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08-01-09,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曾鈺絜
一、 前言
數位典藏在過去五年的不斷努力之下,已累積許多寶貴的經驗與豐富的數位內容,如何將這些片段資訊串連成更具結構的知識,是第二期數位典藏的首要任務,預計會以「主題式知識庫」來表現台灣特色,並嘗試加入Web 2.0的共建、共享精神,使其數位內容更加完整。
然而在現今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經由網際網路找尋知識已相當普及,只是在這訊息的銀河,何謂知識庫?不外乎是將內容經過篩選過濾,然後匯集而成。知識庫並不限定任何領域,皆能擁有其專有的知識庫,小至一般的FAQ1,大至整個電子圖書館藏,主要功能就是協助解決問題,讓以往前人的經驗能夠繼續傳承。
二、 資料庫與知識庫
資料?知識?看似相同,但實質卻相異的不同個體,這之間的差異有待更精確的探討。
1. 資料庫
定義:針對某一主題將其相關的資料,以特定的方式有系統地將這些大量、複雜且多樣的資料加以收集、整理、儲存,以提供使用者作查詢。資料庫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極快的速度作資料的檢索,並選擇出使用者所需之資料。資料庫所蒐錄的資料範圍相當廣泛,但相對來說容易造成檢索結果雜亂。
2. 知識庫
定義:知識庫系統的主要工作搜集人類的知識,有系統地表達或模組化,使電腦可以進行推論、解決問題。知識庫中包含兩種型態:一是知識本身,即對物質及概念作實體的分析,並確認彼此之間的關係;而另一則是人類專家所特有的經驗法則、判斷力與直覺。
知識庫與傳統資料庫在資訊的組織、併入、執行等步驟與方法均有所不同,概括來說,知識庫所包含的是可做決策的「知識」,而傳統資料庫的內容則是未經處理過的「資料」,必須經由檢索、解釋等過程才能實際被應用。知識庫包含人類在特定應用領域內的經驗和過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著重於資訊之間的整合,能有效並迅速找尋到適切的答案。
三、 知識庫代表類型
知識庫大致上包含兩種型態:一是知識本身,二是專家所持有的經驗法則,目前在現今網路上有以下幾個代表類型。
1. 知識藏百科全書網 ( http://www.wordpedia.com/ )
此網站主要宗旨在於「學習如何學習」;資訊是否為可靠的知識內容?是否建立在完整的知識結構上?是否有博學的專家解說導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出版社的編輯人必須再度扮演知識把關的媒介者角色,透過最新的數位科技,供應優質的內容給讀者。擁有二十七年出版歷史的遠流出版公司,在2000年成立了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建立了《遠流字典通》之遠流英漢字詞知識庫,並轉化為線上字典及PDA字典;並且和光華雜誌合作,把光華雜誌25年的300期雜誌圖文轉化為《光華雜誌智慧藏》知識庫光碟版及intranet版;也與北京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把74鉅冊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轉化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知識庫光碟版、intranet版及internet版;目前在陽明大學廣場成立了BookSquare智慧藏書店,提供消費者實體書店的服務。
2. 維基百科 ( http://www.wikipedia.org )
維基百科以Web為基礎的超文件應用系統,支援社群導向的協同寫作方式。其具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可以幫助人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領域的知識,因而被視為一種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不需要學習艱深的程式語言,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網路來編輯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2002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在PHP wiki軟體上運行,並使用MySQL資料庫,目前所用軟體稱作MediaWiki。
3. 聯合知識庫 ( http://udndata.com/ )
聯合知識庫為聯合線上公司於2000年4月籌備,2001年2月19日正式成立的新媒體。聯合報系所發行的聯合報、經濟日報、民生報(民生報資料至2006/11/30止)、聯合晚報及星報(星報資料至2006/10/31止)等五大報在過去五十年來共發行了一百三十萬個報紙版面、一千多萬則新聞、七十餘億個字。這些新聞資產正是台灣民眾過去五十年生活的共同記憶,它不止是文字資料,而是歷史的軌跡與驗證。聯合知識庫的成立不僅提供了新聞資料的檢索更衍生了數位典藏歷史的社會責任,活化報系五十年的新聞資料,完整而翔實地呈現台灣近代珍貴史料,累積社會事實,傳遞文化變遷的軌跡,成為新世紀知識的庫藏中心,並提供完善的知識管理工具,落實打造知識社會的基礎工程。聯合知識庫除了擁有聯合報系五十年的新聞資料外更要提供各種先進的技術來活化這些資料,讓使用者能夠很方便的詮釋資料、擷取知識。為了成為完美的知識管理工具,聯合知識庫供應以下五大主要功能與服務。A.全文檢索 B.專卷查詢 C.我的剪報 D.影像圖庫 E.自動剪報系統
4. 天下雜誌知識庫 ( http://www.cwk.com.tw )
天下知識庫是天下雜誌於2004年8月正式成立的線上資料庫查詢服務,包含天下雜誌自1981年創刊至今,共25年355期,前瞻、專業、深度的國內、外財經報導,完整記錄台灣經濟起飛、企業崛起的故事、見證社會變遷、文化發展的歷史。並且曾被紐約時報譽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的天下雜誌,是台灣中、高階領導人最重視的雜誌,也是台灣最具積極影響力的媒體。目前最具特色的產出為「知識專題」,根據人物、事件、產業等特性,由專業編輯,整合相關報導與圖表,製作獨具特色的「知識專題」,滿足使用者對資訊整合的需求。
5. 全球華文行銷知識網 ( http://www.cyberone.com.tw )
中時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除了透過經營中時電子報等網站以提供客戶刊登廣告外,也積極協助客戶進行行銷規劃的工作,在過程中逐漸發現,行銷這件事情非常複雜,且影響成敗的變數也非常多,透過長久經營媒體的經驗為使用者搜羅與行銷相關的各項重要知識與市場訊息,讓使用者提升行銷執行力與個人競爭力。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主要宗旨是為了方便行銷人吸收市場新知而設立的資訊平台,並為使用者過濾整理最新、最好以及最有效率的好內容,以方便強化競爭力。
