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Tags: none 發表: 2008-07-15, 點閱: 31,817 , 加入收藏櫃 , 列印 , 轉寄
何謂Metadata,Metadata即後設資料,而後設資料主要的功能對數位典藏品的提供者、擁有者與管理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儲存、控制、管理、散布和交換數位資源。對數位典藏品的使用者來說,後設資料可以協助搜尋、辨識、選擇、詮釋、獲取和使用數位資源。此部份另詳述於本文的後半部。
為了解決如此紛亂的局面,國際色彩協會(ICC)建立了一套可以共同遵循的標準,使各家廠商所用的色彩系統可以有轉換依據,進而達到色彩管理的目的。它的作業原理如下:當兩個不同國籍的人要互相溝通時,必須要有懂雙方的語言的人來翻譯,才能使意思正確的傳達。同樣的,當兩個不同的色彩空間必須互相配合時,也必須要有一個能同時詮釋兩個色彩空間的另一個色彩空間。而這一個色彩空間就必須具備能詮釋所有色彩空間的能力,也就是它能表現的顏色要能涵蓋所有各種色彩空間所定義的顏色。CIE Lab 色彩模型具備了此一要素。
由於CIE Lab 色彩模型的色域可以涵蓋各種色彩空間,所以各種色彩空間的各種顏色可以在CIE Lab 色彩模型裏找到對應的顏色。因此只要CIE Lab 色彩模型固定不動,即使兩個色彩空間對同一顏色的定義不一樣,藉著CIE Lab 色彩模型的顏色,兩個色彩空間就可以將各自定義的同一顏色連結起來。從以上的說明可以得知,各色彩空間與CIE Lab 色彩模型之間的顏色對應關係是兩個不同色彩空間溝通的關鍵。這個記錄對應關係的東西就是所謂的色彩描述檔(ICC Profile)。
所以校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數位檔的顏色在電腦螢幕、掃描器與輸出設備上盡量一致,以使原件在掃描時的狀況,充分加以保留,使未來的使用者閱讀到此份數位檔時,可以完全取得和原件完全相同的資訊,並且充分了解掃描當時的原件保存狀況。
色採校正的程序:電腦螢幕校色→數位化設備〈掃描器或數位相機〉校色→ 輸出設備校色〈印表機或印刷機〉。
B. 印刷:為確保印刷品質與原件相同,印刷機也必須執行色彩校正,但是因為台灣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印刷機並不支援色彩校正,所以實務上執行有其困難。
C. 網路瀏覽:經過螢幕以及掃描設備的色彩校正後的檔案,可以直接應用在網路瀏覽上。
〈1〉貼於燈箱:正片貼於燈箱上挑選並確認受掃原件,同批受掃原件盡量挑選相近似的色調或同一系列藏品。
〈2〉貼於滾筒:將受掃的正片使用抗靜電刷掃除正片灰塵,並貼於滾筒上,一方面灌油,一方面使用透明賽路路片將正片固定於滾筒上,使正片與滾筒間完全密合,將空氣擠壓出來,同時確保掃描正片後的影像色澤飽滿;掃描前再檢視黏貼於滾筒上的正片是否仍留有空隙。
圖六、準備裝置掃描滾筒(示範者:安耘正) | 圖七、拭去滾筒上的灰塵(示範者:安耘正) | |
|
||
|
||
圖八、啟動高階分色機 | 圖九、設定掃描色彩數值 (示範者:高子超) | |
|
|
|
圖十、掃描分色 |
|
圖十一、影像暫存至電腦 (示範者:高子超) |
〈4〉圖檔檢驗:完成掃描的圖檔,操作人員透過電腦畫面修除髒污,並校驗圖檔色彩(圖十二)。校驗圖檔色彩共經三個程序:電腦校色系統、比對附於正片上的色彩導表與灰階卡(圖十三)、比對貼在燈箱上的正片(圖十四),圖檔檢驗即完成。
|
||
圖十二、電腦校色系統 | 圖十三、掃描圖檔比對色彩導表與灰階卡(示範者:李岳龍) | |
|
|
|
|
|
|
圖十四、圖檔比對正片色彩(示範者:李岳龍) |
|
|
〈5〉拆筒與清潔底片:將完成掃描的正片自滾筒卸除,放入去油溶劑中洗去正片上的油(圖十五),再夾起晾乾(圖十六),隨後再以石油醚清潔滾筒(圖十七)。[16]
圖十五、清洗正片 | 圖十六、晾乾正片(示範者:高子超) | |
|
|
|
|
||
圖十七、清潔滾筒(示範者:安耘正) |
|
|
2. 數位翻拍:
數位檔種類
|
數位檔規格
|
---|---|
超高品質格式
|
R.G.B 24bit(全彩)400~6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200 ~ 300 線(高解析度印刷);
適用原稿種類 – 對品質的要求非常精細之原稿、物件;
