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

Tags: , , , , 發表: 2011-08-30, 點閱: 45,989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陸、後設資料規劃與資料保存 (Organizing Metadata and Archiving Files)


數位化程序執行完畢後,實體的藏品進而成為豐富的數位資料。如同實體物件需要編目造冊,龐大的數位資料亦需系統性的管理,作為「敘述資料的資料」(Data about Data),後設資料(Metadata)相關概念即應運而生。[16]而為使數位化的成果能夠永續保存,除了便利管理的後設資料需要建置,規劃長久可行的保存策略亦是數位化工作者需審慎思考的重點。故本章就數位資料的永續利用觀點出發,介紹「後設資料參考標準」、提出「後設資料規劃考量」,就長期保存的方向提出可執行之「資料保存」模式,各數位化工作者則可衡量自身之時間、空間、人力、物力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一、後設資料參考標準

 

 

 

後設資料之主要功能在於將一群龐雜的資料賦以結構化的替代資訊(Surrogate),並建立資料間的相互關係,以利檢索與再利用。後設資料的建置則往往視不同學科或不同單位的典藏需求而訂定,如:博物館的後設資料需要從掌握博物館資訊類型與性質、了解博物館的使用者需求著手;一般民間機構或私人典藏則可採取較為簡單且符合單位本身所需來建置。下文即介紹常見的後設資料參考標準和後設資料格式,以利數位化工作者在選擇適合的後設資料時能有所依據。[17][18]

 

 

 

一)後設資料標準

 

 

 

為了使不同單位間所建置的後設資料能夠相互通用,國際間已有許多機構進行後設資料的研究與運用,並規劃相關後設資料參考標準,此處即針對「影像檔案」本身為描述對象的後設資料,和針對「影像內容」描述的後設資料分別介紹。

 

 

 

1. 影像檔案的後設資料

 

 

 

由於影像資料具有各種不同的格式,在影像資料的運用上也往往配合不同的需求進行影像檔案的轉換,甚至因為數位科技的進步,影像資料也面臨新舊格式轉換與永久典藏的問題。因此,為了將影像資料的格式詳實記錄,NISO Standards開發了「Data Dictionary – Technical Metadata for Digital Still Images」。[19]定義數位影像檔案的後設資料欄位,並已從TIFF格式延伸至其他影像資料格式,讓使用者進行影像資料的管理,使影像資料在各系統間的使用更為便利。

 

 

 

相較於內容性質後設資料,此數位影像檔案的後設資料參考標準清楚列出影像檔案的後設資料欄位,並分為必填、若適用必填、推薦、可選,其詳細欄位內容可參考「附件一」。這些標示清楚的欄位,將有助於長期管理及影像資料藏品的再運用,如:影像尺寸的清楚標示、使用設備器材的型號、ICC Profile的名稱版本與連結、GPS資訊等,都能讓日後的影像使用更快找到合適的處理軟體,也能加快影像資料的查詢速度。因此,文化機構、出版社、授權者,以及其他從事影像資料數位化工作的相關組織和人員皆可參考此標準,進行影像資料數位化工作的關聯資料記錄;設備生產商和軟體供應商亦可參考此份標準裡的必填欄位,做為設計產品服務的參考。另外,由此份標準開發出的「NISO MIX」則提供了XML架構參考,數位化工作人員更可參考此格式,加速制訂欄位與著錄內容作業的進行。[20]

 

 

 

2. 影像內容的後設資料

 

 

 

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為例,後設資料工作組依據所支援主題計畫的屬性,彙整國際上相關主題的後設資料參考資源,並提供主題計畫的應用典範,以做為使用者進行後設資料之分析與規劃的參考。共可分為整合性公眾檢索、學科導向、權威控制等三大面向,下列就影像資料適用的整合性公眾檢索及學科導向類型說明之。

 

 

 

(1) 整合性公眾檢索

 

 

 

公眾檢索導向類型以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DC)為代表,此後設資料標準是一組簡單卻有效的核心元素集。源起於1995年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與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聯合召開的第一屆Metadata Workshop,為了加速網路電子資源的整理與組織,並加強網路資源搜尋與檢索的精確性,集合了圖書館界、資訊科學等各領域專家,制定一套專為描述網路電子資源的後設資料格式。因此其制定之初始,即設定了簡單易產生或維護、通用易瞭解的語意、全球通用、彈性高等四項原則。此結構描述刻意設計得較為精簡,由十五個可任選、複選的資料元素構成,由於其簡單的性質成為絕佳的後設資料交換媒介,也是整合後設資料的基礎。

