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色彩管理
Tags: 指南, 數位化工作流程, 色彩管理 發表: 2009-10-20, 點閱: 73,254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前言
一、色彩的定義
人類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試圖保存眼中的彩色世界,攝影技術即是其一,從以往的機械式相機,時至今日各式數位攝影器材或色彩重製器材,目的就是為了保存或重現屬於該時空的人事物,誠如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提出之「決定性的瞬間」 (the decisive moment),他認為攝影就是在幾分之一秒的瞬間,將事物的內涵和表現同時呈現,並且融入生活中。但究竟人如何察覺到色彩?科學上,透過視神經,人眼接觸到波長 400至700奈米 (nanometer)的電磁波,也就是所謂的「光」,也可稱為「可見光」 (visible spectrum),可見光主要的光源來自太陽,而色彩是由各種不同的波長構成,如下表所示:
人的眼睛大約 2.5公分長,重約 7公克, 0-2光線透過角膜,瞳孔和晶狀體到達視網膜。虹膜是控制瞳孔大小的肌肉,因此,也控制光線進入眼睛的多寡。虹膜也決定你眼睛的顏色。玻璃狀體或玻璃狀液是一個清澈的膠狀物,提供不變的壓力來維持眼睛的形狀,同時也具有折光的功能;視網膜是含有眼睛受器(桿狀細胞和椎狀細胞)的區域可以對光線反應並且成像。受器對光線反應產生電子脈衝並走到眼睛外面經過視神經進入大腦視覺中樞,即可分辨物體的色澤、大小輪廓、遠近與其他表面細節。
人類由眼睛感知光源,根據不同的光源,造成我們所感知到的多種色彩,如陽光直射產生的光源,由肉眼並無法直接察覺,需要透過三稜鏡或自然折射產生的色彩稱為「光源色」;而在光源本身加上色彩的稱為「透過色」,如燈籠內有光源,外層加上色紙,則會顯現該顏色的光彩;實際上許多物體都無法自行發光,需要透過陽光或是室內的光源折射,才會得以感知色彩,此類則是「表面色」或是「折射色」,也是我們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物體會吸收部份照射其上的光源,而留下的波長即可進入人的眼睛。 但由於環境光源對於「折射色」有程度上的影響,人所見到的色彩也會因此而不同,譬如豔陽下與昏暗室內對於同一色彩的呈現會有極大的差異。
二、Primary Colors
三原色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光的三原色」另外一種則是「顏色的三原色」。 0-4光的三原色即是我們一般熟知的 RGB(R=red, G=green, B=blue,紅、綠、藍)也就是透過色,以「加色混合」的方式混合成各種顏色,而白光是各色光混合的結果。由顯示器顯示出的色彩,因為是從後方光線投射,所以實際上也都是 RGB的組成的細小光點。
顏色的三原色則是 CMY(C=cyan, M=magenta, Y=yellow,青、洋紅、黃)也不同,它會吸收某些色光,是採「減色混合」方式表現,而沒有被吸收的光線則會變成物體反射的顏色,此三種色彩混合之後會產生黑色,如果以放大鏡仔細觀看,則會有 CMYK色彩的網點。
一般人都是使用電腦製作圖像設計,但是在圖像輸出成為印刷品之前,我們並無法正確的掌握顏色,因此通常需要使用印刷品使用的色票或是色表確認,目前最普遍的就是 Pantone0-5所生產的 Pantone GeoTM系列產品,使用者除了可以使用色票之外,也可以從該產品官方網站下載可同時與 Adobe Photoshop/ Adobe Indesign /Adobe Illustrator以及 QuarkXPress使用的 Digital Libraries,可簡單的使顏色更正確被表現。
三、什麼是色彩管理?為什麼需要色彩管理?
