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岩石與地質史料典藏數位化計畫 - 詳細資訊
名稱 |
資料 |
||||||
---|---|---|---|---|---|---|---|
加入年份: | 96 | ||||||
結束年份: | 101 | ||||||
地理經度: | 121.533 | ||||||
地理緯度: | 25.016 | ||||||
機構名稱: | 國立台灣大學 | ||||||
部門名稱: | 地質科學系 | ||||||
計畫名稱: | 臺灣岩石與地質史料典藏數位化計畫 | ||||||
主持人: | 劉聰桂 | ||||||
共同主持人: | |||||||
郵遞區號: | 10617 | ||||||
聯絡地址: |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 ||||||
聯絡電話: | 02-2369-7647 | ||||||
聯絡人: | 洪幸如 | ||||||
機構類型: | 學術機構 | ||||||
地區: | 北區 | ||||||
主題小組: |
自然與生物 | ||||||
分布年代: |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以後) | ||||||
數量說明: | 2822筆 | ||||||
數位化物件標籤: |
野外產狀影像,岩石標本,教授手稿文物 | ||||||
簡介: |
臺大地質科學擁有豐富台灣本土地質科學標本館藏,包含礦物、岩石、化石等地質標本、以及其他如日治時代圖幅、相片、文獻、手稿與早期地質學者珍藏資料。同時並擁有世界各國珍貴礦物與岩石等標本。豐富的館藏對於專家學者進行各項研究資料之搜尋極有助益,並可作為中小學生認識地質科學的良好素材,同時也能讓一般民眾瞭解地質科學之有趣性與重要性,期望能培養環境保護與地質資源利用之正確觀念。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將現有珍藏標本建立數位化電子資料,以保存大量館藏免於因老化、受潮與自然崩壞而日益降低標本之價值。這些珍貴礦物如臺灣花蓮的閃玉、東部的藍玉髓、北投產的北投石等,以及澎湖群島的繩狀熔岩、基隆山的安山岩、恆春半島的石灰岩等。最常在野外以肉眼觀察到的是軟體動物門之螺、貝類化石,遍布範圍從北部濱海公路,中部苗栗白沙屯,至南部墾丁恆春一帶,還有大崗山的海膽化石與生痕化石等。同時設立專業資料庫供學術利用,方便專業研究之資料搜尋。透過網際網路之便捷性,建立web資料庫方式提供大眾瀏覽與搜尋標本館藏,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示地質科學的奧妙,以達到寓教於樂之目的。 |
||||||
開放情形: | 免費 | ||||||
館藏物件圖
|
|||||||
展示圖:
|
|||||||
計畫資料庫名稱: | 台大地質科學數位博物館 | ||||||
計畫資料庫簡介: | 本計畫整合歷年數位典藏的成果,建置了地質科學數位典藏博物館網站,包含臺灣本土及國內外重要的礦物標本、岩石標本、岩石薄片,以及化石標本資料。在《礦物館》中收錄有國內外重要礦物標本影像、資料及相關小故事,部分標本更提供3D環物影像,讓你從各個角度觀看標本。 《岩石館》包括「岩石資料庫」與「岩石薄片資料庫」,是協助認識岩石不可或缺的小幫手,裡面不僅收錄關於岩石的影像、產地、組成成分等資訊,也列出各類岩石形成的說明,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岩石還可以操作3D影像,讓使用者可以仔細觀察。而將近千筆的岩石薄片圖像,更呈現出岩石在顯微鏡下最繽紛誘人的樣貌,是一般人非常難得見到的!
《化石館》除了「一般化石資料庫」還有「生痕化石資料庫」,裡面收錄化石正面、背面的影像、產地、分類地位等資訊,還有部分恆春半島四溝層化石的生態群集與古環境示意圖,以瞭解當時這些貝類的生存環境。有時在野外看到的岩石上奇特的圖騰,可能是某種生物的生存痕跡,在生痕化石資料庫中,說明了這些不同型態樣貌痕跡可能代表生物的居住、擾動或覓食等行為。
透過網際網路,可以更廣泛提供大眾檢索、瀏覽這些豐富的館藏,讓學習不只是千里迢迢跑一趟博物館走馬看花而已,同時也使得認識這些地質標本變的更輕鬆、有趣。 | ||||||
其他資料庫簡介: | 岩石資料庫 本區提供數位化之館藏岩石標本,包含2D影像及後設資料共計450筆、岩石3D環物影像20筆、以及建置岩石薄片標本Flash影像檔1047筆;目前資料比數總計1517筆。
礦物資料庫 本區域提供數位化之館藏礦物標本,包含2D影像及後設資料共計584筆、礦物3D環物影像20筆、以及相關礦物百科文章81;目前資料比數總計685筆。
化石資料庫 本區提供數位化之館藏化石標本,包含2D影像400筆、後設資料200筆、化石3D環物影像20筆;目前資料比數總計620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