,展現出影像豐富的色彩及層次感。但RAW須透過專業軟體或原廠相機隨附的軟體才能解檔並進行後續影像處理工作,因此使用性不高。TIFF因壓縮比例不高,能呈現高品質的影像,在不同平台不同軟體上可廣泛支援,亦是目前數位典藏計畫裡普遍的典藏級檔案格式。相較於RAW,TIFF的檔案較大,但卻有較多的軟體可以支援應用。JPEG屬於高壓縮格式,會使影像失真,但檔案較小,是網路常被使用及最普遍瀏灠格式。

影像檔案格式特點及其檔案大小一覽表:
檔案名稱
RAW
TIFF
JPEG
檔案大小(以相機CCD為600萬畫素為例)
13MB
18MB
3MB(高品質)
格式特點
未經壓縮、需專業軟體支援、使用率不高
壓縮幅度小、影像品質佳、廣泛受支援,使用率高
高壓縮檔、易失真、檔案小故普遍為網路瀏覽使用
 
 
 
 
     各典藏單位可遵循數位化後的運用目的去決定檔案格式。依照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所建議之檔案格式為以下三種:
      1. 典藏級:未經壓縮之檔,建議以Tiff 600dpi儲存;僅用作永久典藏。
      2. 電子商務級: 可用Tiff 300dpi儲存,供未來應用加值輸出使用。
      3. 公共資訊級:為將數位化成果於網路上傳輸、提供使用,加上傳輸速度之考量,檔案不宜太大,唯透過網路呈現在讀者端螢幕的影像清楚,適宜閱覽,基本上以 Jpeg 100dpi為原則。
 
()命名原則訂定:主要是利於數位化資料的管理與搜尋。目前關於數位檔案命名並沒有統一標準,從檔案便於管理的角度,建議各典藏單位在檔案命名訂定時作下列考量:
      1. 依檔名辨識資料由何單位提供,並易於尋找該數位化物件。
      2. 原始影像檔因運用目的而異,經轉換成不同的檔案格式,再藉由檔名追溯該檔案為那一物件的那一種檔案格式。
      
另外,為了讓該檔名能符合各種平台讀取資料,建議在使用檔案命名的字元時符合下料標準:
      1. 以小寫英文字與數字作為檔案命名編碼組合;
      2. 不使用 %/?#*- 等特殊字元。

其他相關的檔案命名建議,讀者可參考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計畫所規範的數位化命名原則

[23] http://readopac.ncl.edu.tw/ndap/ndap-doc-03.htm)。

 
(三)標本整理與製定清單表格:制定各種相關表格可翔實的紀錄各流程中處理過的標本,等於重新清點館藏標本,有助於標本的管理與核對。對於館藏量龐大之典藏單位而言,或許藉此更新館藏管理辦法,因應目前電腦化管理作業,將舊標本及未來新進標本資料一一輸入電腦,資訊化作業方式對管理者與使用者而言不啻是個有效率兼便捷的方式。
      1. 紀錄標本的基本資料:現有的典藏標本或入庫的標本:標本編號、標本名、採集地點、採集者。
      2. 標本狀況及詳細清單之整理:進行蒐藏庫的標本清點並建置數位化標本清單(內容包括標本之編目號、分類、採集地點,採集者);標本基本存放位置及資料之清冊。
      3.相關表格之製作與內容之填寫:設計每個階段適用的欄位表格清單,不但可以檢視清單、核對進度,亦對日後建檔有很大助益

      4. 標本數位化之順序:若有豐富館藏標本量,可優先挑選具有特色或稀有種或重要館藏進行數位化工作,這一部份得由經驗的研究人員協助處理。分階段進度有效率進行數位化工作。

〈[24] 目錄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一、數位機背拍攝作業:

(一)拍攝前:
      1. 將貝殼標本自標本袋裡取出後,把標本放在測重機上,先測量貝殼的重量;接著測量貝殼的長、寬與高度,在清單上記錄下數據,以便建置後設資料庫之用。
      2. 貝殼標本測重的標準,若重量小於1公克一律以「≦1」紀錄。
      3. 標本的基本資料紀錄之後,即可進行拍攝工作。

 
(二)拍攝注意事項:
      1.大部分的貝類標本體型較小,故不適合使用色彩導表。
      2.碰到貝標本表面反光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則是調整燈源。
      3.各種各樣的貝殼,形狀大小不一,決定應拍攝的角度才能展現出此貝類的特徵,

 

     往往在選擇拍攝主體面向的時候,甚至是無法直接使貝殼固定安置,這時,建議利用黏土使其固定。尤其要注意的是黏土的選擇,依據實際工作人員的經驗,某些牌子黏土的材質不佳,沾上時並不容易使其完全與貝殼脫離乾淨,反而弄髒標本,破壞了標本原貌。數位化的目的之一亦是要加強對原件的保護,故此在進行數位化之際不得不注意原件的保護。發現問題所在後,工作人員立即尋找材質佳的黏土,改善以上問題。據工作人員建議,“FABER-CASTELL之隨意貼”乾淨、可重複使用,不留痕跡,也就不會產生沾上不易剝落的困擾了。

      4. 由於貝標本體積小,將貝標本固定在攝影機之下時,可利用一小盒子墊高標本,以調整焦距。另外在影像方面也要顧及貝標本的外型特殊,顏色也大不相同,為要具體表現出該貝標本的特色,在背景顏色選擇上需作各方面的考量,如貝標本邊緣顏色較亮,那可選擇暗色背景(基本上建議使用黑、灰色背景),希望貝標本影像接近呈現立體的效果;反之,貝標本邊緣較暗色的話,那在拍攝背景上可考慮淺色的。據工作人員的解釋,因此拍攝完畢後的影像亦可作邊緣銳利度的處理。
                   
