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標本平面攝影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後設資料, 攝影,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標本, 礦物 發表: 2010-09-17, 點閱: 30,586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參、 前置作業
進行礦物標本數位化工作,需根據執行者自身的需求與標本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方式。一般常見的方式有正片、負片、幻燈片掃描、透光薄片拍照、數位攝影等。其中數位攝影方式又分為2D平面影像攝影與3D立體環物攝影兩類。上述兩種的作業方式各有其優點及針對性,並無孰好孰壞的問題,端視如何表現物件特色、研究或應用上的需要等考量,而採取不同的數位化方式。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共設有六個主題小組,其中大部分主題小組均有2D平面攝影數位化工作,這些數位化物件的範疇包括檔案、書畫、地質、拓片、植物、器物、考古、建築等。每個主題所拍攝的物件雖然不同,但一致的目標均是表現物件的特性。以生物與自然主題小組的礦物標本來說,礦物的外表有著特殊的紋理或是完整的晶形,因此在2D平面影像攝影上,如何將這些特性表現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決定如何表現物件特性之前,需先瞭解數位化相關規格,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之初,即將數位化產出分為三個等級:[10]
(一) 典藏級:為精密的數位化產品,目前暫不開放;
(二) 電子商務級:可提供業者進行各種商業產業加值;
(三) 公共資訊級:將免費開放國人使用。
表3-1、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檔案規格
典藏級 |
商務級 |
公共資訊級 (網路瀏覽) |
|
檔案格式 |
RAW或TIFF |
TIFF |
JPEG |
色彩模式 |
RGB(24bit/pixel) |
RGB(24bit/pixel) |
RGB(24bit/piexl) |
解析度及尺寸 |
原尺寸、300dpi以上 |
原尺寸、300dpi |
視網站設計需求、72 dpi |
此外,中央研究院多媒體資料處理中心也提供數位化規格給各計畫參考,其制訂數位典藏規範訂定依據為:數位檔的利用可分為網路上的瀏覽、列印及出版印刷。其中以出版印刷所需的解析度為最高,是故以印刷為出發點進行典藏評估。印刷網線約為電腦解析度之1.5 ~ 2倍,而各類出版品的印刷所需網線,如表3-2:[11]
表3-2各類出版品印刷網線及解析度
出版品種類 |
印刷所需網線 |
數位檔解析度 |
要求品質之印刷品所需網線 |
200 ~ 400線 |
300 ~ 800 dpi |
一般印刷品質 |
175線 |
300 ~ 350 dpi |
內頁文字 |
133 ~ 150線 |
200 ~ 300 dpi |
報紙雜誌等 |
100 ~ 110線 |
150 ~ 220 dpi |
另外,對於「專業數位化設備與技術」相關規格,中央研究院多媒體資料處理中心則建議如下:[12]
(一) 立體物件的數位化
1. 拍攝尺寸-依目前最普遍的出版尺寸A4 為原則,套單色背景以數位相機進行數化。
2. 拍攝角度-原則上以前、後、上、下、左、右等六個角度進行拍攝,但依被攝體所需,進行調整拍攝張數。
(二) RGB
1. 掃描器等依光源打光、CCD感應掃描的方式,原始產生的應是色光三原色的RGB格式。經由各掃描設備內部程式的轉換再產生色彩三原色Y.M.C.K的格式。
2. 以掃描設備的角度考量:各設備的性能不一,轉換的標準不一,產生的Y.M.C.K格式檔案色域不盡相同。
3. 以印刷的角度考量:印刷的設備、油墨的種類、紙張的材質等都會Y.M.C.K的差異。
