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

Posted By 徐 千禾 On 九月 8, 2010 @ 4:50 pm In 數位化書籍 | No Comments

 

 

 

目 錄     

[1] 壹、引言

[2]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3] 參、 前置作業

[4]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5]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6] 陸、委外製作

[7] 柒、數位內容保護

[8] 捌、設備與成本分析

[9] 玖、效益與展望

[10] 拾、結語

[11] 參考文獻

[12] 附錄

 

 

 

壹、引言

 

一、 研究背景

 

台灣擁有極為豐富的植物類典藏品,而植物的調查工作至今可考者,最早可追溯至1854年英人Robert Fortune的採集記錄;例如其在淡水所採的蓪草(Tetrapanax Papyriferus)及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標本即為台灣最早正式發現的物種記錄。台灣的植物調查史已歷一百五十餘年,經歷了幾個調查時期,可說是台灣各類生物資源調查中起步最早者,其中又以日據時期(1895-1945)所做的調查工作最盛;但早期的標本大部分均送日、歐、美各國蒐藏,直到由金平亮三接掌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期間(1917-1930),台灣植物的研究中心才逐漸轉移至台北。

 

1928年4月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植物調查工作轉交由工藤祐舜主持的植物分類生態學室繼續進行,同時於1929年建立了臘葉標本館(即今台灣大學植物系標本館),進行全面大量採集與研究。光復之後,初期乃因經濟蕭條,學術界曾經青黃不接,爾後所幸研究學者仍致力於研究工作,此時亦培養出大批的中生代植物分類學者,有計畫地著手調查工作,具體的研究成果漸漸呈現。藉由前人的努力與貢獻,讓台灣豐富的植物資源紀錄一一化為一本本珍貴的台灣植物文獻;而植物標本的製作與蒐藏亦對台灣植物史保留了最好的珍藏資源。[13] [1]

 

植物研究的工作不斷進行,珍貴的植物標本日積月累,龐大的典藏數量,是前人的心血,也是後人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源;然而近年來台灣人口成長,對自然環境的超限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相對也遭受到極大的破壞,許多物種已經瀕臨滅絕的危機。另一方面,植物標本因研究被多次的取用,以至於本質脆弱的標本經反覆使用終將耗損;如能妥善保存植物標本,規劃適當的蒐藏環境亦是重要的一環。為有效掌握植物資源之類別、特性、分佈地點、數量,以作為保育經營及永續利用之依據,典藏標本資料之數位化,乃是目前達成妥善保存標本之目標的有效途徑。期望能將重要的文化資產及典藏品數位化以永久保存,建立一套詳細完整的資料庫,並以數位傳送的方式提供廣泛而深遠的利用,達到國家資源整合、促進學術交流並與國際接軌。

 

為推動數位化相關工作,「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下簡稱數位典藏計畫)於91年成立,此計畫的首要目標即是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進行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資料庫,進而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各式物件之數位化流程已趨近完整,而計畫成果亦漸漸顯現。所建置的資料筆數亦大幅度增加,甚至已開放大眾上網查詢資料。

 

有鑒於數位典藏計畫已執行了數年,國內各機構典藏品非常豐富,但數位化的經驗不足且各單位做法不一的問題,無助於數位化工作的長期推行。針對此問題,數位典藏計畫第一分項之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項下成立了六大主題小組,各主題小組亦由數個同性質之主題工作組所組成。[14] [2]主題小組之目的在透過主題裡各機構單位針對同性質之物件,定期召開會議討論,溝通數位化工作程序,擬定相關規範,作為經驗交流的一個平台;惟因各典藏單位計畫資源及設備不盡相同,導致數位化工作之差異性甚大,為了整合數位化工作流程並結合各典藏計畫之經驗,故著手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叢書,希望作為數位化工作之參考指標。工作流程指南除作為執行機構新進人員之作業手冊,亦同時提供未來加入數典計畫之機構單位參考;另一方面,也藉此鼓勵更多單位能投入數位典藏行列,培育數位典藏專業人才。

 

二、現況分析

 

環顧台灣地區位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熱帶與亞熱帶交界之處,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化,造成了複雜而特殊的植群成份。全島面積雖小,卻因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生物資源,加上單位面積物種歧異度之高,是其他大部份國家或地區無法比擬的,堪稱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資源庫。根據「台灣植物誌」(Huang et al., 2003)所列,台灣之維管束植物4,339種(含420種以下皆為變種、亞種等),被視為地球上頗為珍貴的一個寶庫(包含蕨類、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

 

歷年來參與植物主題工作組之成員,有六個執行單位,共計十個計畫,在此先將各單位之典藏狀況一一分析:

 

﹝一﹞

單位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計畫名稱

台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91年 ~ ﹞

計畫網址

[15] http://taiwanflora.sinica.edu.tw/

簡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典藏豐富的台灣本土植物資料、文獻、珍貴標本、野生植物及棲地影像,可供學術研究、生態保育、環境影響評估、相關產業開發等之參考。本計畫擬將台灣本土植物標本採集記錄、標本影像、植物生態照及植物分類相關文獻等加以數位化,建置一套兼具文字與影像的台灣植物資源查詢系統,提供各界人士使用,以期使此項資源受到更有效的運用,發揮更大功能。同時並配合網際網路空間資訊系統(WebGIS)的技術研發,整合標本採集地之經緯度數據,可依使用者需求自行製作「台灣植物分布圖」,與標本資料庫內容結合,並顯示植物物種在台灣的分布狀況,將地理分布與標本資料、物種文獻與植物影像整合為「台灣本土植物資料庫」。

﹝二﹞

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計畫名稱

台灣野生植物標本暨生態影像之數位典藏﹝97年,已結案﹞

台灣野生物生態影像暨植物標本之數位典藏﹝98年 ~ ﹞

計畫網址

[16]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

簡介

台灣野生植物標本暨生態影像之數位典藏: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民國81年7月成立,鑑於植物資源基本資料乃學術研究與保育業務執行參考之依據,迄今已陸續完成全台各縣市及離島地區之生物資源調查,除記錄發現之植物清單外,並採集製作植物標本,現本中心標本館已累積23,395 份標本(不含副份標本),分屬224 科3,064 種(約占全台原生植物的3/4),另拍攝生態照片數萬張,為方便民眾及相關研究人員查閱,擬將存放之植物標本、生態照片及相關資訊數位化,並上傳至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網頁,提供社會大眾參考。標本館標本數位化後有利於標本之保存,減少標本之損耗,並可減少研究人員來回奔波於各標本館,亦有利於社會教育及生態保育。

台灣野生物生態影像暨植物標本之數位典藏:
本計畫預定將中心標本館內之植物臘葉標本及中心同仁於野外拍攝之維管束植物正片數位化,以及野生動物、苔蘚植物、顯微細胞等各類正片及特生中心早期拍攝之生態影帶(Betacam)數位化,建立其相關資訊並上傳至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if)及聯合目錄,而植物部分除上傳至上述資料庫外,另將再上傳至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http://plant.tesri.gov.tw/plant/)網頁中,以方便民眾及研究人員查閱,提供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之用。

﹝三﹞

單位

林業試驗所

計畫名稱

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96年,已結案﹞

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94 ~ 96年,已結案﹞

計畫網址

[17] http://tpbg.tfri.gov.tw/

[18] http://taif.tfri.gov.tw/

簡介

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自1904年成立迄今,館藏標本量已逾27萬份,種類涵蓋台灣維管束植物90%以上,其中還包括了植物學名發表引證之模式標本1,700餘份,以及蒐集自東南亞、日本及太平洋諸島的標本。館藏標本長期提供國內外學者作為學術研究之基礎資料來源。除了一般館藏標本之外,本館典藏模式標本也陸續完成了影像數位化、後設資料建檔,及其發表原始文獻的後設資料建檔和數位化影像掃描。此外,於96年度本館完成了543張館藏古老玻璃底片之影像數位化及其後設資料之建檔。本館網站更提供資訊查詢網頁,提供其他學術單位及研究人員更便捷之網際網路遠距查詢,冀使數位資源能被更廣泛地運用,並減少標本借閱運輸所產生的損害風險。未來更期藉由資料管理技術及高速網路通訊,嘗試與其它標本館合作進行多方面之資訊整合分析。

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

台北植物園之建立溯至1896 年,初為日本佔據台灣時所闢建之苗圃,1912年,苗圃正式改名為植物園,除繼續原有工作外,植物園植物園亦派員前往歐、美、澳、非洲及東南亞一帶,多方面收集樹種,運回培育,對於學術及自然科學之教育貢獻殊鉅。光復後,林業試驗所銳意經營,重行整理園區,積極引種栽植,至今搜羅之植物多達2,000 餘種,成為分類研究、生物教學等之最佳場所。本計畫擬於三年內分年完成蒐集資料之數位化並納入網站,以利學術研究、專業教學及通俗教育之用,預定建置之數位化資料庫內容及範圍包括植株影像蒐集來源及栽植資料庫等。

﹝四﹞

單位

國立台灣大學

計畫名稱

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19] [3] ﹝91年 ~ ﹞

計畫網址

[20] http://tai2.ntu.edu.tw/

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自1929年成立迄今,所累積的標本量已達二十六萬份以上,這些標本涵蓋台灣維管束植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之種類。其中包含模式標本一千份、日治時代所採集的本省固有植物且深具研究價值的老標本六萬餘份,因此七十餘年來成為國內外研究台灣及東南亞植物的重鎮。以這些標本為研究材料而發表之各樣圖書及期刊文章數以千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1st Edition, Vol.1-6, 1975-1979)、Flora of Taiwan (2nd Edition, Vol. 1-6, 1993-2003)等。國家數位典藏第一期計畫業已將全部的模式標本、六萬五仟份一般標本、古今採集地名、台灣植物誌第二版、及相關之後設資料等予以數位化。本計畫承接原先之數位化架構,繼續進行未完成之標本數位化,同時進一步拓展至重要植物歷史文獻之數位化。除具典藏保存珍貴歷史文獻之價值外,亦可藉此呈現過去台灣業已消失之豐富生物多樣性。此等文獻包括清朝末年、日治時代台灣植物資源探勘時期之重要成果,多屬於絕版珍稀文獻。極需有系統的收集整理,並配合標本館重要標本同時加以數位化,建立資料庫,並納入網站,以利永久典藏、學術研究、專業教學及通俗教育之用。

﹝五﹞

單位

國立台灣博物館

計畫名稱

台灣博物館植物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93 ~ 95年,已結案﹞

計畫網址

[21] http://irs.ntm.gov.tw/plan_D/plan_Da.htm

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臺灣地區最早成立的自然史博物館,創館已近百年,兼具有研究、典藏、展覽、教育等各項功能。植物學組主要掌理植物資料及標本的調查、蒐集、保存、研究,並配合展示與教育等事項。本組附設有植物標本館(庫),以臺灣博物館植物標本館(Herbarium of Taiwan Museum)代號 TAIM 登錄於世界標本館索引(Index Herbarium)中,收藏有維管束植物、藻類、苔蘚等標本及樣品等,其中包括了光復前的維管束植物標本、豐富的臺灣週邊海域海藻標本及採集地遍佈五大洲的苔蘚植物標本。近年來本館積極整理館藏標本及其相關資料,擬進一步將館藏標本資料數位化及建製影像資料,以便有效的管理標本,更增加館內外人士查詢及利用標本之方便性。

﹝六﹞

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計畫名稱

台灣低海拔植物知識庫子計畫[22] [4]﹝91年 ~ ﹞

數位台灣真菌知識館子計畫[23] [5]﹝91年 ~ ﹞

台灣非維管束植物暨地衣子計畫﹝91 ~ 95年﹞,已結案

計畫網址

[24] http://digimuse.nmns.edu.tw/

[25] http://digiku.nmns.edu.tw/fungi_web/

簡介

台灣低海拔植物知識庫子計畫:

第二期計畫將利用本館的優勢以臺灣各低海拔植被為數位化內容的基礎進而加入未蒐入本館的物種,目標主要以教學為目的,讓民眾了解臺灣各低海拔植物的生態環境及物種特徵,進而提升人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知識;成果可提供國外研究人員對臺灣低海拔植被的認識;還可提供各教育團體之教學使用。利用此計畫中,將可逐步實現「虛擬植物園」、「遠距教學」等等終身學習的理念。而一完善資料庫之建立,對未來所有研究、教學、監測、開發利用、保育、經營管理等工作,都會因有此完整的資料庫而更能夠方便、落實。所以可以知道,本「典藏數位化」計畫的執行,將是很重要,很有價值,且更是一刻不容緩的事。

