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台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7, 點閱數: 6,16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國醫藥大學

 

 

計畫名稱:台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

 

 

計畫簡介:

台灣民俗文物館館藏文物超過1400件,依其生活方式及功能分類,可分為:生產工具、飲食生活器具、衣飾文物、居住用具、交通與運輸器物、文房用具、宗教禮俗器物、藝術與遊樂器物、文獻書契、原住民文物、席德進珍藏文物等十一類。

 

台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是科技和人文的結合、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符合全人教育及通識教育的精神。近年來,文物數位典藏大多數只著重於文物數位化,並不強調文物的製造工藝或使用這些文物的相關技藝;另外,各種民俗儀式步驟都富有其相關的精神意涵,其每一個步驟皆具有特定的意義。因此,不同於民俗文物的數位典藏,民俗活動(工藝、技藝及儀式)的步驟呈現必須利用視訊記錄及典藏才得以完成。

 

 

本計畫目標為:(1)建置台灣民俗文物館高品質導覽網站,讓民眾透過網際網路了解台灣民俗文物館所提供的文化資訊。(2)進行包括民俗技藝(Folklore Crafts)、民俗技藝(Folklore Skills)及民俗儀式(Folklore Rituals)等民俗活動的數位典藏。本計劃為三年期計劃,第一年將目前已經完成數位化工作的1412件文物依據國家數位典藏計劃規範,進行色彩校正、建立Metadata及文物資料庫,完成存檔典藏等相關工作,以利後續規劃並製作民俗文物數位學習內容,提供幼教及中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教材並進行相關的師資訓練。計劃第二年及第三年將著重於民俗工藝、民俗技藝及民俗儀式等民俗活動的數位典藏工作。我們已經初步完成台灣民俗活動的先期研究並已發表初步成果,並藉由參加國家數位典藏計畫,利用相關視訊典藏技術將民俗活動依步驟予以數位化,以保存民俗工藝、技藝及儀式。

 

計畫網站網址: 臺灣民俗文物館 http://www.folkpark.org.tw/

 

 

(more…)

屏東縣排灣群諸族傳統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7, 點閱數: 4,65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長榮大學 視覺藝術系

 

 

計畫名稱:屏東縣排灣群諸族傳統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屏東地區的排灣族與魯凱族屬於南島語族的一支,階級制度為其傳統社會的主要特徵,所有族人被區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大階層,為了彰顯貴族階級的榮耀與歷史淵源,發展出傲人的物質裝飾藝術,包括器物與家屋雕刻、服飾刺繡、鑲珠等裝飾,貴族階級並持有罕見的祖傳寶物,譬如陶壺、琉璃珠、青銅刀等,這些器物的造型與裝飾內容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表現特色,足以成為重要的國家文化資產。

  

屏東縣文化局致力於屏東地區原住民文物的收藏已行有多年,為台灣南部地區最重要的原住民文物典藏單位,其收藏的種類包括陶壺、簷桁雕刻、門板雕刻、主柱雕刻、髮簪、煙斗、占卜箱、人偶、服飾、琉璃珠等,近年並將收藏範圍擴及新生代原住民雕刻藝術的優良創作。目前,屏東縣文化局在館內已設有原住民文物展覽室,常態性展示各類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文物,但礙於場地及人力限制,許多優良的典藏品仍無法公開展覽。為使館藏能全面性開放供國人欣賞,又能兼顧保存與研究,本計畫擬針對屏東縣文化局典藏品進行數位化資訊建置,使民眾得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上網瀏覽、觀賞與欣賞。希冀藉由數位典藏的推動,提升台灣民眾藝術欣賞的整體素質。

 

對於屏東縣文化局典藏品的數位典藏,先期進行之數位化典藏品共計約50件,其相關數位典藏內容的建置為此前導工作之目標。數位典藏品內容能讓民眾對屏東縣文化局的館藏品更廣泛的認識,除了器形輪廓的掌握之外,亦能掌握典藏文物細緻的材質紋理,並藉由相關的文字背景說明,帶領民眾進入排灣族與魯凱族藝術創作的世界裏,進一步引導人們探究原住民文化的興趣

 

 

(more…)

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民俗彩衣—台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數位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6, 點閱數: 6,13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計畫名稱:民俗彩衣-臺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

  

 

計畫簡介:

本計畫「民俗彩衣—台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鑑於民俗技藝為台灣常民遊藝活動之代表,與農業社會中娛樂、休閒型態相關。民俗技藝的呈現亦融合傳統體育、工藝、美術與音樂特質,是具備趣味性與強健體魄功能之活動,為充滿鄉土氣息的民間休閒活動。然而受到社會結構轉型的影響,民俗技藝原先強身健國、凝聚地方意識、文化傳承的功能已面臨嚴重的挑戰與考驗。因此,希望透過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以文獻的收集與分析、田野調查、專家訪談等方式,加以數位化影音的技巧,維護與保存現有的民俗技藝文化。期待透過完整的文字、圖片、影像、音樂等紀錄,呈現台灣民俗藝術的多樣性,永續傳承民俗技藝的精神,以凝聚地方共識與加強本土文化的認可,同時滿足教育學習與學術上的研究需求。

 

 

