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
Posted By 呈晏 On 十二月 2, 2006 @ 10:15 am In 數位化課程 | No Comments
色彩管理實務工作坊(北區)
時間:95年12月5日(週二)至12月7日(週四)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地下室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協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系
95年12月5日(週二)
時間 |
議程 |
9:00 ~ 9:40 |
報到 |
9:40 ~ 10:00 |
開幕致詞 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持人 林富士先生 |
10:00 ~ 12:00 |
Session 1故宮色彩管理作業示範 主持人:王耀庭 處長 議題:故宮數位攝影系統建置與色彩管理實務─器物與書畫 講師: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張志光先生 書畫處 陳泳任先生 |
12:00 ~ 13:00 |
午餐 |
13:00 ~ 14:00 |
Session 2色彩校驗 主持人:徐明景 教授 議題一:影像檔案之色彩資訊檢驗 講師: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典藏計畫顧問 郭世隆老師 |
14:00 ~ 15:00 |
議題二:數位相機色彩管理 講師:工業技術研究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 講師:影像品質技術部 胡國瑞先生 |
15:00 ~ 15:20 |
茶敘 |
15:20 ~ 16:10 |
議題三:DataColor ColorVision 校色器家族暨電腦螢幕、印表機校色實務操作講解 講師:永準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黃建雯先生 |
16:10 ~ 17:00 |
議題四:Requirement for graphic arts display 講師:雄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中島賢人先生/張國瑋先生 |
17:00 ~ 17:30 |
交流討論 |
95年12月6日(週三)
時間 |
議程 |
9:30 ~ 10:00 |
報到 |
10:00 ~ 12:00 |
Session 3色彩管理實務操作 主持人 謝顒丞 教授 議題一:色彩管理簡介與實務 講師: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系 謝顒丞 教授 講師:色彩管理實驗室 鄭惠文老師/李汝宥老師 |
12:00 ~ 13:00 |
午餐 |
13:00 ~ 14:00 |
議題二:色彩管理簡介與實務 講師: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系 謝顒丞 教授 講師:色彩管理實驗室 鄭惠文老師/李汝宥老師 |
14:00 ~ 15:00 |
Session 4影音媒體色彩管理實務 主持人:李道明 教授 議題一:影片數位化色彩管理(一) 講師:台灣柯達股份有限公司 楊宏達經理 |
15:00 ~ 15:20 |
茶敘 |
15:20 ~ 16:20 |
議題二:影片數位化色彩管理(二) 講師:台北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宇廣協理 |
16:20 ~ 17:00 |
交流討論 |
95年12月7日(週四)
時間 |
議程 |
9:30 ~ 10:00 |
報到 |
10:00 ~ 12:00 |
Session 5影像擷取端色彩管理流程 主持人:柯維明 老師 議題一:數位攝影色彩管理流程實務 講師: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柯維明老師 講師:深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張錫本經理 |
12:00 ~ 13:00 |
午餐 |
13:00 ~ 14:00 |
議題二:數位相機色彩校正與文物典藏拍攝實務 講師:磁軒資訊媒體行銷有限公司 李鈞先生 |
14:00 ~ 15:00 |
Session 6印刷流程相關色彩管理實務 主持人:陳鴻興 老師 議題一:掃瞄器色彩管理流程實務 講師:吉順隆數位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遠華總監 |
15:00 ~ 16:00 |
議題二:印刷輸出色彩管理 講師:財團法人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研究發展組 張世錩組長 |
16:00 ~ 16:20 |
茶敘 |
16:20 ~ 17:00 |
交流討論 |
17:00 |
賦歸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色彩管理實務工作坊會議紀錄
時間:民國95年12月05日(星期二) 9:40~17: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地下室
與會人數:60人
紀錄:蔡幸真
Session 1 故宮色彩管理作業示範 主持人:王耀庭 處長
議題:故宮數位攝影系統建置與色彩管理實務—器物與書畫
講師:張志光 先生(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
陳泳任 先生(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問一:請張先生就最後結語部份的「針對使用目的選用色彩空間」詳細說明。
張志光:這個部份其實並不複雜,假使今天有一個影像檔要印刷,如果已經有廠商的ICC Profile,就可以先拿廠商的ICC Profile處理好再送印刷廠,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使用Adobe RGB送去,印刷廠也許還要另行處理,而處理過後可能就不是你要的。現在Photoshop有模擬數位打樣的功能,也就是軟式打樣,如果有廠商的ICC Profile,就先轉好,在自己的螢幕上看是不是你要的感覺,並且調好再拿給它。同樣地,如果是輸出燈箱片的話,就可以先詢問輸出燈箱片的廠商是否有他們的ICC Profile。這也就是說,要根據最終的使用目的,譬如說製作、出版等,去決定選用的色彩空間。
問二:請教陳先生,印刷前是否有針對宣紙偏黃的部份作調校?
