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發表: 2010-09-17, 點閱: 48,912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數位化的基本條件,以不傷害藏品原件為原則,並以原藏品忠實呈現為數位化的基本要求,達到數位典藏上高畫質、高品質的影像製作。

 

一、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

 

(一)清點並整理原件

 

由於大部分的數位化計畫,資料與藏品的數量都極多,因此,進行數位化作業的時間會較長,參與的工作人員也較多。為使工作有具體之規則可循,確保工作流程前後之一致性,並保障數位化工作的品質,就各個數位化的環節擬定規格與作業規範是必要的。而數位化的規格以及各種規範,需因應實際藏品狀況、藏品價值、機構對未來的規劃、機構對藏品資料的管理原則而制宜。因此,各典藏機構於規劃數位化作業之前,必須對典藏資料徹底了解,以妥善規劃各種規格與規範。[10]

 

由於藏品原件多為博物館早年收藏入庫,經過不同時期的變遷,庫藏資料因博物館業務的不同需要與目的,在藏品的登錄及管理上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影像資料,庫藏原件狀況與舊有資料與清單多數已不相符,所以需要重新清點修補原件,並重新登錄。

 

1. 整理藏品的第一步為先整理舊資料與舊清冊

 

2. 然後再重新清點檢視原件,核對之前預作一份清點表單。

 

3. 針對相關的影像資料作進一步的核對及註記的工作。

 

4. 清點時,將狀況不佳的原件,依照受損情況,進行修護,致使原件成為可以保存或數位化的狀況。

 

5. 透過這樣逐筆的清點註記,讓管理者可以實際清楚藏品的真實情形,也才能確實掌握數位化的藏品數量與原件狀況。

 

6. 接下來依日期、主題排序,並將標題、來源、時間等基本資料和原件實際狀況,重新製作新清冊,並討論規劃數位化時程進度。

 

7. 依循新清冊上的藏品基本資料,討論制定Metadata的欄位與著手規劃建置資料庫。

 

Metadata即後設資料,而後設資料主要的功能對數位典藏品的提供者、擁有者與管理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儲存、控制、管理、散布和交換數位資源。對數位典藏品的使用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搜尋、辨識、選擇、詮釋、獲取和使用數位資源。此部份另詳述於本文的後半部。

 

(二)取件

 

前置作業準備規劃完成後,接下來就是要實際進行數位化的工作。進行照片數位化工作時,都必須戴上無麻的棉質手套處理原件,且手套的質地須細膩,因為不論是凝膠、膠棉還是蛋白的顯影層,都很容易受到指印或騷刮的機械傷害,而且手套還可防止手上油脂或汗水侵蝕原件,並可隔絕汗水的溼度對照片的影響,正片持拿時應拿取片匣邊緣外匡部分,或正片邊緣部分。正片自保存夾取出時,避免片框彎曲或受損,勿以手指觸摸。若片框有受彎、受損,應馬上更換以免夾片。正片若有灰塵,不可直接吹彈,應使用柔軟乾燥的刷子清拂灰塵。並避免將正片放置在陽光下直射、高溫、高濕或不通風的地方作業。取件時,除了手套外,還需佩戴口罩,可防止吸入粉塵或口水噴沾。裝備完成後,向庫房管理人員申請提借原件並簽收,藏品原件提借必須建立提借清單,清單內容包括數位化物件領取與歸還時的登錄、清點、簽收、核對等相關文書作業及注意事項。由於各典藏單位對於文物的保存狀況不一,必須針對提取原件了解其保存狀況,若有損傷或特殊狀況必須將之清楚記載在清單上。提件完成後,仔細清點每次欲數位化的原件與清單,準備進行照片數位化。

 

(三)設備校調

 

1. 設備校色:準備進行數位化前,有個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校色。校色主要是因為螢幕上有許多顏色是無法列印,或是有嚴重的色偏,色彩校正必須是環環相扣的,因為從掃描器、螢幕、輸出到印刷,每一層轉換步驟都有色偏的問題。至於為何會有色偏的問題,原因如下:

 

(1) 色彩空間不同:色彩空間不同,對於同一顏色所定義的數值會有差異。譬如在A 色彩空間有一R:56 、G:43、 B:21 的顏色, 同樣的顏色在B 色彩空間卻為R:52 、G:45、 B:28, 如果將A 色彩空間的數值質直接對應到B 色彩空間,則會出現不同的顏色。

 

(2) 設備的差異:就如同底片一樣,一般都認為富士的軟片較適合拍風景,而柯達的軟片較適合拍人像。這是底片感光乳劑的差異。而掃描設備的CCD 就如同感光乳劑,其詮釋顏色的能力也不盡相同。

 