綜觀現今各類型的知識庫,所使用的資訊技術並無太大的突破,大致上還是以網頁程式語言配合資料庫系統軟體為主,或是套裝應用程式為輔。
四、 知識庫概括功能簡介
看了上列數個知識庫網站,不難發現知識庫主要的功能,不外乎是將散亂不整合的資訊有系統的結構化,參考知識藏大英百科全書網,以此案為例歸納出知識庫有那些重要功能。
知識的內容呈現包含四大項目:1.標題、2.內文、3.圖片、4.延伸閱讀;其中的延伸閱讀依照這些內容的屬性分成人、時、地、物等項目。
依照照檢索方式有以下十種:1.分類檢索、2.注音檢索、3.英文檢索、4.筆劃檢索、5.漢語拼音檢索、6.通用拼音檢索、7.年表檢索、8.地圖檢索、9.照片檢索、10.快速查詢等。
除了知識藏大英百科全書網之外,另一種受人關注的維基百科,加入Web 2.0 共建共享之精神,劃開了百科全書知識庫另一新紀元。
五、 Web 2.0 與知識庫
以維基百科為例,它成功的將Web 2.0之精神運用在百科全書網,展現出另一種形式的知識庫,其實在國內較為人知的其他知識庫網站,像是聯合知識庫、天下雜誌知識庫等皆有其Web 2.0的影子,不外乎是「參與取代接收」、「分享取代控制」、「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以下針對Web 2.0與知識庫做個簡單的分析。
參與取代接收
分享取代控制
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
知識藏
百科全書網
●
●
維基百科
●
●
●
聯合知識庫
●
●
天下雜誌
知識庫
●
●
全球華文
行銷知識庫
●
●
表一、知識庫與Web 2.0運用分析
由上表可以明顯的看出,目前只有維基百科利用共建知識的概念打造百科全書,而其他知識庫因涉及到商業行為,以至於共建此一目標並不容易實行,並且在分享取代控制這方面,也僅開放試用或是部份分享。
六、 知識庫常用技術
想要建置知識庫可從專家系統著手,利用資訊技術的開發,達到建置知識庫的目的。
專家系統
定義:專家系統係由知識庫、推論引擎及介面為基礎而組成的電腦化系統其目的在對於某一特定領域的問題作判斷、解釋及認知。由於專家系統能夠提供智慧型的決策與輔助、解決問題、並對求解的過程做某種程度的解釋,因而也可以稱為「智慧型知識庫系統」 (Intelligent Knowledge-Based System, IKBS)。
專家系統的開發小組通常是由一群學科領域專家、程式設計師知識工程師(Knowledge Engineering)所組成,其中知識工程師在專家系統的建立中通常扮演著中樞的角色,經由訪問專家及其他方法,以決定系統內之決策法則與知識,並不斷測試、修正,以開發出一個有效的專家系統。許多專家皆指出,撰寫專家系統的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知識工程的層面,包括知識取得(knowledge acquisition)及知識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目前市面上已有現成的套裝軟體供使用者選擇,協助組織建置適宜的知識庫,向來備受注目的維基百科,也自行發展相關套件提供組織使用。
建立詞條與完整的分類架構
完整知識庫架構首要必須建立清楚的詞條,以利使用者用快速便捷的找尋知識。針對詞條撰寫必須包含條目、內容、輔助圖片、撰稿人、資料出處、參照詞條等,其中的條目包含與該類相關之人、事、地、物,名稱以廣為通用或當時官方文書所載完整全文為主。
這些散亂的知識如何整理?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先生在1960年代末期發明了心智學習能力的觀念,利用樹狀分支圖幫助分析、學習、記憶的高效能工具,心智圖法讓分類知識更加容易。
七、 數位典藏第二期計畫知識庫建議採用方式
由於過去五年的不斷努力,使得數位典藏有了初步的成果,此計畫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等機構,並建立國家級的數位典藏品,截至目前為止資料庫已存放超過189 TB數位內容,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也累積140萬筆以上的資料。第二期的數位典藏延續第一期計畫的成果,希望能夠呈現臺灣文化與自然多樣性,建置各種主題知識庫,拓展全民對於數位典藏的參與。
數位典藏第二期計畫預計會以「主題式知識庫」的方式來表現台灣特色,並將原本十六個主題小組縮減為生物與自然組、生活與文化組、語言與影音組、藝術與圖像組、器物與建築組、地圖與影像組及文獻與檔案組等共七個區塊,並加入「Web 2.0」的共建、共享精神,其中有四項特性:1.參與取代接收、2.分享取代控制、3.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免費取代收費;下列是針對Web 2.0運用在數位典藏做一個簡單的SHOT分析,我們將可以更清楚知其優缺。
Web 2.0 運用於數位典藏 SWOT 分析
優勢(Strength)
劣勢(Weakness)
1. 原本分散的資訊透過知識庫將其知識集中。
2. 全民分享豐富且多元的重要典藏資料學術價值高。
3. 數位島嶼平台提供非機構計畫之知識交流,除了接收知識更是增加參與感。
4. 此知識庫為全民所共有的資產,免費提供知識回饋全民。
1. 目前數位典藏內容及媒材多樣性略顯不足。
2. 社會大眾容易對典藏內容感到無趣。
3. 為顧及網站資訊安全,Web 2.0特有之互動模式不易呈現。
機會(Opportunity)
威脅(Threat)
1. 藉由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可獲得更深入的專題報導。
2. 結合電子報,可提供最新的知識訊息。
3. 利用數位島嶼平台發揮Web 2.0之互動精神,鼓勵全民參與,提升知識水平。
1. 政府單位網站太過自由與開放所帶來的資訊安全問題。
2. Web 2.0所帶來的互動性也帶來龐大的工作量,人力成本不容小覷。
由上表可知,利用Web 2.0建置知識庫並不能只有空談,也許應該要開始思考如何進行。然而數位典藏畢竟是政府機關單位,如果要建置類似維基百科的共建系統,所面臨到的安全性問題將不可忽視,當有人群彙集的地方,秩序要如何界定就會顯得格外重要,人多意味著問題複雜度會相對提高,開放與封閉之間權衡的藝術,需要花費更多的構思,網站安全機制以及管理問題正在考驗著我們團隊的智慧。
針對知識庫知識擷取實行的階段可分為三個部份:Case.1.工作人員自行撰寫、Case 2.機構計畫單位或是利用數位島嶼平台自行負責、Case 3.合作協同方式共同撰寫。
Case 1.
優點:1.溝通容易,較有效率。
缺點:1.增加內部工作人員之業務量,須耗費較多人力成本。
2.內部工作人員非專家,內容正確性有待探討。
Case 2.
優點:1.知識內容取自專家之筆,較無爭議。
2.減少內部工作人員之業務量,減少人力成本。
缺點:1.溝通不易,徵件容易拖稿。
Case 3.
