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工作流程簡介
Tags: 主題小組, 博物館, 影像, 數位化工作流程, 檔案 發表: 2009-11-13, 點閱: 11,77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計畫單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計畫名稱: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
台灣因移民文化之歷史發展背景,傳統民間信仰盛行,這樣的背景造就了豐富的廟宇建築,是台灣特有且重要的文化資產。廟宇的興建與發展多半來自於信眾支持,香火鼎盛的廟宇為彰顯信眾對神明的虔誠信仰,常以華麗雕刻彩繪裝飾,甚而將整體廟宇擴建或改建,這也造成舊有廟宇建築文化資產的保存問題。近年來,許多舊廟改建新廟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些廟宇極具傳統文化價值,卻未能納入古蹟保存法規保護,不僅大量傳統建築構件蒙受拆除破壞的命運,且因新廟建築考量經濟及效率,經常採現代工法,更造成傳統匠師技術的流失,形成了台灣廟宇文化資產保存的危機。
本計畫基於上述的原因,以保存重要的廟宇資產為主要目標,將拆解之新惠宮舊廟構件保存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老建築典藏中心,並進行相關的數位化工作。屏東縣新園鄉新惠宮重建於昭和一年(西元1926),大多數構件,包含大木作、小木作、磚作、彩繪(壁畫)、磚畫、山牆泥塑、剪黏,均屬昭和一年(1926)創建時之原件。同時期廟宇如屏東縣九如三山國王廟(1927)已被列為古蹟,可見日治時期的廟宇為極有價值之傳統建築。而新惠宮疊斗式之大木構件,展現精湛的彰州工法,架構完整、雕刻之精緻更甚於九如三山國王廟。另外,神龕壁畫五堵、山牆泥塑、屋脊裝飾等皆為為名師作品,保有日治時期廟宇建築的古樸細緻,工藝價值極高。
然而由於舊廟年久失修,新惠宮重建委員會擬於2005年7月間請出媽祖眾神,並以怪手拆除廟宇主體,使極具價值的新惠宮一夕之間面臨破壞的命運。屏東科技大學當時出面協調保留舊廟,並於2005年9月15日與廟方簽約,廟方捐贈所有構件予屏東科技大學,於2007年10月成立老建築典藏中心兼負研究、保存、展示、推廣任務,並希冀新惠宮於屏東科大校園內以博物館的形式重組重生。
本計畫擬將所有資料加以分類、歸納及數位化,除實體保存外,未來期望輔以數位化之影像、3d 雷射掃描影像與動畫等更具真實性的展示,呈現新惠宮建築藝術之美,同時也將建置免費的檢索平台,期能藉由這樣案例,建立民眾對於傳統廟宇保存之意識,提昇民眾文化藝術欣賞水準。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本計畫數位化作業之研究助理群,大多數是盧惠敏教授於屏科大網羅學生所組成的團隊,助理之背景並非完全是建築相關領域,而盧教授於執行過程同步進行教育訓練,使團隊每一位成員逐漸上手,盧教授更於每個階段都親身參與,與研究團隊討論每一個步驟的細節。
數位化流程大致上分為以下幾個項目:一、前置作業;二、拍攝工作;三、構件影像處理;四、彙整分析;五、數位化成果呈現,茲分別介紹如下。
(耗時:約兩星期)
(一) 建置構件編碼系統
為了有系統的登錄各構件之數位化成果,本計畫於執行數位化前設計構件編碼系統,以利後續步驟之進行。編碼系統以「間」和「架」的概念來表達立體之座標系統,「間」為平行建築正立面方向之寬度,「架」是指桁檁。遵循下列原則依序編號:
1. 以神像為本位
2. 左右對稱
3. 由左而右
4. 由下而上
整體編碼架構可由下方樹狀圖來瞭解:
圖1:編碼樹狀架構圖
