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

Tags: , , , , 發表: 2011-08-30, 點閱: 46,00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伍、輸出驗證(Verification on Output)

 

 

 

數位影像檔案的本體只是數值,這些數值代表原始影像的光學信號,在某種定義下被編碼而成的數值,透過輸出設備的解碼處理還原成光學的信號,人類才能夠再度看見這些被複製還原出的影像。在此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若前後信號的定義不相匹配,則輸出的成果與原始的影像必然會有誤差,因此,輸出驗證程序即能提供其誤差的指標。在專業的影像處理流程中,完整的輸出驗證應先透過設備校正程序確認設備是處於穩定的狀態,再以該設備本體的色彩特性呈現其輸出之效果,而該設備所能呈現的色域能力亦限制其顏色呈現的範圍。因此,設備的色域範圍與校正的準確度兩大因素的總和,決定了影像輸出之成效。再透過色彩管理系統的協助,可以將輸入和輸出設備連貫在一起,並以色差的指標客觀的評斷其整體色彩複製品質。

 

 

 

一、色域範圍的特性

 

 

 

數位影像的輸出設備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液晶螢幕、各式印表機及四色印刷機等等。就如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有不同的音域,在交響樂中各有不同的表現領域,但經過調音後,卻能完美的同台演出合作無間。同樣做為影像呈現的工具,螢幕與印表機之間能表現的色域並不相同,螢幕所能呈現的色彩範圍受其硬體規格所限制,而印表機所能列印出的範圍受其印墨色料的色彩特性及被印材料的吸墨特性所限制(如銅版紙與宣紙在墨色表現之差異),如圖5-1所示,最外緣所包圍的區域是人類可見的色彩範圍,最內部包圍區域最小、最受限制的是一般印刷品能呈現的色域,而中間較大的區域是螢幕能表現的色域。由此可說明為什麼有些顏色在螢幕上看得到卻印不出來,因為有可能是超出該印表機能表現的色域,另一個可能是印表機未調整好印錯了顏色,但這兩個因素都會影響輸出的效果。

 

 

 

 

 

 

 

同樣都是顯示設備,電腦用的螢幕和電視用的螢幕雖然大概都是使用液晶顯示技術,但在信號的定義與硬體的設計上有很大的差異。電視螢幕是為顯示電視台的錄像信號而設計,同時追求的是消費者的視覺愉悅享受,使用的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暫不在本書的範圍內。電腦用的螢幕雖然在硬體介面上有共通的規格標準,但在軟體的色彩定義上並沒有全世界必須強制遵循的規範,這其中牽涉到品級與價位的因素。但在中高階的液晶螢幕,常會說明其所能呈現的色彩是符合sRGB或Adobe RGB的色彩規格,代表該螢幕具備顯示出該規格所定義的色彩範圍之能力。sRGB是由HP與Microsoft兩家公司在1996年左右共同制定的色彩信號規格,主要是讓數位相機與電腦螢幕的影像色彩能相匹配,而Adobe RGB是Adobe公司之後推出的規格,一般而言,以後者的色域更為廣大能記錄更多的顏色。

 

 

 

印表機的色域是最色彩繽紛的世界,因為種類與品牌繁多,再加上紙材的變化無窮,使得列印的色域範圍變化多端。現今較常見的印表機大都為噴墨或彩色雷射兩大類,尤其以噴墨技術在列印尺寸上及列印材質的選擇上更占優勢。先期噴墨技術的研發重點在追求更細緻的解析度及多墨色的表現,近期則在特殊材料的應用上,而在硬體發展上漸趨穩定,然而影響噴墨列印色域的主要因素除了色墨特性之外,最重要的是紙材上能吸附色墨的色彩表現特性(或稱為該紙材的噴墨印刷適性)。不同的紙質在吸收、擴散或凝聚墨滴的能力大不相同,使得同樣的墨色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色域效果,例如宣紙較薄,在顏色的表現上也較平淡,特殊的塗佈如金屬質感的紙質能印出較鮮艷的顏色,在基本色彩的呈現能力上有非常大的落差,類似於油畫的濃烈色彩與膠彩的素雅,先天上有不同的特性。

 

 

 