陳泳任:我們會根據典藏品本身的情況去作典藏,不會因為宣紙偏黃或是彩度偏低而去調校,也就是還原典藏品原來的色彩,與商業使用上經常會希望印出來或拍出來高於原件的價值的作法有所不同。
問三:故宮的數位化分委外正片掃描跟自製數位攝影,此兩種工作的進行是否會產生牴觸,譬如品質要求不同,或是有所重複的情形?
陳泳任:目前書畫處只針對大小為100×150公分以下的物件作數位攝影,大於此尺寸的畫作,才由故宮出版組攝影室的老師傅拍成正片,請廠商進行正片掃描,因此兩者拍的物品不會重複。品質控管的部份,數位攝影的部份就是由書畫處這邊來控管,掃描的部份首先應該是交由廠商,由廠商那邊來看是否符合一定品質或是ISO標準,故宮這邊驗收的時候也是要再檢查,影像檔是否符合符合正片的顏色,我們也會做打樣,並檢查正片、打樣跟影像檔三者的品質是否一致。
張志光:補充器物處的作法,在掃描打樣的部份跟器物處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器物處是做全面數位化,委外掃描的部份是由出版組針對已經拍成正片的部份去掃描,只有要展覽的藏品,才會在數位典藏計畫之外,另外提件去拍攝,但數量不多,大部份還是由器物處作數位拍攝。有關正片品質的部份,應該由出版組來回答會比較好,我們是因為數位典藏的關係,才會在書畫處和器物處的攝影棚內建一套系統來進行數位攝影。正片掃描的部份應該已經進行得差不多了,只有少部份為了展覽去拍的才可能去作委外掃描,因此數量會比較少。
問四:提出一點建議,故宮典藏國家重要國寶,文物的保護需以最高標準,投入更多時間與金錢也是應該的,需小心不要為了抄捷徑而傷及國寶,譬如說目前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用閃光燈對文物的害處為何,就認為沒有使用冷光燈的必要。
王耀庭:以我在故宮服務三十年的經驗,故宮最關心的確實是文物的安全,無論在展覽或是其他用途上,都特別強調文物的保護。現在確實也有聽過很多科學檢驗,譬如為了鑑定紙張而把紙剪一塊來燃燒,這是絕對不行的。所以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會以文物安全為主要考量。謝謝你的關心。
問五:既然已經提件拍攝,在拍平面影像的同時,是否也有同時拍動態影像?目前在台灣較不易取得故宮的動態影像,建議也可一併進行動態影像的數位化。
王耀庭:故宮對於出版有一定的規定,我本身不是這方面的一級主管,無法代為回答,但我們會把此提案向出版組提出。能否將平面與動態影像的數位化畢其功於一役,在實務上可能有問題,也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地方。如果有任何建議,其實也可以直接向故宮提出。
Session 2 色彩校驗 主持人:徐明景 教授
議題一:影像檔案之色彩資訊檢驗
講師:郭世隆 老師(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典藏顧問)
問一:Pixel如果不跟單位或輸出、輸入作結合時,代表的是什麼意義?不知dpi跟ppi之間的關係為何,有人說輸入端用ppi,輸出端用dpi,但也有人說輸出端也是講ppi, 像我們說300dpi,據我了解是輸出的時候300dpi,或者說換算成lpi時換算倍率為1.26或是1.5,到底在數位典藏時應如何正確使用名詞,才能達到好的溝通,不會大家都講dpi但是指的是不同的事情?
郭世隆:在輸入端用ppi是比較正確的,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觀念就是每一個英吋多少點,應該是比較正確的。
問二:是否DeltaE 越小就越好?中國書畫中有許多的特別色,不論是導表只有六個顏色,或是SG導表有一百多個顏色,甚至ECI的導表有一千多種顏色,可能都有沒有辦法代表畫中任何一個顏色,我們是可以確定跟隨物件拍攝的導表裡一百或一千個顏色都是正確的,但它們都無法代表任何一個畫中的顏色,那麼我們如何確定拍下來的東西顏色是正確的?
