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 , , , , , , , , , , 發表: 2011-08-29, 點閱: 34,616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壹、引言(Introduction)

 

 

 

一、 研究背景

 

 

在動物界中有一類動物稱之為「軟體動物 (Mollusks)」,牠們具有外殼,身體不分節、體表柔軟濕滑;體軀是由內臟團、外套膜及足部所構成的無脊椎動物。牠們大多能由體表分泌出碳酸鈣質 (CaCO3),形成各式各樣堅硬的石灰質外殼,用作棲身及保護自己之用,也因這樣的特徵,牠們通常被稱之為「貝類」。 貝類的種類繁多,至今已記載約十一萬五千多種,僅次於節肢動物,其中化石的種類就有三萬五千種,為動物界的第二大門。

 

 

世界上對貝類的研究工作早在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 前384~322)時期就已經相當進步;亞里斯多德當時就依據貝殼的有無,將貝類分為「有殼」與「無殼」兩大類,也根據貝類的棲息環境,分成「陸棲」、「淡水」及「海棲」貝類。 貝類的研究方式,根據貝殼的數目、鰓的構造、神經的結構及體制的型式等重要特徵,目前較常用而合理的分類系統,是將軟體動物分為尾腔綱、溝腹綱、多板綱、單板綱、掘足綱、雙殼綱、腹足綱及頭足綱共八類;適合貝類生長的環境主要分布於地中海區、北極區及印度 - 太平洋區等全球 16個區域,而台灣正好位處於世界貝類分布最廣最豐富的印度 - 太平洋貝區 (Indo-Pacific Shell Province),因此造就了台灣相當豐富的貝類生態環境。

 

 

整理與檢視台灣貝類的採集歷史與紀錄,肇始於 1856 年英國人 R. Swimhoe (1836-1877) 來台前後十年的採集調查 (1856-1866),Mr. R. Swinhoe 為英國早期 駐中國副領事,當時他將在台灣所採集到之標本皆寄回英國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並加以鑑定發表,也因此揭開了台灣貝類學研究的序幕。 接續歐洲人留下的採集研究,為日據時期重要的貝類採集學者,包括堀川安市、鹿野忠雄和黑田德米等多人,於此奠定了相當深厚的基礎。1941 年所發表的《台灣目錄及新種描述》的論文,總共登錄了 1,492 種台灣貝類 ,貝類學的研究在台灣開始有了較完整的採集蒐藏及詳細的紀錄與資料庫。

 

 

由於台灣貝類研究相較於其它各國較晚起步,而十八世紀後的台灣貝類模 式標本與相關文獻資料亦散佚各地,對台灣貝類研究而言,甚為可惜。所幸於1970 年台灣本身研究本土性貝類的肇端,「中華民國貝類學會」在台灣省立博物館(現改稱為國立台灣博物館)成立之後,隨著各學術機構紛紛建立,有更多的學者相繼投入軟體動物學的研究,在前輩學者們的努力之下,台灣貝類的研究至今已有相當的成果。而這些珍貴的標本與研究成果倘若僅收藏於各典藏機構與單位,隨著時間的流逝,標本與文獻等資料亦將逐漸損耗,實為相當可惜之事;綜觀現今科技的技術,若將這些成果予以數位化保存,不但可以留住典藏品的最佳狀態,透過數位資訊無遠弗屆的傳遞能力,亦可將這些成果分享至世界各地,達到資訊交流分享與教育研究等目的。

 

 

為了推動數位化工作,「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下簡稱數位典藏計畫)於 2002 年(民國 91 年)開始執行,各參與計畫單位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累積相當豐富的成果。有鑒於各典藏單位計畫資源及設備不盡相同,導致數位化工作之差異性甚大,為了整合數位化工作流程並結合各典藏計畫之經驗,故著手撰寫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叢書,希望作為數位化工作之參考指標。工作流程指南除作為執行機構新進人員之作業手冊,亦同時提供未能加入數典計畫之機構單位參考;另一方面,也藉此鼓勵更多單位能投入數位典藏行列,培育數位典藏專業人才。

 

 

二、 現況分析

 

 

四面環海的台灣本屬海島型氣候,恰巧位於亞熱帶與熱帶的會合處,因此孕育出數量繁多且豐富的生物資源,而貝類的種類亦高達 3700 種以上。但社會的進步與繁榮,隨之而來的破壞與環境汙染,生物多樣性的優勢亦逐漸遞減,許多早期常見的野生動物亦不復見,僅能在博物館或相關書籍中得知牠們的生活習性,當然豐富多元的貝類也無法倖免於難。在透過數位典藏各單位的努力下,期望將台灣地區生物之美呈現在大眾眼前,亦藉此讓社會大眾得知環境保育的重要;於數位典藏計畫中,有許多單位投入貝類標本的研究與數位化工作,這些單位皆擁有豐富的貝類典藏與相關文獻資料,以下便針對各典藏單位之數位化方式與貝類標本的典藏狀況做初步的介紹:

 

 

 

 

 

一般來說,「貝類標本」之定義應包含軟體動物之齒舌、內臟器官、基因序列及貝殼等各類組織與貝殼標本,惟因上述典藏單位之館藏與數位化方向,仍以「貝殼」典藏品為主要執行方向,故本指南亦以「貝殼標本」數位化工作為主要討論方向。縱觀各單位對於貝類標本保存之方式,早期皆是以傳統相機拍攝,再將影像沖洗成幻燈片以進行保存,但幻燈片會隨著時間和溫濕度之差異而漸漸褪色,所以在保存上會有相當大的風險。   

 

 

但隨著數位相機技術的成熟,今日貝類標本的保存已改用數位拍攝之方式來進行,而早期拍攝的貝類幻燈片,也已變為被數位翻拍或掃描的主要典藏對象。除了平面影像拍攝外,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採用了 3D 環物拍攝技術,將貝殼標本進行 360 度的數位化拍攝作業,完成的 3D 影像可讓使用者在網頁上恣意翻轉與觀看貝殼標本各個角度的外觀。本指南便嘗試結合上述各單位的實務經驗,彙整出一套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以作為工作進度與數位品質的控管,讓各界能參考使用,並順利達成一定水平的數位影像。

 

 


 <返回目錄>

 

[1] 〈什麼是軟體動物〉,貝類人文資料庫,檢索:2010 11 月,

     

     http://shellmuseum.sinica.edu.tw/

 

[2] 巫文隆,《台灣經濟性貝類研究參考圖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1997 年,頁2

 

[3] 同前註,頁 2

 

[4] 台灣貝類資料庫,檢索 2010 11 月,http://shell.sinica.edu.tw/

 

[5] 巫文隆,《台灣軟體動物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85,中國水產,396 期,頁 22

 

[6] 巫文隆,〈台灣貝類多樣性研究現況暨資料庫網站〉,檢索:2010 11 月,

 

     http://2008checklist.biodiv.tw/disc2008/index.html

 









Download: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文下載.pdf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文下載.pdf (7 MB, 2,065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