本計畫透過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所)、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與基隆中正國中民俗班之合作與分工,分別由台藝大負責資料建構、調查蒐集、網站規劃及建造;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與基隆中正國中民俗班則提供數位內容素材,三方齊心合作完成。

 

 

未來更希望以此數位化的成果作為加值應用之基礎,以豐厚的傳統文化為素材,結合不同產業的資源,將數位資源再造,促成典藏內容與技術融入文化創意產業當中,使台灣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接軌,創造產業價值與應用性,進一步將民俗技藝文化帶往國際舞台。

(more…)

臺灣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6, 點閱數: 5,43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臺灣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六堆地區擁有獨特的台灣客家文化傳統,在各界人士多年努力經營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保存。而這些客家祖先遺留的文化,如何透過現代科技將之發揚、活化,更是值得深思的課題。就生活文化藝術的保存而言,前人的生活經驗與工藝技術與始終無法抵擋時間流逝的考驗,大部分的藝術創作和生活智慧結晶總如歲月般凋零,遺留給後人的總是少的令人惋惜。惟,隨著科技的演進,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網際網路環境的完整,使得資訊交流的方式具有無遠弗屆不受空間限制與便利的特性。有鑑於此,我們利用資訊科技之技術,建置「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數位博物館」。文化是客家產業發展的最佳創意發想元素,以文化藝術為後盾,才能做為客家文化活化及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故本計畫若能數位保存及呈現百年來六堆客家先民生活狀況,對於客家文化活化及產業發展必有正向積極意義。

 

「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資料庫」網站:http://140.127.32.102/hakka/index.aspx

(more…)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數位化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4,455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

 

計畫名稱: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分支五—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計畫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典藏清代內閣大庫檔案約三十一萬件,包括詔令、題奏、移會、賀表、三法司案卷、實錄稿本、各種黃冊、簿冊等。

 

史語所自民國十八年購入此批檔案始,因環境與時代變遷,或斷或續,整理工作持續至今。民國九十年始,史語所參與中央研究院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將內閣大庫檔案的整理納入重點計畫之一,主要目的在於尋求更多的人力、物力,加速檔案的整理工作、減緩檔案的毀損、促進檔案的開放,提昇檔案的利用價值,並同時盡到對國家財產保存與維護的使命與責任。

 

檔案的整理是一連串嚴謹的程序,牽涉學術、技術與經驗的整合,從實體到數位,要如何完整妥善地將檔案存在的價值,以及歷經時空轉換不同的意義予以呈現,並滿足不同使用者、研究者的各種需求,是一個艱難的課題。在此以史語所明清檔案工作室整理內閣大庫檔案,以及近年來因應時代科技的發展趨勢進行數位化作業的經驗,簡介內閣大庫檔案的數位化流程,提供相關的檔案典藏單位進行參考。

 

(mor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影音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4,370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要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各類型資料的數位化與典藏管理,並建置影像、文物、人口、聚落、書目、表格、研究地圖、契約文書、音樂、影音、口述訪談、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三種資料庫及其搜尋機制,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方面的便利,希望藉此能促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保存。

 

本網站的宗旨目標如下:

 

一、以數位科技保存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

 

二、建置相關資料庫與搜尋機制交流,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與應用上的便利。

 

三、以網際網路形式,促進有關台灣原住民資訊之交流與分享,期能成為重要入口網站。

 

四、提昇國民之文化與資訊素養,增進族群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

 

最後,我們希望本計畫能達成拋磚引玉之效,吸引民間團體與博物館、教學與研究單位以及地方文史工作室共襄盛舉,利用本網站提供的分享交流機制,上網交流有關台灣原住民各方面的資訊與意見,或是上傳分享有關台灣原住民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讓本網站得以永續經營。「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網址: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

 

(more…)

臺灣大學考古田野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5,51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計畫名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 

計畫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前身為台北帝國大學時期之「土俗人種學講座」,基於該講座的教學與研究目的,在當時蒐集了大量台灣本土風俗文化相關之文獻與器物,實地考古發掘的收藏亦極具規模;而自光復後由臺灣大學接收以來,這些收藏與挖掘工作,亦未曾中斷。因此人類學系在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後,便規劃了五大重點項目,其中【1971-1999年考古田野資料整理研究與數位化建檔】一項,便是在處理近二十年來,人類學系因教學需求所開設的考古田野課於歷年所參與發掘的相關遺址及其出土遺物,冀望藉由電腦數位化建檔的設計與資料庫的建立,一方面有助於相關教學課程的配合運用,另一方面亦能豐富台灣考古學的知識範疇。

 

目前首先進行的是墾丁國家公園地區內考古遺址的資料整理,數位化工程現階段執行的工作包括以下幾項:(1)遺址、文化遺物、結構、現象及生態遺留的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手稿掃描成 PDF檔;(2)遺址、文化遺物、結構、現象及生態遺留的相關發掘照片掃描建檔;(3)文化遺物及生態遺留的標本數位影像拍攝建檔;(4)遺址、文化遺物、結構、現象及生態遺留的屬性文字資料庫建檔。(5)「考古學資料查詢系統」網站的建置。

 

 