平版印刷輸出是大量且平價的輸出媒材,也是最普及且歷史悠久的輸出形式,直覺上應該是數位典藏輸出成品最普遍之標的,但從色域的大小而言,卻是以上三種輸出形式內,色域最小的輸出形式,同時也是變數最多最難控制的輸出形式。印刷的產業應用有相當廣泛的基礎,因此有眾多的產業標準,規範特定網點的數值所應呈現的色彩,如ISO 12647等標準,適用於印刷打樣與品管的依據,但並不適用於數位典藏輸出色彩之標的。

 

 

 

一般在數位影像的輸出流程中,常以輸出條件的定義反過來推敲輸入檔案的設定值,最常見的就是解析度的設定。但在數位典藏的應用中,卻不能以輸出設備的色域大小來反推輸入端的色域範圍應如何配合,因為主體在於呈現原藏品的色域特性,不應受限於輸出設備的色域能力,所以在數位典藏的影像數位化流程中,在輸入階段應要能儲存最大化的色域範圍(多頻譜技術之優點之一即為此原理),而輸出設備的色域大小應是決定運用何種輸出方式後所附屬的條件,千萬不可本末倒置,這是數位典藏的複製流程和一般影像複製流程需要不同考量的地方。

 

 

 

雖然不同的輸出設備有不同的色域表現能力,但在該範圍內是否能很穩定的把每一個顏色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就像樂器需要調音一樣,是需要正確的設定與調整,故稱之為設備校正,再加上色彩管理流程的協調與對應,可將不同色域範圍的輸出設備整合入完整的影像複製流程中。

 

 

 

二、設備校正

 

 

 

影像數位化過程中容易受人為、設備與環境光源等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品質的影像,影響了色彩呈現的準確程度,因此,數位影像的製作要維持高品質的產出,必須經過正確的校正處理。所謂「設備校正」是指合格之校正人員在適當的環境下,依據正確的校正作業程序,用準確的標準導表與測試設備來量測,並判定數值的準確度,對於判定不合格的設備,予以調整使其達到準確、合格的狀態,如無法修復則停止使用或限制使用。

 

 

 

色彩管理可分成三個步驟,稱為3C,即設備校正(Calibration)、色彩特性描述(Characterization)及色彩轉換(Conversion)。[14]不同設備軟體的校正方式並不相同,為避免在不同設備呈現上因色彩轉換的差異而產生落差,國際色彩聯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簡稱ICC)定義了交換色彩特性的標準檔案格式,稱之為色彩描述檔,使設備間的色域空間可自由轉換,也就是讓不同的設備,如數位相機、掃描器、螢幕或印表機等,透過統一的機制,以共通的檔案規格,交換不同設備的色彩特性資訊,避免彼此之間的溝通錯誤。

 

 

 

每個流程的設備校正皆環環相扣著最終品質的成果,其中掃描器與數位相機需進行灰平衡校定,印表機則包括總墨量及滿版濃度值的設定,而螢幕需先調整色溫與伽傌(gamma)值,並利用色彩管理軟體和分光光譜儀校正螢幕所顯示的色塊與標準值之間的落差。上一章所提的每個數位化執行前先對設備做校正,是針對各式相機、掃描器的使用做校正,接下來說明數位輸出端所需進行的設備校正。

 

 

 

(一)螢幕校正

 

 

 

數位影像檔案中,色彩的記錄皆被轉化為數據,而這些數據要如何正確的顯示出色彩,是數位化流程重要的一環,運用數位相機或是掃描器擷取後的數位影像,經由顯示器將色彩顯示出來,作為驗證數位影像複製的色彩效果與原稿之差異,稱為軟式打樣(Soft proofing)。

 

 

 

運用螢幕來驗證數位影像的色彩已經行之有年,在陰極射線管CRT螢幕時代,可以作為驗證的CRT螢幕價格不斐,但是隨著顯示器產業發展,LCD顯示器已經取代了CRT螢幕,而且LCD顯示器色域已經不再侷限於sRGB色域空間。運用LCD顯示器來做影像的色彩驗證,已經可以彌補sRGB色彩表現不足的問題,但是市面上LCD顯示器的硬體規格繁雜,該如何選擇?而又有那些款式適合作為數位典藏驗證用的顯示器?此是得先釐清的議題。

 

 

 