 

 

 

(2) 學科導向

 

 

 

由於現行後設資料參考標準種類眾多,依據所支援計畫的社群、學科為導向,後設資料工作組將現行常用後設資料參考標準分成博物館、檔案館、善本、考古、語言/語料庫、地理空間資訊、影音/多媒體、數位學習、生物多樣性等九大類,執行單位可視本身藏品、機構類型選擇合適的參考標準。[21]

 

 

 

(二)後設資料格式

 

 

 

現今大部分的後設資料都採用XML格式,可以架構與儲存資訊,即使在不相容的系統之間,也可以進行資料交換,讓管理者有能力產生結構統一的後設資料封裝(metadata package),可以在網路上分享、轉置、發表或是建檔,目前多數數位典藏計畫建置的資料庫即以此種資料類型匯入、儲存和傳送,後文即簡述XML之相關概念。[22]

 

 

 

1. SGML、HTML與XML

 

 

 

SGMLHTMLXML都是標示語言(Markup Language)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是一種元語言(meta- language),可以用來定義其他更專門性的標示語言的通用規則,它也是很好的資料儲存格式,適用於任何複雜的文件結構,但在網路傳輸方面需靠文件型別定義(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DTD)及樣式表(Style Sheet)才能呈現,較為不便。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SGML的應用,World Wide Web的開山祖師Tim Berners-LeeHTML所下的定義是:「HTML是一種用以創造超文件的簡易資料格式,其所創造出來的文件可在不同的作業平台間移動。」然而HTML的標籤集是固定的,這些標籤大都屬於呈現導向(presentation-oriented),使得HTML只能支援固定且簡單的文件結構,於資訊再利用、資料交換與自動文件處理方面都造成很大的限制。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則由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在1996年底提出,它從SGML衍生而出,也是一種元語言,可用來定義任何一種新的標示語言。能補足HTML的不完美,使得在Web上能夠傳輸、處理各類複雜的文件,並去除SGML複雜不常用及不利於在Web傳送的功能,便利使用者定義屬於自己的文件型態,程式設計師也能在更短的時間開發XML相關應用程式。[23] [24]

 

 

 

2. RDF與XML

 

 

 

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提供了一個模型描述網路資源,並且促成語意呈現的一致性。RDF亦可做為各種後設資料結構描述之間的比對表,並且讓結構化的後設資料在不同脈絡中發展,以便交換和重複使用而不會喪失其意義。RDF的出現讓網路資源能夠自動抓取或擷取後設資料,也因此RDF和XML皆是語意網(Semantic Web)的關鍵組成部分。

 

 

 

二、後設資料規劃考量

 

 

 

如上節所述,在進行後設資料規劃時,可視本身計畫性質及數位化物件的媒材特性參考適合的後設資料標準。為促使數位典藏計畫有效發展其後設資料,並達到後設資料的品質保證、作業一致性與計畫管理等多重目的,後設資料工作組參酌電腦科學之系統分析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內涵分析等方法,設計「後設資料生命週期作業模式」,可作為各執行單位規劃後設資料時的參考依據。

 

 

 

http://metadata.teldap.tw/design/lifecycle-c.gif

圖6-1:後設資料生命週期圖

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網站[25]

 

 

 

(一)需求確認與內涵分析

 

 

 

在後設資料規劃上,首先需依執行數位化機構、單位或數位化工作者進行數位化的需求評估,並且參照相關後設資料標準,並深入分析後設資料需求,其工作內容依序分述如下。

 

 

 

1. 需求訪談-確立需求

 

 

 

在確立需求上,需要了解計畫屬性與其後設資料需求,確認計畫的目的、目標及預期效益。包括後設資料預計進度和時程、後設資料範圍、現有系統的基本資訊、後設資料應用背景、後設資料的角色及功能等。

 

 

 

2. 計畫相關標準與個案觀察

 

 

 

