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分支四: 史語所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 - 詳細資訊
                
|   名稱  | 
       	                    資料  | 
                	   ||||||
|---|---|---|---|---|---|---|---|
加入年份:  | 96 | ||||||
結束年份:  | 101 | ||||||
地理經度:  | 121.616 | ||||||
地理緯度:  | 25.041 | ||||||
機構名稱:  | 中央研究院 | ||||||
部門名稱:  | 歷史語言研究所 | ||||||
計畫名稱:  |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分支四: 史語所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 | ||||||
主持人:  | 王明珂 | ||||||
共同主持人:  | |||||||
郵遞區號:  | 0 | ||||||
聯絡地址:  | |||||||
聯絡電話:  | |||||||
聯絡人:  | 胡其瑞 | ||||||
機構類型:  | 學術機構 | ||||||
地區:  | 北區 | ||||||
主題小組:  | 
   	                        生活與文化 | ||||||
分布年代:  |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以後) | ||||||
數量說明:  | 民族文書約100冊 民族照片約1000件 民族文物3D立體影像約100件 田野調查影像約20件  | ||||||
數位化物件標籤:  | 
            圖書,正片,錄音,錄像,照片,田野資料,底片 | ||||||
簡介:  | 
            民國十八年到卅二年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早期研究人員,在中國南方、西南和東北地區,進行中國有史以來首次有計劃的、科學性的跨省區田野調查工作。他們蒐集並且留下極為豐富的近現代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文書與田野照片。這批民族調查資料,對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與少數民族相關的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均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計劃之目標為: 一、以數位化技術與設備來妥善保存本所人類學組之珍藏影像、文書與文物﹔ 二、建置中國西南民族典藏及研究資料庫,以有效管理且開放數位化館藏資料的加值利用; 三、架構中國西南民族主題網站,對民眾推廣學術研究成果,並作為相關學界的學術交流橋樑。 
 本計劃之特色在於結合跨學科(人類學、歷史學、文學)方法與視野,廣泛運用各種文物、文書 (調查報告、方志遊記,乃至小說、戲曲等材料)與圖象資料,來詮釋與呈現這些材料背後的「人與地」(人與其環境生態的關係)、「人與人」(人群間各種社會認同、區分)、「人與天」(人類之生命禮俗與宗教信仰)等情境,同時呈現中國族群研究的多元論述與探討中國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 
            ||||||
開放情形:  | |||||||
館藏物件圖 
            
              
  | 
   	        |||||||
| 
                 展示圖: 
                 | 
                 
                 | 
            ||||||
計畫資料庫名稱:  |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聯合資料庫 | ||||||
計畫資料庫簡介:  | 民國十八年到卅二年間(西元1929~1943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早期研究人員,在中國南方、西南和東北地區,進行中國有史以來有計劃的、科學性的跨省區田野調查工作。他們蒐集並且留下極為豐富的近現代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文書與田野照片。這批民族調查報告,對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與少數民族相關的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均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資料庫整理之特色在於結合跨學科(人類學、歷史學、文學)方法與視野,廣泛運用各種文物、文書(調查報告、方志遊記、乃至小說、戲曲等材料)與圖象資料,來詮釋與呈現這些材料背後的「人與地」(人與其環境生態的關係)、「人與人」(人群間各種社會認同、區分)、「人與天」(人類之生命禮俗與宗教信仰)等情境,同時呈現中國族群研究的多元論述與探討中國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 ||||||
其他資料庫名稱:  | 民族文書資料庫 | ||||||
其他資料庫簡介:  | 民國十八至卅二年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多次長期深入中國南方、西南與東北地區進行民族調查,蒐集了大批民族文物。 
 民國八○年代,史語所研究人員再度回訪先前的田野調查地點,並蒐集民族文物。這些文物包括布依、傣、苗、彝、侗、景頗、羌、赫哲、仡佬、阿昌、哈尼、拉祜、佤、德昂、瑤、傈僳、獨龍、藏、彝、壯、納西以及畬等24個少數民族,以及老緬、偒僙等少數境外或未識別的民族,庋藏數量約1,200餘件。這些材料本身在當代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研究上具有重大價值;與前述早期資料對照,更能讓我們探索近五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變遷。 
 「民族文物資料庫」係為數位典藏而開發,針對上述田野調查所蒐集之少數民族文物的保存需求,設計符合文物保存、研究與教育推廣所需的數位典藏資料庫,建構民族學文物影像專屬的資訊管理系統。 
 透過時間與主題類別等項目予以分類管理,以促進這批少數民族文物的保存、推廣與研究。透過本系統的運作,預期達成以下三點目標: 1. 確實掌握田野調查所蒐集的民族文物影像資訊; 2. 建立數位典藏環境下民族文物影像領域的資料調閱與交換機制,以有效推廣相關研究; 3. 透過推廣相關研究,使這批民族文物其得以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有助於吾人對於中國少數民族物質文化的再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