軟式打樣有幾個重要元件,包含色彩管理軟體、顯示器、量測儀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元件就屬於顯示器,而如何讓顯示器上的影像色彩與原稿的顏色成為一致,一直是軟式打樣的重點。國外的研究機構為了使軟式打樣有共同的依據,提供了顯示器硬體與色彩管理軟體廠商幾項驗證的標準,以下就國外印刷研究機構對於顯示器所提供的幾種驗證標準做說明。

 

 

 

1. 軟式打樣的標準規範:

 

 

 

目前有幾個研究機構提供軟式打樣的標準規範,如國際化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德國平面工藝技術研究協會(Forschungsgesellschaft Druck e.V., Fogra)、美國國際數碼企業聯盟(International Digital Enterprise Alliance, IDEAlliance)等,基本上這三個機構的軟式打樣標準,著重的地方不同,Fogra以及IDEAlliance的軟式打樣標準著重於數位檔案與印刷打樣的比對,而數位典藏是原稿與數位檔案之間的比對,加上ISO,是國際通用的規範,所以僅就 ISO 12646(Display for Color Proofing)標準規範規範作探討。

 

 

 

國際標準組織主要針對顯示器作為軟式打樣的規範標準定義了ISO 12646,在規範中的顯示器包含了CRT以及LCD,ISO 12646其主要規範的標準及項目如下:

 

 

 

(1)分辨力:

 

 

 

分辨力是顯示器分辨和再現細節的能力,是顯示器顯示精細與否的指標,以縱與橫兩個方向的像素表示,如800×600、1024×768等。在ISO 12646中規範了顯示器分辨能力必須是真實的1280×1024個點,所有指定的圖案線條應當在一個正常的觀看距離中可被清楚辨識。

 

 

 

(2)尺寸:

 

 

 

ISO 12646中規範顯示器的對角線至少是43公分(約17吋)高度至少22公分。

 

 

 

(3)重繪頻率:

 

 

 

顯示器的重繪頻率至少達到非交錯式的80HZ.重繪頻率規範僅針對CRT的顯示器。

 

 

 

(4)均勻性:

 

 

 

顯示器均勻性指整個顯示器在亮度、顏色、分辨力、銳利度等方面的一致性,要測試畫面的均勻度,將顯示器面板分成幾個等份,分別測量其中心點的亮度,所測得最小值除以最大值,即是此顯示器面板的均勻度,均勻度越高代表顯示器面板的畫面越穩定,且顯示器在不同亮度下,畫面均勻度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5)幾何的精準性:

 

 

 

以方格線的幾何圖形來測試顯示器的幾何精準,此部份僅規範CRT顯示器,以檢視是否產生變形扭曲的現象。

 

 

 

(6)收斂:

 

 

 

收斂是指顯示器能正確地在螢幕特定位置上顯示特定顏色的能力。收斂不佳將造成顯示器的影像文字模糊不清、有紅、綠或藍色拖曳的現象。相同於幾何精準度的測試圖形,即可判斷收斂的正確性,而收斂的規範僅適用於CRT顯示器。

 

 

 

(7)顯示器周遭的環境條件設置:

 

 

 

A. 在顯示器和觀察者之間的照度最佳狀態需小於32 lux。

 

 

 

B. 顯示器周圍環境的照度不可超過螢幕最大照度的10%。

 

 

 

C. 顯示器周圍環境的色溫必須接近D50。

 

 

 

D. 從觀察者的位置來量測,當顯示器呈現全黑(R=G=B=0)時其輝度

            必須小於全白(R=G=B=255)時輝度的百分之五。

 

 

E. 色度座標與黑白二點的照度於顯示器中央白點的色溫必須是D50,色度座標為u=0.2092, v=0.4881,符合標準的範圍必須在色度座標點半徑0.005所圈起來的圓形內。顯示器其它點所量到的色度座標值必須在半徑0.01 所圈起來的圓形內,白點和色溫的選擇應該等同於參考白,就是印刷紙張的白,不同的白點色溫會產生不同的色彩顯示效果,色溫高顏色偏冷色調,原則上用來印刷打樣白點色溫的設置必須和標準觀測台照明的色溫一致。ISO 12646中規定顯示器色溫應設置為5000K,亮(輝)度為 80~120cd/m2 ,周圍環境的色溫必須接近D50或D65。

 

 

 

F. 顯示器輝度至少要高於80cd/ m2,最好是160cd/ m2。

 