(3) 顯色方式不同:掃描及螢幕都是利用光來產生影像,所以其基本的色彩模式也就是RGB,而輸出則是以YMCK 來表現色彩。

 

為了解決如此紛亂的局面,國際色彩協會(ICC)建立了一套可以共同遵循的標準,使各家廠商所用的色彩系統可以有轉換依據,進而達到色彩管理的目的。它的作業原理如下:當兩個不同國籍的人要互相溝通時,必須要有懂雙方的語言的人來翻譯,才能使意思正確的傳達。同樣的,當兩個不同的色彩空間必須互相配合時,也必須要有一個能同時詮釋兩個色彩空間的另一個色彩空間。而這一個色彩空間就必須具備能詮釋所有色彩空間的能力,也就是它能表現的顏色要能涵蓋所有各種色彩空間所定義的顏色。CIE Lab 色彩模型具備了此一要素。

 

由於CIE Lab 色彩模型的色域可以涵蓋各種色彩空間,所以各種色彩空間的各種顏色可以在CIE Lab 色彩模型裏找到對應的顏色。因此只要CIE Lab 色彩模型固定不動,即使兩個色彩空間對同一顏色的定義不一樣,藉著CIE Lab 色彩模型的顏色,兩個色彩空間就可以將各自定義的同一顏色連結起來。從以上的說明可以得知,各色彩空間與CIE Lab 色彩模型之間的顏色對應關係是兩個不同色彩空間溝通的關鍵。這個記錄對應關係的東西就是所謂的色彩描述檔(ICC Profile)。

 

但是,有了色彩描述檔(ICC Profile)後,也無法立即解決所有問題,不同的色彩空間,其色域不一樣,各自能定義的數量就不一樣了。當A 色彩空間裏的顏色在B 色彩空間找不到時,就只能找一個最相近的顏色來代替,這就是色彩轉換。任何一種的轉換方式都不是絕對完美,只要色彩轉換一次,顏色就會失真。[11]

 

所以校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數位檔的顏色在電腦螢幕、掃描器與輸出設備上盡量一致,以使原件在掃描時的狀況,充分加以保留,使未來的使用者閱讀到此份數位檔時,可以完全取得和原件完全相同的資訊,並且充分了解掃描當時的原件保存狀況。

 

2.色彩校正的程序:電腦螢幕校色→數位化設備(掃描器或數位相機)校色→ 輸出設備校色(印表機或印刷機)。

 

(1)電腦螢幕校色:電腦螢幕校色要用到一個可以貼在螢幕上的光學儀器,讀取螢幕上特定色塊的顏色值來修正。[12]

 

(2)數位化設備校色:數位化設備大多為一般平台式掃描器與數位相機,掃描器校色必須用該掃描器專用的校正用色卡,數位相機也是一樣,不同的設備,有不同的校色方式,以及設備特性,必須選用正確的方式與色卡進行校色,才能發揮設備特長。藉由比對理論顏色與實際掃描得到的顏色來作修正。

 

A. 一般平台式掃描器,多數使用「IT8.3色卡」,作為校色的基礎。

 

B. 數位相機系統則一般使用Gretag Macbeth公司所出產的ColorChecker DC 數位相機校色板與灰卡,若天天使用的話,需1-2年更換一次色卡,原因為色卡常於室光下曝露,色卡之油墨本身會老化造成校色不準。[13]

 

(3) 輸出設備校色:印表機及印刷機也是相同的,必須執行色彩校正才能在可能範圍內得到最佳的輸出品質。輸出設備校正-數位化後的應用,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A. 列印:印表機也需執行色彩校正,才能保持輸出的色彩品質一致性,而且所使用的紙張與碳粉或是墨水更換時都必須執行色彩校正的工作。

 

B. 印刷:為確保印刷品質與原件相同,印刷機也必須執行色彩校正,但是因為台灣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印刷機並不支援色彩校正,所以實務上執行有其困難。

 

C. 網路瀏覽:經過螢幕以及掃描設備的色彩校正後的檔案,可以直接應用在網路瀏覽上。

 

(四)數位化作業:

 

1. 掃描:大致上可以使用滾筒掃描器掃描、底片掃描器掃描、桌上型平台式掃描器(附光罩)與先將正片沖洗成照片之後掃描等,下面將以典藏單位較常使用的滾筒掃描為例來做介紹。

 

(1) 貼於燈箱:正片貼於燈箱上挑選並確認受掃原件,同批受掃原件盡量挑選相近似的色調或同一系列藏品。

 

 

圖4-1、正片選作

 

 

