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 - 詳細資訊
名稱 |
資料 |
||||||
---|---|---|---|---|---|---|---|
加入年份: | 98 | ||||||
結束年份: | 99 | ||||||
地理經度: | 121.587 | ||||||
地理緯度: | 25.081 | ||||||
機構名稱: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 ||||||
部門名稱: | 通識教育中心 | ||||||
計畫名稱: | 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 | ||||||
主持人: | 黃一峰 | ||||||
共同主持人: | 程育君 | ||||||
郵遞區號: | 114 | ||||||
聯絡地址: | 臺北市內湖路二段177號 | ||||||
聯絡電話: | (02)27962666*1617 | ||||||
聯絡人: | 黃斐君 | ||||||
機構類型: | 學術單位 | ||||||
地區: | 北區 | ||||||
主題小組: |
藝術與圖像 生活與文化 | ||||||
分布年代: |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以後) | ||||||
數量說明: | |||||||
數位化物件標籤: |
數位典藏,民俗特技,民俗技藝,特技性雜技,民俗特技教育,口述歷史 | ||||||
簡介: |
臺灣的民俗特技是於民國三十八年前後由藝人從中國傳來,歷經家班經營模式,由父傳子、師傳徒等方式將技藝流傳下來;直到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本校)前身復興劇校設立綜藝科,民俗特技藝人才開始由正規教育體系培養,部份優秀家班藝人也隨之延攬至本校任教傳習技藝,自此,本校擔負起臺灣民俗特技技藝傳承的工作。隨著時光的流逝,年老藝人的凋零,在歷史軌跡逐漸消失之際,我們有責任將民俗特技傳承的歷史脈絡作紀錄,希望透過校內保存的民俗特技相關文物如戲服、道具、學習過程照片、演出照片、演出影片、老藝人的口述歷史及家班生活照片、演出照片及影片等的數位化典藏,將臺灣的民俗特技傳承及歷史資料保存下來。戲服及道具將透過數位相機拍攝成數位照片,文稿及照片部份將透過掃瞄器掃瞄成數位影像檔,影音資料也將剪輯後轉換成數位串流檔,並存入計畫網站資料庫中。本計畫亦將安排與家班老藝人會談,記錄家班技藝傳承與演藝生涯的變遷。本計畫數位典藏網站將以知識網型態呈現,主軸將為民俗特技相關文物、照片、影片及口述歷史訪談資料,並配合民俗特技相關知識內容建構,適合一般民眾、研究人員及後台管理人員使用。典藏資料亦將上傳至聯合目錄作為永久典藏。
|
||||||
開放情形: | |||||||
館藏物件圖
|
|||||||
展示圖:
|
|||||||
計畫資料庫名稱: | 民俗特技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