 

 

G. 光電轉換函式:CRT螢幕的gamma值必須在2~2.4 的範圍內。

 

 

 

H. 顯示器與印刷圖片比較:兩者比較應滿足下述要求:

 

 

 

(A)環境照明要夠低。在顯示器面板上,處於關閉狀態(R=G=B=0)的完全漫射面的亮度值,不應該超過顯示器白點亮度(R=G=B=255)的1/4,同時應該大於顯示器白點亮度的1/8,這些限制條件同樣適用於可能影響觀測儀適應狀態的其它面板測量工作中。周圍光線的色溫,如室內燈光,應處於標準觀察室間,光線色溫的±200K之間。

 

 

 

(B)顯示器周邊的亮度不應該超過顯示器為白色畫面(R=G=B=255)時亮度的1/10。

 

 

 

(C)標準觀察室的條件應該符合ISO 3664中第二部分所述的觀色條件。

 

 

 

(D)來自標準觀察室的光線不能夠直接照射在顯示器上。

 

 

 

(E)外部光線,無論是來自光源,還是經由其它物體反射,都不應該被看到,或照射到印刷樣本上,與其它用作比較的圖片上。

 

 

 

I. Gamma:顯示器的目標伽瑪值應由生產廠商選擇,一般處於1.8至2.4之間。亮度值測量至少應包括10種中性色(R=G=B),即亮度近似於均勻分布,實際亮度值與標準化目標亮度值間的差距,在各種情況下測量後,不應超過標準化目標亮度值的10%。

 

 

 

(8)色度準確度和灰平衡:

 

 

 

對於至少十種以上中性色(R=G=B)而言,其亮度近似於均勻分布,對於亮度值大於最大亮度值1%的情況,應該測量其三色刺激值。對於每一種中性色而言,色差△E1976即測量值和CIELAB的白點值之間的差值,其中色差不應超過3,且最好不超過2。[15]

 

 

 

依照RGB三個頻道,排列組合取五種均勻分佈的RGB值(如R=0,63,127,191和255),在顯示器的中間位置進行顯示和測量,將測量所得的三色刺激值利用硬體供應商所選取的白點轉換為CIELAB值。以CIE(1976)△E的公式運算,平均色差不應該超過5,最好不超過2。最大色差不應超過10,最好不要超過4。

 

 

 

2. 螢幕校正流程

 

 

 

(1)以Eye-one Match軟體為例,先選擇顯示器模組,並使用進階模式。

 

 

 

 

 

 

 

(2)選擇顯示器的種類。

 

 

 

 

 

 

   

 

(3)選擇校正設定:目前市售顯示器的技術已經可以達到廣色域,但是對於影像輸入端的擷取設備而言,工作色域太廣,反而容易造成影像跳階情況發生,但如果使用sRGB很多顏色又無法記錄,所以設定顯示器的目標色域,建議使用Adobe RGB 1998色彩空間標準,而Adobe RGB 1998 的參考白點色度座標值x, y為(0.3127, 0.3290),D65的參考白色度座標值x, y為(0.3128,0.3292),此處建議白點設定為D65。另外,Gamma則設定為2.2,亮(輝)度為 80~120cd/m2建議120cd/m2

 

 

 

 

 

 

 

(4)開始進行螢幕量測之前,先校正色度計,並置於標準白點上進行校正。

 

 

 

 

 

 

 

(6)調整白點時,由調整顯示器上的RGB比例來符合白點值。當指示器上的RGB值到達終點時,表示到達之前預設的白點目標(D65)色度座標值x, y為(0.3128, 0.3292)。

 

 

 

 

 

 

 

 

(8)色彩特性描述(Characterization),開始進行色彩描述檔的製作,完成時會自動儲存與套用。

 

 

 

(9)色彩描述檔製作。

 

 

 

 

 

 

Eye-one Match的校正流程適用於不同的顯示器,只要硬體規格足以顯示目標的色域空間即可。每種螢幕都可以進行色彩校正,但侷限於硬體規格,選定校色的目標色域必須適合硬體規格,當硬體只能顯示色域空間較小之sRGB,雖然選用色域空間較大之Adobe RGB 1998為校色目標時,超出的範圍也無法正確顯示。

 

 

 

