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地圖, 指南,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 2009-10-06, 點閱: 62,087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數位內容」顧名思義即是將圖像、文字、圖像、語音等素材,運用資訊科技加以數位化,並且整合運用的產品或服務。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指出數位內容政策要推動的八大領域包括了數位遊戲、電腦動畫、數位學習、數位影音應用、行動內容、網路服務、內容軟體、數位出版典藏。[23]地圖圖資數位典藏中研院計算中心,持續與擁有典藏品的單位合作,進行數位化的工作。經過工作人員的努力,幾年下來,累積幾萬幅地圖圖資數位化檔案。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展,大量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傳統的傳播媒體,均可輕易的被轉換成數位化檔案。數位化內容的優點在於容易處理、複製、傳播與保存,可是也因為這些優點,造成數位化內容更容易被非法下載與複製。種種抄襲、重製、盜版的行為,極度侵害原作者的創意和著作權,更影響原創者持續創作的動力。因此,數位內容的保護與對相關權利作特定的宣告及管理,自然成為數位生活時代不可或缺的一環。以下則討論,目前在進行數位化內容保護常見的技術,並就地圖及遙測圖像的應用做個初步的介紹。
(一)數位版權管理(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s)
數位版權管理技術是一種控制電子檔案使用權的技術,乃一項結合硬體和軟體的機制。當數位內容產生後,在其電子檔案中,加入有關版權的限制,例如該檔案能播放的次數、是否可拷貝、列印、檔案過期日等,藉用程式技術保護電子檔案的安全性。而硬體方面,如蘋果電腦的iTune、Adobe Systems等,使用者必須擁有該系統的播放工具,才能合法下載。因此,當播放器要解開這個檔案時,便根據檔案上所記錄的版權限制來決定是否可以播放。
適用於影像(JPEG、TIFF…等)、音訊(MP3、WAV、WMV…等)和視訊 (MPEG-1、MPEG-2、MPEG-4…等)等格式的內容保護。[24]簡單的說,在數位內容的生命週期中,保護數位內容及提供數位版權管理的技術,稱為DRM,使用權限透過內容許可提供,不僅包括用來解鎖受保護內容的資訊,並指定內容可以如何、在何時、由誰使用。[25]所以,創作者或版權擁有者藉由DRM機制的控管,與出版者協定數位內容使用的權限,可否輸出、修改、複製、下載等,如果授權可利用的範圍越大,且數位內容價值珍貴,則授權的價格相對提高。透過程式控制的保護,讓使用者須經過授權方能使用數位內容,產生「無法隨意複製」的虛擬現象,形成經濟體運作的基礎[26]。
其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自數位內容的產生、授權、使用者管理與權限控制等,皆環環相扣。各自的環節若發生問題,則會使數位內容發生被侵用的危險。然而此機制經常在各單位獨立發展情況下,產生眾多管理機制與不同格式的數位內容。系統之間的不能相容,對使用者造成莫大的困擾且限制繁多,未來尚需思考如何解決此一問題。
(二)數位浮水印(Watermark)
數位浮水印是一種可以保護數位內容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將著作權資訊如原作者、擁有者、出版處、聯絡方式等,植入數位媒體的方式,並有文字檔、靜態圖像、動態影像、聲頻信號等,能在發生非法使用時證明合法的持有者是誰。數位浮水印一般具有下列幾項特性[27]:
1. 廣義來說就是「數位/類比簽章」,以和原來的資料作區別。
2. 主要用於版權控制(使用者、買賣方、專利/著作權)和身份確認。
3. 版權擁有者(Copyright Owner)嵌入浮水印,並能夠從資料中偵測(detect) 並解出(decode)浮水印,用來作為版權控制,而浮水印便是版權所有的證明。
4. 只有加上浮水印的版權擁有者,有解出浮水印的方法。
一般來說,從植入浮水印的外觀來區分,可以分成「看的見」與「看不見」兩類。前者的類型乃直接於數位化檔案上就能看到浮水印,但缺點是會破壞原有的檔案圖像,而優點是具有直接嚇阻的作用,使用者不敢隨意非法使用數位內容。另一種「看不見」的浮水印,因為「看的見」的浮水印不可避免會傷害被保護檔案的價值與可看性,所以「看不見」的浮水印,在植入浮水印前後的標的物表面上看起來並無不同,只有在具信用的第三者端(TPP),才能使用特殊解碼演算法將數位浮水印的資訊粹取出來進行驗證[28]。技術上浮水印可以被表示為一種雜訊的形式,並加入原始資訊中,加入浮水印的圖像僅能由抽取軟體將之還原。
