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維管束植物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 , , , , 發表: 2010-09-08, 點閱: 45,689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參、前置作業

 

為使數位化工作各項流程能分別在理想的狀態中順利執行,在整個工作的規劃上,「前置作業」具有重要的關鍵性。建議由資深的研究人員作全盤的策劃,一方面不但可重新全面檢視一遍典藏物件,必要時亦可再次制定完善的管理與存放原則。適當地整理與核對資料,長遠看來,對蒐藏單位與物件典藏品來說較具有永久性的保存意義。

 

一般而言,數位化工作主要可分為「前置作業」與「數位化作業」兩個部份來進行,前置作業的主要工作內容為標本的盤點清查、整理與鑑定、檔案規格及數位化方式制定;數位化作業主要工作內容為物件影像建立、後設資料(Metadata)分析、資料庫建置以及檢索網頁系統建置等,甚至是各類數位化成果之保存及永續維護經營和加值應用也須列入規劃中。各階段工作必是前後呼應、環環相扣,同時一併納入成本、時間與人力作考量,以獲取最大的效益;以下就分別介紹前置作業所需注意之相關工作內容。

 

一、 工作規劃與標準制定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位化工作展開之際,首先須規劃數位化工作流程中所有涵蓋各環節之項目,完善的規劃才能使數位化工作執行順暢。

 

(一) 各式表單規範制定

 

各流程中詳實的紀錄處理過的標本,等於重新清點館藏標本,有助於標本的管理與核對。對於館藏量龐大之典藏單位而言,或許藉此更新館藏管理辦法,因應目前電腦化管理作業,將舊標本及未來新進標本資料逐一輸入電腦,資訊化作業方式對管理者與使用者而言不啻是個有效率兼便捷的方式。

 

另外,建議在各項工作流程環節中設計表格清單以確實地紀錄狀況;以3-1為例,記錄了標本由前置作業到數位化的過程各項工作的程序,在研究人員作標本資料整理、核對或是查詢時,較能夠有效地掌握標本的實際狀況及數位化過程中的管理,必要時作適當的調整。

 

植物標本脆弱易碎,建議研究人員應盡量以取件一次,即完成數位化工作,降低重複取用的次數,也避免在移動中傷害到標本體。因此,數位化工作流程的制定應作全盤的考量,在前置作業中規劃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流程,以不損害物件而又能達到數位化目標為主要考量,以為將來的成果效益奠下基礎。

表3-1、植物標本清點表單﹝範例﹞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二) 數位化檔案規格

 

檔案規格之規劃可從檔案格式、色彩模式、色彩深度、解析度與尺寸等方面進行考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亦規劃基本的數位化檔案規格(表3-2)供各計畫參考。基本上建議將檔案針對不同之需求訂定標準,如典藏級﹝單位永久典藏使用﹞、商務級﹝應用加值輸出使用﹞、公共資訊級﹝網路瀏覽使用﹞,規劃時可綜合數典計畫植物主題成員之檔案規格並兼具單位本身之需求來設計合適的檔案規格,以下便提供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表3-3)以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表3- 4)之檔案規格作為規劃參考。最後,因數位典藏為一次性的工作,故在檔案規格建立的同時,應將眼光放遠,以避免後續因檔案規格不夠高,變成加值運用的絆腳石。

 

 

表3-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檔案規格

 

典藏級

商務級

公共資訊級

(網路瀏覽)

檔案格式

RAW或TIFF

TIFF

JPEG

色彩模式

RGB(24bit/pixel)以上

RGB(24bit/pixel)

RGB(24bit/pixel)

解析度及尺寸

原尺寸、300dpi以上

原尺寸、300dpi

視網站設計需求、72 dpi

 

 

 

表3-3、台大植物標本掃描數位檔案規格

 

典藏級

電子商務級

公共資訊級

檔案格式

TIFF

BMP

JPEG

色彩模式

RGB(24bit/pixel)以上

RGB(24bit/pixel)

RGB(24bit/pixel)

解析度及尺寸

模式標本:原尺寸、600dpi

一般標本:原尺寸、300dpi

原尺寸、200dpi

100dpi

 

表3-4、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生態幻燈片數位檔案規格

 

典藏級

網頁瀏覽級

網頁縮圖

檔案格式

TIFF

JPEG

GIF

色彩模式

RGB (24bit/pixel)

