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維管束植物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 , , , , 發表: 2007-01-07, 點閱: 17,894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壹、引言

 

一、研究背景

     台灣擁有極為豐富的植物類典藏品,而植物的調查工作至今可考者,最早可追溯至1854年英人Robert Fortune的採集記錄;例如其在淡水所採的蓪草(Tetrapanax papyriferus)標本即為該種之模式標本[1]。台灣的植物調查史已歷一百多年,經歷了幾個調查時期,可說是台灣各類生物資源調查中起步最早者。其中又以日據時期(1895-1945)所做的調查工作最盛,但早期的標本大部分均送日、歐、美各國蒐藏。由金平亮三接掌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期間(1917-1930),台灣植物的研究中心才逐漸轉移至台北。

    

     1928年4月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植物調查工作轉交由工藤祐舜主持的植物分類生態學室繼續進行,同時建立了臘葉標本館(即今台灣大學植物系標本館),進行全面大量採集與研究。光復之後,初期乃因經濟蕭條,學術界曾經青黃不接,爾後所幸研究學者仍致力於研究工作,此時亦培養出大批的中生代植物分類學者,有計畫地著手調查工作,具體的研究成果漸漸呈現。

    

     以上簡略說明台灣植物調查史的背景,前人的努力與貢獻,讓台灣豐富的植物資源紀錄一一化為一本本珍貴的台灣植物文獻[2];植物標本的製作與蒐藏亦對台灣植物史保留了最好的珍藏資源。

    

     研究的工作不斷進行著,珍貴的植物標本日積月累,龐大的典藏數量,是前人的心血,也是後人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源。然而近年來由於台灣人口成長,對自然環境的超限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相對也遭受到極大的破壞,許多物種已經瀕臨滅絕的危機。一方面為了研究之用,植物標本被多次取用檢視在所難免,以至於本質脆弱的標本經反覆使用終將耗損;規劃適當的蒐藏環境亦是重要的一環,在可能的永久蒐藏空間裡,適逢現代資訊與科技的發達,未來全球數位化的趨勢,建構虛擬網路空間作為永久蒐藏之用不再是夢想。為有效掌握植物資源之類別、特性、分佈地點、數量,以作為保育經營及永續利用之依據,典藏標本資料之數位化,乃是達成上述目標之必經且為目前最有效之途徑。期望能將重要的文化資產及典藏品數位化以永久保存,建立一套詳細完整的資料庫,並以數位傳送的方式提供廣泛而深遠的利用,達到國家資源整合,知識普及,促進學術交流,以提升我國在此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加速與國際接軌。

    

     當前的數位化工作的研究、推廣及永續利用,儼然成為國家首要課題。政府單位有感數位典藏之必要性,於91年1月1日成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此計畫的首要目標即是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資料庫,進而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各式物件之數位化流程已趨近完整,而計畫成果亦漸漸顯現。所建置的資料筆數亦大幅度增加,甚至已開放大眾上網查詢資料。

  

     有鑒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已執行了數年,國內各機構典藏品非常豐富,但數位化的經驗不足,各家做法不一,只能從中摸索,無助於數位典藏計畫的長期推行。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項下成立了十六個主題,目的在透過主題裡各機構單位針對同性質之物件,定期召開會議討論,溝通數位化工作程序,擬定相關規範,作為經驗交流的一個平台。但因各典藏單位計畫資源及設備不盡相同,導致數位化工作之差異性甚大,為了整合數位化工作流程並結合各典藏計畫之經驗,擬制訂數位化作業手冊。本分項計畫於93年出版了項下12個主題「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手冊」,內容針對各個主題執行單位之數位化工作流程做了詳細的圖文說明。在圖文說明的基礎之下,本文參照了各機構計畫之數位化工作流程,建立「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此套標準作業程序(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之制定,希望作為數位化工作之參考指標。除了可當作執行機構新進人員之作業手冊,亦同時提供未來加入數典計畫之機構單位參考。另一方面也藉此鼓勵更多單位能投入數位典藏行列,培育數位典藏專業人才。

