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置身鏡內:城南口寫真館

發表日期: 2013-04-03, 點閱數: 4,20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置身鏡內:城南口寫真館

 

拓展臺灣數畫成果系列主題展演推廣活動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合辦單位:紀州庵文學森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
協辦單位:南海藝藝、角立設計、東海醫院
特別感謝:臺北城南文化創意生活圈

 

 

 

 

 

 

 

 

 

 

 

 

 

 

 

 

 

 

 

 

 

 

 

 

一、    活動緣由及目標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旨在將屬於臺灣這片地土上所發生的文字、圖像、影像、音樂等有形無形的歷程記載下來。包羅萬象的數典知識庫建構以來,資料成果常被學術研究深入應用,但藝文、科普等公眾使用較不普遍;為串連數位典藏知識庫,向大眾甚至是藝文愛好意見領袖如作家、設計師、藝術創作者等群體推廣數位典藏成果,本計畫將與臺北城南文學創意生活圈推手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及紀州庵文學森林合作舉辦「置身鏡外:城南口寫真館」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成果系列主題展演推廣活動,透過串連臺北「城南口」橫跨同安街、廈門街、牯嶺街及南海路一帶,擁有博物館群、藝文空間、文史古蹟、郵幣古玩及名人故居等豐碩的區域資源,導引至數位典藏資料庫所建立的歷史記憶資源,彌拼在臺灣記憶中散佚的文字與圖像。本次活動運用豐富的文字史料及口傳歷史,聚焦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的常民生活經驗,讓數位典藏知識庫梳理地區歷史;展演部份,以珍藏寫真館與咖啡館為展覽的意象載體,展出1940年代前後的典藏品圖像外,也模擬過往寫真館的場景,讓大眾體驗過利用背景布拍攝的樂趣,同時邀請藝術家利用數位典藏的珍貴影像與聲音體驗建構視覺及聽覺的臺灣記憶,開啟數位典藏的活化之源。推廣活動部份,包括系列主題展演推廣開幕活動、數位典藏資料庫分享會及數位典藏文學講座三種形式呈現,讓藝術創作者、文學家、音樂家及數位典藏工作(經營)者等透過多年所建置的數位典藏知識庫進行交流對話,深耕多元化數位印象,並增加數位化知識的流通。

 

二、    活動時間與地點

(一)臺北舊城事I  & 寫真工作坊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臺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93號)

 

1.      展覽

     時間:102/4/10()~4/14(),每日1400-2130

 

2.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分享會

(1) 102/4/10 ()1930-2130

「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Part 1: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及業餘愛好者作品蒐研暨數位典藏計劃」成果分享

 主講:簡永彬  先生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負責人 )

 與談:蔡文祥  先生(攝影藝術家、GA design communication 設計總監)

   黃銘崇  先生(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子計畫一主持人、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王怡人  小姐(黑盒子影像沙龍 主持人

 

(2) 102/4/14 ()1500-1700

「日治時期臺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成果分享

主講:李坤城 先生(資深文化工作者 )

 與談:楊孟哲  先生(國北教大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教授 )

   黃銘崇  先生(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子計畫一主持人、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黃海鳴  先生(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北教大南海藝廊負責人

 

(二)臺北舊城事II  & 寫真工作坊成果展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1.      展覽

 時間:102/5/4()~5/19(),週二至週四、週日,1000-1800;週五至週六,1000-2100

    

  2.      開幕活動

      時間:102/5/4 ()1800-2000

 

3.      寫真工作坊成果座談

 時間:102/5/5 ()1400-1600

 主講:數位典藏計畫執行者與工作坊藝術創作者

 

4.      聽說老城南:數位典藏文學講座

(1) 102/5/4 ()1320-1500

  主講:亮軒

(2) 102/5/5 ()1700-1840

  主講:尉天驄

 

本活動承蒙以下單位、計畫或個人提供圖檔、影音資料等,深表謝忱:

 

      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Part 1: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及業餘愛好者(18951945)作品蒐研暨數位典藏計劃

 

      日治時期臺灣農業史料數位典藏計畫-卒業報文

 

      李梅樹作品典藏數位化計畫

 

      日治時代台灣小公學校美術教課書數位典藏收集計畫

 

      日治時期台北工業學校特藏文獻圖表數位典藏計畫

 

      「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臺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

 

      林業試驗所圖書館日治時期林業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日治時期台北工業學校建築學者田中大作先生研究成果「台灣島建築之研究」、「台灣建築文化志」之中文化與數位典藏計畫