數位台灣真菌知識館子計畫:

持續拓展呈現臺灣人文及自然多樣性之知識庫,建立以知識為核心之數位博物館。建立全國性自然與人文知識庫體系之多層次可再利用知識結構,供教育界學術界作知識分享與拓展應用。整體知識體系建構再利用模式,分享其他機構,促進發展模式之整合及複製。知識庫轉化為科普教材再生及應用內容,充實數位內容質量及多元化呈現方式,建立中小學及民眾學習交流平台。

 

由以上資料顯示,植物主題擁有許多不同的植物典藏類型,如菌類、非維管束植物(地衣、苔蘚、藻類)、維管束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而在數位典藏計畫裡,以「維管束植物標本」的蒐藏量為最大宗,故優先選擇以維管束植物作為數位化物件對象,進而逐漸建立一本完整的植物主題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本指南是整合植物主題小組各計畫單位執行之數典計畫所累積的經驗,再以各方所蒐集來的理論、技術資訊與管理制度等等相關資料,試圖建立一套具效率、完整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作為對工作進度的掌控與數位品質的確保、提升之基礎和準則,俾各界參考使用遂完成數位化工作。另外,考慮執行單位使用經費之考量,或許無法購置相關數位化設備,本書亦提供委外製作的相關資料,讓使用者依照計畫之需求,以及各方面的衡量與評估選擇最適宜的數位化方式。


 

 <[26] 返回目錄>

 

 

[27] [1] 彭鏡毅、楊遠波等著,〈台灣種子植物之研究與現況〉,《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專刊第11號》,1992年,55-85頁。

[28] [2]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六大主題小組介紹,檢索:2009年11月,[29]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cat=6&team=9

[30] [3] 數位典藏一期間(91~95年)之計畫名稱為「植物標本館數位典藏計畫」,於二期(96年)更名為「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31] [4] 數位典藏一期間(91~95年)之計畫名稱為「台灣維管束植物組典藏數位計畫」,於二期初(96年)計畫名為「台灣低海拔植物知識庫子計畫」。

[32] [5] 數位典藏一期間(91~95年)之計畫名稱為「台灣菌類子計畫」,於二期初(96年)計畫名為「數位台灣真菌知識館子計畫」。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工作流程的建立主要是將複雜工作採系統化步驟,如能建立標準作業程序(SOP),讓數位化作業人員了解整體作業流程的規範與作法,更能達到品質穩固與成本降低的目標,並提升數位典藏系統建置的整體品質。為能將實務經驗彙整與傳承,茲將歷年植物主題小組成員數位化作業流程歸納如圖2-1,詳細流程介紹請參閱相關章節(第參章、第肆章)之說明。

 

圖2-1、植物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33] 返回目錄>

 

參、前置作業

 

為使數位化工作各項流程能分別在理想的狀態中順利執行,在整個工作的規劃上,「前置作業」具有重要的關鍵性。建議由資深的研究人員作全盤的策劃,一方面不但可重新全面檢視一遍典藏物件,必要時亦可再次制定完善的管理與存放原則。適當地整理與核對資料,長遠看來,對蒐藏單位與物件典藏品來說較具有永久性的保存意義。

 

一般而言,數位化工作主要可分為「前置作業」與「數位化作業」兩個部份來進行,前置作業的主要工作內容為標本的盤點清查、整理與鑑定、檔案規格及數位化方式制定;數位化作業主要工作內容為物件影像建立、後設資料(Metadata)分析、資料庫建置以及檢索網頁系統建置等,甚至是各類數位化成果之保存及永續維護經營和加值應用也須列入規劃中。各階段工作必是前後呼應、環環相扣,同時一併納入成本、時間與人力作考量,以獲取最大的效益;以下就分別介紹前置作業所需注意之相關工作內容。

 

一、 工作規劃與標準制定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位化工作展開之際,首先須規劃數位化工作流程中所有涵蓋各環節之項目,完善的規劃才能使數位化工作執行順暢。

 

(一) 各式表單規範制定

 

各流程中詳實的紀錄處理過的標本,等於重新清點館藏標本,有助於標本的管理與核對。對於館藏量龐大之典藏單位而言,或許藉此更新館藏管理辦法,因應目前電腦化管理作業,將舊標本及未來新進標本資料逐一輸入電腦,資訊化作業方式對管理者與使用者而言不啻是個有效率兼便捷的方式。

 

另外,建議在各項工作流程環節中設計表格清單以確實地紀錄狀況;以3-1為例,記錄了標本由前置作業到數位化的過程各項工作的程序,在研究人員作標本資料整理、核對或是查詢時,較能夠有效地掌握標本的實際狀況及數位化過程中的管理,必要時作適當的調整。

 

植物標本脆弱易碎,建議研究人員應盡量以取件一次,即完成數位化工作,降低重複取用的次數,也避免在移動中傷害到標本體。因此,數位化工作流程的制定應作全盤的考量,在前置作業中規劃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流程,以不損害物件而又能達到數位化目標為主要考量,以為將來的成果效益奠下基礎。

表3-1、植物標本清點表單﹝範例﹞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二) 數位化檔案規格

 

檔案規格之規劃可從檔案格式、色彩模式、色彩深度、解析度與尺寸等方面進行考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亦規劃基本的數位化檔案規格(表3-2)供各計畫參考。基本上建議將檔案針對不同之需求訂定標準,如典藏級﹝單位永久典藏使用﹞、商務級﹝應用加值輸出使用﹞、公共資訊級﹝網路瀏覽使用﹞,規劃時可綜合數典計畫植物主題成員之檔案規格並兼具單位本身之需求來設計合適的檔案規格,以下便提供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表3-3)以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表3- 4)之檔案規格作為規劃參考。最後,因數位典藏為一次性的工作,故在檔案規格建立的同時,應將眼光放遠,以避免後續因檔案規格不夠高,變成加值運用的絆腳石。

 

 

表3-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檔案規格

 

典藏級

商務級

公共資訊級

(網路瀏覽)

檔案格式

RAW或TIFF

TIFF

JPEG

色彩模式

RGB(24bit/pixel)以上

RGB(24bit/pixel)

RGB(24bit/pixel)

解析度及尺寸

原尺寸、300dpi以上

原尺寸、300dpi

視網站設計需求、72 dpi

 

 

 

表3-3、台大植物標本掃描數位檔案規格

 

典藏級

電子商務級

公共資訊級

檔案格式

TIFF

BMP

JPEG

色彩模式

RGB(24bit/pixel)以上

RGB(24bit/pixel)

RGB(24bit/pixel)

解析度及尺寸

模式標本:原尺寸、600dpi

一般標本:原尺寸、300dpi

原尺寸、200dpi

100dpi

 

表3-4、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生態幻燈片數位檔案規格

 

典藏級

網頁瀏覽級

網頁縮圖

檔案格式

TIFF

JPEG

GIF

色彩模式

RGB (24bit/pixel)

RGB (24bit/pixel)

RGB (256 color)

解析度及尺寸

2000dpi、不壓縮

File size:約28MB

1200dpi、壓縮

File size:約120KB

110dpi、壓縮

File size:約120KB

 

(三) 數位化方式選定

 

數位化工作之進行,將依照數位化物件之類別、性質、形式等差異,而採用不同之數位化方式,換言之,數位化方式之選定必須「因物制宜」。植物標本為各機構之珍貴典藏品,具有崇高學術價值,其典藏歷史悠久,部份早期標本在保管過程中難免碎裂、剝落,種種可能發生的天災、人為因素將可能破壞標本的珍藏。今日藉由現代科技的進步,將珍貴植物標本進行數位化工作,在數位化作業執行中,尤以保護典藏物件之完整性為首要考量,進而才是數位化之相關工作。

 

有鑑於植物標本最大用途是提供學術研究、專業教學及通俗教育之用,[34] [6]而學者專家較注重辨識標本型態特徵與細部脈絡,故數位化的品質須強調不失真,並具有辨識特徵的優點,忠實呈現原件原貌,接近實體形象呈現為訂立之標準原則,亦是最重要的關鍵。由於數位化的目的是為達到確實具有永久典藏的意義,而實體物件轉換成數位影像物件的過程中,為避免各種因素造成失真的狀況發生,故須將產生之影像品質控制在規定的原則範圍內。

 

基於上述原則並同時參考植物主題各單位的執行經驗,本文建議可分成模式標本與一般標本兩種不同之數位化方式。因模式標本具有無可取代之珍貴性,故採用掃描之方式可取得較高解析度之數位影像;而一般標本因數量較多,採用數位單眼相機拍攝,除了能縮短數位化工作時程外,依照現行市售之千萬畫素單眼相機,雖不及掃描之數位影像,但攝得之影像足以作為出版之用。

 

數位化過程中,唯透過選擇精良的設備、熟練的技術經驗以及嚴格遵守的原則,才能產生優良的數位品質。[35] [7]故在進行數位化工作時,須先進行全盤考量、擬定合適之數位化方式,以期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益。

 

二、 標本清點與修復

 

對於數位化工作優先順序而言,脆弱且保存不易的植物標本將視為首要數位化之物件。植物標本乃植物體一部分或全株的參考樣本,其應用於進行品種認證和分類研究等課題的參照材料,研究人員在鑑定植物的種類時才有實際的比對依據,成為國際研究植物不可或缺的存證。一份有價值的植物標本,必須具備下列各項條件:[36] [8]

 

1. 具有正確的鑑定:清楚顯示植物體各部位特徵﹝根莖葉花和種子﹞,方便使用者觀察。

 

2. 正確完整的標本籤:標籤上列明其分類位置的資料和收集資料,例如採集者名稱、採集地點、生長環境及日期等。

 

3. 標本主體的質量:如原色的保存狀況、植物的根莖葉花和種子等各部分俱全及保存情形良好。

 

另外,因標本經過乾燥處理後較脆弱,容易剝落,尤其是老舊標本,進行清理或修復為必要的工作流程之一;修復步驟與應注意事項須事先訂定,以保護標本利於永久典藏,也需注意數位化時標本影像的完整清晰。以下就針對標本清點與修復的注意事項做個詳細說明:

 

(一) 標本資料清查與鑑定核對

 

植物標本數位化先後順序主要以模式標本→老標本→一般標本之程序來進行。因在植物標本裡最珍貴的莫過於模式標本,其次是歷史悠久的老標本,而一般的典藏標本又以標本的完整性作為是否優先進行數位化之考量依據。

 

標本清查為數位化最基本之步驟,主要工作內容可分為標本的挑選、分類整理、標本鑑定、以及標本籤資料核對與紀錄。數位化標本的挑選工作需具備長期研究及觀察標本經驗之研究人員,依照植物分類學、命名法規與台灣植物誌等書籍,進行標本分類與整理並同時登錄標本清單等工作。

 

標本鑑定與核對資料在此步驟為最重要亦是最繁瑣的工作,鑑定方式同樣須依照植物分類學、命名法規、台灣植物誌等書籍進行資料核對與記錄,如發生標籤上資料有任何玼誤,應立即更正;同時也要定時以最新文獻互相認證,以保證資料的確實性。[37] [9]據台大植物標本館計畫人員的解釋,部分日據時代收集到的標本,日本學者或是國外學者在標籤﹝如植物學名﹞的紀錄上,會依其本國的發音命名,所以在學名的拼音上難免會有出入,亦有標籤紀錄不甚完整或紀錄模糊等情況發生,這些缺失的問題須賴研究人員細心且耐心地去查詢以補足資料。

 

在挑選標本的同時亦作標本蒐藏的分類與整理,有系統地規劃典藏櫃,策劃長久的收藏環境,另外,為使日後能有效地清點標本,可針對各單位的需求設計盤點清單表格。

 

(二) 標本修復

 

由於收藏時間悠久,植物標本也許在供學術用途過程中,經常移動使用,無形中提高標本毀損率。為維護標本之完整性,使影像數位化呈現完好圖像檔,所以在建置影像之前若發現標本有損壞,必須著手進行標本之修復工作,如此亦可延長標本壽命。所以標本在經過物件資料清查與核對工作後,皆送去進行修復,在這環節步驟裡,包含工作如下:

 