 
圖為拍攝裝置:參考自「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數位化作業參考」           
 
  
(三)拍攝作業環境:   
     適用於貝類標本的數位化設備主要是數位機背及立體顯微鏡。以下將說明使用數位機背拍攝的特點及工作要項,立體顯微鏡的部份請參照附錄一。
數位機背之建議拍攝環境;
電腦建議配備
攝影裝置
Windows 2000 / XP
數位相機:高階單眼數位相機Nikon D1、Nikon D1X、Nikon D100、Canon 1Ds、Canon 10D
Pentium 4 2.0G Hz以上
照明設備:建議使用可調式高階冷光燈與無影罩
512 MB RAM 以上
背景布幕:建議使用布質材料、顏色至少為黑、白、灰三種顏色
64M RAM 32bit 顯示卡
 
80GB 硬碟以上
建議使用軟體:Adobe Photoshop、Ulead PhotoImpact
Firewire(IEEE 1394)連接埠
USB連接埠
DVD燒錄器
15吋以上立體顯示器
可固定標本之黏土
 
簡單說明作業方式如下表:
作業方式
平面攝影
設備
數位機背、攝影台、燈光系統、攝影系統、個人電腦與軟體
立體顯微鏡、燈光系統、攝影系統、個人電腦與軟體
備註
 
依貝殼體積大小及計畫實際需要配置
 
二、影像處理
     物件的影像數位化目的強調呈現忠實的原件原貌。因此在選擇了適用的數位機背後,接著建立物件的數位化影像。除了要分辨標本的影像完整,凸顯重要表徵,在影像建置過程中,建議使用影像製作軟體,例如Adobe Photoshop影像軟體,進行影像週邊的裁切,或是去除雜點。而貝殼標本一般而言在拍攝過程先調整光圈、焦距、白平衡等,以獲取真實的影像,所以在影像後製裡將進行的工作包含:
 
(一)影像週邊不對秤的裁切
     在週邊的裁切部分須留意影像的整體性,再對週邊的不均衡之處作裁切。
 
(二)依照訂定影像解析度與儲存之檔案格式
     如前所述,數位化成果基於永久性的典藏,以及一般性的應用,影像檔之儲存建議以下三種格式:
 1. 典藏級:未經壓縮之檔,建議以Tiff檔 600dpi儲存;僅用作永久典藏。
 2. 電子商務級: 可用Tiff檔 300dpi儲存,供未來應用加值輸出使用。
 3. 公共資訊級:於網路上傳輸瀏覽,以 Jpeg 100dpi為原則。
 
 (三)掃描完成之標本影像,可以下列3種方式儲存:
 1. 以電腦硬碟儲存影像檔。

 2. 光碟存檔;使用DVD燒錄器燒錄,固定時間作備份

〈[25] 目錄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台灣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及許多特有生物種類。如何妥善管理、運用這些特有資源,首要工作即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基本資料庫,透過數位化形式,整合資料庫,藉由網路迅速傳遞資訊,自由取用,乃提升學術教育水平最佳之管道,以加強國際性競爭。

 

     典藏品數位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現代科技的進步,將歷史久遠且具有珍貴意義的物件進一步作永久的保存,再透過資訊技術,賦予典藏品數位化後產生的影像具有更深的內涵與價值,建置為可查詢利用的資料庫,增進利用的方便性,以使資料廣泛流傳,發揮其潛藏的文化與學術價值,卻是數位化工作所不可忽略的使命。[26] [4]因此後設資料與資料庫之建置必須在事前先作完善的考量與規劃。

 

     為了建立一套兼具文字與影像的台灣植物資源查詢系統提供各界人士使用,經過數位典藏計畫的資源彙整,以彰顯台灣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基礎,成為資源交換中心,提升國際學術地位,資料庫的建設,參考國際間重要植物資料庫網路資料庫查詢欄位之互通性,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小組與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項下植物學組,共同討論討論與合作,將各資料庫資搜尋系統及後設資料不斷逐步調整與修正,並在資料整合與資料庫系統維持各單位特色及個別需求前提之下,建立通用、標準化之資料庫系統,並以作為建構國內單一窗口之基礎。[27] [5]建置資料庫之主要目標是參考國際植物標本重要資料庫結構、考慮台灣本土之需求,開發國內植物標本館間資料流通共享的機制。以下就METADATA建置之考量與設計作說明。

 
一、後設資料之定義與設計原則

 

     有關Metadata的定義一般泛稱為「資料的資料」(data about data)[28] [6],此一定義係源自在一九九五年三月由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兩單位共同主辦名為「Metadata Workshop」研討會,廣邀圖書館學、電腦科學、文獻編碼,以及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等參加。在此會議中,提出了「資料的資料」作為Metadata的定義[29] [7]

 

     後設資料(metadata)是一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包括描述性、結構性與管理性三大類型,以及語義性、語法性與詞彙性三大屬性,用來描述每個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以便數位典藏品能夠在數位化環境或系統中,達到最佳化資源探索(resource discovery)的效能,並能有效率而精準地被檢索、呈現、管理、控制與執行相關功能,且順利地與其他數位典藏品進行資源的互通與共享,最後還能達成數位典藏品的永久保存目的。[30] [8]因此,後設資料的規劃與建置被視為數位化過程中最基礎的資訊建設工作。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之推行除了開發國內跨機構相關資源數位化之交換、資料流通共享的機制,更寄望未來能與國際接軌。有鑒於此,後設資料(metadata)建置考量除本土需求外,應採用符合國際標準之格式。所訂定之資料庫的檢索功能愈詳細,對使用者查詢資料上提供愈多資訊,對使用者辨識資料也愈有幫助。這查詢功能方面的資料呈現,均決定於Metadata的欄位及欄位內的資料內涵。因此,規劃Metadata的欄位時,應事先就資料庫未來檢索功能、資料呈現等兩方面的需要進行了解,才能使必要的欄位無所遺漏[31] [9][vi]標本資料欄位包括每一份標本的學名、採集地點、採集日期、採集者、鑑定者、採集編號、生育地資料、標本館編號、標本狀態等等。至於標本資料之輸入格式規劃及檔案結構,則需預先完成。一般