以故宮博物院數位內容保護機制為例,採用雙層加密方式,比只有一層加密方法更有保障,但根據檔案運用而有所不同[29]。若採用雙層加密,在圖片上即可看見浮水印,並且更有「看不見」的符水印在背後保護其檔案。所以,當攻擊者進行圖像破壞時,必須將兩者皆破壞,才能徹底將浮水印清除。在一般網路上的圖片解析度多為72dpi瀏覽級,如果為了解除浮水印造成圖像破壞,圖像的價值性及可使用性大為降低。
而浮水印的保護層級愈高,可抵擋的攻擊越高,圖像品質愈差。反之保護層級愈低,圖像品質愈高,而著作權資訊容易遺失。所以,在故宮數位化藏品的典藏經驗中,愈是高解析度的典藏級檔案是不加入浮水印技術,但授權出版的圖像檔案則必須加入。
中研院計算中心在地圖及遙測圖像的保護措施方面,因為不想影響地圖或遙測圖像日後的判讀或應用,故採用「看不見」的浮水印技術,並且會在網頁瀏覽的頁面中放置中研院的Logo。且地圖圖資數位圖像檢索系統中,不提供原圖下載功能只供瀏覽,地圖圖資物件雖然可以看到原圖1:1的解析度,但卻無法抓取整張圖檔。
(三)公開金鑰架構(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網際網路是個開放的世界,科技的發展讓虛擬的空間成為人類社會重要的交流平台。然而,網路世界卻也充斥著病毒、垃圾郵件、網路駭客等。而對於重要的數位內容,在網路上流通傳送時,更必須受保護使其避免被惡意攻擊或檔案被任意的修改破壞,造成無法預期的損失。而在此介紹的公開金鑰架構(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是以公開金鑰密碼學技術為基礎而衍生的架構,並運用公開金鑰及電子憑證以確保網路交易的安全性及確認交易對方身分之機制。公開金鑰基礎建設是以網路認證之信任機制為基礎,交易雙方相互地信任其認證機構,並搭配金鑰對之產製及數位簽章等功能,即可經由其認證機構核發之電子憑證確認彼此的身分,藉此在電子訊息傳遞與交換過程中,達到下列目的:[30]
1. 身分鑑別(Authentication)
它可確認資料傳送者的身份,或避免被冒名傳送假資料。
2. 資料完整性(Integrity)
提供資料來源辨識,交易雙方可透過電子簽章的驗證方式以確保交易資料的完整性,避免被竄改。
3. 不可否認性(Non Repudiation)
它可讓資料傳送者不能否認曾經傳送過的資料。交易資料若加蓋發送端之數位簽章,即具有其法律效力,經由接收方查驗確認後,即無法否認發送此交易的事實,藉此可保障交易雙方,避免產生交易糾紛。
4. 私密性(Private、Confidentiality)
交易資料可使用金鑰予以加密,以達到保密的安全功效。
所謂密碼學就是透過數學演算法,將明文轉成暗碼,這個過程稱之為加密。相反地,暗碼轉成明文則稱為解密。目前最常見的密碼系統約可分為:對稱金鑰(Symmetric Key)及非對稱金鑰(Asymmetric Key)兩大類密碼系統。兩者主要差別在於前者用同一個金鑰來進行加解密;後者則用兩個不同的金鑰分別進行加解密。其中,非對稱金鑰(又稱為公用金鑰)密碼系統是目前較完善的加密方式之一,其特點在於採用一組不同而成對的公鑰及私鑰來進行資料的加密及解密。[31]私鑰只有當事人才擁有,而公鑰則公諸於世。公鑰具有加密與驗證功能,私鑰則用於簽章與解密。按此方式,今日甲方想與乙方傳遞訊息,甲方就利用乙方的公鑰來加密檔案,而乙方再用私鑰解密即可。而乙方也可用私鑰加密訊息,寄給所有擁有她公鑰的人(或是透過郵寄告訴對方自己的公鑰),則可確定此訊息確實來自乙方。
(四)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創用 CC 是一種開放性的著作權授權方式。與一般著作權授權契約不同的是,創用 CC 是預先由著作人將其著作授權給不特定人。因此任何利用人,只要遵守著著作人所宣告的授權條件,即可直接利用該著作,不需再另外向著作人取得授權,也不必擔心無法直接向著作人取得授權,其利用行為是否會因為不構成合理使用,而侵害他人著作權。[32]目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計畫的聯合目錄,就是採用「創用CC」授權方式,分享各項數典計畫產出的成果。
由於 Creative Commons 在 2002 年發佈的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條款,是依據美國的相關法律設計發展而來,然而 Creative Commons 授權條款在不同司法管轄區域中因法律制度而生之差異極為重要,因此Creative Commons 於 2003 年推出 iCommons 計畫,將Creative Commons 授權條款翻譯為各種語言,同時考慮此種授權方式在各種司法管轄領域( jurisdiction ,包括國家/地區)內的適法性。[33]