分析相關的後設資料標準及其應用個案,評估應用標準實作的可能性。在標準觀察方面,可從社群、資料、學科、功能四個層面分析主題計畫的屬性,歸納適用的後設資料類型。在個案分析方面,則蒐集國際上相關的數位圖書館計畫,了解其後設資料的應用趨勢和議題,以作為未來實施與發展的參考。此階段分析的成果,將有助於了解與其他同質或相似計畫間的差異,藉以修正計畫規劃的方向。

 

 

 

3. 深入分析後設資料需求

 

 

 

此階段主要工作為更精密地分析計畫內的後設資料需求,並可利用後設資料元素需求表單、後設資料元素代碼表、後設資料著錄範例、後設資料元素屬性、資料層級關係圖、後設資料元素關係圖(Association diagram)、功能需求、後設資料管理需求等表單了解不同後設資料類目的範圍、關聯、關係性及屬性。並用以確認後設資料機制整合的系統或資料庫範圍,如結合地理空間資訊系統(GIS)等。

 

 

 

4. 確認後設資料策略暨標準間的互通性

 

 

 

利用之前的研究成果,擬定後設資料策略,如採用單一或複合的後設資料標準;或以既有的後設資料標準為基礎,發展適用的後設資料格式。

 

 

 

(二)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相關需求分析完成後,即可依分析結果研製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作為後續研製參考規範的基礎,詳細工作內容如下所述。

 

 

 

1. 研製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可做為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分析、系統開發三方面溝通的橋樑,也是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及後設資料標準對照機制的基礎。其內容包括:需求書的版本與管理資訊、計畫背景、參與人員、系統目標與範圍、採用的標準、後設資料元素與結構、後設資料元素屬性(如名稱、長度、資料型態、系統主鍵等)、輸出範本、相關標準的比對、系統範圍關係圖、系統功能需求(如中文、日文字型的輸入與顯示)、控制詞彙或代碼清單、XML DTD等。

 

 

 

2. 後設資料系統評估

 

 

 

評估後設資料系統發展的可能性,以利主題計畫決定採用同質或相似計畫的系統,或自行發展,或採取與其他組織團體(如大學或業界)合作等方式發展其系統。

 

 

 

(三)後設資料系統

 

 

 

此為後設資料規劃考量十分重要的一環,依照前述的評估和規劃,研製後設資料參考規範,並進一步發展後設資料系統,完成整體後設資料內容確立,工作內容下列分述之。

 

 

 

1. 研製參考規範(Best Practice)

 

 

 

參考規範的目的包括後設資料元素應用指引,或提供計畫應用標準的檢核表與參考資料,或控制後設資料記錄品質的手冊等。參考規範內容應包括後設資料元素定義、著錄原則、系統建議、著錄範例,及其他相關後設資料標準的對照項目等。

 

 

 

2. 發展後設資料系統

 

 

 

至此階段,已完成後設資料發展任務,進入系統開發程序。系統開發任務在於開發符合需求書的後設資料系統與工具。開發期間,為促使有效的系統設計,主題計畫、後設資料及系統發展者之間的參與成員,應持續交流與討論意見。待系統雛型完成後,主題計畫與後設資料分析人員雙方,亦應回覆系統測試與評估的結果,供系統人員修正的參考。

 

 

 

(四)服務與評估

 

 

 

此部分乃於後設資料整體內容完成後,依使用結果再進行後設資料的系統功能強化,或是將使用結果回饋給系統設計者參考,最後針對整體後設資料呈現作完整評估,確認是否需要回到某一程序,以及各程序的實施效益等。

 

 

 

1. 後設資料服務-系統強化

 

 

 

提高使用者相關功能的利用價值,依系統測試結果,提出系統的功能修改。建立後設資料標準的互通機制,如標準對照(Crosswalk)、meta-search等。提供與採集(harvesting)後設資料記錄,以促使後設資料的互通。完成現有記錄、計畫需求欄位和採用標準元素之間的對照,供系統設計者參考。發展中文版本的後設資料標準。

 

 

 

2. 後設資料作業評估

 

 

 

依據計畫需求,檢視後設資料整體實施程序和效益,評估要項有:後設資料記錄的品質:包括完整性、準確性、資料(record)類型、資料層次(granularity)和資料的利用性(serviceability)。如從決策和程序二方面,評估後設資料檢索品質。採用標準對於檢索的效益:如從題名、創作者、主題三項欄位,評估檢索的效力與精確度。後設資料產生工具的使用性:如評估後設資料工具的發展效益,及後續設計的重點。確認每一作業程序實施效益:確認主題計畫是否認為有再次實施某一程序的必要性,如再深入了解後設資料的需求。