郭世隆:是否小的DeltaE 就正確,那不一定。只能說是相對性的,DeltaE=3一定比DeltaE=5好?沒那麼一定,是否3.2比3.5好?也不一定。這牽涉到樣本,還有DeltaE=1 還不能包含人眼對於色差的認知,所以說這個座標還不是百分百的,因此也不能很絕對地說好與不好,只能說是相對性的。另外說明一點,我的工作環境只有兩個研究生,我也不在那裡工作,一週只見一兩次,因此我選擇在有限的資源中把事情完成,以校短的時間處理大量資料,與故宮人力可以負擔的細緻度不同。
徐明景:我們上星期才遇到一個狀況,在導表下方有灰階的部份,導表的ab幾乎都是等於0,但實際上是偏色的,這也是將來大家會遇到的狀況,導表作得完美,但是顏色還是有落差。在學理上有個說法可以解釋,因為我們使用的Sensor,包括數位相機與底片的頻譜特性,對於導表的材質與典藏品的材質在頻譜上是不一樣的,假如直接用分光頻譜儀去量測,可能會產生一種同色異譜的現象,而如果當條件不是產生同色異譜的現象時,那麼會得到不同的顏色,所以如果導表與典藏品的材質相同,問題是比較小的。以我在台中國立美術館的經驗,與典藏組人員、陳春雄等印刷的老前輩,和攝影的莊明景老師等人討論的結果,結論是,假設典藏品的材質很特別,也就是導表與典藏品差異很大的時候,導表可以提供一開始的參考數值,在資源與時間有限,不允許作後續調教時,把符合導表做對了,可以有一定的量化標準作參考。但如果要求非常高,後續仍需要人力進行調整,進行修正。但較為科學的作法,是如美國RAT正在做的,用頻譜的方式,同樣的方式日本千葉大學的山宅教授也在做。折衷的辦法,在現階段給各位的建議是,拿三個導表裡數值最小的時候,顏色在視覺上還不會差太遠的,可能用那個導表。
郭世隆:我同意數據對不代表完全對,如果以我的情況必須短時間作大量的數位化,那樣的方式還是可以用DeltaE去做。但是如果你要做輸出或多媒體讓人家看的話,那一段稱為複製,可以加入自己的喜好。DeltaE94的平均是4.59,最大是7.74,是一個複製端,其實在不曉得原稿的狀態下,可以把複製作得好看,這是典藏與複製的差別。
徐明景:用DeltaE來做,DeltaE94是1994年提出來的,後來還有一個2000的,那是CIE定的。今天在中研院這樣的場合我想提出來,我們在典藏的同時,可以慢慢發展研究的能力,各單位典藏得標的有所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考量,剛剛也提到文建會的標準規範,可是我覺得規範是可以討論的。譬如剛剛我們提到300dpi,可以曉得指的是輸出的時候300dpi,但是沒有提到輸入的時候應該如何設定相對的大小,同樣是300dpi,不同的底片尺寸,得到的檔案大小是不一樣的,或許應該隨著不同的尺寸設定不同的解析度、ppi。至於ppi與dpi的定義,坊間有許多書可參考,舉一個簡單的講法,我們會說印表機的解析度是多少dpi,但沒有人會講螢幕或是數位相機是多少dpi,都是講多少畫素,也就是ppi的pixel,所以說輸出端印表機講dot,輸入端講pixel,已經是通則了。
問三:是否可能用數位相機來檢索色彩?就是說有原件與複製擺在一起,用數位相機來作檢索,來了解顏色精確度?
郭世隆:我只能說有這樣的作研究,但是實際發展的情況為何我不是很清楚。
議題二:數位相機色彩管理
講師:胡國瑞 先生(工業技術研究院影像顯示科技中心 影像品質技術部)
問一:第50頁的地方有提到DeltaE的比對,而我們拍出來是RGB,要如何轉為LAB?轉換引擎是Microsoft或是Adobe,轉出來的LAB是否有差別?
胡國瑞:一般數位相機出場時都會假設是sRGB,有一定的轉換公式,如果不是sRGB就無解,除非另外作色彩校正,那就必須把它的轉換模型找出來。Microsoft跟Adobe的白點位置不一樣,只要固定用其中一個,譬如這次相機用Adobe的,另外一台相機拍的也是用Adobe,那就沒有問題。因為我們這邊會跟PR650作比對,假如是Adobe的,就會作一個光源調整,把白點轉移到那一點。
問二:最後你提到色彩校正與喜好色,不知在數位典藏時,應如何在喜好色與還原色彩間取得平衡?“好看”應如何量化?