 
二、貝類標本後設資料建議欄位

 

     以建立通用、標準化及符合國際標準之資料庫系統為目標,依據後設資料小組與植物主題互相協助下,訂立了需求欄位建置表,內涵包括Dublin Core[10]個欄位為基礎,再依資料之性質,衍生出相關欄位。 

 

     以貝類標本資料庫而言﹝1﹞物種名錄欄位元素﹝2﹞標本紀錄欄位元素,二項為重要的資料架構。協助後設資料國際標準之策略規劃與應用。研究發展後設資料理論,包括後設資料方法論、後設資料註冊中心、知識組織系統等項目。

 
【表五】DC十五個欄位說明
 
元素名稱
Element
說明
1
標題
Title
作品的主題及/或主要概念之關鍵字,以及代表與本物件重要相關之人、地、事件、或其他背景資料等資訊之詞彙。
2
著作者
Creator
作品的創作者。
3
描述
Description
關於物件的摘要或內容敘述。
4
出版者
Publisher
負責發行作品之個人或機構,例如博物館。
5
貢獻者
Contributor
藏品原所有人。
6
日期
Date
創作時期、年代。
7
資料類型
Resource Type

作品的類型或所屬的抽象範疇,例如文字、聲音、影像、實體物件、事件、原

件或代理物件等。

8
格式
Format
本欄位描述存取、呈現、或使用此作品時,可能所需之軟、硬體工具。
9
資料識別
Resource Identifier
登錄號或編目號。
10
關連
Relation
相關出版品資訊。
11
範圍
Coverage
作品所涵蓋的時期和地理區域。
12
管理權
Rights Management
作品版權聲明和使用規範。
13
主題 / 關鍵字
Subject and Keywords
作品被賦予之一個或多個名稱。
14
來源
Source
作品的其他衍生來源。
15
語言
Language
作品使用的語言。
 
 
 

下表為中研院貝類資料庫之後設資料建立欄位

〈[32] 目錄


[33] [4]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洪淑芬;民93

[34] [5]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後設資料小組

[35]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project/project-frame.html

[36] [6] Stuart Weibel, Jean Godby, and Eric Miller, "OCLC/NCSA Metadata Workshop Report,".[Access Date:25 December, 1997].
[37] http://www.oclc.org/oclc/research/conferences/Metadata/dublin_core_report.html
[38] [7] 同註13

[39] [8]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後設資料小組

[40]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troduction/introduction-frame.html

[41] [9] 《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洪淑芬著;民93

[42] [10] Dublin core後設資料標準,是一組簡單卻有效的核心元素集。源起於1995 年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與NCSA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聯合召開的第一屆Metadata Workshop,為了加速網路電子資源的整理與組織,並加強網路資源的找尋與檢索的精確性,集合了圖書館界、資訊科學等各領域專家,制定一套專為描述網 路電子資源的後設資料格式。因此其制定初始,既設定了簡單易產生或維護、通用易瞭解的語意、全球通用、彈性高等四項原則。因DC元素(共15項)具有核心 (core)和通用(universal)的特性,觀察近來的應用趨勢,一方面應用於描述機構內部典藏或產生的資源,以支援入口網站(portal)的服 務或內部的知識管理;另一方面作為各式Metadata 的交換格式,以達到開放的資訊環境中,跨學科領域的資源互通。

﹝參考網站:[43] 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usageguide/

 、 委外製作

    

     數位化的工作除了單位自行作業以外,亦可委託外界廠商承包執行。而選擇委外作業的決定因素包含:藏品豐富、時間、經費及人力有限之狀況。由於藏品之珍貴性,因此自行作業與委外作業之間可先作比較再決定。

一、委外作業與自製作業之比較:
 
優點
缺點
委外作業
1. 專業度高,完成時間短
2. 設備佳
3. 管理成本低
1. 需花時間作溝通協調工作
2. 內部工作易受委外流程影響
 
自製作業
1. 作業過程可依情況作調整
2. 便於內部溝通
1、數位化作業時間長
2、專業度不夠;需先花成本培訓人員
3. 採買設備經費編列
 
二、委外作業之工作要項:

1. 訂定規範書、相關文件

2. 設定委製作業時間、目標、數位化物件數量
3. 影像規格與存檔格式之訂定
4. 訂立檢驗標準與方式
5. 未達標準之處理與罰則

〈[44] 目錄
柒、 數位內容保護

一、數位版權管理

 

     現代電腦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達不僅使資料傳遞迅速,傳播的範圍更是無遠弗屆。人們倚賴網路工作、學習、存取資料、瀏覽時事等等。習慣的使用行為模式往往對網路資源任意的下載使用,忽略了著作權的重要,相對的,過於便捷,也使著作財產權無形中受到侵犯,尤其是具有重要價值的電子資料,網路的氾濫嚴重打擊到原創者的智財權,以致在處理數位內容保護方面必須涵蓋創作與創作者本身,以保障雙方在網路上使用的安全性與權益。

 