未來數位資料庫也將納入 GIS地理資訊系統,藉由不同屬性圖層的套疊(例如:遺址分布圖、地理區圖、等高線圖),可同時將考古資訊、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資訊,依使用者需求任意選取資訊種類並結合在一起運用,如放在同張圖上進行比對或分析;不僅有助於專業使用者的研究,亦能以較活潑的呈現方式幫助一般使用者認識台灣考古學的知識。以下便就這幾項數位工作進行流程說明。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考古田野資料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一、考古發掘相關手稿 (一)制定掃描規格

 

於進行數位化工作之前,必先制定掃描的影像規格,如表一所示。相關手稿經調件整理後,先將文件分頁掃描成單一的 JPEG格式圖檔,再將同一份文件用 Adobe Acrobat連接起來,存成一份文件檔案。

 

 

表一

文字方塊: 等級 Class 檔案格式 File Format 檔名格式 File Name 解析度 Resolution 影像大小 Image Size百分比 壓縮比率 Reduction Rate 檔案容量 File Size
原始圖檔 JPEG/JPG DA_SK_P1L1_1_ex 300dpi/ppi 100﹪ 0 約 800KB
壓縮圖檔 JPEG/JPG DB_SK_P1L1_1_ex 72dpi/ppi 50﹪ 70﹪ 約 80KB
文件檔 PDF DD_SK_P1_ex.pdf 檔案容量視文件頁數而有差異 


  

 

※ 檔名格式之命名規則如下:

 

1.單一頁數原始圖檔(文件原始圖檔)

DA  __   SK _   P1L1 _ 1 _  ex .  JPEG/JPG     等級遺址代號坑號層位    頁數    內容檔案格式

2.單一頁數壓縮圖檔(文件壓縮圖檔)

 

文字方塊: DB _ SK _ P1L1 _ 1 _ ex . JPEG/JPG
 等級 遺址代號 坑號層位 頁數 內容 檔案格式 
3.已結合成一整份文件(文件 PDF檔) 
DD _ SK _ P1 _ ex . PDF 
 等級 遺址代號 坑號層位 內容 檔案格式 


 

 

(二)清點與初步處理

 

將欲進行數位化的相關遺址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手稿找出並清點數量,大約估算出各份文件的總檔案大小(原始一頁約800K*總頁數;壓縮後一頁約 80K *總頁數)。同時檢視手稿的清晰度,若未盡理想(例如:紙張泛黃、字體模糊等),則先將之影印以去除泛黃汙點並加深字跡。最後則分類建檔。

 

圖一、清點原始手稿件數

圖二、處理建檔後的手稿

 

 

(三)掃描

 

 

SM8700高階掃描機。

 

 

軟體設備:PhotoImpact或 PhotoShop修圖軟體。

 

依掃描規格設定各項數據後開始掃描,待掃描完成後先存成不壓縮的原始圖檔,再另存新檔以進行檔案壓縮的動作(可加速檔案讀取速度),在壓縮同時亦會檢視壓縮後檔案品質是否失真,在不失真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壓縮比率。因此掃描一次會同時存有兩種規格的檔案。

 

圖三、掃描文件

圖四、使用修圖軟體壓縮檔案大小

 

 

(四)另存 PDF檔

 

 

一份文件的各頁均掃描成單一 JPEG檔後,再利用 Adobe Acrobat將壓縮過的每頁單一檔案連接成一份完整的文件檔,以利使用者查詢。

 

圖五、使用 Adobe Acrobat連接個別圖檔為一份文件

 

 

 

(五)備份檔案

 

掃描累積完成一定數量後,便將原始圖檔與文件檔分別燒錄至光碟中以進行備份工作,並匯入資料庫中。

 

二、考古發掘照片(一)制定掃描規格

 

 

表二

文字方塊: 等級 class 檔案格式 File Format 檔名格式 File Name 解析度 Resolution 尺寸 Image Size用像素 pixel計算 壓縮比率 Reduction Rate 檔案容量 File Size 
1.典藏級暨商務級 JPEG / JPG PHA_SK_W001 PHA_SK_S001 PHA_SK_A001 300 dpi/ ppi 寬 600像素 0 約 300KB 
2.公共級 -大圖 JPEG / JPG PHB_SK_W001 PHB_SK_S001 PHB_SK_A001 72dpi/ ppi 寬 600像素 原大小的 50﹪ 約 30KB
公共級 -小圖 JPEG / JPG PHC_SK_W001 PHC_SK_S001 PHC_SK_A001 72dpi/ ppi 寬 100像素 原大小的 50﹪ 約 10KB


 

 

※影像尺寸,以寬的定義為圖檔的最小邊。

 

  

 

 

 

 

 

※檔名格式之命名規則如下:

 

 

1.傳統照片典藏級暨商務級

 

 

PHA _ SK _ W001 _ JPEG/JPG照片等級遺址代號照片編號檔案格式

 

 

2.傳統照片公共級-大圖

 

 

PHB _ SK _ S001 _ JPEG/JPG照片等級遺址代號照片編號檔案格式

 

 

3.傳統照片公共級-小圖 PHC _ SK _ A001 _ JPEG/JPG

 

 

照片等級遺址代號照片編號檔案格式 註:W→發掘工作照 ;S→遺址坑位照 ;A→遺物照。 (二)清點與提件

 