優點:1.透過內部工作人員輔導機構計畫撰寫,徵件較有效率並且內容經過專家參與,較無爭議。
2.可適度減輕內部工作人員業務量,減少部份人力成本。
缺點:1.雖然會減少徵件拖稿情形,但也容易有溝通問題。
現今資訊科技成長迅速,再難的技術都可以透過委外(outsourcing)而順利進行;唯獨建立計畫執行者的觀念卻較為辛苦,僅管目前已有第一期計畫的豐碩成果,但在資料上略顯雜亂,須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料之間的「關係」,才能成為知識庫的基礎(知識源)。訓練內部人員做好個人負責的主題小組知識加級,對外部使用者則鼓勵參與共同建置並分享其知識及經驗,進而構建各類型主題知識庫,以新型態的「內容」呈現方式,將資料進化為知識產出(knowledge output)。
八、 參考文獻
1. 知識藏百科全書網 (http://www.wordpedia.com/ )
2. 維基百科 (http://www.wikipedia.org/ )
3.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 )
4. 天下雜誌知識庫 (http://www.cwk.com.tw/ )
5. 全球華文行銷知識網 (http://www.cyberone.com.tw/ )
6. 劉常勇,知識管理, http://www.cme.org.tw/know/
7. 專家系統, http://lips.lis.ntu.edu.tw/ytchiang/study/others/expert/expert2.htm
8.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pedia.cca.gov.tw/index.aspx
9.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分項計畫 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書
10. 知識藏大英簡明百科,網域版操作手冊(1.8版)
1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經常被提到或是問到的問題。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9,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檔案命名原則是以一個辨識碼(identifier)為基礎並做變化,如此一來一個檔案的不同版本(例如同一個原始資料的不同類型檔案)便可以被輕易辨識,且這些不同版本的檔案都可以維持其獨一性。至於檔案的命名方式,根據使用需求的不同,只要在辨識碼上加上各種特徵以及序號加以變化即可。而辨識碼的命名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1. 獨一性:辨識碼必須是唯一的,不管之後使用在任何方面,或是被其他機構或計畫使用,都將可以輕易辨識出其辨識碼所對照之資料內容。
2. 辨識碼必須能夠和全國性的編碼方式相容。
3. 辨識碼的命名必須標明出其收藏組別,例如地圖、手稿、音樂等等,如此不僅能維持其獨一性,並可便於使用。
4. 在不同系列的收藏中,命名檔案的原則必須相同。例如在不同收藏系列中,做展示用的檔案必須以同樣的原則命名,而網站地圖的檔案命名方式也必須一致。
5. 因原始資料的性質和需求不同,辨識碼的命名原則也會不同。
辨識碼的命名原則是以nla(即澳洲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為開頭,緊接著加上收藏組別之代號。例如nla.pic, nla.ms, nla.map, nla.gen, nla.mus, nla.aus, nla.arc, nla.web等等。
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數位化館藏包含了三方面:紙本原始資料的數位檔、原本就以網站方式呈現的數位資料、以及由各方擷取材料而形成的數位典藏資料庫。由於性質上的不同,這三類的數位檔案有不同的命名原則,其中以第一類,也就是將原始資料數位化的這一個類型,其命名方式最為嚴謹而統一。今舉其類型之命名方式為例,說明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檔案命名原則。
由紙本所製作的數位檔,其檔名應該要有唯一性,並且以原始資料作為命名基礎,亦要能夠標示出其檔案的用途。如果檔案代表一個系列中的一項,則必須清楚標出整個系列及其在此系列中的地位。今以一錄音檔為例:
命名方式為:收藏種類之代碼(collection id)-收藏種類之代號(collection no.)-系列之代號(series no.)-錄音帶代號(tape no.)-段落之代碼(fragment identifier)-地位代號(role code)
收藏種類之代碼(collection id): 口述歷史類型的收藏之代碼為nla.oh(Oral History)。
收藏種類之代號(collection no.): 錄音檔的TRC號碼
系列之代號(series no.): 四位數字,代表檔案所屬之系列。開頭如不足數則補上0。
錄音帶代號(tape no.): 四位數字,代表在系列中的錄音帶編號,開頭不足數補0。
段落之代碼(fragment identifier)
地位代號(role code): 從標準清單(見附錄)中選出可以標示此檔案之地位的代碼。
版本代碼(generation code): 兩位數字,代表母帶經過處理過後的不同版本。
e.g. nla.oh-trc0234-0003-0001-m
M代表了母帶(master recording),因此此檔案為TRC0234的系列三之下的一號錄音帶之母帶
附錄1
地位代碼表
這是一個標準化的清單,可以在不同媒體類型的檔案中使用。如有需要可以新增其他的地位代碼。
代碼
描述
t
thumbnail
v
view
e
examination
m
master
a
archive
s
summary
st
structured transcript
ut
unstructured transcript
sm
structural map
fa
finding aid
附錄2
音樂類型檔案特徵之代碼列表
黑體字為最常使用之代碼
C
Front cover
T
Title page
L
List title page
B
Back Cover
U
Contents page
I
Index
X
Additional page/s inserted/pasted into item
A
Additional title page
F
Inside (ie verso) front cover
E
End papers
M
Fly leaf
G
Inside (ie verso) Back Cover
K
Preface
R
Introduction
S
Port/s
Q
Leaf / leaves of Plate/s
W
Verso plate/s (reverse side of plate)
H
Illustration/s
D
Bibliography
N
Biography
J
Discography
V
Various covers (ie. the cover of the 2nd or extra copy of the same bibliographic item that is different to the cover of the item digitised. eg. different performer featured)
1
page 1
2etc.
page 2 etc.
i
page i
ii etc.
page ii etc.
音樂類型清單,照字母順序排列
A
Additional title page
B
Back Cover
C
Front cover
D
Bibliography
E
End papers
F
Inside (ie verso) front cover
G
Inside (ie verso) Back Cover
H
Illustration/s
I
Index
J
Discography
K
Preface
L
List title page
M
Fly leaf
N
Biography
Q
Leaf / leaves of Plate/s
R
Introduction
S
Port/s
T
Title page
U
Contents page
V
Various covers (ie. the cover of the 2nd or extra copy of the same bibliographic item that is different to the cover of the item digitised. eg. different performer featured)
W
Verso plate/s (reverse side of plate)
X
Additional page/s inserted/pasted into item
1
page 1
2 etc.
Page 2 etc.
i
page i
ii etc.
page ii etc.