     數位學習的內容保護乃是針對數位學習元件的內容加以保護,限制使用者在授權的範圍內的存取及使用,而數位版權則是將數位學習元件內容加入版權的描述,規範數位內容版權的授權對象、使用方式以及限制條件。

 

     數位內容保護技術,主要就是希望保護數位內容的創作者,阻止非法散佈者或未經授權的使用者侵犯了他們的權利。目前有許多方面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正在研發當中,包括:加密技術、條件存取機制、數位浮水印、數位指紋及數位著作權管理機制等技術,這些技術都有其範疇與限制,必須加以整合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進而防止或嚇阻使用者在有意或無意間進行非法的散佈。[11]國家型數位典藏科技計畫執行多年,在全國各典藏單位通力合作之下,不論是具有歷史價值的重要文物、或是生物相關、影音方面、新聞時事、古蹟建築甚至是醫療範疇,在數典計畫參與人員幾年努力下來,成果斐然。在著重實體典藏物之管理與保存之外,而這些供網路瀏覽使用且珍貴的複製品,又如何在虛擬的空間裡受到保護不被濫用,影像所有權又如何受到保障?目前有許多相關這方面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正在研發中,其中含有:數位浮水印、加密技術、條件存取機制、數位指紋及數位著作權管理機制等技術,這些技術目前並沒有很成熟,但對於數位內容的保護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以下即是對數位數位內容保護技術一一作介紹:
   

(一) 數位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一提到數位內容保護技術,不得不介紹數位版權管理(DRM),兩者通常是一併被討論的,本文採用IDC(Internet Data Center)對 DRM的定義:DRM是用於整合軟硬體之存取與管控機制,並將數位內容賦予存取的權限,在數位內容之生命週期內–從數位內容產生到廢止的期間,不論其使用與複製途徑,可持續追蹤與管理數位內容之使用狀況,並提供完善保護數位資訊與權限之管理技術。由此可知 DRM不只包含數位內容的保護技術,也包括了數位內容的版權管理(Rights Management)技術。[45] [12]

 

     DRM 概念的前身即為反盜版技術,是一種控制數位檔案使用權的技術,可保護數位媒體內容在網際網路上的散佈、宣傳、及銷售時會發生的安全問題。DRM 基本的技術原理是利用加密來作保護,當使用者取得解密金鑰時才可開啟檔案或者進行儲存、列印、複製、轉寄等基本功能。[46] [13]

 
(二) 數位浮水印(Watermark)
     另一項具有數位財產權及數位內容保護的技術則是數位浮水印。數位內容的製作者可利用數位浮水印的方式作為數位內容智慧財產權的佐證。其方式是將著作權資訊嵌入數位內容和對數位內容進行加密措施,而這些數位內容形式則包含了文字檔、影像(JPEG)、音訊(MP3)及視訊(MPEG-2)等。以防被非法下載、散佈使用的情況下,得以證明合法的持有者。浮水印的嵌入資訊可以是代表性的圖騰,例如:註冊商標行號或個人肖像等,以確保數位內容的版權歸屬;加密措施的作用是避免數位內容被非法存取,保障持有者的權益。

 

     依據「數位內容保護技術」[14]數位浮水印一般具有下列幾項特性:一文指出,

1.廣義來說就是「數位/類比簽章」,以和原來的資料作區別。

2.主要用於版權控制(使用者、買賣方、專利/著作權)和身份確認。
3.版權擁有者(Copyright Owner)嵌入浮水印,並能夠從資料中偵測(detect)並解出(decode)浮水印,用來作為版權控制,而浮水印便是版權所有的證明。

4.只有加上浮水印的版權擁有者,有解出浮水印的方法。

〈[47] 目錄


[48] [11]數位內容保護技術[49]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50] [12]數位內容保護技術[51]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捌、成本分析

 

一)成本構成要素

 

     藉由掃描進行數位化所需成本,其基本要素係由三方面構成:材料費、勞務費及經費:

 

1.材料費主要為工作所使用之耗材費用。
2.勞務費主要為工作人員之薪資。
3. 經費可分為直接經費及間接經費:
  (1)直接經費包括資訊設備及掃描器之費用及折舊費、資訊軟體之費用等。
  (2)間接經費包括掃描空間之折舊費或租金、修繕費、保險費、水電費、雜費等。
     其它省略之成本費用,如修復或鑑定所耗的時間估算等等相關變數項目,難以掌握,限於資料有限,本參考標準之成本分析,僅依據勞務費用及直接費用,對單張影像掃描成本略做估算,藉由計算過程中,了解構成數位化工作成本因素﹝人、設備、時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二) 成本估算

1.計算方式:

依據設備攤提的算法,可分為兩種:

1)依使用年限設定設備攤提費用
(勞務費(元)+設備攤提費用(元))/數位產出數量(張)
  =每張成本(元/張)
  A.勞務費主要為人員薪資
  B.設備攤提費用=(設備費用+軟體費用)/使用年限

2)依數位總產出設定設備攤提費用

勞務費(元)/數位產出數量(張)+(設備費用+軟體費用)/數位產出數量(張)=每張成本(元/張)
 

2. 建議

本參考標準所列成本計算僅為初步評估,主要考量僅限於設備及人力資源,但仍可依此簡易公式約略推算各單位成本控制之重要因素:

1)人力資源方面,可藉由訓練工讀生進行,以降低薪資費用之支出,而校驗之工作需具備影像處理專長之人員進行,建議聘任專職人員進行,以確保影像品質。 

2)高階設備雖然價格昂貴,但若有助於數位產出速度增加,亦即降低勞務費之支出,並不代表總成本一定增加。反之,若採用低階設備而導致數位產出降低,反增加勞務費支出,不代表總成本一定降低。因此設備採購前需經由整體評估及計算,方決定設備使用等級。
3)相對的,可估算以上成本支出與委外數位化作業費用之差距,或考慮邀請業界廠商進駐,單位之人力與時間專注於其他流程中,互相配合下,亦可順利完成數位化工作。