 

 

二、現況分析

    環顧台灣地區位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熱帶與亞熱帶交界之處,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化,造成了複雜而特殊的植群成份。全島面積雖小,卻因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生物資源,加上單位面積物種歧異度之高,是其他大部份國家或地區無法比擬的,堪稱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資源庫。根據「台灣植物誌」(Li et al.,1979)所列,本省之維管束植物4,021種(含74亞種和370變種),被視為地球上頗為珍貴的一個寶庫(包含蕨類、裸子植物、雙子葉植物及單子葉植物)。

     現對內容發展分項計畫主題裡,五個執行單位﹝共七個計畫[3]﹞典藏狀況一一分析:

(一)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植物標本館主要蒐藏台灣(含附屬島嶼)及東南亞維管束植物,對於台灣菊科、秋海棠科、鴨趾草科、珍珠菜屬(報春花科)、細辛屬(馬兜鈴科)、莎草科、及魔芋屬(天南星科)標本尤其有廣泛的蒐集。1991年,蕨類研究愛好者王弼昭先生之家人將王氏生平所採集約14,000份標本全數捐贈,其中包括許多稀有、新記錄,甚至新種蕨類標本,使植物所標本館成為台灣豐富的蕨類標本之重要典藏機構;目前館內典藏標本10萬餘份,並持續進行標本標籤資料、標本影像、植物分類文獻書目及植物生態影像之數位化建檔與資料維護。近年來積極建立台灣本土維管束植物之生態影像,提供一般民眾認識與欣賞本土植物。
 
(二)國立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數位典藏計畫﹞:
     台大植物標本館從日據時代開始大量蒐藏台灣本地植物,延續至今已有25萬份以上,尤以台灣地區固有生長種類之植物標本最多,足可代表台灣維管束植物種類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並收藏有植物學上最珍貴的模式標本約一千餘份,及深具研究價值之年代久遠的古老標本六萬餘份[4],成為研究台灣或東南亞植物之專家學者,參考標本資料之重要單位。由於館藏標本歷史悠久,採集地點有許多舊地名,因而核對過去的地圖,製作新舊地名對照表,建置採集地名資料庫,以方便使用者辨認地點,也可藉此了解過去的採集活動區域。
 
(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維管束植物相典藏數位計畫、臺灣非維管束植物暨地衣子計畫、臺灣菌類子計畫﹞:
    科博館之維管束植物的蒐藏量已達90,000多份,非維管束植物如地衣計有3,560份、苔蘚植物16,890份、藻類則有5,300份,另外含有真菌類標本19,000
號,科博館植物類典藏品除了有臺灣地區的植物種類,同時亦積極與世界其他植物標本館進行館藏交換業務、或接受贈與,一方面也持續向大陸地區購買,豐富館藏資源,以推廣科普教育服務為目的,同時也正努力以朝向國際級植物標本館為目標前進。
 
(四)林業試驗所森林生物系﹝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成立於西元1904年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至今已滿百年歷史,為台灣最古老的標本館,標本量與收集涵蓋時空規模甚廣。擁有最多珍貴的模式標本一千三百餘份,故為研究台灣植物之學者必造訪之處。目前標本館館藏編號已近23萬號,還典藏了日據時代至今的老標本三萬餘份。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資料庫,除了提供豐富的標本資料之外,同時也注重資料品質的管制,資料庫本身建置學名資料表、地名資料表及人員資料表,以關聯式資料庫結構與標本資料表連結欄位,以確保標本資料的一致及正確。[5]
 