檔案大小 – 100 MB(A4)以上。
|
高品質格式
|
R.G.B 24bit(全彩)300dpi TIFF(非壓縮);
相當於印刷品質的175線(圖片印刷品質);
適用原稿種類 – 反射稿掃描、正、負底片掃描、物件拍攝、相片掃描; 檔案大小 - 20MB(A4)以上。
|
網路瀏覽格式
|
R.G.B 24bit(全彩)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 -230kb(A4) ;
GLAYSCALE(灰階256)8bit 150dpi JPEG(壓縮50%)檔案大小-200kb(A4);
B&W 300dpi,檔案大小 - 60kb(A4)。
|
儲存媒體 | 容量 | 適合成為儲存光碟之種類 | 優點 | 缺點 | 保存年限 |
---|---|---|---|---|---|
光碟CD-R |
650MB 700MB |
CD-R
CD-RW |
1. 儲存密度高
2. 具有流通性 3. 易於隨機檢索和遠距離傳輸 4. 便於拷貝複製 5. 還原效果好 6. 適用範圍廣,可儲存對象包含圖形以及文字等 |
1. 紀錄速度不如縮微膠片快門曝光的紀錄速度
2. 儲存過程豬的錯誤率高於微縮片 3. 保存年限無法確切掌握,且遠短於微縮片年限 4. 尚未建立統一光碟技術國際標準 |
1. CD-R:2年
2. CD-ROM:5年 (需在正常室溫、 光碟 |
DVD | 約7片CD
光碟片容 量 |
1. DVD-ROM
(唯讀型數位多功 能光碟) 2. DVD-R (寫一次型數位多 功能光碟) 3.DVD-RW/ DVD-RW (重覆讀寫數位多 功能光碟) |
同CD-R | 同CD-R | 2-5年 |
磁帶 | 200GB/40
0GB |
適合儲存大量數位資料 | 1. 讀取資料時間
較常,需要重頭循 序讀取 2. 若磁帶老舊貨品 質太差,導致數據 資料寫入時因有毀 損磁區不但影響備 份速度,亦會使實 際可用容量便小 |
2-5年 | |
磁碟 | 40-200G | 最簡單的電子檔案保存方式,只要保存電腦系統,就能維持電子檔案可用性 | 1. 容易損害,資料
容易遺失 2. 需大量存放空間 3. 維護成本高 |
2-5年 |
其實真正影響到照片保存的三大要素為水、光線、空氣,也是影響照片品質的三大殺手,所以仔細選擇要長期典藏照片的封套是很必要的,因為它們是要跟照片表面直接接觸的。而報紙上易揮發的化學物質、信封接縫處的黏膠,以及牆上新漆的油性漆所散發出來的過氧化物,都是目前已知會造成照片變色、褪色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都是照片變質的主要成份,它們會使主要成份為銀的底片和照片的深色區域,產生劣化,故建議照片類藏品使用無酸護套或無酸相簿收藏保存,外面最好還要套上一層紙製的封套,並將有關照片的資訊寫在紙套上面。[26]
照片也可以選擇使用上膠模方式,如冷模〈亮模、霧模〉、熱模〈塑膠模護貝〉,完全封好保存,這是間接隔絕空氣跟溼氣,以達保存之功效。然後再將置於暗處或通風處及防潮櫃中,美國國家標準局〈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ANSI〉已經發行了照片和底片儲存時應注意的環境狀況建議書,儲存玻璃板、照片和底片的相對濕度範圍是在20%~50%之間,絕對不可以超過60%,以免孳生黴菌類的微生物。最近的研究結果則建議,儲存所有相片類藏品的理想相對溼度是30%~35%。
溫度部份,儲存相片類藏品的建議溫度範圍,玻璃版是15~25°C〈59~77°F〉,軟片是21°C〈68°F〉以下,照片則是15~25°C〈59~77°F〉。儲存的溫度絕對不可以超過32°C〈90°F〉,但是如果儲存在較低的溫度中,像是2°C〈35°F〉,則可以延長所有照片類藏品的壽命。相對濕度大約在30%左右的寒冷收藏空間,特別適合存放彩色照片。伊士曼科達公司已發表的研究資料很明顯的指出,當收藏溫度從24°C〈75°F〉降到-18°C〈0°F〉時,彩色照片的相對褪色速度就會下降千分之一。要收藏在低溫下的彩色照片,一定要密封在熱封裝的信封內,這種信封由聚乙烯、鋁箔和牛皮紙三層構造製成,可以提供隔絕濕氣和空氣的完整屏障;除此之外,儲存的環境中還必須沒有有害化學物質,特別是過氧化物、硫化氫和臭氧。[27]
|
|
沖 片 處 理 時 間
|
沖 片 處 理 溫 度
|
攪 拌
|
|
|||||
