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 - 詳細資訊
                
|   名稱  | 
       	                    資料  | 
                	   ||||||
|---|---|---|---|---|---|---|---|
加入年份:  | 99 | ||||||
結束年份:  | 101 | ||||||
地理經度:  | 121.76 | ||||||
地理緯度:  | 25.15 | ||||||
機構名稱: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 ||||||
部門名稱:  | 所長室 | ||||||
計畫名稱:  | 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 | ||||||
主持人:  | 劉燈城 | ||||||
共同主持人:  | 陳文義 | ||||||
共同主持人:  | 陳世欽 | ||||||
郵遞區號:  | 20246 | ||||||
聯絡地址:  | 基隆市和一路199號 | ||||||
聯絡電話:  | (089)850090#408 | ||||||
聯絡人:  | 江偉全 | ||||||
機構類型:  | 政府機構 | ||||||
地區:  | 東區 | ||||||
主題小組:  | 
   	                        自然與生物 生活與文化 | ||||||
分布年代:  |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以後) | ||||||
數量說明:  | |||||||
數位化物件標籤:  | 
            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數位典藏 | ||||||
簡介:  | 
            活文化資產為人類因應生活環境生存而累積出來的寶貴傳統知識,卻也是許多瀕危的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在於這種文化傳統給予社群團體一種認同與延續感,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得以促進文化多樣性及人類創造力的發展,但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所面臨消失的危機,需要國際間共同努力來維護這些人類文化的寶庫。日治時期,日本透過築港及漁業移民的政策,日本將漁業技術與漁業文化傳遞至台灣東部沿岸,伴隨著港口的完成,台灣東部漁業資源逐被漸開發利用,漁業移民居住於移民村帶動漁港繁榮。台灣光復後,台灣東部漁民除承襲了日本人的捕撈技術,亦不斷改良與精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漁撈技術,帶動了地方經濟活絡,進而形塑了漁村組織與多樣化的漁業文化資產。原住民、客家、閩南、少數民族、外省等文化族群一直是目前數位典藏人文資產研究的重要課題,而漁民是漁業的從業者,亦是台灣漁業歷史與文化的創造者,因此有關漁民生活史,亦應當予以妥善保存。本研究計畫將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所蒐藏之台灣東部漁業資產數位化保存下來,並採口述歷史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來進行,記錄漁業文化資產中未被發掘的側面,包含了多族群移民至此在漁業技術傳承的相互交流,以及不同漁法在此海域的成長與沒落,將傳統漁業歷史文獻所遺忘的段落保存下來,更透過受訪漁民敘說的歷程回顧和生活經驗,不僅可以重構不同面向的活漁業文化資產,也可以更加豐富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的保存和傳承。  | 
            ||||||
開放情形:  | 免費 | ||||||
館藏物件圖 
            
              
  | 
   	        |||||||
計畫資料庫名稱:  |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水產數位典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