(2) 貼於滾筒:將受掃的正片使用抗靜電刷掃除正片灰塵,並貼於滾筒上,一方面灌油,一方面使用透明賽路路片將正片固定於滾筒上,使正片與滾筒間完全密合,將空氣擠壓出來,同時確保掃描正片後的影像色澤飽滿;掃描前再檢視黏貼於滾筒上的正片是否仍留有空隙。

 

 

圖4-2、貼於滾筒後使用防靜電刷掃除底片灰塵[14]

 

圖4-3、正片灌油

圖4-4、正片貼固

 圖4-5、檢視是否仍留有空隙

 

 

(3) 掃描分色:在正片黏貼於滾筒後,裝置掃描滾筒於掃描機上,為了確保正片掃描無髒污,使用石油醚拭去滾筒上的灰塵。掃描作業全程控制在12℃至20℃室溫下進行。接著,啟動高階分色機,將機器的數值歸零(Auto - Balance)後,設定原稿的白與黑濃度值,再從觀景窗設定色彩數值後,滾筒隨即以每分鐘七千兩百轉之高轉速進行掃描分色,掃描完成之影像檔暫存至電腦。

 

 

圖4-6、準備裝置掃描滾筒

圖4-7、拭去滾筒上的灰塵

 

 

圖4-8、啟動高階分色機

圖4-9、設定掃描色彩數值

 

圖4-10、掃描分色

圖4-11、影像暫存至電腦

 

 

 

(4) 圖檔檢驗:完成掃描的圖檔,操作人員透過電腦畫面修除髒污,並校驗圖檔色彩。校驗圖檔色彩共經三個程序:電腦校色系統、比對附於正片上的色彩導表與灰階卡、比對貼在燈箱上的正片,圖檔檢驗即完成。

 

 

圖4-12、電腦校色系統

圖4-13、掃描圖檔比對色彩導表與灰階卡

圖4-14、圖檔比對正片色彩

 

 

(5) 拆筒與清潔底片:將完成掃描的正片自滾筒卸除,放入去油溶劑中洗去正片上的油,再夾起晾乾,隨後再以石油醚清潔滾筒。[15]

 

 

圖4-15、清洗正片

圖4-16、晾乾正片

圖4-17、清潔滾筒

 

 

1. 數位翻拍:

 

對於數量較少的需求或其他特殊需求,可使用數位相機或數位相機加附數位機背翻拍。拍攝時需注意下面幾點:

 

(1) 必須採用不讓文物有危險性的環境下進行拍攝。

 

(2) 採用冷光源燈來進行拍攝。由於一般傳統攝影燈具(指連續光源燈具)帶有紫外線,為了減少拍攝光源長時間照射照片產生的傷害,採用了無紫外線光,5000K至5500K的冷光源燈來進行拍攝。正片翻拍色彩要準確,需從上方打燈。

 

(3) 為了便利印刷與打樣稿顏色校對的需求,於拍攝時將基本的色卡、灰卡與數位用之灰卡及尺規,一同放置拍攝畫面內進行拍攝。

 

(4) 使用測光表調整光的均勻度後,進行光圈與色域空間的一致性確認。

 

2. 沖洗正片:正片沖洗完後,使用沖洗後的照片來進行數位化工作。若要使用此方法,需仔細檢察送洗完後的照片成品與原件是否有色偏的問題。此做法是最經濟實惠,也是最簡便的正片數位化工作。原因為正片可送至一般相館進行沖洗,利用完成後的照片進行數位化,可輕易得到較高的解析度、與較好的影像效果。[16]

 

4. 正片數位化工作的委外工作流程,請參考附錄三:台灣大學古文書典藏數位化影像製作規範:針對《岸裡大社文書》。

 

(五)檢查圖檔

 

在掃描時,一邊掃描,一邊檢視圖檔是否有色偏或歪斜。掃描完後,比對貼於燈箱上的原件,檢查掃描圖檔品質,注意掃描時的燈光與檢查圖檔的燈光需一致,這樣是為了避免肉眼所造成的色偏。燈光建議最好以接進自然光為準的6500K頻率的燈泡,目前有生產的廠商有菲利浦和日立。另外經日本印刷學會的實驗結果發現,將螢幕設定在6500K的色溫下,經儀器的測量與換算過後,實際上螢幕的呈現即是5000K的色溫環境,因此建議將螢幕色溫設定在6500K下,也就是等於5000K的色溫環境。[17]

 

(六)圖檔校調

 

(1) 修圖:由於有前步驟的檢查,所以原則上掃描完是不需要修圖的,除非去邊或為使相片細節清楚,而做影像檔微調。但如果原件的細節,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需要較大的亮度才能顯現,那必須考量清楚要以色彩為第一優先,還是以清晰的呈現細節為第一優先。

 