4. 是以即使製作了Y.M.C.K檔案,為了要達到所見即所得,也會因各種因素不得不轉換標準,而使得色域變窄,喪失了原先豐富的色域。因此典藏以RGB 為標準格式,即符合螢幕的顯色方式,需要轉換Y.M.C.K格式時,再依使用者所使用的轉換標準進行轉換,如此又可避免轉換多次造成的色域過分流失。
(三) 數位檔解析度規範
1. 超高品質格式:
(1) RGB 24bit(全彩)、400 ~ 600dpi TIFF(非壓縮)。
(2)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200 ~ 300線(高解析度印刷)。
(3) 適用原稿種類-對品質的要求非常精細之原稿、物件。
(4) 檔案大小-100 MB(A4)以上。
2. 高品質格式:
(1) RGB 24bit(全彩)、300dpi TIFF(非壓縮)。
(2)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175線(圖片印刷品質)。
(3) 適用原稿種類-反射稿掃描、正、負底片掃描、物件拍攝、相片掃描。
(4) 檔案大小-20MB(A4)以上。
3. 網路瀏覽格式:
(1) RGB 24bit(全彩)、150dpi JPEG(壓縮50%)。
(2) 檔案大小-230kb(A4)。
(一) RAW
RAW全稱為RAW Image Format,是一個經相機感光原件紀錄,未經過壓縮或經最少處理程序的檔案。若相機使用JPEG設定,會將設定過後的檔案壓縮並將色域由12bit變成8bit;若使用RAW檔,相機將維持12bit或是以更高的位元記錄像素,便利透過軟體進行後續修正,例:過度曝光、色彩及銳利度。
各廠牌相機產生之RAW檔會有不同的副檔名,例如Nikon的NEF、Canon的CR2或Pentax的PEF。使用RAW格式拍攝之檔案,無法直接以一般圖片瀏覽軟體觀看,必須使用和相機廠牌對應之RAW檔圖像處理軟體(通常購買相機時會隨機提供相關軟體),將相機產生之RAW檔處理後轉為TIFF或JPEG格式,始能正式供應後續的使用需求。因為RAW是未經壓縮的格式,在轉檔成為其他格式前,也可以進行「無失真編修」,具備相當大的後期處理空間,例如:色溫的控制、曝光的修正、色彩的微調、色散的校正等等。正因RAW檔有上述優勢,所以選擇RAW檔作為長期保存的格式,也可以保留日後調整的可能性。
(二) 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TIFF檔廣泛應用於不同平臺,是各種點陣圖像處理軟體、排版軟體或不同作業平台之間交換率最高的一種圖檔類型,可適用於不同的解析度、不同的色彩模式和不同的壓縮方式,是一種不失真且支援24位元色彩深度的影像格式。缺點是檔案較龐大,開啟和儲存檔案的時間較久。以其特性而言,適合作為原始資料的保存圖片,以供日後加工處理,不適合提供使用者下載。
(三) 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JPEG是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圖像檔案格式之一,支援24bit全彩圖形。JPEG儲存的過程可以決定壓縮的層級,如果選擇高壓縮的方式,則影像的品質會降低,而低壓縮的方式,會使品質較接近原來的影像。由於JPEG格式會造成影像細節的流失,因此也不適合作為原始資料的保存方式。但由於其壓縮方式(高壓縮率)使得檔案變得較小,因此適合放在網路上供人瀏覽。
(四) JPEG 2000
JPEG 2000為國際標準,也是由JPEG組織所制訂。它與JPEG格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放棄了JPEG所採用的以離散餘弦轉換(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為主的區塊編碼方式,改以小波轉換(Wavelet Transform)為主的多解析編碼方式。編碼方式的演進,讓JPEG2000的壓縮率比JPEG高約30%左右,同時支援有損和無損壓縮。而JPEG2000透過SNR(Signal-to-Noise Ratio),可達成漸進式傳輸展圖的功能,不需將影像暫存至記憶體,而是先傳輸圖像的大體輪廓,然後逐步傳輸其他數據,不斷地提升圖像質量。此外,JPEG2000也具備容錯及改錯能力,在文件傳輸過程中,有偵測或改正丟失數據的功能。基於上述的優勢,JPEG2000已經住漸被運用在網路、印刷、數位影像、遙感探測、數位圖書館、電子商務及手持式電子產品等領域。[14]
