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發表: 2009-09-21, 點閱: 54,050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壹、 引言

 

一、 緣起

 

攝影發明至今已有快二百年歷史了,從最早的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 1765-1833)在實驗室中製成第一張可以攝影成像的圖片,至法國人畫家達蓋爾(Louis J M Daguerre 1789–1851)成功的發明攝影技術,也就是「達蓋爾照相術」,迄今,攝影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與人們的關係也更顯的密不可分。

 

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基礎上的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佈建立國家資訊基本建設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跟進,因而大力地推動了網路技術的發展,使網路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互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儼然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

 

由於各種資訊和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知識的保存與訊息的交換方式也逐漸朝向數位和網際網路的形式發展,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知識的管理、傳承及儲存方式與媒介,也產生革命性的改變。為了順應這種趨勢,台灣自1980年代起,各個公、私單位即陸續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建置數位資料庫。

 

除了順應訊息交換的趨勢以外,許多珍貴藏品物件,不論是文書、器物、正片、檔案、聲音、照片等,這些早期調查人員所蒐集的典藏品因時間久遠且多次裝箱搬運遷徙,物件早已呈現老化而捲曲,再加上諸如破損、褪色、蟲蛀、霉斑水漬等問題,物件狀況急劇惡化。雖然儲放空間不良的問題在委由博物館專業庫房管理後已完全解決,但這些物件在未來仍禁不起大量使用者重複翻閱與使用;然而若以保護物件為由而嚴苛設限使用者查詢的次數與閱覽的時空條件(只能在特定區域與時間內進行查詢),則又與典藏物件所欲達到的教育與研究目的相違背。數位典藏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極佳途徑,將舊有藏品內容及影像以數位化的方式保存下來,並且將藏品資料內容以及影像圖檔,有系統地建入資料庫中,使用者在網路上得以瀏覽典藏品影像內容,並仔細閱讀該典藏品的說明資訊,大大拓展使用者利用的機會與條件,另一方面原始物件也無須再因參觀、觸摸而被頻繁搬動,更能有效延緩其老化、毀損的速率,更以另一種媒材方式呈現和保存藏品資料[1]

 

在這一波趨勢裡,為了更有效地推動國內的數位化工作,自民國九十一年以來國科會所支持、主導的便有「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等。

 

而投入數位化工作的單位,並非每個單位的工作人員,都是這麼瞭解數位化的工作,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藏品,卻苦無依循之標準與目標,如此一來,可能造成數位化成果不如預期,數位檔無法再利用等問題,故乃希望藉由此份報告,分析整理早期投入進行數位化工作的單位之相片類數位化工作流程,提供給目前正在進行數位化,或著手準備進行數位化的計畫單位一些參考。

 

 

二、 參考標準與撰寫目的

 

在眾多藏品中,挑選影像(相片)物件先進行數位化參考標準的分析與整理的原因為:

 

(一)藏品數量較多

在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之主題小組內資料類型中,相片類型的典藏品,所佔的比重較大,是為大宗資料,而同類型的藏品也會因分屬不同主題,而有些許不同的詮釋方式,本份報告主要的資料依循生活與文化主題小組內的相片類藏品,並以其主題項下人類學主題工作組為範例詳見表1-1: 

表1-1、人類學組擁有相片類藏品單位(94年)

計畫單位

藏品類型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田野照片影像資料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田野照片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田野照片

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

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影像資料

真理大學

馬偕相片等相關影像資料

屏東科技大學

傳統古農具及作業相關影像資料

國立台灣博物館

台灣原住民早期民族學照片

國立台灣博物館

東南亞/大洋洲早期民族學照片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石滬影像

資料來源: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彙整。

 

奠定在這樣龐大的資料量下,故本文將選擇相片類的藏品先進行分析研究。

 

(二)較容易著手進行

相片數位化工作與其他藏品相較之下,除了藏品最豐富之外,亦相較於其他類型藏品的數位化工作較少需要繁雜的原件修復的工作,例如檔案文書類的裱褙、考古原件的清洗與修復,所以相片類的藏品多半為計畫選擇優先進行數位化的藏品類型。就資訊接受度而言,圖像影音資料也比文字資料更容易地被大眾所接受與推廣應用。對於研究學者而言,照片本身,保存了相當多的內容資訊,照片數位化進行的越快,參考研究資料也就越豐富。基於這些考量,選擇優先整理分析相片類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此份參考標準是針對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照片、早期生活紀錄的老照片與部分的檔案照片等,進行整合分析,希望能對整個數位化的工作流程與每個工作環節,例如數位檔的檔案規格、數位化工作使用設備、數位化工作進行流程,與資料保存等相關的問題,提供一些基本之標準。

 

三、 相片類藏品介紹與照片定義

攝影類型藏品的基本組成包含了:「最終影像材質」、「黏著劑」(而前兩者混合而成–感光劑)與「片基」。「最終影像材質」是指顯現影像的主要成分。「最終影像材質」與「黏著劑」混合而成「感光劑」,使影像顯現在片基上。「片基」大多使用塑膠片與紙片兩種,而塑膠片基多為負片使用,紙片基則為照片類使用較多。

早期的相片類藏品,由於產生於不同時期、不同影像發展階段的緣故,所以相片的大小、種類均不相同,且同一時期,不同的生產廠牌,所生產的相片規格與尺寸也略有差異,不同類型的相片,所選擇數位化的方式與設備技術也略有不同。大抵來說,目前典藏單位所典藏的相片類型大多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 負片〈底片〉:以聚酯或纖維素醋酸為基底的底片,乃一般沿用至今的35mm膠卷式底片,但尺寸略有不同。負片第一次沖洗出來時為互補顏色,和真實色彩有極大的差距,故不能直接觀賞,必需另外沖洗成照片後才能觀賞。

 

(二) 乾版負片:基底材質為玻璃的底片,通稱為「乾板」,由於以易碎的玻璃為基底,如果處理不當,就很容易碎裂或破掉,數量較少,目前擁有這類型的典藏單位為台大人類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

 

(三) 正片:即一般俗稱的「幻燈片」,正片的好處在於可以真實地記錄拍攝當時的狀況,燈光片或是其他特殊片,不在此列。正片沖洗出來後,軟片上的影像和實際上的影像顏色相同,無需再進一步沖洗就可以觀賞。觀賞時通常需要放大或投射器材,例如幻燈機,所以正片通常稱為「幻燈片」,但實際上正片沖洗出來的才是「幻燈片」,還沒沖洗的原件應稱為正片。

 

(四) 照片:使用感光相紙顯影,分黑白和彩色相紙,經過層層藥水的浸泡而顯像,早期多用手工沖洗,現在多為機器自動沖洗。目前的快速沖印系統,稱為銀鹽系統,使用機器處理,顯像過程是一種化學反應,簡單的沖印過程為相紙曝光→強鹼顯影→強酸定影。本文所要介紹的照片數位化參考標準流程,是為第四項,使用感光相紙顯影的照片。


<回 到 目 錄>

 

[1] 黃宛瑜、蔡淑韻,〈史語所「民族學調查照片資料庫」後設資料之擬定〉,收錄於《人類學知識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研討會》,2004年5月。

 

 









Download: 照片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本下載  照片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本下載 (5.6 MB, 6,580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1 votes, average: 5 out of 5)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