1. 標本的清潔:從原生植物的採集到製成標本,會經過乾燥處理的過程,如長期置於品質不佳的保存環境,常常會有標本體纖維剝落、呈粉末狀或雜點的情形發生,不但會干擾標本的數位化工作,在影像處理上會耗費更多時間,增加處理上的困擾,所以再進行數位工作之前,必須先進行標本清潔的工作。清潔時可利用軟毛刷將雜點刷掉,此時可再檢查標本體,保存良好者即可進行數位化工作,反之,必要時得進行修復工作。

 

2. 標本的修復:為維持標本之原貌,研究人員在處理時盡量以脫落的枝葉進行原來部分的修復。首先需將台紙上的標本利用刷子將殘留的纖維粉末刷清,再檢查已剝落或可能剝落的枝葉,盡可能依照其原貌搭配膠帶、膠水、針線、鑷子、無酸台紙[38] [10]、封套等工具(圖3-1)進行縫製或黏貼的修補動作(圖3-2),使其固定並維持原貌之完整性;若標本台紙破損,可用同樣大小之無酸台紙黏貼在已經裝訂好標本的背面,加強台紙的穩固性以保護標本(圖3-3)。

 

圖3-1、修復標本所需之工具:膠帶、膠水、針、線、鑷子、刷子等

 

 

 

圖3-2、標本肥厚的莖、根部份可用針線固定之

 

 

圖3-3、台紙破損之情形與修復

 

 

3. 標本修復流程與相關注意事項(圖3-4):

 

(1)輔助工具準備:古老之標本長期保存難免有剝落現象,佈滿粉末,修復人員須穿戴口罩及手套,保持衛生,以避免直接觸摸標本體,降低對標本的傷害。

 

(2)標本整理與固定:利用刷子先將台紙上標本剝落碎片或粉末清理,以維持影像的完整與清晰,標本的木質莖枝以及大型的硬葉片可使用縫線固定,以確保標本牢固在台紙上,其他較脆嫩的部分以膠帶黏貼,以防再破損或變形。

 

(3)標本保存:由於標本的珍貴性,剝落的雜枝碎片無法修補時,應另外以無酸紙包起,黏貼在台紙空白處,以四邊角落為原則,重點為不干擾標本與標籤的完整影像。

 

 
 

 

圖3-4、標本修復流程圖

 

待以上的前置作業程序處理完成後,接下來就可以進行數位化的相關工作。




 <[39] 返回目錄>

 

 

[40] [6] 植物主題小組/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植物主題小組》,台北: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4年,頁1。

[41] [7] 徐明景、魏裕昌等著,〈數位典藏影像品質評量方法之分析研究〉,《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月,頁237-238。

[42] [8] 〈植物標本的規範〉,延陵科學綜合室,檢索:2010年2月,[43] http://www.ngensis.com/flora/fn01.htm

[44] [9] 同前註,檢索:2010年2月。

[45] [10]無酸性台紙:裝貼臘葉標本的紙或稱標本紙。一般選用濃的卡片紙、白版紙、銅版紙或濃的道林紙均可,裁成42×29厘米大小(國際標準)或通常裁成39×27厘米也可應用。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針對歷年植物主題計畫單位執行狀況進行評估後,對植物標本的數位化工作,本文建議採用「掃描」的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以取得較佳的數位影像品質。掃描機的功能在於將現有的光學影像,變成電子的信號,再儲存於電腦之中。在光電成像的過程中,掃描機提供照明的光源在機體內,近距離的透過聚光及光感應元件的信號接收,被掃描的物件顏色可以由掃描機內的類比轉數位元件(A/D Converter),轉換成各種數位色彩信號。[46] [11]數位化的目的是以清晰的影像完整呈現,藉以代替實體標本的觀察,而掃描的特色主要是能把標本分辨特點彰顯,複製其真實影像。所以針對具有獨特性或唯一性之模式標本或老標本,建議以掃描的方式進行數位化作業以取得更好的數位影像品質。

 

以植物標本而言,其細部特徵辨識呈現之清晰度為主要考量因素,並於訂定好影像規格後以一次掃描為原則,避免多次取用以降低傷害標本的機會。對數位化設備的選擇須以不對典藏品造成傷害的機器設備,且使解析度達到一定的品質水準為首要條件。

 

在維管束植物的數位化程序中,主要可分成植物標本影像以及植物生態影像兩種數位化類別。植物標本影像數位化工作主要以掃描或數位相機拍攝兩種方式來進行;而植物生態影像數位化工作,則以幻燈片影像掃描及數位相機拍攝植物生態兩種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上述之數位化方式皆有其目的與考量性,以下將為每種數位化方式進行分析與解說。

一、 植物標本

 

將保存完整或修復完畢的標本進行數位掃描作業,在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中是最具關鍵性的一環。掃描的方式能夠將標本呈現清晰之面貌,足夠辨識標本體的外型特徵:如植物的根、莖、葉、花和種子等各部分,甚至是陳舊之標籤資料亦可清楚且完整地顯現。

 

除了掃描之外,亦有單位使用數位單眼相機之拍攝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兩者最大之差異在於影像解析度。如欲進行模式或珍貴標本時,建議以掃描方式進行,以取得較高之影像解析度;而一般標本因數量較多,可選擇以相機拍攝方式進行數位化,除可保有不錯之影像品質外,亦可提升數位化之效率。

 

(一) 掃描數位化方式

 

1 掃描特點:

 

(1) 影像的傳遞:掃描媒介是透過聚光燈及光感應元件的信號接收,完整接受了物件的原始形象,具體的擷取標本每一部位之影像。

 

(2) 光學精密度:數位彩色通常是由三色濾鏡所分析再合成,所以掃描機內對於同一個影像點的三色套位精確度會影響掃描影像的銳利度,因此掃描機內的光學精密度對影像品質有絕大的影響。現今平台式的掃描機光學解析度已達到600dpi至5000dpi之水準,[47] [12]已遠超過原貌呈現的標準值。

 

2 掃描原則:

 

植物標本較脆弱容易剝落,為顧及典藏品的保護,所以掃描機 的選擇以不傷害標本,並符合數位化的品質需求為主要考量;裝置於台紙上的植物標本尺寸是以A3大小為基準,所以掃描器以掃描A3格式之規格為標準。在掃描時應注意標本及標本籤之影像的完整性。

 

3 掃描機選擇:

 

目前的掃描機種類大致上可分為筆式、掌上型、饋紙式、平台式、底片掃描機、滾筒式以及繕本書籍所使用的「平床式」掃描機等七種;[48] [13]針對植物標本掃描所適合之機種,建議使用經過改良的平台掃描機,讓植物標本能夠進行「仰式掃描」或平床式掃描機兩種,以降低掃描過程中對植物標本造成損傷的機會。對於此兩類掃描機之介紹與選擇考量,於第捌章會有更詳細之介紹。

 

(二) 拍攝數位化方式

 

1 拍攝特點:

 

(1) 工作效率:在植物標本數位化工作中,數位相機拍攝方式多用於一般標本的數位化工作,因標本館藏數量龐大,若非模式標本或老標本等珍貴物件,大多使用拍攝方式進行數位化工作,以增進數位化之效率,如此便可花較多時間於標本籤的整理與核定,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2) 影像品質:目前市售之數位單眼相機規格在千萬畫素以上已非常普遍,除了畫素外,相機功能也不斷的提升,經過實驗證實高階的數位攝影品質也已不遜於傳統攝影,所以在影像品質上也可保有非常好的水準。

 

2 拍攝原則:

 

在進行影像拍攝時除將拍攝光源與環境的規劃完善外,拍攝前除須注意標本表面之清潔工作外,也須將標本台紙與標本放置整平,並於拍攝時將標本體與標本籤之文字清晰完整的呈現。另外,因某些植物標本會包含果實,故須特別注意拍攝焦距的調整,以避免發生影像失焦的問題。拍攝完後立即進行影像檢查,如發現標本歪斜、影像雜點、失焦或標本籤不清楚等問題,則立即重新拍攝。

 

3 相機選擇:

 

歸納各單位在植物標本拍攝之情況,有使用數位單眼相機進行拍攝,亦有使用4×5機身搭配數位機背進行拍攝工作,而數位機背又分為掃描式及One Shot[49] [14]兩種類型。雖然相機種類繁多,但不變的原則是掃描型的數位機背仍用於模式標本與老標本的數位化工作,因其可取得較高之解析度與影像品質,但在掃描過程中所耗費之時間較長。對於一般標本的數位化工作,則可選擇拍攝效率高,品質又可保有一定水準的數位單眼相機或搭配One Shot型之數位機背進行拍攝。

 

上述介紹之掃描與拍攝之數位化方式,皆能忠實地呈現標本的原貌,因植物從採集實體到植物標本之形成,中間經過壓製和乾燥後的過程處理,歷經長時間收藏,已經失去其原本色澤的辨識功能,只能憑其枝幹葉子等外型特徵加以鑑定或藉由更細微的葉脈網紋等特質去辨別。所以更須要能將標本型態忠實呈現之數位化方式,讓使用者能在不調閱原件的前提下,又能清楚的看見標本真實的面貌。

 

二、 植物生態照

 

生態照與標本照不同之處,在於生態照主要以教育推廣之性質為目的,而標本照則以學術研究為目的,但兩者的數位化重點皆在紀錄植物本體的形狀與特徵。在植物生態照的工作中,因早期數位相機之技術尚未成熟,所以進行生態照拍攝時是使用傳統相機進行拍攝,並將影像沖洗成幻燈片記錄植物生態影像,而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與技術的成熟,現在植物生態照的拍攝方式,已由傳統相機完全由數位單眼相機拍攝所取代。而早期拍攝之幻燈片生態照,現在再將它利用底片掃描器,將當時影像掃描成數位影像,以進行數位典藏保存工作。

 

(一) 幻燈片掃描:

 

1 掃描原則:

 

掃描前必須先檢視幻燈片之焦距是否清楚、光線是否充足,挑選合適的幻燈片進行掃描,並將影像資料行核定與清查,以確保影像資料的正確性。

 

2 正負片(幻燈片)掃描器的選擇:

 

彙整植物主題相關單位進行幻燈片掃描所使用的設備,主要分成「正片進片匣」與「正負片掃描器」兩種設備搭配使用。「正片進片匣」的主要用途在於節省幻燈片抽換的時間,就以NIKON SF-210為例,最多一次可放置50張幻燈片並自動進行掃描工作,如僅單獨使用「正負片掃描器」(如:NIKON LS-5000ED),則每次僅能進行單張幻燈片的掃描工作。

 

目前亦有內建自動進片功能的正負片掃描器(如:NIKON LS-9000ED),能支援多張幻燈片掃描,且影像品質和各項功能皆有不錯的表現,關於正負片掃描器之介紹與選擇考量,於第捌章會有更詳細之介紹。

 

(二) 生態照拍攝

 

1 拍攝原則:

 

拍攝時視植物的物候現象發生順序進行拍攝,大致上會以植株全貌或習性、枝葉特徵、開花情形、花朵或果實特寫等作為拍攝的內容;尤其是花、果為植物分類上之重要特徵,為特別拍攝之重點。拍攝時因各植物體型差異很大,所以在取景角度與位置上將視情況而調整。影像拍攝時則以自然光為準,採調整相機白平衡設定來代替色彩管理[50] [15]

 

2 相機的選擇

 

在相機的選擇上,本文建議以數位單眼相機為基本考量。目前市售之數位單眼相機的影像品質皆有相當的水準,須特別注意之處在於一般鏡頭與微距鏡頭的準備,以為不同型態之植物特寫作準備。

 

三、 數位影像後製

 

物件的影像數位化目的強調呈現忠實的物件原貌,完成數位化之影像除了要分辨標本或植株的影像完整外,在影像建置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雜點(如老舊標本台紙殘留的雜點),建議使用影像製作軟體,例如Adobe Photoshop影像軟體,進行去除影像雜點或週邊的裁切工作。另外,標本一般而言並沒有太豐富、亮麗的色彩,乃先天的缺失,故不建議再進行顏色的校對,基本上掃描的方式即有原色原貌的呈現;而植物生態照因採用自然光拍攝,故僅須將相機之白平衡調整好即可。以下將介紹在影像後製裡所進行的工作與重點:

 

(一) 影像週邊不對稱的裁切

 

植物標本之掃描是注重標本體的完整「入鏡」,在週邊的裁切部分須留意影像的整體性,再對週邊的不均衡之處作裁切。

 

(二) 標本標籤的裁切

 