以建築物近深縱向剖面的中軸線為基準,區分成左右二側,編上左壁棟架L2、左棟架L1、右棟架R1及右壁棟架R2。以平行建築物正立面方向的中脊檁木為基準定為C;F代表前架(坡),各檁木依序為F2、F3、…F7;B代表後架(坡),各檁木依序為B2、B3、…B8(圖:)。
圖2:編碼天花反射圖
檁木構件以L1L2、L1R1、R1R2為「間」的表示,L1L2為左次間,L1R1為明間,R1R2為右次間。舉例來說,F-F2-R1R2代表前殿F前二檁木F2軸線上的右棟架與右壁棟架R1R2之間的「間」。位置在柱子上而不在「間」內的構件,以L2、L1、R1及R2來表示,舉例來說,F-F2-R1代表前殿F前二檁木F2軸線上右棟架R1的柱子。檩木構件編碼依據編號原則為「殿-檁木-棟架-編號」。舉例來說,位於前殿前二檁木右壁棟架和右棟架之間的第一個構件,編號為F-F2-R1R2-01(圖:)。
圖3:前殿前二檁木編碼示意圖
棟架構件以四點金柱及簷柱區分系統,前殿區分為前簷口系統F4F5、前步口系統F2F4、主空間系統F2B4及後簷口系統B4B5(圖7);後殿區分為前簷口系統F6F7、前步口系統F4F6、四點金柱系統(主空間系統)B4F4、後步口系統B4B6及後簷口系統B6B8(圖8)。
圖4:前殿左棟架編碼剖面圖
圖5:後殿左棟架編碼剖面圖
舉例來說,F-L1-F2F4代表前殿F左棟架L1軸線上主空間系統F2F4的「棟架」。棟架構件編碼順序由下而上,先編檁木上的構件,再依次分左右,書寫方式為「殿-棟架-檁木-編號」。舉例來說,位於前殿左棟架主空間系統的第一個構件,編號為F-L1-F2F4-01(圖6),其餘構件編號均可以此類推。
圖6:前殿左棟架編碼示意圖
(二) 構件辨認
新惠宮木作構件在移至屏科大後,於進行數位化拍攝前必須確認各個構件的相對位置,此步驟重點即在於比對編碼圖,辨識拆解後之各個構件。辨認構件之三個步驟如下:
1. 找出構件名稱
2. 確認架構位置(藉由工匠於拆解過程之標記)
3. 對照編碼圖與拆解前照片
如工匠拆解時,在某些構件上的標記名稱有標示不清或沒有標示,此類構件若無特徵,就無法根據拆解前照片對照,也同時無從辨認。
圖7:無標記而無法辨認的斗
(三) 識別排序
辨識構件的階段完成之後,則進一步以綁繫布條的方式識別構件,且藉以決定數位化拍攝的順序。識別方式是在布條寫上構件編碼與架構名稱,並將布條綁在該構件上。除編碼與名稱之外,也以不同顏色之布條來區分構件架構位置:前殿右棟架為淺藍色、前殿右檁木為白色、前殿左棟架為淺橘色、前殿左檁木為粉紅色、後殿右棟架為深藍色、後殿右檁木為黃色、後殿左棟架為淺綠色、後殿左檁木為紅色。
圖8:構件布條色彩示意圖
圖9:前殿右棟架布條(淺藍) 圖10:前殿右檁木布條(白色)
(耗時:每次拍攝約60分鐘)
(一) 選定構件拍攝區
新惠宮構件拆解運送至屏科大初期,保存於校園操場之倉庫,此階段暫時將拍攝地點設定於司令台階梯上,在拍攝過程中有許多環境因素限制:由於司令台早上陽光照射強度大又無遮棚,易使照片反光,故拍攝時間限定於09:00~11:00及14:00~16:00;如遇下雨天,考量光線及濕度因素,則拍攝工作必須暫停。
圖11:第一階段將構件存放於司令台倉庫
第二階段將構件遷移至「老建築典藏中心」,攝影場地也隨之移動至典藏中心。此階段可以於典藏中心內設置拍攝平台,整體光線及環境條件較為穩定,拍攝時間為09:00~15:00。
圖12:第二階段將構件移至老建築典藏中心
(二) 拍攝區設置及拍攝前準備工作
構件拍攝區四周的條件為環境整潔且光線充足,另外須尋求單一顏色之拍攝背景,以達到背景單純化而突顯構件之目的。第一階段以操場司令台階梯為攝影空間時,整體條件較為艱困;移至典藏中心之後,即於室內架設簡單的攝影平台,以純黑布幕作為拍攝背景。拍攝前需先清理構件,使用工具為手套、刷子及口罩。工作人員需配戴口罩與手套,使用刷子輕輕去除構件上的灰塵,過程中需注意力道,避免將構件上之彩繪層刷掉,構件清理完畢後,將構件移至拍攝區進行實地拍攝。
圖13:於司令台階梯清除構件灰塵
圖14:於老建築典藏中心內清除構件灰塵
圖15:以黑色布幕作為拍攝背景
(耗時:一構件約20分鐘)