(2) 接圖:若有特殊大張的手工沖洗相片,掃描時須使用同一台掃描器,注意色差,通常彩色照片不宜使用接圖,因為接圖後,色差較明顯,故建議盡量找大型機器去做掃描。

 

(3) 曲度校正:又稱地理性校正,多用於厚書掃描時,使用影像掃描後製軟體,如Book Restorer,將頁面曲度調整拉平。

 

(4) 合邊:若掃描照片時,原件下方有放置裱褙紙,則需裁切影像檔,使其完全符合原件大小。

 

(5) 清析度調整:即銳利化,即上面修圖所提到的,原件的細節,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需要較大的亮度才能顯現,那必須考量清楚要以色彩為第一優先,還是以清晰的呈現細節為第一優先。

 

(6) 其他:為某些特殊需求而調色,例如海報印製等美術設計。

 

(七)轉檔

 

數位檔依命名規則命名並儲存,之後將圖檔批次轉存為所需之格式,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參與單位,分析整理出下面的數位檔解析度建議規範:

 

 

表4-1、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數位化技術規範

數位檔種類

數位檔規格

超高品質格式

(永久保存用)

R.G.B 24bit(全彩)400~6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200 ~ 300 線(高解析度印刷);

適用原稿種類 – 對品質的要求非常精細之原稿、物件;

檔案大小 – 100 MB(A4)以上。

高品質格式

(商務、出版等加值應用)

R.G.B 24bit(全彩)3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175線(圖片印刷品質);
適用原稿種類 – 反射稿掃描、正、負底片掃描、物件拍攝、相片掃描;

檔案大小 - 20MB(A4)以上。

網路瀏覽格式

(公共資訊網路瀏覽、列印等用途)

R.G.B 24bit(全彩)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 -230kb(A4) ;

GLAYSCALE(灰階256)8bit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200kb(A4);

B&W 300dpi,檔案大小 - 60kb(A4)。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多媒體美術設計與資料處理小組。

 

(八)打樣輸出與圖檔資料備份

 

接著在進行打樣稿的輸出,打樣輸出稿,採用5000K的色溫燈箱進行顏色校對。因使用的拍攝燈光與螢幕的色溫設定,都是以5000K的環境來設定。因此最後在打樣稿的輸出上,也必須採用5000K色溫的燈箱,進行顏色輸出的確認。由於數位影像檔案,都必須藉由電腦才能呈現影像,並且呈現解析度也只有72dpi的解析度,況且電腦未來的發展又讓人無法掌控的情況下,各學者專家們建議為了不讓已完成的數位檔,在不明的原因下突然消失,最好將影像輸出成與原件相近的呈現與顏色之照片或相近同品質的複製資料,來加以保存。

 

如果受掃原件數量不多,或是僅為一般生活家庭照,並無急迫典藏之原件,可以直接將數位化後的數位檔使用印表機列印出來,尤其是這幾年兩大印表機製造廠,更是相繼發表標榜擁有長時間抗退色效果的墨水與相紙,為影像列印提供了更好的選擇。

 

列印後,需檢查列印輸出後影像圖之清晰度、銳利度,並檢視列印輸出時墨水是否暈開、有無斷墨痕跡,並比照原件,檢視列印輸出影像圖之色彩、階調層次等表現,是否與原作相似,若色偏嚴重者,須重新校色、列印。

 

數位化完成與轉檔後的圖檔資料,可以使用照片圖檔管理軟體來分類管理,目前市面上比較長見的為Adobe Photoshop Album 和 Picasa。將分類好的圖檔資料燒錄至光碟片,並在光碟片與光碟盒上註記清楚。另外將圖檔資料上傳至伺服器,利用不同儲存方式儲存,以異地備援。異地備援需注意網路頻寬與系統與資料的回復功能。除了資料備份之外,更應該將備份延伸資料庫(Database)的備份。資訊系統備份以及應用程式,皆需備份至遠地端,其優點為本地端若遭毀損,遠地端即可立即接續服務。將每日的完成的資料做完整備份,並啟用雙備援機制,設置雙不斷電系統(UPS),雙網路迴路,任何一端網路斷線,可有另外網路連線以接續備份。硬體部分,設置有熱拔插的功能,一旦硬碟毀損,立刻抽換硬碟,系統仍可正常運作,無需中斷或關機,因此所有的運作都在線上(On-line)完成備份與備援。[18]

 

最後,資料儲存後,必定要再次重覆檢查已確保資料儲存無誤,透過這樣的輸出過程後,才可算是最完整的數位典藏流程。

 

 

表4-2、常見數位檔儲存媒體比較表

 

資料來源:項潔、陳雪華等,《國家檔案數位化影像品質之研究》,檔案管理局委託研究,2004年10月。

 