基本上標本的標籤部分是落在台紙上的下方處,當初植物採集作為標本時,紀錄了學名、採集者、採集地點與時間,這些資訊提供將建置的後設資料。在標本影像掃描後,除整份的標本影像呈現外,重要的標籤資料可另外裁切建檔。

 

(三) 影像雜點與清晰度檢視

 

影像數位化完成時,必須先檢視影像是否清晰、標本是否歪斜、對焦是否正確、是否呈現細節特徵、光線是否充足以及影像是否有雜點等。如影像之瑕疵能由重新拍攝解決,則重新拍攝以獲得更好之影像,否則才以影像處理軟體進行影像編修工作。

 

(四) 影像解析度規格與保存方式

 

數位化成果基於永久性的典藏,以及一般性的應用,影像檔之儲存建議分為典藏級、電子商務級以及公共資訊級三種類別,相關規劃介紹分析,請參閱第參章之相關內容。除了規格的制訂外,影像的保存方式亦是不可忽略的重點,根據植物主題相關成員之經驗,建議可將標本影像以電腦硬碟儲存、紙本輸出存檔以及DVD光碟燒錄儲存等三種方式進行影像保存工作。


 <[51] 返回目錄>

 

 

[52] [11] 徐明景著,《數位攝影的技術》,臺北:田園城市,2001年10月,初版,頁80~81。

[53] [12] 李佩瑛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色彩管理》,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頁57。

[54] [13] 同前註,頁56~57。

[55] [14] One Shot是指相機快門閃一次能將影像做擷取的動作。

[56] [15] 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著,〈林試所─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2008年。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典藏品數位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現代科技的進步,將歷史久遠且具有珍貴意義的物件進一步作永久的保存透過資訊技術,賦予典藏品數位化後的影像具有更深的內涵與價值,建置為可查詢利用的資料庫,增進利用的方便性;以使資料廣泛流傳,發揮其潛藏的文化與學術價值,卻是數位化工作所不可忽略的使命,[57] [16]因此後設資料與資料庫之建置必須在事前先作完善的考量與規劃。

 

台灣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及許多特有生物種類,如何妥善管理和運用這些特有資源,首要工作即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樣性基本資料庫。經過數位典藏計畫的資源彙整,建立一套兼具文字與影像的台灣植物資源查詢系統,以台灣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為基礎,供各界人士使用,成為學術教育的資源交換中心。

 

資料庫的建置,主要以參考國際間重要植物資料庫網路查詢欄位之互通性,再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之後設資料小組與植物主題工作組共同合作,將各資料庫的搜尋系統及相關後設資料不斷調整與修正;並在資料整合與維持各單位資料庫系統特色之需求前提之下,建立通用與標準化之資料庫系統,以作為建構國內單一窗口之基礎。[58] [17]期望以國際植物標本重要資料庫之結構並結合台灣本土之需求,開發國內植物標本館間資料流通共享的機制,以下便以Metadata建置之考量與設計進行說明。

 

一、後設資料之定義與設計原則

 

 

有關Metadata的定義一般泛稱為「資料的資料」(Data about Data),[59] [18]此一定義係源自在一九九五年三月由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和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NCSA)兩單位共同主辦名為「Metadata Workshop」研討會,廣邀圖書館學、電腦科學、文獻編碼以及相關領域學者專家等參加,在此會議中提出了「描述資料的資料」作為Metadata的定義[60] [19]

 

後設資料(Metadata)是一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包括描述性、結構性與管理性三大類型,以及語義性、語法性與詞彙性三大屬性,用來描述每個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以便數位典藏品能夠在數位化環境或系統中,達到最佳化資源探索(Resource Discovery)的效能,並能有效率而精準地被檢索、呈現、管理、控制與執行相關功能,且順利地與其他數位典藏品進行資源的互通與共享,最後還能達成數位典藏品的永久保存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後設資料的規劃與實施,視為數位典藏工程中最基礎的資訊建設工作。[61] [20]

 

後設資料(Metadata)建置除考量本土需求外,也應採用符合國際標準之格式,以期未來能與國際接軌,所訂定之資料庫的檢索功能愈詳細,將提供使用者愈多資訊,對資料辨識也愈有幫助。查詢功能的資料呈現方式,均決定於Metadata欄位及欄位內的資料內涵;因此,規劃Metadata的欄位時,應事先就資料庫未來檢索功能、資料呈現等兩方面的需要進行了解,才能使必要的欄位無所遺漏。[62] [21]一般標本資料欄位包括每一份標本的學名、採集地點、採集日期、採集者、鑑定者、採集編號、生育地資料、標本館編號、標本狀態等等,至於標本資料之輸入格式規劃及檔案結構,則需預先完成。

 

二、植物主題後設資料建議欄位

 

後設資料欄位主要以建立通用、標準化及符合國際標準之資料庫系統為目標,依據後設資料小組與植物主題工作組互相協助下,訂立了需求欄位建置表,內涵包括[63] [22]以15個欄位為基礎,再依資料之性質衍生出相關欄位。

 

以植物類別資料庫而言,「物種名錄欄位元素」與「標本紀錄欄位元素」為二項重要的資料架構。協助後設資料國際標準之策略規劃與應用,研究發展後設資料理論,包括後設資料方法論、後設資料註冊中心、知識組織系統等項目,表5-1為「植物主題小組後設資料共通元素總表初稿:後設資料工作組彙整 2003/4/17」,可作為未來規劃時之參考依據。

 

表5-1、「植物主題小組後設資料共通元素總表初稿」(v0.2)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技術彙編 2007年版[64] [23]

 

由於生物多樣性的資料龐雜,基礎資料的建立與結構十分重要,而物種基礎資料之記錄匯集、管理與保存更可說是生物領域研究的基礎,所以生物資訊是否充分交流與方便擷取,對於生物多樣性之研究影響至鉅。為了能使生物多樣性之科學資料提供充分而便捷的應用,網路資源的提供與延伸,無疑是最適合的策略,而生物科學資料庫之建置更在1994年國科會生物科學之學門及資源規劃中,已列為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整合成果方面,目前藉由TaiBIF(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65] [24]即台灣的 GBIF 入口網站,負責整合台灣地區生物多樣性之相關資訊,含物種名錄、專家名錄、物種基本解說、圖片、特有種、外來入侵種、台灣陸域與海域生物分布、生物多樣性文獻資料、地理資訊、環境資訊,及相關機構、團體、計劃、景點、生物資料庫及出版物等等各類資料,在整合生物科學資料上獲致相當的成果。

 


 <[66] 返回目錄>

 

 

[67] [16] 洪淑芬著,《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2004年2月,頁48。

[68] [17]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植物主題小組工作計畫,檢索:2010年2月,[69] http://metadata.teldap.tw/project/project-frame.html

[70] [18] 〈Metadata〉,維基百科,檢索:2010年2月,[71] http://zh.wikipedia.org/zh-tw/Metadata

[72] [19] 同前註,檢索:2010年2月。

[73] [20]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計畫簡介,檢索:2010年2月,[74] http://metadata.teldap.t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frame.html

[75] [21] 洪淑芬著,《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訓練推廣分項計畫,2004年2月,頁58-59。

[76] [22] Dublin core後設資料標準,是一組簡單卻有效的核心元素集,源起於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OCLC)和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NCSA)聯合召開的第一屆Metadata Workshop,檢索:2010年2月,[77] http://metadata.teldap.tw/standard/standard-frame.html

[80] [24] 台灣生物多樣性 資訊入口網,[81] http://www.taibif.org.tw/

 

  

陸、委外製作

 

自行數位化(自行採購設備與配置人力)和委外數位化(廠商提供設備與人力),二者之間的訴求是成本低、時間短、品質佳、產量高。數位化作業最重要的媒介是機器設備,如掃描機、相機、數位機背等,藉此將典藏品轉換成可供網路瀏覽的影像檔,進一步做永久典藏之用。影像品質的優劣關鍵在於使用機器設備功能的強弱,功能愈佳的設備,價格相對愈高,甚至需由國外引進。幸而在政府機關大力鼓吹之下,國內數位內容產業日益蓬勃發展,在供給與需求趨向均等之下,國內現有研發的或購自國外的設備,已足以應付數位化的需求。

 

國內大部分典藏機構都已投入數位化工作,執行方式的考量上則可分為單位工作人員自行進行或採取委外方式。若數位化涉及需要專門學科知識能力加以鑑別與判斷、影像需要充分突顯其特殊性,且植物標本較為脆弱與珍貴,綜合以上之考量是不宜委外進行數位化工作。倘若數位化機器設備成本昂貴、數位化物件數量較多必須長期進行數位化工作,在經費和物件不適合遠距離移動之衡量,或可委請廠商進駐單位協助數位化工作,而典藏單位人員亦可在旁協助數位化過程,以降低藏品受損的機會。

 

有鑑於藏品的珍貴性,如能全由單位本身進行數位化作業,當然是最佳選擇,但有些單位基於典藏品的重要性,對委外招標作業採取觀望的態度,也許是對委外招標作業不甚了解,或曾經發生過不愉快的經驗,不再嘗試委外招標。故本章節試著進一步談論委外作業,並以訪談:「產學合作─談數位化工作之委外作業:廠商經驗之分享」一文(詳見附錄四),提供欲進行數位化工作,且財力物力比較匱乏的典藏單位,多一項選擇的參考與方案。

 

一、 數位化委外作業規劃:自製與委外之比較

 

典藏單位是否需要進行委外作業,須優先評估自有的設備與人力,並依照各計畫數位化之目的與需求,來評估計畫是否要委外製作。以下就以自製與委外進行優缺點之比較:

 

表6-1:自製與委外分析比較表

 

優點

缺點

委外[82] [25]作業

1. 節省人事、設備及研發等費用:節省成本

2. 投入精力致力於內部核心服務

3. 降低管理壓力,專注於既有人力之調配

4. 內部組織及功能重整更具彈性

5. 不受限既有的專業知識技能

1. 需花時間作溝通協調工作

2. 內部工作易受委外流程影響

3. 典藏品管理與維護之疑慮

自製作業

1. 作業過程可適情況作調整

2. 便於內部溝通協調

1. 數位化作業時間長

2. 專業度不足,人員培訓成本高

3. 須另編列設備經費

資料來源: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彙整

 

二、 委外作業之工作要項與流程

 

以下為委外作業流程圖,此圖表是源自於行政院研考會根據92年1月9日電子化政府CIO小組委員會議紀錄結論「訂定資訊業務委外經費計價參考標準及建立委外知識管理(KM)機制等意見,請參考納入推廣措施」,規劃提出「政府機關資訊業務委外推廣案」,並據以推動,以落實並健全政府資訊業務委外制度的參考手冊內容。

 

圖6-1、委外專案之作業流程圖[83] [26]

 

上述委外作業流程圖中重要之項目大致可分為:

 

(一) 委外計畫評估與分析:訂定規範書與相關文件

 

(二) 委外專案的規劃:經費預算規畫與合約制定

 

(三) 風險評估與確認

 

(四) 委外招標作業:設定委製作業時間、目標、數位化物件數量

 

(五) 委外專案執行:訂立檢驗標準、管理機制與未達標準之辦法

 

每一個委外專案,因為人員、時間、技術、數位化物件、執行方式的不同,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成果,而有它的原創性(Origin)存在。[84] [27]因此,不論是否為延續性專案,皆要仔細安排整個委外過程的環節。另外,委外單位與承包廠商溝通協調的過程與方式,亦是關係著委外工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避免雙方在工作中產生不必要的紛爭,以免影響製程,造成損失。關於委外製作之詳細流程與規範,可參閱《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委外製作》的內容介紹。


 <[85] 返回目錄>

 

 

[86] [25] 高芷彤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委外製作》,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頁:15-16。

[87] [26] 同前註,頁17。

[88] [27] 同註25,頁129。

 

  

柒、數位內容保護

 

 

現代電腦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達不僅使資料傳遞迅速,傳播的範圍更是無遠弗屆,大眾倚賴網路工作、學習、存取資料、瀏覽時事等等。但過於便捷的資料傳遞,也使著作財產權無形中受到侵犯,尤其是具有重要價值的電子資料,網路的氾濫嚴重打擊到原創者的智財權,以致在處理數位內容保護方面必須涵蓋創作與創作者本身,以保障雙方在網路上使用的安全性與權益。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多年,不論是歷史文物、動植物標本、影音資料、新聞時事、古蹟建築甚至是醫療範疇等,在各計畫參與人員的努力之下成果斐然。在著重實體典藏物之管理與保存之外,這些供網路瀏覽使用的珍貴複製品,要如何在虛擬的空間裡受到保護不被濫用,影像所有權又如何受到保障,這就必須仰賴數位內容保護技術的幫助。