目前台灣主要採用創用CC的 2.5版,3.0版目前仍在討論與修改的階段。以2.5版為例,總共由四種標章來保護著作物,如果作者在作品上標明「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通方式分享」,即表示該作品是受到CC授權規範保護。在使用該作品的同時,必須註明原版權擁有者的姓名、於非商業用途的自由使用、以及使用者依該作品創作出之衍生物,必須以相同之方式與大眾分享。除此之外,假使分享作品上出現圖示,即表示該作品是「禁止改作」,亦即使用者不得運用該作品,進行任何的衍生著作,否則將有侵權的法律責任。
創用CC適用的範圍相當廣泛,舉凡音樂、故事、繪畫、小說、圖片、網站內容、電影、音效、書籍以及文章等,都可包含CC授權條款。而授權方式主要分為兩大類[34]:
1. 根據作品型態來選擇授權條款
作品型態包含:(1)音樂及錄音;(2)相片及繪畫;(3) 文字及書籍;(4)影片及動畫;(5) 講義、教材及論文;(6) 電腦程式。若已熟悉創用 CC 所提供的各項授權條款,或作品不屬於上述任何一類,亦可直接根據授權方式的分類來選擇授權條款。
2. 根據授權方式的分類來選擇授權條款
(1) 核心授權:六種標準的創用 CC 授權條款。
(2) 取樣授權:兩種取樣授權條款。
(3) 其他 CC 授權:除了核心授權及取樣授權外的其他授權方式,包含「掛牌聯名」授權。
創用CC ─ Creative Commons Taiwan網站提供了上列授權方式的連結,點選之後將連往美國 Creative Commons官網,實際選擇授權條款。目前多數位於美國 Creative Commons 網站的網頁內容,都已具備中文翻譯,確保使用者在沒有語言限制的前提下運用Creative Commons的授權機制。
目前數位內容保護機制仍在發展中,各種保護機制諸如:數位版權管理、數位符水印、公開金鑰架構等,皆有其技術方面的限制,無法完全確保數位內容不遭受侵害。而針對數位內容保護技術,應多方思考評估適合的需求,及整合各項技術著重的範圍,才可達到較妥善之保護。
(一)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一個綜合的學門,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而是採用資訊處理與其它利用到空間分析技術之各個不同領域間的共同基礎。[35]過去的紙本地圖記載某一時空領域範圍內地理空間的關係,然而以今日的眼光來看,紙製的地圖面臨幾項問題:
1. 資料重覆收集及無法共享的問題
2. 資料儲存及取用的問題
3. 資料分析及展現的問題
4. 資料傳遞及更新的問題
而GIS則利用電腦資訊與新興技術的力量,突破上述紙本地圖的限制。由於GIS並非獨立的研究領域,乃資訊處理與其它研究領域利用空間分析資訊的基礎,針對應用範疇的不同,會出現不同定義。茲將GIS主要定義陳述如下[36]:
1. GIS是設計用來有效的擷取、儲存、更新、處理、分析、及展示各種形式地理資訊的系統,具有整合空間資訊及協助處理真實世界所發生的問題。
2. GIS主要目的透過疊圖及空間分析的功能,將原始地理資料,轉變成能支援空間決策的資訊。
3. GIS大多是高投資的大規模電腦作業系統,通常是由中央、省、及地方政府出資建造。主要的目的是協助行政主管有效的管理自然及人文資源。
4. GIS尚包含電腦硬軟體、地理資料庫、及操作維護人員等,建制展示各種形式的地理資訊系統。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空間資訊系統處理(GIS)小組,配合中研院各項研究或計畫的需求,建構時空座標整合資訊環境。負責為中研院各項地理資訊系統整體軟、硬體架構與應用之規劃、建置、評估、推廣、及維護。自民國八十四年起開始評估、建置中研院地理資訊系統,並進行各項基礎空間資料收集工作、應用服務系統的研發,特別是WebGIS技術。[37]近年來則積極將地理資訊系統納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整合技術之一環。合作對像除了有數位典藏計畫中的各個單位或院內研究計畫GIS系統的建置。並且採用學術協議的方式,與院外單位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包含進行地圖圖資掃描建檔的工作及WebGIS系統之建置。