拍攝工具使用Nikon cooLPIX 8700型號相機。將構件置於拍攝平台之前緣,置魯班尺於桌緣,與構件間隔2~3公分,以作為比對構件尺寸之依據。(魯班尺使用方式:拍攝小構件時,尺寸以2吋為起點對準構件前端;拍攝大構件時,尺寸以1尺為起點對準構件前端。)
圖16:測量構件尺寸之魯班尺
拍攝時,相機位置於構件正前方,高度須對準中心點,調整光圈以確保主體及魯班尺皆於景深範圍內,力求照片的整體清晰度。一個構件分別由六個角度拍攝,順序為前方→後方→上方→下方→左側方→右側方,各角度之構圖儘量使被攝主題佈滿照片。若構件上有標記文字,則需另行拍攝標記文字之特寫。
圖17:典藏中心實際拍攝現場
(耗時:詢問中)
本計畫產出之數位影像檔以JPEG為主要典藏格式,並以Nikon cooLPIX 8700數位相機之最高畫素作為紀錄標準。數位檔案輸出後,使用Photoshop CS 8.0繪圖軟體,根據需求稍加調整後製。再考量後續不同的使用層面,將數位化呈現的規格區分為典藏、網頁及預覽等三種等級,詳細格式及內容請參考下列表格:
表1:數位化照片規格區分表
檔案類型 |
典藏級 |
網頁級 |
預覽級 |
影像格式 |
JPG |
JPG |
JPG |
色彩模式 |
RGB |
RGB |
RGB |
影像模式 |
180DPI,1600×1200像素 |
100DPI,709×531像素 |
72DPI,354×266像素 |
應用格式 |
不壓縮圖檔,以高品質儲存為原則。 |
檔案大小以不超過300 KB為原則。 |
GIF索引色壓縮之檔案格式。 |
檔案目的 |
原有資料的保存格式。 |
網路與加值應用。 |
提供快速預覽之圖檔。 |
(耗時:200筆資料約耗費300小時)
(一) 建立構件清單
目前新惠宮已編碼構件共有688件,每件構件都具備詳細的調查及影像紀錄,產生的資料與數據相當龐雜,需建立構件清單並利用電腦建檔,以作為日後修復、重組及典藏的依據。電腦建檔工作分為照片及清單兩部份,茲說明如下:
1. 照片部份:
(1)建立樹狀資料夾:先將資料夾系統分成前後殿,再細分為檁木與棟架,再依構件逐一建立資料夾;
(2)上傳照片至電腦:將相機內的照片,上傳至電腦,再加以整理;
(3)照片依序放入資料夾:於樹狀資料夾下,依構件建立新資料夾,將資料夾名稱設為構件編碼與名稱,將構件照片放入資料夾,整理相片順序為正面→背面→上面→下面→左邊→右邊。
2. 清單部份
即為將紀錄資料以EXCEL輸入至清單。若有修改錯誤則將修改為不同顏色字體,於檔名後面輸入日期,再另存新檔。清單內容包含:
(1)序號
(2)位置編號
(3)殿別-分為前殿及後殿
(4)檁木棟架別
(5)架構材名稱-即為構件名稱
(6)尺寸-為構件的尺寸,L代表長W代表寬H代表高。
(7)典藏品描述:位置、功能與表面處理、材質、色澤、作品名稱、典故出處、作品分類及作品技法。
(8)損壞情形-構件的損壞評估。
圖18:構件典藏清單部分擷取圖
(二) 制訂後設資料欄位
在構件數位化告一段落之後,必須制訂後設資料欄位,作為建置資料庫及網站的前置作業,並便於配合匯入聯合目錄的作業。工作人員參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所提供之DC欄位,並考量典藏新惠宮木作構件的需求稍作調整,最後擬定後設資料欄位如下表所示:
表2:農村藝術博物館資料庫metadata欄位
DC 欄位 |
農村藝術博物館資料庫metadata欄位 |
顯示格式 |
範例 |
標題 Title |
a. 序號 b 位置編號 c. 架構材名稱 d. 作品名稱 |
[序號] + [前殿 / 後殿+棟架別 / 檁木別+空間系統+編號] + [架構材名稱]+[作品名稱] |
533 B-B6- R1L1-25後後六明間一楣八仙 |
著作者 Creator |
創作者 |
[原創者名 / 佚名] |
佚名 |
主題Subject / 關鍵字Keyword |
主題 / 關鍵字 |
“主題:建築裝飾藝術” + [構件編號] + [架構材名稱] + [作品名稱] |