 

數位內容的保護方式主要是以限制使用者在授權的範圍內的存取及使用,或是對數位物件加入版權的描述,規範數位內容版權的授權對象、使用方式以及限制條件等。目前已有許多智慧財產保護的相關技術與規範,如數位版權管理(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數位浮水印(Digital Watermark),以及創用CC (Creative Commons)[89] [28],三者中植物相關主題成員最常用到的即以「數位浮水印(Digital WaterMark)」為主,以下即對上述保護技術與相關規範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 數位版權管理 (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數位版權管理技術為一種數位資料的保護管理機制,將數位浮水印、密碼學以及權利描述語言等技術整合在一起,讓物件版權所已者得以保護其智慧財產權,並且能讓數位化物件在流通的過程中,保護物件不受到變更或毀損之完整性,而主要的技術特性有以下三點:[90] [29]

 

(一) 適用於影像(JPEG、TIFF…等)、音訊(MP3、WAV、WMV…等)和視訊(MPEG-1、MPEG-2、MPEG-4…等)等格式的內容保護。

 

(二) 浮水印的嵌入可將數位內容版權的Logo及資訊嵌入影像中,以保障數位內容的版權歸屬,確保原始內容的完整性(請見二,浮水印介紹)。

 

(三) 數位內容的加密,可以保護數位內容不被第三者非法存取,甚而提供包括數位內容之下載權限、使用次數、使用者權限等,避免不必要的數位資產損失。

 

二、 數位浮水印 (Digital Watermark)

 

浮水印的技術運用主要是將「著作權資訊」嵌入數位內容裡,透過可鑑定版權的標記(密碼、文字或Logo等)隱藏至被保護的資料中,使數位資料被下載使用時,仍保有這些標記。將來若發生版權爭議,由影像中取出有效標記,以表明是否為合法擁有者。數位浮水印通常用於影像(Image)、聲音(Audio)、視訊(Video)等資料中。[91] [30]

 

基本上浮水印可分為可視浮水印與不可視浮水印兩種技術,以下分別簡介。

 

(一)可視浮水印 (Visible Watermark)

 

此類技術可直接將版權標誌明顯的加註在數位資料中,不但可以直接讓使用者知道版權所屬單位,也明示讓有心人要尊重應用。不過這項優點也是最為詬病的缺點,因為這個技術已經直接破壞圖像的品質與清晰度,太明顯的浮水印反到會使檔案無法閱讀,讓圖像降低了原來價值。浮水印製作相關技術可進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點選部落格─技術體驗浮水印[92] [31],參看相關技術介紹。

 

(二)不可視浮水印 (Invisible Watermark)

 

數位浮水印在表面上是看不出,其功用可視為藝術家隱藏式簽名或用印之類似目的,為了保全數位化物件的視覺完整性,不同於前者的「不可視浮水印」,是許多單位與技術研究單位更有興趣與努力的方向。當資料嵌入不可視浮水印後,使用者無法以肉眼察覺,需在據信用的第三端,使用特殊解碼演算法將數位浮水印的資訊萃取出來進行驗證,證明該資料之版權歸屬,以保障數位內容擁有者的權益。

 

以下就以不可視的數位浮水印技術,並考量系統實際運作情況,歸納出該技術所必需滿足的各項要求:[93] [32]

 

1. 加入浮水印之後的媒體與原媒體之間的差異性越小越好,也就是藏入浮水印之後的媒體品質要高,如此一來才不致於喪失原始媒體的價值。

 

2. 除了合法的擁有者之外,其他人無法偵測出該影像有數位浮水印存在,以確保數位浮水印的安全。

 

3. 藏入浮水印的演算法必需是公開的,就如同密碼學中的加解密演算法一樣,不能將系統的安全性建築在破壞者不知道系統如何運作的假設前提下。

 

4. 取出浮水印時,不必藉由原始媒體的輔助即可完成;如此一來,就不必為了取出浮水印而需同時儲存兩份媒體,節省了儲存空間。

 

5. 所取出的浮水印需具有強韌性(Robustness),也就是該媒體經過Filtering、Loosely Data Compression、Crop-and-Parse等數位訊號處理技術處理後,該浮水印仍然可以被顯現出來。

 

 

6. 通常數位媒體的資料量都非常大,因此所設計之浮水印演算法必需具有較佳的執行效率,如此才能具有高度的實用性。

 

7. 任何一份媒體可以允許同時有多份浮水印存在,如此方可保障該媒體之多位擁有者的所有權,以及減少被破解的機會。

 

在植物主題相關的數位典藏品中,浮水印技術的使用率最高,也是最方便的數位內容保護技術,不過仍只能算是數位內容安全機制的一種,無法完全確保數位內容不被竊取,還需要更多的保護技術與相輔相成,才能讓數位化內容獲得更好的保障。

 

 

三、 創用CC (Creative Commons)

 

創用 CC 是一種開放性的著作權授權方式,其適用範圍相當廣泛,舉凡音樂、故事、繪畫、小說、圖片、網站內容、電影、音效、書籍以及文章等,都可包含CC授權條款。與一般著作權授權契約不同的是,創用 CC 是預先由著作人將其著作授權給不特定人。因此任何利用人,只要遵守著著作人所宣告的授權條件,即可直接利用該著作,不需再另外向著作人取得授權,也不必擔心無法直接向著作人取得授權,其利用行為是否會因為不構成合理使用,而侵害他人著作權。[94] [33]

 

目前「創用CC授權條款3.0台灣版」已經正式上線,不過3.0版的推出並不必然使得之前的2.5版或2.0版失效,著作權人可依自身需要選擇最適合的授權條款版本及類型。[95] [34]各版本的授權標示方式,主要由四種標章來保護著作物,如果作者在作品上標明「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即表示該作品是受到CC授權規範保護。在使用該作品的同時,必須註明原版權擁有者的姓名、於非商業用途的自由使用、以及使用者依該作品創作出之衍生物,必須以相同之方式與大眾分享。除此之外,假使分享作品上出現圖示,即表示該作品是「姓名標示-禁止改作」,亦即使用者不得運用該作品,進行任何的衍生著作,否則將有侵權的法律責任。


 <[96] 返回目錄>

 

 

[97] [28]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Taiwan,[98]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99] [29]〈數位版權管理技術〉,工業技術研究院-通訊與光電可轉移技術,檢索:2009年12月,[100] http://www.itri.org.tw/

[101] [30] 賈馨潔編,〈什麼是浮水印?〉,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檢索:2009年12月,[102]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732

[103] [3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檢索:2009年12月,[104] http://digitalarchives.tw/

[105] [32]張真誠編,《淺談浮水印》,暨大電子雜誌,檢索:2009年12月,[106] 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

[107] [33] 〈創用CC基本概念─何謂創用CC〉,教育部創用CC資訊網,檢索:2009年12月,[108] http://ccnet.moe.edu.tw/faq_cclist01_q1.htm

[109] [34] 〈創用CC授權條款3.0台灣版已經在2009.10.31正式上線〉,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Taiwan,檢索:2009年12月,[110]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捌、設備與成本分析

 

將珍貴的典藏資料進行數位化,在工作規劃中除了技術性相關問題外,使用的儀器設備以及費用成本需做適當的安排與考量,再依據單位的能力與需求做評估,選擇適合的配套進行數位化工作。以下將根據第肆章物件數位化程序使用的設備和所需成本的預算進行分析與評估,以供數位化工作規劃參考之用。

 

一、 主要設備與工具

 

(一) 掃描相關設備

 

1. 「平台式」掃描機

 

平台式掃描機主要是利用廣角鏡頭與反射鏡快速擷取到CCD,從一般的600dpi至5000dpi都有,某些掃描機內建或加裝光罩就可掃描透射稿,高階平台式掃描機已發展到X-Y軸可移動,確保鏡頭與掃描區域永遠垂直,避免因鏡頭而影像變形,品質已幾近滾筒式,還可以掃描立體物體。[111] [35]針對植物標本而言,使用一般的平台式掃描機種,必須將植物標本翻過來,覆蓋到機器的玻璃面板才能進行掃描;但是將標本翻面轉動對於脆弱的標本來說,會對標本造成傷害,危及標本的完整性。此舉不但會妨礙數位化工作的進行,也會造成玻璃面板的刮痕,干擾影像的清晰,提高機器的折舊率。為了因應植物標本的特性,台大植物標本館將EPSON 10000XL/Pro平台式掃描機改裝(如附錄一),以便進行「仰式掃描」,其功能與效果並不遜於平床式掃描機,唯一的缺點則是改裝後會減少掃描機的使用壽命,但在設備成本上卻能夠列入考慮的選擇範圍。

 

2. 「平床式」掃描機

 

「平床式」掃描機的設計是使掃描的資料面朝上放置,自高處投射光源,並自機器上方攝取影像,進行掃描,對不宜做翻動的植物標本來說是較適合的。使用該種掃描機進行數位化工作,可讓標本小心地安放於固定位置上,無需其他的動作,適宜老舊且脆弱的植物標本或紙質脆化的書籍,這類型的專業掃描機亦可掃描小型立體物件,如戲偶和玉器等。

 

3. 正負片(幻燈片)掃描器

 

正負片掃描器就像是一個側邊有收納格的小盒子,而這個收納格的大小足以放入35公釐幻燈片,除此之外,目前亦有支援多種格式或4×5英吋的掃描器。幻燈片掃描器的設計目的,是以高解析度針對小面積進行掃描,完成後的解析度可媲美中高階的平台掃描機。[112] [36]在植物主題相關單位中最常見的設備為NIKON CooLScan系列的底片掃描器,如第肆章提到的NIKON SF-210(正片進片匣)和NIKON LS-5000ED(正負片掃描器)等設備。不過,上述之設備目前已經接連停產,所以在設備選擇時須特別留意產品的售後服務與相關權益。

 

在其它設備選擇上,目前許多的平台式掃描機已有內建的幻燈片夾(Transparency Holder),即使原廠未附幻燈片轉接器(Transparency Adapter),這些相關配件亦很容易購得。如果片匣(Strip)中的每個影像,在色彩和解析度的掃描要求一致,如此便能在同一時間進行多張幻燈片的掃描工作,以增加掃描工作的效率。[113] [37]

 

(二) 拍攝相關設備

 

1. 數位相機

 

如第肆章所提到,目前市面上的數位相機,不論是消費型相機或是專業的單眼數位相機,大都已是超過千萬畫素的產品,價格也越來越實惠,考量未來拍攝後影像之應用,則建議使用數位單眼相機。如此除有交換鏡頭的好處外,並可隨著攝影狀況來調整較為細部的光圈、快門及景深等,使成像品質更好。[114] [38]維管束植物拍攝工作中,數位單眼相機的使用,大多以拍攝植物生態照為主,但自然界中數以萬計的植物有著不同的大小與型態,所以在拍攝鏡頭上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一般而言,紀錄整株植物或大型植物時,可選擇廣角鏡頭進行拍攝,以滿足整體構圖的需求;而進行植物局部特寫或一小片花叢等植物生態拍攝時,可選擇中長焦段之鏡頭,以較窄的視角突顯被描寫物;如欲進一步針對植物細部進行特寫,如紀錄花蕊、葉脈等細部特徵時,可選擇放大倍率1:1之微距鏡頭,以取得線條更為細緻清晰之影像。但各項數位化工作所需設備,仍須依照各計畫本身的需求與目的來考量添購,才能讓經費運用達到最好的功效。

 

2. 數位機背

 

數位機背是搭配120中型或4×5大型的傳統相機使用,數位機背內含感光元件與控制/儲存單元,取下傳統相機的背蓋換上數位機背,即可從底片相機變成隨拍即得的數位相機。目前市面上推出的數位機背,畫素至少都高達二、三千萬畫素以上,已足以應付維管束植物的拍攝需求。但除了機背畫素外,鏡頭組的品質、感光元件的種類與尺寸、個別光感元件的種類與尺寸及相機裡用來處裡影像資料的軟體等都是影響影像品質的關鍵因素。[115] [39]雖然數位機背能呈現較佳的影像品質,但該設備屬高單價產品,所以在添購設備之前仍須謹慎考量,在委外拍攝或自行添購設備拍攝兩者間,哪一種方式較為經濟實惠。

 

(三) 電腦設備及軟體

 

資訊儲存相關設備,建議至少需使用2台電腦,一台為掃描或數位拍攝用,一台則為資料和影像處理用;顯示器則建議優先考慮尺寸大、分辨率高、色彩品質高之顯示器;另外,基本的文書處理與影像處理等相關軟體和DVD燒錄機也是必備品,而不斷電系統設備可以預防無預警電力中斷所造成的資料流失和設備損壞。

 

二、 成本分析

 

(一) 成本構成要素

 

藉由掃描進行數位化所需成本,其基本要素是由以下三方面構成:材料費、勞務費及經費:

 

1. 材料費主要為工作所使用之耗材費用。

 

2. 勞務費主要為工作人員之薪資。

 

3. 經費可分為直接經費及間接經費:

 

(1) 直接經費包括資訊設備及掃描器之費用及折舊費、資訊軟體之費用等。

 

(2) 間接經費包括掃描空間之折舊費或租金、修繕費、保險費、水電費、雜費等。

 

其它省略之成本費用,如修復或鑑定所耗的時間成本估算等相關變數項目皆難以掌握,故本指南之成本分析,僅依據勞務費用及直接費用,對單張影像掃描成本略做估算;藉由計算過程中,了解構成數位化工作之成本因素(人、設備、時間)之間的相互關係。

 

(二) 成本估算

 

1. 計算方式:

 

依據設備攤提的算法,可分為以下兩種:

 

(1)依使用年限設定設備攤提費用

 

 

 

A. 勞務費主要為人員薪資

 

B.

