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與印記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none 發表: 2008-07-04, 點閱: 34,536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伍、物件數位化工作流程-印記
印記除了「篆刻之美」加分特質外,最重要的是能提供研究者在考證典藏品的真偽時重要的憑據,藉由建立印記與印章資料庫之間的連結,交互檢索相互提供彼此的線索,同時可提供書畫、善本古籍、金石拓片、文書檔案、陶器器物等典藏類別關鍵的歷史動態源流。
由於印記數位化是隨不同典藏類別而選取不同的數位化設備,不同典藏類別可區分為大型物件以及小型物件,大型物件包含有書畫、金石拓片、檔案文書等;小型物件則指善本古籍。以大型物件為例,尺寸多大於A0,且目前掃描器多小於A0,因此多以數位攝影的方式來進行數位化。而小型物件除了尺寸大於A0使用數位攝影的方式外,多使用數位掃描的方式,將書籍至於平台上掃描的方式數位化。
除數位化方式有限制外,印記數位化需在典藏物件數位化後才能開始進行數位化,此為目前數位化物件中較為特殊的需求。以善本古籍為例,需在書籍掃描儲存影像檔後,在提取該影像檔進行資料整理、取圖補朱紅及影像儲存等動作,以下所提出的數位化流程將省略上述典藏物件的數位化,直接進入典藏物件以數位化後完成的影像檔,以下提出印記的「九項流程」。
一、物件整理、建立清單
必須必先了解其文章,通曉其辭句,明白作者的旨意與撰述的內容,由於涉及考據訓詁、版本目錄,因此考訂及研究是門很深的學問,通常是由相關研究人員及計畫主持人共同研擬及挑選欲數位化物件。
(一)蒐集工作:檢查、蒐集以求齊全,要整理物件一定要力求完整,因此必須比對群籍之間的鈐印資料。
(二)考訂研究:編製完整的物件目錄,「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用途,方能得其門而入」,目錄的編製是該物件開發與利用的基礎,不僅要編製物件目錄、聯合目錄,更應根據物件整理研究的需要,編製各類物件的專題目錄,俾便對物件進行專題研究。
二、依原物件、挑選設備
數位化設備挑選會依物件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也就是因物件尺寸不同選擇合適的數位化設備。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為例,由於書畫尺寸超過一般掃描設備,因此採用數位攝影的方式進行,典藏數位化物件-底片、正片。而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之善本古籍則將書籍以數位掃描方式進行,若遇到原件大於A1以上,則暫不掃描。另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則採用兩種方式進行,一般書籍皆以數位掃描為主,若書況不佳(包含中縫過緊)或物件尺寸過大時,採用數位掃描方式進行。
三、試掃校正、影像校驗
物件試掃除了將結果當範本外,同時可降低物件因機械操作不當、人為疏失等因素的傷害,以及數位化影像問題的產生。物件試掃影像經校驗後,建議將範例影像以全彩列印,掃描及校驗人員雙方簽名,以供日後校驗之用。將試掃結果記錄於表單中並列印,並將影像儲存於硬碟中後,進行正式數位掃描工作。
正式數位掃描依照原物件而定,一般可分為掃描及併掃兩種不同方式。掃描時加上標準色彩導表、比例尺,作為色彩校正及判別原書之依據,並在掃描面板週邊上夾紙,讓掃描的版面更為清楚、乾淨。而每日正式掃描前必須執行掃描的色彩校正程式,以檢查燈光以及掃描效果;執行時必須進行影像預覽,避免影像產生色差問題。一般而言若原書不拆線掃描則不蓋上掃描器面板,以免損傷原書;若是拆線併掃或攤開掃描則需蓋上面板掃描效果較佳。
影像校驗基本上以數位掃描現場一校、校驗人員進行兩校為主,通常檢查掃描圖檔是否有歪斜、黑邊,模糊,不當裁切等問題,並將問題註記於校驗清單中,並針對有問題的頁次進行修正再校驗,才需進行三校,但仍以原物件保存狀況為優先考量因素。
四、影像整理、考證源流
