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Tags: Metadata, 徵稿, 數位典藏, 數位化工作流程, 數位學習, 會議, 檔案, 資料庫 發表: 2009-12-21, 點閱: 4,598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計畫單位:中國醫藥大學
計畫名稱: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計畫簡介:在台灣之醫療體系與教育制度完善與普及前,絕大多數民眾在治病、保生知識上還是以民間流傳的經驗為主,因此民間手抄本醫書成為探討台灣早期醫學經驗與知識最直接的資料。目前在台灣收集到的手抄本,其年代多為上世紀初由武館或醫者後輩流出,這些手抄本中傳承之醫學經驗內容,不論是在文獻與實際應用價值上,重要性都不遜於傳世醫書。由於上世紀前半頁記錄台灣醫療之文物數量不多,且多為私人所藏,易隨民俗文化與耆老凋零而流失,因此保存日漸消失之民間醫療內涵與文物是迫切之工作。該計畫希望藉由文物保存與免費公開使用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使更多台灣本土醫療史料能公開與保存,進而擴大為數位資料庫,以利相關領域學術研究之發展。計畫中將以中國醫藥大學中醫藥展示館所典藏之台灣民間手抄本醫書為材料,藉由進行數位典藏來保存文獻,並作為未來建置數位資料庫之基礎。其成果將可提供上世紀初台灣民間的醫療史、疾病史等社會文化研究,並可利用其中有關疾病種類與醫療經驗之記錄,作為進行實證醫學研究之珍貴材料。
|
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在數位化工作進行前,先進行實體資料整理及分類,將原稿與捐贈清冊逐項核對,列出藏品清單,並依照捐贈資料之主題內容及資料類型編訂藏品號,再估計數位化工作內容,並安排相關人力與設備。
表一、藏品清冊資料
書名 |
長×寬 |
頁數 |
楊賢德外科打傷銅人 |
20.5cm×12.7cm |
138頁 |
內外科銅人簿楊賢德 外江好友傳授 書內有陳秋司原方 |
19.8cm×19.5cm |
368頁 |
內外科銅人簿楊賢德 外江好友傳授 書內有陳秋司原方 |
19.8cm×19.5cm |
382頁 |
中醫楊長堤內外科銅人簿 |
16.8cm×12.5cm |
280頁 |
大正拾四年蒲月楊賢德 藥類 楊春長 |
14.8cm×13.7cm |
116頁 |
裁取內外科銅人經驗方楊賢德 周堃棋先生原本 |
21cm×16.5cm |
360頁 |
第壹 打傷七厘散神驗方 |
24.2cm×16.7cm |
178頁 |
左脇下打傷 |
15cm×10.2cm |
54頁 |
由於手抄本裝訂方式為線裝,故書背較厚,考量到若不拆書掃描,則掃描結果中的近裝訂邊的文字多扭曲不易讀。故工作小組討論後決定拆書。拆書後依典藏號,先以鉛筆輕輕地註記在原稿背面,逐一統計每一本手抄本的頁數。在藏品清點整理工作完成後,再重新打印編頁標籤。
重新打印後的編頁標籤。
由於手抄本年代久遠,為便於接下來的數位化工作的進行,在不損毀原件的原則下,還原書邊折角,並去除非原本藏品的污屑。因紙本年代久遠,部分折角、毛邊則保留原樣,以免回復過程導致紙質脆化。清點工作完成後,將藏品仔細歸放進無酸文件夾保存。
無酸文件保存夾。
由具中醫藥專業背景的工作小組成員,搜尋中醫手抄本相關文獻資料,包括台灣當時的聚落資料、人口等,進一步解接當時的醫療行為,資料蒐集地為中國醫藥大學圖書館、舊書攤等地。同時請教長期致力於中國醫藥研究的德國文樹德教授、中研究民族所林美容教授,相關資料的分析。
相關文獻資料蒐集完成後,由具中醫藥專業背景的工作小組成員,實際訪查現今保存較多資料的台南城隍廟旁老街與藥街(五條港地區),比對並蒐集更多手抄本之資料。調查研究完成後,針對研究成果舉辦了—-清末民初台灣本土醫療文獻與醫家之探討:台南漢醫「樹根仙」研究。
台南漢醫「樹根仙」研究成果發表。
檢查原稿上之典藏號依序掃描影像,掃瞄時,數位圖像格式以及基本要求為:
1. TIFF全彩300dpi,原紙張尺寸;
2. 整體圖像傾斜角在0.5度以內;
3. 保持版面完整性。若版面因為裝訂造成天地左右的損失亦同。
4. 校正圖槁為JPG全彩。
掃瞄完成後,仔細檢驗影像,原件掃瞄出來的圖像與文字,必須清晰可辨別與閱讀。之後進行降階轉檔,並將完成數位化之影像備份後,轉入系統。
校驗紀錄表。
掃瞄完成後的影像檔,列印出紙本文件,進行手抄本內容之全文輸入,全文輸入時,由於中醫手抄本異體字甚多,故盡量要求與原文字相同,若為異體字,則以同義字代替。輸入完成後,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手抄本之文字校對,並補齊缺漏之異體字。
校對異體字部分。
由具中醫藥背景、美工訓練、檔案管理能力之工作小組成員,分別仔細檢視內容、圖檔、與原件。力求圖之邊、角、內容完整呈現,內容清晰可辨。
工作人員仔細校對圖檔中(示範者:楊惠茹)。
醫療手抄本藏品資料全部掃描、修改與檢查完成後,分別備份檔案至PC、外接式硬碟、與燒錄DVD光碟儲存。
將資料分別備份於外接式硬碟與燒錄DVD光碟儲存。
在進行數位化掃描同時,針對手抄本的特性進行內容分析及著錄建檔,步驟如下:
1 首先依照資料類型,制定metadata 後設資料需求規格
2 撰寫摘要,選取關鍵字
3 建立權威檔(人名、地名及事件名等)
4 核對著錄檔(目錄檔及摘要檔)
5 系統連結(目錄檔、摘要檔、權威檔、影像檔)
Metadata資料表。
將完成的資料上傳至資料庫中,並建置醫療手抄本網頁,與中國醫藥大學網站和數位典藏網站相互連結。
※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
中國醫藥大學 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 文字撰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
─ 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中國醫藥大學 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 江佩蓉
※ 圖片拍攝: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
─ 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林芳志
中國醫藥大學 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 江佩蓉
※ 圖片提供:中國醫藥大學 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 圖文編輯: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
─ 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助理 陳美智
致謝:
感謝中國醫藥大學 二十世紀初台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蘇奕彰老師、林睿珊與江佩蓉小姐,撥冗指導及提供實地拍攝與簡介編寫。並感謝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其餘相關人員之協助。
全文下載 (826.5 KB, 1,625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