 

 

(2)依數位總產出設定設備攤提費用

 

 

 

2. 計算實例

 

(1) 基本設定:

 

某單位進行檔案數位化,安排人員兩名,一人負責掃描、一人負責整理及校驗,使用設備為電腦兩部及一台平台掃描機。

 

A. 設備:電腦設備30000×2(台)=60000元

 

平台掃描器 100000元/台

 

B. 軟體:Adobe Photoshop 約20000元

 

C. 人力:薪資 30000 元/月

 

D. 檔案大小:A3 每張掃描費時約90秒

 

E. 每月(20工作天)數位產出:約2400張

 

F. 使用年限:4年(依各單位會計設定為準)

 

(2) 依使用年限設定設備攤提費用

 

A. 勞務費用=60000元

 

B. 設備攤提費用=(60000+100000+20000)/ 4=45000元/年

 

換算成每月則為 45000 / 12 = 3750元/月

 

每張成本=(60000+3750)/2400= 26.56元/張

 

3. 建議

 

本指南所列成本計算僅為初步評估,主要考量僅限於設備及人力資源,但仍可依此簡易方式約略推算各單位成本控制之重要因素:

 

(1) 人力資源:因掃描作業固定,可藉由訓練專業工讀生進行,以降低薪資費用之支出,而校驗之工作需具備影像處理專長之人員進行,建議聘任專職人員進行,以確保影像品質。

 

(2) 設備成本:高階設備雖然價格昂貴,但若有助於數位產出之效率,如此亦降低勞務費之支出,所以並不代表總成本會相對增加;反之,若採用低階設備而導致數位產出效率降低,反增加勞務費支出,亦無法保證總成本一定降低,因此設備採購前需經由整體評估及計算,方決定設備使用等級。

 

(3) 委外評估:以上所列成本支出若與委外專業掃描費用所需差距不遠,而輸出品質佳,便可考慮邀請業界廠商進駐專司掃描工作。將單位人力與時間專注於其他流程中,如此互相配合下亦可順利完成數位化工作。


 <[116] 返回目錄>

 

[117] [35] 李佩瑛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色彩管理》,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頁57。

[118] [36] Howard Besser著,《影像製作入門》,林彥宏譯,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10月初版,頁50。

[119] [37] 同前註,頁50。

[120] [38] 陳秀華等著,《瓷器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頁49-50。

[121] [39] Harald Johnson著,《數位列印輸出聖經》,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頁3-22。

 

  

玖、期望與效益與

 

從91年開始推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來,各單位之數位化流程不盡相同,而經費、人力、物力及其它相關條件,往往為影響數位化執行與品質的重要因素。為了讓新加入數位典藏的夥伴能快速的入門,和著手規劃相關工作,故彙集各單位的數位化方式撰寫「維管束植物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這本指南結合了各單位之工作經驗,以理論為依據,提供具體可行的數位化程序;但本指南仍屬摸索階段,且尚有許多未盡完善的部分。以下便說明本指南在制訂過程中,希望逐漸加強的內容:

 

一、 制定逐漸完善的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本指南為初次嘗試彙整各計畫經驗之成果,在內容上未免有些許尚待加強的部份,而各單位之數位化條件有所不一,對於內容也不適宜以單一標準為規範,各單位仍需考量自身需求,自行調整執行方案。另外,也期望各單位能有更多的回饋意見,針對數位化方法、程序、內容或設備軟體的批評與指教,充實本指南的內容與流程標準的改進,以向高品質高水準的方向邁進。

 

二、 增加工作效率與數位化品質

 

期望未來加入數位典藏計畫的單位,在參照各物件主題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即可快速對數位化工作有較完整之概念,無需花費多餘時間去摸索其它數位化的方式與技術,進而提升數位化效率與品質,使更多珍貴的典藏品曝光,藉由傳遞迅速的資訊網絡,達到資源分享的目標。

 

三、 科技進步與軟硬體設備的更迭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設備與應用軟體與時並進,在本指南裡所建議使用的軟硬體或許將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被淘汰,在經費、人力與效率上的估算亦有所變動,各單位也可視情況彈性選擇相關設備。


 <[122] 返回目錄>

 

拾、結語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是數位內容的量與質大幅度增加後,為提高工作效率所制定出來的一套作業程序,除了前置作業必須是針對某物件所訂立的流程外,數位化程序卻是可以套用在其他同性質物件的數位化,對未來數位典藏事業,這套工作流程指南的建立是一個可成為依據的起跑點。

 

指南的建立雖有以上條件的限制,對更長遠的未來而言,數位典藏計畫不啻對國家文化、珍貴資源的保存、科普的推廣、國際學術的提升有著任重道遠的使命,也是目前國際數位化的趨勢。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為了網羅更多的珍貴資源,一系列的技術手冊、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與其它叢書的編印,除了說明數位典藏的精神、意義與重要性外,更展示數位化工作流程的實質內容,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數位化工作的內涵與重要性。除了專業學術之外,「數位化工作」亦須兼具專業的技術專長方可執行的領域。但隨著本指南的建立,期望有更多單位加入數典的行列,達到全國資源的整合,並對數位化內容、機器設備進一步建置成一個交流的平台,也希望未來能在互助合作的機制下,將更豐富的文化資產做更有效的展示與應用。


 

 <[123] 返回目錄>

 

 

參考文獻

 

專書

 

Harald Johnson著,《數位列印輸出聖經》,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Howard Besser著,《影像製作入門》,林彥宏譯,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10月初版。

 

李佩瑛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色彩管理》,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

 

洪淑芬著,《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訓練推廣分項計畫,2004年2月。

 

徐明景著,《數位攝影的技術》,臺北:田園城市,2001年10月,初版。

 

高芷彤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委外製作》,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

 

陳秀華等著,《瓷器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

 

植物主題小組/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等著,《數位化工作流程─植物主題小組》,台北:數位典藏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4年。

 

期刊論文

 

徐明景、魏裕昌等著,〈數位典藏影像品質評量方法之分析研究〉,《數位典藏作業規劃與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月,頁235-247。

 

彭鏡毅,楊遠波等著,〈台灣種子植物之研究與現況〉,《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專刊第11號》,1992年,頁55-85。

 

 

 

網路資源

 

台灣生物多樣性 資訊入口網,[124] http://www.taibif.org.tw/

 

〈植物標本的規範〉,延陵科學綜合室,檢索:2010年2月,[125] http://www.ngensis.com/flora/fn01.htm

 

張真誠編,《淺談浮水印》,暨大電子雜誌,檢索:2009年12月,[126] 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Taiwan,[127]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創用CC基本概念─何謂創用CC〉,教育部創用CC資訊網,檢索:2009年12月,[128] http://ccnet.moe.edu.tw/faq_cclist01_q1.htm

 

磁軒資訊媒體行銷有限公司簡介,檢索:2010年2月,[129] http://www.cx-media.com/web_main_6.html

 

賈馨潔編,〈什麼是浮水印?〉,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檢索:2009年12月,[130]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732

 

〈Metadata〉,維基百科,檢索:2010年2月,[131] http://zh.wikipedia.org/zh-tw/Metadata

 

數位典藏技術彙編 2007年版,檢索:2010年2月,[132]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index.html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成果入口網,檢索:2009年12月,[133] http://digitalarchives.tw/

 

〈數位版權管理技術〉,工業技術研究院-通訊與光電可轉移技術,檢索:2009年12月,[134] http://www.itri.org.tw/

 

其他

 

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著,〈林試所─台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說明〉,2008年。

 

胡嘉穎,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台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情形調查表,2008年10月。

 

楊綉玉,台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數位化情形調查表,2008年12月。

 

 


 

 <[135] 返回目錄>

 

附錄

 

【附錄一】:植物掃描相關設備一覽表

 

設備種類

設備樣式

產品特色

資料來源

專業多用途大尺寸掃描器(頂置式)

正片、照片、報紙、善本書、論文、儀表板、植物標本、建築藍圖、衛星雲圖、皮影戲偶、玻璃畫、國畫、西畫、瓶罐等(大小幅面全彩掃描器)

http://www.iiri.com

高效頂置式掃描器

專用於掃描各式尺寸物件(冷光掃描不產生高熱)

http://www.zeutschel.com/

平床式彩色高速掃描微縮複合器

高解析度彩色大型圖檔(書本、報紙、大型文件、地圖、工程圖、海報) 彩色掃描模式

http://www.zeutschel.com/

掃描機背

高品質,高解析度專業影像擷取裝置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分支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

4×5相機機身

可搭配掃描機背以及大型翻拍台,掃描各式尺寸物件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分支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

桌上平台式掃描器(可改良使用)

解析度高達2400dpi,亦可進行改良以符合植物標本掃描使用

http://w3.epson.com.tw/

 

【附錄二】:後設資料工作組實務規劃

 

參考網站:http://metadata.teldap.tw/design/design-frame.html

 

階段一:需求評估與內涵分析

 

程序1:需求訪談
 

後設資料分析人員訪談主題計畫之內容專家或提供者,以了解計畫屬性與其後設資料需求。除了獲取計畫背景資訊、協調聯絡方式外,並與主題計畫確認計畫的目的、目標及預期效益。此階段取得的資訊主要有:

 

1. 聯絡資訊:如計畫成員、聯絡窗口及方式等。

 

2. 後設資料預計進度和時程。

 

3. 後設資料範圍:後設資料的目的與屬性,如描述人、事、時、地、物,或詞彙控制等屬性。

 

4. 現有系統的基本資訊:如欄位(或元素(Elements))、結構、建檔數量、儲存格式、輸入方法與系統等,以有效了解目前系統的優缺點。

 

5. 後設資料應用背景:採用單一後設資料為資料庫結構或利用其他輔助的後設資料系統,如地理空間資訊系統(GIS)。

 

6. 後設資料的角色及功能:如資源的描述、檢索、索引或管理等功能。

 

程序2:計畫相關標準與個案觀察
 

分析相關的後設資料標準及其應用個案,評估應用標準實作的可能性。在標準觀察方面,應用「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從社群、資料、學科、功能四個層面分析主題計畫的屬性,歸納適用的後設資料類型。在個案分析方面,則蒐集國際上相關的數位圖書館計畫,了解其後設資料的應用趨勢和議題,以作為未來實施與發展的參考。此階段分析的成果,將有助於主題計畫了解與其他同質或相似計畫間的差異,藉以修正計畫規劃的方向。

 

社群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標本館

資料類型

拓片、善本古籍、照片、聲音、標本、檔案、田野資料、織品服飾、科技文物……

學科

文學、人類學、物理治療、歷史、政治、動植物學、藝術、佛學、礦物、化石、工業技術、語言

功能

整理、搜尋、檢索、管理、描述、交換、利用、保存、國際接軌、形成完整數位典藏系統

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

 