二、原件的保存與維護

 

一般來說正片類藏品的種類與數量均不少,所以典藏單位須視館藏的種類與數量後,始得分析進行保存與修護。保存及修護的工作可分三層次進行,第一層次先檢視,目視或使用特殊儀器,仔細檢視藏品原件,並將藏品狀況仔細記錄下來。接下來,是為保存,控制環境變數,降低藏品外在影響,使藏品保持穩定,並定時定期紀錄追蹤藏品狀況。最後為修護,在不影響文物本身的歷史意義下,修補文物所損壞的部分,延長文物保存時間。

 

(一)原件保存

 

1. 收藏方式:

 

首先,從開始的軟片拆裝必須在微光下進行,未使用之軟片盡量放置於原密封包裝中,存放地應低於13℃以下冷藏保存。為了避免冷藏過之軟片上面產生水氣,打開包裝使用前最好先進行回溫的動作。拍攝後的軟片應該放置蔭涼乾燥處並儘快沖洗,沖洗後之軟片則應避免強光照射,並存放於蔭涼處乾燥,以免軟片變質褪色。

 

數位化後的每一張正片應使用無酸片夾保存,正片保存匣必須為無酸硬式之材質,且須具有使正片透空不互相黏貼、循環透氣度佳的特性。[19]將放入片夾之正片以典藏品媒材分類整理後,應放置於專業檔案室保存。檔案室採獨立空調系統,建議室溫控制在16℃±1℃,相對濕度控制在40%±5%。將正片依順序存放以無酸套保護後,採保存簿分冊方式封裝於保存夾內,每頁正面需附貼無酸標籤及以無酸筆註明作品總號,且無酸護套須懸掛於保存夾內,以防止無酸套之扭曲變形。正片保存夾須放置於專業正片存放架上讓正片垂直懸掛,以避免正片堆疊重壓變形。[20]

 

接下來介紹幾種正片整理儲存方式:[21]

 

(1) 散頁式:數量在40張以下之幻燈片,可分裝在透明之活頁式片夾。

 

(2) 幻燈資料活頁式(散頁式)片夾

 

(3) 抽屜式:將幻燈片分裝在專用抽屜。

 

(4) 專用幻燈片儲存箱:幻燈片分裝在專用之幻燈片儲存箱,內附燈箱可預覽。

 

(5) 片盤式:數量在40張以上之幻燈片,如使用率較高,可裝在片盤中。片盤有80片裝及140片裝,方便操作使用。

 

(6) 幻燈捲片:一般幻燈捲片皆有一小圓盒保護,外有紙盒或塑膠盒包裝,較易保管儲存。

 

(7) 透明片應使用專用紙框保護,以三孔夾歸檔儲存。

 

 

 

圖4-18、正片以垂直懸掛方式保存(國家美術館示範)

 

 

2. 預防性保護措施:

 

經由保護政策的制訂及保護措施的實行,減緩文物損壞,保護措施可包括良好的環境控制,藏品典藏、展示、包裝、遷移、或使用時的持拿及維護措施,整合性蟲菌管理,急難救災準備,拷貝及複製等。預防性保護是間接的,藉著控制導致文物損壞的因子來減緩文物劣化的速度。環境是導致文物劣化的主要因素,它包括光線、溫度、濕度,和空氣污染物等。持拿文物不當或保護支撐物使用錯誤都是導致文物物性損壞的因素。有害物質直接接觸文物及蟲、菌、動、植物等生物性的損害亦會劣化文物的化性。雖然部份導致劣化的因子-如光線、空氣-是無法避免的,可是大部份的因素是可以被控制。這雖不能完全地停止文物的劣化,但是可以緩慢文物的損壞。[22]以下即針對攝影文物之「保存環境」、「保存材料」進行探討:

 

(1)保存環境與展示光線

 

依據美國國家標準局攝影類PH1.48-198 黑白攝影照片-庫房蒐藏準則:[23]

 

A. 濕度

 

介於30%~50%RH之間,避免高於60%RH,否則容易滋長對照片具有高度毀損性的黴菌;再者,濕度越高,照片裡的殘留化學物越容易產生反應。低於30%RH時,明膠容易變脆,或照片容易產生捲曲。

 

B. 溫度

 

溫度直接影響濕度,適當的溫度是15℃~25℃,因為溫度的變化會使得濕度超出可接受的範圍。攝影文物盡量不要存放於超過30℃的環境,因為過高的溫度會增加任何物質加速老化的機會。但仍應避免每日溫差超過4℃的機會。

 

C. 空氣雜質

 

(A)懸浮物(Air-Entrained Solids)

 