 

 

 

上述後設資料規劃考量實為一嚴謹而專業的程序,往往也需要專業的人力進行,進行數位化的單位亦可視自身人力、物力、時間的考量,參照主要的規劃概念並決定是否將程序簡化。在經過後設資料建立後,由於希望經過謹慎規劃的數位化工作成果能夠永續保存,檔案的長期保存規劃更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故下節便詳述在後設資料建立完成後,如何發展完善的檔案保存策略。

 

 

 

三、資料保存

 

 

 

數位資料包括影像資料在內,都可能因為儲存格式或硬體的過時而受到威脅造成損失。類比物件通常得以保留長久,數位資料若無長期定期的採取保存與管理行動,其消逝的機率是大為增加。本節將針對數位資料的保存問題進行討論,加上數位資料所影響的還包括其應用軟體、電腦軟體、儲存標準等,每一環節的處理與轉換,資料是否被存取、毀損都是環環相扣的。Oya Y. Rieger曾定義「數位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的四個目標:(1)位元本身(bit identity),確保檔案不遭受損毀,且不受到未經授權的使用以及未經記錄的修改;(2)技術脈絡(tec hnical context),維持與較廣泛的數位環境之間的互動;(3)出處 (provenance),維持內容來源和歷史的紀錄;以及(4)參考資料(references)和可用性(usability),確保使用者可無限期地找到、檢索並使用數位影像藏品。[26]

 

 

 

以下對於數位資料保存問題以「長期保存」和「異地備份」兩個重點做一簡要的說明:

 

 

 

(一)長期保存

 

 

 

數位資料的建置不單單僅是影像擷取的檔案,其後設資料、檔案規格等都是影響日後再次讀取的成敗與否,加上資訊科技的發展快速,軟體、硬體的設備也是不斷汰換更新。長期保存的重點就在於必須考量到媒體的穩定性 (media stability)、技術過時問題(technology obsolescence)、保存策略(preservation strategy)、災難發生及拯救數位資訊(disasters and rescue of digital information)、數位保存的管理問題(包括生命週期、關係人及權限)(management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life cycles, stakeholders and rights issues)以及成本問題(costs)等。[27]面對這些長期保存的影響因素,我們必須先釐清保存的問題以及這些數位資料相對應的保存方式與策略。因此,數位資料在時空與資訊設備的變更下,都不受到損傷,確保資料能繼續被取用的一種「長久性」(Long Term Preservation)的保存。一般常被討論與使用的方式與策略說明如下:[28]

 

 

 

1. 更新(Refresh):

 

 

 

更新,指的是儲存媒體的更新,也就是將數位檔從舊式的儲存媒體複製到新的媒體上,是目前最普遍、簡單的一種方法。在資訊技術發展快速以及儲存媒體推陳出新迅速之際,儲存媒體容易過時,若可以讀取該媒體的軟、硬體汰換不存在將造成資料的損害威脅。為了避免儲存媒體內的資料無法讀取,所以採用更新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早期儲存資料所使用的磁碟片,因難以滿足大量、高速的資料儲存型態,目前已極為罕見,取而代之的有光碟燒錄片(CD、DVD、MO等)、USB隨身碟、移動硬碟等儲存媒體。然而採用此策略亦有一定的限制,例如一定要定期更新,不然不能保證更新後的媒體可以繼續使用。再者,更新時仍需要使用某種特定軟、硬體來讀取資料,格式的限制或軟、硬體相容的問題,以及儲存媒體本身容易因時間等因素,而降低儲存品質,都是需要一併考量的因素。更新的觀念簡單易懂,在執行上也較其他方法單純,但此方法並不能確保資訊在未來能夠被檢索與處理。

 

 

 

2. 轉置(migration):

 

 

 

轉置,是定期將資料格式、結構或標準進行轉換,這些數位檔從舊有的軟、硬體上轉移到新的軟體或硬體上,或是從舊有的資訊技術移轉到新的資訊技術上,使轉置後的所有檔案均在新的系統下運作。轉置的目的有二:(1)保存數位物件的完整性;(2)維持讓使用者可以在技術不斷轉變之下,仍可以持續進行數位資訊資源的檢索、展示與使用 。當該保存技術逐漸過時開始有隱憂時,用新格式重新儲存檔案來定期更新,使檔案可被新軟體讀取。例如不同版本下的RAW檔或轉存 TIFF檔的儲存方式,皆須考量新格式得以被讀取的需求。