程序3: 深入分析後設資料需求
藉由以下工作表單,更精密地分析計畫的後設資料需求:

 

1. 後設資料元素需求表單,包括元素名稱、定義及著錄規範。

 

2. 後設資料元素代碼表,如控制詞彙。

 

3. 後設資料著錄範例。

 

4. 後設資料元素屬性,包括資料型態、必填性、多值性等。

 

5. 後設資料的唯一識別系統(Unique Identifier System)。

 

6. 資料層級關係圖,以結構圖方式表達物件間的層級與關係性,如區分檔案資料的全宗、系列、卷、件等層次。

 

7. 後設資料元素關係圖(Association Diagram),分析後設資料元素間的群組性與串連關係。

 

8. 功能需求,如輸入與顯示中文和日文字形、欄位預設值、連結功能等。

 

9. 資料查詢與呈現需求,包括不同層次的檢索(如關鍵字查詢、進階查詢)與呈現(如簡要顯示、詳細顯示)。

 

10. 後設資料管理需求,如建檔流程與權限控制。

 

上述工作表單的功能主要有:

 

1. 由關係圖了解不同後設資料類目的範圍、關聯、關係性及屬性。

 

2. 確認後設資料機制整合的系統或資料庫範圍,如結合地理空間資訊系統(GIS)。

 

3. 取得主題計畫的應用實例,做為後續參考規範的基礎。

 

程序4:確認後設資料策略暨標準間的互通性
 

利用之前的研究發現,建議主題計畫採用的後設資料策略,如採用單一或複合的後設資料標準;或以既有的後設資料標準為基礎,發展適用的後設資料格式。

 

階段二: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程序5:研製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的目的,即為了做為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分析、系統開發三方面溝通的橋樑,使促不同專業領域達成共識。其內容包括:需求書的版本與管理資訊、計畫背景、參與人員、系統目標與範圍、採用的標準、後設資料元素與結構、後設資料元素屬性(如名稱、長度、資料型態、系統主鍵等)、輸出範本、相關標準的比對、系統範圍關係圖、系統功能需求(如中文、日文字型的輸入與顯示)、控制詞彙或代碼清單、XML DTD等。總結需求書的功能,主要有:

 

供主題計畫確認其後設資料需求。

 

1. 後設資料工作組與系統設計人員之間溝通的依據。

 

2. 主題計畫修正後設資料系統和功能的依據。

 

3. 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及後設資料標準對照機制的基礎。

 

程序6:後設資料系統評估
 

評估後設資料系統發展的可能性,以利主題計畫決定採用同質或相似計畫的系統,或自行發展,或採取與其他組織團體(如大學或業界)合作等方式發展其系統。

 

階段三:後設資料系統

 

程序7:研製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
參考規範的目的:包括後設資料元素應用指引,或提供計畫應用標準的檢核表與參考資料,或控制後設資料記錄品質的手冊等。參考規範內容應包括後設資料元素定義、著錄原則、系統建議、著錄範例,及其他相關後設資料標準的對照項目等。

 

程序8:發展後設資料系統
至此階段,已完成後設資料發展任務,進入系統開發程序。系統開發任務在於開發符合需求書的後設資料系統與工具。開發期間,為促使有效的系統設計,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及系統發展者之間的參與成員,應持續交流與討論意見。待系統雛型完成後,主題計畫與後設資料分析人員雙方,亦應回覆系統測試與評估的結果,供系統人員修正的參考。

 

階段四:服務與評估

 

程序9:後設資料服務
 

為控制後設資料機制的品質,本組依服務模式涉入的角色、關係與服務項目,規劃「後設資料服務模式」:

 

 

服務機制:

 

1. 提高使用者介面、與主題計畫或使用者相關功能的利用價值。

 

2. 支援諮詢:提供主題計畫成員有關後設資料及內涵分析方面的諮詢。

 

3. 修正後設資料系統功能:如依主題計畫系統測試結果,提出系統的功能修改。

 

4. 建立後設資料標準的互通機制,如標準對照(Crosswalk)、Meta-search等。

 

5. 提供與採集(Harvesting)後設資料記錄,以促使後設資料的互通。

 

6. 完成現有記錄、計畫需求欄位和採用標準元素之間的對照,供系統設計者參考。

 

7. 發展中文版本的後設資料標準。

 

角色: 涉入的成員包括主題計畫中的使用者(一般或內容專家)、系統設計者,以及後設資料工作組。

 

關係: 包括直接與間接的關係。直接關係存在於後設資料工作組與一般使用者、內容專家以及系統設計者之間;間接關係則存在於一般使用者、內容專家以及系統設計者三者間。

 

程序10:後設資料作業評估
依據主題計畫的需求,檢視後設資料整體實施程序和效益,評估要項有:

 

1. 後設資料記錄的品質包括完整性、準確性、資料(Record)類型、資料層次(Granularity)和資料的利用性(Serviceability)。如從決策和程序二方面,評估後設資料檢索品質。

 

2. 採用標準對於檢索的效益:如從題名、創作者、主題三項欄位,評估檢索的效力與精確度。

 

3. 後設資料產生工具的使用性:如評估後設資料工具的發展效益,及後續設計的重點。

 

4. 確認每一作業程序實施效益:確認主題計畫是否認為有再次實施某一程序的必要性,如再深入了解後設資料的需求。

 

 

【附錄三】:後設資料需求欄位與Dublin Core 後設資料標準之對照表

 

植物類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台灣本土植物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技術彙編 2007年版[136] [40]

 

 

【附錄四】:委外廠商專訪

產學合作─談數位化工作之委外作業:廠商經驗之分享 / 梁美珍

 

前言

 

目前國內大部分典藏機構都已投入數位化工作,數位化作業進行至今,相關的機器設備或數位化相關書籍、文章等知識的介紹,再加上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針對不同物件所撰寫之「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等專書,內容剖析數位化工作,而其中數位化重要的媒介是機器設備,如掃描機、數位機背等,藉此將典藏品轉換成可供網路瀏覽的影像檔,進一步做永久典藏之用。影像品質的優劣關乎使用的機器設備功能的強弱。功能愈佳的設備,相對價格愈高,甚至有的還需由國外買進,而且並不是每個典藏單位有能力編列預算採買。再者,人力配置的專業能力是否夠強,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因此,本文針對數位化工作中重要的元素─機器設備與人力(含專業知識),進而介紹「委外作業」。

 

執行數位化工作可分二種:一是單位自己做(自行採購設備與配置人力),二是無法購買高階設備或專業知識不足,尋求外界廠商協助(委外作業,廠商提供設備與人力)。二者之間的訴求是成本低、時間短、品質佳、產量高。由於藏品的珍貴性,如果能夠全盤由單位本身進行數位化作業,當然是最佳選擇,反之,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不得不尋找優良廠商合作。有些單位基於典藏品的重要性,對委外招標作業採取觀望的態度,也許是對委外廠商的不了解,也或曾有過不愉快的經驗,並不再去嘗試委外招標。故藉此訪談以廠商觀點去談論委外作業,再依其經驗,給予建議。希望透過此文章對廠商提供的經驗作說明,提供欲進行數位化工作,且財力物力比較匱乏的典藏單位,多一項選擇的方案。

 

本文專訪對象為磁軒資訊媒體行銷公司總經理李夙先生,主要是請李先生以「委外廠商」的立場與植物標本數位化為例,分享他過去合作的歷程與經驗,供其他計畫單位在進行「委外作業」時參考使用。

 

委外作業‧孰優孰劣

 

一般上委外作業執行方式可分為:派員及機器設備進駐單位,或是藏品移送承包廠商處理。對典藏單位來說,將珍貴的藏品交由外部廠商協助數位化,勢必有一定的風險存在:藏品是否能依照館藏單位要求被對待、溝通出問題、品質控管、製程延宕等。也許做好事前的評估作業,但到了正式上機執行到整個案子結束,對雙方來說已筋疲力盡,與當初理想相距太遠。相反來說,與廠商合作愉快的例子還是比比皆是,當中的磨合,前中後期的溝通協調是否有效,決定於雙方的誠心修正。如上所述,數位化工作流程重要的環節決定於選用設備的適切性,關於這一點大部分的廠商都能提供。如計畫單位經費不足以購買,再依據藏品數量的多寡、需求,去建置委外作業規範書(含契約書),徵求廠商投標。

 

以廠商的觀點而言,李先生表示,其公司目前的作業方式是依單位的數量多寡再決定是否需要進駐,假設數量少,執行數位化工作時間短,就會建議把藏品送進公司處理。反之,若要求機器設備進駐,這將取決於成本費用是否能夠負擔,考慮因素尚有:工作效率、典藏品之珍貴、產值高低等。有鑑於機器設備成本高,在進駐與否的選擇,不得不有所堅持的原則。李先生建議,事前功課非常重要,對機器設備的特性、物件藏品的特點、數位化方式或困難度等一一評估,再去判斷這案子是否可以接。對接標或競標注意要點,以下將進一步說明。

 

接標與否‧評估為重

對於是否參加投標案,李先生的經驗是,會先對招標作業內容與條件加以評估,自有的器材設備是否具有對該物件特殊性的處理功能。目前因機器設備體積大與昂貴,搬動不易,如需要進駐單位工作,地區範圍則列入考量要點。基於設備搬運與人員聘用問題,磁軒目前的工作進駐範圍主要是台北地區為主。以公司立場考量,符合成本效益與藏品的特性才決定是否去競標。

 

雖然委外廠商僅是協助數位化工作的其中一個環節,卻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作業。李先生說道,即使如此,站在廠商的立場,還是需要對全盤數位化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掌握單位的需求,甚至是憑著過去的經驗,提出專業的建議,對雙方而言,不但是合作關係,也是互相學習的對象,工作流暢之餘,兼收事半功倍之效。

 

李先生公司的作業方式:開始時,針對物件及需求,會預先提出建議、將面對的問題等供參考,或是預先詢問典藏單位相關物件的特色等等問題。自己設計、研究一套數位化工作流程,在工作流程中,不變的元素是機器設備與典藏物件,有足夠的了解,再依特殊性去作調整,一旦調整完畢,後續工作流程就會很順利,通常會在預計時間內完成全盤工作。這也是事前功課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的工作是掃描的前置規劃,李先生依照慣例都會擬一套作業規範及整個生產流程,再依照客戶需要的方式去調整流程或操作方式,這一部份基本上會實際操作一遍,設備的架設、開機、物件的擺放位置,焦距的設定、操作原則與步驟,乃至於影像清晰的水平等程序,一一列明清楚,中間過程單位人員如有建議或需求,再花時間加以溝通、修正,目的是擬一套適切的流程,待流程底定,展開掃描作業後遵照流程,正式上機的時候,基本上作業就會流暢,誤差較少。

 

對李先生來說,前期的溝通很重要,也是關鍵性的一環,與其正式作業之際紕漏百出,寧可預先花時間不斷解決與協調,達成共識。只要做好前置作業,即可減少後製的需要與時間成本,對雙方而言不啻是最佳的處理方式。

 

人員異動‧補救方案

 

人力的流動在職場上司空見慣,對計畫單位與廠商而言都是令人頭痛的問題,計畫單位尤其擔心廠商人員異動,影響作業流程。以下針對李先生對克服此問題的經驗作說明:員工一旦進入公司,即展開員工的教育訓練,如需配合派駐單位,該員工必須遵守所訂定的工作規範,進駐單位前就須先了解數位化工作流程。教育過程中,讓他們謹記工作規範,留意掃描過程以免不小心傷害標本,及嚴守數位化成果之規格標準。一切概念釐清後,所剩下的熟練度就有賴實作的時間去累積。在執行過程中,若因物件的特殊性需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例如:維管束植物標本的厚度不一(毬果與枝葉的厚度或高度出現一定的差異),在對焦掃描上得另作調整以讓標本能展現整體影像的清晰,諸如類似的問題,倘若員工不熟悉就應立即向主管反應,迅速解決,不拖延製作時間。如掃描人員累積一定的經驗,也許從中引發更具效率的作業模式,經廠商內部確認後,與計畫單位溝通協調,進而提升工作效率。李先生的領導方式是公司本身內部也應隨時作溝通與監督,有效地處理問題,以防實際操作的員工一旦離職,依舊還有人力或主管能夠確切掌握工作狀況,立即派員補上,使固定的工作流程與規範一切皆在監督之下。隨時有人力的備援,不讓工作有中斷的可能,數位化作業才可順暢執行。

