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打造福爾摩沙之聲-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7, 點閱數: 11,32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計畫主持人:周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典藏管理組主任

 

計畫名稱:打造福爾摩沙之聲─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典藏計畫(Making The Song of Formosa ─
Digital Archives of Lien Cheng Saxophone Memorial Hall)

  

計畫簡介

  

世居台中縣后里鄉的張連昌先生天資秉性富於音樂和繪畫素養,於民國36
年間ㄧ場巧妙而意外因緣之下,雖然無師自通,卻讓他開啟了手工打造台灣第一把薩克斯風樂器的史頁,而這個傳奇的故事從此也播下了后里鄉打造樂器產業的種子,寫下了戰後六十餘年來,后里鄉樂器外銷世界各國,締造另一個世界第一的Made
in Taiwan 輝煌成就。隨著2003
年一支豐田(TOYOTA)汽車的電視廣告,重新揭開這個璀璨的扉頁,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不僅在國內一夕之間轟動聞名,在外交部、僑委會、新聞局等密集安排出訪下,也逐漸蜚聲國際,將成為代表台灣的新文化產業指標之ㄧ。

 

本計畫擬將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所典藏的張連昌歷史文物(包括手稿、畫作、老照片等)、手工打造樂器的過程(影片計約20 小時)、模型、工具、零組件(含Soprano、Alto、Tenor、Baritone
等按鍵組計約900 餘件)、按鍵組裝設計圖187件、傳世的紀念樂器、連昌樂器工廠生產的樂器造型、演奏音樂(音樂長度約40
分中)…等,透過專業流程方法,逐一數位化並建構典藏資料庫,以期次一年起賡續規劃薩克斯風數位行銷產業平台(屆時擬另申請第二分項計畫),推動台灣自創品牌、個人化、藝術化、國際化的薩克斯風樂器網路行銷機制,為樂器產業市場競爭開創新猷!計畫申請人近年來從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工作,累積豐富經驗方法,特別選擇此一具有台灣傳統產業特色,融合台灣日常生活文化、藝術、音樂等典藏素材,以張連昌傳奇故事為軸心,建構台灣鄉土手工樂器產業歷史數位典藏,以彰顯「拓展台灣數位典藏」意義和價值,並預為產業經濟開發之聯結,做好內容開發的上游工作。

 

關鍵詞:張連昌、薩克斯風、數位典藏、後設資料、資訊公用事業

  

 

(more…)

臺灣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6, 點閱數: 5,43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臺灣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六堆地區擁有獨特的台灣客家文化傳統,在各界人士多年努力經營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保存。而這些客家祖先遺留的文化,如何透過現代科技將之發揚、活化,更是值得深思的課題。就生活文化藝術的保存而言,前人的生活經驗與工藝技術與始終無法抵擋時間流逝的考驗,大部分的藝術創作和生活智慧結晶總如歲月般凋零,遺留給後人的總是少的令人惋惜。惟,隨著科技的演進,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網際網路環境的完整,使得資訊交流的方式具有無遠弗屆不受空間限制與便利的特性。有鑑於此,我們利用資訊科技之技術,建置「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數位博物館」。文化是客家產業發展的最佳創意發想元素,以文化藝術為後盾,才能做為客家文化活化及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故本計畫若能數位保存及呈現百年來六堆客家先民生活狀況,對於客家文化活化及產業發展必有正向積極意義。

 

「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資料庫」網站:http://140.127.32.102/hakka/index.aspx

(more…)

國家圖書館 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4,88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簡介:

 

地方文獻乃在記錄某一地方之信息,以保存地方之文化,換言之,地方文獻即是與地方相關的各種資訊,也是一個地方的發展見證。若將各地的地方文獻結合起來,就是一個社會、國家最珍貴的史料。地方文獻的類型可從「資料類型」與「資料內容」這兩個角度來看:從資料類型來分,可將地方文獻分為:圖書文獻、文物、視聽與電子資料三大類;若從資料內容來分,可將地方文獻分為:古物、古蹟、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文化景觀、產業、文學、藝術、史料等等。

 