〈[56] 目錄

 

玖 、結語
 

     此『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是結合了數典計畫裡實際執行的單位所提供的經驗所衍生而出。為提高工作效率所制定出來的一套作業程序,除了前置作業必須是針對某物件所訂立的流程外,數位化程序卻是可以套用在其他同性質物件的數位化,對未來數位典藏數位化事業,這套參考標準的建立,是一個可成為依據的起跑點。

 

     參考標準的建立雖有以上條件的限制,對更長遠的未來而言,數位典藏計畫不啻對國家文化、珍貴資源的保存、科普的推廣、國際學術的提升有著任重道遠的使命,也是目前國際數位化的趨勢。國家型數位科技計畫為了網羅更多的珍貴資源,一系列的技術手冊、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及其他叢書的編印,除了說明數典的精神、意義與重要性外,更是展示數位化工作流程的實質內容,避免群眾聞之卻步,除了專業學術之外,誤認“數位化工作”必須擁有相當專業的技術專長方可執行的領域。隨著本參考標準的建立,亦可培訓數位化專業人才。

〈[57] 目錄 

拾、參考文獻

 

1.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物主題小組》,2004》

 

2.2005自然物標本與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整合國際研討會暨Species 2000亞太地區論壇論文集》,2005

 

3.《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4

 

4.《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洪淑芬,2004

 

5.《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技術彙編》,1999

 

6.《數位攝影的技術》,徐明景,2001

 

7.《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4,第6冊

 

8.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研習會-會議手冊》,2005

 

9.《瀕臨滅絕的生物及保育》、應紹舜、1993

 

10.《海產貝類及其採集》,劉連生、林寧編著,1988

 

11.《臺灣海洋生物》,鄭明修,2000

 

12.《我國的貝類》,張璽、齊鍾彥著,1975

 

13.《貝類學報》,中華民國貝類學會編輯,1978

 

〈[58] 目錄

致謝

 

     感謝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臺灣貝類相之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巫文隆老師及助理林恆瑋先生、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公開徵選計畫─國立臺灣博物館地學組國立台灣博物館館藏貝類模式標本及淡水貝標本數位化計畫主持人方建能老師及助理余宗祐先生提供寶貴的意見及指導,撥冗協助本計畫的調查工作,使本文有詳細的資料,彙整各單位實際作業情形及經驗,本文內容得以更為完整。同時也感謝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持人與全體同仁於撰寫期間的指導、協助與鼓勵,在此一併致謝。

 

〈[59] 目錄

 

附錄

 

 

[60] 附錄一:認識貝類

[61] 附錄二:中研院貝類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62] 附錄三:後設資料工作組實務規劃

 


【附錄一】認識貝類

 


(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貝類資料庫」提供;

 

網址[63]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index_c.php)

 

 

 

(一)貝類的分類

我們常見的九孔、笠螺、寶螺 的大家族。從外表來看,它們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基本的身體構造則是相同的,它們均有柔軟、光滑、濕潤而不分節的身體。主要由內臟團、外套膜及足部所構成(大部分種類也具有貝殼及頭部)。根據貝殼的數目、鰓的構造、神經的結構及體制的型式等重要特徵,目前較合理的分類系統是將軟體動物門分為八個綱。
體呈細蠕虫狀,頭與軀幹可清楚區分,體後端有排泄腔,其內有一對羽狀鰓。無石灰質板及貝殼,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的外皮。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如毛皮貝(Chaetoderma)。
   尾腔綱 (Caudofoveata)

 

 

溝腹綱 (Solenogastre)

 

體亦呈蠕虫狀,有肥短形或細長形。口和排泄腔分別位於體之前、後端,但本綱的腹面有一縱溝,因而得名。無石灰質板及貝殼,但被有角質並帶有石灰質針狀棘。有的種類與珊瑚生活在一起,也可生活在較深的軟泥底環境海域,如中國南海的龍女簪(Proneomenia)。
身體橢圓形,背面有八塊殼板,左右對稱,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後端。有些種類的體背面還有角質層或石灰質的鱗片、骨針或角質毛。體腹面有大形的足,全部為海棲種類,主要生活在岩礁區的縫隙中。本綱物種俗稱為石鱉 (Chiton)
 

多板綱 (Polyplacophora)

 

  

單板綱 (Monoplacophora)

 

一九五二年丹麥探險船《銀河號》在中美洲哥斯達黎加西側太平洋,三千五百七十公尺的深海採到拾枚約三到四公分的笠形活貝。腹面有五對鰓及腎管,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後端。直到一九五七年才被正式命名為新笠螺(或稱為新帽貝) Neopilina galatheae (Lemche, 1957)。這是早於三億五千萬年前,體有分節,但已經絕滅的古笠螺(Pilina)的近親,故被視為活化石。

這是一小群兩端開口,殼呈象牙狀的底棲砂泥環境的海水性貝類。頭部退化,但足部發達呈錨形的圓柱狀,可以用來潛砂,通常是在砂泥灘海域環境生活。本綱物種俗稱象牙貝或角貝。
  

掘足綱 (Scaphopoda)

 

 

雙殼綱 (Bivalvia)

 