 

      日治時期臺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

 

      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臺灣史研究所及臺灣省諮議會-近百年來珍藏史料(1895-1998)數位化計畫

 

      郭怡棻 小姐

 

 

三、    展場資訊

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臺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9巷3號),http://blog.roodo.com/nanhai

   02-2392-5080,vaec@tea.ntue.edu.tw

 

●捷運

 

淡水線中正紀念堂站一號出口(一號出口電扶梯往下,二號出口電扶梯為上升方向),沿南海路方向,右轉牯嶺街,步行約五分鐘。

 

●公車

 

中正二分局/0東、243、248、262(區間)、3、304承德線、304重慶線;

公賣局/204、204(區間)、227、235、241、244、295、5、532、630、662、663、中山幹線。

 

 

2. 紀州庵文學森林(臺北市同安街107號),http://www.kishuan.org.tw/home/

   02-23687577,service@kishuan.org.tw

 

 

●捷運

 

請搭乘捷運新店線於古亭站下車,自古亭站2號出口的「後」方同安街走到底左手邊即可抵達紀州庵,步行約10分鐘左右。

 

●公車

 

強恕中學/253、297、673;

河堤國小/297、671、673。

 

Hot! 數位島嶼文選!

發表日期: 2012-10-16, 點閱數: 23,41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數位島嶼 萬種風情」是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

灣數位典藏計畫」推行的徵文活動,成果陸續刊載於活動網站並結集為電子書。

我們除了邀請台灣名家以精粹的語言連結數位典藏的藏品與生活,藉由各領域專

業的作者群,構築堅實的知識網絡,將蘊含在藏品與人群間的關係抽譯為精彩故

事。本活動同時向民眾徵集作品,希望透過更多元化的視角,進一步認識數位典

藏內容的豐美內涵,在數位化世界之中,展現台灣文化、自然的多元風貌,以及

台灣社會的蓬勃生命力。

 

讀「數位島嶼 萬種風情」的電子書:數位島嶼文選,發現多樣台灣之美!

 

1.游藝之樂:多樣台灣迸發的絢麗火花
2.民俗采風:多元的宗教、禮俗與生命關懷
3.島國群像:兼容並蓄的臺灣歷史與文化
4.生活隨筆:從食衣住行看臺灣人文風景
5.福爾摩沙:寶島的自然與生態

6.大道之行:臺灣交通建設的軌跡
7.文藝演歌:臺灣文學和本土劇場
8.有教無類:多元觀點下的臺灣教育
9.族群樂章:共譜台灣文化交響曲
10.野性呼喚:台灣的動物世界
11.說教以禮:臺灣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
12.地景記憶:臺灣建築樣貌多
13.拈花惹草:臺灣植物大觀園
14.島嶼光景:凝望臺灣今與昔

 


這裡有劉克襄說青草茶;周婉窈回顧太陽旗下的美麗島;愛亞談民生社區人與樹;

吳鈞堯的金、馬行。我們邀集近五十位作者,針對台灣文化、社會與自然環境等不同專題寫作,

結合豐富的數位典藏內容。簡約的操作介面與設計,可獨立瀏覽的圖片頁面,

以及上百個數位典藏好站連結,可輕鬆吸收新知,隨時享受充滿質感的閱讀體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

發表日期: 2011-09-19, 點閱數: 5,97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所)

 

 

計畫名稱: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蕭泰然博士於1938年在台灣出生成長與接受教育,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9屆傑出校友及音樂系第52級系友。畢業後,赴日本武藏野大學深造。學成回國後,先後執教於私立文藻女子外語專科學校、高雄女師專科學校(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南家專音樂科、台南神學院音樂系,並於1973年獲聘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講師,開展其鋼琴家、作曲家及音樂教師之專業生涯。

 

 

1977年蕭泰然博士家中適逢巨變,舉家遷移至美國,但對故鄉台灣眷戀甚深。其音樂作品豐富,著名作品包含《嘸通嫌台灣》、《D調小提琴協奏曲》、《C調大提琴協奏曲》、《C小調鋼琴協奏曲》及《1947序曲》等,皆採用台灣歌謠於作品之中。蕭氏採用西方傳統調性技法,融入台灣歌謠,善加發展與變化,譜寫出具有台灣精神之音樂,豐實戰後台灣新音樂發展歷史,堪稱台灣的國民樂派作曲家。後為2009年第二十八屆台灣行政院文化獎唯一得獎人、2004年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得主,其中尤以國家文藝獎頒發之得獎理由最能對蕭博士之音樂成就與貢獻做清楚說明,「其作品展現對鄉土的熱愛,成功地融合了浪漫派樂風與台灣民間音樂,並具國際宏觀視野;畢生為音樂嘔心瀝血,克服病魔持續創作,其毅力與執著,足堪典範。作品質與量均豐,深受肯定,是台灣近年來少數能在藝術上達成雅俗共賞的作曲家之一;將作品帶到世界各地,並獲極高讚譽,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工作上做了實質貢獻」。