註:廣告沒有代碼
(以上資料擷取自Diana Dack 為澳洲國家圖書館所著之Persistent Identification Systems, Appendix1: NLA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Persistent Identifier Scheme for Digital Resources)。
1 Dack, Diana, “Persistent Identification Systems, Appendix1: NLA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Persistent Identifier Scheme for Digital Resources,” <http://www.nla.gov.au/initiatives/persistence/Piappendix1.html >, 2001.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9,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以「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為例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李姿穎
一、計畫簡介
清華大學圖書館自93年度起,開始執行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葉榮鐘先生(1900-1978),彰化鹿港人,字少奇,號凡夫,筆名奇、掃雲、擎雲、一葉、葉天籟等。自幼學習古典漢文,1918年赴日留學,故而學貫中日熟悉新舊文學。長期擔任林獻堂先生的秘書,關懷臺灣民族運動的發展、社會文化、風土民情等,都能從其著述、文稿、剪報等內容,了解葉榮鐘先生對時事的觀點及其犀利評論。
身為橫跨二次戰前及戰後臺灣傑出知識份子,以行動及著作見證參與臺灣在民族、社會、政治運動之發展。生前遺留豐富之文件、書信、手稿、藏書、出版文章等,初估近500萬字,乃充份具備當代第一手史料的珍藏及學術研究之價值。此批史料於92年9月間,由家屬全數捐贈予清大圖書館典藏,並於93年5月清大圖書館以「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計畫,獲國科會資助進行數位典藏工作。
二、基本著作權概念釐清:
此計畫數位化物件以平面化的文件紙本為大宗,故多採用掃瞄之方式進行數位化。若從文件屬性區分,眾多的剪報、書信、筆記、雜記、藏書、出版文章、照片等,其中未經由著作財產權人授權,有所爭議的文件類型有以下幾種:
(一)剪報:葉榮鐘先生長期蒐集相關報導,並剪輯、注釋成冊。由資料的註記、挑選能觀察葉氏對於時事的觀察重點,及個人的評論。然而,剪報內容又可分為二種。(1)新聞性的報導:此部分並非個人創意的表達,故無涉及著作權所保護之範圍。(2)記者撰寫或讀者投稿文章:扣除新聞性的報導之外,其它文章類型的著作權歸屬則分為:1、著作權屬於報社或記者:必須依記者與報社間的約定決定著作權人。若雙方間無明確約定,則按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著作權屬於受雇人,著作財產權屬於雇用人。2、著作權歸屬於投稿者:若文章並非葉氏所投稿之文章,則其著作權應屬於投稿者。
(二)書信:信件往來部分為師友致葉氏的書信,及其它相關書信。書信的著作權乃屬於撰寫者,非葉氏所撰寫者,未取得正式授權不宜公開。
(三)筆記雜記:在筆記、雜記中的資料,多為葉氏所撰寫並無著作權問題。但相關詩抄、通訊錄等內容,則涉及著作權及個人隱私的問題。
因此,檔案內容在數位化後,必須對外界公開則面臨相關著作權問題。然而上述資料在取得授權方面,則有許多困難之處。
(一)著作權人不明:葉氏長期所蒐集之剪報、筆記或書信等,從資料中無法得知著作權人卒年資料,或根本不知著作權人為何。以剪報類為例,即多達2000篇的文章需考察、聯繫著作權人。而著作權人不可考,或僅知筆名的狀況無法逐一克服。故此種著作權人不明的情況,無從判斷著作權利是否已超過保護年限,及取得授權,則面臨須數十年或更久之後,方可線上公開之窘境。
(二)無法確定著作權歸屬:除卻剪報文件外,其它著作權人不明之文件,尚須逐一尋找著作權人授權。而剪報類文件則可從其發行的報社溯源,為一條尋找著作權人的線索。然葉氏剪報的內容來源分布於臺灣、中國、美國、日本等處多達58家的報社,計畫人員仍面臨許多報社找不到聯繫方式的情況。
三、解決方式: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主要期望將此批台灣近代史研究相當重要的史料數位化,並建立檢索資料庫系統供學術研究、教育等非營利目的所使用。然此公開非營利用途之目的,未必能符合文章著作權人之利益。而尚有眾多無從考察著作權人的著作,若未經授權而公開,即使主張「合理使用」則仍無法完全避免法律訴訟的風險。故成為未來「個人資料-私家文書」數位典藏後欲公開資料時,無可免除的困難所在。
經著作權議題相關學者與專家之建議,除卻新聞報導性質之文章,尚未確定著作權利已消失,或已取得著作權人授權之文章,皆不宜於網際網路公開。應與計畫主管單位進行溝通協調,說明著作權問題之影響層面。而計畫執行單位-清華大學圖書館尚能採用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第二項:「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館、科學館、藝術館或其他文教機構,於下列情形之一,得就其收藏之著作重製之。第二項:基於保存資料之必要者。」可將尚未取得授權的資料,典藏於圖書館內,暫不對外公開。
而此計畫執行中,面臨之著作權人不明及找不到著作權人的問題,乃國際間日益重視的「孤兒著作(orphan works)」議題。指仍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卻難以或無法與著作權人取得聯繫,並洽談授權利用之情形。美國著作權局、加拿大、英國、香港等國,皆對此種找不到著作權人,亦無人出面主張著作權的著作,開始提出解決的辦法。主要原因為,孤兒著作多為已缺乏經濟價值,而若按著作權法則過度限縮大眾使用的權益,故陸續展開「孤兒著作」議題之修法。利用者若經過合理的努力,無法找到著作權人且不能確定著作權保護期間是否屆滿,則該利用行為並不構成侵權。我國對於「孤兒著作」問題自然不應排除於著作權法之外,應該持續觀察國外的案例,並研究國內此種問題產生背景,方能解決此問題。因此,在現行著作權法的規範下,使用者未經授權利用此類著作,仍無法排除法律訴訟的風險。
參考網站: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http://140.114.72.37/jcyeh/
200712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8,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2007/08/27
郭東益
以知識網初步預設的使用目標群眾:大專院校學生以及講師族群來看,本部份從基本的網路使用動機與行為分析理論與資料開展,延續目前這類使用族群的網路使用狀況,並以較為理論面的角度來整理與知識網類似網路架構的網路使用行為。基本上一般使用者會從眾多媒介形式中選擇網路作為採用的訊息接收管道,應該便和網路在資訊量與呈現架構與其他典型媒介的重要差異有關。有別於舊型影視廣播媒介,今日承載著極大資訊量以及多樣傳播形式的網路媒介,放在使用者的關係來看,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知識處理的影響程度,相信是遠遠高於其他典型媒介的。也由於這些特性,當整理使用者的網路使用動機以及行為分類時,都和「資訊的處理」相關問題有很大的關係。
從動機開始