將各計畫內容配合地圖圖層加入時空座標,展現各種主題的時空分布。充分包羅人文與自然學科,依據不同主題建置檢索系統與資料庫。但又依照各計畫執行進度、預計目標,分別展現各自的成果內容,主要可分為數位化檔案檢索目錄、主題資訊查詢系統和資料庫。檢索目錄主要是在檔案進行數位化流程時,即建置的查詢目錄。可以說是原初的數位檔案目錄,使用者可以得到已數位化圖資基礎的後設資料內容及圖資影像。內政部典藏地圖數位化影像製作專案計劃、水利署典藏地圖數位化影像製作專案計劃等,都可看到這類型目錄。各類主題資訊查詢系統則已將計畫成果與GIS系統整合,得知其時空地理的分布狀況。另外,除了建置GIS查詢系統,更整合各項資源和研究,形成內容豐富的主題資料庫。
舉例如下:原住民文化地圖。[38]透過WebGIS的方式,使用者如想了解「人口及聚落」、「研究田野地」、「族群分佈」、「神話起源地」等資訊的空間關係,過去使用者必須同時具備以上主題及行政區域劃分背景知識,才能了解其時空分佈。如今,運用WebGIS系統,簡易的操作方式,透過不同圖層的套疊,即可呈現出各主題與日據時期州廳界的關係。
因此,地圖圖資數位化與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置,乃一體兩面、相輔相呈之結果。地理資訊研究者需要廣為搜羅各類型地圖或航照圖,以增加地理資訊系統的精確程度。而地圖圖資所富有之原始資訊,藉由地理資訊系統的運算、分析,用空間的角度去呈現資料,提供更具親和力的檢索方式。原始資訊變得更有意義與活用價值,增加研究及教育等應用目的。
(二)「數位地球」的概念展示
數位地球的概念來自於前美國副總統高爾於1998年,以”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為題目於加州科學中心所發表的演講[39]。透過蒐集不同來源與不同等級的資料,建立龐大且分散式的資料庫,並且運用多重解析度且三度空間模擬,呈現地球的形像,人們經由網路即能在電腦端瀏覽地球及家園的面貌。近年來,如Google Earth, Virtual Earth等軟體的推出,這樣的理想已經實現。因此,將此類軟體當作底層操作界面,再搭配數位典藏計畫所蒐集的各類圖資內容,即可用另一種有趣、新鮮、簡單的方式,展現各計畫的成果內容。數位地球概念的展示系統主要由三個層次所構成,以下簡要說明數位地球概念的基本架構[40]:
1. 後端資料庫:
由於各項典藏計畫執行後,會累積大量的圖資,以中研院計算中心GIS小組的儲存方式可分成兩種。一是將典藏成果以WebGIS方式展示,另一種可支援開放式空間資訊協會(Open Geospatial Consortium,以下簡稱OGC)中網路地圖服務的功能。儲存資料媒體工具如GeoExpress Server,ArcIMS,符合OGC的相關規範,便能將具有地理座標資訊的檔案,放置於此類伺服器,發佈成為符合WMS(Web Map Service)的規範後,前端瀏覽器便可進行讀取。
2. 前端瀏覽器:
目前在網路上常見可取得的相關軟體,如Google Earth,Virtual Earth, ArcGIS Explorer。使用者可選擇自己熟悉的操作界面,在網路上瀏覽地球的衛星影像、部分地區街道圖、航照影像等。另以Google Earth提供的功能,可採用3D方式瀏覽地球,尚有建立3D模型功能的免費軟體。
3. 中間聯繫層:
透過OGC當中對於網路地圖的規範,連結後端資料庫和前端瀏覽器。由於取得的圖片具有地理參數,便能經由套疊方式合成所要的地圖。且使用者瀏覽地圖頁面時,並不需要同時將所有後端圖資全部載入,乃採用稱之為Reflector的媒介,載入目前使用者所瀏覽畫面範圍內之圖資。
將數位地球展示概念的基本架構做一簡要敘述,並介紹此一架構帶入數位典藏計畫的範例。中研院計算中心採用Google Earth此套軟體為瀏覽界面,主要原因是Google Earth具備人性化操作界面,且提供臺灣部分地區高解析度之衛星影像,經考慮認為較符合數位典藏計畫所使用[41]。相關資訊可進入中研院計算中心GIS小組http://gis.ascc.net./googlemap 面頁下載。並將所下載資料,載入Google Earth系統,即可透過Google Earth界面瀏覽其內容。在此之前,各單位若想要以此方式展示計畫內容,須預先設定後端儲存資料媒體中的WMS Connector的部分即可開放。因此,透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自由的放大、縮小、旋轉等,呈現出親切有趣的瀏覽畫面,帶給使用者全新的瀏覽經驗。
(三)地圖圖資數位化內容服務及加值
當地圖圖資數位化後,是否可以將相關地圖資訊整理成有系統的知識,或是可以提供一般民眾數位內容服務與加值應用,乃經常被討論的話題。地圖圖資除了主要應用於WebGis系統之外,目前尚有以下幾種服務和加值方向:
1. 圖資下載服務與複印服務