這些珍貴的地方文獻,具有保存地方史料、增進地方瞭解、提供鄉土教材、凝聚地方意識等價值,若以傳統媒體保存,固然有其歷史意義,然而卻不利於遠端的使用,而透過數位化將傳統媒體轉換成電子檔,將使地方文獻賦有現代之意義。

 

本計畫除了將數位典藏國家圖書館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如地方志、鄉土文獻及地方政府出版品(包括公報、統計、小冊子、宣傳品等),並擴及各文化局圖書館、文獻會、特色館及文史工作室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使成為研究地方之人、事、時、地、物之重要資料庫。

 

 

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本計畫之實施方式將由國家圖書館與各縣市文化局等相關典藏單位合作,由典藏單位就特色館藏分工進行數位化的實務工作,其作業之流程、規範由本館與合作單位共同參與擬定。其實施的步驟包括:準備工作、建立資料庫、網頁設計、分散式儲存等。

 

 

一、蒐集相關資料

 

第一步驟,蒐集相關資料,即文獻收集、鑑定、處理等作業,地方文獻包括地方志、地方政府出版品(包括公報、統計、小冊子、宣傳品等)、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

 

地方文獻的類型可依據「資料類型」與「資料內容」兩個角度來區分:(一)依據「資料類型」:可將地方文獻分為以下三大類

 

 

1. 圖書文獻

 

 

2. 文物

 

 

3. 視聽與電子資料 (二)依據「資料內容」:可將地方文獻分為以下幾種

 

 

1. 古物

 

2. 古蹟

3. 民俗及有關文物

4. 自然文化景觀

5. 產業

6. 文學

7. 藝術

8. 史料

 

 

 

二、撰寫館藏地方文獻

 

第二步驟,撰寫館藏地方文獻。即指登錄地方文獻的基本資料。

 

 

三、建立 Metadata欄位資料

 

第三步驟,即建立相關metadata ()地方文獻數位化 metadata格式

 

文字方塊: Element 欄位 特殊設定 Brief Detail 檢索點 索引檔 
Sysid 系統識別號 系統自動產生 
Title 題名 Y Y Y Y 
PubDate 出版日期 日期選單 Y Y 
LocalID 地區代碼 Y Y 
Name 編著者名稱(欄位可重複) Y Y Y Y 
Method 著作方式 (欄位可重複) Y 
Publisher 出版者 (欄位可重複) Y Y Y 
Bind 裝訂 Y 
Format 規格 Y 
ImgCode1 文獻編號 Y Y 
ImgCode2 冊次號 Y Y 
Keywords 關鍵詞 (欄位可重複) Y Y Y 
Catalog 目錄 Y Y Y Y 


文字方塊: SetDate 建檔日期 系統自動產生 
SetUser 建檔者 系統自動產生 
UpdDate 最後修改日期 系統自動產生 
UpdUser 修改者 系統自動產生 


 

 

(二) 地方文獻 XML-DTD

 

圖一、地方文獻 XML-DTD

 

 

 

四、輸入資料庫

 

第四步驟,輸入資料庫中。當上述步驟皆已完成之後,則將欲數位化之物件依據其 metadata欄位,將資料輸入資料庫中。

 

 

五、文獻資料影像掃描

 

第五步驟,文獻資料影像掃描。此步驟依據招標規範與契約進行,可參考『地方文獻資料數位化委外製作需求規範書』,包括:基本處理原則、參考格式說明、各種資料數位化檔案格式 (參考資料)、文字資料相關標準、圖片資料數位化相關標準等。

 

本計畫委外廠商製作成數位格式之資料分成文字與影像二大類。承包廠商應依本計畫所提供之文獻資料原件內容,由本計畫進行原件分類,依照本計畫分類結果,在原件性質提供建議選擇最適之轉換數位格式貯存,經本計畫同意後再行進行資料轉換。進行資料轉換前委外廠商需依本計畫所提供之待轉資料分類清冊逐項進行貯存格式確認,確認格式之清冊將作為驗收之依據。其基本處理原則:

 

 

(一)原件為印刷出版物且內容以文字為主之資料,需掃瞄成 TIF格式。文件內含之影像依影像處理。文字內容可以光學辨識完成貯存且需完全校對處理,或依影像處理之,但處理方式需本計畫同意。