 

 

 

然而在規劃和執行上,轉置仍有其需考量的問題:例如無法預測新的技術何時會出現、或何種技術會成為市場主流;新的技術和儲存媒體將會為何、是否與現在系統相容;以及如何避免轉置所造成資料遺失的傷害等。轉置與更新的方式是有些許不同;更新無法確保資料的完整拷貝,且較易產生新舊技術相容性等問題,但較能節省時間、金錢,執行起來簡單許多;而轉置則可以保持數位文獻的原貌,並繼續提供往後的檢索使用。轉置(migration)和更新(refresh)的差別在於前者乃包括資料格式、結構或標準的轉換,而後者指的是儲存媒體的更新 。

 

 

 

3. 模擬(Emulation):

 

 

 

是指在軟硬體中仿效或摸擬的過程,能在未來未知的系統上模擬舊系統,使得數位物件的原始程式能運作確保資料不會遺失。因不同廠牌的電腦、或不同規格的硬體,適合不同的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 , OS)。就如Mac OS 和 Windows作業系統相容性問題,或是歷經Windows 95、98、2000與XP甚至Windows 7等階段的系統,如何在新的作業系統來執行舊有的作業系統即是模擬技術的重點。

 

 

 

然而,模擬技術一樣有其問題點,此技術雖可以讓一個數位檔保持在最原始的狀態下作運用,但是卻無法保存所有的相關文件,除非能完整的模擬資料與軟、硬體,以及確保模擬系統能被完善的操作與使用。

 

 

 

4.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主要著重在資料的標準格式上,須考量數位檔的標準格式資料是否仍然適用、能一併保存下來,以及避免數位檔資料因格式的更新而有所受損、遺失,或因標準修改而降低其原有的意義 。數位化的標準甚多,數位檔資料本身所包括的建立與應用者,就有許多種不同的格式與標準,譬如:資料庫、字碼標準、metadata、數位化格式、檢索等。

 

 

 

5. 技術典藏(Technology preservation):

 

 

 

與資料相關之軟硬體,涉及典藏原始應用程式、操作系統軟體以及硬體平台,強調應典藏原始運作環境的行為,才能呈現數位物件的面貌。類似電腦博物館,除了將所需要的硬體資訊保存,以進行模擬之外,保存硬體本身亦為可行方案。例如,保存開啟RAW檔所需的程式、某些外掛軟體程式甚至整套早期的作業系統,諸如此類的檔案程式與設備等都可以在原有老舊的環境下繼續運用。也就是將數位檔資料原始存在運作的環境,包括相關應用程式、作業系統、平台環境等完整典藏。

 

 

 

其中,數位保存策略的基礎即是建立一個標準化(standards-driven) 的影像製作。在創造這些數位影像時,使用標準檔案格式並以高品質規格存取,以確保影像未來可持續使用。因此標準資料架構及格式所需的後設資料的建立,實屬複雜又重要的問題。誠如上一節的「後設資料規劃考量」所提,究竟數位影像需要的後設資料有哪些?未來在擷取保存數位影像時的資訊是否足夠?都是未來持續關注討論的課題。

 

 

 

然而,數位保存的關鍵也在於建立一個受到妥善管理的環境。其保存架構與規劃,以OAIS模型(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 OAIS)可作為數位資料保存和存取的參考,其資訊生命週期的概念,從輸入到儲存、展示和保存皆有一套基本的模組功能。有不少討論,建議亦可參閱《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整合性工作流程》一書。[29]

 

 

 

(二)異地備份

 

 

 

長期保存的策略之一,還包括了「異地備份」備援儲存這樣的概念。尤其是資料遺失的普遍原因之一是意外事故或地方災難,造成儲存設備或水火災的損壞等問題。大量的數位化資料的儲存管理、備份問題都是刻不容緩的。其目的在於能建立穩定、安全、存續性高的儲存管理系統,並且確保資料的安全、長期保存為目的。[30]

 

 

 

1. 異地備份規劃之考量

 

 

 