使用動機是網路使用採取策略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而眾多種類的動機中,資訊獲取與整理都是很重要的成分。在吳淑鶯與陳瑞和(2005)的研究裡,各種網路族群在涉入程度的區分之下,不同涉入度的使用者卻有著一致的網路使用目的:搜尋資料。這點說明了使用者對於網路具有資訊尋求的先期性基本使用需求,把眾多的網路服務放在資訊處理的經營起點來看,影響使用者涉入性的因素往往不只在於某個網路媒介的資訊內容與質素問題(在超鏈結、搜尋引擎甚至Web2.0的大量催化之下,使用者搜尋理想中的網路「藏品」將越來越不是件難事),其實和其網站能給使用者多少的「黏著度」有關。
雖然網站使用者對於網路使用有十分基本的資訊性動機,但是和網路上的資訊五花八門無所不包一樣,使用者搜尋資訊的動機也有著很多變化:例如社群交友、遊戲娛樂、流行新知…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資訊,只是種類、形式各有不同,和我們所理解的「知識資訊」相較,可能還要更多樣、更難以預測一些,但是這些資訊才是與主流網路使用最具黏著性的取決條件。
在吳淑鶯與陳瑞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各種層次的使用者,或多或少都有資料搜尋的需要,這裡所指的資料可能就是我們所預想的「知識性資訊」,不管是涉入性高、好用網路社群功能的重度網路使用者, 還是將網路視為吸收資訊以及保持知識更新的「中涉入度」網路使用者,甚至是僅將網路當作一個資料圖書館、平時不會接觸網路、找到想找的資訊就走人的「低涉入度」使用者,他們都將資訊的取得視為網路使用的重要條件,但是隨著涉入度的增加,其實社群、網路人際經營功能以及相關資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能否在這些 面向繼續留住網路使用者的關注目光以及持續使用(這就是所謂的黏著)也是現在網路組織經營客戶的重要參考指標,這也說明了商業性網站在顧及大宗主流使用者的需求上,的確顯現了不少彈性。
不過回頭來看,對於固定單純資訊搜尋動機的使用者(這些可能包含了大部分的「低涉入度」使用者)而言,他們在知識性高的資訊使用上,可能不會輸給高涉入度的使用者,畢竟這類資訊的尋求需要才是他們使用網路的主因,但是由於中、低涉入者在客觀條件上的限制(年齡、社經程度、軟硬體限制),影響了他們使用網路的動機,也影響了他們對於網路的使用頻率,因此,如何增加資訊本身之外的網路使用條件近用度,對於能否促進這些使用者增加使用深度,甚至網站正面印象與認同,具有很大的影響,畢竟,就某種程度來說,某些知識網站的使用是「不得不用」,要是網站不夠親和,不夠契合使用者習性與需要,使用者就只會抱著「用完快閃人」 的心態,這樣的狀況對於想要促進像我們預想的知識網互動回饋架構而言,確實沒有什麼幫助。如果網站的使用設計可以讓使用這對於網站環境容易上手,增加非主動使用動機使用者對環境的好感,除了可以加強高涉入使用者對網站的正面印象,也可以提高中、低涉入度使用者的使用意願。因此,不管是使用介面、環境、整體感覺、功能提供…等等,這些都是網站在內容擴展與品質管理之外,另一個重點的規劃課題。各種使用性的設計,目標與實踐方式各有不同,不過都應該將使用者的動機與使用特性做基本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整理一些基本的使用者特性。
使用者特性
相信沒有人會和另一個人用完全一樣的方式來使用網路,原因除了動機不同,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也是不盡相同,這類的差異牽涉到使用的習慣與策略,尤其對以資訊搜尋與知識管理為動機的網路使用行為而言,結構性的差異還建立在學習的環境條件與個人的學習型態。根據王林宇(2001)的文獻整理,一般人的認知型態可以粗分為學習早期即注意不同主題的相關性(整個概念)的整體(holistic)狀態,以及一次只專注一種主題,整體概念要到後期才會形成的序列(serial)狀態,當這兩類認知型態實踐在資訊搜尋時就會顯示不同的結果。根據Ellis,Ford & Wood(1993)以大型超文本資料庫為對象分析瀏覽工具時,便是很好的例子;其分析的瀏覽工具包括:整體概念地圖(form of a global concept map)、關鍵字索引(keyword index)、目錄(menu)以及退回功能(backtracking facility),其中分析出概念地圖為整體思考者所偏好,關鍵字索引則以序列性學習者最常用。
認知差異影響網路資訊搜尋的另一個整體層次在於比資料處理更具整體性的「學習型態」上,王林宇整理出三種學習型態:
* 理解學習者 (comprehension learner):多採用整體性思考與策略,若過於極端者,找出的資料則屬過多且表面。 * 操作學習者 (operation learner):使用序列性思考與策略,若過於極端者,找出的資料則過於狹隘。
* 多元學習者 (versatile learner):採取整體性與序列性思考方式,所找出的資料既相關又準確。
比較起來,理解學習者和操作學習者分別代表整理策略與序列策略光譜間各執一端的位置,而多元學習者則是兼容兩類,有較好的學習效率,這當然是知識網這類網路使用上最理想的使用者,也會是知識回饋的重要來源,但是,不管是較整體的理解學習者或是採取序列策略的操作學習者,對於網站使用也有高度的依賴性,都應該在網站架構建立時納為主要考量:例如加強使用者個人化知識架構整理的功能,以及充分的關鍵字搜尋回饋系統。
實際的影響:台灣大專族群的網路使用
台灣的網路使用人口裏面,大專學生佔了很大的數量,也就是上述分析中提到的高涉入度族群。吳淑鶯與陳瑞和的研究整理出高、中、低涉入性的主要人口變數差異主要出現在性別(男性設入度大致偏高)、年紀(年紀越大越偏向高涉入性)、收入(也和負擔架設的網路環境有關)…等。
在網路資訊處理的學習層面上,張基成與唐宣蔚(2002)針對網路學習社群的案例分析中,發現了一些實施上的限制,如:使用者的網路傳輸負擔能力、互動內容的審核標準、以課程需求引發之外的學習動機不足(也影響到使用者是否願意主動共享,而非只取不給),網站資源上傳共享的方式是否利於管理。這些限制都顯示了雖然採用網路媒介的使用者都有一定程度的資訊主動尋求動機,不過能否在本單位預設的使用主力族群中,顧及各種類型使用者的特性,讓不管涉入度高低的使用者,對於我們架設的知識網平台都能有一定的信任度,近用度,甚至依賴度,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面向。
夏德威與劉威宏在「數位學習與網路使用對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之研究」中整理發現,台灣大學生的知識管理能力現況大致良好;其中以知識獲取能力表現最佳,知識應用的能力較低,這算是一個知識網構想設計時能夠注意的重點:提供使用者高參考性的知識與管理環境,同時藉相關活動的結合引導使用者培養一定的知識應用能力(如培養分類、管理儲存知識的能力),並且透過大宗使用者所注重的人際社群元素來加以推動,夏與劉在這裡建議的推動方式便是與教育活動結合的網路數位學習方式,透過「資訊獲取」、「免費資源」、「問題解決」與「同儕互動」等學習者最在乎的功能來經營,此外,吳淑鶯與陳瑞和的研究也建議,針對不同涉入程度的使用者,應該就內容經營以及良好更新狀態、資訊搜尋基礎概念與技術推廣、結合學校機構提供更具支援性的網路硬體支援…等,以便於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處理能力提升。
小結
本部份整理的範圍主要在於一般的使用者網路使用行為概念,透過動機與一般使用特性的討論,作為理解現有的大專學生或受教育族群網路使用特性的形成意義。其實網路的使用就是一種資訊尋求的過程,然而如何讓資訊的尋求有一定的系統與效率,達到有效,有正面意義的「知識管理」,應該是知識網站成功的條件,因為這代表了內容架構與功能使用的成熟,目標使用群眾的有效掌握與回饋,這兩點都必須因應使用者的使用特性來做調整,以使用者的搜尋需求出發,以協助培養一定知識管理能力為目標,相信以這出發點建構的知識網,應該更適合於其目標使用群眾。
【參考資料】