顯示器無論在輸入端或是輸出端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以往的CRT不斷進化到LCD,顯示器的色彩往往決定了圖像的生命與延續,因此不論是專業繪圖者、攝影師、設計產業、印刷業者… 等,在處理影像的同時,無不以專業顯示器作為品質管理的一環,確保影像之色彩能夠符合原件,或以其他裝置進行影像複製時,能保有最能顯示原件的色彩,此點對於典藏工作者而言益形重要。

 

 

 

(二)印表機校正

 

 

 

數位典藏的列印色彩驗證過程,必須同時考量許多外在因素,例如:輸出列印呈現時的觀測環境,或列印輸出的主要目的,是當作印刷打樣稿或是製作複製畫等。不同的目的,驗證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印表機的色彩驗證牽涉到輸出時必須在不同的材質上對應色彩數值,且印表機是利用色料CMYK來呈現顏色,CMYK的色彩空間是色料所能表現的顏色範圍,每種輸出設備的色料不同,其色彩空間的範圍也不同,因此色彩管理必須有個標準,讓整個色彩複製的流程有所依循。以下就色彩管理架構的三個主要程序,說明印表機色彩的校正流程:

 

 

 

1. 設備校正(Calibration)

 

 

 

設備校正階段包含三個程序:校定(Calibration)、線性調校(Linearization)、以及墨量限制(Ink Limit),主要是針對列印設備的基本校正。

 

 

 

(1) 校定(Calibration)

 

 

 

包含印表機噴墨頭的準確性,當印表機的噴墨頭有阻塞或是紙 張的厚薄造成噴墨點排列(Alignment)不準,印表機輸出的圖像會產 生橫向的疊紋(Banding),可以利用印表機的驅動程式測試噴墨頭與 調整墨點排列(Alignment)。

 

 

 

 

 

 

關於線性調校(Linearization),圖像的階調與層次由印表機的線性設定所影響,不同的印表機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紙張也有不同的適性,而線性調校即是將印表機與紙張統合後,進行校正的動作。調校方法是在數位檔案上,給予色塊不同的濃度,實際印出來後量測不同色塊的濃度,比較色塊的濃度值與數位檔案上的設定值之濃度差,進行回饋後即可校正印表機的線性設定。例如:印表機有六種墨色,製作一個數位檔案,六種墨分別給予20個階調的濃度,如圖5-15,當印出後所得的圖像如圖5-16,量測其每個階調的濃度,計算出線性關係,回饋到系統以修正線性調校,再印製一張圖並量測與回饋,重覆此動作至數位檔案上設定的濃度與實際印出的濃度相同,得到目標值的線性關係時,套用到每一個輸出的檔案。線性輸出校正有時需要重覆操作多次,方能達到目標值,而該校正曲線以階調平順為原則。

 

 

 

 

 

 

(2) 墨量限制(Ink Limit)

 

 

 

印表機的墨量多寡會影響輸出影像的層次、清晰程度,以及印表機所能模擬的色域空間大小。當墨量在滿版(solid)時,濃度已是極限,墨量再多濃度也不會再改變,只會使紙張不易乾燥,且細緻表現的區塊會因為積墨而模糊。墨量太少則容易造成滿版(solid)濃度不足,能夠表現的色域減小,從而影響顏色呈現的效果。檢查墨量的設置有很多方法,下圖5-17為簡易的墨量測試圖表。

 

 

 

 

 

 

使用Eyeone量測每方格的濃度,濃度臨界點,即滿版濃度對應的墨量是為印表機的墨量,再對應下方星條狀測試導表,確認此墨量下的印表機能否清晰表現。建議可針對每個色版都做測試,設定每個色版的滿版濃度值,之後再印出樣張,除了以儀器量測檢查之外,也可以用視覺評估的方式,再次確認階調與層次。

 

 

 

2. 色彩特性描述(Characterization)

 

 

 

列印輸出設備經過校正(Calibration)的標準程序後,開始進行色彩特性描述檔 (ICC Profile)的製作,色彩特性描述(Characterization)製作方式,可以利用IT8.7/3導表或是ECI2002導表來製作色彩描述檔。ECI2002標準測試導表的色塊共計1485 個顏色色塊,包含了IT8.7/3 中的所有色塊,再加入許多的暗調色塊,色塊越多Profile的精準度越佳,而ECI2002分為色階式(Visual)以及亂數式(Random)兩種色塊分布形式,設計的原理主要是考量放墨的形式而設計不同形式的導表,對印表機而言,兩種導表皆可使用,更詳細資料可由ECI網站(http://www.eci. org/)取得。