(五) 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
GIF是一種圖像壓縮格式,格式只能儲存最多256色的色彩階數,無法完整保留原始圖片之影像內涵,因此GIF不適合作為原始資料的保存圖片。但是它支援透明背景、交錯格式及動畫,且因其檔案較其他格式小,故適合應用於網路上圖檔的傳輸。GIF與JPEG的差別在於,JPEG在表現色彩及線條豐富的圖像時效果較佳,而GIF適合色彩簡單的動畫圖檔、線條及底圖等。[15]
(六) BMP(BitMaP)
BMP是一種點矩陣格式,有壓縮和不壓縮兩種格式,可表現2位元到24位元的色彩,此格式相容於大多數Windows和OS/2平臺的應用程式,尤其於Windows環境下運作相當穩定,但因為BMP圖形所需容量很大,在網路環境的傳輸考量下,並不是最適合的格式。[16]另外BMP在儲存時也可以使用RLE的壓縮格式,不過只有在256色或是16色時才能用此壓縮方式,壓縮效果較差。
(七)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PDF是Adobe所發展之格式,必須使用Adobe Acrobat等相關軟體開啟。這種格式可以應用於Unix、Dos、Macintosh、Windows等不同的平臺。在應用上,可考慮製作一系列的PDF檔結合影像跟文字,再提供給使用者透過Acrobat Reader來瀏覽文件。
(八) PNG(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
PNG可稱為「行動式網路圖片」,其格式發展經常被拿來和GIF格式比較。PNG採用非破壞性的壓縮方式,但常常比 GIF 有更高的壓縮率,另外PNG也支援索引色、灰度,和真彩色圖像,能比GIF保留更多的色彩資訊。但因PNG格式並未全面被瀏覽器所支援,目前網頁瀏覽所使用的格式仍以GIF較為常見。
表6、影像格式比較
格式 |
色彩表現 |
壓縮特性 |
瀏覽器支援 |
適用時機 |
RAW |
全彩 |
非破壞性 |
否 |
長期保存 |
TIFF |
全彩 |
非破壞性 |
否 |
長期保存、印刷 |
GIF |
256色 |
非破壞性 (256色內) |
是 |
網頁預覽 |
JPEG |
全彩 |
破壞性 |
是 |
網頁瀏覽 |
JPEG 2000 |
全彩 |
非破壞性 |
是 |
網頁瀏覽 |
BMP |
全彩 |
非破壞性 |
否 |
長期保存 |
|
全彩 |
均支援 |
否 |
下載 |
PNG |
全彩 |
非破壞性 |
是 |
網頁預覽 |
(一) 清晰明辨
資料數位化為使數位資源有唯一檔名,避免資料重複或謬誤,所以數位化工作前加以規範檔案命名方式,此命名原則須滿足下列目的:
1. 資料數位化過程可與Metadata建立分開執行。
2. 依檔名可回溯找到數位化物件。
3. 未來加入國際化既有命名系統時,如URN、DOI等,能直接由此檔名加上加識別碼,而成為國際間唯一的號碼。
數位資源由各單位分別數位化後,可能各自儲存各伺服器或集中至某一伺服器,大部分的數位資源都會以分散及集中方式儲存兩套以上,所以必須分辨是出資料是由哪一單位建立。此外,每一原始物件為不同目的,也會轉成不同檔案式,因此檔名必須能顯示是那一物件的那種檔案格式。一般來說,數位資源的命名原則包含:
1. 由檔名中辨識此資料由何單位提供。
2. 此命名方式可支援同一物件之多種檔案格式及其使用目的。
3. 依命名原則在整個系統中,每一數位資源者皆有唯一之檔名。
4. 檔案名稱與Metadata結合。
5. 符合各種網路資源之命名原則:
(1) 使用ASCII code命名。
(2) 檔案名稱英文大小寫不做區分。
(3) 不使用%、∕、?、#、*、–字元。
(二) 與國際命名方式結合
資源命名是一項複雜的議題,網路資源永久名稱的指定是將網路資源管理非常重要的資源,未來各機關的命名與國際上各種命名結合方式主要如下:
1. 命名方式如以URN方式則為urn,DOI則為doi。