(二)原件為數位之文字資料者需以 HTML方式轉出貯存,提供瀏覽。

(三)資料運送及轉換過程不得損壞本計畫提供之資料原件,如有損壞之情事發生,依本計畫位所定財產價格之三倍賠償,情形重大者得由本計畫決定中止合約,不得有異議。

(四)廠商使用轉換資料之高速掃描設備及數位相機等相關設備型號及作業方式需經本計畫同意,本計畫有權選擇設備使用方式及流程控制方式。

(五)進行資料轉換時,如因使用之設備造成原件損壞之情事,依本計畫所定財產價格之三倍賠償,本計畫得立即中止轉換作業。情形重大者得由本單位決定中止合約,不得有異議。

(六)轉換之數位資料本計畫得進行抽驗,資料不良率高於千分之一者,每一筆錯誤得依得標價之千分之三進行罰款。資料辨識程度良窳於簽約前由廠商與本計畫共同協商,雙方同意後併入合約執行。

(七)資料轉換格式得依下列參考格式說明辦理,如有其他不同建議規範需經本計畫同意後方得以變更。

其參考格式如下: 

文字方塊: 彩色照片頁 黑白照片頁
典藏用: 依原稿尺寸掃瞄成 A4規格 300 DPI RGB全彩(24-bit)之 TIF檔,輸出為3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典藏用: 依原稿尺寸掃瞄成 A4規格 300 DPI 256色(8-bit)灰階之 TIF檔,輸出為 3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上網用: 依原稿尺寸掃瞄成 A4規格 100 DPI RGB全彩(24-bit)之 TIF檔,輸出為1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上網用: 依原稿原寸掃瞄成 A4規格 100 DPI 256色(8-bit)灰階之 TIF檔,輸出為 100 DPI RGB全彩(24-bit)最佳存檔品質之 JPG檔。


表一、數位化物件參考格式 

 

 

 

六、數位影像修整與檢核 第六步驟,數位影像修整與檢核。委外廠商將數位影像檔進行修整,如黑點去除等動作,再將休整完成的數位檔以及原件與光碟片送回國家圖書館,本計畫負責人員將數位影像檔進行抽驗及檢核,如不合招標規範與契約內容者,概由委外廠商重新製作。

 

 

資料庫系統連結 第九步驟,資料庫系統連結。即是將所有已經確定完成之數位化資料,包括串聯影像、文字、文獻資料等,將其相互有關聯的資料連結起來。

 十、放讀者使用 除了將數位典藏國家圖書館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如地方志、鄉土文獻及地方政府出版品(包括公報、統計、小冊子、宣傳品等),並擴及各文化局圖書館、文獻會、特色館及文史工作室所收藏之各種地方文獻,使成為研究地方之人、事、時、地、物之重要資料庫。未來地方文獻數位化之後的資料可透過國家圖書館做整合查詢,於國家圖書館長久數位典藏。此外,在本計畫中,也已擬訂共通規範,採用可互通的介面來建立地方文獻,以便利地方文獻的整合查詢與利用,希望能透過合作與標準化的機制,達成保存、傳輸及數位典藏地方文獻之目標。展望未來,透過本計畫之成果呈現,將賦予地方文獻現代之意義,並增加下列之價值: (一)數位化之資料可藉由網際網路,傳播及介紹地方歷史與特色。 (二)可有效地保存地方相關資料。(三)建立有價值的資料庫,成為有益於教育、學習、研究的數位化素材。 

 

 

 

 

以上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之文字,主要是參考「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調查表」、【國家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中程綱要計畫書】。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文字撰寫: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陳麗玲小姐

 

 

感謝:國家圖書館「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之計畫主持人俞小明主任、聯絡人陳麗玲小姐撥冗指導與簡介編寫。並感謝國家圖書館等相關計畫人員的協助。

 

 

 

七  影像存檔與轉檔、備份至檔案伺服器 第七步驟,將影像存檔與轉檔到備份至檔案伺服器。本計畫負責人員將數位影像資料進行修整與檢核完畢之後,即將該影像進行存檔作業,以及轉檔動作,並將資料上傳到國家圖書館電腦主機。

 