將欲進行數位化的遺址當時發掘所拍攝的照片,包括遺址本身、發掘坑層、發掘工作情形、特殊現象或墓葬、遺物出土等照片,挑出合適的照片,進行清點並建檔。

 

圖六、挑選照片

 

 

(三)掃描

 

 

SM8700高階掃描機。

 

 

軟體設備:PhotoImpact或 PhotoShop修圖軟體。

 

依掃描規格設定各項數據後開始掃描,待掃描完成於存檔時進行檔案壓縮的動作(可加速檔案讀取速度),在壓縮同時亦會檢視壓縮後檔案品質是否失真,在 不失真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壓縮比例。因此掃描一次會同時存有三種規格檔案。

 

圖七、掃描照片

 

 

(四)備份資料

 

掃描累積完成一定數量後,便將典藏級圖檔燒錄至光碟中以進行備份工作;至於公共級則與查詢系統一起備份。

 

三、考古遺物影像

 

 

(一)標本提件

 

將已編號或已屬性數位化建檔完成的文化遺物或生態遺留,自收藏櫃中,依坑位順序提領適當的件數,排好置於標本暫存架中準備拍攝。

 

圖八、自考古遺物專用標本收藏櫃中提件

圖九、排列於遺物暫存架中

 

 

(二)前置作業

 

 

1. 裝置桌上型翻拍架(小件標本)或至專用攝影棚拍攝(大件標本)。

 

 

2. 設定相機(設定值如表三)。

 

 

3. 將相機架好於翻拍架。

 

 

4. 鋪設墊布,並準備好比例尺、色卡、號碼牌。

 

圖十、設定相機

 

 

(三)拍攝

 

 

1. 將標本置中,依序放置比例尺與色卡、號碼牌,打燈光,開始拍攝。

 

 

2. 較立體的標本(例如:石錛、貝殼),拍攝前、後、上、下、左、右共六面。

 

 

3. 較平面的標本(例如:陶腹片),拍攝內、外兩面。

 

圖十一、遺物數位拍攝

 

 

(四)修改、存檔、備份

 

 

將數位相機之記憶卡內容傳輸至電腦中儲存,依序編好檔名;再以修圖軟體存成三種的規格的圖檔(如表三),最後再燒錄至磁片中備份與匯入資料庫。

 

文字方塊: 等級 class 檔案格式 File Format 檔名格式 File Name 解析度 Resolution 尺寸 Image Size 用像素 pixel計算 壓縮比率 Reduction Rate 檔案容量 File Size
1.典藏級暨 商務級 JPEG / JPG DPA_OLP2A02N02801_1 72 dpi/ ppi 寬 800像素 0 約 500KB
2.公共級 -大圖 JPEG / JPG DPB_OLP2A02N02801_1 72dpi/ ppi 寬 600像素 原大小的 80﹪ 約 50KB
公共級 -小圖 JPEG / JPG DPC_OLP2A02N02801_1 72dpi/ ppi 寬 100像素 原大小的 50﹪ 約 10KB


 

 

※影像尺寸,以寬的定義為圖檔的最小邊。

 

 

 

 

 

※檔名格式之命名規則如下:

 

1.數位照片典藏級暨商務級

 

 

DPA _ OLP2A02N02801 _ 1 . JPEG/JPG數位照片等級遺址區域坑位層位編號檔案格式

 

 

2.數位照片公共級-大圖

 

 

DPB _ OLP2A02N02801 _ 1 . JPEG/JPG 數位照片等級遺址區域坑位層位編號檔案格式

 

 

3.數位照片公共級-小圖

 

DPC _ OLP2A02N02801 _ 1 . JPEG/JPG數位照片等級遺址區域坑位層位編號檔案格式

 

 

四、考古資料屬性數位化

 

 

(一)制定後設資料標準

 

針對不同的數位材料內容來設計與填寫「需求欄位建置及需求欄位屬性表單」。表四、陶器欄位表單

 

 

(二)清點與核對

 

 

將欲進行數位化遺址的遺物搬至工作室拆箱,對照遺物發掘紀錄加以清點。

 

圖十二、拆箱與清點

 

 

(三)清洗與篩選

 

 

將標本自原收藏箱中拿出整理,加以清洗並初步篩選特殊標本。

 

圖十三、清洗標本

 

 

(四)標本的裝袋與歸位

 

將標本(包括文化遺物、生態遺留)自原收藏箱中拿出整理,參考原始發掘紀錄與裝袋紀錄手稿,依其出土的遺址、坑位、層位、標本種類順序,重新裝袋、編袋號、清理遺物,之後將新裝袋的標本歸位至考古遺物專用數位化標本整理櫃裡。

 

圖十四、重新裝袋與編袋號

圖十五、歸位至考古遺物專用標本收藏櫃

 

 

(五)建立初步收藏清冊

 

 

記前述標本的新編袋號與其存放位置,建立初步的標本收藏位置清冊。

 

圖十六、輸入標本收藏位置清冊

 

(六)文化遺物屬性鍵入

 

將欲進行數位化的遺址之文化遺物自收藏櫃中依坑層順序選件,提領適當數量並排列於標本暫存架上,以方便進行屬性登錄工作。

 

之後依照前述制定的欄位進行文化遺物屬性登錄工作,順序如下:

 

 

1.       編號:使用無酸液態標籤、無酸筆爲遺物上編號。

 

