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指南, 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 數位攝影 發表: 2009-09-21, 點閱: 56,194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數位化的基本條件,以不傷害藏品原件為原則,並以原藏品忠實呈現為數位化的基本要求,達到數位典藏高畫質、高品質的影像製作。
前置作業準備規劃完成後,接下來就是要實際進行數位化的工作。進行照片數位化工作時,都必須戴上無麻的棉手套處理原件,且手套的質地須細膩,因為不論是凝膠、膠棉還是蛋白的顯影層,都很容易受到指印或騷刮的機械傷害,而且手套還可防止手上油脂或汗水侵蝕照片原件,並可隔絕汗水的溼度對照片的影響。除了手套外,還需佩戴口罩,可防止吸入粉塵或口水噴沾。裝備完成後,向庫房管理人員申請提借原件並簽收,藏品原件提借必須建立提借清單,清單內容包括數位化物件領取與歸還時的登錄、清點、簽收、核對等相關文書作業及注意事項。由於各典藏單位對於文物的保存狀況不一,必須針對提取原件了解其保存狀況,若有損傷或特殊狀況必須將之清楚記載在清單上。提件完成後,仔細清點每次欲數位化的原件與清單,準備進行照片數位化。
圖4-1、進入庫房取件前,須黏除鞋底灰塵,方可進入,盡量保持庫房乾淨無塵。 |
圖4-2、調件人員基本配備-圍裙、無塵或無酸手套、口罩。[5] |
(一)設備校色:
準備進行數位化前,有個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校色。校色主要是要讓所有與色彩相關的設備可以通過顏色基礎,盡可能達到與元件顏色的一致性。因為螢幕上有許多顏色是無法列印,或是有嚴重的色偏,色彩校正必須是環環相扣的,因為從掃描、螢幕顯示、列印到印刷,每一層轉換步驟都會造成色彩的流失。至於為何會有色彩流失的問題,原因如下:
1. 色彩空間不同-色彩空間不同,對於同一顏色所定義的數值會有差異。譬如在A 色彩空間有一R:56 、G:43、 B:21 的顏色, 同樣的顏色在B 色彩空間卻為R:52 、G:45、 B:28, 如果將A色彩空間的數值質直接對應到B色彩空間,則會出現不同的顏色。
2. 設備的差異-就如同底片一樣,一般都認為富士的軟片較適合拍風景,而柯達的軟片較適合拍人像。這是底片感光乳劑的差異。而掃描設備的CCD就如同感光乳劑,其詮釋顏色的能力也不盡相同。
3. 顯色方式不同-掃描及螢幕都是利用光來產生影像,所以其基本的色彩模式也就是RGB,較接近自然色彩,而列印與印刷都是以油墨來呈現影像,基本是以CMYK四色為基礎來表現色彩,與RGB相比較,較不能完全呈現自然色彩。
為了解決如此紛亂的局面,國際色彩協會(ICC)建立了一套可以共同遵循的標準,使各家廠商所用的色彩系統可以有轉換依據,進而達到色彩管理的目的。它的作業原理如下:當兩個不同國籍的人要互相溝通時,必須要有懂雙方的語言的人來翻譯,才能使意思正確的傳達。同樣的,當兩個不同的色彩空間必須互相配合時,也必須要有一個能同時詮釋兩個色彩空間的另一個色彩空間。而這一個色彩空間就必須具備能詮釋所有色彩空間的能力,也就是它能表現的顏色要能涵蓋所有各種色彩空間所定義的顏色。CIE Lab色彩模型具備了此一要素。
由於CIE Lab 色彩模型的色域可以涵蓋各種色彩空間,所以各種色彩空間的各種顏色可以在CIE Lab色彩模型裏找到對應的顏色。因此只要CIE Lab色彩模型固定不動,即使兩個色彩空間對同一顏色的定義不一樣,藉著CIE Lab色彩模型的顏色,兩個色彩空間就可以將各自定義的同一顏色連結起來。從以上的說明可以得知,各色彩空間與CIE Lab色彩模型之間的顏色對應關係是兩個不同色彩空間溝通的關鍵。這個記錄對應關係的東西就是所謂的色彩描述檔(ICC Profile)。
但是,有了色彩描述檔(ICC Profile)後,也無法立即解決所有問題,不同的色彩空間,其色域不一樣,各自能定義的數量就不一樣了。當A色彩空間裏的顏色在B色彩空間找不到時,就只能找一個最相近的顏色來代替,這就是色彩轉換。任何一種的轉換方式都不是絕對完美,只要色彩轉換一次,顏色的資訊就可能會產生損失。[6]