 

 

保存其音樂成就將豐實台灣戰後新音樂發展的脈絡與面貌,而藉由蕭博士之音樂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保存,將可透視台灣音樂文化的變遷。此外,蕭博士常 將台灣民謠融入作品之中,充分與普羅大眾之生活相連結,其將眾人熟悉之歌謠融入西式新音樂中之作法,除保存傳統民謠曲調之外,更將民謠簡樸之精神 提升至音樂藝術創作之境界。

 

 

該計畫的目的即在於將蕭博士的樂譜手稿、影音資料、展演紀錄及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保存,期使以國家的力量將珍貴藝術文化資產加以珍藏,且將此研究成果提供專家學者作為學術研究依據,並分享予社會大眾。此舉將使台灣二十世紀新音樂的發展呈現更完整之面貌,且更能結合其他數位典藏計畫共同描繪出台灣戰後新音樂之發展軌跡。

 

 

 

  目      錄 

計畫簡介


工作流程圖

 

一、前置作業

 

二、掃描數位化作業

 

三、影音數位化作業

 

四、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製作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工作流程圖文說明,主要分為前置作業、文獻掃描數位化作業、影音數位化作業、後設資料及資料庫建置來進行數位化工作,其各部份之詳細數位化步驟如下:

 

 

 

 

 

 

 


 

<目 錄>

 

 

 

 

 一、前置作業

 

 

(一)藏品徵集、商談授權事宜   

 

 

典藏品之徵集由計畫主持人規劃與溝通,由了解計畫內容、具音樂專業能力,並熟悉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法律內容的博士後研究員聯繫與執行。典藏品提供者,包含蕭泰然博士及其家人、摯友、製譜者、基金會、共同創作者及演奏者等,由計畫主持人取得典藏品並商談授權事宜。因蕭博士旅居國外,其眾多樂譜手稿又因餽贈他人而流散各地,致需聯絡追查其作品流向,需時頗多。擬進行數位化之典藏品,以最能表現蕭博士各時期音樂風格及音樂創作歷程之資料,如樂譜手稿的原稿(圖1-1)、筆記、照片等,為挑選標準。由於典藏品是向擁有者借來進行數位化工作,完成後,即歸還給擁有者,並無分類保存的問題。

 

 

 

 

 

 

 

(二)相關人士訪談

 

 

與蕭泰然博士及其家人、友人等相關人士聯繫,進行訪談。由於執行計畫期間,得知蕭博士之《1947序曲》將於美國由Torrance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所以該計畫主持人、協同研究人員與博士後研究員專程赴美,訪錄音樂會彩排及演出實況(圖1-2),並針對蕭博士的作品及音樂發展歷程進行訪談(圖1-3)。因蕭博士在美國提供新的典藏品,故該計畫人員自行攜帶掃描器與相關器材搭機前往,將典藏品進行數位化工作。在經歷多次訪談後,對蕭博士的音樂創作理念、背景及作品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過程中使用Sony ICD-UX200F錄音筆、Sony HVR-A1N數位攝錄影機進行錄音及錄影記錄。而為求訪錄及錄音成效良好,計畫主持人偕博後研究員在進行這項工作前,至錄音專家工作室進行錄影音操作教學與學習。

 

 

 

 

 

 

 

 

(三)建立數位化清單

 

 

藏品內容包含文獻資料(手稿、樂譜、書信、海報、報導、照片等)、影音資料(錄音筆訪談記錄、攝錄影訪談DV帶、錄音帶、CD、盤式帶、音樂會錄影DV帶、DVD等)。在清點取得之典藏品時,依據文獻資料、影音母帶封面的一些基本資料,以Microsoft Office 2007建立數位化清單(圖1-4)。因典藏品提供者所提供之種類及項目較原先應允為多,故清單建立所需時間比原先預計為長。而照片需要先自行尋找資料,再一張張詢問提供者相關資訊,有錯誤或缺漏的資訊再由提供者予以補充,最後才將關鍵字註記在圖片的數位檔名,於清單中建立完整資訊。