王林宇(2001/3月)。認知的個別差異對網路資訊搜尋行為的影響。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網頁:http://psy.nccu.edu.tw/~lennelwang/paper/cog-search.pdf
吳淑鶯、陳瑞和(2005年12月)。網路涉入影響因素、涉入程度與上網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大專學生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四期,頁1-37。
夏德威、劉威宏。(2007年1月)。數位學習與網路使用動機對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之研究。北商學報,第十一期,頁93-124。
張基成、唐宣蔚 ( 2002年6月) 。 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於大學之實施經驗及相關問題研究 。 第六屆 (2002)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 大會論文集(上冊),454-461,6月14日至 16 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8,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8,
點閱數: 4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知識網工作坊與會心得
2007/07/08
郭東益
數位典藏邁入第二期階段,對於典藏內容的經營也隨著進度的發展以及趨勢的帶動,開始進行著「下一步」的籌畫與開創:從一期的「內容發展分項」到二期的「拓展台灣數位典藏」,不管從經營者、內容管理者乃至各個數位化流程的參與者,都已經開始意識到一期到二期之間,除了新的典藏物件之外,還有了新的計畫參與者加入了:那就是使用者。由於規劃著對數位內容使用靈活度的回饋,我們的確需要使用者的參與;一如今日網路內容流量爆炸之下,主宰網路企業的競爭優勢已從內容的供應,摸索到使用者的主動參與,第二期的數位典藏想要有所拓展的企圖,也開始向使用者這塊新天地招手,一種今日大家常掛在嘴邊、用在手中、放在心裡的「web2.0」理念正在二期計畫的內容拓展策略中醞釀。六月20日在中研院史語所會議中心舉辦的知識網工作坊,便是找來許多對於使用者參與理念有所心得、規劃的朋友們,對於未來將參與本計畫一大規劃重點-「知識網」-提供更深切的認識與理解,其中,知識網的規劃的使用者參與元素佔了很大的篇幅,也顯示了本計畫希望透過更多元的參與、互動以及回饋中,在網路這個瞬息萬變的「永遠」新天地中,尋求真正的典藏拓展方向。
對於這個很火的「web2.0」現象與論點,相關的論述與介紹實在是不少,這裡我也不需要作文獻整理,不過在這裡就談談我的理解好了。從web1.0升級到2.0,代表的就是一種結構上的重大轉變,在1.0時代,會做網站的人與單位相信不會比今日的人少,但是當時採用的其實和一般固有媒體採取的大量單向(回饋互動機制相對較少)的傳播方式,就像是精品店面櫥窗裡的模特兒,擔任的是吸引你的功能,最重要的還是要你入店作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消費,以往確實有很多依照這模式成功的例子。不過,在今日、此時、此刻,我們該怎麼解釋web2.0的變化涵義與出現時機呢?其實把一些1.0時代的狀態作一點反向思考就可以理解,也就是說,現在網路世界/市場裡,繼續呆呆地顧著店面,守著上面指示的「當期最新」櫥窗設計,這開始成為一件真的很「呆」的事情,因為在網路硬體速度環境以及上網普及率已經到了某個成熟階段的今天,大家已經開始在市中心清出一塊廣場,提供大家擺攤獻寶,形成一個公開市集了,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是一個公開的市場,一些開店面啊、水電費阿、請員工什麼的「近用障礙」已經只簡化成基本的場地維護費(註:在網路使用上,這些就是很基本的網路使用費用,包含實際的寬頻費、買電腦設備的錢、加值會員費等等,還有一些非實體成本如個人資料提供、網路道德規範與人際聲譽等風險成本與經營成本…)而已,所以你可以看到加入擺攤的已經不只是有商業經管經驗的公司機構了,而是更多的「個人」,這些人有些是網路店面的老闆,有些是部落客、有些是藝術家、攝影師等創意生產者,更多的是,已經有很多「一般人」加入這些攤位,他們是個人化基本服務的使用者,不管是youtube的愛用者,google眾多服務的狂熱份子,還是在丁丁大站po照片文章衝人氣的…,對於這些利用網路提供的個人化場域作各種展示的使用者,我們或許很難給他們作分類,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都是以往我們討論網路時所定義的「一般人」(或是消費者)。這時候,各位你要是還在顧著你的店面和櫥窗的話,怎麼說都是一件很怪的事情,儘管你一如以往這樣做(而導致倒店)好像沒什麼不對,對吧!
上面這個可能不是很得體的例子,揭示了我對web2.0經營上幾個關鍵性的理解:
1. 你一堆我一堆所產生的內容「王道」化:意指網路使用者提供的內容開始成為網路可以看到篇幅最多的東西,也開始主導著未來媒介經營者的策略思考。
2. 編輯權解放了(嗎?):這或許是我們的知識網最需思量的主題。
3. 網路內容定義與內涵的瞬息萬變:網站經營已經從獨大內容的規劃轉而兼顧服務近用性的提升,甚至,只顧後者了。
4. 社群力量的不容小覷:這一點算是歷來網路使用者研究的老梗了,但是今天的形勢確實是史上最接近這個理想的一個時期。
這些概念在那天我參與的工作坊中,針對知識庫預計採取的web2.0取向,講者都做了提及,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例子,但是總覺得大家都同意這樣的發展趨勢時,應該在多思考一些問題,像是:當使用者和我們這些固有的內容提供者開始有著類似的傳播位置時,我們還能處理什麼樣的內容,讓它成為我們的特色,一種可以凝聚其他「攤位」的特色?目前我們對這個將走向web2.0的知識庫企劃,在對於使用者的定義與期望之外,是不是少了些什麼?又或者是,今天的web2.0在「知識網」這樣體質的網路平台上,需要什麼樣的調適,才能在功能上達到承先啟後、數位內容深度與多樣性的廣度兼顧的終極目標呢?
FOAFingtheMusic,Good intention,bad experience…
這些問題在我這幾天試用一個音樂推薦網站「Foafing the Music 」做了一些更深的思考。這個網站採用了一些今天web2.0網站架構經常採取的功能,不論是RSS訊息訂閱的處理、還是極具可動性的個人資料喜好索引「FOAF」架構,還有整合各方音樂資訊以建構本體知識架構(本系統採用OWLDL來處理)的網路資訊服務混合(mashup)方式,在很多採用使用者參與的網站服務中都可以看的到,不過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個成熟或成功的音樂推薦網站,因為其推薦效果對我而言真算是差強人意,甚至讓我有使用的挫折感。當我依照它的要求輸入了必要的個人與喜好訊息資料後,出現的訊息竟然是「無喜好分析結果(None interests found!)」,原因是我提供的個人資料仍不夠充裕,對於這個情況,系統所提供的「常見問題」也十分的雞肋,只是要你繼續加強來源資料的資料量與深度而已,這樣的要求或許對於已有固定使用習慣的大量使用者或許有幫助,但是卻能給新手(像是我這樣)的似乎只有「妙不可言」的挫折感,加上這個網站除了基本的內容推薦之外,沒有其他功能了,距離培養固定使用者以及與吸引低動機使用者,我認為這個網站真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對需要大量使用資料反饋參考的這類音樂分類語意網來說,或許不算是一件好事情。
Last Fm: Even an unsociable listener can feel the power of Group!