(五)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博物館植物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臺灣地區最早成立的自然史博物館,創館已近百年。植物館學組蒐藏之植物標本包括維管束植物標本5,230件,大型海藻標本2,120
件,浮游藻等玻片標本905件,凸標本2,224件,其他類標本(植物幻燈片、永生標本、藥材標本等)6,034件,總計16,513件;其中部分維管束植物標
本為日據時期所有,海藻及苔蘚標本更為國內少見之典藏。
由以上資料顯示,植物主題擁有許多不同的植物典藏類型,如菌類、非維管束植物﹝地衣、苔蘚、藻類﹞、維管束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而在數位典藏計畫裡,以「維管束植物標本」的蒐藏量為最大宗,故優先選擇以維管束植物標本作為數位化物件對象,進而逐漸建立一套完整的植物主題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本文以「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植物主題小組」之圖文說明參考書籍為基礎,進而整合各計畫單位執行數典計畫所累積的經驗,再以各方所蒐集來的理論、技術資訊與管理制度等等相關資料,制定「維管束植物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試圖建立一套具效率、完整之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作為對工作進度的掌控與數位品質的確保、提升之基礎和準則,俾各界參考使用遂完成數位化工作。另外,則考慮執行單位使用經費之考量,亦或許無法購置相關數位化設備,本書將委外的資料納入,在各方面衡量之下,使用者可多作取捨。
 

目錄〉 


[1 採集到一份標本時,首先要核對資料文獻及現有的標本,確定其名稱。如果核對後發現該標本屬新的物種時,則需在刊物上公開發表,才能為學界承認。新種發表時,需詳細描述該份標本的形態特徵,通常還需附上插圖,並指明標本存放的標本館。該份標本即成為物種發表新名稱時的依據,稱為模式標本,此項依據永遠隨著物種的名稱存在。

﹝資料來源:http://www.ndap.org.tw/1_newsletter/content.php?uid=968:電子通訊 2004年04月 第三卷第四期:模式標本介紹;作者:國立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 謝長富、楊綉玉、蔡潤苗﹞

[2]資料來源:http://www.sinica.edu.tw/~hastwww/frame3.html

【台灣植物資源概況】:

一、開拓時期(1854-1894):

(一) Robert Swinhoe,1863年發表「台灣植物目錄」(List of Plant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二) Augustine Henry,1896年發表「台灣植物目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

二、日據時期(1895-1945):

(一) 1906年松村及早田二氏合著「台灣植物誌(Enumeratio Plantarum Formosanarum)」
(二) 早田氏於1908年發表「台灣高山植物誌(Flora Montana Formosae)」、1911年發表「台灣植物資料(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Formosa)」、1911-1921年 陸續發表了「台灣植物圖譜(Icones Plantarum Formosanarum)」
(三) 1917年,金平氏發表「台灣樹木誌」
(四)1925-1932年,山本由松陸續發表了「續台灣植物圖譜(Supplementa Iconum  Plantarum Formosanarum)」五卷
(五) 1928年,佐佐木舜一編著了「台灣植物名彙」、1930年編纂了「林業部腊葉館植物標本目錄」
(六) 正宗嚴敬於1936年主編「最新台灣植物總目錄」

三、光復後(1945~):
(一) 1960及1962年出版「台灣木本植物圖誌」上下兩卷;
(二)1963年,李惠林教授出版了英文版之「台灣樹木誌(Woody Flora of  Taiwan)」;3. 1972年至1979年李惠林、劉棠瑞、黃增泉、小山鐵夫及棣慕華等陸續出版了「台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六卷

[3]
一、中研院臺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http://taiwanflora.sinica.edu.tw/
二、科博館臺灣維管束植物相典藏數位計畫、臺灣非維管束植物暨地衣子計畫:

http://digimuse.nmns.edu.tw/theme.jsp?SubPlain=b&SubPlainName=植物學
三、科博館臺灣菌類子計畫:

http://digimuse.nmns.edu.tw/theme.jsp?SubPlain=f&SubPlainName=菌類學
四、台大植物標本館數位典藏計畫:http://tai2.ntu.edu.tw/default.htm
五、林試所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taif.tfri.gov.tw
六、臺博館臺灣博物館植物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192.168.11.8

[4]數位典藏叢書數位化工作流程-植物主題小組〔圖文說明〕;2004。

[5]2005自然物標本與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整合國際研討會暨Species2000亞太地區論壇論文集》,2005。

      









Download: 維管束植物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維管束植物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1.7 MB, 2,270 hits)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