灰塵和藉空氣傳播的固態微粒若在照片表面累積,很可能會影響影像的辨識度,同樣的,不明成分的灰塵也可能造成乳劑層褪色、黃化等劣化。故典藏庫房的中央空調系統必須具備過濾固體微塵的清潔效果。這些標準的過濾系統如HEPA過濾器(可從美國環境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購得),且具有防火和最高等級的標準。

 

(B)不明氣體(Gaseous Impuities)

 

最常見於都會區及工業區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如氧化氮(Nitrogen Oxides)、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臭氧(Ozone)以及氨氣(Ammonia)等。這些氣體會和乳劑層裡的「銀」作用,使影像褪色,也會使得基底材質黃化與降解。用來製作典藏櫃所使用的漂白木材、黏著劑、表面塗料層等,可能會釋放過氧化氫(Peroxide)使銀粒子影像褪色。由此可知,既使是非常小的微環境的改變,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劣化後果,這種人為疏失應該盡量避免。為了有效的控制不明氣體,可以使用空氣濾淨系統,藉著處理水以及活性炭過濾而將低空氣中二氧化硫、硫化氫的含量。

 

D. 光線

 

光線對於「沖洗過程不標準」的照片危害尤甚,造成黃斑、褪色等劣化現象。平常在檢視或展示時,應採用鎢絲燈泡(Tungsten lights)或低紫外線的燈源如光纖燈、白熱燈源。另外Sarah Wagner等人依攝影文物展示時之燈光需求,將攝影文物對光線敏感程度區分為四等級,[24]而本文主要兩幅修護對象出現黴斑、乳劑層剝離、黃斑等劣化現象,皆歸類於「非常敏感類」,即展示光線標準為每年不超過50,000 lux(3英尺-燭光×10小時×5個月/5英尺-燭光×10小時×3個月),與下次展示時間至少間隔3年以上。

 

(2)保存材料

 

攝影類文物以夾裱方式存放時,所選用的材料皆需經過PAT(Photographic Activity Test)[25]測試,且需遵照正確的使用方式。以下為建議使用材料:[26]

 

A. 無酸(Acid-Free),紙張分為中性與鹼性兩種,中性紙張pH值介於7.0~7.5之間,不含任何可能損傷文物的酸性物質;鹼性紙張pH值約8.5,有吸附酸性物質作用。關於兩者間的選擇,一般建議氰版照片、蛋清照片、彩色照片等使用中性紙張當夾裱材料,而鹼性紙張較適合於硝酸纖維底片、早期的醋酸纖維底片、已脆化的相紙,和夾裱在酸性紙板上的照片。紙張作為夾裱材料之特性有:

 

‧具有吸濕效果,且有阻隔光線的作用,而這也造成檢視照片時的困擾,增加人員持拿時的風險。

 

‧紙張的通氣性可預防濕氣與有害氣體的累積,這項優點對硝酸纖維片和早期醋酸纖維片尤為重要,因為從基底材釋放出之有害氣體極易對影像層造成傷害。

 

‧紙張價格通常較塑膠類材質便宜。

 

‧書寫方便。

 

B. 塑膠類材質,種類有聚酯纖維(Polyester)、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乙烯(Polyethylne)等,這些材料皆不宜被塗佈任何物質、增加塑化劑或其他材質,三者中又以聚酯纖維最為穩定,缺點為產生靜電使得灰塵吸附,且價格昂貴。避免使用性質不穩定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當夾裱材料。以塑膠類作為夾裱材料之特性有:

 

‧透明性佳,減少檢視照片時可能造成的風險,如指紋、摩擦等。

 

‧可阻隔空氣中有害的物質(濕氣、硫化物)劣化照片,但硝酸纖維片和早期醋酸纖維片例外,因為這兩類材質所釋放的有害氣體若無法釋放時,會持續損壞影像材質。

 

‧塑膠類材質之不透氣性,使得乳劑層吸收過多濕氣後,造成照片表面光澤不勻現象,這是保存臺灣攝影文物保存時,需特別考慮者。

 

‧書寫不便。

 

預防性保存工作是目前保存臺灣攝影文物當務之急的工作,唯有透過完善的保存環境控制與適當的保存材料,才得以延續攝影文物之壽命。

 

(二)修護處理:

 

目前歐美各國對攝影文物的修護技術及相關倫理問題,仍處於熱烈討論的階段,由於攝影文物修護包含了「沖洗製作技術」、「物件材質修護」等專業領域,後者所涉及到的還包含其他如繪畫、紙張或器物等多種材質的特性。攝影文物是由數層不同材質所組成,特別是乳劑層黏著劑材料的特殊性和穩定性,往往在制訂修護計畫書時,必須特別考慮的範圍,為了周全修護計畫的擬定,預先作詳細的局部測試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後續不當的修護處理而造成文物無可挽救的損壞與劣化。