據稱,即使是一般未受過專業色彩訓練的人,也能夠分辨出三千至五千種顏色,而每個人對於色彩的感知不同,對於顏色的解釋與理解也是不盡相同,舉例來說,一樣的紅色,可能被解釋為蘋果紅、玫瑰紅、血紅 …等;而藍色可能就會產生海藍、天空藍、靛藍、克萊因藍 (Klein Blue)…等各式不同的藍,因此在不同的認知之下,即使是同樣的顏色,最後出現的結果卻可能是大異其趣。相對於色彩裝置,類似的狀況也會產生,各家生產的色彩裝置都說著自己的語言,但是溝通時卻缺乏共同的語言認知,以致於色彩重製之後產生顏色偏離的現象,這時色彩描述檔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媒介,它可以讓裝置與裝置間說共同的語言,因此同樣的顏色可以從一而終,避免分歧,色彩管理即是針對這樣的情形衍生出的一門學問。
四、本書目的
「色彩管理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希望能對欲進行數位化之機構單位或個人蒐藏者提供明確而清楚的數位化流程與整體概念,期待藉由淺顯易懂的標準作業程序來提升數位化工作效率,並降低初步摸索數位化工作流程的時間,使各機構單位或個人蒐藏者在教育訓練與學習時數上面有效掌握時間與人力且有效率地進行數位化工作。本書「色彩管理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盼望能有以下效益:
1.暸解色彩基本概念。
2.對於色彩管理有整體性與入門的認知。
3.降低數位化作業門檻與提升工作效率。
4.提供欲進行教育訓練工作流程手冊之用。
5.提供數位化硬體設備及其他比較分析。
五、本書章節說明
(一)第一章、基本概念:說明色彩管理的基本概念,包含色彩空間、圖檔格式的說明與哪一種圖檔支援嵌入描述檔以及色彩管理入門需要了解的Device-Dependent Color Spaces以及 Device-Independent Color Spaces,讓讀者了解色彩與數值,進而了解什麼是 ICC Profile與相關的 Know how。
(二)第二章、相機:以平面攝影為主的色彩校正說明,包含平面攝影的整體流程以及說明如何使用軟體設定相機的 ICC Profile,讓讀者理解適合攝影的影像檔案格式的選擇與其他處理過程的細節。另外說明目前較新的3D攝影技術。
(三)第三章、掃描機:此章節邀請對於掃描機流程熟悉的專家張錫本先生與李夙先生,說明掃描機的色彩管理流程,與其建立 ICC Profile的重點。
(四)第四章、顯示器校正:說明常見的高階專業顯示器,與各品牌所包含的顯示器校正軟體與操作方式,以及相關原理。
(五)第五章、印刷:此章節說明國際間通行的印刷標準,以及邀請在印刷作業與認證均為專家的印刷工業技術研究中心張世錩組長,說明台灣目前導入 ISO標準與 FOGRA認證相關狀況。
(六)第六章、圖像編輯軟體色彩管理導入:說明使用 Adobe Photoshop的相關環境設定。
(七) INDEX—GLOSSARY:色彩管理相關辭彙眾多,此部份包含書中提及之各專業名詞,提供讀者查詢並輔助閱讀。
內文註釋:
0-1 維基百科編者,顏色 [G/OL],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檢索 2009年03月22日_4:30 [2009年04月2日08:_0],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2%9C%E8%89%B2&oldi d=9627_20。
0-2 “小小神經科學 :視覺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bigeye_c.html,2009年3月。
0-3伊達千代著,《色彩的準則》,台北:精誠資訊, 2008年11月初版。
0-4 蔡永橙 ,黃國倫 ,邱志義等著,《數位典藏技術導論》,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2007年11月。
0-5Pantone已經加入 Xrite公司,詳細說明請參考: http://www.pantone.com/pages/pantone/pantone. aspx?pg=2063_&ca=_0。
圖片註釋:
1.圖片來源: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2.圖片來源: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3.圖片來源: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繪製:李佩瑛
4.同註 3。
5.圖片來源:http://www.pantone.com/
6.同註 3。
7.同註 3。
全文下載 (32.1 MB, 5,021 hits)
二月 27th, 2011 at 2:40 am
good article,for anyone want to study color manage
,Thanks all of writer and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