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台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魚類與貝類- 台灣貝類相之數位典藏
Tags: 工作流程, 徵稿, 數位典藏, 數位化, 數位學習, 會議, 檔案, 資料庫 發表: 2008-08-08, 點閱: 3,603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單位:中研院動物所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動物所 巫文隆研究員
計畫目標:91年度主要目標為現有標本之數位化
台灣位於世界貝類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印度-太平洋區,卻沒有較完整而可供參考的台灣貝類新的目錄發表。台灣238種的陸棲貝類,保守估計應有超過50%~60%為本土性的特有種,很值得我們關心與保育。但是近年來人口壓力增加、工業發展、污染持續擴大以及地震等天災造成棲地的破壞,貝類的種類及數量不斷減少,因此更需要加速建立台灣貝類的數位化典藏資料。本計畫以已建立的台灣貝類資料庫http://shell.sinica.edu.tw為基礎,建構完整的資料。
工作流程說明:
1.標本拍照:
(1)數位相機Nikon 990, Casio QV-2800
將數位相機固定於標本正上方,調整標本位置,調整好光圈、快門、焦距,排除多餘光源之後,便可進行拍攝工作。每個標本基本上均拍其正面及殼口面,某些貝殼加拍其側面。
拍攝之前
拍攝時須關燈,以求得最好的畫質。
(2)單眼相機
以幻燈片方式儲存,大多數為較早期的資料。
2.拍攝結果處理
(1)輸出至個人電腦
數位相機所拍攝的檔案,都存在於數位相機中的記憶卡,等同於單眼相機之底片。記憶卡內的資料,須經由讀卡機將檔案從記憶卡中輸出至個人電腦。
讀卡機
(2)標本照沖洗(幻燈片)š 標本照掃描
將單眼相機中之底片沖洗為幻燈片。
並將這些幻燈片放入掃描器中掃描,成為數位化檔案存入電腦或光碟片當中。
全友ArtixScan 2500掃描器
3.標本照處理
輸入個人電腦之後的標本照,皆需要於電腦中將圖檔重新修飾。不論是解析度、
尺寸規格、畫面的美觀,都需要熟悉電腦繪圖軟體的人員加以修改。
PhotoImpact 6.0、ACDSEE 4.0
4.標本照轉檔
整理完成的圖檔即可儲存於電腦或光碟片中,成為數位化的檔案。
不過為了因應使用的途徑不同,須先將標本照依照「典藏級圖檔、網頁用圖檔、
網頁縮圖預覽圖檔」三種需求,轉為三種不同的格式儲存。
典藏級圖檔:600dpi, 24bit, True color, TIFF檔。
網頁用圖檔:300dpi, 24bit, True color, JPG檔。
網頁縮圖預覽圖檔:300dpi, 24bit, True color, JPG檔。
在電腦上進行圖片轉檔
5.將網頁格式照片上傳至貝類資料庫網頁
轉檔成網頁格式的標本照,便可將標本照上傳至貝類資料庫網頁,提供社會大眾欣賞及分享。
將製作好的網頁用格式之標本照上傳至貝類資料庫。
6.備份至CDR及另一部PC
為避免資料因各種可能發生之原因遺失,再將整理好的資料同時備份至光碟片,以及另外一部電腦。
儲存備份資料之個人電腦
燒錄備份光碟之燒錄器
貝類資料庫可分為三類:
貝類文獻資料庫、貝類物種基本解說資料庫、貝類新種及新記錄種資料庫
以下為三種資料庫之數位化方式:
1.蒐集相關文獻
2.整理蒐集所得資料
(1)貝類文獻:
首先給予貝類文獻編號,再將貝類文獻新增至貝類文獻資料庫(包含編號、作者、年代、刊物名稱、期號、頁碼、標題等)。
(2)貝類物種基本解說:
先將新資料新增至貝類物種名錄資料庫(包含新增、刪除、修改等),繼而對貝種型態特徵、棲所環境等作適當描述。
(3)貝類新種及新紀錄物種:
將新資料新增至貝類新種及新記錄種資料庫
3.將完成之資料上傳至資料庫
上傳畫面
(1)貝類文獻資料庫
(2)貝類物種基本解說資料庫
(3)貝類新種及新紀錄種資料庫
※製作單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中央研究院台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魚類與貝類
-台灣貝類相之數位典藏
※文字撰寫:中央研究院台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
魚類與貝類-台灣貝類相之數位典藏助理 林恆瑋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助理 許雅婷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動物主題小組助理 許雅婷、
※圖片拍攝: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動物主題小組助理 許雅婷
部分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台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台灣魚類相之典藏
感謝:參與【中央研究院台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魚類與貝類-台灣貝類相之數位典
藏】之相關工作人員撥冗協助。特別感謝計畫主持人 巫文隆老師指導。
全文下載 (507.2 KB, 807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