八、文獻歸檔保存、文獻資料庫製作與校對 第八步驟,從文獻歸檔保存至文獻資料庫製作與校對。當上述步驟皆已完成,進行數位化後所得的影像檔與原件,比對兩者確定無誤,亦符合檔案規格之後,即將原件文獻進行歸檔作業;再者,進行數位資料庫的製作與校對,待文獻皆輸入資料庫後,由本計畫負責人員進行校對工作。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3,300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計畫名稱: 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1986~1996

 

計畫簡介:

 

該計畫以計畫主持人在中央大學架設並建置之「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 ETI-TW) 為基礎,從中選擇較早期(1986~1996)之重要作品正式演出影音記錄約45部(原計畫書提43部),再依影音保存情形,選取40部(原計畫提35部),以一年時間完成數位化工程,並以文獻查閱與口述訪視等方式,調查、蒐集、整理、建置相關影音紀錄之詮釋資料(Metadata),配合建置聯合目錄,並載入國家數位化典藏平台,以充實國家數位化典藏,推動相關研究與教學活動。該計畫同時將使用「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網站之基礎架構,載入該計畫數位化典藏內容目錄與基本資料,並對外開放瀏覽查詢相關影音與文字資料。所選取的作品皆經創作者授權,並依與國科會約定,配合總計畫辦公室的「公共資訊系統」,提供典藏層級較低之檔案,開放各界以非商業方式免費使用。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是第一個以台灣現代戲劇為專題的非營利性影音資料庫網站,該資料庫的建置主要以各種非經商業授權的正式演出影音紀錄為對象。主要目標在於保存重要文化資產與推廣相關教育與研究。資料庫建置完成後,各界研究者可於資料庫網站上查詢資料,或親至中央大學閱覽完整影音資料。

 

該資料庫是由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周慧玲教授主持成立,周慧玲教授因深感台灣表演藝術資料之缺乏,若再不積極收藏,恐影音資料走入歷史,難窺原貌,遂決意投入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基礎研究工作,並提供日後其他研究/教育者參考之用以推廣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活動。自2003年8月起,在專業網路工程師的技術支援下,由周慧玲教授帶領中央大學文學院一批熱衷戲劇的研究助理與工讀生,協力投入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資料庫」的籌備,在第一期工程中,已蒐集八十年代以降台灣主要中小型現代劇場重要演出的影音資料約一百八十餘筆,並均已完成獲得授權轉檔數位化。其中近七十筆已獲得進一步授權製作一分鐘影像資料,於資料庫網站開站時播放陸續獲得上百筆影像資料的授權,並逐步數位化以為永久典藏之用。2004年11月23日這一批寶貴的影音資料已正式對外開放,並上網啟用。「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網址:http://www.eti-tw.com

 

該計畫選擇1986~1996此次數位化典藏的斷代,是基於此時期的台灣現代戲劇創作開始使用影音紀錄,影音資料因此已較為普及可得,而這段時間也是台灣現代戲劇從小眾發展為大眾、從公議題辯論邁入自我省思的重要時期。再者,這段時間更是各類型與規模劇場組織蓬勃發展的顛峰時刻,彼時摸索出來的形式與路線,甚至影響往後十年的台灣現代劇運發展。

 

(more…)

國立歷史博物館西畫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7,53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計畫名稱: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主旨與目標:

 

  1. 發展館藏文物數位化後設資料及相關系統。
  2. 規劃文物數位化影像拍攝、圖檔儲存及管理系統,並制定這項工作流程規範。
  3. 各數位化機構資源合作分享。

 

計畫簡介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行政院第九次「電子、通訊、資訊策略會議」通過「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並將此案交由國科會負責協調執行。於九十年一月一日正式展開,以專案方式進行,並由設在中央研究院的「計畫辦公室」,負責溝通協調各參與機構間的合作,計畫發展目標是將國內重要文物典藏機構之文物加以數位化。九十年一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更決定推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九十一年度起則成為國家型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即為參與的機構計畫之一。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建立於民國四十四年,建館之初,館內收藏以中原文物為主,地方文物為輔,早期收藏主要來自接收原河南博物館與戰後日本歸還文物,其後也含括政府撥交的文物以及民間收藏家的捐贈,在歷經時空變遷的作用下,目前該館藏品數量已多達五萬多件,該館就藏品分類上而言,共計十九類,其中包含了青銅器、書畫、陶瓷器、版畫、錢幣等文物。將藉由「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逐年的目標來推動完成數位化,並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功能,分享部分資源。

