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島嶼與台灣多樣性(生物多樣性)
Tags: none 發表: 2008-05-27, 點閱: 4,300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3. 傾聽大自然美妙的聲音 生物多樣性之「歌」
台灣各種地形風情,包括演海區、平原聚落區、低海拔山區、中海拔山區、高海拔山區等,分類成二大主題,「陸域生態系」以及「海域生態系」,這些渾然天成的音樂家,利用大自然的美妙天籟,豐富多元的生物交響樂,來表現風情萬種的台灣多樣性,
4. 遺傳資源是明日之星 生物多樣性之「富」
基因就像一塊寶山,有著所多未知,充滿許多解不開的謎底,等著我們去挖掘,在已經被台灣研究的幾種遺傳多樣性應用裡,利用紅豆杉、蝴蝶蘭、黃金米、青脆枝、紅麴、八角等產品,了解基因改良物種帶來的衝擊與願景。
5. 多樣的棲地和生態系 生物多樣性之「美」
台灣多元的生物棲地,由高而低依序為森林、草原、平地與農田、溼地、河川、潮間帶、沙泥地、珊瑚礁、大洋、深海等10多種,在這樣多樣的環境,如何才能建立起正確的生態環保觀念,留住大自然的美。
6. 「明天過後」生態系如何改變 生物多樣性之「變」
地球就像一個小型的生態球,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大自然界的層層食物鏈,建立成一套獨立的系統,生物與生態系之間互動的影響,一環接著一環,生態環境的「變」與「不變」成為是否生存的關鍵。
7. 生態的殺手 生物多樣性之「劫」
由於科技的進步,促使生態棲地的破壞,人滿為患的台灣小島,為了要滿足太多人的需求,造成現今生態失衡的主因,這些瀕臨絕種的物種,像是面臨一場生態浩劫。
三、數位島嶼與台灣多樣性(生物多樣性)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一期已接近尾聲,緊接是第二期計畫的到來,我們是不是該檢視過去,思考未來?第一期的計畫重點工作是訂定建置工作標準流程與工作守則;建立結合,分工和協調機制,協助服務各單位順利推動整個數位化的過程;經歷過同仁的堅持與努力,讓數位典藏第一期已有一定數量的豐富知識內容,然而在這個龐大的資料庫裡,如何才能把我們二期計畫的其中一個重點—「數位島嶼」加值成更有價值的知識庫,是我們迫切要思考的問題。
地球資源的不斷耗竭,物種滅絕威脅日益嚴重,美國國家科學院及史密斯森研究院主辨的「生物多樣性的國家論壇」推動下,更是凸顯了保育及資源的永續利用;二期計畫的重點「數位島嶼」,承接一期的主要任務,並將其主要意涵發揚光大;數位島嶼是典藏台灣的多樣性,更是希望全民都參與數位典藏,就單指生物多樣性而言,參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如何表現複雜的生物多樣性,在分類上共有三大項: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並研究了以下幾個主要專題:1.種源保存利用與入侵種、2.保育與復育、3.演化基因體、4.生態與監測、5.系統分類及6.生物多樣性資訊等,濃厚的環保教育意味,讓人對生物多樣性印象深刻;同樣以多樣性為主軸的數位島嶼,除了期望典藏機構藏品,更是需要民間私人收藏的加入;架構上可以做更深入的分類與探討,在內容上也可再多加強我們未探索的區塊,例如像是已消失或是瀕危的物種、外來入侵種、海洋生態的珊瑚礁,讓數位島嶼更多元豐富,展現台灣多彩瑰麗的風貌。
這次參訪「台灣多樣性」聲光展出裡,看到別人怎麼表現台灣多樣性,也讓我思考什麼是多樣性台灣;也許有人在初視這個主題會有這樣的想法,「生物多樣性」一個如此八股沒有創新的議題,但是仔細想想其中真正意涵,並加入數位島嶼的精神,讓知識典藏並加值分享,再現台灣的萬種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