RGB (24bit/pixel)

RGB (256 color)

解析度及尺寸

2000dpi、不壓縮

File size:約28MB

1200dpi、壓縮

File size:約120KB

110dpi、壓縮

File size:約120KB

 

(三) 數位化方式選定

 

數位化工作之進行,將依照數位化物件之類別、性質、形式等差異,而採用不同之數位化方式,換言之,數位化方式之選定必須「因物制宜」。植物標本為各機構之珍貴典藏品,具有崇高學術價值,其典藏歷史悠久,部份早期標本在保管過程中難免碎裂、剝落,種種可能發生的天災、人為因素將可能破壞標本的珍藏。今日藉由現代科技的進步,將珍貴植物標本進行數位化工作,在數位化作業執行中,尤以保護典藏物件之完整性為首要考量,進而才是數位化之相關工作。

 

有鑑於植物標本最大用途是提供學術研究、專業教學及通俗教育之用,[6]而學者專家較注重辨識標本型態特徵與細部脈絡,故數位化的品質須強調不失真,並具有辨識特徵的優點,忠實呈現原件原貌,接近實體形象呈現為訂立之標準原則,亦是最重要的關鍵。由於數位化的目的是為達到確實具有永久典藏的意義,而實體物件轉換成數位影像物件的過程中,為避免各種因素造成失真的狀況發生,故須將產生之影像品質控制在規定的原則範圍內。

 

基於上述原則並同時參考植物主題各單位的執行經驗,本文建議可分成模式標本與一般標本兩種不同之數位化方式。因模式標本具有無可取代之珍貴性,故採用掃描之方式可取得較高解析度之數位影像;而一般標本因數量較多,採用數位單眼相機拍攝,除了能縮短數位化工作時程外,依照現行市售之千萬畫素單眼相機,雖不及掃描之數位影像,但攝得之影像足以作為出版之用。

 

數位化過程中,唯透過選擇精良的設備、熟練的技術經驗以及嚴格遵守的原則,才能產生優良的數位品質。[7]故在進行數位化工作時,須先進行全盤考量、擬定合適之數位化方式,以期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益。

 

二、 標本清點與修復

 

對於數位化工作優先順序而言,脆弱且保存不易的植物標本將視為首要數位化之物件。植物標本乃植物體一部分或全株的參考樣本,其應用於進行品種認證和分類研究等課題的參照材料,研究人員在鑑定植物的種類時才有實際的比對依據,成為國際研究植物不可或缺的存證。一份有價值的植物標本,必須具備下列各項條件:[8]

 

1. 具有正確的鑑定:清楚顯示植物體各部位特徵﹝根莖葉花和種子﹞,方便使用者觀察。

 

2. 正確完整的標本籤:標籤上列明其分類位置的資料和收集資料,例如採集者名稱、採集地點、生長環境及日期等。

 

3. 標本主體的質量:如原色的保存狀況、植物的根莖葉花和種子等各部分俱全及保存情形良好。

 

另外,因標本經過乾燥處理後較脆弱,容易剝落,尤其是老舊標本,進行清理或修復為必要的工作流程之一;修復步驟與應注意事項須事先訂定,以保護標本利於永久典藏,也需注意數位化時標本影像的完整清晰。以下就針對標本清點與修復的注意事項做個詳細說明:

 

(一) 標本資料清查與鑑定核對

 

植物標本數位化先後順序主要以模式標本→老標本→一般標本之程序來進行。因在植物標本裡最珍貴的莫過於模式標本,其次是歷史悠久的老標本,而一般的典藏標本又以標本的完整性作為是否優先進行數位化之考量依據。

 

標本清查為數位化最基本之步驟,主要工作內容可分為標本的挑選、分類整理、標本鑑定、以及標本籤資料核對與紀錄。數位化標本的挑選工作需具備長期研究及觀察標本經驗之研究人員,依照植物分類學、命名法規與台灣植物誌等書籍,進行標本分類與整理並同時登錄標本清單等工作。

 