 

史博館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目前主要進行器物、書畫類文物,書畫組首先展開的為版畫類的數位化,目前已具相當成果,其後陸續推動國畫、法書類等項目,九十三年度則進行西畫類數位化。

  

(more…)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8,86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國文化大學

 

 

計畫名稱:近現代珍貴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

 

 

計畫簡介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於民國六十年成立,為國內第一所對大眾開放的大學博物館,藏品五萬餘件,其中一萬一千餘件列為珍品收藏,為國內大學中藝術典藏量之冠。典藏品來源主要得自各方捐贈,其中以書畫類最具特色,年代從宋代至今,包括黃庭堅、王陽明、何紹基、曾國藩、沈葆禎、吳昌碩、康有為、溥心畬、黃君璧、張大千、張書旂、趙少昂、李梅樹、林玉山、陳慧坤、馬白水、趙春翔、劉其偉、江兆申、歐豪年等名家作品,極具建置高品質數位典藏系統之價值。該計畫未來將以華岡博物館書畫典藏為基礎,探討近現代藝術之中西繪畫,以及中國書法的發展。

 

(more…)

李石樵美術館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4,96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

 

計畫名稱:李石樵數位美術館計畫

 

計畫簡介

 

李石樵先生是推動台灣早期美術運動的重要藝術家之一。他以誠懇嚴謹的創作態度及富於思考、哲學批判的個性,建立獨特而精湛的繪畫風格,並且春風化雨、作育英才無數,對台灣藝術界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貢獻與地位。李大師逝世後所遺留下的四百餘件油畫、水彩、素描及相關資料文物均典藏於李石樵美術館,是台灣美術發展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頗具彙整保存、鑑賞研究與承傳予後代的價值。

 

該計畫自民國九十三年三月,開始對原始畫作進行高品質影像處理,及李石樵先生生平年表、作品資料等之編目與數位化,主要作業項目包括:

 

1. 典藏資料之彙整與分析:對於美術館所典藏之畫作、手稿及相關資料,依年代進行有系統的彙整與分類,並分析李石樵先生創作歷程之發展與特色,解析各件作品所表達的意念。

 

2. 典藏資料數位化:將所彙整之李石樵先生相關典藏品,逐一進行數位化。

 

3. 「後設資料(Metadata)」的建立:使用現行「後設資料」標準(如 Dublin Core、CDWA、EAD、RDF等),建立適用於典藏資料的「後設資料」。

 

希望藉由數位化工作成果的呈現,讓大眾能上網查閱、欣賞台灣畫壇前輩畫家李石樵先生獨特的畫風,以及其對台灣美術與藝術發展的影響與貢獻。並盼藉此推廣藝術教育,推動精緻文化,提升社會精神層面的生活。

 

(more…)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古拓碑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7,85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臺灣大學

 

 

計畫名稱: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獻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之臺灣古拓碑

 

 

計畫簡介

 

一、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拓碑之來由歷史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典藏之古拓碑大多為台北帝大時期所收集,於臺灣大學接收時,與其他圖書資料等一併接收,輾轉入藏圖書館特藏組。

 

現在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前身即為日據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講座。該講座設有專室收藏與人類學、人類文化等相關之物品與書籍,包括臺灣原住民之器物、臺灣史料、日本古籍與手稿原件、日本珍貴古籍與捲軸的複製版、拓碑等。戰後臺北帝國大學為臺灣大學接收後,這批珍藏轉由人類學系(接收之初之名稱為「考古人類學系」)圖書室保管,其中的臺灣史料、日本古籍與手稿原件、日本珍貴古籍與捲軸的複製版、拓碑等,被保存於一專室,稱為「圖錄室」。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10月,人類學系「圖錄室」的大部分收藏被移存於研究圖書館(簡稱研圖)。民國八十七(1998)年11月,新總圖書館落成啟用,原藏於研圖的該批圖書資料,再次被移藏,成為新總圖書館特藏組的珍藏。該批舊藏資料中的拓碑可分為三部分:臺灣古拓碑、琉球古拓碑、中國古拓碑。該批拓碑於移藏圖書館之前,即已完成裱褙成軸之作業。

