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詳細資訊
名稱 |
資料 |
||||||
---|---|---|---|---|---|---|---|
加入年份: | 99 | ||||||
結束年份: | 100 | ||||||
地理經度: | 120.93 | ||||||
地理緯度: | 23.951 | ||||||
機構名稱: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
部門名稱: | 人類學研究所 | ||||||
計畫名稱: | 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
主持人: | 潘英海 | ||||||
共同主持人: | 俞旭昇 | ||||||
郵遞區號: | 545 | ||||||
聯絡地址: | 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480號人類學研究所 | ||||||
聯絡電話: | (049)2910960#37`18 | ||||||
聯絡人: | 蔡金蓉 | ||||||
機構類型: | 學術單位 | ||||||
地區: | 中區 | ||||||
主題小組: |
|||||||
分布年代: |
明之前(1624以前) 明清時期(1624-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以後) | ||||||
數量說明: | 2132筆 | ||||||
數位化物件標籤: |
|||||||
簡介: |
「打里摺文物」所代表的族群範圍含蓋高山原住民族群、平埔原住民族群、客家、福佬等等;其時間範圍從十七世紀荷蘭與西班牙時期、清代時期、日據時期、民國時期以及當代。換言之,這批文物的時間縱深很長、人群範圍與地理空間很廣,足以代表台灣的歷史與人群。賴牧師希望透過文物,表達「台灣主體性」以及「多族群關係」之歷史與文化意涵。 如眾所皆知,每個國家或文明,都會透過博物館蒐藏代表自己社會與文化的文物與文件,而台灣目前並沒有任何博物館的蒐藏足以透過文物完整地「書寫」、「展演」有關台灣歷史與文化的主體性以及多元族群史觀,因此,「打里摺文物」的數位典藏與加值應用就顯得特別有意義、特別重要,這也是本計畫的初始動機。 要之,我們希望運用當代IT技術,首先將「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並建立應用平台,一方面藉之窺見台灣社會在歷經多元的族群衝突與融合後,期能保有台灣主體性之意識;另方面希望除了應用於鄉土教育之外,期能促進族群教育之重視。 工作團隊介紹: 計畫主持人 潘英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計畫共同主持人 俞旭昇 (國立暨南國暨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 計畫共同主持人 林錫慶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研究員) 計畫協同主持人 邱韻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計畫顧問 賴貫一 (牧師/文史工作者/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專案助理: 蔡金蓉陳錦雄工讀生 :多名 (國立暨南國際 |
||||||
開放情形: | 免費 | ||||||
館藏物件圖
|
|||||||
展示圖:
|
|||||||
計畫資料庫名稱: | 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
計畫資料庫簡介: | 本計畫之執行與定位,主要是立基於「多族群/多文化」與「台灣主體性」的史觀。因此,藉由本計畫之執行,希望除了以數位方式典藏保存之外,期能在地生根永續經營,並邁向國際化。綜言之本「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之執行目的有三:一、本計畫的首要主要目的是將打里摺文物數位化,並建置數位典藏系統,俾使配合未來實體博物館之建置。由於打里摺文物的數量龐大(總數量估計約有一 萬二千件左右),將分三年完成文物(包括文件)之數位化工程。 二.、以前述數位化資料以及數位典藏系統,配合人類學研究所課程以及數位內容產業學程之課程(教育部人文革新補助計畫),發展數位教學資源平台,俾使數位內容與大學教育整合。 三.、運用web2.0 概念下之部落格系統與內容管理系統,發展虛擬社群,俾使學校數位學習資源與社會大眾教育交流互動,擴大本計畫之社會教育效益。 | ||||||
其他資料庫名稱: | 打里摺文史數位資源中心 | ||||||
其他資料庫簡介: | 「打里摺」,Ta-ri-tsi,為遷徙、居住於埔里盆地的平埔原住民族之語詞,其意義原為「番親」之意,是平埔原住民族人彼此暱稱之語,現衍生為多族群之間、彼此關係,融合相處之意涵。關於「打里摺文物」,原為埔里鎮「謝緯紀念青年營地」的賴貫一牧師(現已離職),利用十五年的歲月,有系統的蒐藏。這批蒐藏,包括:文物、文字檔案、相片、契約文書、印戳、地圖、影音資料等等,內涵相當豐富多元;整體蒐藏件數,大大小小約有一萬二千件左右。「打里摺文物」所代表的族群範圍含蓋高山原住民族群、平埔原住民族群、客家、福佬等等;其時間範圍從十七世紀荷蘭與西班牙時期、清代時期、日據時期、民國時期以及當代。換言之,這批文物的時間縱深很長、人群範圍與地理空間很廣,足以代表台灣的歷史與人群。我們希望透過文物,表達「台灣主體性」以及「多族群關係」之歷史與文化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