 

 

 

 

 

 

 

 

(四)編目規則訂定

 

 

將欲數位化之典藏品,依據其資料內容特色制訂編目規則,編目規則為參考行政院文建會數位化檔案命名原則,經過林明慧教授與具有檔案學概念的計畫人員討論,定出該計畫一體通用之代碼表。檔案命名編碼原則為:「單位代碼 _ 物件類別 _ 物件代碼 _ 多部分之序號 _ 使用目的.附屬檔名」,單位代碼、物件類別、物件代碼為唯一識別碼。舉例說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所提供的蕭泰然「浪子」管弦樂伴奏樂譜原稿檔第五頁,是典藏級規格之JPG檔』,則檔案命名為「ntnumu 99h1001_mu_msorcha001_005_u.jpg」。以下將各層代碼分列說明:

 

 

 1. 第一層「單位代碼」為「ntnumu99hxxxx」。「ntnumu」代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99」代表99年度「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h」代表蕭泰然(Hsiao Tyzen)姓氏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四個數字的第一位數「xxxx」,編有數字1~3,「1」表公家機關、「2」表私人機構、「3」表個人,可由此辨識資料是由公立、私立單位或個人所提供;四個數字的後三位數「xxxx」代表序號,需對照該計畫的清冊代碼檔,就可得知此資料是由誰提供,例如蕭泰然是001、莊傳賢是002、葉綠娜是003。

 

 

 2. 文建會在「物件類別」擁有許多類型,例如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由於該計畫主要是進行音樂的部分,所以第二層的物件類別多為二碼「mu」,mu(music)=音樂,但經過主持人與計畫人員討論,認為現今的藝術有很多跨領域的結合,以後數位典藏的物品不見得純粹是音樂,這套原則制訂完成,是可以再被使用,因此決定將其他類型之代碼予以保留。

 

 

3. 第三層的「物件代碼」分為三段:「次類別_細類別(或創作者)_流水號」,次類別代碼分為四大類:Paper-based materials(包含了ms、mc、pe、pb、nw、nt、ph、bk、ar、rp)、sr(sound recording)、gr(graphic image)、mv(moving image)。細類別代碼中,創作者一律將姓氏翻為英文,如:「蕭」hsiao,如有同姓,則添加名字後二字之縮寫,如「蕭泰然」ht、「蕭雅心」hy。

 

 

 4. 第四層「多部分之序號」共有三碼,使用流水號編號,由001-999,由於一本書或一本樂譜,不可能只有一頁,所以才有多部份序號。

 

 

 5. 第五層為「使用目的」,共一碼,分別為u(永久保存)、i(網路下載)、w(永久保存兼網路下載)、t(網路預覽)、m(多重頻寬視訊/音訊線上參考/下載用)。

 

 

 6. 第六層為「附屬檔名」,可表現資料之檔案格式,如TIFF、JPG、GIF、MP3、TXT、PDF。

 

 

 

 


 

 

 

<目 錄>

 

 

 

 

二、掃描數位化作業

 

 

(一)文獻資料掃描

 

 

由熟悉掃描器操作及具備基本影像處理人員,戴上棉手套來處理原件,使用Epson GT-20000,A3尺寸專業掃描器,進行相關照片、手稿、海報、樂譜、書信、報導等資料數位化掃描工作(圖2-1)。典藏級掃描規格為JPG、600dpi、RGB全彩、SIZE: 2560 × 1920 pixels以上,依照原件大小不同,若為一般A4尺寸,單張圖檔掃描約耗時1~2分鐘。已徵集之蕭博士的典藏品,保存情形大致良好,部份手稿邊緣有脆裂情形,取出掃描時要放慢動作、謹慎處理。置於玻璃框架內之年代久遠海報,因沾黏情況嚴重,無法取出掃描,先以乾、濕抹布仔細清潔玻璃及外框的灰塵、污垢後,才連同框架一起進行翻拍。

 

 

 

 

 

 

(二)品質檢核

 

 

完成資料掃描工作後,由具備影像輸出經驗之人員,逐張檢查數位檔案是否清晰、完整,若內容不完整或檔案毀損則立即重新掃描,並針對檔案命名及掃描內容正確性進行校對。

 

 

 

 

 

 

(三)圖檔備份與檢核

 

 

掃描圖檔資料儲存備份至外接式硬碟(Toshiba 1TB高容量硬碟),並且燒錄典藏級圖檔至DVD光碟。檔案備份完畢後,工作人員再次檢核備份至硬碟與光碟的檔案,是否可以正常開啟,若燒錄失敗則重新備份。