 

2.       出土資料:參考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相關文獻填寫。

 

 

3.       測量:使用電子量尺、電子磅秤、電腦測量軟體、摩氏硬度標本等,測量遺物長度、重量、硬度等屬性。

 

4.       觀察:使用光學實體顯微鏡觀察遺物原始組成或摻合料成分、顆粒大小、密度;以及遺物製作技術。

 

5.       收藏:依標本收藏位置清冊填寫遺物存放位置,以利未來遺物提領作業。

 

圖十七、使用無酸液態標籤、無酸筆為遺物編號

圖十八、使用電子量尺、實體顯微鏡測量與觀察

圖十九、利用 CCD接頭將觀察影像傳至電腦

圖二十、測量軟體計算成分顆粒的直徑與面積

 

 

(七)生態遺留屬性登入

 

依照前述制定的欄位進行遺址出土的生態遺留物屬性登錄工作,順序如下:

 

 

1.出土資料:參考發掘紀錄、裝袋紀錄等相關文獻填寫。

 

 

2.比對:比對生態遺留的種類、年齡分布、生長季節。

 

 

3.計算:測量各類生態遺留在各坑、各層的個體數、總重量、分布情形 等統計資訊。     4.收藏:填寫生態遺留存放位置,以利未來遺物提領作業。

 

 

1.環境:蒐集與參考遺址所在該區之地理、地形、地質等鍵入環境資訊。參考發掘紀錄,登錄遺址面積。

 

 

2.內容:詳細登錄該遺址出土的各項文化遺物、生態遺留種類、結構、現象等。

 

 (八)遺址屬性登

 

 

依照前述制定的欄位進行遺址屬性登錄工作,順序如下:

 

3.相關說明:列出與該遺址有關的相關研究計畫、研究史、參考文獻。

 

 

(九)備份資料每累積至一定的資料數量,便進行備份工作,避免資料流失。

 

圖二十一、製作數位典藏備份專用光碟

 

 

五、「考古學資料查詢系統」網站的建置 (一)設計初步的網站架構與網頁配置

 

 

將各類資料群依不同主題區分其在本查詢系統中的層級,並規劃網頁的呈現方式。

 

遺址

文化遺物

 

生態遺留

 

 

(二)開始建置網站與設定連結

 

1. 依網站架構的層級,由上至下逐一完成各查詢網頁的版面。

 

 

2. 待完成後便開始撰寫查詢程式碼,使網頁可正確抓取各類資料庫。

 

(三)測試資料庫系統查詢功能

 

 

1.       於網站中測試資料庫查詢功能是否連結正確。

 

 

2.       若無誤,則開始將所有已建檔的資料匯入資料庫中。

 

(四)資料庫更新之後陸續新增的資料便直接儲存於資料庫中,加速資料更新速度。

 

 

(五)定期資料庫備份工作定期備份整套資料庫。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

 

 

文字撰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計畫助理 陳思儀小姐

 

 

 

 圖片拍攝: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計畫助理 陳思儀小姐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考古主題小組助理黃如足、溫淳雅

 

感謝: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1971-1999年考古田野資料整理研究與數位化建檔】之計畫主持人陳瑪玲教授撥冗指導,以及參與相關人員之協助拍攝,特別致謝。

 

國家圖書館 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4,88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簡介:

 

地方文獻乃在記錄某一地方之信息,以保存地方之文化,換言之,地方文獻即是與地方相關的各種資訊,也是一個地方的發展見證。若將各地的地方文獻結合起來,就是一個社會、國家最珍貴的史料。地方文獻的類型可從「資料類型」與「資料內容」這兩個角度來看:從資料類型來分,可將地方文獻分為:圖書文獻、文物、視聽與電子資料三大類;若從資料內容來分,可將地方文獻分為:古物、古蹟、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文化景觀、產業、文學、藝術、史料等等。

 

這些珍貴的地方文獻,具有保存地方史料、增進地方瞭解、提供鄉土教材、凝聚地方意識等價值,若以傳統媒體保存,固然有其歷史意義,然而卻不利於遠端的使用,而透過數位化將傳統媒體轉換成電子檔,將使地方文獻賦有現代之意義。

 

本計畫除了將數位典藏國家圖書館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如地方志、鄉土文獻及地方政府出版品(包括公報、統計、小冊子、宣傳品等),並擴及各文化局圖書館、文獻會、特色館及文史工作室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使成為研究地方之人、事、時、地、物之重要資料庫。

 

 

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本計畫之實施方式將由國家圖書館與各縣市文化局等相關典藏單位合作,由典藏單位就特色館藏分工進行數位化的實務工作,其作業之流程、規範由本館與合作單位共同參與擬定。其實施的步驟包括:準備工作、建立資料庫、網頁設計、分散式儲存等。

 

 

一、蒐集相關資料

 

第一步驟,蒐集相關資料,即文獻收集、鑑定、處理等作業,地方文獻包括地方志、地方政府出版品(包括公報、統計、小冊子、宣傳品等)、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

 

地方文獻的類型可依據「資料類型」與「資料內容」兩個角度來區分:(一)依據「資料類型」:可將地方文獻分為以下三大類

 

 

1. 圖書文獻

 

 

2. 文物

 

 