依照著作權法第30條第一項所示「著作財產權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第33條前項「法人為著作人之著作,其著作財產權存續至其著作公開發表後五十年。」目前地圖圖資的數位典藏內容,大多是日據時期或更早之前所留存之檔案。而地圖或航照圖大多數為政府單位所制鮮少私家著作,又據第33條但書「但著作在創作完成時起算五十年內未公開發表者,其著作財產權存續至創作完成時起五十年。」因此,多數圖資已不受著作財產權存續期間所限制,成為大眾使用的公有財產。
未來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期望可與特定圖書館結合,提供地圖圖資服務窗口,讓民眾能在館內免費下載圖資檔案。由於地圖一般而言尺寸較其它文書檔案大,需結合能提供大圖輸出、大圖掃描機具的圖書館。若個人基於非商業性用途,支付工本費用即可複印相關圖資,期望逐步將數位化完成後的圖資檔案,開放供民眾利用。此一計畫預計於95年度結束前,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圖書館的輿圖室,設立此圖資服務窗口。
2. 產學合作數位內容加值
數位內容產業是政府列為「新世紀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的重點之一,發展知識經濟與數位經濟為導向,並促進傳統產業提升知識含量,轉型為具高附加價值之產業型態。根據經濟部的定義,「數位內容產業」意指:「提供將圖像、文字、圖像、語音等資料,運用資訊科技加以數位化,並整合運用之產品或服務之產業」。[42]數位典藏第一階段以來,眾多機構投入藏品數位化的工作中,未來更希望數位內容能廣為被加值利用。就研究單位的立場,典藏品並不因其未被利用而失去價值,數位化工作乃一種典藏方式並非目的。然而,就永續經營的理念,數位化工作的投入能否帶動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也是持續著重的議題之一。
中研院計算中心與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合作開發「台灣歷史時空之旅知識庫」網路版∕光碟版。結合珍貴的「台灣堡圖」與現代地圖,將19,000多張古今地圖以「古今對照」方式呈現,可交互參照,透過地圖瞭解台灣變遷。[43]將地圖圖資檔案加以運用,成為結合多媒體素材的數位內容產品。
(四)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
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擁有超過500萬幅的地圖、7萬2000本的地圖集,及6000本的參考資料,藏品之豐富及內容多樣且珍貴,是世界上重要的地圖資料庫之一。而自1800年國會圖書館建立時,地理及地圖部門也是第一個被成立的部門。館藏品的內容,平均每年更以10萬至12萬張地圖及2000本地圖集的數目增加。其中大約有60%的地圖和20%地圖集來自於政府官方的資源,或是由慷慨具有公益精神的市民所提供。此外,關於美國殖民地時期及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等,這些具有歷史性紀錄的手繪或印刷地圖。其收藏來源有大多來自於美國及歐洲的收藏家,另外也有許多17世紀中國、日本、朝鮮等地的古地圖。[44]以中國的部分而言,國會圖書館可說是亞洲地區以外收藏中國古地圖最多的地方之一,這些古老的地圖在地理學、古代製圖學及歷史學等研究上,扮演非常重要之角色[45]。
總括來說,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及地圖部門,藏品的內容包羅萬象,世界各地及區域內政治實體所包含的各種官方地誌、礦產土壤資源、航海圖、地理叢書等,皆有所收藏。而線上地圖的部分,只呈現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收藏,是已經由數位化形式轉存的檔案。這樣圖像檔案大多來自收藏中,未受版權限制的檔案。
此外,美國國會圖書館線上地圖,除了檢索功能幫助使用者搜尋資料外,您也可以透過瀏覽器觀看局部或全景縮圖,尚提供地圖以JPEG2000及MrSID格式的檔案下載的功能。如果您想要向圖書館訂購地圖的複製品,也可以與其聯絡,當然這些是必須付費。國會圖書館線上地圖的檔案挑選中,已事先篩選無版權爭議的項目。然而,主要仍是提供於學術和教育的目的,若提到出版、發行等利用,則仍必須受版權擁有者及著作權法規的約束。