相較於「Foafing the Music」,這個網站主要資訊參考來源之一,也是有著音樂推薦功能的last.fm 社群網站,採用的資訊服務混合管道結合了網路關鍵字資訊以及個人電腦的歷史紀錄,讓使用者可以一加入會員後只要稍微作主動的設定與關鍵字與使用者/社群搜尋,便可以出現初步的推薦名單,並在之後的持續使用之下作精確的調整,在這系列的資訊處理過程當中,社群的相關功能(包括群組推薦、評論撰寫、推薦標籤、個人電台展示)佔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整個使用經驗下來,我不再把last.fm和FOAFing the Music一樣當作分析的對象,我自己也加入了它的推薦分享機制,這便是社群服務發揮功效的典型例子。
上面提的例子,某方面來說突顯了使用者主導內容分佈(註:是內容分佈,而非內容本身)的一種主要管道:群組或社群。社群功能在web2.0發生作用的原因之一,在於其掌握了使用者參與的特質,以「大家」的思考方向,用社群化的特性來整合可能十分混雜的資訊分享流動,這也是許多web2.0服務網站在目前發展成功的原因,不過要強調的是,這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對於我們想要建構知識網而言,不同的目標使用者,不同的內容管理,要考量的經營重點仍然需要更精細的調整,例如前面提到的編輯權解離的狀況之下,社群的經營擔任著網站推動使用的重要功能,但是對於「知識」的評量能力是否也能發揮一樣的功用,這便需要更進一步的分析與考量了。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8,
點閱數: 1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圖書館的數位典藏簡介
2007/06/21
郭東益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這句話在花邊消息往往多過事件重點分析的今日,或許有些人不會同意(試想,在一年後的今天,我們回頭看類似「被羈押的大財主在看守所吃什麼口味的肉粽」這樣的「新聞」,想必會覺得十分可笑。更別說今天還有很多單位會自己「製造」新聞了),不過我們卻不得不同意,這些透過新聞等媒介所刻劃出的時代痕跡供後人追溯回顧與審視的意義確實是存在的(只是相信往後的我們會更去思考以前的新聞產製者到底腦子裡面在裝什麼吧…)。有趣的是,在資訊管道與傳送關係日漸多元、模糊,甚至混亂的今日,想要光靠新聞單位的收集、整理與典藏去了解分析某個時空狀態下某個區域的社會、政治思考脈絡時,可能已經無法窺其全豹了,而想要作更完整的審視其實也變成一件更難達成的任務。不過這也是德國漢學研究重鎮「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圖書館的「漢學數位典藏」網站計畫想要發展的目標。
德國海德堡大學在德國是歷史悠久的名校,該校的漢學系更是歐洲漢語文化研究的重鎮。海大漢語系對於漢學的研究方向十分多元,除了研究走向力求兼顧古代漢學與現代漢學等專業取向,研究對象也包括中國、香港、台灣與華人地區的文化分析,近期該系華文各時代的公共空間相關研究有著十分顯著的成就,論述領域更涉及多種文化領域,因此像是報刊媒介這一類的研究算是不少,這也讓該系所設立的圖書館在典藏經營上有不少新聞資料收集的經驗,在一般的善本、叢書、中文影片、全文查詢等資料庫外,也有以教授主導經營為主,如「小報資料庫」這類有趣的主題性典藏計畫。
不過這裡讓我們把重點放在被海大漢語系圖書館視為重點項目的「漢學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 for Chinese Studies,(DACHS))」計畫,這個計畫其實是該機構「數位圖書館」經營理念的一種延伸,是歐洲漢學研究數位資源中心(ChinaResource.org)的一個子計畫,有鑑於全球性網路內容典藏機構「網路典藏計畫/Internet Archive(http://www.archive.org/ )」對於今日網路內容典藏長期面臨的深度廣度難以兼顧的問題,海大漢學系圖書館在進行這個計畫時,將策略目標定為:在其負責領域之下保存所有的線上出版物。其他的單位則採取較小的規模,著重於特定主題,將重心放在對選取條件規定的重視;而該計畫的典藏命題,則是放在「透過華文網路呈現出對社會與政治論述的重視,達到識別(identifying)、典藏並創造具可近用性(accessibility)的漢學相關網路資源(引申自該計畫的任務宣告),因此我們可以想見,該計畫建構出來的將是一個有對於典藏內容主題意識的組織,實際上該計畫的呈現結果也的確有其趣味之處。
「漢學數位典藏」計畫的目標,其實就是想透過攢集出的網路內容典藏成果,讓使用者/搜尋者能夠在某個時(尤其是大量網路內容主題所關注的「現代」)、地、事件上看到當時新聞媒介的呈現樣貌,進而解讀出這些命題的政治與社會論述,或許可以更簡單的說:包含歷時性、地域性的政治性與社會議題的資料,就是他們想要蒐集的對象。計畫出發點很簡單,但是要完成就是十分複雜的事情了。就如本文首段所言,在今日新聞管道所提供的資訊已漸顯不足的今日,該計畫的資料來源也包括了其他網路媒介管道如中國政治領導人的演說,來自美國或俄國的歷史文件、來自中國的非制度化性網站,或是中國討論區的剪報…等。這狀況某方面顯示了網路內容不管在主題與否的選擇之外,散漫卻又非線性的內容讓典藏本身的進行面臨很大的技術與環境面挑戰。
海大漢學系圖書館的「漢學數位典藏」計畫力求內容策略的聚焦,同時還得用健全的資訊處理架構來整理這片網路內容論述建立的「新藍海」。該計畫將資料的處理進程有兩大重點:資料的識別與外部蒐集管道的整合。前者採用了許多知識庫網站採用的知識網絡概念,透過系內外專家貢獻的知識評鑑來過濾、分類所需的典藏資料,再用後者提供的他方藏品的個案處理來補足前者在詮釋與觀點影響下可能發生的不足。此外,該計畫人員也採用長期、短期與隨機等彈性的方式來執行他們主題導向的網路內容蒐集。
在處理典藏資料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後設資料建立方面,「漢學數位典藏」計畫參考了開放式典藏資訊系統(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OAIS))的架構,他們將典藏資料的分類系統與自己的圖書館系統結合,並且試圖利用現存的後設資料的規劃來引導未來持續增加的資料處理流程。
與台灣數位典藏計畫一樣地,「漢學數位典藏」計畫也重視典藏內容的法律問題,尤其在傳佈如此散漫的網際網路內容,因此有部份內容在著作權的限制下,該校校區之外的網路使用者需要透過帳號密碼的管理才可使用(校區內則完全沒有限制),這對該計畫一直想尋求的「可近用性」理想似乎是個挑戰,但是卻也是今日網際網路資訊流動與使用上大家都在面對的問題。
或許不是什麼新聞都值得成為後人參考的歷史,不過經過有主題、有系統的整理,我們在許找我們想了解的歷史時,所尋找的對象或許會多一點值得參考的價值。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圖書館的「漢學數位典藏」計畫代表著典藏者「主題導向」實踐的規劃理想,實際的成果也十分值得我們參考,在台灣的數位典藏計畫下新聞資訊類的內容,也有以地域(如蘭嶼)、領域(棒球),或族群等以文化特色為核心對象的計畫,不過像海大該計畫所想統整的「論述性」典藏內容,其實對我們也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此外更值得思考的是,這個計畫是如何設計出一個「合用」、「適用」且「好用」的技術架構,來達到充分保存與運用廣大的網路典藏內容。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8,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8,