主題:建築裝飾藝術 / B-B6- R1L1-25後後六明間一楣八仙 |
描述 Description |
a. 作品分類 b. 作品形式 c. 材質 d. 尺寸 e. 典故出處 f. 損壞情形、級別 |
[花鳥 / 人物 / 走獸 / 集瑞 / 螭龍 / 其他] + [平面浮雕 / 平面透雕 / 立體圓雕 / 沉花 / 素平 / 聯楹 / 其他] + [石材 / 木材 / 磚料 / 瓷料 / 泥塑 / 金屬] + [長 / 寬 / 高] + [典故出處] + [損壞情形、級別] |
a. b. c. d. e. f. |
出版者 Publisher |
出版者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老建築典藏中心盧惠敏”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老建築典藏中心盧惠敏 |
貢獻者 Contributor |
攝影者 |
“攝影者:盧惠敏” |
攝影者:盧惠敏 |
日期 Date |
a. 創作年代 b. 攝影日期(yyyy/mm/dd) |
“創作:”[年代] + “攝影:”[日期(yyyy/mm/dd)] |
創作:昭和一年 攝影:2007/04/29 |
資料類型 Type |
典藏資料類型 |
“實物、手稿及影像” |
實物及影像 |
格式 Format |
典藏檔案格式 |
“JPG檔案、wmv” |
JPG檔案 |
資料識別 Identifier |
位置編號 |
[位置編號] |
F-F5-R1-01 |
來源 Source |
計畫名稱 |
“老建築典藏中心-新惠宮舊廟數位典藏計畫” |
“老建築典藏中心-新惠宮舊廟數位典藏計畫” |
語言Language |
|||
關聯 Relation |
|||
範圍 Coverage |
a. 典藏地點 b. 原建築地點 |
“典藏地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老建築典藏中心” + “原建築地點:屏東縣新園鄉新惠宮舊廟 ” |
典藏地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老建築典藏中心 原建築地點:屏東縣新園鄉新惠宮舊廟 |
管理權 Rights |
版權所有者 |
“版權所有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老建築典藏中心” |
版權所有者: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老建築典藏中心 |
(耗時:詢問中)
網際網路為現代資訊傳播的重要媒介,本計畫也順應潮流,建立農村藝術博物館網站,目的在於讓使用者能透過網路瀏覽計畫成果。在網站中深入了解新惠宮,進而引導大眾對這些歷史悠久的廟宇產生興趣。在網站中除了提供廟宇介紹及構件檢索介面之外,未來也將加入影片及3D虛擬實境,讓使用者不僅能閱讀文字訊息,更能透過這些多媒體技術,產生身入其境的感覺。網站架構設計及檢索流程規劃如下圖所示:
圖19:農村藝術博物館網站檢索程序圖
圖20:農村藝術博物館網站架構圖
農村藝術博物館網站採會員制,開放民眾免費加入會員,登錄後可以修改自身的使用者基本資料,並可將感興趣的構件加入追蹤清單,未來搜尋相關主題時,只要點選追蹤清單,便能快速找到想要的資訊。本網站也提供溝通的管道,如使用者對計畫或網站有任何問題或建議,可以藉由留言板陳述表達,透過這樣的橋樑達到建置者與使用者互動的目的。本網站正積極開發新功能,期待未來能提供更多的應用加值服務,讓執行計畫的產出成果得以更加發揚光大。
圖21:農村藝術博物館網站首頁
圖22:農村藝術博物館網站新惠宮舊廟構件檢索介面
※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
※ 文字撰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地圖與建築主題小組聯絡人 林芳志