國會圖書館的使命,希望可以讓收藏的藏品、資源,能廣泛的被美國民眾及國會所使用。並且保存人類知識創造的精華,支援新的世代更多創作及知識的啟發。且圖書館檔案數位化之後,使典藏的藏品更頻繁且方便的被運用,成為達到終生學習和教育目的之重要基礎。「蒐集、保存、開放」一直是國會圖書館堅持的理念,據計算中心廖泫銘先生所言,數位化工作對國會圖書館而言只是手段並非目的。因為圖書館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蒐集、保存人類知識的菁華,數位典藏的目的也是在此。所以,圖資只要進行數位化之後,即開放供民眾下載非商業性使用。國會圖書館數位化工作乃致力於建立「標準」而非「系統」,其意義在於尋求一套眾多單位可以妥協的方法,或許並非是最快、最好的方式,但卻是一套可以行之久遠的「標準」。
圖7-1、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瀏覽頁面
(五)國會圖書館「美國記憶」- 地圖篇
「美國記憶」是國會圖書館重要的線上展示數位內容之一,透過網際網路提供自由和開放的管道,網羅與美國經驗相關的文字、聲音、影像記錄等,包含靜態或動態的檔案資源,而地圖的展示為其中一個分項。藉由地圖的呈現方式,展現美國歷史演進的線軸。大部分網站內容的資料來自國會圖書館和其它機構,採用各種主題的展示,形朔屬於大眾的美國記憶,乃一項兼容歷史性和創造性的計畫。[46]而在地圖主題的部分,主要分成七個子項,分別為:
1. Cities and Towns
2.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3. 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
4. General Maps
5. Cultural Landscapes
6. Military Battles and Campaigns
7.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根據以上七種主題,挑選相關內容的地圖,採用圖文對照方式加以說明。並且可以鍵入關鍵字,或使用地理位置、主題分類、作者和標題的瀏覽方式,搜尋要找的地圖資訊。不同的主題除了有地圖的匯集整理外,還會設定有趣的題目,讓對地理地圖資訊不熟悉的使用者,透過特別主題的內容介紹,了解地圖物件所代表的意義,及地圖所呈現出時空背景的改變。例如在Cultural Maps中,有個特別介紹與澳門研究的主題,選出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具有呈現澳門人文地理變化的地圖。包含英、荷、法、中、德、葡等國所繪製的地圖,配合文字說明,由地圖呈現出十七世紀以來,歐洲各國在中國沿海的航道及勢力範圍及自清未開港通商後,活躍的宗教及商業貿易。藉由主題特展,呈現出澳門在人文及地貌上的轉變,修道院、教堂、城堡等,都為澳門增添許多異國的情調。至二十世紀起,旅遊地圖的出現,也說明澳門在多方文化移動過的軌跡中,成為觀光旅遊熱門景點之一。原本平面化的地圖檔案,附上圖文說明與講解,讓民眾經由圖文對照的方式了解地圖傳達的訊息。若一般教師或民眾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都能連結至The Learning Page,學習在美國記憶網站架構中整合跨主題的資源,讓您可以盡情享用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方式,進行線上學習。
圖7-2、美國記憶線上學習畫面
地圖圖資在過往年代被視為機密文件多為官方所繪制、拍攝及保存,更具備商業利益、軍事戰略、地理空間分析、政治決策等重要價值和依據。一般平民百姓或是研究者,要取得地圖的資訊並非如此容易。然而近年來資訊科技發達且知識共享的精神普及,眾多的地理資訊早以不再是秘密。由於地理資訊不斷的改變,地圖圖資的蒐集同樣隨著時間累積增加,因此不論是實體典藏或數位典藏,都是處於進行式的狀態。據中研院計算中心廖泫銘先生所言,「有多少能力我們就做多少事,地圖圖資的數位典藏是不斷進行的工作,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朝蒐集、保存、開放的方向邁進,並持續與相關單位合作,進行台灣與中國地區的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
[23] 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網站,檢索:2009年2月,http://proj3.moeaidb.gov.tw/nmipo/
[24] 工業技術研究院網站,檢索:2008年12月,http://newwww.itri.org.tw/
[25] Gary Calder,〈提高內容保護系統間的互通作業性〉,電子工程專輯網站 ,檢索:2009年1月,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46976_480802_TA_97c4f038.HTM