種類約有一萬五千到兩萬種,具有雙殼,為本綱共同特徵。多數種類的鰓呈瓣狀,被稱為瓣鰓類﹔大部分的足為斧狀,也叫斧足類。本綱動物身體左右對稱,常見的日月蟶、牡蠣、文蛤、橫簾蛤、臺灣蜆、竹蟶及西施舌等,均是本綱常見的代表種,也是養殖的食用性重要經濟貝類。
種 類佔軟體動物門的四分之三(約八到九萬種),如九孔、笠螺、寶螺、蝸牛、蛞蝓及鳳凰螺等,因為腹面的足部非常發達,故而得名。本綱動物在幼生期會有扭轉 (Torsion)現象,而形成左右不對稱。腹足綱幾乎遍布全世界,上自高山,下到深海﹔南、北極到赤道﹔淡水到海水的環境等都可發現。九孔、非洲大蝸牛 等具有養殖潛力,食用經濟價值也很高。
 

腹足綱 (Gastropoda)

 

  

頭足綱 (Cephalopoda)

 

具有發達的頭部及雙眼,頭部上長有八隻(章魚)、十隻(烏賊)或九十隻左右(鸚鵡螺)的觸腕,而真正的足則特化為本綱特有的“漏斗”。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大都能作快速而遠距離的游泳活動,頭足類產量也是所有水產漁獲中經濟價值最高的。
 

軟體動物門的代表性物種簡圖及其類緣關係
(改繪自 Salvini-Plawen and Steiner, 1996)

 

 
 
(二)正確觀察貝殼的方法 
  

腹足綱和雙殼綱的總和,已然約佔軟體動物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建立正確觀察腹足綱和雙殼綱的觀念,是認識貝類的首要課題。
腹足綱的觀察

手持貝殼,殼頂向上,殼口面向自己,如果殼口在殼軸的右側,則此貝殼稱為右旋螺(Dextral shell)﹔反之殼口在殼軸的左側,則此貝殼稱為左旋螺(Sinistral shell) 。或者手持貝殼,殼頂向上,觀察殼頂的螺紋,如果螺紋是順時鐘旋轉,則為右旋螺﹔若螺紋是逆時鐘旋轉,則為左旋螺。

 
 
雙殼綱的觀察
將兩殼完全閉合,殼頂向上,自己觀察殼的後端(有外韌帶的一方),此時在右邊的殼稱為右殼﹔在左邊的殼,則稱為左殼。或者觀察殼的內面,使殼頂向上,如果 套線彎(Pallial sinus)在右側,則此殼為右殼﹔如果套線彎在左側,則此殼為左殼。

   

 

(三)正確觀察貝殼的方法

 

正確測量貝殼方法是研究貝類的第一步驟,建立正確而客觀的測量方法,才能獲得完美而合理的結果。

 
 
雙殼綱的測量

殼長(Shell length)﹕兩殼完全閉合時,由殼的前端到殼的後端最長水平距離。殼高(Shell height)﹕兩殼完全閉合時,由殼頂到腹緣的垂直距離。殼寬(Shell width)﹕又稱為殼幅,兩殼完全閉合時,左右兩殼的最寬距離。

 

腹足綱的測量

 

殼長(Shell length)﹕由殼頂到前水管的垂直距離。殼寬(Shell width)﹕在殼口面上,殼的最寬水平距離。

 

 
 

(四)貝殼的各部位名稱

當熟悉正確觀察貝殼及統一測量貝殼的方法之後,還要瞭解貝殼的各部位名稱,才能利用分類檢索表將貝殼一一加以鑑定與分類。

 
 

腹足綱各部位名稱

 

 

 
雙殼綱各部位名稱

 


 【附錄二】 中研院貝類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壹、數位機背
(一)拍攝作業:
1. 相機架好,貝殼在平台上以黏土固定好欲拍攝的面向(如殼口、殼面、殼背等),重點是凸顯貝殼的型態表徵,可正確的辨識此標本的類別。

(二)拍攝注意事項:
1. 光圈、快門與焦距(較花時間),先訂定白平衡,一切設定完畢即開始拍攝。在學術研究上較重視要項是貝類的特徵與花紋,色彩尚是其次,加上貝殼體積過小,故不使用色彩導表。倘若貝殼的體積或色澤差異性大,每拍攝一張都要作調整光圈、快門與焦距的調整,力求影像清晰。

2. 部份貝殼表面光滑,在拍攝過程容易產生反光的問題,這時候只能以拍攝的光源(光箱)去作調整,以解決反光的困擾。

3. 因是平面攝影,故需拍攝貝殼的幾個面像才能明顯地展示其型態表徵,基本 上會依照貝殼的構造與型態,去決定拍攝幾個面像,取2、3或4張影像檔。
圖例:
一、Lunella coronata 珠螺

 

二、Baryspira mammilla 乳頭彈頭螺

(三) 測微器(游標尺)
1. 建置貝類後設資料時,須填入貝殼的長度、寬度。使用「測微器」測量,精確度高。測量長度的工作步驟可依單位的管理作業去進行;拍攝前測量登記,或者拍攝後在建置後設資料前測量,馬上將長度資料建檔。

測微器(游標尺):測量貝殼長度(精確度可到小數點二位數)

 

貳、立體顯微鏡
(一)針對體積過小,如小於0.5公分的貝殼,無法利用相機拍攝,建議使用顯微攝影機進行拍攝,機器設備架好之後,光圈、焦距調整好。由於貝殼體積較小,用夾子調整貝殼的方向與方位,要凸顯貝殼的特徵,把它放置於拍攝容器的正中央。

     

 

 

拍攝主體過於微小,又要兼顧到其表面特徵,故拍攝作業相當耗時;尤其不容易在焦距調整
因貝殼體太小,固在拍攝時,必須連續拍攝好幾張,由於是連接電腦操作的,拍攝後可馬上檢視影像效果,再利用軟體組合影像,讓各個角度都能夠清楚呈現,Discovery. V12具有相當高的分辨率與超強對比,故可以產生效果非常好的圖像。