 

身為文物保護人員,有必要瞭解如何透過科學實驗的分析,對文物之任何干涉性修護處理,若能得到量化的數據以輔助修護處理時的判斷,或許就能判斷出的恰當延長文物壽命的保存方法。

 

成功且專業的修護處理包含「知識性」與「道德標準」兩層面,「知識性」—修護人員進行修護處理時,本身所應具備的知識學養;「道德標準」—以尊敬的態度面對文物的結構、歷史背景或文化意涵等,不因物件之品質優裂或市場價值高低而異,自始至終都必須謹守此精神執行保護工作。

 

修護處理執行前,必須事先和擁有者、管理人員,有時甚至是攝影師等,進行充分的討論溝通;修護過程中修護人員不可片面修改或隱瞞任何事實,且應盡可能的做好紀錄工作。修護處理的技術與材料選擇,必須盡量採用會對文物造成最少害處的方法,且日後可以很容易被完全移除,這也是目前修護領域極需研究的重要課題。以下僅初步介紹正片相關處理:

 

1.表面清潔(Surface Cleaning):

 

可分為「乾法」(Dry-Cleaning)與「濕法」(Wet-Cleaning)兩種處理技術。「乾法處理」指的是以物理式把髒污從照片表面移除,例如使用橡皮擦或粉狀橡皮擦。粉狀橡皮擦置於欲清潔部位,徐緩地以環狀的操作方式進行,用力過度可能會造成照片的變形或彎曲,特別注意照片邊緣的處理需向外,避免向內摩擦時造成的折痕或撕裂。無論是粉狀或塊狀橡皮擦,清潔方向都是由畫心往邊緣,這是必須留意的基本原則。由於橡皮擦大多含有硫化物成分(Sulfur Compound),故需於事後盡量清除殘留的(粉狀)橡皮擦,唯當照片很脆弱時,不宜使用乾式清潔法。對於乳劑層部分可使用軟毛刷清潔髒污,但對於脆化嚴重的乳劑層需在底部加層背板,以確保不會因施力過當造成更嚴重的損壞。

 

「濕法處理」之前必須經過局部測試(Spot Test)後仔細觀察效果。在高溫、高濕的保存環境及不良的沖洗過程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明膠銀鹽乳劑層極容易產生劣化,此時任何水溶液處理都有可能使得乳劑層輕易的被移除,先行的局部測試格外重要,測試方法為將一滴水滴於乳劑層表面,30~60秒後於上方以乾淨的吸水紙輕壓,觀察乳劑層表面是否有任何改變。明膠銀鹽照片若保存狀況良好,可以將其浸入淨水中,此時使用水彩筆將表面髒污去除,但被夾裱於紙板上的照片必須先移除背板後始可執行。

 

表面清潔主要的目的除了展示目的之外,也有助於修護人員檢視、判斷文物的保存狀況,對制訂完善的保存修護計畫有絕對的助益。但有許多照片由於乳劑層構造的劣化,使得表面清潔有其一定的風險性,許多藝術攝影照片與歷史檔案類照片等,目前都持續的進行表面清潔工作,這是有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2.乳劑層加固(Consolidation):

 

目的為將銀粒子和已劣化的明膠之間增加填充物質,以加強兩物質之間的黏著力。例如在已劣化的明膠銀鹽照片的無影像部分(Non-image),可觀察到裂痕、乳劑層剝離等現象,這些脆弱的乳劑層很容易因為「乾式」和「濕式」的修護處理而產生更嚴重的損壞。在高溫、高濕典藏環境下所產生的黴害(Mold-damage),乳劑層容易出現有色斑點、極易溶於水等劣化狀況,此時便須作緊急加固動作。對大面積的區域而言,加固的方法和技術有乾式和濕式兩種,由於不同層構造間的膨脹收縮率不一致,故在處理大面積的乳劑層剝離時,難易度便增加許多,相較之下小範圍面積的處理較容易獲得控制。

 

 

圖4-19、乳劑層剝離處理(羅鴻文示範)

 

 

3.玻璃底片修護(Glass Repair):

 

玻璃底片因基底層為易碎玻璃,常因存放不佳造成壓力過大而破碎,連帶影響乳暨層的完整性。使用三明治法,將破碎玻璃底片夾於上下兩層透明玻璃使其固定後,可掃描數位化或無酸夾裱處理。

 

 

圖4-20、玻璃底片修護前(羅鴻文示範)

 

圖4-21、玻璃底片修護後(羅鴻文示範)

 

 

4.黑白醋酸片修護:

 

醋酸片長因高溫高濕併發「醋酸症」,容易發生脆化、捲曲現象,無法使用掃描器掃描或以傳統暗房放相。又底片為一手資料,保存最豐富的影像階調,國內典藏單位遇到類似案件時,亟需經由修護處理保存底片。醋酸症底片經連續浸泡多道藥液,使片基與影像層逐漸分離。影像層乾燥後,平整度、物理強度已比修復前增強,可永久保存。可高解析度掃瞄,或使用傳統放大機放樣出最接近原稿階調之銀鹽照片。

 

 

   圖4-22、黑白醋酸片修護前(羅鴻文示範)

 

 

圖4-23、黑白醋酸片修護後(羅鴻文示範)

 

 

5.玻璃底片製作夾裱:

 

玻璃底片為複合材質,保存維護方式除了考慮影像為脆弱之明膠材質外,更需考慮機底層為易碎玻璃,常因為存放堆疊方式,壓力累積造成底部玻璃破裂,更甚者常於人為搬過程不當,而造成物理性的不可逆破裂。下圖為兼顧「展示」與「保存」的玻璃底片夾裱方式,微環境穩定後,再將整組底片置放於溫溼度適合之處存放。

 

 

 
 

 

  圖4-24、玻璃底片夾裱(羅鴻文示範)

 

 

 


 

 

< 返回目錄 >

 

[10]洪淑芬著,《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台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訓練推廣分項計畫,2004年2月,初版,頁8。

 

[11]蔡耀廣,〈從實務上談數位檔案的基本知識–結構, 製作, 色彩, 保存〉,檢索:2009年12月,http://proj1.sinica.edu.tw/~ndaplib/channels/dlm_paper/digi_arch.pdf

 

[12]〈電腦螢幕校色器資訊〉,檢索:2009年1月,http://www.konicaminolta.com.tw/product_07.htm

 

[13]〈ColorCheckerDC數位相機校色板〉,檢索:2009年12月http://www.rmimaging.com/information/colorchecker.html

 

[14]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故宮博物院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正片委外數位化工作流程〉,2004年,修訂版。

 

[15]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西畫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2004年,修訂版。

 

[16]提供正片沖洗的照相館:五色鳥、爵士、玖華。

 

[17]周明,〈科博館專業自然物標本拍攝用「冷光燈」購置經驗分享〉,檢索:2009年12月,http://www.ndap.org.tw/1_newsletter/content.php?uid=349

 

[18]薛怡青,〈異地備援專題(3)-國內成功案例:台灣屈臣氏談災難復原-頻寬大小是異地備援的成功關鍵因素〉,檢索:2009年12月,http://www.adj.idv.tw/html/58/t-58.html

 

[19]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彙編,〈古拓碑典藏數位化影像製作規範〉,檢索:2010年1月http://www.ndap.org.tw/2_techreport/files/186.pdf

 

[20]謝顒丞,〈平面類典藏品數位化製作與驗收流程手冊〉,檢索:2009年12月,http://km.cca.gov.tw/download/rule/rule_0302.pdf

 

[21]國立空中大學圖書館 黃信捷,〈視聽資料媒體的管理與維護〉,檢索:2009年12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7/17-main2.htm

 

[22]蔡斐文、陳信憲、張後妤、羅鴻文摘譯,〈預防性文物保護〉,檢索:2010年1月。http://art.tnnua.edu.tw/ciococr/scncsltn.htm

 

[23]ANSI PH1.48-1982—Black-and-White Photographic Paper Prints Practice for Storage

 

[24]Sarah. Wagner with Connie McCabe and Barbara,“Lemmen,Guidelines for Exhibition Light Levels for Photographs,”Topics in Photographic Preservation, Vol. 9,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Photographic Material Group, pp.127-128.

 

[25]將照片與夾裱材料接觸存放於50℃±1℃和86%±2%RH的環境中30天後,觀察照片上有無任何從夾裱材料轉移之異樣外觀。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for Photographic Film for Archival

Requirements for Photographic Filing Enclosures for Storing Processed Photographic Films, Plates, and Papers, ANSI PH1.53-1978

 

[26]Storage Enclosures For Photographic Prints and Negatives,檢索:2009年12月,

http://www.cr.nps.gov/museum/publications/conserveogram/14-02.pdf

 

 









Download: 全文下載  全文下載 (10.4 MB, 2,917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1 人回應 “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1. 龔玉玲 Says:

    增加超連結至此: (數位島嶼主題展覽網頁)

    “策展人Sean Stimac 數位化修復這批作品的心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閱這裡了解;另可下載《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參考。”

    http://cyberisland.teldap.tw/theme_blog_content.php?id=25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