胡國瑞:數位典藏重要的是真實,但準不一定好看,喜好色的部份是針對人眼的部份作調整。數位典藏可以還原原件色彩,只是在顯示時可以調整成人眼覺得好看,但不一定求準確。至於好看的定義如何量化,我們有作人因工程,找過很多人來看,在去作調整。
徐明景:這就是所謂的psychophysics心理物理分析,在學理上是存在的,就是找一萬個人來測,就可以得到一個平均值。但話說回來,上一節提到導表的落差,指的是複製品與原件有差異,這個差異與喜好無關,而是色相上有差異,仍是回復到數位典藏傳真的目的,跟胡先生提到的喜好色有所不同,通常是把產品的顏色調得更有賣像有所不同,數位典藏還是要回歸原件複製。
胡國瑞:剛剛在投影片有提到,是先校正完,首先一定要作到正確,然後如果顯示的時候要好看,再去針對人眼的部份去作調整。
問三:通常我們training set會用SG導表,testing set會用Macbeth Color Checker 24色去作,從你的經驗,為什麼SG導表對你來說是不好的?
胡國瑞:我本身是針對ColorDEC、Color Check、IT8這個部份我們不要用,但是在印刷的部份,徐教授剛剛提到的導表我是沒有用過,但其實在作線性回歸時,training bse越多,轉換矩陣會越準,因為顏色都有納進來的時候,找它的線性回歸,它出來的值一定會包含在這裡面的最小,所以需要很多顏色來作training。如果是24色的話,真得有用的只有18個,因為其中六個是灰階,沒有用。在數位相機也是這樣用,因為training base要多一點,所以我們用所謂的IT8 140幾,這樣做的話,矩陣是3×9,DeltaE可以到2以下,或是2點多,可以達到這個精確度,在數位典藏的DeltaLAB的精確度可以達到1左右。如果DeltaLAB是8bit的話,誤差差不多是1, 1點多,要做到0.5的話,8bit根本不夠,可能要10bit才夠。
徐明景:其實現在很多單位用RAW檔,直接就是12bit以上,現在的數位相機是這樣。
問四:你現在用的是IT8的導表,但IT8是相紙,有沒有考慮炫光的困擾?
胡國瑞:我們材質用的是霧面的,就不會有炫光。再來是光源,只要不要直接對著90度,只要側著擺,就可以盡量避免炫光。拍攝前我們也會去量,用灰卡去量架設的光度,看他均勻度夠不夠。
議題三:DataColor ColorVision 校色器家族暨電腦螢幕、印表機校色實務操作講解
講師:黃建雯 先生(永準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問一:用ColorFacts校色一次要多久時間?
黃建雯 :平均一台需要3-4個小時,但可以校正到很精準。我校過最快可以到20分鐘,但平均要3小時。
問二:除了螢幕的部份,是否有建議的顯示卡?
黃建雯:我剛剛提到的主要是針對螢幕硬體的部份作調整,而非針對驅動程式。所以在選擇螢幕的時候,最好是選擇RGB可以做調整的,譬如有些螢幕雖然說RGB可以作調整,但其實是綠色的部份會被鎖住,就盡量不要去選它。顯示卡是見仁見智,現在顯示卡分為NCR與Nvidia兩大機構,各有各的優點,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顯示卡好不好其實沒有差別,會根據那個值去作校正,有差異的部份主要還是螢幕的部份。
議題四:Requirement for graphic arts display
講師:中島賢人 先生(雄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問一:像這樣的螢幕有沒有使用年限跟多久校色一次?