標本鑑定與核對資料在此步驟為最重要亦是最繁瑣的工作,鑑定方式同樣須依照植物分類學、命名法規、台灣植物誌等書籍進行資料核對與記錄,如發生標籤上資料有任何玼誤,應立即更正;同時也要定時以最新文獻互相認證,以保證資料的確實性。[9]據台大植物標本館計畫人員的解釋,部分日據時代收集到的標本,日本學者或是國外學者在標籤﹝如植物學名﹞的紀錄上,會依其本國的發音命名,所以在學名的拼音上難免會有出入,亦有標籤紀錄不甚完整或紀錄模糊等情況發生,這些缺失的問題須賴研究人員細心且耐心地去查詢以補足資料。

 

在挑選標本的同時亦作標本蒐藏的分類與整理,有系統地規劃典藏櫃,策劃長久的收藏環境,另外,為使日後能有效地清點標本,可針對各單位的需求設計盤點清單表格。

 

(二) 標本修復

 

由於收藏時間悠久,植物標本也許在供學術用途過程中,經常移動使用,無形中提高標本毀損率。為維護標本之完整性,使影像數位化呈現完好圖像檔,所以在建置影像之前若發現標本有損壞,必須著手進行標本之修復工作,如此亦可延長標本壽命。所以標本在經過物件資料清查與核對工作後,皆送去進行修復,在這環節步驟裡,包含工作如下:

 

1. 標本的清潔:從原生植物的採集到製成標本,會經過乾燥處理的過程,如長期置於品質不佳的保存環境,常常會有標本體纖維剝落、呈粉末狀或雜點的情形發生,不但會干擾標本的數位化工作,在影像處理上會耗費更多時間,增加處理上的困擾,所以再進行數位工作之前,必須先進行標本清潔的工作。清潔時可利用軟毛刷將雜點刷掉,此時可再檢查標本體,保存良好者即可進行數位化工作,反之,必要時得進行修復工作。

 

2. 標本的修復:為維持標本之原貌,研究人員在處理時盡量以脫落的枝葉進行原來部分的修復。首先需將台紙上的標本利用刷子將殘留的纖維粉末刷清,再檢查已剝落或可能剝落的枝葉,盡可能依照其原貌搭配膠帶、膠水、針線、鑷子、無酸台紙[10]、封套等工具(圖3-1)進行縫製或黏貼的修補動作(圖3-2),使其固定並維持原貌之完整性;若標本台紙破損,可用同樣大小之無酸台紙黏貼在已經裝訂好標本的背面,加強台紙的穩固性以保護標本(圖3-3)。

 

圖3-1、修復標本所需之工具:膠帶、膠水、針、線、鑷子、刷子等

 

 

 

圖3-2、標本肥厚的莖、根部份可用針線固定之

 

 

圖3-3、台紙破損之情形與修復

 

 

3. 標本修復流程與相關注意事項(圖3-4):

 

(1)輔助工具準備:古老之標本長期保存難免有剝落現象,佈滿粉末,修復人員須穿戴口罩及手套,保持衛生,以避免直接觸摸標本體,降低對標本的傷害。

 

(2)標本整理與固定:利用刷子先將台紙上標本剝落碎片或粉末清理,以維持影像的完整與清晰,標本的木質莖枝以及大型的硬葉片可使用縫線固定,以確保標本牢固在台紙上,其他較脆嫩的部分以膠帶黏貼,以防再破損或變形。

 

(3)標本保存:由於標本的珍貴性,剝落的雜枝碎片無法修補時,應另外以無酸紙包起,黏貼在台紙空白處,以四邊角落為原則,重點為不干擾標本與標籤的完整影像。

 

 
 

 

圖3-4、標本修復流程圖

 

待以上的前置作業程序處理完成後,接下來就可以進行數位化的相關工作。




 <返回目錄>

 

 

[6] 植物主題小組/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植物主題小組》,台北: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4年,頁1。

[7] 徐明景、魏裕昌等著,〈數位典藏影像品質評量方法之分析研究〉,《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月,頁237-238。

[8] 〈植物標本的規範〉,延陵科學綜合室,檢索:2010年2月,http://www.ngensis.com/flora/fn01.htm

[9] 同前註,檢索:2010年2月。

[10]無酸性台紙:裝貼臘葉標本的紙或稱標本紙。一般選用濃的卡片紙、白版紙、銅版紙或濃的道林紙均可,裁成42×29厘米大小(國際標準)或通常裁成39×27厘米也可應用。









Download: 維管束植物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本下載  維管束植物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本下載 (20.9 MB, 1,722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