---|---|---|---|---|---|---|---|---|---|---|
|
|
〔分〕
|
度 C
|
氣 體 發 泡
|
再 循 環
|
|
||||
編 號
|
步 驟
|
最 低 極 限
|
標 準
|
最 高 極 限
|
(度 F)
|
氮 氣
|
空 氣
|
泵 浦
|
過 濾 器
|
房 間 照 明
|
1
|
第 一 黑 白 顯 影 液
|
-
|
6
|
-
|
38.0 +/- 0.3
(100.4 +/- 0.5) |
。
|
-
|
。
|
。
|
全 黑
|
2
|
第 一 水 洗
|
1 1/2
|
2
|
4
|
33 至 39
(92至102) |
-
|
。
|
-
|
-
|
全 黑
|
3
|
反 轉 液
|
1 1/2
|
2
|
4
|
33 至 39
(92至102) |
-
|
-
|
-
|
-
|
全 黑
|
4
|
彩 色 顯 影 液
|
-
|
6
|
8
|
38.0 +/- 0.6
(100.4 +/- 1.0) |
。
|
-
|
。
|
。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5
|
調 整 液
|
1 1/2
|
2
|
4
|
33 至 39
(92至102) |
-
|
-
|
-
|
-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6
|
漂 白 液
|
-
|
6 *
|
8
|
33 至 39
(92至102) |
-
|
。
|
。
|
-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7
|
定 影 液
|
-
|
4 *
|
6
|
33 至 39
(92至102) |
-
|
。
|
。
|
-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8
|
第 二 水 洗
|
1 1/2
|
2
|
4
|
33 至 39
(92至102) |
-
|
。
|
-
|
-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9
|
第 三 水 洗
|
1 1/2
|
2
|
4
|
33 至 39
(92至102) |
-
|
。
|
-
|
-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10
|
安 定 液
|
1/2
|
1
|
4
|
室 溫
|
-
|
-
|
-
|
-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11
|
乾 燥
|
-
|
-
|
-
|
63 度 C
(145 度 F) 或 以 下 |
鼓 風
|
鼓 風
|
鼓 風
|
鼓 風
|
正 常 房 間 照 明
|
沖洗照片的化學藥劑跟空氣接觸時間長了,就容易起化學變化,相片的染料會隨著時間的分解而褪色。而相紙上的化學藥水,當接觸到光和熱後,一樣會有「泛黃」及「斑駁」的問題出現。至於濕氣方面,更是相片的夙敵,相對濕度位於80%以上時,相紙鍍膜所含的凝膠,會刺激微生物繁殖,繼而令相片變色。當然,若然相片重疊在一起時,分開時也會因「發黏」而導致薄膜脫落。
一般個人的生活照片,如何避免照片泛黃,可以使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例如將照片護貝起來,這樣不但可以防水也能阻絕空氣。另外,在一般家庭裡,要保持照片至少50年不褪色的地方,最適合的地方就是冰箱,因為最適合保存照片的是溫度5度,濕度50%的環境[30],所以放在冰箱裡剛剛好,同時為了要防止與空氣發生化學反應,可以將照片放在可封口的保鮮帶裡面,另外為了遮光,將照片放在黑紙中,再封好放入保鮮袋裡,如此保存在冰箱中,可保證照片50年不褪色。,這樣就能必免泛黃了。或是也可以使用防潮箱,控制照片的儲存環境,將溫濕度控制在上述的建議範圍內保存。
至於已經泛黃的照片要如何處理,有些相館有在幫人處理老舊照片翻新重洗的工作。比較簡易的方法,就是利用前述的影像編修軟體來做數位檔的編修。將照掃瞄進電腦後,再進入photoshop,利用圖層和畫筆以及色相…等功能,修改顏色及遮飾折痕與破損的地方。