 

 

 


 

<目 錄>

 

 

 

 三、影音數位化作業

 

 

(一)聲音資料的數位化轉檔

 

 

該計畫的聲音資料包含錄音記錄、錄音帶、盤式帶、CD等(圖3-1)。首先由熟悉電腦文書處理之人員將錄音筆的訪談內容以Microsoft Office 2007製成逐字稿,因訪談錄音資料眾多,且其中部分錄音因蕭博士健康狀況之故,講話聲音微弱,故需時較久。完成逐字稿後再將錄音筆內的訪談資料輸出至電腦(該案使用Sony ICD-UX200F錄音筆);格式WAVE、聲音取樣率16bit/48KHz。

 

 

錄音帶已委請專業廠商轉檔為CD,再由熟悉基本影音軟體操作技能人員,將委外處理取回之CD,以燒錄軟體Nero StartSmart Essentials 8自行轉檔(圖3-2),格式WAVE、聲音取樣率16bit/48KHz;委外處理一捲錄音資料轉檔費用為200元。盤式帶則尚未找到適合之專業影像處理公司製作數位化檔案;CD仍須商談版權問題。

 

 

 

 

 

 

 

 

(二)影音資料的數位化轉檔   

 

 

該計畫的影音資料包含訪談DV影帶、音樂會錄影音DV帶及DVD等(圖3-3)。委請專業影像處理公司將DV帶轉檔為DVD,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完成DVD後,由計畫人員自行轉檔為典藏級保存規格,影像:AVI格式、畫質HDV 1080 x 1440像素、60i 16:9;聲音:WAVE格式、聲音取樣率16bit/48KHz;處理一捲DV影帶轉檔費用為500元。  

 

 

 

由熟悉基本影音軟體操作技能人員,將委外處理回傳之檔案使用剪輯軟體會聲會影Corel Video Studio Pro,將典藏級檔案選擇要截取片段的時間點進行簡易剪輯(圖3-4)。剪輯完成後需逐一對檔案進行品質檢查,與音訊檔案不同的是,影像檔案需同時檢查影像與聲音,檢核影音是否同步、錄製畫質是否清楚、該檔案是否完整等數位品質管理要項。

 

 

 

 

 

 

 

(三)檔案備份與檢核   

 

 

影音數位檔儲存備份至外接式硬碟(Toshiba 1TB高容量硬碟),並且燒錄典藏級圖檔至DVD光碟。檔案備份完畢後,工作人員再次檢核備份至硬碟與光碟的檔案,是否可以正常開啟,若燒錄失敗則重新備份。

 

 

 


 

<目 錄>

 

 

 

四、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一)Metadata欄位設計、資料庫建置

 

 

Metadata欄位是參考都柏林核心集,在不斷溝通與討論後,由熟悉Metadata資料標準人員以既有之樂譜手稿、相關文獻資料與訪談資料,設計出符合該計畫數位化藏品之欄位。由於該計畫之藏品數量雖多,但由於是針對蕭泰然個人,因此類型單純,大部份都是樂譜、照片、影音、文獻。因為蕭泰然有改編台灣民謠,所以創作者欄位新增有「改編者」;因為是曲子所以有展演的時空背景,時間日期有「創作日期、首演日期、演出日期、錄製日期、出版日期」。資料庫建置將委請網站建置廠商規劃處理。

 

 

 

 

 

 

(二)典藏品進行盤點

 

 

由具備著作權法知識之人員完成試盤表,並尋求法律諮詢服務,草擬簡易版的合約給相關人員。但因部分影音版權仍在商談授權問題,待確定授權後才能較為順利進行。

 

 

(三)異地備份

 

 

備份主要為典藏級規格之檔案,待授權確定後才會將典藏級檔案轉為公共瀏覽級檔案。將典藏級規格之檔案儲存備份至外接式硬碟(Toshiba 1TB高容量硬碟),並且燒錄圖檔至DVD光碟。檔案備份完畢後,工作人員再次檢核備份至硬碟與光碟的檔案,是否可以正常開啟,若燒錄失敗則重新備份。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以資料類型命名,再製作內容清單黏貼於光碟盒上。

 

 

(四)網站架構規劃

 

 