2. 註冊機關代碼如為URN Informal方式,則由申請機關向註冊中心(IANA)申請分發為urn-d(d為數字),若為DOI,則向註冊中心(FDI或CrossRef)申請分發一代碼。
3. 註冊資源代碼則由註冊單位內部自編,無一定格式但要內部唯一代號;如URN則需提出內部編碼方式給IANA協會省查,而DOI只要資源識別碼註冊時,不與現有重複即可。
4. 「+」為區分碼,如URN為「:」,DOI為「/」。
以上分析,不論何種網路資源組織,其註冊資源代碼是由註冊機關自訂,無論我們設計檔案命名方式為何,未來只要加上註冊機關代碼為國際間唯一識別碼即可,不管國際間盛行哪一種網路資源組織,都可以快速簡單的轉換命名方式,符合系統擴充及未來性。[18]
根據計畫執行目標或礦物狀態等條件,挑選欲進行數位化之礦物標本,一般來說,挑選礦物標本之參考依據有下列幾項:
1. 代表性
2. 特殊性(見圖3-1)
3. 稀有性
4. 晶形完整(見圖3-2)
5. 具教學意義
圖3-1、外形特殊的菱錳礦
圖3-2、晶形相當完整的硫磺
(二) 整理礦物標本清單
由於礦物標本種類豐富、數量極多,因此在進行數位化工作前,必須先針對欲數位化的標本進行鑑定的動作,工作人員須具備礦物鑑定之能力,過程務求精準無誤。礦物經鑑定後以清單列出並整理之,清單欄位建議包括下列幾項:編號、標本名稱、物理性質、化學特性、野外產狀、重要產地、主要用途、鑑定特徵、參考文獻等。
圖3-3、科博館地質學典藏數位化計畫之礦物標本清單
為建置礦物標本資料庫,可利用圖書館與網際網路蒐集標本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料。關於礦物的相關資料,除了基本的資料外,最重要的是礦物標本的一般內容知識介紹。因一般人對於礦物的瞭解不似專家學者具備專業素養,為了使日後資料庫內容達到普及的目的,必須提供更生動有趣且多元化的資訊,因此透過蒐集礦物內容介紹以及礦物來源小故事,以易於大眾閱讀為撰寫方向,藉此達到推廣地質科學教育之目的。
(四) 清理礦物標本
為確保礦物之晶形、顏色及光澤能夠原整呈現,進行數位化拍攝工作之前,必須視情況,清理或修復部分欲數位化之礦物標本。通常利用軟毛刷、硬毛刷、小噴槍、濕布和超音波震盪器等工具對礦物進行清理,使礦物在拍攝時能呈現最佳狀況。因部分礦物較易崩解,清理過程需小心處理。
<返回目錄>
[10]〈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成果與前瞻〉,數位典藏國家計畫網站,檢索:2009年3月,http://www.ndap.org.tw/1_intro/result.php。
[11]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計計畫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4-1專業數位化設備與技術〉,《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2年5月。
[12] 同上註。
[13] 林彥宏,〈檔案文書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05年8月。
[14] 吳鴻謙,《應用JPEG2000航空影像壓縮》,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頁26。
[15] 項潔、陳雪華,《數位博物館大觀園》,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8月,頁214。
[16] 同上註,頁215。
[17]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10-3數位典藏品識別碼暨數位檔案命名規格〉,《數位典藏技術彙編》,2004年11月。
[18] 同上註。
礦物標本平面攝影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全文下載 (5.2 MB, 2,593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