 

 

 

 

 

 

 

關於色彩特性描述檔 ( ICC Profile )的製作流程如下:

 

 

 

(1) 開啟Photoshop,並打開『ECI2002R CMYK.tif』檔案,選擇『保留原樣』,不嵌入任何色彩描述檔。

 

 

 

 

 

 

(2) 開啟印表機驅動程式(如下圖5-20),在「列印設定」中,模式選擇『自訂』,設定「關(不做色彩校正) 」,以完成列印設定。

 

 

 

 

 

 

 

(3) 在Photoshop中列印「ECI2002R CMYK.tif」,「色彩處理」選項選擇「印表機色彩管理」,「渲染比對色彩比對方式」選擇「絕對公制色度」。

 

 

 

 

 

 

 

(4) 檔案列印完,等待導表乾燥後,利用EyeOne量測每個色塊的三刺激值,之後在ProfileMarker軟體製作ICC Profile。

 

 

 

 

 

 

此時完成的印表機的特性描述為全色域的描述,也就是印表機能表現的最大色域。

 

 

 

3. 色彩轉換(Conversion)

 

 

 

CMYK的色彩空間是印墨色料所能表現的顏色範圍,每種輸出設備的印墨色料不同,其色彩空間也不同。而輸入端的影像檔案往往都是RGB的色彩空間,所以輸入影像的色彩資訊必須經由轉譯至「設備獨立色彩空間」(Device-independent Color Space),再對應到輸出設備的色彩空間,亦即「設備從屬色彩空間」(Device Dependent Color Space)。因此進行色彩轉換時,數位影像需要有來源描述檔以及目標描述檔,來源描述檔告訴色彩管理系統,文件中實際包含的資料是什麼色彩;而目標描述檔則告訴色彩管理系統,可在目標設備如何複製出哪些實際的色彩。但是當目的地的色域比來源的色域小時,色彩演算比對方式(Rendering Intent)會使用不同的規則進行調整來源色彩,以Adobe的色彩演算比對方式為例,共有四種規則,分別是感應式 (perceptual)、飽和度(saturation)、相對公制色度(relative colorimetric)、絕對公制色度(absolute colorimetric) 如下圖所示。

 

 

 

 

 

 

(1) 感應式(perceptual)

 

 

 

在對應的過程中保持色彩之間的相對關係,也就是根據輸出設備的色域範圍調整影像的輸出值,把所有的色彩壓縮至目標色域,保留色彩之間的視覺關係,以求取原稿與複製影像色彩在視覺上的近似,避免色域截除(gamut clipping),因此,對應後的色彩數值本身可能更改了,但視覺上看起來還是覺得很自然。這種對應方式適用於有較多超出色域範圍色彩的影像,大都用於一般影像類資料。

 

 

 

(2) 飽和度(saturation)

 

 

 

將原稿之中超出目標色域外的顏色,盡量對應到飽和度相同的色彩上,犧牲色彩的精確度,以維持色彩的鮮豔度,大都用於商業用圖表。

 

 

 

(3) 相對公制色度(relative colorimetric)

 

 

 

色域轉換時採用目標色域的參考白,比較原始色域和目的地色域的參考白,並據此調整所有的顏色數值。當調整後的顏色數值超出目的色域時,超出色域範圍的色彩會調移到目的地色域中最接近的可重製色彩,改以同樣亮度但彩度不同的顏色替代。相對公制色度可保留更多影像中的原始色彩,大都用於紙白不同的印刷打樣稿。

 

 

 

(4) 絕對公制色度(absolute colorimetric)

 

 

 

目的地色域範圍中的色彩保持不變,超出色域範圍的色彩將被忽略,改以輸出設備色域最接近的邊緣值替代。這種對應方式主要是犧牲色彩之間的關聯性,以維持色彩的精確度,大都用於印刷打樣。

 

 

 