 

 

(二)困難點:倘若貝殼主體高低部分差距越大的話,產生的影像畫面清晰度會有落差,拍攝難度高,亦較耗時。
(三) 影像處理方式:
1. 使用Photo Impact軟體
2. 去背 (背景是黑絨布)
3. 若歪斜就設法調整扶正
4. 基本上不用銳利化,但輪廓要清晰

影像檔調整3種檔案:
1. 寬-36px / 寬-320px
2. 高/長-48px / 高-212px

 

(四)立體顯微鏡構造介紹:

資料來源:[64] http://www.ticgroup.com.tw/menu/products/mea/microscope_3d/stemi%202000/stemi2000.asp

Discovery. V12為ZEISS 公司產品,平價、高性能。
• 立體感佳,高解像力,色彩不失真。
• 工作距離可達 286 mm 。
• 燈源採用鹵素燈源,壽命長。
• 可接 CCD TV 及照相。
• 放大倍率可達 225 倍。
功能:利用電子顯微器(CCD)來代替傳統的目鏡與物鏡,再以影像擷取系統取得影像,以達到放大之效果,使試片顯現出材料表面之狀況,在此,可以看出材料之變化與顯微結構。

 

(Zoom Browser EX)調整放大的倍率

 

 

 

HIP(Human Interface Panel),可以控制變倍及調焦

 

立體顯微鏡可接CCTV進行拍攝或觀察一些細微的構造。

蔡式相機(Zeiss Bundle) 700萬畫素Power Shot G6 8~90萬

 

 

Canon相機附的軟體

 


 【附錄三】:後設資料工作組實務規劃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
參考網站: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dex.html

 

階段一:需求評估與內涵分析
程序1:需求訪談
後設資料分析人員訪談主題計畫之內容專家或提供者,以了解計畫屬性與其後設資料需求。除了獲取計畫背景資訊、協調聯絡方式外,並與主題計畫確認計畫的目的、目標及預期效益。此階段取得的資訊主要有:
• 聯絡資訊:如計畫成員、聯絡窗口及方式等。
• 後設資料預計進度和時程。
• 後設資料範圍:後設資料的目的與屬性,如描述人、事、時、地、物,或詞彙控制等屬性。
• 現有系統的基本資訊:如欄位(或元素(Elements))、結構、建檔數量、儲存格式、輸入方法與系統等,以有效了解目前系統的優缺點。
• 後設資料應用背景:採用單一後設資料為資料庫結構或利用其他輔助的後設資料系統,如地理空間資訊系統(GIS)。
• 後設資料的角色及功能:如資源的描述、檢索、索引或管理等功能。

程序2:計畫相關標準與個案觀察

分析相關的後設資料標準及其應用個案,評估應用標準實作的可能性。在標準觀察方面,應用「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從社群、資料、學科、功能四個層面分析主 題計畫的屬性,歸納是用的後設資料類型。在個案分析方面,則蒐集國際上相關的數位圖書館計畫,了解其後設資料的應用趨勢和議題,以作為未來實施與發展的參 考。此階段分析的成果,將有助於主題計畫了解與其他同質或相似計畫間的差異,藉以修正計畫規劃的方向。

社群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標本館
資料類型
拓片、善本古籍、照片、聲音、標本、檔案、田野資料、織品服飾、科技文物……
學科
文學、人類學、物理治療、歷史、政治、動植物學、藝術、佛學、礦物、化石、工業技術、語言
功能
整理、搜尋、檢索、管理、描述、交換、利用、保存、國際接軌、形成完整數位典藏系統

 

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

 


程序3: 深入分析後設資料需求

藉由以下工作表單,更精密地分析計畫的後設資料需求:
1. 後設資料元素需求表單,包括元素名稱、定義及著錄規範。
2. 後設資料元素代碼表,如控制詞彙。
3. 後設資料著錄範例。
4. 後設資料元素屬性,包括資料型態、必填性、多值性等。
5. 後設資料的唯一識別系統(Unique Identifier System)。
6. 資料層級關係圖,以結構圖方式表達物件間的層級與關係性,如區分檔案資料的全宗、系列、卷、件等層次。
7. 後設資料元素關係圖(Association diagram),分析後設資料元素間的群組性與串連關係。
8. 功能需求,如輸入與顯示中文和日文字形、欄位預設值、連結功能等。
9. 資料查詢與呈現需求,包括不同層次的檢索(如關鍵字查詢、進階查詢)與呈現(如簡要顯示、詳細顯示)。
10. 後設資料管理需求,如建檔流程與權限控制。
上述工作表單的功能主要有:
• 由關係圖了解不同後設資料類目的範圍、關聯、關係性及屬性。
• 確認後設資料機制整合的系統或資料庫範圍,如結合地理空間資訊系統(GIS)。
• 取得主題計畫的應用實例,做為後續參考規範的基礎。

程序4:確認後設資料策略暨標準間的互通性
利用之前的研究發現,建議主題計畫採用的後設資料策略,如採用單一或複合的後設資料標準;或以既有的後設資料標準為基礎,發展適用的後設資料格式。

階段二: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程序5:研製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的目的,即為了做為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分析、系統開發三方面溝通的橋樑,使促不同專業領域達成共識。其內容包括:需求書的版本與管理資 訊、計畫背景、參與人員、系統目標與範圍、採用的標準、後設資料元素與結構、後設資料元素屬性(如名稱、長度、資料型態、系統主鍵等)、輸出範本、相關標 準的比對、系統範圍關係圖、系統功能需求(如中文、日文字型的輸入與顯示)、控制詞彙或代碼清單、XML DTD等。總結需求書的功能,主要有:
• 供主題計畫確認其後設資料需求。
• 後設資料工作組與系統設計人員之間溝通的依據。
• 主題計畫修正後設資料系統和功能的依據。
• 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及後設資料標準對照機制的基礎。