3. 視聽與電子資料 (二)依據「資料內容」:可將地方文獻分為以下幾種

 

 

1. 古物

 

2. 古蹟

3. 民俗及有關文物

4. 自然文化景觀

5. 產業

6. 文學

7. 藝術

8. 史料

 

 

 

二、撰寫館藏地方文獻

 

第二步驟,撰寫館藏地方文獻。即指登錄地方文獻的基本資料。

 

 

三、建立 Metadata欄位資料

 

第三步驟,即建立相關metadata ()地方文獻數位化 metadata格式

 

文字方塊: Element 欄位 特殊設定 Brief Detail 檢索點 索引檔 
Sysid 系統識別號 系統自動產生 
Title 題名 Y Y Y Y 
PubDate 出版日期 日期選單 Y Y 
LocalID 地區代碼 Y Y 
Name 編著者名稱(欄位可重複) Y Y Y Y 
Method 著作方式 (欄位可重複) Y 
Publisher 出版者 (欄位可重複) Y Y Y 
Bind 裝訂 Y 
Format 規格 Y 
ImgCode1 文獻編號 Y Y 
ImgCode2 冊次號 Y Y 
Keywords 關鍵詞 (欄位可重複) Y Y Y 
Catalog 目錄 Y Y Y Y 


文字方塊: SetDate 建檔日期 系統自動產生 
SetUser 建檔者 系統自動產生 
UpdDate 最後修改日期 系統自動產生 
UpdUser 修改者 系統自動產生 


 

 

(二) 地方文獻 XML-DTD

 

圖一、地方文獻 XML-DTD

 

 

 

四、輸入資料庫

 

第四步驟,輸入資料庫中。當上述步驟皆已完成之後,則將欲數位化之物件依據其 metadata欄位,將資料輸入資料庫中。

 

 

五、文獻資料影像掃描

 

第五步驟,文獻資料影像掃描。此步驟依據招標規範與契約進行,可參考『地方文獻資料數位化委外製作需求規範書』,包括:基本處理原則、參考格式說明、各種資料數位化檔案格式 (參考資料)、文字資料相關標準、圖片資料數位化相關標準等。

 

本計畫委外廠商製作成數位格式之資料分成文字與影像二大類。承包廠商應依本計畫所提供之文獻資料原件內容,由本計畫進行原件分類,依照本計畫分類結果,在原件性質提供建議選擇最適之轉換數位格式貯存,經本計畫同意後再行進行資料轉換。進行資料轉換前委外廠商需依本計畫所提供之待轉資料分類清冊逐項進行貯存格式確認,確認格式之清冊將作為驗收之依據。其基本處理原則:

 

 

(一)原件為印刷出版物且內容以文字為主之資料,需掃瞄成 TIF格式。文件內含之影像依影像處理。文字內容可以光學辨識完成貯存且需完全校對處理,或依影像處理之,但處理方式需本計畫同意。

(二)原件為數位之文字資料者需以 HTML方式轉出貯存,提供瀏覽。

(三)資料運送及轉換過程不得損壞本計畫提供之資料原件,如有損壞之情事發生,依本計畫位所定財產價格之三倍賠償,情形重大者得由本計畫決定中止合約,不得有異議。

(四)廠商使用轉換資料之高速掃描設備及數位相機等相關設備型號及作業方式需經本計畫同意,本計畫有權選擇設備使用方式及流程控制方式。

(五)進行資料轉換時,如因使用之設備造成原件損壞之情事,依本計畫所定財產價格之三倍賠償,本計畫得立即中止轉換作業。情形重大者得由本單位決定中止合約,不得有異議。

(六)轉換之數位資料本計畫得進行抽驗,資料不良率高於千分之一者,每一筆錯誤得依得標價之千分之三進行罰款。資料辨識程度良窳於簽約前由廠商與本計畫共同協商,雙方同意後併入合約執行。

(七)資料轉換格式得依下列參考格式說明辦理,如有其他不同建議規範需經本計畫同意後方得以變更。

其參考格式如下: 

文字方塊: 彩色照片頁 黑白照片頁
典藏用: 依原稿尺寸掃瞄成 A4規格 300 DPI RGB全彩(24-bit)之 TIF檔,輸出為3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典藏用: 依原稿尺寸掃瞄成 A4規格 300 DPI 256色(8-bit)灰階之 TIF檔,輸出為 3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上網用: 依原稿尺寸掃瞄成 A4規格 100 DPI RGB全彩(24-bit)之 TIF檔,輸出為1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上網用: 依原稿原寸掃瞄成 A4規格 100 DPI 256色(8-bit)灰階之 TIF檔,輸出為 1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表一、數位化物件參考格式 

 

 

 

六、數位影像修整與檢核 第六步驟,數位影像修整與檢核。委外廠商將數位影像檔進行修整,如黑點去除等動作,再將休整完成的數位檔以及原件與光碟片送回國家圖書館,本計畫負責人員將數位影像檔進行抽驗及檢核,如不合招標規範與契約內容者,概由委外廠商重新製作。

 

 