未來將委請專業廠商協助製作中英文網站,由於目前在洽談網站建置過程中,發現適合之廠商無法配合該計畫預定之時程,同時間內又未能找到具有同等專業能力之廠商,於網頁維護、網頁設計實用性與藝術性、網站使用友善程度、改版便利性、搜尋簡便性、製作成本、工作時程配合與彈性等方面提供適當協助,為免倉促行事,浪費公帑,故擬延展時程,再尋廠商,以適切協助該計畫網站之架置、設計與維護。網站架構則在該計畫主持人與工作人員討論後,已有初步規劃(圖4-2)。

 

 

 

 

 

 

 ※ 製作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所)─

 

                          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文字撰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所)─

 

                         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林季穎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 圖片拍攝: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林季穎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高朗軒

 

※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致謝:

 

 

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 林明慧教授撥冗指導及提供實地拍攝照片與簡介編寫,並感謝林季穎小姐等相關計畫人員之協助。

 

 

修訂日期:2011/07/27

 

 

 

 

 


 

<目 錄>

 

 

 

 

 

 

「數位鬥陣」-99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

發表日期: 2011-08-18, 點閱數: 28,14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展期:2011/09/24(六)-2011/11/13(日)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市襄陽路2號,捷運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
開放時間:星期二~星期日,10:00至17:00
開幕:2010/09/24(六)10:00

 

數位故事鬥陣說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主軸計畫之一,致力於建置與呈現台灣文化、社會與自然環境之多樣性數位內容。其中「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每年定期開放各級典藏機構、公私立研究單位申請,將特定主題的素材有系統地加以數位化保存與運用。而計畫內的「數位島嶼」網路平台,則期盼透過全民共同參與和分享,展現台灣在地生活的精采面貌。

 

99年度共有七十八個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獲得國科會補助,不論是質或量都比往年更為豐富多元。在為期一年的辛勤工作後,許多計畫已經建立起專屬網站,並且陸續將成果匯入聯合目錄,讓原本僅有少數人得以接觸或在特定場合才會出現的知識與文化素材,轉變成全民共有共享、隨時隨地可能取得的數位資料。

 

本年度獲選計畫所舉辦的聯合成果展,將透過「鬥陣」此一主題所帶有的邀聚、對話氛圍,以兩兩鬥陣的形式組成四大展區,即「聲×動」、「書×寫」、「地×景」、「藝×聞」,介紹各計畫年度執行的數位化工作與成果。

 

在「聲×動」展區中,我們可欣賞日治時期曲盤,哼唱「四月望雨」,與「寶島曼波」共同搖擺,看戲劇、舞蹈同場上映;在「書×寫」展區中,有詩人、作家、行動家、運動家、宗教家反芻這塊土地的獨特記錄;「地×景」展區則藉由紀錄片與3D環景拍攝,呈現自然景物與人文聚落、故鄉客與異鄉人的流金歲月。在「藝×聞」展區,透過多元的題材與關注,映照台灣藝術與文化發展的特有色彩。

 

此外,為了以更具實用性與互動性的方式導引民眾親近數位化工作,展區中更規劃了「數位化工作室」,民眾將可透過主題、技術、設備需求等不同方式,在現場實際操作、即時瀏覽,以進一步瞭解本計畫成果在研究、教學、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可能性。

 

另外,在「數位島嶼」展區中,將介紹攝影名家、文史工作室與藝術創作者之影像作品,同時亦展出「城鄉市集-第六屆數位島嶼攝影比賽」得獎作品,期盼藉此櫥窗呈現機構與團隊之外,素人大眾所提供的個人數位化影像記錄,看數位典藏概念如何走入日常生活。

 

從文物保存到數位典藏,「數位鬥陣」是屬於你我的實驗室。從這裡開始,我們共同迎接數位時代,創造學習與分享、瀏覽與應用、鬥陣與交流的數位新生活。

 

「數位鬥陣-99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將於今年(100年)9月24日至11月13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誠摯邀請您的關注與參與。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數位內容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總主持人  林富士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主持人  戴麗娟
敬邀

指導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型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子計畫二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數位島嶼

 

 

合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贊助單位:
MSI微星科技

 

活動承辦人聯絡方式:
王曉華 gwenwang@gate.sinica.edu.tw  02-2782-9555#812
林巧湄 chiaomei@gate.sinica.edu.tw  02-2782-9555#817
林慧菁 hueijing@gate.sinica.edu.tw  02-2782-9555#288
活動網址: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261

從網絡走向雲端—數位典藏與教學實務系列講座

發表日期: 2010-10-06, 點閱數: 5,745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數位化的時代,網路成為我們尋找資訊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之一,對新世代的學子而言,知識來源更與網路密不可分,網路上的變革,也同時改變了我們的吸收知識的模式,而我們的教學方式是否也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刻?但網路有哪些教學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融入教學之中?現在藉由「數位典藏與教學實務系列講座」,將提供貴單位教師在數位教學上更多元的新思考。