[26]薛良凱,<如何跟作者簽訂數位著作權合約? >,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簡訊,檢索:2009年1月,http://openepaper.nat.gov.tw/epaper/org/59/epaper02_chapter03.htm
[27] <數位內容保護技術>,TWCERT-CC 台灣電腦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檢索:2006年9月,http://www.cert.org.tw/document/column/show.php?key=97
[28] 同上註。
[29] 故宮博物院編撰,<浮水印機制>,數位典藏國家行科技計畫網站,檢索:2009年1月,http://www.ndap.org.tw/2_techreport/files/228.pdf
[30] 職念文,<PKI >,Windows Server 2003 電子雜誌,檢索:2009年1月,http://www.msservermag.com.tw/technicwords/021031.aspx
[31] 曹乙帆,<開啟資安終極大門的兩把金鑰(上)>,檢索:2006年10月12日。http://office.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525
[32] <何謂創用CC>,教育部創用CC資訊網,檢索:2008年12月,http://ccnet.moe.edu.tw/faq_cclist01_q1.htm
[33] <台灣「創用 CC 」計畫>,創用 CC ─ Creative Commons Taiwan網站,檢索:2009年1月,http://creativecommons.org.tw/static/about/cctw
[34] <選擇授權條款>,創用 CC ─ Creative Commons Taiwan網站,檢索:2009年1月,http://creativecommons.org.tw/static/choose/work
[35] 李錫堤、鄭錦桐、廖啟雯、林書毅編著,《地理資訊系統導論》電子版,檢索:2009年1月,http://gisclass.geo.ncu.edu.tw/91gisintro/class.pdf
[36] 同上註。
[37] 空間資訊處理與運用(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GIS小組),查詢時間,2006年11月13日。http://gis.ascc.net/NDASupport/index-2.html
[38] 原住民文化地圖網站,檢索:2009年1月,http://gis2.sinica.edu.tw/website/aborigine/
[39] 〈數位地球緣起〉,數位地球研究中心,檢索:2006年11月,http://140.137.13.100/dpage01.htm
[40] 彭逸帆、廖泫銘、范毅軍,<以數位地球為概念建構之圖資整合架構與應用>,《第四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2006年8月,頁3。
[41] 同上註,頁5。
[42] 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服務網,檢索:2009年1月,http://www.digitalcontent.org.tw/dc_p2.php#Scene_1
[43] 台灣百年時空歷史知識庫,檢索:2009年1月,http://www.ylib.com/hotsale/tw_hundred/index.htm
[44] Geography & Map Reading Room網站 ,檢索:2009年1月, http://www.loc.gov/rr/geogmap/
[45] 中國國家測繪局國土司,<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古地圖>,資源網網站,檢索:2009年1月,http://big5.lrn.cn/science/surveyknowledge/200801/t20080108_186762.htm
[46] Map Collections, Library of Congress網站,檢索:2009年1月, http://memory.loc.gov/ammem/gmdhtml/gmdhome.html
地圖圖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本下載 (1.9 MB, 5,238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