另外,照片會有影像是因為在感光相紙上,是將銀烙印上去的關係,因此會褪色也是無可避免的命運,不過就算是褪色的部分,還是保留著原有的圖案。照片會變黑是因為空氣中的硫磺造成的,可以利用某種液體,去除照片上的硫磺等多餘物質,去除後,照片中圖像會暫時消失,接著用18度的井水洗乾淨,一定要使用含有石灰的井水,才有辦法修復。再來讓冷卻的照片照光,使其感光,要讓照片接受多少光度,單靠沖洗師傅的經驗,在暗房的燈光下,靠手來進行調整,最後將照片泡在顯相液裡,再晾乾,就會得到一張原本色彩的照片。
<目錄>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數位檔案命名原則_v20(20040608)。
[9]洪淑芬著,《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2004年2月。
[10]蔡耀廣,〈從實務上談數位檔案的基本知識–結構, 製作, 色彩, 保存〉。
[11]詳見:電腦螢幕校色器資訊,http://www.konicaminolta.com.tw/product_07.htm。
[12]詳見:ColorChecker DC 數位相機校色板資訊,
http://www.kphoto.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ABHM002&Category=59358。
[13]詳見:一般平台式掃瞄器Kodak Q-13校色板資訊,
http://www.kphoto.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ATFKQ13&Category=59358。
[14]詳見:KODAK 18%標準灰卡,
http://www.kphoto.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ATFKGK&Category=59358。
[15]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故宮博物院書畫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正片委外數位化工作流程,2004年。
[16]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西畫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17]提供正片沖洗的照相館:五色鳥、爵士、玖華。
[18]周明,科博館專業自然物標本拍攝用「冷光燈」購置經驗分享,2002年,
http://www.ndap.org.tw/1_newsletter/content.php?uid=349。
[19]詳見:EPSON大圖輸出機Stylus PHOTO R2400試用報告,
http://digital.photosharp.com.tw/DIGITAL/Content.aspx?News_No=2467。
[20]薛怡青,異地備援專題(3)-國內成功案例:台灣屈臣氏談災難復原-頻寬大小是異地備援的成功關鍵因素,2005年.11月。
[21]項潔、陳雪華等,《國家檔案數位化影像品質之研究》,檔案管理局委託研究,2004年10月。
[22]科達行,http://www.eagnas.com/kodakh/fujiproc.html。
[23]數位典藏技術彙編,「古拓碑典藏數位化影像製作規範」。
[24]謝顒丞,平面類典藏品數位化製作與驗收流程手冊,2003年
[25]國立空中大學圖書館 黃信捷,視聽資料媒體的管理與維護,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7/17-main2.htm。
[26]詳見:無酸護套之資訊,http://www.keyphoto.com.tw/CF_protect.htm。
[27]Konstanze Bachmann,《藏品維護手冊》,劉藍玉譯, 2001年。
[28]詳見:如何使用PHOTOSHOP 7.0 修補老照片,http://www.pczone.com.tw/vbb3/showthread.php?t=90538。
[29]科達行,http://www.eagnas.com/kodakh/fujiproc.html#posi。
[30]亞洲地區的平均濕度為60%~80%,相較於美洲地區高,故這個數值為亞洲地區的標準。
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 (1.6 MB, 3,759 hits)