(more…)

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千千岩助太郎校長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工作流程圖文說明

發表日期: 2010-09-14, 點閱數: 6,74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一、計畫簡介

 

計畫單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千千岩助太郎校長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

 

 

  台北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創校近百年,自1912年由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納堡大安庄(即現址)設立「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創校以來,歷經「台北工業學校」、「台北工專」等時期,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台北工業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台灣當時之田野調查、建築古蹟測繪及修復工作;其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1935-1945),成果最豐碩者莫過於「千千岩助太郎」校長所作之原住民住家測繪調查工作。

 

  千千岩助太郎(Chijiiwa Suketarou)被公認為台灣日治時期高砂族原住民住屋之研究權威,曾任教於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科教諭14年,並曾任校長一職。在日治期間,他終戰返日後於1960年整理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成為台灣原住民民族學及建築學劃時代的鉅著。千千岩前校長素有臺灣本土建築研究先驅、臺灣高砂族原住民建築研究者、臺灣前輩建築教育家、臺北工業學校校長、臺灣總督府建築技師、成大 建築之父、臺灣前輩登山家等稱號,可謂傑出的通識學者。

 

  本計畫目的即在於,將千千岩校長後人捐贈本校的文物及精美的測繪手稿數位典藏。已運抵第一批史料包含泰雅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四族,計有測繪手稿450頁、照片1035禎、大圖數幅,應用「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將所有資料數位化並作檢索系統供研究者及大眾使用。

 

(more…)

國立政治大學「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發表日期: 2010-09-14, 點閱數: 8,720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民國八○年代,在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原住民的自覺意識抬頭,逐漸營造了一股文化復振的力量。民國八十二年,在孫大川先生的號召與一群原住民知識份子的共同支持下,「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並創辦《山海文化》雙月刊,標誌「原住民的、文學的、藝術的、文化的、世界的」,成為台灣第一份以報導原住民文化為宗旨的雜誌,為原住民積鬱百年的創作活力開闢了一個書寫園地,讓原住民同胞盡情揮灑文學才華、藝術想像以及獨特的文化創見與政經觀點。已發行26期超過500篇的《山海文化》雙月刊,包羅了原住民各個層面的議題,記錄原住民文化的美感與生命力,創造台灣原住民族的生命圖騰與印記,可以說是九○年代以來,台灣原住民主體性書寫最重要的刊物。

 

「山海文化雜誌社」的創立,除了適時地回應了原住民介入台灣書寫世界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集結了一群關心原住民文化的團體和個人,並催生、鼓舞了不同世代原住民文學的創作者。歷年來山海所推動的活動涵蓋藝術、樂舞、文化研習、學術會議、部落營造、人才培育、國際交流等面向,更不遺餘力的推動原住民文學獎(前後七次:1995年舉辦「山海文學獎」、1999年舉辦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2001年舉辦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2002年舉辦「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獎」、2003年舉辦「台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2004年舉辦「台灣原住民族散文獎」、2007年舉辦「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獎」)、各類原住民文學對話、國際研討會、文學座談會、文學營、編採營、詩歌節、音樂祭等文學活動,創造原住民與社會對話的機會,並結合國內外出版社編輯原住民文學叢書,累積原住民文學的創作量、提升原住民文學的質感,可說是一個以原住民文學為志業的專業團隊。2003年更以歷年文學獎優秀作品為主和印刻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一卷、散文上下兩卷、小說上下兩卷、評論上下兩卷,共七卷),總結了自1980年以來原住民文學的成果,為原住民文學發展奠定新的里程碑。

 

2004年底國家台灣文學館評選百年來「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山海文化雜誌社創立與原住民文學運動」一致被評選為14件重大事件之一,被視為帶動當代原住民族文學運動的重要推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可見一斑。因而,「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十五年來,在推動原住民文學實踐的過程中,累積了相當可觀且重要的原住民文學文本、影像與影音等資料。然而,相對於當代台灣文學文字書寫的文本或影像資料的數位化典藏的情況來說,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的數位化則遠遠不及,毫無脈絡性可言。為了彌補這個不足,特別選擇「山海文化雜誌社」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作為此次數位化典藏的主題。初步清點山海文化雜誌的文學影音資料文本,內容包括了歷年來山海文化雜誌社前後七次所舉辦之原住民文學獎、各項文學活動的錄音、錄影以及作家生活對談、作家訪談、作家的演講等將近600小時的影音資料,極為豐富、珍貴,可說是觀照八○年代原住民文學史不可忽視的資訊與線索。

