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地改革史料數位典藏計畫 - 詳細資訊
名稱 |
資料 |
||||||
---|---|---|---|---|---|---|---|
加入年份: | 100 | ||||||
結束年份: | 101 | ||||||
地理經度: | 121.456 | ||||||
地理緯度: | 24.9724 | ||||||
機構名稱: | 德霖技術學院 | ||||||
部門名稱: | 副校長室 | ||||||
計畫名稱: | 台灣土地改革史料數位典藏計畫 | ||||||
主持人: | 楊松齡 | ||||||
共同主持人: | 徐世榮 | ||||||
共同主持人: | 江瑞祥 | ||||||
郵遞區號: | 23654 | ||||||
聯絡地址: | 新北市土城區青雲路380巷1號 | ||||||
聯絡電話: | (02)2367-2179 ext.2203 | ||||||
聯絡人: | 黃雅玫 | ||||||
機構類型: | 學術單位 | ||||||
地區: | 北區 | ||||||
主題小組: |
文獻與檔案 地圖與建築 | ||||||
分布年代: |
戰後時期(1945以後) | ||||||
數量說明: | |||||||
數位化物件標籤: |
土地改革,數位典藏,台灣土地改革史料數位典藏計畫 | ||||||
簡介: |
戰後初期,中華民國政府於台灣推行的一連串土地改革政策,巨幅改變了台灣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社會階層,奠定了國民政府戰後在台灣的統治基礎,亦是冷戰時期備受國際矚目的重要成就,時至今日,戰後初期的農村土地改革運動仍是研究台灣戰後土地權屬、鄉村社會與政經發展的重要事件。
在這次家喻戶曉的改革中,政府以公地放租為始,陸續推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多項土地政策,賦予現耕佃農「土地所有權狀」,同時確保佃農耕作權益與農地農用的原則,不僅改變了台灣農村數百年來的地主-佃農關係、亦促使農業生產力的提昇、間接帶動民間資本轉投資工業部門,咸認為是台灣日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者,當時台灣土地政策與改革所帶來的傲人成果,不僅受到國際間土地政策相關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陸續派遣政府技術官員前來汲取經驗,國內農經與地政學門相關之產、官、學界組織紛紛成立,積極辦理各類土地政策培訓課程、研討會議與國際交流合作。於二十世紀冷戰與內戰的結構背景之下,台灣土地改革的成功經驗,恰巧成為自由陣營對抗共產主義宣傳的重要武器,國際友人的爭相研究,讓台灣的土改經驗成為體察東西陣營對抗的向度之一。這也為台灣土地改革的意義,增添除了對於台灣社會研究之層面外,成為國際關係研究中具有考察價值的重要事件。 台灣土地改革史料既具有上述重要且豐富的意義,期間所留下的許多珍貴、重要的土地政策與沿革史料文獻,自應妥善保存與數位化,以便學術研究工作與社會大眾認識台灣社會歷史發展之需要。唯土地改革相關公文檔案、工作手冊報告、座談紀錄等史料多而紛雜,遍佈台灣政府與民間相關機構,且由於距今年代久遠,又具備材質脆弱、數量稀少、尺寸不一致等特性,對研究與資料管理者來說,往往在提供教學研究時面臨推廣使用或妥善保護的兩難處境。時值邁入二十一世紀,距離戰後初期台灣的土地改革推動已有一甲子,當初參與土地改革推動工作者多已屆高齡或凋零,若不即刻進行資料保存、數位化與口述訪談等工作,則相關保存、研究與推廣之工作契機稍縱即逝,此時不立即著手進行歷史資料典藏與口述訪談之工作,後人將難再窺見當年台灣土地改革推行之情境,以及台灣農村當時之景貌。 本計畫顧問張元旭董事長與資深顧問華昌宜教授,因長年服務於台灣地政主管機關與教育研究機構,有感於台灣地政相關史料的豐富、獨特與珍貴,卻因分屬不同資料管理與收藏單位,而無法有效整合與保存,更憂心大量史料因保存不易,與組織再造之關係大量流失與損毀,亟須建立整合性的地政歷史資料庫,完整紀錄與台灣土地改革相關之歷史沿革、統計資訊、照片影像與會議紀實,乃以現任職單位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為基礎,邀集財團法人中國地政研究所林英彥所長,號召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楊松齡院長、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徐世榮主任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江瑞祥老師共同籌組工作團隊,著手推動「台灣土地改革史料數位典藏計畫」,期望以本數位典藏計畫作為整合性地政史料推動的開端,分階段進行台灣地政相關史料與文獻資訊的影像及文字檔案建置作業,完整紀錄與典藏台灣土地政策演進的珍貴足跡。
|
||||||
開放情形: | |||||||
館藏物件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