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搭上Web2.0便車? (文/林芳志)

Tags: none 發表: 2008-01-07, 點閱: 4,769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列印 , 轉寄 轉寄

想加入的書籤: HemiDemi MyShare Baidu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 Del.icio.us Digg technorati furl 加入此網頁到:YouPush . . 推到twitter 推到plurk 推到FACEBOOK

        然而我們真的可以完全信任這樣的機制嗎?最近由於某些熱門詞條遭到惡意的修改,維基百科也不得不採取一些備受爭議、與維基精神相抵觸的手段,他們開始對這些熱門的詞條進行封鎖,暫時避免這些詞條遭到修改。另外,維基百科創辦人Jimmy Wales與發明Web 2.0一詞的Tim O`Reilly開始推動一系列規範線上對話與辯論的指導原則,他們有意制定一套辨識系統,就像「CC創用」一樣,以不同圖示代表相對的許可標章,有的標章不允許匿名回應;有的標章要求對話者針對留言中的訊息,提供來源證明。他們主張,「部落格作者不僅須對自己的文章負責,也要為訪客留言負責,一旦認為留言具褻瀆或辱罵性質,也有權利將其刪除。」[5]由這些規範動作看來,顯然這樣的制度遭遇人性之後,還是產生了某些不太樂觀的化學變化。

 

        相較於維基百科的機制,生命大百科或許在權威方面會遭受的質疑較少,由於典藏目標相當明確,為180萬種物種的各類資訊,其內容將由一群學科專家所提供,但有別於一般百科全書只由少數學者參與,生命大百科聚集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自成一個社群,和維基百科的社群一樣,這群科學家將在自由平台上共同創作,藉由「Mash-up」的精神讓資料更臻完美。但不同的是,這個社群的成員是一群「科學家」,理論上會有著較高水準的同儕評鑑,也算是沿用維基機制的一種折衷方式。生命大百科的資訊同時也來自於「業餘愛好者」的觀測成果,一般民眾允許透過網站所提供的平台發表言論,並提供相關資源,唯顯示的欄位將和專家有所區別。換言之,除了專家所彙整的資訊之外,使用者也可以保有某種程度的參與感,同時扮演使用者與提供者的角色。

 

http://www.eol.org

     

 

        國內的「台灣大百科全書」終究也走向使用者參與一途,在其官方網站上寫著:「擴大開放及網友自由參與的廣度,展現台灣文化生命力,擺脫專家知識權威束縛,豐富網站知識多元內容。」在這段話中提到「展現台灣生命力」和「豐富知識多元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台灣多樣性知識網的理想目標,當然台灣多樣性知識網並不是要走上「百科」一途,它有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所以不一定要依循他人的步伐前進,也不是只有這種方式才能達到這些目標;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不一定要將這樣的群體力量拒於門外,或許可透過某種方式納入這股力量(例如生命大百科的方式),讓知識網的視野更加延伸,也或許更能觸發意外的靈感,挖掘一些躲在暗處,卻值得被典藏的人、事、物。最後我們把話拉回來,對於肩負學術教育責任的知識網而言,必須更重視資訊的品質,確保內容的高度正確性,只有維護可信賴的內容,才是長久經營的不二法門,開放參與和適當審核之間的拉扯與共生,終究是採行此種型態將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台灣大百科全書

 

 

 











評分: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1 votes, average: 4 out of 5)
Loading ... Loading ...

回應: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請按圖片取得圖片中文字的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