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Metadata, 中央研究院, 後設資料, 指南, 數位內容, 數位典藏, 數位化, 數位化工作, 數位化工作流程, 數位學習, 數位攝影, 智慧財產權, 著作權, 資料庫, 資訊 發表: 2011-08-29, 點閱: 35,05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Metadata and Database Establishment)
一、 何謂後設資料(Metadata)
Metadata 的基本定義出自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 與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應用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NCSA) 所主辦的「Metadata Workshop」研討會中,會中將 Metadata 定義為「描述資料的資料」(Data about data)。 它構成數位檔案各個面向的紀錄,維持數位檔案之持續性及可用性,並且勢必與每個影像緊密連結。 就現況而言,在不同的領域中 Metadata 一詞仍有許多不同的詮釋與定義,而 Metadata 目前常用的中譯詞主要有元資料、元數據、超資料、詮釋資料及後設資料五種 ,在數位典藏計畫中,則採用「後設資料」此一定義。進一步探討,後設資料是一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包括描述性、結構性與管理性三大類型,以及語義性、語法性與詞彙性三大屬性,用來描述每個數位典藏品的內涵與特徵,以便數位典藏品能夠在數位化環境或系統中,達到有效率且精確的檢索、呈現與管理,並能順利和其它單位進行資源的互通與共享。因此,我們可以將後設資料的規劃與實施,視為數位典藏工程中最基礎的資訊建設工作。
二、 後設資料參考規範
一般標本資料欄位包括標本的學名、採集地點、採集日期、採集者、鑑定者、採集編號、生育地資料、標本館編號及標本狀態等,而後設資料欄位規劃方向主要是以建立通用、標準化及符合國際標準之資料庫系統為目標。在選擇後設資料標準時,必須先進行需求評估,而根據中央研究院後設資料工作組之分析,將後設資料的應用分為下列三大類:
(一) 整合性:以公眾檢索為導向,以Dublin Core為代表。
(二) 學科導向:依據所支援的社群、學科為導向,目前有博物館、檔案館、善本、考古、語言/語料庫、地理空間資訊、影音/多媒體、數位學習、生物多樣性等九大類。
(三) 權威控制:以「學科導向」為主,「權威控制」為輔,建立於人、事、時、地、物五大主軸間交錯的互動關係,以達到不同知識層次後設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根據以上類別進行區分,貝類標本屬於學科導向中的生物多樣性類別,而建議參考的後設資料標準有 1. 達爾文核心集 (Darwin Core,DwC);2. Species 2000 Data Standard;3. Herbarium Information Standard and Protocols for Interchange of Data,HISPID 三種。各計畫在進行標準選擇時可依據自身之需求進行規劃與設計,評估是選定單一國際標準、自行設計或採用國際標準並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欄位調整。
中央研究院台灣貝類資料庫在透過後設資料小組的協助規劃後,研擬出《貝類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 V2.0》,後設資料表單共分為物種名錄、物種生物資訊、標本資料、文獻資料及媒體資料五種【詳見附錄一】。另外,近幾年的生態學研究也逐步將地理資訊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技術導入,在後設資料欄位加註貝類採集地的經緯度(圖 5-1),之後僅需透過GIS軟體的運算,便能透過地圖圖像的呈現了解各生物的生態環境和地理分布情形(圖 5-2、5-3)。
三、 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後設資料(Metadata)建置考量除了本土需求外,應採用符合國際標準之格式,以期能和國際接軌達成資料交流之目的。Metadata在查詢功能的資料呈現,均決定於Metadata欄位及欄位內的資料內涵,所以資料庫的檢索功能愈詳細,對使用者則能提供愈多的資訊,對辨識資料也愈有幫助。因此,規劃Metadata欄位時,應事先就資料庫未來檢索功能、資料呈現等兩方面需要進行了解,才能使必要的欄位無所遺漏。 以下將介紹後設資料與資料庫的建置過程的相關重點:
(一) 需求評估與內涵分析
透過後設資料分析人員瞭解計畫屬性、後設資料範圍及現有系統資訊後,再採用「後設資料標準評選模式」,從社群、資料、學科及功能四個層面分析主題計畫的屬性,並歸納適用的後設資料類型,參考國際上的使用情況進行規劃評估。另一方面,運用後設資料工作表單(元素需求表單、著錄規範、資料查詢與呈現需求等)進行更精密的分析,以完善主題計畫的後設資料需求。
(二) 研擬後設資料功能需求
後設資料需求書之目的,主要為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分析及系統開發三方的溝通橋樑,將促使不同專業領域之人員達成共識,評估後設資料發展的可能性;以利主題計畫決定該採用何種系統,和考慮該採自行發展或合作發展方式完成系統之建置。總結需求書的相關功能,主要有以下四點:
1. 供主題計畫確認後設資料需求
2. 後設資料工作組與系統設計人員之間溝通的依據
3. 主題計畫修正後設資料系統和功能的依據
4. 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及後設資料標準對照機制的基礎
(三) 後設資料系統開發與測試
系統開發任務在於開發符合需求書的後設資料系統與工具,為促使有效的系統設計,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分析及系統發展者之間的成員,在開發期間應持續交流與討論意見。待系統雛型完成後,主題計畫與後設資料分析人員雙方,亦應回覆系統測試與評估的結果,供系統人員參考與修正。
(四) 資料庫開發與測試
資料庫的建置主要為數位典藏品和後設資料提供系統整合與資料呈現的功能,並根據未來網頁檢索等目標進行需求書的研擬。資料庫的建置必須透過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及資料庫開發三方參與人員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以開發出符合需求書的資料庫系統,再透過不斷的測試與修改,以完備資料庫的各項功能。另外,建議安排專人進行資料庫維護作業,定期進行資料更新與網站維護工作,以保障資料庫內容的穩定與安全。
(五) 後設資料作業評估
完成後設資料與資料庫的開發工作後,必須根據主題計畫的需求,進行後設資料整體實施程序及效益評估。例如後設資料紀錄的品質、檢索效力與精確度並確認是否有再次實施某一程序的必要性等,以提升後設資料機制的服務品質。
<返回目錄>
[21] 〈Metadata〉,維基百科,檢索 2011 年 4 月,
http://zh.wikipedia.org/wiki/Metadata。
[22] Howard Besser 著,《影像製作入門》,林彥宏譯,台北: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 年 10 月初版,頁 15。
[23] 〈後設資料的規劃、分析與建置方式〉,TELDAP WIKI,檢索 2011 年 4 月,http://wiki. teldap.tw/。
[24] 中央研究院後設資料工作組─計畫簡介,檢索 2011 年 4 月,
http://metadata.teldap.t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frame.html。
[25] 中央研究院後設資料工作組─參考規範,檢索2011年4月,
http://metadata.teldap.tw/standard/standard-frame.html。
[26] 〈GIS〉,維基百科,檢索 2011 年 4 月,
http://zh.wikipedia.org/wiki/GIS。
[27] 洪淑芬著,《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2004年2月,頁58-59。
[28] 中央研究院後設資料工作組─實務規劃,檢索2011年4月,
http://metadata.teldap.tw/design/design-frame.html。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文下載.pdf (7 MB, 2,096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