 

狀況特殊‧見招拆招

 

因物件的特殊性,數位化作業得採用不一樣的解決方法。所謂「標本」也有不一樣的特性。「植物標本」特殊之處就包含有「非維管束植物」與「維管束植物」的差異,以單位合作經驗來說,李先生曾面對的問題,以『苔蘚類』掃描為例:一張台紙上分佈好幾撮苔蘚,幾小撮的乾燥苔蘚在同一張台紙上,因其高度不一,在掃描對焦上的設定就比一般的維管束植物標本來得複雜,為兼顧整張台紙標本影像的清晰度,掃描人員不但得花更多時間去調整、留意對焦的設定。遇到此類型的標本,相對的要更專注於台紙的每一撮標本,掃描完一張,還要重新設定機器,有時一張標本就需花上20分鐘的時間掃描,通常出現的狀況是兼顧了品質,反而在時間上就失去效率。依物件特性會有不同的掃描流程,都須事先規劃清楚。現場才發現特殊狀況就來不及了,恐怕會有超乎想像的成本發生。

 

基本而言,經乾燥處理再壓平放置於台紙上的植物標本,在數位化作業中是以立體物件掃描方式去執行,舉凡植物標本特殊的除苔蘚類之複雜外,另一特點是在於其高低不一:如毬果類。在掃描上要求突顯景深之餘,更加要注重整體(陳列在台紙上的每一枝葉)的清晰度,而非只是解析度的數字了,掃描影像結果是要求清晰的立體感。而一般常見的維管束植物標本只多為乾燥枝葉的植株,前端作業由單位人員清理碎葉雜枝,廠商作業人員負責掃描,這類的掃描作業比起前者容易操作多了。

 

如上所述物件之特性,前者為苔蘚類,後者可為毬果類,植物標本最大宗是維管束植物,毬果類只包含在其中,二者皆歸類為:「植物標本」。對廠商而言,皆是「植物標本」,以標案來說,現場幾乎是看不到物件的,有的僅是提供幾張標本,大部分純粹是理論為重,待要實際執行方發現棘手的地方,特性不同,處理方式與執行時間大不相同,沒有事先的認知去做規劃,恐怕會拖延製程時間,這是廠商會遇到的問題。而對雙方來說,沒有事前的明確認知與共識,難免會有超乎想像的時間成本出現,甚為困擾。

 

以李先生的觀點,計畫單位或許也會忽略這方面的問題,站在他們的立場,標案決標後,他們重視的是產出成果品質,其中廠商耗了多少的時間或人力就不在他們顧慮的範圍之內。會發生的狀況是規範書或契約書上說明並不十分清楚。所以,雙方事前沒有達到充分的溝通與認知,執行期間,如面臨一時難以解決之問題,萬一處理不當,則易影響之間的合作關係,造成雙方莫大的損失,除以上狀況,李先生認為廠商會遇到的還包括:

 

(一) 驗收標準的落差:這裡所說的落差問題是指合作單位出現層級驗收標準不一的狀況,對廠商而言必須想辦法克服各種困難,靈活應對,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達成任務。

 

(二) 物件特性及數位化工作流程的掌握:即使廠商僅僅佔去整個數位化作業的部分工作,但若對物件的認識不足,缺乏精確的判斷,抑或導致在執行過程中將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與人力去克服問題,舉例:乾燥的植物標本類如苔蘚掃描花費時間也就更長。有時物件「好不好做」也是十分關鍵的問題。

 

成敗關鍵‧慎選廠商

 

如計畫單位有需要進行委外作業,李先生綜合遴選廠商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一) 首要評估條件:第一、評估廠商之技術與機器設備之優勢,此要素除降低時間成本外,獲得高品質的產出才是最終的訴求;再者,建議參照其他單位推薦的優良廠商,擁有委外經驗豐富的廠商或許在溝通、解決問題能力強也有助於減少作業時間。最後,價格是否合理。以上三點建議當作第一關的篩選,各方面評比後再做適切的選擇。

 

(二) 檢視廠商實作或專案實例:建議要求廠商必須呈現實作或專案實例,供單位先比較再作選擇;機器設備的效果是否能完全表現出物件的特性及影像的清晰度為優先考慮;建議影像除了在螢幕上顯示外,亦可作長遠的考量,如未來印刷出版的可能,所以可以要求掃描後再作輸出、數位打樣,避免有未來無法進一步印刷的困擾;預先防止廠商技術上不足的情況發生。

 

(三) 實作評估:不妨訂定一段時間(1或2個星期)以實作成果決定雙方最後的合作機會,再以此訂定為雙方契約的內容與規範;此舉可避免前後展示效果有落差的情況發生。

 

(四) 溝通與協調的重要:對雙方而言,一切的工作規範與驗收標準唯有在執行數位化作業之前,就需達成一致的共識與認知,讓數位化工作順利執行,避免在過程中尚須處理意見不一的問題,影響製程。互相信任與誠意修正才能順利完成工作。

 

結語

 

世界文明發展迄今,電腦科技佔有一席之地,而數位化正是全球的趨勢。委外作業能促進產學合作,一方面為廠商開拓商機,另外也能為珍貴文物做永久典藏。透過產學合作的關係,刺激國內數位內容產業,才能提升台灣學術、數位技術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在此感謝李先生接受專訪,並分享了許多經驗與寶貴的建議,不管對廠商或計畫單位而言,李先生一再強調「前置作業」與「溝通」的重要性,在經營管理或是工作流程作業中,遵照這二項的原則執行,方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137] [40] 數位典藏技術彙編 2007年版,檢索:2010年2月,[138]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showContent.php?PK=100


Article printed from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

URL to article: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URLs in this post:
[1] 壹、引言: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2
[2]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3
[3] 參、 前置作業: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4
[4]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5
[5]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6
[6] 陸、委外製作: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7
[7] 柒、數位內容保護: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8
[8] 捌、設備與成本分析: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9
[9] 玖、效益與展望: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10
[10] 拾、結語: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11
[11] 參考文獻: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12
[12] 附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page=13
[13] [1]: #_ftn1
[14] [2]: #_ftn2
[15] http://taiwanflora.sinica.edu.tw/: http://taiwanflora.sinica.edu.tw/
[16]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
[17] http://tpbg.tfri.gov.tw/: http://tpbg.tfri.gov.tw/
[18] http://taif.tfri.gov.tw/: http://taif.tfri.gov.tw/
[19] [3]: #_ftn3
[20] http://tai2.ntu.edu.tw/: http://tai2.ntu.edu.tw/
[21] http://irs.ntm.gov.tw/plan_D/plan_Da.htm: http://irs.ntm.gov.tw/plan_D/plan_Da.htm
[22] [4]: #_ftn4
[23] [5]: #_ftn5
[24] http://digimuse.nmns.edu.tw/: http://digimuse.nmns.edu.tw/
[25] http://digiku.nmns.edu.tw/fungi_web/: http://digiku.nmns.edu.tw/fungi_web/
[26]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27] [1]: #_ftnref1
[28] [2]: #_ftnref2
[29]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cat=6&team=9: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cat=6&team=9
[30] [3]: #_ftnref3
[31] [4]: #_ftnref4
[32] [5]: #_ftnref5
[33]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34] [6]: #_ftn6
[35] [7]: #_ftn7
[36] [8]: #_ftn8
[37] [9]: #_ftn9
[38] [10]: #_ftn10
[39]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40] [6]: #_ftnref6
[41] [7]: #_ftnref7
[42] [8]: #_ftnref8
[43] http://www.ngensis.com/flora/fn01.htm: http://www.ngensis.com/flora/fn01.htm
[44] [9]: #_ftnref9
[45] [10]: #_ftnref10
[46] [11]: #_ftn11
[47] [12]: #_ftn12
[48] [13]: #_ftn13
[49] [14]: #_ftn14
[50] [15]: #_ftn15
[51]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52] [11]: #_ftnref11
[53] [12]: #_ftnref12
[54] [13]: #_ftnref13
[55] [14]: #_ftnref14
[56] [15]: #_ftnref15
[57] [16]: #_ftn16
[58] [17]: #_ftn17
[59] [18]: #_ftn18
[60] [19]: #_ftn19
[61] [20]: #_ftn20
[62] [21]: #_ftn21
[63] [22]: #_ftn22
[64] [23]: #_ftn23
[65] [24]: #_ftn24
[66]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67] [16]: #_ftnref16
[68] [17]: #_ftnref17
[69] http://metadata.teldap.tw/project/project-frame.html: http://metadata.teldap.tw/project/project-frame.html
[70] [18]: #_ftnref18
[71] http://zh.wikipedia.org/zh-tw/Metadata: http://zh.wikipedia.org/zh-tw/Metadata
[72] [19]: #_ftnref19
[73] [20]: #_ftnref20
[74] http://metadata.teldap.t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frame.html: http://metadata.teldap.t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frame.html
[75] [21]: #_ftnref21
[76] [22]: #_ftnref22
[77] http://metadata.teldap.tw/standard/standard-frame.html: http://metadata.teldap.tw/standard/standard-frame.html
[78] [23]: #_ftnref23
[79]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showContent.php?PK=25#_附件二_「植物主題小組後設資料共通元素總表初稿(v0.2)」: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showContent.php?PK=25#_%EA%AB%BE%EA%97%B3%EA%91%87_%EA%85%B5%EB%93%9
3%EA%AA%AB%EA%95%84%EC%8D%84%EA%91%B0%EB%8B%95%EA%AF%A1%EB%8D%9D%EB%A3%AA%EA%BB%86%EA%99%80%EB%8D%B1
%EA%92%B8%EA%BF%80%EC%85%A0%EA%AB%AD%EA%AB%AC%EB%B5%9A%EA%85%9Dv0.2%EA%85%9E%EA%85%B6

[80] [24]: #_ftnref24
[81] http://www.taibif.org.tw/: http://www.taibif.org.tw/
[82] [25]: #_ftn25
[83] [26]: #_ftn26
[84] [27]: #_ftn27
[85]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86] [25]: #_ftnref25
[87] [26]: #_ftnref26
[88] [27]: #_ftnref27
[89] [28]: #_ftn28
[90] [29]: #_ftn29
[91] [30]: #_ftn30
[92] [31]: #_ftn31
[93] [32]: #_ftn32
[94] [33]: #_ftn33
[95] [34]: #_ftn34
[96]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97] [28]: #_ftnref28
[98]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99] [29]: #_ftnref29
[100] http://www.itri.org.tw/: http://www.itri.org.tw/
[101] [30]: #_ftnref30
[102]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732: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732
[103] [31]: #_ftnref31
[104] http://digitalarchives.tw/: http://digitalarchives.tw/
[105] [32]: #_ftnref32
[106] 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 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
[107] [33]: #_ftnref33
[108] http://ccnet.moe.edu.tw/faq_cclist01_q1.htm: http://ccnet.moe.edu.tw/faq_cclist01_q1.htm
[109] [34]: #_ftnref34
[110]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111] [35]: #_ftn35
[112] [36]: #_ftn36
[113] [37]: #_ftn37
[114] [38]: #_ftn38
[115] [39]: #_ftn39
[116]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117] [35]: #_ftnref35
[118] [36]: #_ftnref36
[119] [37]: #_ftnref37
[120] [38]: #_ftnref38
[121] [39]: #_ftnref39
[122]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123]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124] http://www.taibif.org.tw/: http://www.taibif.org.tw/
[125] http://www.ngensis.com/flora/fn01.htm: http://www.ngensis.com/flora/fn01.htm
[126] 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 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
[127]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blog/
[128] http://ccnet.moe.edu.tw/faq_cclist01_q1.htm: http://ccnet.moe.edu.tw/faq_cclist01_q1.htm
[129] http://www.cx-media.com/web_main_6.html: http://www.cx-media.com/web_main_6.html
[130]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732: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732
[131] http://zh.wikipedia.org/zh-tw/Metadata: http://zh.wikipedia.org/zh-tw/Metadata
[132]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index.html: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index.html
[133] http://digitalarchives.tw/: http://digitalarchives.tw/
[134] http://www.itri.org.tw/: http://www.itri.org.tw/
[135] 返回目錄: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182
[136] [40]: #_ftn40
[137] [40]: #_ftnref40
[138]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showContent.php?PK=100: http://www2.ndap.org.tw/eBook08/showContent.php?PK=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