※ 圖片拍攝: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地圖與建築主題小組聯絡人 林芳志
※ 參考文獻:
盧惠敏、蔡正發、吳宗江,2008/04,老建築典藏中心-新惠宮舊廟數位典藏研究,2008第9屆永續發展管理研討會,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pp. 814-82
※ 感謝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主持人盧惠敏教授、專任助理曾雍雯、陳冠宇及團隊其他成員撥冗指教,並提供流程敘述、相關文獻和影像資料,特此致謝。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數位典藏工作流程調查表
單位: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數位化物件名稱: 屏東縣新園鄉新惠宮舊廟構件
子計畫名稱: 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
主持人:盧惠敏(hueimin@mail.npust.edu.tw,08-7703202#6266,6288)
聯絡人:曾雍雯(yongwen@mail.npust.edu.tw,08-7703202#6266,6288)
程序 |
工作內容 |
操作人員(數量、專業能力之要求) |
硬體(名稱、版本、價格) |
軟體(名稱、版本、價格等) |
依循標準(技術規範、成品規格、品質要求…等) |
耗時 |
總結(困難、缺失、特色…等) |
成本估算 |
備註 |
1 |
前置作業 1. 拍攝構件排序 2. 準備登錄表格 |
研究助理5位 |
規劃新惠宮構件資料登錄表 |
2星期 |
依在原建築中之位置作排序 |
||||
2 |
拍攝區設置、放置構件及架設儀器 |
研究助理5位 |
置物架、魯班尺、水平儀、數位相機Nikon cooLPIX 8700 |
1. 於老建築典藏中心尋定適當位置 2. 因構件重量及大小不一,需選擇堅固的置物架 3. 相機需用水平儀測量水平 |
40分鐘 |
無 |
|||
3 |
燈光設置 |
研究助理5位 |
3支同瓦數的光源、 測光錶 |
1. 選定燈光高度、照射面積及與構件之角度 2. 確認作品四週曝光值是否相同以及是否有反光現象 |
60分鐘 |
無 |
|||
4 |
放置色彩導板、校準卡 |
研究助理1位 |
標準白、灰平衡校準卡、色溫板 |
於作品兩側擺放校準卡做為校色用 |
5分鐘 |
無 |
|||
5 |
拍攝 |
研究助理2位 |
數位相機Nikon cooLPIX 8700 |
調整適當焦距,並視實際狀況衡量添加偏光鏡與偏光紙之必要性 |
20分鐘 |
由於構件各部位之色彩斑駁狀況不一,須調整至之實呈現原貌才可。 |
|||
6 |
構件歸位 |
研究助理2位 |
20分鐘 |
無 |
|||||
7 |
影像處理及彙整分析 |
研究助理2位 |
個人電腦P4二部,含DVD燒錄器,25000元 |
Adobe Photoshop CS 8.0版 Microsoft Word、Excel SQL Server2005 |
1. 儲存備份檔案 2. 適當裁切及轉換格式 3. 參考相關計畫、博物館之表格形式製作彙整為資料庫 |
200筆資料約300小時 |
將資料整理為Excel格式,方便匯入資料庫及聯合目錄 |
註:若程序多於七個,請複製本表使用
調查人:曾雍雯 調查地點:老建築典藏中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調查日期:2007/04/29
全文下載 (1.4 MB, 2,193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