歷代學者或藏書家,對於自己獲得或收藏的書籍,往往要加以考證。對於版刻源流和個人研究所得,常在卷首或卷尾,或前後扉頁上書寫題跋、識語,敘述其內容正誤,版刻時代、流傳情況、收藏源流及個人得書經過等等。學者或收藏家於題識之外,還常常鈐蓋自家圖章印記,世稱「藏書」,諸如樓、閣、齋、堂、姓名、別號、收藏、鑑賞、、珍祕、審定等印。通過名家收藏的前印,幫助識別版刻年代,並可看出書籍流傳情況.,由此可見,題跋、識語和各家藏章印記,在鑑定版本年代、真偽上,也是一項可靠的依據[15]。研究者利用這些線索,例如查詢該名字、銘文或作品其他特色等,皆可指引整確搜尋到該物件。例如搜尋到由某人所簽名的畫作、或由某人特別鈐印的作品等。
五、影像登錄、建立清單
待典藏文物之數位化影像檔建置完成後,工作人員從影像資料庫中地毯式搜尋印記影像檔,由於需要將每頁影像看過才會知道印記的鈐印處,其過程相當繁瑣。以傅斯年圖書館為例,當初在建置印記資料庫前,是將該館藏已產出的影像,以Excel表記錄下來建立欲建立印記之清單。
由於印記屬於個人的物件,想要準確猜測印記再哪一頁會出現印記並非易事。但仍有例外,當資訊累積達一定程度後,例如可藉由頁數的訊息推測當初古人所留下來的印記線索,發現一些文人們會在特定的地方鈐上自己的印記,傅斯年圖書館林妙樺女士表示,在執行印記數位化工作當中,或許能發現某位文人在特定的書頁鈐上自己的印記,所以在傅斯年圖書館印記清單中可以發現有一欄是頁數。另外從後設資料小組與中研院史語所共同翻譯的藝術品描述類目一覽表中表示,透由標記和銘文建立作品間的關係,提供作品的出處和其使用歷史線索,例如擁有屬性相同的一件作品,有相同的收藏者標記、出自同一畫家的作品可能會有連續的號碼、相似的封印可能連結不同的畫卷。
六、圖像選取、檔案命名
清單建立完後,由資料庫中典藏級的影像檔中去挑選具代表性的印記圖像。挑選相同印記共出現在哪些地方,也就是該印記的鈐印處有哪些,挑選出該方印記在不同鈐印處的影像檔何者較佳,每筆印記的最佳影像代表該是指該方印記是清晰可見且狀況良好的圖像。
該方印記影像確定後,進行印記編號命名,共有前後兩個部份組成,前面部分是「唯一碼」共八碼,前六碼為姓名筆劃數,後兩碼為避免不同姓名筆劃數重複所加上的區別序號,並從01開始編號;後面部份是「印記流水號」共三碼,並且前後合併時,中間以「.」隔開。資料著錄時,需檢查「唯一碼」是否重複,若重複則查詢出該筆印記資料,以供著錄人員確認。以傅斯年圖書館印記資料庫的metadata著錄架構為例:
圖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印記資料庫的metadata著錄架構 |
七、影像修補、朱紅上色
所謂的修補有別於典藏物件的裱褙工作,是針對印記影像檔而非原始典藏物件,其影像修補包含取圖、去背、補朱紅等三個重點步驟。
(一)取圖:由於不同典藏物件鈐印處皆不同,因此如何取圖是面對在執行印記數位化流程中一個首要面對的課題。以書畫為例,由於書畫尺寸是鈐在畫上印記的數倍,因此要注意在取影像檔需為典藏級,避免因影像解析度而造成該印記的解析度不足造成格放作用。除解析度問題外,由於印記出現在不同的典藏物件中,例如書畫、金石拓片、檔案文書、善本古籍等,因此如何能在不同典藏物件中快速且準確擷取印記影像檔則為各機構單位需要注意之處。取圖原則是選擇前在空白處者為優先考量,而不必再經過下一個去背程序。
(二)去背:選取較佳的印記圖檔後,許多印記都鈐在原物件的內容版面當中,因此必須進行去背工作。去背是所有印記數位化工作中最為繁複的動作。不同收藏者對於鈐在何處皆有各自的特殊喜好,除了影響初期的影像整理階段外,同時也增添此步驟的繁複。
(三)補朱紅:朱紅是指印泥的顏色,通常印泥可分為水性與油性兩種,前者是以有機顏料、水、蜜及白笈,而油性印泥是將油加植物纖維和硃砂製成,並抹於印面上鈐在畫、書、拓片等物件上。
印記影像檔經由數位掃描或拍攝過程,以及修圖去背的動作後,顏色多與原物件上所前的印記有差別,因此在去背後需要加入補朱紅的動作,才能製作出一個較清楚以及完整的代表性印記。此外,本文以「Adobe Photoshop」與「印記取圖模組」兩種軟體為例,介紹印記取圖方式,詳細內容可參閱附件二。
八、影像儲存、校驗影像
影像修補完畢後,校驗工作包含有該印記的影像完整度外,還需校驗後設資料的連結是否與該影像符合。
九、印記維護、定期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