答:標準依照面板廠給我們資訊,是三萬小時,調校時間大約是5-10分鐘。有一種數值是2000個小時校正一次,但如果工作上不妨礙,每天調教更可以確保工作的穩定。
交流討論
張志光:我之前在技術研發分項的研討會已經有發表過跟影像品質有關的議題,很高興在第五年有特別針對色彩品質的討論。事實上,不同文物有不同的影像需求,尤其像書畫,包括階調的複製、色彩的複製都要求很高,但是動植物就比較不需要,尤其像動物,可能拍它都來不及,也不太可能去擺色彩導表,對於不同文物可以有不同的彩需求,提供給內容發展分項,在二期規劃時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思考。
郭世隆:我在數位典藏的經驗只一年而已,我以印刷、數位打樣的觀念來做,還是認為源頭的色彩檔案正確最重要,後來要怎麼呈現、複製都可以再調整。今天提供我自己的工作經驗跟大家交流。
胡國瑞:我們數位相機的應用主要偏重在工業、民生使用,但在數位典藏有更高的要求,可能要朝multi space可以多作琢磨,目前有在開發的只有學校,業界是幾乎沒有在做,應該還是會朝這個方向走下去。
黃正雯:除了靜態影像的色彩校正,動態影像的色彩校正也是未來的趨勢,ColorVision的產品在世界知名的,希望大家都能支持它。
中島賢人:我們的產品在技術上位居領先地位 ,只要有我們能夠改進之處、希望增加的功能,都可以給我們建議。
問一:請問Ezio螢幕如果工廠設定時已經調整過了,但我們如果用便宜的設備作校正,如何回歸原來的設定?
中島賢人:所有市面上的sensor都無法處理螢幕暗部的色調,我們相信原廠的設定會被留住。
答:我們出廠的時候每一台的gamma值都是完美的直線,你如果改成1.8,還是漂亮的直線,不會有影響。
問二:請問你們在出場校正的時候做了幾條,比如說Gamma只做2.2嗎,還是每一條都有做?
答:Gamma 2.2的直線,如果你用像EyeOne那樣的sensor改成1.8的話,還是漂亮的直線。
郭世隆:我以一個使用者的觀點補充一下我們怎麼用它,我用ColorEdge時,我不做調叫,只做profile。
徐明景:整理一下,螢幕的校正可以分為硬體的校正與軟體的校正,軟體的部份是ColorSync,就像郭老師講的,把硬體的特性記錄下來,如果是自己把2.2改成1.8的話,如果硬體動不到,那該怎麼辦?但剛剛看起來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剛剛在演講中有提到他們有做一個12bit的chip set,除非你可以去寫一個chip set,不然你不能去改它。只能照郭老師說的,把它的特性記錄下來。就像開賓士車,它不會希望你去動到原廠的設定。
問三:請胡先生給我們建議,如果做數位典藏時銳利度不好,可以用什麼方式看出來?如果說顏色可以用DeltaE來判斷,請問銳利度有沒有DeltaE?
胡國瑞:可以去拍有條碼的東西來看,就可以知道銳利度好不好。
問四:各位在使用上有多少是用閃光燈拍,還是用冷光燈?對於古物用閃光燈是否對古物有很大的傷害,請張志光先生補充。
張志光:根據我目前看到國外的報導,這還是很有爭議,許多國外的攝影師都覺得用閃光燈比較好,甚至有人用HMI這樣的熱源燈,國外有一些博物館還是很堅持用冷光燈,但有一些採比較開放的態度,譬如RIT。美國的某一個美術館甚至是用EyeOne直接去量油畫,這在台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此與文物保存的態度有關。故宮是採取比較嚴格的標準,雖然有些人認為閃光燈的罩盃可以濾掉紫外線,我們未來應該還會去做此研究。有關Gamma值的部份,有關ISO3664標準,我早在92年,他是建議我們gamma設定在2.2,色溫6500k,如果要做軟式打樣,可能才會做Gamma 1.8色溫D50。如果是典藏的話,他們還是建議用Gamma2.2,6500K,即使是apple也是建議用Gamma2.2。
問五:各位覺得有什麼方式是可以做色彩管理最好的?有什麼設備是可以包含在wish list裡的?