所以校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數位檔的顏色在電腦螢幕、掃描器與輸出設備上盡量一致,以使原件在掃描時的狀況,充分加以保留,使未來的使用者閱讀到此份數位檔時,可以完全取得和原件完全相同的資訊,並且充分了解掃描當時的原件保存狀況。
(二)色彩校正的程序:電腦螢幕校色→數位化設備〈掃描器或數位相機〉校色→ 輸出設備校色〈印表機或印刷機〉。
電腦螢幕校色:電腦螢幕校色要用到一個可以貼在螢幕上的光學儀器,讀取螢幕上特定色塊的顏色值來修正。[7]
1. 數位化設備校色:數位化設備大多為一般平台式掃描器與數位相機,掃描器校色必須用該掃描器專用的校正用色卡,數位相機也是一樣,不同的設備,有不同的校色方式,以及設備特性,必須選用正確的方式與色卡進行校色,才能發揮設備特長。藉由比對理論顏色與實際掃描得到的顏色來作修正。
(1) 一般平台式掃描器,多數使用「IT8.3色卡」,作為校色的基礎。
(2) 數位相機系統則一般使用Gretag Macbeth公司所出產的ColorChecker DC 數位相機校色板與灰卡,若天天使用的話,需1-2年更換一次色卡,原因為色卡常於室光下曝露,色卡之油墨本身會老化造成校色不準。[8]
2. 輸出設備校色:印表機及印刷機也是相同的,必須執行色彩校正才能在可能範圍內得到最佳的輸出品質。
輸出設備校正-數位化後的應用,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 列印:印表機也需執行色彩校正,才能保持輸出的色彩品質一致性,而且所使用的紙張與碳粉或是墨水更換時都必須執行色彩校正的工作。
(2) 印刷:為確保印刷品質與原件相同,印刷機也必須執行色彩校正,但是因為台灣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印刷機並不支援色彩校正,所以實務上執行有其困難。
(3) 網路瀏覽:經過螢幕以及掃描設備的色彩校正後的檔案,可以直接應用在網路瀏覽上。
(三)數位化作業
1. 掃描:
色彩校正完後,依序開始掃描。掃描時,將照片平放掃描平台上,由於照片受溫、濕度和照片本身材質所影響,造成照片正反張力不同,容易影響照片本身不平整,故有些照片平放時,照片本身會有曲度,若非使用上蓋式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掃描的話,就必須使用一些輔助辦法,設法使相片原件平整,例如上壓透明壓克力版或玻璃板,或自行開發之吸氣台。若使用上壓透明壓克力版或玻璃板,不但容易使光在間隔層反射,容易造成色偏;而吸氣台,則可調整利用適當之吸力,將相片平整安置於工作平台上,以進行數位化。(附錄三:吸氣台示範)。
2. 數位翻拍:
對於數量較少的需求或其他特殊需求,可使用數位相機或數位相機加附數位機背翻拍。拍攝時需注意下面幾點:
(1) 必須採用不讓文物有危險性的環境下進行拍攝。
(2) 採用冷光源燈來進行拍攝。由於一般傳統攝影燈具〈指連續光源燈具〉帶有紫外線,為了減少拍攝光源長時間照射照片產生的傷害,採用了無紫外線光,5000K至5500K的冷光源燈來進行拍攝[9]。但是冷光燈源有時無法提供所需的足夠亮度,其間的選擇,是需要每個典藏單位依藏品現況來處理。
(3) 為了便利印刷與打樣稿顏色校對的需求,於拍攝時將基本的色卡、灰卡與數位用之灰卡及尺規,一同放置拍攝畫面內進行拍攝。
(4) 使用測光表調整光的均勻度後,進行光圈與色域空間的一致性確認。
(一)檢查圖檔
在掃描時,一邊掃描,一邊檢視圖檔是否有色偏,或歪斜。掃描完後,比對原件,檢查掃描圖檔品質,注意掃描時的燈光與檢查圖檔的燈光需一致,這樣是為了避免肉眼所造成的色偏。燈光建議最好以接近自然光為準的6500K頻率的燈泡,目前有生產的廠商有菲利浦和日立。另外經日本印刷學會的實驗結果發現,將螢幕設定在6500K的色溫下,經儀器的測量與換算過後,實際上螢幕的呈現即是5000K的色溫環境,因此建議將螢幕色溫設定在6500K下,也就是等於5000K的色溫環境。
(二)圖檔校調
1. 修圖:由於有前步驟的檢查,所以原則上掃描完是不需要修圖的,除非去邊或為使相片細節清楚,而做影像檔微調。但如果原件的細節,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需要較大的亮度才能顯現,那必須考量清楚要以色彩為第一優先,還是以清晰的呈現細節為第一優先。