數位擷取工作完成後可依各單位計畫的建置基礎,先有一個滿足其數位典藏需求的主要儲存設備,及濕度適當、光源及溫度控制等良好的機房環境空間,作為典藏成果長期保存的基礎架構。不僅要有遠端的異地備份點外,最基本的本地備份點亦需先具備。加上系統化與標準化的作業程序,善用這些儲存架構與技術,才可大幅降低長期維運的成本與失誤。以達成良好的設備存放環境、穩定的儲存系統節點、高速的網路整合頻寬、及時的整體效能管控並迅速的故障排除等目標。

 

 

 

2. 異地備份系統的建置考量

 

 

 

系統建置需考量的事項包括所有資料都在網路上需儲存兩份,第一份備份在所屬的本地端儲存資源系統中,第二份備份於異地備份系統中,若資源允許亦可考慮第三份備份存於磁帶(tape)中長久保存。其中的資料管理應分為典藏資料管理權和儲存系統管理權,前者為擁有單位保有的完整管理權;後者管理權則為異地備份小組所擁有。

 

 

 

3. 異地備份的安全機制

 

 

 

有關磁帶備份空間的部分,尤以資料安全機制為要,包括所有傳輸的資料需經過打包加密程序外,尚須確保資料完整性、一致性。同時最好是有專屬網路,維持連線暢通,並不與外界網路相通,以保有資訊傳輸的隱密性和安全性。

 

 

 

雖然保存策略與策略組合的理論與概念已經普遍提出並為人所知,但目前何者為最妥善的保存策略或策略組合仍尚無定論。不論選擇哪一種組合,都必須定期(每年一次或兩次)檢查資料的完整性及媒介的可靠性,並且做好準備在五年左右的期間進行轉置計畫。理想狀態是仍應長期保留原始檔案,但這會需要進一步的管理和儲存容量。盡可能的保護主檔,不斷地保持警覺,並持續使用開放標準格式,會是數位影像藏品能夠長期存留的較佳保證。

 

<返回目錄>

 

 

[16]蔡永橙、黃國倫、邱志義等,《數位典藏技術導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11月,初版。

 

[17]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後設資料生命週期作業模式(Metadata Lifecycle Model, MLM)〉,後設資料工作組(MAAT),檢索:2010年12月,http:// metadata.teldap.tw/design/design-frame.html。

 

[18]高芷彤,《古籍線裝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臺北市: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4月,初版。

 

[19]NISO standards由美國Standards Committees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發展而成,該組織致力於推廣讓出版業、圖書館、軟體供應商能共同使用的資訊標準,以期提高這些社群間的訊息流通與業務交流。

 

[20]美國國會圖書館、MARC標準辦公室與NISO共同開發了此份標準的XML架構「NISO Metadata for Images in XML (NISO MIX)」,詳請見http://www.loc.gov/standards/mix/

 

[21]相關參考標準介紹請見《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網 站》,http://metadata.teldap.tw/standard/standard-frame.html

 

[22]Howard Besser,《影像製作入門》,林彥宏譯,臺北市:數位典藏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10月,初版。

 

[23]陳嵩榮,《SGML, XML, RDF文件標準比較與Metadata資料模式設計》,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4]余顯強,〈以資訊處理觀點論Metadata之本質與意涵〉,《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45卷第2期,2007年,頁249-266。

 

[25]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後設資料生命週期作業模式(Metadata Lifecycle Model, MLM)〉,後設資料工作組(MAAT),檢索:2010年12月,http://metadata.teldap.tw/design/lifecycle_new2.htm

 

[26]Anne R. Kenney, Oya Y. Rieger, "Mov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 digital imaging for libraries and archives" ,Mountain View, CA :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 2000-05-01.

 

[27]Muir, A. (2001). Legal deposit of digital publication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i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165-173.

 

[28]張懷文,〈詮釋資料與數位典藏長久保存取用-淺談Preservation Metadata〉,《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第三卷第一期,2004年1月1日。

 

[29]王雅萍、陳美智,《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整合性工作流程》,台北市:數位典藏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0年03月初版。

 

[30]參考資料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長期保存與異地備份服務系統」網站 檢索:2010年12月。http://remote-backup.teldap.tw/

 

 

 

 

 

 









Download: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全文下載.pdf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全文下載.pdf (26.7 MB, 2,101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