色彩演算比對方式(rendering intent)會使用不同的規則來調整來源色域與輸出色域的對應方式,所產生的輸出結果也不同,雖然印表機的色域範圍無法完全模擬來源的色域。對於數位典藏的輸出驗證機制,保留更多影像中的原始色彩為主,因此應藉由儀器及標準化流程管理色彩,回歸數值化方式描述及掌握色彩,避免因個人視覺感知及喜好的不同影響色彩管理的正確性。

 

 

 

三、色彩品質管理

 

 

 

雖然色彩管理的操作流程很複雜,是另一整本書可探討的主題,但從輸出品質管理的角度來看色彩品質管理,只要能掌握幾個科技特徵、基本的流程標準與專業的視覺判斷,大致不會偏離太遠。

 

 

 

人類的色彩感知能力會隨環境的變化而調適,而照明光線的成分變化(如色溫的不同)也會影響到色彩呈現時的效果,因此在執行色彩管理驗證時,第一要務是確認照明環境是正確而穩定的。由於產業的特性與慣性,在印刷業的照明標準定在色溫5000度,螢幕的色溫標準不論是sRGB或是Adobe RGB都設在6500度,但各個博物館在展示場的照明可能是色溫較低的石英燈,甚至為了保護文物,有些博物館的照明強度非常低,與一般居家辦公的照明環境有相當大的落差,因此在色彩管理的流程中,確認那一種照明方式是此工作流程中的固定環境,成為首要之事,所以標準的看片燈箱與環境,及具有色彩校正功能的高階校色螢幕是必備的專業設備。

 

 

 

色彩管理的導表和精密的色彩度量儀器是執行色彩管理流程中不可缺少的輔助設備。導表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色彩管理軟體掌握複製系統色彩特性的途徑,而色彩度量儀器的功能是讀取導表上的色彩資訊,並轉換成人類視覺色彩空間的數值,做為色彩管理軟體計算色彩對應的依據,因此,褪色的導表和不準確的色彩度量儀器都會影響到色彩管理的成效,也是在執行色彩管理檢驗前先要確認的前置作業。拍照時所附的色彩管理導表,雖然不需要包含在取用檔(access file)之內,但從主檔轉換到副主檔(或稱衍生主檔)時千萬不可以裁切掉,才能確保後續色彩處理有正確參考依據。

 

 

 

 

 

 

色彩管理成效的驗證可由導表上的色彩複製呈現得到確認。各種導表在設計時有特別之功能考量,透過色彩度量儀的量測,再比對導表上的原始值或標準值,大致可鑑定此複製成品的色彩準確度,常用的是原稿與複製品間的色差度量指標。CIE (國際照明委員會)先後在1976,1994及2000年推薦三種色差標準分別為 △E*ab、△E94及 △E2000,大致上在2之內的色差數值一般人眼無法辨識其差異。

 

 

 

色差數值與導表雖然是方便又直接的色彩管理品質手段,但在特殊材質的色料時並不一定管用,因為導表的製造材質和藏品的材質並不一定相同,可能超越色彩管理軟體所能估算的範圍,如非常鮮豔的色料就常常是個挑戰,運用更先進的數位影像科技如多頻譜影像技術,或是用經驗豐富的色彩複製技師配合收藏單位的專業協助,才能將特殊藝品的色彩記錄下來,在此特殊狀況,導表上的色彩度量數值只能提供參考,不能一昧的相信機器上的數值,這都屬於特殊狀況的處理需要非常專業的判讀,但不能當作不執行色彩管理品質管控的原因。以上是大致之通則,不同的典藏單位可能會遭遇特殊狀況,還需通盤考量之。

 

<返回目錄>

 

 

[14]將設備校正值,以色彩管理軟體儲存並建立專屬的 ICC 描述檔,並將描述檔套入顯示器的「色 彩管理」設定檔中,讓螢幕呈現重生的效果。當所有數位化流程中所接觸到的設備皆產生ICC描述檔後,來源影像的色彩數值即能透過對應表格轉換成目的地之數 值,此稱之為色彩轉換。

 

[15]由CIE(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I’Eclairage,國際照明委員會)在1976年時推薦的色彩空間,在此三維空間上所標示的色彩座標具有人類視覺上等距均勻色彩的特性。此色彩空間 常被作為量化色彩信號的標準,色彩管理系統之概念即建構於此。

 

 

 

 









Download: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全文下載.pdf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全文下載.pdf (26.7 MB, 2,101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