2. 接圖:若有特殊大張的手工沖洗相片,掃描時須使用同一台掃描器,注意色差,通常彩色照片不宜使用接圖,因為接圖後,色差較明顯,故建議盡量找大型機器去做掃描。
3. 曲度校正:又稱地理性校正,多用於厚書掃描時,使用影像掃描後製軟體,如Book Restorer,將頁面曲度調整拉平。
4. 合邊:若掃描照片時,原件下方有放置裱褙紙,則需裁切影像檔,使其完全符合原件大小。
5. 清析度調整:即銳利化,即上面修圖所提到的,原件的細節,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需要較大的亮度才能顯現,那必須考量清楚要以色彩為第一優先,還是以清晰的呈現細節為第一優先。
6. 其他:為某些特殊需求而調色,例如海報印製等美術設計。
(三)圖檔命名
1. 圖檔校調後,依照命名規則命名,數位檔案命名原則主要包含:
2. 可由檔名辨識此資料是由公立、私立單位或個人所提供;
3. 此命名方式可支援同一物件有多種檔案格式及使用目的;
4. 此命名方式在整個系統中,每一數位資源皆有其唯一之檔名;
5. 檔案名稱與Metadata相結合;
6. 能符合各種網路資源的命名規則
7. 能與國際相關資料的命名方式結合
8. 必須符合下列規則:
(1) 使用「ASCII code」命名
(2) 檔案名稱一律使用半形英文小寫字母及數字構成,不可使用中文或全形
(3) 檔名不可包含下列字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檔名結構與內容說明:
說明:以上五段皆為必備,各段間以“-”(dash) 作為分隔符號。[10]
另列台灣大學圖書館之照片檔案命名規範於附錄四。
(四) 轉檔
數位檔命名完成後,批次轉存為所需之格式,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參與單位,分析整理出下面的數位檔解析度建議規範:
表4-1、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數位化技術規範
數位檔種類 |
數位檔規格 |
超高品質格式 (永久保存用) |
R.G.B 24bit(全彩)400~6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200 ~ 300 線(高解析度印刷); 適用原稿種類 – 對品質的要求非常精細之原稿、物件; 檔案大小 – 100 MB(A4,600dpi)以上。 |
高品質格式 (商務、出版等加值應用) |
R.G.B 24bit(全彩)3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175線(圖片印刷品質); 檔案大小 - 25MB(A4,300dpi)以上。 |
網路瀏覽格式 (公共資訊網路瀏覽、列印等用途) |
R.G.B 24bit(全彩)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 -230kb(A4) ; GLAYSCALE(灰階256)8bit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200kb(A4); B&W 300dpi,檔案大小 - 60kb(A4)。 |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
(五)打樣輸出與圖檔資料備份
接著在進行打樣稿的輸出,打樣輸出稿,採用5000K的色溫燈箱進行顏色校對。因使用的拍攝燈光與螢幕的色溫設定,都是以5000K的環境來設定。因此最後在打樣稿的輸出上,也必須採用5000K色溫的燈箱,進行顏色輸出的確認。由於數位影像檔案,都必須藉由電腦才能呈現影像,並且呈現解析度也只有72dpi的解析度,況且電腦未來的發展又讓人無法掌控的情況下,各學者專家們建議為了不讓已完成的數位檔,在不明的原因下突然消失,最好將影像輸出成與原件相近的呈現與顏色之照片或相近同品質的複製資料,來加以保存。