程序6:後設資料系統評估
評估後設資料系統發展的可能性,以利主題計畫決定採用同質或相似計畫的系統,或自行發展,或採取與其他組織團體(如大學或業界)合作等方式發展其系統。

階段三:後設資料系統

程序7:研製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
參考規範的目的:包括後設資料元素應用指引,或提供計畫應用標準的檢核表與參考資料,或控制後設資料記錄品質的手冊等。參考規範內容應包括後設資料元素定義、著錄原則、系統建議、著錄範例,及其他相關後設資料標準的對照項目等。

程序8:發展後設資料系統
至此階段,已完成後設資料發展任務,進入系統開發程序。系統開發任務在於開發符合需求書的後設資料系統與工具。開發期間,為促使有效的系統設計,主題計 畫、後設資料及系統發展者之間的參與成員,應持續交流與討論意見。待系統雛型完成後,主題計畫與後設資料分析人員雙方,亦應回覆系統測試與評估的結果,供 系統人員修正的參考。

階段四:服務與評估
程序9:後設資料服務
為控制後設資料機制的品質,本組依服務模式涉入的角色、關係與服務項目,規劃「後設資料服務模式」:

 

服務機制:
• 提高使用者介面、與主題計畫或使用者相關功能的利用價值。
• 支援諮詢:提供主題計畫成員有關後設資料及內涵分析方面的諮詢。
• 修正後設資料系統功能:如依主題計畫系統測試結果,提出系統的功能修改。
• 建立後設資料標準的互通機制,如標準對照(Crosswalk)、meta-search等。
• 提供與採集(harvesting)後設資料記錄,以促使後設資料的互通。
• 完成現有記錄、計畫需求欄位和採用標準元素之間的對照,供系統設計者參考。
• 發展中文版本的後設資料標準。
角色: 涉入的成員包括主題計畫中的使用者(一般或內容專家)、系統設計者,以及後設資料工作組。
關係: 包括直接與間接的關係。直接關係存在於後設資料工作組與一般使用者、內容專家以及系統設計者之間;間接關係則存在於一般使用者、內容專家以及系統設計者三者間。

程序10:後設資料作業評估
依據主題計畫的需求,檢視後設資料整體實施程序和效益,評估要項有:
• 後設資料記錄的品質:包括完整性、準確性、資料(record)類型、資料層次(granularity)和資料的利用性(serviceability)。如從決策和程序二方面,評估後設資料檢索品質。
• 採用標準對於檢索的效益:如從題名、創作者、主題三項欄位,評估檢索的效力與精確度。
• 後設資料產生工具的使用性:如評估後設資料工具的發展效益,及後續設計的重點。
• 確認每一作業程序實施效益:確認主題計畫是否認為有再次實施某一程序的必要性,如再深入了解後設資料的需求。

 

<[65] 目錄>


Article printed from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URL to article: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URLs in this post:
[1] laecoh@gate.sinica.edu.tw: mailto:laecoh@gate.sinica.edu.tw
[2] 壹、引言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2
[3]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3
[4] 參、前置作業: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4
[5]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6
[6] 陸、委外製作: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7
[7] 柒、數位內容保護: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8
[8] 捌、成本分析: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9
[9] 玖、結語: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10
[10] 拾、參考文獻: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11
[11] 致謝: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12
[12] 附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page=13
[13] [1]: #_ftn1
[14] [2]: #_ftn2
[15] [3]: #_ftn3
[16]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17] [1]: #_ftnref1
[18] [2]: #_ftnref2
[19]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6/20/content_3108767.htm
[20] com/collection/2005-06/20/content_3108767.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5-06/20/content_3108767.htm
[21] [3]: #_ftnref3
[22]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23] http://readopac.ncl.edu.tw/ndap/ndap-doc-03.htm: http://readopac.ncl.edu.tw/ndap/ndap-doc-03.htm
[24]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25]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26] [4]: #_edn1
[27] [5]: #_edn2
[28] [6]: #_edn3
[29] [7]: #_edn4
[30] [8]: #_edn5
[31] [9]: #_edn5
[32]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33] [4]: #_ednref1
[34] [5]: #_ednref2
[35]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project/project-frame.html: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project/project-frame.html
[36] [6]: #_ednref3
[37] http://www.oclc.org/oclc/research/conferences/Metadata/dublin_core_report.html: http://www.oclc.org/oclc/research/conferences/metadata/dublin_core_report.html
[38] [7]: #_ednref4
[39] [8]: #_ednref5
[40]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troduction/introduction-frame.html: 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introduction/introduction-frame.html
[41] [9]: #_ednref6
[42] [10]: #_ednref7
[43] 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usageguide/: http://dublincore.org/documents/usageguide/
[44]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45] [12]: #_ftn5
[46] [13]: #_ftn6
[47]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48] [11]: #_ftnref4
[49]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50] [12]: #_ftnref5
[51]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52] [13]: #_ftnref6
[53]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54] [14]: #_ftnref6
[55]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56]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57]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58]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59]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
[60] 附錄一:認識貝類: #13-1
[61] 附錄二:中研院貝類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13-2
[62] 附錄三:後設資料工作組實務規劃: #13-3
[63]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index_c.php: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index_c.php
[64] http://www.ticgroup.com.tw/menu/products/mea/microscope_3d/stemi%202000/stemi2000.asp: http://www.ticgroup.com.tw/menu/products/mea/microscope_3d/stemi%202000/stemi2000.asp
[65] 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