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族音樂博物館─帛琉音樂數位典藏計畫 - 詳細資訊
                
| 名稱 | 資料 | ||||||
|---|---|---|---|---|---|---|---|
| 加入年份: | 98 | ||||||
| 結束年份: | 99 | ||||||
| 地理經度: | 121.529 | ||||||
| 地理緯度: | 25.026 | ||||||
| 機構名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
| 部門名稱: | 音樂學系 | ||||||
| 計畫名稱: | 南島語族音樂博物館─帛琉音樂數位典藏計畫 | ||||||
| 主持人: | 錢善華 | ||||||
| 共同主持人: | 陳昭珍 | ||||||
| 郵遞區號: | 106 | ||||||
| 聯絡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1號綜合大樓七樓 | ||||||
| 聯絡電話: | 02-7734-5446、7734-5449 | ||||||
| 聯絡人: | 江巧雯 | ||||||
| 機構類型: | 學術單位 | ||||||
| 地區: | 北區 | ||||||
| 主題小組: | 語言、影音與新聞 | ||||||
| 分布年代: | 戰後時期(1945以後) | ||||||
| 數量說明: | |||||||
| 數位化物件標籤: | 帛琉音樂,山口修教授,南島語族 | ||||||
| 簡介: | 南島語族的傳統歌謠,除了為抒發性情而存在之外,更具有表達政治觀念形態的媒體功能、顯耀社會地位及儀式場合的禮教功能,與讚頌祖先事蹟及訓示,類似書本的教化功能等,而依場合與用途制定的定型化旋律,讓歌謠的功能體現於旋律形式中,使得歌詞有即興發揮的空間,也讓歌謠具備類似報紙與書本,反映當下時事的特色。 
 國際民族音樂學界知名學者,同時也是帛琉音樂權威的山口修教授,曾於1965-1966年間在帛琉(Palau, Belau)、雅普(Yap)及其外圍群島間(加洛林群島),進行為期約一年的田野採集。此次的採集,包括傳統歌謠及當時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現代歌謠」,共約500餘首,單就此次多達五十餘本的田野調查筆記可看出,此批檔案實為繼1909年第一次帛琉音樂田野採集以來,最為豐富珍貴的收藏。從1965年的初次採集起,1989、1994、2003、2004年間,山口修教授的採集足跡遍布帛琉境內境外各大小島嶼,而部分當時的島嶼居民,現在可能早已絕跡、不復存在。由此看來,山口修所擁有的田野調查檔案,實為人類精神文化財產的瑰寶。計畫團隊首度獲得山口修教授的允諾,將其所有南島語族的採集資料,交由計畫團隊進行數位典藏,並將數位化檔案納入計畫資料庫作收藏。為保存這份人類精神文化遺產也為拓展台灣音樂數位典藏,計畫團隊將以台灣為中心點,累積原音之美兩期計畫的成果,以打造一座「南島音樂數位博物館」為遠程目標而努力。 | ||||||
| 開放情形: | |||||||
| 館藏物件圖 
 | |||||||
| 展示圖: |   | ||||||
| 計畫資料庫名稱: | 南島語族音樂博物館帛琉音樂數位典藏計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