資料庫系統連結 第九步驟,資料庫系統連結。即是將所有已經確定完成之數位化資料,包括串聯影像、文字、文獻資料等,將其相互有關聯的資料連結起來。

 十、放讀者使用 除了將數位典藏國家圖書館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如地方志、鄉土文獻及地方政府出版品(包括公報、統計、小冊子、宣傳品等),並擴及各文化局圖書館、文獻會、特色館及文史工作室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使成為研究地方之人、事、時、地、物之重要資料庫。未來地方文獻數位化之後的資料可透過國家圖書館做整合查詢,於國家圖書館長久數位典藏。此外,在本計畫中,也已擬訂共通規範,採用可互通的介面來建立地方文獻,以便利地方文獻的整合查詢與利用,希望能透過合作與標準化的機制,達成保存、傳輸及數位典藏地方文獻之目標。展望未來,透過本計畫之成果呈現,將賦予地方文獻現代之意義,並增加下列之價值: (一)數位化之資料可藉由網際網路,傳播及介紹地方歷史與特色。 (二)可有效地保存地方相關資料。(三)建立有價值的資料庫,成為有益於教育、學習、研究的數位化素材。 

 

 

 

 

以上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之文字,主要是參考「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調查表」、【國家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中程綱要計畫書】。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文字撰寫: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陳麗玲小姐

 

 

感謝: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之計畫主持人俞小明主任、聯絡人陳麗玲小姐撥冗指導與簡介編寫。並感謝國家圖書館等相關計畫人員的協助。

 

 

 

七  影像存檔與轉檔、備份至檔案伺服器 第七步驟,將影像存檔與轉檔到備份至檔案伺服器。本計畫負責人員將數位影像資料進行修整與檢核完畢之後,即將該影像進行存檔作業,以及轉檔動作,並將資料上傳到國家圖書館電腦主機。

 

八、文獻歸檔保存、文獻資料庫製作與校對 第八步驟,從文獻歸檔保存至文獻資料庫製作與校對。當上述步驟皆已完成,進行數位化後所得的影像檔與原件,比對兩者確定無誤,亦符合檔案規格之後,即將原件文獻進行歸檔作業;再者,進行數位資料庫的製作與校對,待文獻皆輸入資料庫後,由本計畫負責人員進行校對工作。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13,485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計畫名稱: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

 

計畫簡介

 

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是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文物數位化計畫之一,該院書畫類典藏品大致包含西元十世紀(北宋初期)至18世紀(清代乾隆朝),歷代相傳的書畫名家作品。此計畫近年亦戮力搜羅近代名家精品,迄今由書畫處負責保管的書法、碑帖、繪畫、緙繡等文物,已逾10,000組件。

 

此計畫自九十一年度至九十五年度以朝代作分期,逐年執行數位化工作,依序為宋代書畫精華作品、元代書畫精華作品、明代書畫作品、清代書畫作品,以及近代(清季至民國)書畫作品。該計畫主要工作,大致可分為二,一為數位化院藏書畫作品,二為建置書畫數位典藏管理系統。

 

在數位影像建置方面,除了將文物提件拍攝成正片並委外數位化外,自九十三年度起,並著手規劃書畫數位影像擷取系統,雙軌並進,以加速數位化工作、降低工作成本,期能達成全院數位化的目標。

 

而書畫數位典藏管理系統方面,九十二年確認目前使用系統版本;同時著力於人名、書畫主題等權威檔功能的建置,未來預計整合完成書畫典藏系統,包括書畫藏品資料、庫房管理、展覽、書畫詞語、印記等資料庫,使書畫典藏系統達到最大的效益,期能同時兼顧保存文物、加值使用、研究、教學、推廣等多重目標。

 

(more…)

故宮博物院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正片委外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7,282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工作流程簡介:故宮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之「影像檔數位化」中的「正片掃描」,是故宮出版組委託中華彩色印刷公司負責,而「正片掃描」工作內容包含了掃描分色、修色與輸出等十一個步驟。工作流程細分如下:

 

 

一、 進稿登錄

 

1. 核對故宮來稿清單:中華彩色印刷公司稿件管理人員將故宮送來稿件(正片),進行清單確認與登錄的工作。(圖一)

 

圖一、核對故宮來稿清單

  

 

 

2. 底片編號登寫:在正片上下端貼上特殊膠帶,並依故宮底片編號予以登寫,貼膠的另一用途是便於將正片貼固於掃描滾筒上。(圖二、三)

 

圖二、正片貼上特殊膠帶

圖三、正片編號登寫

 

 

 

二、 正片拼貼 正片拼貼是預作與掃描前的重要工作。此程序是挑選色系相近或同一系列藏品的正片貼於燈箱之選作,挑選出幾件後,再貼於滾筒。因此,正片拼貼程序包含:貼於燈箱、貼於滾筒(與清潔正片)兩個部分。

 

 

 

1. 貼於燈箱:正片貼於燈箱是便於挑選相近似的色調或同一系列藏品。(圖四)

 

圖四、 正片選作

 

  

2.貼於滾筒:挑選出的同一色系或同一系列藏品之正片貼於德國Hell S-3900 電子分色機的滾筒後,使用抗靜電刷掃除正片灰塵。(圖五)

 

圖五、貼於滾筒後使用防靜電刷掃除底片灰塵

 

 

三、預作 預作是正式掃圖前的最重要工作,藉由德國Hells Chroma Set P330預作機進行此程序。共分為兩個部分:設定數值與修整色彩、拆筒。

 

