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島嶼電子報第四十一期(2009-03-19)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首頁 訂閱電子報

【傅萬里先生示範全形拓製作──公開演講及示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字學門助理/廖彩惠
 
  全形拓是以墨拓的手法,輔以繪畫修飾技巧,將器物的立體形狀,呈現於平面的紙張上,傅萬里先生說:「全形拓係-『以撲子(拓包)作畫』的藝術。」本活動邀請中國國家博物館傅萬里先生來台示範解說全形拓的製作,並於3月26日(週四) 上午10時,以<全形拓的發展和操作流程>為題,舉行公開演講及示範。

時 間:3月26日(週四)上午10時
 
講 題:全形拓的發展和操作流程 

主講人:傅萬里先生(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部)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 704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參加對象:歡迎有興趣者自由參加~~


【書人心事:我對古籍數位化的一些想法】

圖‧文 / 吳雅慧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吃地瓜,不論是地瓜湯、烤地瓜、蜜地瓜等等都喜歡,所以爸爸送我一本日據時代出版關於臺灣番薯田野調查的書籍,詳細介紹三、四十種番薯。雖然看不懂日文,但那一張張各式各樣番薯圖片卻令我大開眼界,原來有這麼多種我不知道的地瓜,對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來說,這是很新奇、特別的經驗。

除專門研究人員外,對很多人來說,「線裝書」、「善本古籍」這些名詞僅是偶而出現報章、書本、展覽圖錄的說明文字,大多一閃即逝,無須留心,也不用多花力氣理解。我是因為家裡開舊書店的關係,從小就在古舊書堆中生活,可以接觸許多在我出生之前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書籍、史料,久而久之,在談論古籍專書中的各種術語「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木刻」、「石印」、「魚口」等等,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個術語,而是可以親手觸摸紙張、聞聞舊紙墨香,藉由感官知覺來理解名詞跟實物之間的聯繫,這與單看書中的圖片與文字說明的閱讀相比,是有很大程度的差別。古籍是自然而然地存在我的日常生活之中,能有這樣的環境與機會,是讓我感到非常幸福的事。 為了能讓更多人也有這樣的機會,這幾年「舊香居」陸續籌辦地圖展、小學課本展、新文學版本展等展覽,就是帶著分享的心情和推廣的觀念,希望能藉由展覽,拉近大家與古藉、史料的距離,跳脫圖書館、博物館正式展場的模式,用更貼近閱讀的方式,讓年輕的朋友能接觸過去的歷史記憶如「日據時期~五○年代中小學課本展」(2004),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過去爺爺、奶奶跟父母們當年上課的情形和教育的內容。試想:如果沒有人保存、閱讀這些古舊書,那麼就沒機會知道原來我們的上上一代原來是這樣長大的。 近年來許多學生跟部分報章媒體到舊香居採訪,讓我發現大家對於舊書店、古籍仍有很多刻板印象,停留在古籍珍本僅是奇貨可居、待價而沽的印象而已,並沒有理解到書是過去歷史與知識的一部分。經過歲月殘酷而公平的淘洗,若沒有足夠古舊書店保存舊書,我們肯定會遺失大量的記憶片段,無法回顧過去歷史與知識。古舊書店的存在正是衡量一個社會文化水準的尺度,文化基礎愈深厚,才能擁有歷史悠久藏書豐富的古舊書店。 舊香居對古書有著很大的熱情和推廣的使命感,所以我在面對年輕學生、團體的訪問時,更希望可以讓大家更為理解,古書舊書迷人之處和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Read More

 

【數位老照片的風華再現技術】

 圖‧文/廖弘源研究員(資訊科學研究所)

  2006年2月22日我曾在中研院「知識饗宴」系列給一個演講,題目是「多媒體的繽紛世界」。當時我將1995年到2005年約十年期間所完成,並且較有趣的研究成果,以「科普」的方式呈現給一般聽眾。記得演講當日的聽眾從八歲到八十歲都有。這件事讓我謹記於心,對研究歷程的點點滴滴也更注意的去記錄,冀望在十年後(2016年)能再完成一篇科普的文章。這次,應週報的邀請,我打算談一談最近的研發成果—「應用版調調整技術再現數位老照片風華」。講到這個技術,不得不談談一個優秀的助理—蕭敦育先生。

   敦育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及電機研究所碩士班。服役之前曾有意來我實驗室服國防役。我看了一下他的履歷,認為他很優秀,家境也可以,因此鼓勵他出國深造。臺灣這幾年出國深造人數變少,有許多優秀的年輕人直接進入最賺錢的行業,願意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見到這麼優秀的人才,本應留下來壯大實驗室的實力,但良心告訴自己不能這麼做。我深知敦育如果出國留學,才有機會見到外面的世界,也才更有機會成為頂尖的科學家。敦育服完兵役後,時間上剛好離出國深造尚有一段時間。於是到實驗室當專任研究助理。我於2006年4月間接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下「技術研發分項」主持人,負責為所蒐集各式各樣的多媒體資料發展或找尋更先進的儲存、註解,以及搜尋的技術。其中,數位化後的老照片常因照片年代久遠,再加上當年照相器材品質不佳,數位化後的效果非常差,更糟糕的是,這些老照片是無法重拍的。基於這個原因,實驗室的同仁想到兩個補救的方式。第一:利用版調調整(tone reproduction)的方式將照片中對比(contrast)較差的部份重製;第二:利用影像修補 (image inpainting)技術修補照片中損壞的部份。 《Read More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以情境學習模式為例】

 

圖‧文/

宋立壵(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圖書館館長)

陳佳琪(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研究助理)

 

     本文將透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所執行之97年度「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特藏圖表文獻數位典藏計畫」之數位化成果,結合能激發學習者興趣與學習動機的虛擬遊戲學習模式,提出未來可行性的一種概念藍圖,期望未來能實際建置出此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相結合之實作數位平台。成果資料數位化之重要與其意義是能透過數位化之成果讓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產業等的加強發展,「一個國家沒有歷史又怎會有文化」,歷史的演變與記錄是目前亟需著手進行的。透過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能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所保有的資產與文化,也經由典藏計畫的努力,讓更多人知曉典藏計畫的工作以及所珍藏之寶貝。而數位學習當中所使用的數位科技是可以改變學習過程,但並非絕對可以依賴,電腦是工具網路則是資源,唯有學習者充分運用這兩者以及內容建置者的推動,才能發揮數位學習最大效益,進而提高學習成效。 《Read More


background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