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後設資料, 指南.工作流程, 數位化, 正片 發表: 2010-09-17, 點閱: 51,231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捌、效益與展望
撰寫「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原因,就是希望對機構單位、民間團體或個人在進行數位典藏工作之前提供幫助,此套參考標準若是完成,應可達到下列的目的:
1. 重現藏品原貌:使得藏品資料得以原始風貌在網路上流通,並提供各級校院師生和研究人員一個全新的服務環境。與傳統印刷出版相較之下,可包含更多傳統紙本媒體無法提供的樣貌型式,使藏品資料的展現不再因侷限於載體特性,而影響藏品資料的呈現。
2. 便利的傳遞管道,造福更多的資訊需求者:站在研究的角度,相較於原先博物館研究藏品的規定與處理程序,通常需要花費許久的時間來取得博物館內的許可,才得已觀看研究藏品,數位化後,配合便利的線上檢索與圖檔傳送機制,博物館可協助藏品資料需求者擺脫取得研究觀看藏品許可的夢魘,提供更為便利的數位化藏品研究服務。
3. 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上網檢索所需之藏品資訊:對紙本類的印刷品而言,提供快速地資訊檢索,且無時間、空間限制之虞。
4. 金錢與空間的經濟效益:相較於紙本類的印刷品和翻拍的正片等,數位化的藏品可為博物館節省更多的館藏空間、更促進資料流通、館際互相調借,以及資料處理與保存的成本。數位化的傳遞過程,更可以使藏品的流通更為容易、也更為快速,並且節省了許多等待的時間。例如,將數量稀少的藏品資料以數位化形式置於網路資料庫中,供多位使用者同時上網、快速檢索、瀏覽、閱讀或存取,使用者不必往返奔波,也不必費心等待取得館內公文。
5. 有效提升藏品資訊應用的便利性:數位化的藏品資訊具有方便攜帶的優點,除了方便閱讀、擴充相關之內容外,更有助於利用多媒體來呈現藏品資料,讓大眾更容易接受,並且透過詞彙檢索功能的應用,可快速地搜尋藏品資料中的特定資訊,更便於整合或深入研究。
6. 提升藏品內容的教育應用:藏品資料取得容易後,有助於教師們使用,將課本內容結合藏品資訊,加深學生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除了扮演資訊的使用者之外,同時也有能力成為數位資訊的創造者。
7. 減少紙張耗費,助於環保推動:就出版者而言,資料數位化已是大勢所趨,就博物館和圖書館而言,數位資源的應用與保存亦將成為新世紀圖書資訊服務最重要的資產與挑戰。由於數位化藏品的出現減少了紙張的損耗,相對於「減少紙張耗費,助於環保推動」而言亦是一大貢獻。[46]
8. 降低數位化門檻:此參考標準能完整呈現數位化工作流程,讓有志於從事數位化工作者,對整個流程有整體性的初步概念與了解,進而增加數位化意願。此份參考標準還有另一個用意,那就是避免多頭馬車、加速數位分享、進而促進數位產業發展、平衡南北數位落差。
雖然已經儘可能的把進行影像數位化工作的各個面向都納入手冊中,但本書仍有其侷限,詳述如下:
1. 資訊設備更新快速,無法開列最新參考資訊: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正片掃描、拍攝方式一定是不斷進步,但參考標準只能羅列目前較適宜的相關設備與技術資訊,使用者在參考本文時,必須考慮到設備與技術需合時宜這點。
2. 「內容描述」欄位之規範問題:雖然藏品都在,可是目前正在進行數位化工作的這批人員,幾乎完全不是當時這些影像的收集者和拍攝者,完全不了解這些藏品的背景,也完全不瞭解它們當初是如何被產生或收集的目的。所以在進行「內容描述」著錄時,只能透過一些參考資料或訪問耆老來增加這個欄位內容的詳實性,不然,若只是單純的進行數位化的工作,僅是一種簡單的複製行為,並沒有把當時拍攝者所要呈現或保留的資訊完整延續下來,又若「內容描述」著錄有誤,恐誤導之後的使用者。所以「內容描述」這個欄位所要著錄的資訊內容,及如何考證,難有一定的標準,但卻是一個需要好好探討的問題。
< 返回目錄 >
[46]王宏德、林安琪,〈E世紀博碩士論文數位化資訊服務〉,檢索:2009年12月,http://www.ncl.edu.tw/pub/c_news/87/06.html。
全文下載 (10.4 MB, 3,089 hits)
三月 7th, 2011 at 11:18 am
增加超連結至此: (數位島嶼主題展覽網頁)
“策展人Sean Stimac 數位化修復這批作品的心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閱這裡了解;另可下載《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參考。”
http://cyberisland.teldap.tw/theme_blog_content.php?i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