點閱數: 2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談台大圖書館「狄寶賽」先生史料紀錄片的製作與放映
2007/05/18
郭東益
今日的台灣有著多元的文化面貌與特出的經濟體質,這一些都有其歷史脈絡可循,當我們以認真、客觀的角度來看過去留下的紀錄時,或許對於接下來要走的路會多一點想法和反省。本月17日,台大圖書館結合數位典藏應用服務國家分項計畫所企畫製作的記錄影片「美援台灣與狄寶賽先生 」在台大圖書館做了首次公開放映,影片的成果展示了在題材的用心企畫下,典藏史料的蒐集與運用如何呈現出一個具可看性、具感染力的加值運用成果。
美援時期,來自美國工程顧問公司的狄寶賽(Valery Sergeide Beausset)對195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有著重要歷史價值的人物,台大圖書館為本案設立的網頁抬頭便將其定位下得十分簡明扼要:「美援台灣計畫的企畫經理」—這也是該紀錄片的敘述重點。影片從中橫開拓的一段軼事說起,觀賞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當時算是十分重大的決策方向,都有著故事主人翁狄先生的擘劃軌跡。在當時美援影響台灣戰後經濟重建甚距的背景之下,狄先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被認為是極具遠見的建議者、評估者、甚至指導者,其中諸如制度至上的理念、援助物資如何兼顧民生與產業的應用、人力市場與新興建設的交互加分、產業國營主幹轉型民營企業培植的嘗試…,影片中提供的訪談與文獻資訊,以當時美援影響台灣發展甚距的情勢為背景、以狄在台灣的九年為經、以狄與政府決策團隊的許多重大決策為緯,試圖勾勒出當時屬於台灣光復草創時期的經濟層面圖像,並且凸顯了狄(與其代表的美方政府與企業)所抱持的資本主義企業管理思維,和對往後為我國經濟政策發展甚鉅的技術官僚成員帶來的許多影響。
狄寶賽在當時台灣歷史的影響力值得探討,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與情勢的瞬息萬變,有關這個人、這片土地和這段時間的故事卻鮮有人知,這部分便是該紀錄片最有閱讀潛力的地方。或許是出自對史料來源的取得不易與主人翁歷來貢獻的尊重,觀看後您可以感覺到在歷史陳述之外,影片對故事裡「人」與「回憶」的元素的重視。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在我們的回憶裡,總是甜多過於苦,因為活在當下,人總想回想好的多過於回想壞的,我相信這部影片對狄先生的側寫(profile),便是採用了這樣的軟性訴求。
影片首映現場,也請來了許多參與這段歷史的人們來一起觀賞:包括了前行政院副院長王昭明等人,最特別的是狄先生的兩位女兒也到場了。王前院長在片後座談說了一句話,值得玩味再三:「沒有人能一直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出錯的,我們(作為一個經濟決策者)當以歷史的角度回顧這段歷程,只要對的比錯的多,那就是完成使命了,這也是我們作為經濟學人一直在追求的。」這句話給我們台灣經濟起飛至今的一路歷程下了一個很貼切的註腳。定論功過之外,片子也透過記錄媒介的再現,試圖喚起對很多人或許似曾相識的回憶,狄先生的二女兒代母發表的一段感言也很有意思:「這次我們家人參與該計畫的資料蒐集活動,著實喚醒了我們這九年令人興奮的記憶,透過技術呈現出來的成果令人驚喜,我們滿懷感謝,這真是我們生命中極棒的九年!」的確,歷史與記憶的產生是偶然,這些過去的再現同樣也是,看今日白髮蒼蒼的主人翁們侃侃而談,記憶依然鮮明,或許我們這一世代的確很難瞭解當時美援與一般人民生活的經驗與情感,但是透過類似這類史料記錄影片的處理與再現,共同記憶或許不會被完全消除、生活經驗與情感的傳遞也不會完全消散於時間的斷層裡。
台大圖書館館長項潔在首映開場裡表示,這是台大圖書館第一次影片製作案,經驗彌足珍貴,台大副校長也對這項數位內容加值服務的第一步表示嘉許;從這部影片資料的呈現,以及影片敘事展現的可看性,我們的確應該為台大圖書館這次典藏資料的加值企畫給予高度評價,不過作為一個媒介,影片既然拍了出來,就要面對接收端的接受效果回饋以及檢驗。針對這項數位典藏內容的專案成果,如何尋求內容數位化的廣佈、進而追求在文化創意產業與教育事業的正面發展,這些都是內容得以持續產製的重點,當我們以這樣的想法來看這部影片的放映,其實也會對未來類似企畫的理念有更深的期待。
就如座談中許多觀眾提出的疑問:這部主要以史料訪談材料組成的片子,是否在一些「再現」與「技術專業度」上,有更多進步的空間?「技術專業度」上,有觀眾提出了宣傳內容裡引用的史料是否有不符史實的疑慮(這想必是受到之前「三」開頭電視台的新聞紀錄片風波的觸發)。針對這點,其實只要透過專業且嚴謹的製作要求與標準,算是比較容易克服的問題;但是「再現」的問題涉及到意識型態、製作方的立場與思考脈絡…等十分複雜的層面,這也是今日許多紀錄片製作上所面對的重要課題(具有反映現實功能的紀錄片,在這方面的爭論確實比其它如劇情片、娛樂內容等虛構成份較高的媒介形式多很多),從這點來看這部處理狄先生這位美國籍人士的史料影片,筆者認為在本片的確有很多再檢視與再思考的空間。
仔細想想,上述兩項問題其實可以參考新聞的製作理念來檢視探討。因為篇幅、製作方式等因素,都使處理「真實」的紀錄片應該比一般的新聞報導多了一點「深度」,這樣「有深度的真實」正是我們處理這類史料的最高價值,不過既然紀錄片和新聞內容一樣是反應「真實」,新聞學一直倡導的「正反並陳」、「公正報導」理念,在我們追求終極價值時,也應該常在我(們)心。另外,重視觀眾的回饋與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是整個媒介收視時值得注意與發展的一點…。這些方面都是筆者在這次影片觀賞與座談經驗的一點觀察與心得;筆者認為,朝著多面向的思考,再透過持續創意企畫與呈現技術的精益求精,相信數位內容的加值運用將發揮更大更深層的影響力。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
發表日期: 2008-01-08,
點閱數: 3,217 ,
加入收藏櫃
收藏櫃功能需使用到瀏覽器的Javascrip及cookie功能,請打開此功能,謝謝。
甫進入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即被告知要舉辦品質管理講座,當時我是第一次接觸「品質管理」的概念,土法煉鋼的從萬能的GOOGLE找了相關的文章閱讀,才稍微獲得一點概念,接著從課程安排、講師徵求到場務處理,都多虧同事的幫忙才能化險為夷。在籌備講座的過程中,我逐漸對數典計畫有更深的認識,也同時體會到品質管理概念融入數典計畫的必要性。
一、 活動緣起
目前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正好面對一期二期的銜接,從純粹的藏品數位化,逐漸邁入應用加值的領域,為呈現出典藏品最好的一面,品質管理的概念逐漸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二期也有很多新成員的加入,如何藉由過去的經驗擬定出可供依循的工作流程,讓新加入計畫利用有限資源產出一定水準的成果,這也必須仰賴品質管理概念的深耕及落實。本次講座我們邀請了相關領域中具豐富經驗之專家出席,想藉由這個機會,讓計畫成員對於品質管理的各項議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期待將來可以進一步將品質管理運用於數位化實務之中,達到提升數位化品質之目的。 (more…)
分類: 數位典藏觀察室 |
Tags: none
| 回應: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