中島賢人:除了螢幕支援外,還要有色彩管理與校正等更多功能會比較好。
黃建雯:我會希望色彩管理的設備在使用上是簡單、容易、明瞭。從靜態影像到動態影像的校正是不一樣的,如果世界能夠一統,以越簡單的方式來做色彩管理是最好。
胡國瑞:跨媒體的東西就會需要色彩管理,以我目前接觸到的業界或製造商對於跨媒體的色彩管理,譬如IC Profile推了很多年,但實際在用的不多。以數位典藏如果可以遵從同樣的ISO標準,到時候不管是什麼媒體進去,出來的結果也會一樣。
郭世隆:我要一個多於三個channel的輸入設備,我很努力地做到1.3,如果再給我一個channel可以做到2,6個channel可以做到0.9。
張志光:價值800萬的jumble scan的multi scanner,據我所知這台的色彩豐富度可以到90-100%,相信如果3個channel全開可以到100%,這是歐洲在作數位典藏時在巴黎用的機器。以顯示的話ezio DC230目前號稱可以呈現AdobeRGB 998。輸出的部份,國外有許多博物館如哈佛,是用富士有一台是可以直接輸出打樣。
徐明景:作個總結,數位典藏最後是要給人看的,儀器是一個輔助設備,如果沒有校正好,正確的使用,做出來的可能會是錯的。有在線場操作的時候,除了用高精密的儀器,還需要人去判斷,究竟顏色是否正確。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色彩管理實務工作坊會議紀錄
時間:民國95年12月07日(星期四) 9:30~17: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地下室
與會人數:60人
紀錄:劉涵英
n Session 5 影像擷取端色彩管理流程 主持人:柯維明 老師
n 議題一:數位攝影色彩管理流程實務
講師: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 柯維明老師
深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張錫本經理
問一:同樣是SG的導卡,現在有三種方式可以得到profile,但三種方式做出來,套上去在photoshop看起來都不一樣。
張錫本:Profile準不準和你所購買的軟體等級有關係。這是我們所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其實真正的技術在於將燈光等等調整好,將層次拍得完美。
n 議題二:數位相機色彩校正與文物典藏拍攝實務
講師:磁軒資訊媒體行銷有限公司 李鈞先生
問一:請問一下,您剛剛說用真空吸板去吸書畫,那有的畫作比較脆弱,使用壓條不是會讓它損傷嗎?
李鈞:那樣子適合軌道式的掃描攝影。壓條一定會傷到它。現在有很多設備可以處理這樣的問題,其中最有處理這類文物經驗的是大英博物館。
問二:剛剛您說ICC的色溫標準是5000度K,但大部份螢幕是使用6500K?
李鈞:經過測量,在5000K,R、G、B呈現的波長最接近。也許你對這樣的標準不習慣,但這是必需要遵守的標準,否則就沒有標準了。
問三:在拍攝器物方面,燈光該如何配置?
李鈞:一開始我會像拍身份證照一樣,用平均光,基本上還是45度去拍。主要看你器物的造型決定。重點是不可有嚴重的陰影,因為器物可能會有研究需求,必須要能夠讓研究人員看得很清楚。
n Session 6印刷流程相關色彩管理實務 主持人:陳鴻興 老師
n 議題一:掃瞄器色彩管理流程實務
講師:吉順隆數位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遠華總監
問一:究竟何謂「色溫標準的環境」?
王遠華:我這三天聽下來的感覺是,我們連一個單純的螢幕色溫都沒有標準化。第一天的時候有人說,我們的monitor應該要設6500度K,攝影是5500K。到了第二天的時候有人說營幕還是設6500K,攝影是5000K。到了今天早上,張經理又說螢幕色溫最好是5000K。大家都有不同標準。我現在想到一個問題。5000度K是國際色彩組織所訂定的一個標準,那既然色溫標準是5000K,攝影也是,打樣也是,那麼為什麼營幕要設6500度K呢?
陳鴻興:因為需求不同。5000度K是一個標準,拍起來顏色會非常準確。但拍攝時或是觀看螢幕時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說拍人的時候,如果要臉色看起來比較紅潤,那麼就不能用標準的色溫。因此應該要視需求而做調整。
問二:所以在校色的時候我們的螢幕究竟應該要設多少?