 

1.設定數值與修正色彩:設定原稿亮部及暗部之網點值,修正色彩平衡,調整色彩飽和度及階調層次。此機器優點除了可檢查正片之原始拍攝及沖片是否缺失;其次可做對焦、設定白點、設定座標軸(左上、右下)、裁切、設定顏色等。並可同時預掃多張底片。最後將預掃資料儲存至硬碟。(圖六、七)

 

圖六、預作—設定數值

圖七、預作—修正顏色

 

 

2. 卸裝滾筒:預作後,將德國Hells Chroma Set P330預作機的滾筒卸下,移置裝在德國Hell S-3900 電子分色機上。(圖八)

 

 

圖八、卸裝滾筒

 

 

 四、掃描分色 在德國Hell S-3900 電子分色機讀取存有預掃資料的硬碟後,正式進行分色掃描流程。分色掃描約近六分鐘,將data輸入S-3900進行掃瞄並儲存至MO片。(圖九、十)

 

 

圖九、掃描分色 

圖十、掃描分色機近照

 

 

五、組頁 1.掃描結果檢驗與轉檔:掃描結果檢驗與轉檔是掃描後的初步工作,將存有分色掃描資料的MO片,至麥金塔電腦系統開啟做初步的圖片校驗。隨後將資料儲存至60GB(1394火線)外接硬碟。(圖十一)

 

 

圖十一、掃描結果檢驗與轉檔

 

 

 組頁拼大版:將麥金塔的60GB外接硬碟移至另一機台,並把原稿正片貼於電腦旁的燈箱,以便於對照的椄圖組頁工作。每個菊全頁面排入四張圖像檔,組成大版後,每單頁存成一個PS檔傳輸至伺服器以brisque4.0上運算(rip)。產生成job檔,可供數位樣proof、底片CTF、製版CTP用。(圖十二)

 

 

圖十二、組頁拼大版

 

 

 六、Epson10000CF數位樣輸出之色彩校正

 

 

由PhotoShop的info值來確認CMYK的配比,以及CMS色彩管理系統(色彩循環校正系統)與顏色導表進行修色校驗,每日在正式輸出前會輸出一張樣本以比對顏色導表確認色彩符合國際標準。(中華彩色是使用O.R.I.S.軟體,輸出IT8導表),輸出機EPSON-10000CF符合故宮要求的抗U.V. 200年標準(圖十三、十四)

 

 

圖十三、電腦修色校驗 

圖十四、顏色導表

 

 

七、輸出數位樣 數位樣含括三部份:圖檔、檔案編號、顏色導表。將PS檔傳輸到伺服器上透過Brisque rip(運算),生成一個job檔,Job經combine成tif後,透過O.R.I.S.,輸出數位樣。輸出數位樣後送故宮檢驗顏色與圖檔內容(至此為一校),其數位樣是由O.R.I.S.校色軟體RIP 檢測(校對無誤後驅動印表機輸出),輸出樣包含數位樣與傳統打樣。(圖十五、十六、十七)

 

 

圖十五、數位輸出機 

圖十六、數位輸出機抗光200年證明書

圖十七、輸出數位樣

 

 

八、裁邊與送故宮校驗 印刷廠檢驗數位樣無誤後,割裁數位樣,天地各留約0.5公分的邊(以便於故宮在其上批校),隨即送至故宮出版組進行第一次校驗。(圖十八)

 

 

圖十八、輸出樣裁邊

 

 

 

九、傳統樣輸出

 

故宮確認數位樣稿無誤後,印刷公司即可出CTP版打傳統樣(圖十九)。

 

圖十九、傳統輸出

 

 

 

十、故宮回樣 故宮將校好的輸出樣(又稱為批樣)後送回印刷公司(圖二十),印刷公司再依此回樣進行修色校驗。

  

圖二十、故宮回樣

 

 

 

十一、輸出數位樣與傳統樣 經O.R.I.S.確認頻色並輸出數位樣第二份。輸出數位樣與傳統樣的目的在於確保往後印刷品質的一致性(圖二十一)。

 

圖二十一、比對數位樣與傳統樣

 

 

 

十二、燒錄光碟片

 

故宮校驗第二份數位樣無誤後,印刷公司對檔案及標籤作說明,輸出一張傳統樣與兩張數位樣,並燒錄成光碟片(圖二十二),送回故宮簽收,完成正片委外掃描工作。

 

 

圖二十二、燒錄光碟片 

 

 

 

※製作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文物圖檔建置及管理子計畫

 

 

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書畫數位化典藏子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工作人員: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陳嘉萍、陳秀華、黃如足、吳淑鈴

 

 

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文物圖檔建置及管理子計畫 黃正毅、陳耀東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 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書畫數位化典藏   子計畫 謝東志、余青勳、李麗芬、吳誦芬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陳嘉萍

 

※文字撰稿: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陳嘉萍、劉竹青

 

※圖片拍攝: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陳嘉萍、陳秀華、吳淑鈴

 

感謝:「國立故宮博物院_文物圖檔建置及管理子計畫」之計畫主持人簡松村先生撥冗指導。以及參與相關工作人員之協助拍攝撰寫,特別致謝。

 

此程序包含二部分:核對故宮來稿清單、底片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