 

本階段「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則優先以其中保存年代較久以及主題內容的完整性較高之文學影音資料為主,本年度已完成200個單位(時)的影音數位化工作,預計有150小時的聲音數位化以及50小時影音數位化;以「山海文化雜誌社」所辦理的前後七次原住民文學獎記者會、評審會議、頒獎典禮影音,近二十場的文學對話、文學研討會、文學營、文學展演、文學國際交流、國際研討會等文學活動影音,以及作家文學訪談、作家文學生活影音等為執行項目。

 

該計畫的主要目的,旨在逐次地將「山海文化雜誌社」推動原住民文學發展十五年來所累積的文學影音資料數位化,藉以妥善保存十多年來原住民文學發展歷程的動態史料,累積原住民文學的存有,豐富原住民文學影音典藏資料,並建立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庫,規劃原住民文學網站,傳達原住民文學影音世界的精采風貌。

(more…)

98年度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 結案說明會

發表日期: 2010-07-07, 點閱數: 4,69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會議名稱98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結案說明會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子計畫二、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

會議目的:本計畫項下之98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共計45項,且結案時間大多為99年7月底,各計畫須於結案二個月內將數位化成果匯入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並完成盤點表格等工作,為使各計畫瞭解完成結案之必要程序,以及所需進行之數位化成果匯入聯合目錄欄位內容與品質指標,故擬於7月28、30日辦理「98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結案說明會」,協助各計畫能順利完成結案相關工作事宜。 (more…)

從蘇州崑曲到台灣崑曲數位典藏計畫Ⅰ「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典藏崑曲文物」數位化

發表日期: 2010-03-15, 點閱數: 6,452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

 

計畫名稱:從蘇州崑曲到台灣崑曲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崑曲自二00一年五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才開始受到世人重視。而國立中央大學早已在一九九二年一月便成立戲曲研究室,進行崑曲文物、文獻和影音資料的蒐集、整理、研究,其蒐藏與研究已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肯定。因此,提出整體計畫「從蘇州崑曲到台灣崑曲數位典藏計畫」三期規劃如下:

 

第一期:「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典藏崑曲文物」數位化。

 

第二期:「台灣地區崑曲演出影音」與「崑曲古籍」數位化

 

第三期:「當代崑曲名家說戲錄影」影音數位化及「台灣崑腔」文獻數位化。

 

主要是將戲曲研究室的崑曲文物、文獻和影音資料,透過「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科技計畫」數位化,以供學術界參

考,也希冀達成以下兩個目標:

 

第一目標:將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近十餘年來之收藏與研究成果數位化,提供國內外戲曲學術界使用。

 

第二目標:戲曲研究室典藏品及學術成果數位化後,透過網際網路推廣培養觀眾及學術研究人才,使台灣成為崑曲演出和學術研究的重鎮,並間接提昇其他劇種(如京劇、歌仔戲)的演出和學術水準。

(more…)

台灣原生藝術—林淵先生作品電子典藏圖文說明

發表日期: 2010-03-12, 點閱數: 8,53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計畫簡介

 

原生藝術(Art Brut)是由法國當代重要藝術大家 Jean Dubuffet所提倡,並對現今歐洲與世界藝術發展有重要影響,讓吾人重新省思藝術的特色與價值。

 

台灣早期以素人藝術或樸素藝術的概念與原生藝術相通,1960年代吳李玉哥的出現及 1970年代洪通的掘起,曾引發短暫地討論,1980年代後林淵先生與其他素人藝術家又被發掘與報導,這些藝術家們大都經歷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作品生動趣味,表現率真的赤子之心,其中林淵更是台灣之奇與驚豔,更因林淵先生在受到企業家的贊助與支持,雖然短短的十數年創作( 1977年至 1991年),在台灣藝術發展上,具有國際性的肯定地位。

 

林淵先生的作品多樣豐富,在石雕、石板畫、木雕、刺繡、繪畫、與組合藝術等都有很高的成果,表現台灣精神的苦幹、打拼、樸實與熱情的特質,林淵先生的成就不只讓國際了解台灣原生藝術的創作力,更表現於台灣本土企業對社會發展上所投入的關懷,因此,有系統的整理與公開其創作,提供大眾一個探討與了解台灣本土藝術文化的機會,為此典藏計畫的努力宗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