如果受掃照片數量不多,或是僅為一般生活家庭照,並無急迫典藏之原件,可以直接將數位化後的數位檔使用印表機列印出來,今年新發表的HP Photosmart8750 九色專業相片印表機採用HP Vivera恆采墨水,不但提供精準細緻的色澤表現,在原廠耗材的完美搭配下,擁有絕佳的抗褪色效果,惠普科技並提出列印出的照片,可有長達跨世紀〈108年〉的照片保鮮期,同時細緻度媲美比擬傳統沖印相紙,另外,還有EPSON大圖輸出機Stylus PHOTO R2400,更是標榜著全新改良顏料墨水技術領先,可以提高照片的光澤感,同時做到列印後色彩立即穩定、超優防刮效果,還能使相片保存達200年的效果 ,有機會的話可以試試看[11]。
列印後,需檢查列印輸出後影像圖之清晰度、銳利度,並檢視列印輸出時墨水是否暈開、有無斷墨痕跡,並比照原件,檢視列印輸出影像圖之色彩、階調層次等表現,是否與原作相似,若色偏嚴重者,須重新校色、列印。
數位化完成與轉檔後的圖檔資料,可以使用照片圖檔管理軟體來分類管理,目前市面上比較長見的為Adobe Photoshop Album 和 Picasa 。
將分類好的圖檔資料燒錄至光碟片,並在光碟片與光碟盒上註記清楚。另外將圖檔資料上傳至伺服器,利用不同儲存方式儲存,以達到異地備援的功效。資料儲存後,必定要再次確保資料儲存無誤,透過這樣的輸出過程後,才可算是最完整的數位典藏流程。
一般來說照片類藏品的種類與數量均不少,所以典藏單位須視館藏的種類與數量後,始得分析進行保存與修護。保存及修護的工作可分三層次進行,第一層次先檢視,目視或使用特殊儀器,仔細檢視藏品原件,並將藏品狀況仔細記錄下來。接下來,是為保存,控制環境變數,降低藏品外在影響,使藏品保持穩定,並定時定期紀錄追蹤藏品狀況。最後一層為修護,在不影響文物本身的歷史意義下,修補文物所損壞的部分,增加文物保存時間。
(一)原件入庫歸檔與原件保存:清點原件,入庫歸檔。數位化後,務必仔細清點原件,再妥善保存。提到照片原件保存,就先來了解一般傳統底片沖印出來的相片流程:
1. 預濕–清水
2. 顯影–顯影液
3. 漂白–漂白
4. 急制–急制液〈冰醋酸Indicator Stop Bath〉
5. 定影–定影劑〈Rapid Fixer〉
6. 水洗
7. 去水斑–水滴去除液〈Photo Flo 600〉
8. 晾乾
每一張照片都是經過層層藥水的浸泡,多少殘留未洗淨之化學藥劑,而藥水在未洗淨或揮發之前帶有一定酸性物質,附著在顯影相紙本身表層與空氣接觸產生作用,時間一久了很容易氧化為黃垢,更何況早期照片品質較差,幾乎以半人工手法沖洗,容易產生藥水污漬不均的堆積,使得照片不易保存,而剛沖洗完的照片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將每張照片張張攤開置於乾燥之處,使其蔭乾,這個步驟主要是讓殘留未洗淨的化學藥劑揮發。有些相片上會出現一些色斑,經仔細檢查後,鑑定是相片本身所產的的斑點,並非霉菌,通常就是定影劑的殘留所造成,若要解決色斑的問題,可以將相片再次定影,並使用清水沖洗乾淨,補充一點,定影劑的殘留對相片本身並無影響。
其實真正影響到照片保存的三大要素為水、光線、空氣,也是影響照片品質的三大殺手,所以仔細選擇要長期典藏照片的封套是很必要的,因為它們是要跟照片表面直接接觸的。而報紙上易揮發的化學物質、信封接縫處的黏膠,以及牆上新漆的油性漆所散發出來的過氧化物,都是目前已知會造成照片變色、褪色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都是照片變質的主要成份,它們會使主要成份為銀的底片和照片的深色區域,產生劣化,故建議照片類藏品使用無酸護套或無酸相簿收藏保存, 外面最好還要套上一層紙製的封套,並將有關照片的資訊寫在紙套上面。
照片也可以選擇使用上膠模方式,如冷模〈亮模、霧模〉、熱模〈塑膠模護貝〉,完全封好保存,這是間接隔絕空氣跟溼氣,以達保存之功效。然後再將置於暗處或通風處及防潮櫃中,美國國家標準局〈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NSI〉已經發行了照片和底片儲存時應注意的環境狀況建議書,儲存玻璃板、照片和底片的相對濕度範圍是在20%~50%之間,絕對不可以超過60%,以免孳生黴菌類的微生物。最近的研究結果則建議,儲存所有相片類藏品的理想相對溼度是30%~35%。