 

二、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拓碑之價值

 

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之拓碑為日治時期的日本學者至各地將歷史文化相關的雕刻或銘文加以拓印而得,主要是與臺灣與琉球的歷史古蹟──例如廟宇或古建築內牆壁、樑柱、或窗櫺上的雕刻與碑文、橋樑橋墩上或橋墩旁的碑銘記事、特殊庭園的碑石銘文等。這一些歷史遺蹟有的已不存在,有的廟宇等建築則因為被改建或重新裝潢而移除原有的雕樑畫棟;因此,日治時期所拓印的資料,彌足珍貴。另外,臺灣大學圖書館保存的拓本中,有部分為日據時期學者前往琉球拓回的拓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琉球遭受空襲轟炸,許多歷史建築與古蹟,例如寺廟、橋頭碑、建城紀念碑等,均在轟炸中毀損甚至消失。而這些歷史建築上的銘刻文字與藝術圖文,其實是研究歷史文化的極佳資料。目前舊建築與舊遺跡已不存的情況下,學者唯有透過這批古拓碑,才能探究先民歷史之淵源與文化特色,因此,該批文物,可說文化學術價值兼具的文化資產。

 

 

三、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化拓碑之緣起

 

臺灣大學圖書館自民國九十年起執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先導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即將圖書館典藏拓碑亦納入數位化的工作項目,開始規劃如何將大型拓碑資料進行數位化工作;其中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參考該館對拓碑資料之保存維護性修裱,以及當時的吳政上館長為該計畫解說如何展開原件吊掛以供學者專家逐字逐句判讀,並提供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已進行初步規劃完成之欄位供參考,對於規劃該館方拓碑資料之數位化,助益極大。

 

民國91年,臺灣大學圖書館參酌90年度從參訪所得到的認識,加上針對館藏實況之必要考量,研擬拓碑影像數位化之製作規範,進行影像部分的數位化工作。全文數位化(文字輸入建檔)與「詮釋資料」(Metadata)欄位的訂定與建檔亦同時展開。但是,Metadata的部分目前僅先建檔臺灣古拓碑的部分。

 

四、關於拓碑數位化之規畫

 

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的拓碑資料,甚具研究價值,然因其尺寸特大,不便展示,因此鮮少人知道,以致據以作學術研究者僅是少數,殊為可惜。因數位化技術之進步,如今已可能將大型資料之影像加以數位化。臺灣大學圖書館因此規劃透過數位化作業,期能將拓碑資料庫置於網路上,提供所有學者檢索利用。

 

拓碑的數位化工程極具挑戰性;為建置具檢索使用之資料庫,需進行的作業包括(一)影像數位化;(二)全文文字數位化;(三)詮釋資料(Metadata)之建置等。影像數位化的部分,由於原件尺寸極大,又必須考量原件保護,因此,並非以一般掃描機器即可達成。臺灣大學圖書館採行的方式是透過拍攝與數位化的技術,將該館藏的拓碑加以數位化。另外,拓碑之文字字體殊異,清晰度亦不等,有些原件的文字又包含難辨的古字、異體字等,對一般讀者而言,解讀全文甚為費力費時。因此,拓碑數位化計畫亦將拓碑全文進行輸入建檔。並且進一步根據原件版式之排版,以方便讀者對照原件閱覽。再者,因為拓碑資料性質特殊,文句多屬文言或古文,而當時建碑或銘刻辭章,大多涉及文化事件或歷史事件;此外如原碑材質等,讀者需經過一番考證,方能對原碑之歷史意義或文化價值,得到充份之認識。為幫助讀者解讀碑文意涵,以增進該批文化資產的學術利用,臺灣大學圖書館特就每一件拓碑資料,進行解讀與考證,然後逐筆建置所謂「詮釋資料」(Metadata)。「詮釋資料」既可幫助讀者瞭解原碑之意義,並可協助圖書館達成將此拓碑館藏之數位化資料,建置為可互動式檢索之資料庫為終極目標。

 

(more…)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5,46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計畫名稱: 台灣現代戲劇暨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1986~1996

 

計畫簡介:

 