陳鴻興:還是看你要拍什麼來決定。印刷跟照像我建議你調5000。調5000的時候可以保證你螢幕的白跟印刷照相時的白是一樣的。
n 議題二:印刷輸出色彩管理
講師:財團法人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研究發展組 張世錩組長
無問答
n 交流討論
柯維明:剛才我在外面和各位同好聊了一下。經過這三天的課程,很多人都覺得還是聽得一頭霧水。但開始做總比沒有開始的好。經過這三天的課程之後,希望大家可以回去思考該由哪裡開始著手。剛才在攝影的部分李大師也說過,德國的博物館設置了兩千萬的設備,而我們卻沒有這樣的設備。設備不同拍出來的品質也不同。因此做事的態度要就要非常嚴謹。
李鈞:建立一個所謂標準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攝影方面,攝影師對於顏色的正確度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責任。剩下的則是所謂的分色,後端的影像製作,印刷等工作。從前我們總認為印刷廠可以修改顏色,現在必須把這種思維丟開。攝影師必需快點進入狀況,了解在攝影時哪些環節會影響顏色,並一一地去克服。不要再把責任丟給分色,印刷,或輸出的單位,這樣對他們是不公平的。第二點,色彩管理沒有像各位想像的如此困難,而是像爬樓梯一樣一步步上去。首先,將螢幕的條件改進過來,不管你習不習慣那個標準的顏色和亮度,用眼睛慢慢去適應。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但如果這個經驗是錯誤的循環,那等於是沒有。按照你的財力,首先要建立起相對於ICC所要求的環境。例如電源是否穩壓,有沒有接地,還有燈管的選擇,經由這些調整,你的monitor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果經費允許,再進一步要求螢幕的優劣等。相信假以時日你的經驗就會變得很正確。
柯維明:目前台灣的攝影環境、經費等,和國外比較起來非常小兒科。連故宮這樣國家最高等級的典藏單位,使用的設備器材還有攝影標準,在李大師眼中都等級不夠。這也是國內需要改進的地方。
問一:我是衝著故宮這兩個字才進來這個座談會,但我覺得非常的失望。在規模上可能必須乘以二十倍的經費才行。另外,在故宮的編制人員方面,居然沒有配置製版廠的人員,這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另外我想問一個問題。我之前拍了一張刺繡,但出現很多墨紋。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李鈞:這是偏光的問題,這是物理現象。要用好的偏光鏡。
徐明景:這種現象只有在數位相機拍很細的紋路的時候才會出現。最簡單的方法是換一個角度,但如果花紋很密,角度就怎麼調都不對,這時候最簡單的方式可能就是用傳統相機拍。
李鈞:這是物理現象,如果用電子快門情況會比較好。
徐明景:我所知道故宮的情況是這樣子。他們最大的壓力來自立法院。立法院要看到績效,而他們所謂的績效是用數字管理的。他不會看到你這一張照片解析度多大品質多高,他的數字管理是你一年要交出多少張數位檔案。也許數位典藏偶爾應該為這些大官開一場預算編列的研習會。這是執行者,管理者和規劃者之間的差異。所以故宮在執行上是有困難之處。我們應該要像國外一樣,用研究的精神去進行典藏。
李鈞:我覺得數位典藏的規格有些要慎重考慮修改。我们複製的定義就是1:1,原畫多大,他的標準就是跟他一樣大,因為這是複製不是創造。多大的東西,需要多少MB,在多少dpi之下,這都是有公式的。現在的狀況是,不管原件多大,一律用100MB,600dpi,我覺得這很滑稽。
徐明景:剛剛說到規格的問題。事實上以前數位典藏的檔案是CMYK,現在有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因為這個CMYK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就是ISO認定的CMYK,如果不是的話就麻煩了,因為都已經典藏了。
問二:我本身在故宮器物處擔任攝影師。我想請問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器物本身由於形狀的不同,打光的問題非常複雜。如果要讓器物整個燈光都打勻,讓研究人員全部都看得狠清楚,這時候器物本身的光線是均勻的,但拍攝出來的這一張2D照片就不會是整個畫面的光線都均勻。這跟書畫是不同的。在色彩管理方面,我們在拍攝的畫面上一定會放色彩導表,那麼在放置的位置上是否有要注意的地方?因為通常它放置的位置不會是在器物上,但我們關注的東西卻是器物本身。那麼在器物本身燈光勻而四周卻不勻的狀況下,導表的光線也不均勻,那麼這樣有意義嗎?
李鈞:與其這樣還不如放一張灰卡。你放置的位置應該是在後製的時候最亮的部位有細節的。如果是RGB就是最亮的地方,CMYK就是最暗的地方你希望他層次很分明的。印刷是一比四,四個光圈內才印的出來。所以應該要有很多排燈,全面性地照亮所有細節,讓她照度能夠更大。我們台灣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照相機最重要。其實是燈光最重要。
王遠華:目前技術都很成熟了,所以在掃描上應該跟原底片不會差很多。但由於預算跟時間的壓力,往往在輸出的成品上沒有辦法很完善。除了在經費的審查上應該要更審慎之外,其實最後影像的處理應該要要求到藝術或是精神的層次,而不單單只是色彩管理的問題了。
Article printed from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URL to article: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883
Click here to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