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分支二、拓片典藏知識暨網路應用計畫 - 詳細資訊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名稱
資料
加入年份:
96
結束年份:
101
地理經度:
121.616
地理緯度:
25.041
機構名稱:
中央研究院
部門名稱:
歷史語言研究所
計畫名稱: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分支二、拓片典藏知識暨網路應用計畫
主持人:
顏娟英
共同主持人:
洪金富
共同主持人:
袁國華
郵遞區號:
115
聯絡地址: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聯絡電話:
聯絡人:
游秋玫
機構類型:
學術機構
地區:
北區
主題小組:
文獻與檔案
分布年代:
明之前(1624以前) 明清時期(1624-1895)
數量說明:

甲骨: 23345件

青銅器:5000件

佛拓:1500件

遼金元拓片:2000件

數位化物件標籤:
拓本
簡介:

「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計畫」包括甲骨文拓片、青銅器(全形和銘文)拓片、佛教石刻造像拓本和遼金元拓片資料庫建置。 數位典藏甲骨文拓片內容分為本所考古發掘的甲骨,以及後來購藏的甲骨與拓片。

 

本所已出版之甲骨文拓片著錄書目如《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殷虛文字.乙編.補遺》、《殷虛文字.丙編》等。

 

青銅器拓片有品質精美的全形拓片,以及數量龐大的銘文拓片。多為故所長傅斯年先生主持所務時刻意收藏,典藏品為:《吳式芬所藏金文拓片》、《善齋藏器全形拓本》、《善齋金文拓片餘存》、《謐齋金文拓本》、《大興馮氏玉敦齋吉金全拓》、《北平孫氏讀雪齋藏器拓本》、《雪堂藏金文》、《簠齋積古金文》等等。 本所收藏的「佛教石刻造像拓本」拓自與佛教相關的造像碑、僧俗墓誌塔銘等。內容包括造像者的發願文、造像緣起、寺院營建、法會的邑義組織與僧傳等,是中古時期重要的民間社會史料,目前資料庫為北朝拓片。

 

本所收藏遼金元碑拓約2,000件,內容涵蓋了墓誌、墓碑、刻經、造像、題名、詩詞、道教、佛教、聖旨、懿旨、令旨、法旨等等,豐富多采,皆是遼金元史研究上極為寶貴的史料。

開放情形:
館藏物件圖


宋德興造像記

散氏盤





展示圖:
計畫資料庫簡介:

        青銅器拓片典藏對象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的青銅器拓片,有品質精美的全形拓片,以及數量龐大的銘文拓片。多為前所長傅斯年先生向收藏家吳式芬、劉體智、陳介祺等人購得。典藏品書目為:《吳式芬所藏金文拓片》、《善齋藏器全形拓本》、《善齋金文拓片餘存》、《謐齋金文拓本》、《大興馮氏玉敦齋吉金全拓》、《北平孫氏讀雪齋藏器拓本》、《北平孫氏讀雪齋藏器拓片》、《北平孫氏藏古兵器拓本》《雪堂藏金文》、《簠齋積古金文》、《簠齋吉金拓本》、《彝器全形拓》、《阮氏家廟藏器四種》等等。 甲骨文拓片典藏對象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的甲骨文拓片,約四萬餘件,從來源來看,可將其分為考古發掘的甲骨,以及後來購藏的甲骨與拓片。書目如《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甲編.圖版》、《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圖版》、《小屯.第二本.殷墟文字.乙編.補遺》、《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等等。

 

        佛教造像拓片總數約4,000件,是全台灣收藏最豐富者。這些拓片以中國為主,地區包括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四川和甘肅等,始自西元5世紀初,迄自民國,此外也有少數是外國的造像拓片,如日本法隆寺金堂釋迦、藥師等造像記。從拓片上的收藏印章來看,有的原為桂馥、端方、周星詒、徐乃昌、柯昌泗、潘士魁、鄭盦、劉燕庭等人的舊藏,其中以周、柯二氏為最。陝西耀縣造像的部分則是本所石璋如先生田野調查時所購得的。拓片內容包括造像者之發願文、造像緣起、法會的邑義人力組織,是中古時期重要的民間社會史料,許多原碑已不存,故拓片為唯一保存之遺物。

 

        本所收藏遼金元碑拓約2,000件,部份為其他典藏單位所無有者,又有頗多藏品品質勝於其他典藏單位,皆屬珍貴的歷史文物。內容涵蓋了墓誌、墓碑、刻經、造像、題名、詩詞、道教、佛教、聖旨、懿旨、令旨、法旨等,豐富多采。遼金兩朝起自東北,石刻集中在遼寧和熱河一帶。到了元代,統治遍及北亞、中亞和東亞,幅員廣闊,以山東、陜西、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等地居多,但原石出土地點不詳者頗多。據悉,原石多已散失,各處典藏單位收藏狀況,尚待調查。此外,遼金元三代以契丹、女真、蒙古語為國語,與漢語通行並用,因而當時留存下來的碑刻亦有多語書寫者。本所收藏的遼金元非漢語碑刻拓片雖非大宗,但也是相當重要的典藏文物,是研究中古音韻和遼金元史的重要史料。

其他資料庫名稱:
漢代石刻畫象拓本資料庫,漢代簡牘資料庫
其他資料庫簡介:

        漢代石刻畫象拓本資料庫資料來源,主要是來自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收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1500多件,這些拓本包涵了來自山東、河南、四川、江蘇等地所出土的漢代石磚構造之墓室、棺槨、祠堂、墓闕、碑等建築遺存之畫象石或畫象磚。其中多數拓片藏圖,為民國17年(1928)歷史語言研究所創建以來,至26年(1937)抗戰期間,經由傅斯年、徐中舒、董作賓、勞榦等前輩學者,透過贈送、交換、購買或田野調查時拓製而得。在這批拓片藏品中,有不少現今罕見的精拓本,較之目前國內外所出版圖錄更為精美、完整。尤其是在50年代大陸地區歷經文革之後,不少漢代石刻畫象原石慘遭破壞或已蕩然無存。這批早期的拓本,更可以協助學者,在原石細部資料上提供不少佐證,極具參考價值,可說是彌足珍貴。

 

        漢代簡牘本資料庫所整理校對與數位化的典藏品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的漢簡,其中以1930~1931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olke Bergman)等人在內蒙古與甘肅境內之額濟納河流域發掘的「居延漢簡」為主,約一萬一千餘枚,另外還包括1930、1934年黃文弼在新疆鹽澤發現的「羅布淖爾漢簡」(五十八枚),以及1944、1945年夏鼐、閻文儒勘查玉門關、陽關及漢代邊防烽燧遺址路線,所發現的「敦煌小方盤城漢簡」(七十六枚)、「武威剌麻灣漢簡」(七枚)。這些漢代邊塞地區出土的簡牘文書直接、生動地記錄了西漢中晚期到東漢初期,當地軍民之軍事、法律、教育、經濟、信仰以及日常生活的情形,舉凡漢代的吏制、養老、撫恤、秩奉、農墾屯田、眥算、上計、邊塞防禦、算數、曆法等問題,均可從所藏簡牘得到深具價值的研究素材,是國內一批價值非凡的文化資產。


更多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