該計畫以計畫主持人在中央大學架設並建置之「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 ETI-TW) 為基礎,從中選擇較早期(1986~1996)之重要作品正式演出影音記錄約45部(原計畫書提43部),再依影音保存情形,選取40部(原計畫提35部),以一年時間完成數位化工程,並以文獻查閱與口述訪視等方式,調查、蒐集、整理、建置相關影音紀錄之詮釋資料(Metadata),配合建置聯合目錄,並載入國家數位化典藏平台,以充實國家數位化典藏,推動相關研究與教學活動。該計畫同時將使用「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網站之基礎架構,載入該計畫數位化典藏內容目錄與基本資料,並對外開放瀏覽查詢相關影音與文字資料。所選取的作品皆經創作者授權,並依與國科會約定,配合總計畫辦公室的「公共資訊系統」,提供典藏層級較低之檔案,開放各界以非商業方式免費使用。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 in Taiwan)是第一個以台灣現代戲劇為專題的非營利性影音資料庫網站,該資料庫的建置主要以各種非經商業授權的正式演出影音紀錄為對象。主要目標在於保存重要文化資產與推廣相關教育與研究。資料庫建置完成後,各界研究者可於資料庫網站上查詢資料,或親至中央大學閱覽完整影音資料。

 

該資料庫是由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周慧玲教授主持成立,周慧玲教授因深感台灣表演藝術資料之缺乏,若再不積極收藏,恐影音資料走入歷史,難窺原貌,遂決意投入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的收集/整理等基礎研究工作,並提供日後其他研究/教育者參考之用以推廣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教學活動。自2003年8月起,在專業網路工程師的技術支援下,由周慧玲教授帶領中央大學文學院一批熱衷戲劇的研究助理與工讀生,協力投入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資料庫」的籌備,在第一期工程中,已蒐集八十年代以降台灣主要中小型現代劇場重要演出的影音資料約一百八十餘筆,並均已完成獲得授權轉檔數位化。其中近七十筆已獲得進一步授權製作一分鐘影像資料,於資料庫網站開站時播放陸續獲得上百筆影像資料的授權,並逐步數位化以為永久典藏之用。2004年11月23日這一批寶貴的影音資料已正式對外開放,並上網啟用。「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網址:http://www.eti-tw.com

 

該計畫選擇1986~1996此次數位化典藏的斷代,是基於此時期的台灣現代戲劇創作開始使用影音紀錄,影音資料因此已較為普及可得,而這段時間也是台灣現代戲劇從小眾發展為大眾、從公議題辯論邁入自我省思的重要時期。再者,這段時間更是各類型與規模劇場組織蓬勃發展的顛峰時刻,彼時摸索出來的形式與路線,甚至影響往後十年的台灣現代劇運發展。

 

(more…)

國立歷史博物館玉石、印章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9,57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計畫名稱: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主旨與目標:

 

1. 發展館藏文物數位化後設資料及相關系統。

 

2.規劃文物數位化影像拍攝、圖檔儲存及管理系統,並制定各項工作流程規範。

 

3. 各數位化機構資源合作分享。

 

 

計畫簡介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行政院第九次「電子、通訊、資訊策略會議」通過「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並將此案交由國科會負責協調執行。於九十年一月一日正式展開,以專案方式進行,並由設在中央研究院的「計畫辦公室」,負責溝通協調各參與機構間的合作,計畫發展目標是將國內重要文物典藏機構之文物加以數位化。九十年一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更決定推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九十一年度起則成為國家型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即為參與的機構計畫之一。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建立於民國四十四年,建館之初,館內收藏以中原文物為主,地方文物為輔,早期收藏主要來自接收原河南博物館與戰後日本歸還文物,其後也含括政府撥交的文物以及民間收藏家的捐贈,在歷經時空變遷的作用下,目前該館藏品數量已多達五萬多件,就藏品分類上而言,共計十九類,其中包含了青銅器、書畫、陶瓷器、版畫、錢幣等文物。將藉由「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逐年目標的推動來完成數位化,並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功能,將部份的資源分享出來。

 

史博館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目前主要進行器物、書畫類文物,器物組首先展開的為銅器類的數位化,目前已具相當成果,陸續推動瓷器、竹木、漆器類等項目,九十三年度進行玉石、印章類數位化。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