溫度部份,儲存相片類藏品的建議溫度範圍,玻璃版是15~25°C〈59~77°F〉,軟片是21°C〈68°F〉以下,照片則是15~25°C〈59~77°F〉。儲存的溫度絕對不可以超過32°C〈90°F〉,但是如果儲存在較低的溫度中,像是2°C〈35°F〉,則可以延長所有照片類藏品的壽命。相對濕度大約在30%左右的寒冷收藏空間,特別適合存放彩色照片。伊士曼科達公司已發表的研究資料很明顯的指出,當收藏溫度從24°C〈75°F〉降到-18°C〈0°F〉時,彩色照片的相對褪色速度就會下降千分之一。要收藏在低溫下的彩色照片,一定要密封在熱封裝的信封內,這種信封由聚乙烯、鋁箔和牛皮紙三層構造製成,可以提供隔絕濕氣和空氣的完整屏障;除此之外,儲存的環境中還必須沒有有害化學物質,特別是過氧化物、硫化氫和臭氧[12]。
另外,照片入庫前,可使用表面除塵,來去除灰塵。由於相片本身材質對環境溫濕反應極大,故入庫前的處理不能使用燻蒸,可使用超低溫設備來去除蟲害。
(二)舊照修復與特殊照片處理:
1. 相片修復:方法與正片修復相同,僅使用修補藥水不同。
(1) 取出原件 → 浸泡修補藥水 → 將原件吊掛起晾乾 → 待原件晾乾後 → 數位掃描〈可用平台式掃描器〉或數位攝影 → 放置無酸護套或無酸相簿。目前使用這種修復者不多。
(2) 直接掃描原件,掃描後,在用影像處理軟體編修。
2. 如何避免照片泛黃與解決照片泛黃問題:
沖洗照片的化學藥劑跟空氣接觸時間長了,就容易起化學變化,相片的染料會隨著時間的分解而褪色。而相紙上的化學藥水,當接觸到光和熱後,一樣會有「泛黃」及「斑駁」的問題出現。至於濕氣方面,更是相片的夙敵,相對濕度位於80%以上時,相紙鍍膜所含的凝膠,會刺激微生物繁殖,繼而令相片變色。當然,若然相片重疊在一起時,分開時也會因「發黏」而導致薄膜脫落。
一般個人的生活照片,如何避免照片泛黃,可以使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例如將照片護貝起來,這樣不但可以防水也能阻絕空氣。另外,在一般家庭裡,要保持照片至少50年不褪色的地方,最適合的地方就是冰箱,因為最適合保存照片的是溫度5度,濕度50%的環境[13],所以放在冰箱裡剛剛好,同時為了要防止與空氣發生化學反應,可以將照片放在可封口的保鮮帶裡面,另外為了遮光,將照片放在黑紙中,再封好放入保鮮袋裡,如此保存在冰箱中,可保證照片50年不褪色。,這樣就能必免泛黃了。或是也可以使用防潮箱,控制照片的儲存環境,將溫濕度控制在上述的建議範圍內保存。
至於已經泛黃的照片要如何處理,有些相館有在幫人處理老舊照片翻新重洗的工作。比較簡易的方法,就是利用前述的影像編修軟體來做數位檔的編修。將照掃描進電腦後,再進入photoshop,利用圖層和畫筆以及色相…等功能,修改顏色及遮飾折痕與破損的地方。
另外,照片會有影像是因為在感光相紙上,是將銀烙印上去的關係,因此會褪色也是無可避免的命運,不過就算是褪色的部分,還是保留著原有的圖案。照片會變黑是因為空氣中的硫磺造成的,可以利用特定液體,去除照片上的硫磺等多餘物質,去除後,照片中圖像會暫時消失,接著用攝氏溫度18度的井水洗乾淨,一定要使用含有石灰的井水,才有辦法修復。再來讓冷卻的照片照光,使其感光,要讓照片接受多少光度,單靠沖洗師傅的經驗,在暗房的燈光下,靠手來進行調整,最後將照片泡在顯相液裡,再晾乾,就會得到一張原本色彩的照片。
3. 特殊照片處理:
被攝物與背景明暗度差異太大,即相片內容反差較大者,數位化時,調高設備之解析度,以增加正負反差之間的細節資訊,再使用影像編修軟體降為所需之解析度檔案,這樣就可以將正負反差之間的細節資訊完整保留下來。〈附錄五:特殊照片範例〉。另有照片掃描後之數位檔有藍光者,因礙於篇幅關係,故詳述於附件。〈附錄六:數位化老照片的藍光問題之解析〉。
4. 如何將早期黑白照片變成彩色照片:
無論任何時代的照片,都能恢復成鮮艷的彩色的這種技術,對於警方辦案以及重要史料的復原,很有幫助。首先,需注意到照片中,黑色與白色的不同濃度,將照片先數位化起來,並將照片中的黑白濃度全部數值化,利用色階轉換,將灰階轉成全彩,然後利用120色的色票來著色,就完成了。
照片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本下載 (5.6 MB, 6,687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